- 相關推薦
致敬棉蓬散文
對于故鄉的想念,最是在秋天。秋天仿佛是一抹薄涼的風帶來的,感覺明媚晴朗的天空離我們更高更遠,那云朵也變得像紗一樣柔美輕薄平淡起來。此時的田野,莊稼已經成熟,金黃的玉米,透著傲氣;搖鈴的豆子,透著內斂;沉甸的谷穗,透著謙虛;剔透的葡萄,透著晶瑩。這世界一夜之間就被滿目的金紅、橙黃、蒼綠以及枯白所代替。在藍天白云下,煦暖的秋陽涂滿了無法言語的詩情畫意,讓人心里倍感無限的滿足與愜意。更讓人驚喜的是滿山爾洼隨處可見的棉蓬,它們全身紅艷艷的,以無比的熱情讓你禁不住駐足,并仔細品味一番。
棉蓬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莖豎立,圓柱形。葉互生,葉片線狀披針形或者條形,最高可長到50厘米。花極小,密密麻麻擠在一起,果實呈卵形或圓卵形,8月底成熟。
棉蓬在我的家鄉陜北廣袤的黃土地中最為普遍。它喜沙耐旱,生長在路旁、溝底、崖畔、田埂。春夏遇上好雨水,隨風亂跑的種子破土而出,長得蓬蓬松松、綠茸茸的,很是茂盛。黃土因有了棉蓬鋪上了一層綠茵茵的地毯。秋季,棉蓬熟了,枝葉變紅,放眼望去,紅彤彤一片,被棉蓬染紅了的山峁子真是一道壯美的風景,尤其是太陽西沉,將要降到地平線下,金黃的太陽、赤紅的晚霞與棉蓬的紅色交相輝映,整個山疙瘩泛出迷人的光暈,構成了一幅別樣的油畫。這是棉蓬一生中最豐饒的一刻,是生命的極致美,美得讓人心醉。置身其中,你會覺得這紅彤彤的棉蓬好像是火炬一般,在空曠的沙漠上燃燒,越燒越旺,最后竟分辨不出是天空映紅了它們,還是它們映紅了天空。我每次下鄉途中看到山峁子上那一片片紅色的棉蓬時,沉寂的心就會沸騰起來,全身充滿了火熱的力量。我每次回老家,都要把目光停留在曾經摟棉蓬的山地,時光的影子仿佛如影隨形,一種熟悉、親切而又沉重的感覺,便會油然而生。它促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想起了少年那個非常的年代,那種苦難的生活。
那時,人們的生活普遍困苦,物質極度匱乏,幾乎能吃的野菜、樹葉都盡數納入饑腸。就在人們無比絕望的時候,有一種野草——棉蓬映入了人們的眼簾。它是大自然饋贈給人們的最不起眼而又頗受歡迎的果腹野糧。當大地紅起來的時候,人們爭先恐后地去摟棉蓬。先摟自家房前屋后的,再摟田埂地頭的,最后才能摟生產隊的。集體的棉蓬不是誰想摟就能隨便摟的,要統一時間放摟。記憶中有偷摟棉蓬被生產隊罰扣工分的,有搶摟棉蓬鬧矛盾糾紛的,有偷別人摟下的棉蓬導致大打出手的。摟棉蓬多半在夜間或天亮時進行,主要是考慮這個時間棉蓬上有露水,潮氣大,籽粒不容易脫落,枝葉也不易被折斷。特別是有月亮的晚上,月光如水一樣的傾瀉,一切都籠罩在這靜謐的朦朧之中,夜風帶著泥土的芬芳,溫馨而濕潤,一群樸素的農人拿著鋤頭在廣闊的大地上揮舞,聽鋤頭與大地相交的“蹭蹭”聲,還有蟬鳴聲聲,偶爾傳來幾聲犬吠,聽起來竟也那么親切溫暖。大自然的一切是如此的美妙與神奇,一絲一絲,一點一滴,都見證了人與大地的相融親近,也記錄了父親與我苦難的歷程。遙記的,我和父親經常天不亮就出發了,跑到很遠的地方摟棉蓬,因為周圍的棉蓬被摟完了,只有遠一些偏僻一些的地方才可能摟到。時運好些,便可多摟些;時運不佳,就會空手而歸。承蒙老天爺的眷顧,我們大多還是滿載而歸。我們將摟下的棉蓬,壘成一沓一沓,又一背一背地背回去,在場上堆成一座座小山,等待自然風干。每每這時,父親悠閑地抽著老旱煙,臉上充滿了笑意,拍著我的腦袋說:“娃娃,這下就餓不著了”。是的,這種平凡的野草給苦難的窮人帶來了希望,看著小山一樣的棉蓬垛,聽著連枷聲聲,村民們臉上露出了久違的微笑,就連平時餓的直不起來的腰板也挺了起來。
棉蓬黑灰色的籽粒飽滿而又粗糙,猶如芝麻一般大,可食。這在清代文人劉震元的《香山三蓬記》中有詳細記載:“棉蓬,其子大于水蓬,形似胡麻而小黑。食之之法,始少濟水以碾,多淘以水,曬干磨面,可蒸食。”從中我們可以知道,棉蓬是老百姓饑荒年代的一種主要食物。其實,要食用棉蓬籽工序還是很復雜的。首先將摟回晾曬風干的棉蓬用連枷反復敲打,直到籽粒全部脫落。然后將塵埃雜質在輕風中抖落去除,留下了沉甸甸的籽粒。再將棉蓬籽在水里長時間浸泡,這樣苦味就會減少許多。等浸泡好了,將洗好的棉蓬籽晾曬至半干,用赤腳踩去棉蓬籽粗糙的皮,以便日后吃起來口感好些。最后將踩好的棉蓬籽淘洗若干遍晾干,用石磨磨成細粉,蒸成窩頭食用。由于棉蓬籽加工成的細粉粘性差,蒸出的窩頭常常是缺乏精氣散不成形的,往往要加上些玉米面,當然加上些谷子、糜子或豆類,蒸出的窩頭口感就更好了。盡管棉蓬籽做成的窩頭又黑又苦,但它能實實在在地填充肚子,可減燃眉之急。吃了它,盡管排便難,需要用樹枝掏便,但它卻是成千上萬貧困農民苦痛中的希冀與幸福。同時它也是拯救無數牛羊的好草好料。棉蓬用它造物主的寬愛與力量書寫了一部民族的苦難史,也把守望與美好恩澤給了后來的人們。
如今,摟棉蓬的年代結束了,吃棉蓬窩頭的日子已一去不復返了。然而,每個從那個特殊年代走過來的人,都會有類似的人生經歷和生命體驗,許多人憶及當年的情景,都會感慨萬千,甚至是潸然淚下。棉蓬這個充滿著原汁原味的野食,至今仍散發出它泥土的氣息和芬芳,經得起咀嚼回味,更經得起沉靜思索。我雖然沒有經歷過1959年至1961年的三年自然災害,倘若自己早生幾年,豈不是要深陷于耳聞中的祖輩吃了上頓沒有下頓的饑饉泥沼之中?好在有棉蓬充饑,幫我度過了那個特殊的年代,否則,莫說讀書進城警察,舞文弄墨入仕,恐怕早就是一位赤膊上陣、躬耕于壟畝的田舍漢了。在今天,我們每個人都很難體會到那種饑腸轆轆的感覺,由今思昨,我們理應感激這個讓我們豐衣足食的時代,再也不用為挨餓煩憂而疲命了。我們更應該感謝經年勞作在田間地頭的父老鄉親,“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糧食從他們的指縫間,源源不斷的流入我們的食管與胃囊。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尊重他們的勞動呢?我們還能作奸犯科無節制地浪費糧食嗎?《管子、王輔》云:“天時不詳,則有水旱;地道不宜,則有饑饉;人道不順,則有禍亂”。目前糧價不穩,世界上還有大約十億人在忍受饑餓,你我身處在這個艷陽高照、倉廩如山的時代,千萬不該忘記那個吃棉蓬艱難度日的昨天,更應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這是老祖宗留給我們恒久不變的道理。
“塞上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如今秋到陜北高原,又是棉蓬紅了的時節。在我的一再邀請下,妻答應與我一道回老家看棉蓬的景色。望著一簇簇、一片片、紅艷艷、紅丹丹的棉蓬,妻興奮不已,她說她從來不認識棉蓬,也從來沒有看到在陜北這塊黃土地中有這么祥和而溫暖的風景。散步中我將棉蓬籽揉搓在手中,給她講關于棉蓬的許多故事,她說棉蓬的故事很感人,但她從來也沒聽過。我又對她說我想寫一篇關于棉蓬的文章,她略有沉思地告訴我,現在的人包括她都不清楚棉蓬是什么東西,關于棉蓬的記憶好像也消失殆盡了,你還是別寫了,寫了許多人也看不懂或不愿意看。而在我,紅色的棉蓬已凝成一個無可替代的符號,一道璀璨奪目的美景,一種艱苦奮斗的精神。就在這美麗動魄的爛漫中,田野到處彌漫著一種不可言傳的氛圍,感染著任何一個從那個年代和棉蓬地中走過來的人。那情結,無論在思想上還是骨子里,早已不是季節的更迭和生命的輪回,而是一種精神的家園。在棉蓬紅了的時節,品味欣賞棉蓬,就是回憶故鄉,遙想親人。當年,是棉蓬幫助無數個貧苦農民聊補無米之炊度過了許多個災年荒月,又是這苦澀的棉蓬窩頭讓我們這些農民的孩子為了曾經的夢想外出艱難的打拼。盡管今天都市生活那樣光怪陸離,無論人心怎樣浮躁麻木,不管現代文明如何日新月異,我們要像棉蓬那樣,腳踩大地,踏實生活,無私奉獻,化腐朽為神奇。我要把我的愛寫在大地上,我要為紅色及紅色的理想呼喚,更要為理想的實現增添絢麗的色彩。我不能遺忘棉蓬這種野草,它們高尚的靈魂,已經嵌入了這片神奇的黃土地,它們所創造的偉業,無法用語言凝練概括,盡管如此,我還是要為它們寫下這篇贊美的頌辭,以示今人。倘能使今人有所感悟,則善莫大焉!讓我們舉起一生的摯愛和固執,守望棉蓬,向棉蓬致敬吧!
【致敬棉蓬散文】相關文章:
《飄蓬》閱讀題及答案10-09
季羨林散文精選《漫談散文》08-13
散文07-19
經典散文(精選)07-26
經典散文07-01
致敬最美逆行者的詩歌06-11
致敬白衣天使的句子05-10
李煜《浣溪沙·轉燭飄蓬一夢歸》全文及鑒賞08-15
向英雄致敬的句子(精選200句)10-12
經典的哲理散文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