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茅盾散文《風景談》原文閱讀
散文是一種抒發作者真情實感、寫作方式靈活的記敘類文學體裁。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茅盾散文《風景談》原文閱讀,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風景談》
前夜看了《塞上風云》的預告片,便又回憶起猩猩峽外的沙漠來了。那還不能被稱為"戈壁",那在普通地圖上,還不過是無名的小點,但是人類的肉眼已經不能望到它的邊際,如果在中午陽光正射的時候,那單純而強烈的返光會使你的眼睛不舒服;沒有隆起的沙丘,也不見有半間泥房,四顧只是茫茫一起,那樣的平坦,連一個"坎兒井"也找不到;那樣的純然一色,即使偶爾有些駝馬的枯骨,它那微小的白光,也早溶入了周圍的蒼茫;又是那樣的寂靜,似乎只有熱空氣在作哄哄的火響。然而,你不能說,這里就沒有"風景"。當地平線上出現了第一個黑點,當更多的黑點成為線,成為隊,而且當微風把鈴鐺的柔聲,丁當,丁當,送到你的耳鼓,而最后,當那些昂然高步的駱駝,排成整齊的方陣,安詳然而堅定地愈行愈近,當駱駝隊中領隊駝所掌的那一桿長方形猩紅大片耀入你眼簾,而且大小丁當的諧和的合奏充滿了你耳管,--這時間,也許你不出聲,但是你的心里會涌上了這樣的感想的:多么莊嚴,多么嫵媚呀!這里是大自然的最單調最起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動,就完全改觀,難道這不是"風景"嗎?自然是偉大的,然而人類更偉大。
于是我又回憶起另一個畫面,這就在所謂"黃土高原"!那邊的山多數是禿頂的,然而層層的梯田,將禿頂裝扮成稀稀落落有些黃毛的癩頭,特別是那些高稈植物頎長而整齊,等待檢閱的隊伍似的,在晚風中搖曳,別有一種惹人憐愛的姿態。可是更妙的是三五月明之夜,天是那樣的藍,幾乎透明似的,月亮離山頂,似乎不過幾尺,遠看山頂的小米叢密挺立,宛如人頭上的怒發,這時候忽然從山脊上長出兩支牛角來,隨即牛的全身也出現,掮著犁的人形也出現,并不多,只有三兩個,也許還跟著個小孩,他們姍姍而下,在藍的天,黑的山,銀色的月光的背景上,成就了一幅剪影,如果給田園詩人見了,必將贊嘆為絕妙的題材。可是沒有完。這幾位晚歸的種地人,還把他們那粗氣的短歌,用愉快的旋律,從山頂上撲下來,直到他們沒入了山坳,依舊只有藍天明月黑漆漆的山,歌聲可是繚繞不散。
另一個時間。另一個場面。夕陽在山,干坼的黃土正吐出它在一天內所吸收的熱,河水湯湯急流,似乎能把淺淺河床中的鵝卵石都沖走了似的。這時候,沿河的山坳里有一隊人,從“生產"歸來,興奮的談話中,至少有七八種不同的方音。忽然間,他們又用同一的音調,唱起雄壯的歌曲來了,他們的爽朗的笑聲,落到水上,使得河水也似在笑。看他們的手,這是慣拿調色板的,那是昨天還拉著提琴的弓子伴奏著《生產曲》的,這是經常不離木刻刀的,那又是洋洋灑灑下筆如有神的,但現在,一律都被鋤鍬的木柄磨起了老繭了。他們在山坡下,被另一群所迎住。這里正燃起熊熊的野火,多少曾調朱弄粉的手兒,已經將金黃的小米飯,翠綠的油菜,準備齊全。這時候,太陽已經下山,卻將它的余輝幻成了滿天的彩霞,河水喧嘩得更響了,跌在石上的便噴出了雪白的泡沫,人們把沾著黃土的腳伸在水里,任它沖刷,或者掬起水來,洗一把臉。在背山面水這樣一個所在,靜穆的自然和彌滿著生命力的人,就織成了美妙的圖畫。
在這里,藍天明月,禿頂的山,單調的黃土,淺瀨的水,似乎都是最恰當不過的背景,無可更換。自然是偉大的,人類是偉大的,然而充滿了崇高精神的人類的活動,乃是偉大中之尤其偉大者!
我們都曾見過西裝革履燙發旗袍高跟鞋的一對兒,在公園的角落,綠蔭下長椅上,悄悄兒說話,但是試想一想,如果在一個下雨天,你經過一邊是黃褐色的濁水,一邊是怪石峭壁的崖岸,馬蹄很小心地探入泥漿里,有時還不免打了一下跌撞,四面是靜寂灰黃,沒有一般所謂的生動鮮艷,然而,你忽然抬頭看見高高的山壁上有幾個天然的石洞,三層樓的亭子間似的,一對人兒促膝而坐,只憑剪發式樣的不同,你方能辨認出一個是女的,他們被雨趕到了那里,大概聊天也聊夠了,現在是攤開著一本札記簿,頭湊在一處,一同在看,--試想一想,這樣一個場面到了你眼前時,總該和在什么公園里看見了長椅上有一對兒在偎倚低語,頗有點味兒不同罷!如果在公園時你一眼皮見,首先第一會是"這里有一對戀人",那么,此時此際,倒是先感到那樣一個沉悶的雨天,寂寞的荒山,原始的石洞,安上這么兩個人,是一個"奇跡",使大自然頓時生色!他們之是否戀人,落在問題之外。你所見的,是兩個生命力旺盛的人,是兩個清楚明白生活意義的人,在任何情形之下,他們不倦怠,也不會百無聊賴,更不至于從胡鬧中求刺戟,他們能夠在任何情況之下,拿出他們那一套來,怡然自得。但是什么能使他們這樣呢?
不過仍舊回到"風景"罷;在這里,人依然是"風景"的構成者,沒有了人,還有什么可以稱道的?再者,如果不是內生活極其充滿的人作為這里的主宰,那又有什么值得懷念?
再有一個例子:如果你同意,二三十棵桃樹可以稱為林,那么這里要說的,正是這樣一個桃林。花時已過,現在綠葉滿株,卻沒有一個桃子。半爿舊石磨,是最漂亮的圓桌面,幾尺斷碑,或是一截舊階石,那又是難得的幾案。現成的大小石塊作為凳子,--而這樣的石凳也還是以奢侈品的姿態出現。這些怪樣的家具之所以成為必要,是因為這里有一個茶社。桃林前面,有老百姓種的蕎麥,也有漢麻和玉米這一類高稈植物。蕎麥正當開花,遠望去就像一張粉紅色的地毯,漢麻和玉米就像是屏風,靠著地毯的邊緣。太陽光從樹葉的空隙落下來,在泥地上,石家具上,一抹一抹的金黃色。偶爾也聽得有草蟲在叫,帶住在林邊樹上的馬兒伸長了脖子就樹干搔癢,也許是樂了,便長嘶起來。"這就不壞!"你也許要這樣說。可不是,這里是有一般所謂"風景"的一些條件的!然而,未必盡然。在高原的強烈陽光下,人們喜歡把這一片樹蔭作為戶外的休息地點,因而添上了什么茶社,這是這個"風景區"成立的因緣,但如果把那二三十棵桃樹,半爿磨石,幾尺斷碣,還有蕎麥和漢麻玉米,這些其實到處可遇的東西,看成了此所謂風景區的主要條件,那或者是會貽笑大方的。中國之大,比這美得多的所謂風景區,數也數不完,這個值得什么?所以應當從另一方面去看。現在請你坐下,來一杯清茶,兩毛錢的棗子,也作一次桃園的茶客罷。如果你愿意先看女的,好,那邊就有三四個,大概其中有一位剛接到家里寄給她的一點錢,今天來請請同伴。那邊又有幾位,也圍著一個石桌子,但只把隨身帶來的書籍代替了棗子和茶了。更有兩位虎頭虎腦的青年,他們走過"天下最難走的路",現在卻靜靜地坐著,溫雅得和閨女一般。男女混合的一群,有坐的,也有蹲的,爭論著一個哲學上的問題,時時嘩然大笑,就在他們近邊,長石條上躺著一位,一本書掩住了臉。這就夠了,不用再多看。總之,這里有特別的氛圍,但并不古怪。人們來這里,只為恢復工作后的疲勞,隨便喝點,要是袋里有錢;或不喝,隨便談談天;在有閑的只想找一點什么來消磨時間的人們看來,這里坐的不舒服,吃的喝的也太粗糙簡單,也沒有什么可以供賞玩,至多來一次,第二次保管厭倦。但是不知道消磨時間為何物的人們卻把這一片簡陋的綠蔭看得很可愛,因此,這桃林就很出名了。
因此,這里的"風景"也就值得留戀,人類的高貴精神的輻射,填補了自然界的疲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內容的。人創造了第二自然!
最后一段回憶是五月的北國。清晨,窗紙微微透白,萬籟俱靜,嘹亮的喇叭聲,破空而來。我忽然想起了白天在一本貼照簿上所見的第一張,銀白色的背景前一個淡黑的側影,一個號兵舉起了喇叭在吹,嚴肅,堅決,勇敢,和高度的警覺,都表現在小號兵的挺直的胸膛和高高的眉棱上邊。我贊美這攝影家的藝術,我回味著,我從當前的喇叭聲中也聽出了嚴肅,堅決,勇敢,和高度的警覺來,于是我披衣出去,打算看一看。空氣非常清冽,朝霞籠住了左面的山,我看見山峰上的小號兵了。霞光射住他,只覺得他的額角異常發亮,然而,使我驚嘆叫出聲來的,是離他不遠有一位荷槍的戰士,面向著東方,嚴肅地站在那里,猶如雕像一般。晨風吹著喇叭的紅綢子,只這是動的,戰士槍尖的刺刀閃著寒光,在粉紅的霞色中,只這是剛性的。我看得呆了,我仿佛看見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為他們兩個。
如果你也當它是"風景",那便是真的風景,是偉大中之最偉大者!
作品簡介:
《風景談》就是談風景,這里的“風景”,不僅包括自然景觀,而且包括人們的活動。表面上談的是自然“風景”,實際上是在寫主宰“風景”的人。
《風景談》
文章主要描繪了以下六個場景
第一個場面:沙漠駝鈴
第二個場面:高原晚歸
第三個場面:延河夕照
第四個場面:石洞雨景
第五個場面:桃林小憩
第六個場面:北國晨號
思想介紹:
基本簡介
《風景談》是茅盾抒情散文的代表作之一,與稍后寫的被譽為姐妹篇的《白楊禮贊》成為現代散文發展史上有口皆碑的名篇,也是被選入中學或大學語文中的典范篇章。然而,對《風景談》主題思想的分析,幾十年來一直停留在:文章通過描繪六幅內容不同而相互聯系的風景畫,熱情謳歌了延安軍民的火熱的戰斗生活,贊美了延安軍民的崇高精神面貌這一闡釋上。這種強調革命性、政治性的主題思想分析,不能說是毫無道理,但至少可以說是有些概念化、表面化,或者說是較為籠統的。它不僅沒有接觸到《風景談》內涵的主旨,而且對讀者尤其是學生欣賞這篇散文會產生一種錯誤的誘導,由此,對《風景談》的主題就有進一步探討之必要。
表現精神
筆者以為,《風景談》表現的不僅是謳歌延安軍民的戰斗生活和崇高精神,更重要的是表達了茅盾對根據地這種和諧生活的熱愛、向往和追求。失去了這一前提,什么“謳歌”“贊美”就會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就會變成缺乏感染力的概念化的東西。因此,《風景談》的主題思想應該這樣概括:文章通過描繪六幅內容不同而相互聯系的風景畫,深深地表達了作者對解放區和諧生活的熱愛、向往和追求,謳歌了延安軍民為創造和諧生活表現出的崇高精神。
賞析:
茅盾先生的散文《風景談》,構思精巧,文筆跌宕,結構嚴謹,富于變化,一向為人們所稱頌。文章共描寫了六個畫面,用五節概括性抒情議論的文字串聯起來,表在寫風景,意在歌頌人,在寫景頌人藝術上實在獨具匠心。
第一個畫面:沙漠駝陣
作者用靜景勾勒出猩猩峽外的沙漠,向我們展現的是“大自然的最單調最平板的一面。”顏色純白,聲音是寂靜。“然而”一轉,用動靜手法描寫了駝陣,形在變化,由遠而近;色在變化,由黑到猩紅,聲在變化,由丁當到和諧的旋律。這些一般的人類活動出現在荒涼而死寂的山摸上,就成了一幅風景畫面。
末句用抽象而簡括的文字,提示讀者,本文雖談的是風景,然而贊美的卻是人的活動,是文章不的樞紐一下子打開了。第二個畫面:農歌夜唱地點是黃土高原,時間是夜晚,對象是辛勤勞作、生產歸來的農民。先也用靜景手法來描繪背景,有梯田、禿頂的山、高桿植物。當寫到“三五月明”之夜,農民生產歸來,人和牛從山背上走過來,由遠而近,由少而多,并且節奏緩慢“姍姍而下”,在背景上形成了“一幅剪影”,但人走過后,由飄來了“繚繞不散”的“粗樸的短歌”,于是乎,藍天明月加上農民歌唱,就可稱為“絕妙的題材”了,把人類的活動,更推進了一層。
第三個畫面:學員晚歸
地點仍同前一樣,時間是傍晚,對象是學員,各地來延安的知識分子,也是生產歸來。如果說前一節在寫人時高了一步,那么這一節更側重于人物描寫。作者用工筆描寫的手法,刻畫了學員們職業不同、口音不同,但多唱著同一個調子,這是晚歸之景;還寫了個晚餐之景,畫面的色彩是金黃、翠綠、白沫、黃土等,并以河水嘩嘩流淌襯托了這些學員的愉快,更突出了他們為尋求革命來到延安的高尚精神。這一畫面,是“靜穆的自然和彌漫著力的人,就織成了美妙的圖畫。”
第二三兩景的聯系都是生產歸來,共一節評論文字。在寫人方面,更是強調了人的活動、人的精神、人的生命力。這一節議論,比前一節議論更拔高了一步。
5第四個畫面:荒山雨景 作者換了一種表現手法,先寫“西裝革履”與“燙發女郎”在公園談情說愛的情景,再花大筆墨去描寫荒山、泥水、怪石、石洞這樣有個惡劣的自然環境,有有對解放區的青年男女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仍在一起抓緊時間,追求革命真理。通過對比,突出了后者敦厚樸實、好學上進的進取精神,突出了他們“是兩個生命力旺盛的人,是兩個清楚明白生活意義的人”,突出了他們“不倦怠,也不會百無聊賴,更不至于在胡鬧中求刺激”的高尚品質,而這些無疑是前者所望塵莫及的。這能不使大自然失色?這就是荒山奇跡。怎么不值得去懷念呢?這一節評論文字,說明“人依然是‘風景’的構成者”,而只有“內生活極其豐富的人”才能成為這里的主宰。這第三次評論,是我們更明白了風景與人的關系。
這一節文字表面上平淡無味,其實從文思的俯視角度看,寫得文姿跌宕,談笑風生。作者采用了抑揚法來寫景頌人。開頭句子寫得摸棱兩可,僅交代了“二三十棵桃樹”、“半盤石磨”、“幾尺斷碑”,石塊為凳竟以奢侈品的姿態出現。桃林旁還有一些莊稼。這也會成為風景?與公園比,豈不“貽笑大方”?但在這桃林茶社里,由于有一群青年在熱烈追求革命真理,從一般的人物描寫角度(語言、行動、形態等)描寫了這些人,又從與“消磨時間”的人作對比的角度,突出了追求革命的濃厚氣氛。用這種抑景揚人的手法頌人,比前面又更高一籌了。
因此,這一節的議論文字說,“人類的高貴精神的輻射,填補了自然界的貧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內容的”。這“輻射”、“填補”、“增添”,更說明了人的精神尤其重要。作者隨感情的逐步加深,不禁發出了“人創造了第二自然!”的深刻感嘆。
這一畫面,作者又從形、聲、色的描寫了兩個戰士,寫得一波三折,引人入勝。作者由聽到“嘹亮的喇叭聲,破空而來”,而想起一張放哨士兵的側影。這照片是靜景,也是近景,作者著力刻畫了戰士嚴肅勇敢的神情。由這嚴肅勇敢,又聯系到聽到的號聲,并著力突出了戰士高尚的精神情操和鮮明的形象。粉紅的霞光與象征著勝利的飄動的紅綢子,刺刀閃著寒光,通過動靜結合、剛柔結合、遠近結合,突出了戰士的高大形象。作者浮想聯翩,“我看得呆了,我仿佛看見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為他們兩個。”作者直抒胸臆,公開地、純粹地歌頌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
行文至此,作者不得不如筍剝殼、如繭抽絲,用第五個比喻句結束全文:“是真的‘風景’,是偉大中之偉大者!”雖然用的是假設句,在當時那個時代背景下,顯得文詞委婉些,但這一驚人之語,尤如畫龍點睛之筆,把熱情歌頌共產黨領導下的延安軍民及超越一切的民族的高貴精神這一主題,在層層深化中表達得淋漓盡致。
"本文之妙,妙在寫景;本文之貴,貴在寫人。全文只有六個畫面加上五個議論句,結構完整。畫面內容各異,表現手法不雷同。形散而神不散,完全靠人類的活動、人的精神境界的逐漸升華來組織材料。真是非大手筆,決不會到次地步。
賞析
主題思想:
贊美人類的偉大:文章通過描繪不同的風景畫面,如沙漠駝鈴、黃土高原月夜歸耕、延河夕照等,反復強調自然雖偉大,但人類的活動能讓自然更具生機與意義,從而突出人類的偉大.
歌頌延安精神:文中所選取的畫面多為延安地區的生活場景,實際上是在歌頌延安軍民在艱苦環境中積極向上、自力更生、團結奮斗的精神品質,他們以崇高的精神境界和頑強的生命力,創造出了獨特的“風景”,展現了民族精神的光輝.
強調精神的力量:從石洞里學習的青年、桃園茶社的茶客等畫面,可以看出作者在強調人類高貴精神的重要性,這種精神能夠填補自然的不足,創造出超越自然的價值,使平凡的事物變得美好而有意義.
寫作手法:
畫面組合:運用類似電影蒙太奇的手法,將六幅不同的風景畫面巧妙地組合在一起,從不同角度展現了人類與自然的關系,使文章層次清晰,內容豐富.
對比襯托:如將沙漠的單調寂靜與駱駝隊出現后的莊嚴嫵媚相對比,突出了人類活動對自然風景的改變和升華;又如將公園長椅上的情侶與石洞中的青年作對比,襯托出延安青年在艱苦環境中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
細節描寫:對每個畫面中的細節都進行了生動的描寫,如對駱駝隊的描寫,從黑點的出現到方陣的形成,再到鈴鐺聲和大旗的顏色,讓讀者如臨其境;對陜北勞動場景中人物的描寫,從他們的外貌、動作到手中的工具,展現了生活的真實與美好,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
議論抒情:在每幅畫面之后,都有一段精當的議論和抒情,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不僅深化了主題,還使文章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得到了提升,讓讀者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情感和意圖.
語言特色:
平實而新奇:語言簡潔平實,卻又能在平凡的詞語中創造出新奇的表達效果,如“禿頂的山,被層層梯田裝扮成稀稀落落有些黃毛的癩頭”,用詼諧幽默的語言描繪出了黃土高原的獨特景象,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明快亦復遒勁:文字簡潔明快,節奏感強,同時又具有一種內在的力量,如描寫號兵和哨兵的段落,用詞精準,語氣堅定,展現了軍人的英勇形象和精神風貌,使讀者感受到一種強烈的視覺和心靈沖擊.
藝術價值:
獨特的視角:以“風景談”為切入點,突破了傳統散文單純寫景或抒情的模式,將自然風景與人類活動緊密結合,賦予了“風景”更深層次的含義,為散文創作開辟了新的視角和領域.
時代的記錄:生動地記錄了抗日戰爭時期延安地區的社會生活和精神風貌,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為后人了解那個特殊的時代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精神的傳承:文中所弘揚的延安精神和人類的偉大精神品質,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讀者,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都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和啟示作用,促使人們不斷追求精神的富足和價值的實現。
【茅盾散文《風景談》原文閱讀】相關文章:
茅盾散文《談月亮》08-10
茅盾散文精選《虹》原文09-03
名家茅盾散文07-15
茅盾散文《虹》07-19
茅盾散文《戽水》08-18
茅盾散文《黃昏》10-12
茅盾散文《疲倦》08-04
茅盾散文《冥屋》08-17
茅盾散文《全運會印象》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