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陳性彥的教育之路-優秀散文
(一)、楔子
“老師,祝您一路好走……”
當所有在場的研究生一臉錯愕之際,擔綱主持的林姓博士生,卻不慌不忙地停頓了一會兒,然后繼續說:“因為──老師今后要專心走慈濟路、做慈濟事!”現場立刻響起了一陣如雷的掌聲……
這是陳性彥在四十年杏壇生涯即將劃下句點之際,博士班研究生特地利用他任教的“最后一堂課”,舉辦了一場感恩素食會的特別場景。時間就在201x年的6月18日學期即將結束之際,那一個和風徐徐的南臺灣寧靜的夜晚。
秉承父親遺志,放棄保送直升高中的機會,陳性彥選擇就讀公費(免費)的臺南師專,當時父親已經離世一年。五年的師范教育,讓他成為一位基礎教育的小學老師。從臺南到高雄、屏東,從小學到大學、研究所,四十載的人生歲月,就這樣無聲無息地從指尖溜過。
春風化雨,成就了他這輩子永不后悔之路;桃李競艷,鋪陳了那杏壇芬芳的綿綿長情。雖然在學術領域,他以嚴謹著稱,但是教育這條路,卻讓他鮮明地活在學生的心中。不論是在學期間,或是在畢業之后;無論是稚嫩的小學生,或是青壯年的大學生、研究生。
有人因他而刻意從遙遠的北部基隆,南下屏東投考該校研究所;有人因他兼任導師時的殷殷期許,而年年同窗聚會敘舊。“一日為師,終生為父”,使他擁有了眾多的“兒女”,雖然在現實的世界中,他只有一個獨生女兒。
回首來時路,場景宛如昨,雖然曾經波瀾起伏,但總算杏壇成林,花開處處。而一段生命中的因緣幻化,卻讓他從教育走向慈善,繼續揮灑教育與人文的一片天……
(二)、中風──讓生命起了轉變
看完了檢驗報告,老醫師慢慢抬起頭望向他……
“你做什么工作?”醫師突然開口問他。
“老師。”陳性彥囁囁地回答,內心知道事有蹊蹺。
“有沒有兼任行政工作?”醫師再問。
“有,已經有十多年的時間了……”他輕聲謹慎地回答。
“如果你還想要命的話,立刻辭掉行政工作!”醫師打斷他的話,語氣堅定地說。
沒想到醫師會冒出這樣的一句斬釘截鐵的話,讓他當場愣在那里而不知所措。就在那個時候,臺灣北部地區的某所知名大學,正好有兩位教授,接連因為學術研究過度勞累,導致心肌梗塞而相繼往生。
就因為這一句醫師忠告的強烈話語,讓他不顧校長的強力慰留,毅然放下了連續兼任十五年的行政工作,堅持辭去“教育學院院長”的職務,并且立即申請“教授休假進修”一年,暫時揮別了教學和行政工作。
那一年年底,他受證為慈濟委員;來年(20xx)八月中旬,他也在“莫拉克臺風”(八八水災)重創臺灣高屏地區之后,含著淚水和慈濟教師聯誼會的十多位老師,一起去了一趟大陸安徽全椒,參與“慈濟全椒第一高級中學”的人文記錄工作。
(三)、因緣──鋪陳學校到慈濟的路
事情就發生在那淡淡的三月天……
位處于南臺灣的屏東,雖然看不到“杜鵑花開在山坡上,杜鵑花開在小溪旁”的美麗景象,但是天氣卻總是溫和宜人的,鮮少有春寒料峭的情況出現。每天,他都準時于清晨的七點鐘,從學校的單身宿舍走出來,準備前往不遠處的學校另一個校區上班。
規律的生活,準時的作息,讓住在同一棟教職員宿舍的女同事,有時都會半開玩笑地跟他說,“早上我們根本都不用設定鬧鐘,只要聽到關門聲,就知道現在是清晨七點鐘,該起床準備上課了。”
可是那天,當他準備關上宿舍大門之際,右腳腳底卻突然感覺像針扎一般地刺痛,不僅范圍逐漸擴大而且慢慢地往上蔓延;在此同時,右手指尖也出現同樣的現象,并且逐漸向手臂擴展。
邁著蹣跚的步履,慢慢走向距離大約五十公尺外,停在圍墻邊的車子。按下汽車的遙控器,艱難地打開車門,卻發現此時的右手,已經沒有力氣扳動汽車的排檔桿了。在無奈之余,他只好靜靜的呆坐在駕駛座上,眼睜睜地看著外頭的行人和車子,不斷地從車旁經過。
“是不是中風了?”他的腦海中突然閃過這樣的一個念頭。因為只有右半邊麻木,與他先前所認知的中風現象頗為雷同。而一幅先前曾經造訪過的贍養中心,那些老人癱瘓臥床的畫面,也慢慢在前面的擋風玻璃上頭,逐漸清晰浮現。
“我會像他們那樣嗎?”在這停頓的二十多分鐘之中,他的思緒不停地在腦海中翻騰。而隔天的清晨八點許,他的右手和右腳,又同樣出現了麻木現象,只是時間較短,只有五分鐘左右就消失了。事后在學校護士小姐的安排下,他前往醫院做了全身的健康檢查。心臟斷層掃描結果證實,他心臟的心室冠狀動脈,出現了輕微的粥狀阻塞現象。
在這半年左右的治療期間,他曾多次夢見佛教慈濟基金會創辦人證嚴上人。記得有一次的夢境中,他緊隨在證嚴上人的左后方,兩人一同穿越了寬廣的校園大操場,走進前面一棟高大的建筑物,內部長廊蜿蜒曲折,兩旁書聲朗朗飄逸。穿越了長長的回廊之后,來到了一處大門口,看見一大群的慈濟人列隊兩旁。隨后,證嚴上人登上等候的箱型車,向大家揮手致意后,在大家的歡送聲中,慢慢遠離。
證嚴上人對他說了甚么話,在朦朧的夢境中,他已經不記得了,只記得似乎講了很多話。但是,這條從學校通往慈濟的道路,他已經明確知道未來將要怎么走!
(四)、生態──踏入慈濟善巧門
20xx年6月慈濟“人文三合一”培訓招生,有一天他的太太從外頭拿回一份報名表,說是她的組長要她拿回來的。
太太明確地告訴他,要填寫“文字”這一項,因為組長認為他是師范生,文筆應該不錯。就這樣,他莫明其妙地被幾個女人精心設計,騙進了“人文真善美”的“文字”領域。而似乎僅是在一眨眼之間,十年的光陰就此匆匆流逝,讓人不禁有著“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之感!。
選擇文字這一行,雖然當初是有點被迫參加的,但是后來卻是愈做愈有心得,連他自己都覺得有點不可思議。現在回想起來,“農家子弟”和“九女生涯”(上頭有八位姊姊),可能是其中重要的因素。農家生活,讓他體悟自然生態的奧妙、以及心靈與大地合一的哲理;“九女”生涯,使他從小就在女人堆里打轉,在不知不覺之中,培養出敏銳的觀察力以及細膩的心思。
在“賀伯臺風”橫掃臺灣之際,他接掌了“屏東師范學院附設實驗國民小學”。八月中旬新生報到時,他赫然發現在四個班級的一百六十位新生中,竟然有將近四十位的一年級新生,沒有前來辦理入學,這對一位初任校長的他而言,可說是一項沉重的打擊。老牌的國立實驗學校,竟然拼不過一所新成立的縣立小學,著實令他有些氣餒。
幾經思考和琢磨,他決定從家長生活周遭的“自然生態”著手,透過在描繪自然界的生態映象之中,隱約地發抒自己的教育觀點,并且將之取名為《映象之旅》。原是農家子弟的他,在高雄住家的頂樓,有一塊“空中菜園”,里頭栽種著各式各樣的蔬菜,甚至還和當時就讀幼兒園的女兒,一起搭蓋絲瓜棚,種植絲瓜、冬瓜和南瓜等攀爬類植物。
因此,〈絲瓜心〉、〈石蓮花〉、〈香蘭之愛〉、〈再生芥藍〉、〈草莓之春〉等等,每篇約七、八百字左右的“小品文”,就在他開始鬢生華發之際,于學校每個月定期出版的報紙型刊物──《前瞻》和《小讀書人》的首頁中,陸續應運而生,點妝與家長溝通的門面與橋梁。
只是他當時他并沒想到,這一項在行政出版上的小小轉變,竟然獲得家長們的廣泛回響,不僅讓他的文筆成了家長交談的焦點,也挽救了附小那原本業已頹危的入學率。而他的學生更是不敢相信,這位外表有點嚴肅,時常發表“學術論文”的老師,竟然也能寫出這般富有情感韻味的“小品文”。
而此一因緣的巧合,不只意外地逼出了他那深藏的內蘊潛能,也讓他在《國語日報》等刊物,賺進了一點點副刊稿費。為他在后來走入慈濟人文真善美的“文字”領域,奠定了一段扎實穩固的初步基礎。
(五)、續緣──行云人間愛相隨
三年前,五位在學的研究生(兩位博士生、三位碩士生,其中只有一位女博士生是他所指導的),特地分別從臺北、屏東和高雄前來,一同齊聚于高雄靜思堂,參加“201x年慈濟高雄社區歲末祝福”活動。這其中,當然也包括那位在退休感恩會上的林姓男主持人。那時,他曾以〈高雄靜思堂的另一堂課〉為題,寫下了這一段難得的師生情緣。
“201x年慈濟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會”第二梯次的臺北三重靜思堂場次中,他感受到高雄人文真善美團隊,那種無怨無悔、使命必達的精神,身為人文真善美領隊的他,有感而發地寫了一篇〈那一年,我們曾在三重熬夜〉的感恩文稿。而在那次的營隊中,曾有一位人文真善美志工向他表示,以后只要是他擔任領隊的營隊,她一定設法排除萬難請假參與,希望能夠緊緊相隨!
好一句“緊緊相隨”,這是以往學生曾經對他講過的話,如今卻在退休四個月之后,又重新有緣再度聽聞,的確讓他的內心悸動不已。學校與慈濟場景交錯,教育與人文理念如一,從大學教授到慈濟新生,他這輩子的人生劇本,似乎已經在證嚴上人授證的“性彥”法號之中,做了完美的批注。
戴起小巧耳機,傾聽流瀉音樂,隔離了外界的煩囂干擾,期盼給自己一個內心清澄的寫作空間。他曾在采訪過程中感動落淚,也曾在人手不足情況下心境起伏,但對“人文”這條路,自稱沒有其他專長的他,會堅持一直“寫”下去……
【陳性彥的教育之路-優秀散文】相關文章:
優秀議論性散文10-06
成長之路經典散文09-18
我的文學之路的經典散文07-26
論人生之路散文09-06
《陳彥:為小人物立傳》閱讀答案09-20
平凡之路高二散文10-08
記敘性散文09-30
雪性散文06-18
陳倉古道上的風景散文08-20
夢想之路網絡勵志散文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