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品茶初三散文(精選12篇)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經常看到散文吧?散文的宗旨是文筆一定要優美,文章一定要流暢。“形散而神不散”。為了幫助大家更好的了解散文,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品茶初三散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品茶初三散文 篇1
如果你想問:品茶的時候聞香,它們相互不會影響嗎?那你應該與“天上客”一同品一道茶,賞一回香。首先從茶品的選擇開始,配合相應的茶具,布置一席或簡易或隆重的茶席,用紅泥小火爐取代驚驚咋咋的電磁爐,根據氣場(空氣的運動流向)選好合適的品香位,在燒炭煮水時刻,靜靜地整理香灰、燃香炭、置炭、打香筋、炙香、溫杯……心也隨之沉靜下來,只剩對茶、香盛宴的一絲期許。一滾水溫杯,二滾水渫茶,壺里杯里的茶香隨著蒸汽伴著沉香的氣息往你的鼻孔里鉆,帶著些許溫暖的水汽撩撥著你敏感的神經。此時低頭抿一口茶,再輕吸一口氣,喉頭轉化的是茶的空靈醇厚,鼻翼呼出的是沉淀后的香氣,妙哉!只要選香合適,燃點布置得當,香對于茶不但沒有損,反而有增益。習香有助于嗅覺靈敏度的增強,燃香也有助于凈化空氣。合適的度和法,是其中的關鍵。
在“天上客”看來,玩茶的人通常不一定每天都要像在實驗室里做研究那樣去喝茶。茶是一種知識,玩茶的人能夠有接近專業茶人的水準,固然是很值得炫耀的,但茶同樣也是一種修養。唐代茶圣陸羽在《茶經》之源中這樣描述: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早在北魏竹林七賢的年代,就有先人提倡以茶代酒,這其實頗為吻合當前的社會之風。現代城市人普遍存在的脂肪肝、酒精肝、高血脂癥、高膽固醇血癥等等,正應了“酒肉多了則傷身”這句話。若是以茶代酒,則至少可以舒緩酒肉帶來的傷害,進而調理身體進入一個更加平衡的狀態。
香道在中國,起源眾說紛紜。中國的香,與博大精深的中醫針灸的灸術有著密不可分的淵源。文物學家兼香道專家劉良佑先生詮釋說:中國的用香文化始于疆域的開發與對外交流的發展,從而發現并進口了香料。周朝時,由于政治的分合,在國土向南開發的過程中,又陸續發現了香料,自此用香逐漸形成周朝貴族的時尚之風。香料的藥理作用也更多的`與中醫的理論結合,并從灸術的灼燒經絡慢慢轉變成為燃燒吸聞。
茶有“神農嘗百草,日中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說法,由此可以看出,茶與針灸,最早都起源于上古時代的祖先通過對大自然的觀察和了解,并對人的自身進行探求和總結。茶與香,所產生的清幽香氣和滋味使人心曠神怡,身心愉悅,達到陶冶性情的目的,是個人修養的高雅藝術活動。在本性和內在的文化內涵上,都有著靜心養性、怡情修身的共通之處。以茶與香為伍——靜以修身,儉以修德。
品茶初三散文 篇2
一撮浮沉淡香的清醇,一葉輕搖直上清香的暗來。碎雨輕踏綠窗的夜里,卸下囂塵煩亂的心情,泡上一壺清茶,伴燈品飲。臨窗而坐,拂卷品讀,倘徉墨跡的深久沉遠,如品一清茶,沉香盡,留人醉。
如此清冷的夜中,極適合飲茶,于面前設一溫茶的小爐,用燭火來溫。寒氣與茶香縈繞在一起,足以心曠神怡。而茶是何味,寒是何色呢?穿窗之白是何色?指下之余是何音?恬然樂之而悠然忘之者是何趣?不可思量處又是何境?
那便拿一本書,來看看罷。正所謂:細雨閑開卷,微風獨弄琴。此刻,極想拂一青衣,仿陶的閑然,結廬而居,在籬下種一田淡菊,遠離車馬的喧囂,與友人飲茶話桑麻,及靜及悠自由心造。手托細瓷的茶具,靜白溫熱,一種平和的'心境盛在細瓷的杯里,獨自對抗著屋外的風雨和粗礪。
日子如流水般劃過,沉淀著煩惱,漸積漸重,心中凝著一顆凍結的蛹,不安浮躁如一根疏離的弦,總在不經意中奏著雜亂。心的旅程浸著沉古的文字漸漸逃離和掙扎,倘徉在寂寞的時光。
徘徊在文字間不斷成長的思想,不再感覺離索的寂寒,淡看人生的大起大落,靜靜的喝著茶,在雨中想想心事。
雨夜品讀伴著茶香,感悟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淡雅。人生如茶,浮沉中更能得到磨礪,一葉上浮下沉更能香盡清遠。人生也不過而而,你笑笑別人,別人笑笑你。
讀智者的言語,心中凍結的蛹渙然冰釋,不再疏離飄散。筆下滴落的墨跡如煙而逝,臨著智者的言語如品一清茶,其茶清淡,人淡如菊。浮沉間留有寸寸清香,人生佛如茶,浮沉淡香盡。
品茶初三散文 篇3
抿一口茶,褪去時光的沙影,脫下城市的偽裝。茶心沏人心,沏一壺好茶需要時間,品一杯茶只需一口。歲月似流沙,很多的沙,但你卻握不住一粒沙。不知何時愛上茶,它不似咖啡那般醇香,又不及酒那樣濃烈,卻獨愛這份清馨與那份品茶時的那份幽靜。
品茶如同品人生,第一道,滿。端起茶杯,由鼻端移到嘴邊,趁熱聞香嘗味。熱的茶湯刺激你的兩頰,使其生津,含在嘴里片刻,舌頭微縮,邊吸氣,再邊用舌尖打轉,徐徐咽下,領略甘味,滿嘴是茶。它內斂而又浩蕩。
第二道,濃。肉桂嘗滋味,水仙重香氣。第二道的香氣最足。用三種方法聞水仙的四種香氣。冷聞干茶香,純香,表里如一。熱聞甌蓋香,清香,不生不熟。溫聞葉底香,蘭香,火候停勻。冷聞杯底香,真香,雨前神具。這四種香絕妙地融合在一起,濃而不膩。它辛銳而又持久。
第三道,烈。水仙茶,三泡四泡是精華。拖長了浸泡時間,茶湯有點濃但又是細膩的。一入口,不停留入喉,就有一股直抵人心的氣流往里沖,氣韻便一擁而入,全在我的身體內。烈得徹底地將我的每根神經重新梳理一遍。它壯烈而又纏綿。
第四道,真。我刻意減少了浸泡時間,讓茶湯有點淡。入口時,我把茶湯含在嘴里,用嚼的動作,讓茶湯在嘴里翻滾,如此的'親密。淡淡的茶香、淡淡的火香是那樣的真真切切,與我的每次呼吸聯系在一起。茶湯雖淡還是很有嚼勁,這也許就是那些老樅雖閱盡滄桑依然不服輸的沖勁。
當厭倦人世間紅塵,靜下心,品一杯好茶,聞一聞那禪茶香,品一品那份幽靜。
品茶初三散文 篇4
一杯茶水,清雅中帶點苦澀。剛剛抿一口,感覺很清淡,也有一股清香留在唇邊。大口喝下時,嗅到它的清香以外還有那份漸濃的苦澀。再飲多杯,苦澀漸漸被彌蓋,茶的香氣隨之浸透整個身心。
飲茶,是中國人久遠的習慣和傳統。它的起源眾說紛紜,追根溯源也無處考證。雖有許多文獻記載飲茶,記載茶食,但由于茶的產地不同,各地的飲茶習慣和對茶的喜好也不同。南方人比較喜歡飲綠茶,北方人喜歡飲香薰茶。南方人飲茶比較講究細膩,演繹出繁雜的茶文化,講究茶藝,品茶品心性;而北方人卻不那么講究,喜歡豪飲,喜歡茶味濃烈的紅茶和花茶。
我的父母、兄弟姐妹就比較喜歡飲紅茶。從我記事起,父母一日三餐后就喜歡泡上濃濃的紅茶,痛痛快快飲上幾杯,既解渴,又助消化。
記得七八歲的時候,有一次我偷偷喝了一大口爸爸喝剩下的濃茶。因為沒有思想準備,差一點噴射出來,太苦了。從此就再不敢飲茶了,長大了也只偶爾飲幾杯。我對茶沒有更深的研究,只是偶爾沏一壺淡茶來飲。
當把淡淡的清茶端到唇邊,輕輕的茶香會迷醉心扉!抿一口含在嘴里,慢慢品味,清香略帶苦澀的茶水浸漬全身細胞。如同領略這春夏秋冬變化更替的'人生!
剛剛沏好的茶,猶如春夏,有春的清香明麗,有夏的濃艷熱烈!猶如年輕的生命活力四射!強勁有力!淡淡的苦澀好比“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只飲茶香,略卻青澀!
飲過幾杯,茶香漸淡,苦澀漸失。猶如秋冬,只有深秋的蕭瑟,隨之初冬的乍寒!生命的色彩暗淡褪色!“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包容淡定,儒雅清新!
品茶,就是品人生!即飲茶香,清苦勃發!伴歲月流淌,儒雅厚重!
品茶初三散文 篇5
自古以來,寺廟與道觀多藏于高山或密林中,與大自然息息相通。故歷來就有所謂“寺必有茶,僧必善茗”的說法。
我國最早種植茶樹是西漢時期四川蒙山甘露寺的僧人吳理真,他將七棵茶樹植于清峰,被當地人稱為仙茶。大唐天寶年間,唐朝廷在此建立了唐明皇的御購茶園,“蒙山頂上茶”由此聞名天下,這是佛教與茶最早的記載了。飲茶,從科學角度講,對人體有諸多裨益。助消化、去血脂、生津利尿等等,而茶本身的淡與雅,又為人的修身養性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文化載體,乃至不少地方的人,一日無茶便口中無味,生活少趣。
佛教禪宗主張靜氣養性,提倡坐禪。暮鼓晨鐘里誦經念佛,不免人困乏力,而茶可以清心、提神、醒腦,茶便理所當然成為僧人的伴侶。僧人也由此與茶結下了宿命的緣分,千百年來,僧人們長期種茶、制茶、泡茶、品茶,總結出很多各具特色的茶道文化。
由于茶在世間的廣泛普及性,茶同時也成為寺門僧人聯系世俗、接待施主說天道地、講經釋法的特殊媒介物。蘇東坡與佛印和尚的種種趣話、禪談便是最典型的一個例證。如果說懂茶,僧人似
乎最為在行。真正的.品茶高手,必戒驕狂、浮躁,心靜如水,如此方能品茶之高低。此與佛教的為人講究同理。一般修為較高的僧人,對人對事懷寬容惜憫之心,不做過頭事,他們所損失的常常不過是眼前的虛名小利,而得到的卻是整個身心的自由自在。故,以此心態植茶、用茶,可深得茶理,亦可深得茶味。
能平和,能靜心,這既是修身之道,品茶之道,同時也是一種優雅的養身之道。
品茶初三散文 篇6
當品茶到了一定的境界
高度有了,嘴反而沒那么刁了,品到好茶雖覺榮幸,但也不強烈渴望獨自擁有,差一些的茶也能想法子讓它變好喝。喝茶隨意多了,偶爾取一撮,大杯泡,自當牛飲又如何?
當品茶到了一定的境界
深刻體會到追茶無邊,有茶癮是要受窮的,好茶、好器、好香、好花、好景……縱有財富三千,也奢侈不起這心中之好茶。時時望茶興嘆,心中難免有一絲絲酸意起……
當品茶到了一定的境界
越來越怕評茶了,都不也參加茶會。嘴巴顯然不輕意點評了,深知“茶太深”茶文化無邊,絕對不會做那種聞聞干茶,評論哪個山頭的事了。
當品茶到了一定的境界
不再獨自迷戀任何一款茶,只會相信是好茶,都會對身體健康有好處,相信不是任何茶都適合任何人,更加堅信有些茶適合有些人。相信身體對茶的感受,相信自己的味蕾,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當品茶到了一定的境界
不想再參加熱熱鬧鬧的茶會,不會迷戀地聚焦在某個茶圈子,不再獨戀某個茶商,不想做鐵桿粉絲,很些時候,獨自一人、一壺、一盞,一洗塵心,足矣。
當品茶到了一定的境界
龍井、碧螺春、毛峰、毛尖更似明清小品,品的是江南風景的雅致,感受春天的來臨;烏龍茶則如同宋代的工筆花鳥畫中極艷極鮮的`溪水崖石;而安化黑茶、普洱茶獨立于外,像是秦漢時期的石刻,飽經風雨滄桑,偉岸而厚重。
當品茶到了一定的境界
生活慢了下來,沒有那么多關鍵的事,可以將大把大把的時間花在了喝茶上,常去的茶莊、茶店里總能見到偶爾逗留的身影,一泡就是大半天。看窗外人來人往,匆匆忙忙。心中感嘆“生命重在體驗,匆忙的人兒,你為何不懂得偶爾停下來,歇歇,喝杯茶?”
品茶初三散文 篇7
喜歡品茶,也喜歡讀書。邊品茶,邊讀書,最是養性、修心、怡情。
初愛讀書時,沒有書屋,常常干讀,獨坐在陽臺,或庭院的臺階上,借著陽光或月光,便覺得很可心。書讀罷,自覺有走馬觀花之感,一本書,往往在偷閑竊時中費勁讀完,得到的是“不了了之”,內心汲養極少。近些年學會了品茶,品茶的同時捧起書讀,茶有味,書也有味了。
學會品茶,緣于朋友贈的詩聯:“詩題窗外竹,茶煮石根泉。”這之前,也常喝茶水,不過,盡是些普通花茶泡在普通的水中,僅區別于白開水,以解渴為目的,是純粹的茶盲。因此,一杯杯飲下,并無絲毫茶韻之感悟及聯想。得到這副詩聯后,斟詞酌句,慢慢便嚼出詩韻,長了詩心,開始真正喜歡上讀詩讀書,繼而把品出的茶韻融進讀書的情致之中。現在,我已完全把品茶當作讀書、把讀書當作品茶。
好的茶,并非茶葉單一決定,它還取決于泡茶葉的水質。好茶葉用泉水泡,尤其是山泉、山泉的上泉,泡出的茶無污染、純凈、清香,最好。這樣的茶,喝起來猶如與茶談心,對身心健康作用很大,特別是人到中年,雖然不惑,卻心悸加劇,事務繁重,壓力大,煩事多,愁交織,心火燥。但若有自控能力,不妨泡杯好茶,坐下來,平心靜氣,細品慢嚼,就會品出茶香中如詩書般的.韻味,就能獲得艱辛中的寬慰。
讀書和品茶一樣,讀好書,讀自己喜歡且有用之書,才有心得,才容易領會與感悟。好書,都來自語言文學,不在長短,貴在內涵。一本有內涵的書,傳遞的是一種生活精神與感情。我們讀書,不僅是讀知識,主要是為了從中吸收營養,豐富思想,提高生命、生活境界。天下書多,擇書而讀,如擇水泡茶一樣,要有意識,不敷衍,便知味。相反,就如濁水泡茶,無益還損身。當然,博覽群書是好事,讀得多,知識就多,但真正能讀懂、讀進內心,融入思想的書不很多。
品茶與讀書,可以看到一個人的修養及內心世界。而懂得用泉水泡茶的人,既泡得,則品得,品而有得。相同,讀好書之人,必能讀出心得。
品茶初三散文 篇8
散淡的時光、緊湊的時光,或緊或慢、或淡或濃,都離不開茶。
千年的古茶樹,長在深山老林,一棵棵昂然挺拔。它們不會憂傷、不會大笑,只是默默地與天地合,與小草小蟲小鳥土石為伴。采自古茶樹上的茶葉,香味更濃,經過一道道工序,成了上好的茶品。山坡上是臺地,臺地上種滿了茶樹,它們個子不高,但風韻猶存,綠綠的葉兒在山坡上閃著光,陽光照在上面會有一些青波。在這青綠中,有的是淡定和從容。
茶隨處可見,是最常用的`待客禮品。你到某人家中,主人首先問你的就是“來,喝杯茶吧”,隨即從包裝精美或普通的茶葉袋里抓一小撮茶葉放入杯中,沖上開水,過一會兒便可入口了。普普通通的一杯茶,主人表達的是熱情好客、不失禮儀,客人感到的是有一股暖流噴發而出,從而對主人產生好感。做體力活的時候,大汗淋漓,又累又渴,倒一杯茶一飲而盡,既解乏又解渴,一杯是不夠的,要喝好多杯;上班一族上班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泡一杯茶;開會、小聚等場合也要喝茶。
一日,一位熟人外出考察路過,返回時來找我玩。我們來到一個茶莊,里面擺滿了各式各樣的茶,最后我倆在一大塊樹根木頭前落座。這個木墩造型別致,也許玩的就是古色古香吧,品茶要的就是這個氛圍,讓你進入一種想象不到的意境,或沉思,或快樂。茶藝師小姐泡茶、倒茶,熟練的動作像在玩味一件小藝術品。不時,還有她對茶、茶文化的講解,越聽越有興趣。我們慢慢地品,我咂了一口,嗯,味道不錯,口感也好。“怎么樣,老王?”我問。“好茶,茶香色翠。”我們喝著聊著,閑散的時光慢慢溜走。品茶隨心,我們都領悟到了。
同學聚會的一晚,安排品茶閑談。茶莊在一條靜靜的街上,行道樹也是靜靜的,我們悠閑地進入,茶室里一張長條形的木桌子,據說值好幾萬呢。入座后我們互道真情,兩杯茶湯,一杯清褐色、一杯濃褐色,邊談邊品,再吃一點兒水果、花生、瓜子。
茶能提神醒腦、幫助消化,能讓人忘卻辛酸、浮躁,使人平靜——平靜地對待萬事萬物和生活。
品茶初三散文 篇9
聽一次雨,品一次茗。
茶的文化歷史悠久,是在名間土壤里發育起來的。幾千年來,飲茶風習在名間之盛,已經達到了“茶為食物,無異米鹽”,成為日常生活“開門七件事之一”的必需品,無論市井小民又或者是高官貴族,都愛在閑暇之余品茶。
我并不是一個文藝青年,但又求一份悠閑自在如何朝九晚五又怎樣能浪跡天涯。這是否需要無盡的勇氣以及永遠堅韌的心靈,讓我們坐下來吧,聽一次雨,品一次茗,閉上眼睛,茶葉的芬芳會帶著我們去到它們生活的地方,跟我們訴說世間的無限美好。
我,是一片茶葉,在清晨柔和的陽光下,我從睡夢中醒來,鳥兒嚶嚶成韻的叫聲是喚醒我的鬧鐘,甘甜的露水與土地里的養分是大自然母親賜予的早點。我品嘗著早點,看著云霧在陽光下與山體呼應交錯,呈現柔美、朦朧的光影,我的生活環境是那么的令人陶醉。
從山頂緩緩流下的甘泉叮叮咚咚的跟我們打著招呼,它們滋養我們,激發著我們的生命活力,增強身心健康,讓我們愈發的青翠。山泉給予了我們各種自來水中沒有的微量元素,使我們是那么的與眾不同。
一陣風兒吹過,喚醒了我的同伴們。聽,從山腰到山頂,他們窸窸窣窣的在私聊些什么。聽,嘩啦啦,嘩啦啦,在風兒的吹拂下,伴隨著茶農的山歌,我們所有的茶樹在合唱著優美的旋律。茶農幫我們修剪枝葉,讓我們所有的葉子都能享受的陽光給予我們的關愛。
我們遠離大城市,陪伴我們的只有大自然的一切,鳥兒幫我們捕捉害蟲,讓我們不受害蟲侵擾的同時還讓我們免受農藥的污染,還賜予我們些許養料。周邊的`樹林使我們的生活環境溫度適宜、降水豐沛,使我們在稀有的有氧生態空間中生長。肥沃的土地令我們不需要肥料就可以健康的生長。我們與大自然華為一體,我們就是大自然的一份子。
稀疏的雨聲把我從思緒拉了回來,口齒中殘留的清香是那么的讓人流連忘返,聽雨品茗,在一盞茶的時間里,獲得坦然,獲得清淡,獲得寧靜,全變成一種充滿審美情趣的藝術行為。讓我們滿上一杯,繼續述說我們的故事。
品茶初三散文 篇10
魯迅老先生說,“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不過要享這‘清福’,首先就須有工夫,其次是練習出來的特別的感覺。”
“所謂‘秋思’,其實也是這樣的,騷人墨客,會覺得什么‘悲哉秋之為氣也’,風雨陰晴,都給他們一種特別的情思,一方面也就是一種‘清福’。”
周作人說:“喝茶當于瓦屋紙窗之下,清泉綠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飲,得半日之閑,可抵十年的塵夢。”可見兄弟倆確實不一樣。一個為老百姓說話。一個沉潛自己世界――魯迅在《喝茶》后文中說:“喝過茶,望著秋天,我于是想:不識好茶,沒有秋思,倒也罷了。”而周作人很明顯關注自身。
至于我自己少年時代是頗有些魯迅風范的。不知道為什么這風范待我讀了一所二三流大學之后漸漸淹沒。我不僅沒想怎么怎么努力做一個有為青年,反而整天忙著看文藝書,卻把青春給耽擱了。
想起一個高中同學。他跟我成績差不多,稍微勝一籌。后來他考上安徽大學俄語系,再之后聽說考了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我不是太清楚。但昨天忽然于網上看到他了,寫許多法律方面的時評,比我發的還多。呵,心里挺難過了一會兒。想起他曾經給我的留言:“我會一直罵你,直罵得你考上碩士、博士。”但我卻沒能在學業這條路上走下去,他已經是碩士,將來亦許博士,我則可能永遠不“讀書”(特指回學校上學),兩人的路亦從此不同。
得知他在報上發表許多文章的時候,我心里非常“難過”,因為我覺得我本來也是可以按照那條路走的。結果錯了一點就再沒扭轉過來,要不然我的文章比現在好。
不過是不是人真的越大越沒出息?我現在想那時候可以跟他一起比學習,現在都不這么想了,似乎每個人的路不一樣,選擇也不一樣(就像他讀研我打工一樣)。
可能魯迅和周作人先生當初也如此。原本是相同的,都帶著救國救民的夢想,所以去了日本留學。但回來后,一翻苦斗,有人掙扎,有人繼續,而掙扎的無望之后便改弦歸張。我也是這么的,終究走了頹廢的人生路線。我的同學要飛揚多了。所謂選擇不同,路便也不同。
品茶初三散文 篇11
我泡了一杯茶水。有的茶葉飄在杯子上部,有的飄在杯子中間,還有一部分茶葉沉到杯底。
曾經讀過一篇散文叫茶如人生,很有感觸。茶的種類很多,有的人如花茶,你總能聽到他們樂觀感恩的笑容;有的人如綠茶,不管他們走到哪里,都能給人以綠色。有的人如白茶,這種人非常干凈不喜歡一絲灰塵,在你經過她身旁時,會聞到到一股天然的香味。還有的人如高貴的普洱茶,她不想主動理你,并不代表她忽視你,而是她有顆容易受傷的心。
人生如茶,蕓蕓眾生就如著紛紛的茶葉,個行其事。我把飄在茶杯上面的茶葉比作青年,中間的是中年,飄在杯底的茶葉當做老年。青年時的我時總喜歡爬最高的山,走在父輩的前面,父輩們總是笑著說:他們年輕,有活力;中年時的我看著跑在前頭的青年,又回頭看著徐徐前進的老人,我盡可能的跟上青年人的步子,也盡量放慢步子,讓老人不要掉隊;老年時的我沉到了最底部,努力的向上看,卻什么也看不到,只好找一處安靜的地方數著丁亮的星星,老年的我將為人生的終點散發最后一絲光輝。
還可以將飄在茶杯上面的茶葉比作浮躁的人,中間的是圓滑的人,底部的是默默奉獻的人。
我喝了一口茶水,會有一些茶進到嘴里,我將這些茶吐到一旁,我想這些茶葉就是浮躁的人。浮躁的人會因為一些輕微的事情,會憤怒的`離開,沒有人會留念思念他們。飄在中間的茶葉不愿做這些浮躁的人,也不愿意做默默奉獻的人,他們遇風變風,遇水化水,看不到他們的真是形態,但是他們有時會圓滑的找不到自己。最底部是默默奉獻的人,他們不求回報,只求安心。這類人最值得人們尊敬、愛戴。
我輕輕晃動茶杯,所有的茶葉在水中亂飄著,浮躁的人變的圓滑,圓滑的人變的沉默,沉默的人變得浮躁,他們在不同變化著。但是無論他們怎么變動都要跟著水勢的變化而變化,或許這個杯子是承載社會的容器,而這些茶水就是社會,茶葉就是就是隨波逐流的我們,誰也不能獨善其身。
我倒了杯子里沒有味道舊茶,換上新茶。老茶走了,新茶又開始品味人生。
品茶初三散文 篇12
品茶、品心情、品人生,任何一種東西都有它的可貴之處,只是有的人沒有去慢慢品味而已,有人說成熟的女人喝咖啡,成熟的男人喝茶。最近峨眉山的竹葉青喝完了,我更換了但大紅袍,大紅袍也需要去慢慢細心的品,品出它與竹葉青不同的意蘊。茶香飄蕩在山谷之間,惹得云也清清淡淡的,這種感覺實在太美了。淡而不澀,清香而不撲鼻,緩緩漂來...
咖啡和茶總能將人帶進兩種完全不同的境界,在那一片不透明的咖啡色中及那層淡淡的'煙氣里,想象成一個最寂寞的人。于是,咖啡的這份苦,便是苦在心的最底層。茶則象征一種意蘊。喝茶需要一份耐心和極大的克制力,才能慢慢地去品味它。
不是任何人都能品到茶的意蘊的,即使是上等的好茶放在一個不懂得品味的人的面前,他也感覺不到茶的幽香。茶越喝越淡,就象很多感情一樣,會隨時間而月來越淡。茶越喝越淡,但是,我們用來泡茶水的紫砂壺里的茶香,卻會越來越濃......所以當一切都淡去以后,留在我們心底的印記是越來越深.....很多東西是摸不去的記憶。茶如人生,隨和時光的推移,我們也漸漸的老去。正如我們眼角的皺紋,鬢霜飛。
懂得記憶是智者,善于忘記是大智者,“事去而心止”則是人生的大智慧,世間萬物任何事情都是相關聯的,有陰必有陽。
我感覺淡茶的味道更耐人尋味,任何事物都不可能一成不變的,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世間萬事萬物都是相輔相成的,這是矛盾,也是哲理,因此,人生中即使有一時的曾經一度讓人難以承受的痛苦和磨難,這種痛苦與磨難也不會是毫無價值,至少它可以使我們吃一塹長一智,讓意志更堅定,思想和人格更成熟。常常感觸于那份透明的淺綠或暗黃,及那片片似卷似舒的葉子。
要喝就要喝淡茶,那味道也一定是極淡的,像是從遙遠的地方,一陣來自山上泉邊的清風,吹到了身邊。有時,也仿若有人在背后的不遠處燃起了一束來自遙遠國度的冷香,里面夾雜著幾許宗教的安和與靜美,于是,心靈便是一片從未有過的澄澈,也似乎化作了唐宋詩篇,任人品味,意蘊無窮。此時,品味一杯香茗,就如同品味甘美的人生。
清茶一杯賽美酒,飛舞的茶香也飄逸。走過喧囂浮塵,驀然發現,平淡,才是最真最美!!
【品茶初三散文】相關文章:
品茶的句子02-27
朋友別哭-初三散文詩歌11-11
品茶的唯美句子大全02-10
關于品茶的古詩句精選08-10
關于品茶的優美詩句07-18
初三成長類的散文作文10-09
關于品茶的優美詩句大全09-29
關于品茶的好句子(精選155句)05-27
中國經典散文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