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寫端午節散文
鋤禾在端午,汗滴禾下土。為了盤中餐,生活不怕苦。端午節到了,你是否知道呢?
寫端午節散文:再說端午節
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端午節最早源自于江浙一帶,農歷五月初正逢初夏,氣溫逐漸升高,蚊毒蟲活躍,容易形成疫情,對人體構成危害,因此,民間將這一天作為驅毒避邪的日子,喝雄黃酒、艾葉洗澡、門前懸掛菖蒲等習俗由此而來。
端午節這一習俗到了戰國晚期又增添了新的內涵。著名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因主張抗秦遭奸臣迫害,被楚國君王兩次流放,最終楚國被秦國所滅,不愿做亡國奴的屈原,帶著最后的尊嚴投入滔滔汨羅江!
據說,屈原在自盡之前,立于汨羅江邊面朝故鄉吟詠楚歌,被一漁夫認出,問道:你不是屈原大夫嗎?怎么落得如此下場呢?屈原答道:這個世界已經渾濁不堪,只有我清白,當今的人都喝的沉醉不醒,唯獨我清醒,所以才成這樣。漁夫又說:“圣人”是不會受外界因素的束縛,且能夠適從世俗的變化而變化的,既然這個世界是混沌的,為什么不跟隨大流而順勢而行呢?既然眾人都喝的醉醺醺的,你為什么不吃點兒酒糟,喝點兒小酒呢?還將自己弄到這種地步呢?屈原說:剛洗過頭的人,都會將帽子的灰沙彈干凈,剛洗過澡的人都會把衣服的塵土抖去,既然不能讓自己清白的身子被污物所污染,又怎能讓崇高的品格被世俗的污垢所玷污呢?我寧愿投入大江葬身魚腹也不會茍且偷生的!
此后不久,也就是公元前278年農歷五月初五,屈原抱起一塊大石縱身跳入汨羅江,得知消息的漁民們紛紛劃著小船在汨羅江搜救,然而,多日努力卻仍無蹤跡,大家擔心日子久了,江中的魚蝦會蠶食屈原的尸體,于是,便劃著船往江里投放食物,想以此喂飽魚蝦,保全屈原軀體。后來逐漸演變成用粽葉包裹糯米投入江中,就此,便有了五月初五賽龍舟、吃粽子的習俗。
臨終前,屈原寫下了不朽詩篇“懷沙”整首詩沒有過多的刻畫個人的遭遇,而是側重于表達憂國憂民的沉重情懷。據載,屈原一生屢遭奸臣陷害,但從未改變對自己國家的赤誠之心,特別是楚國被秦國滅亡之后,屈原流逐許多地方,盡管知道自己的祖國已經淪陷,無法改變亡國的.局面,但是,無論何時何地他都面朝楚國都城,決不直視秦國都城的方向!屈原是以一身傲骨、滿心赤誠、畢生節氣結束生命的,因此,后人才會崇敬他、歌頌他、緬懷他……
與清明節不同,端午節更多的是喜慶。一直以來賽龍舟、吃粽子是端午節主要習俗,我們不知道古人是懷著何種過端午的,但是從史料中可以看到在端午節這一天,古代許多地方、許多文人墨客及愛國志士都提及了屈原這個人。而今的端午節,唯有詩詞會等少數活動中偶爾聽到屈原的名字。也許,是因為時光的流逝,人們從起初對屈原的惋惜緬懷,已經發展到敬仰歌頌的高度,也許,是因為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對屈原的價值觀有了全新的定位,也許,是因為人們在當今物質富足的社會中,不愿在這特殊節日里回顧的歷史……
中國的傳統節日很多,而每個節日都有著特殊寓意,春節,是讓我們享受一年到頭難得的喜悅,總結這一年得與失,計劃好新的一年,清明節是讓我們不要忘記祖宗,這一天絕大多數人都會去自己的先輩墳前祭奠,中秋節也是團圓節,無論你在哪里身處何地,你的心都會想起家人,想到家鄉的月亮!而端午節,更應該是我們中國人不該或缺的文明瑰寶,這個節日所傳遞的文明內涵是普天下中兒女受之不盡的精神財富!
作為普通百姓,我們不討論政治,不必為力不從心的問題而糾結,作為中國人,我們必須了解自己的文明,無論世界如何變遷,不管走到哪里,我們還是中國人,然而,一旦忽視或是忘卻了這一基本事實,就喪失了自己的尊嚴與存在的價值。屈原的死,雖然未能改變楚國的命運,卻換來千年乃至萬年甚至永遠的敬仰!端午節的習俗有兩個版本,一個是驅除邪毒,頤養身心的,另一個是紀念屈原,弘揚民族精神的。這兩者之間根本風馬牛不相及。也許,是民俗的巧合,也許,是歷史的安排,千百年來這兩個毫無關系的習俗竟然出現在同一天,似乎冥冥中古人想對我們后人說些什么……
如今,端午節用艾葉洗澡、門前掛菖蒲、佩戴彩線等驅邪毒的習俗,在少數地方還在延續,但只是形式上的,因為,現在的科技早已超越這種以舊法驅邪氣、殺病毒的的效果了。而吃粽子雖然一直是端午節普遍接受的習俗,但是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食物的選擇越來越挑剔,粽子漸漸地成為端午節的次客,更多的也只是一種形式!現在人們過端午,無非是吃頓豐盛的團圓飯,給長輩送點兒節禮!看似其樂融融的端午,其內涵卻越來越淡。難道傳承了兩千多年的節日,會在高度文明的今天逐漸褪色嗎?當我們靜下心,仔細品味一下,我們會驚奇地感嘆,時間可以改變事物出現的形式,但是一切都無法改變事物的本質!
而任何事物生存的原因都蘊含著一種不能撼動的精神。毒與邪也是一樣,它們也會隨著環境與時光而改變,出現的形式也就變化無常了。端午節紀念屈原是弘揚寧死不屈、潔身自好、赤誠忠義的崇高品質,而喝雄黃酒、佩戴彩線、洗艾葉澡等,是警示我們后人,只有剛正不屈、潔身自好才能遠離邪與毒。這原本看似兩個截然不同的端午民俗,如今,卻在奔流不息的歲月長河中匯集到一起,以一種嶄新的姿態告訴我們的價值!
曾經,有人將端午節與聯系在一起,原因是看了“白蛇傳”中的一些描述,也有人對此表示質疑。其實,有關端午節的傳說遠不止這些,不過,無論什么樣的傳說,萬變不離其宗都是對中華文明的一種傳承,無需探究哪一種說法最準確。我們需要的是從這些古人留下的民俗中汲取寶貴的精神財富,令人擔憂的是,當下有些人已經不關心這些了,在物欲的怪圈中放任自己,高尚與自私、付出與索取、善良與邪惡……已變得愈來愈含糊不清了!
走過了四十二個端午,看明白一個道理,看似卑微的收獲,卻給予人生無窮的動力!沒有什么比明白活著的意義更有意義,沒有什么比理解人生的價值更有價值!
寫端午節散文:端午節--屈原,死給誰看
但凡紀念端午節,就不能不想到,——屈原竟是此節之劫。
這個節日若失去了屈原,失去了汨羅江,失去了忠良與國之命運國之民意,失去了由此派生的一曲傷詞,一首挽歌,以及一個個美麗而凄婉的傳說,那么,這個端午節就難以成為一個民族的傳統節日,更難已成大江南北如此統一的淳樸的民風民俗了。
看來,紀念屈原不過是一個緣由,真正的意義遠遠超過了紀念本身。
滔滔一江水,寂寂一個人;上下幾千年,歸一在人心。這份凝聚力這份向心力,這份愛國情這份忠義事,是任何一個朝代的統治者也絕不會忽視、也決不敢忽視的一股強大的民間力量。無論帝王將相是不是出于真心地為了紀念,為了天下蒼生,為了黎民百姓,但,每一個朝代都不約而同地紀念了屈子,而且,還是有模有樣地過這個節日的了。
一些附庸風雅之士,決不會放過這個由頭,來一番太平盛世歌功頌德的溢美之詞,表明百姓是多么幸福愉悅啊。其目的,就是安慰一下那些苦苦爭名于朝的人們,更為了安撫那些苦苦掙扎的人們,要好好活著,何必非要選擇一條不歸路呢?進而來烘托我主萬歲吾皇圣明。在古代統治者的筆下,即使是餓殍千里,怨聲載道,而真正聽取民意聽信忠良的逆耳忠言的又有幾人,更何況真正歌詠屈原的詩呢,那更是罕見了。而借此吟詠盛世的倒有;即使有,也會刻意避開屈子的死因,以及百姓的不幸帝王的昏庸,像李隆基所寫的:
端午臨中夏,時清人復長!盥』
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盥』
吃吃喝喝玩玩樂樂,一片與民同樂霈恩均的情景,何樂而不為?而見于被貶之人的詩作的倒也不少。像蘇子有《浣溪沙》詞云: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
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更有詩悼念屈子的《屈原塔》,令人撼動天地,悲慟之至:
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精魂飄何在,父老空哽咽。
至今倉江上,投飯救饑渴。遺風成競渡,哀叫楚山裂。
因為,蘇軾的.境遇何嘗沒有幾分屈原的味道呢,只是,他沒有選擇走屈原的道路罷了,誰說不是一種大殤呢?對于當時的楚國百姓來說,屈原是為民請愿真正為民的愛國志士,他是百姓的希望楚國的中流砥柱。而對于楚懷王來說,他是又臭又硬的石頭,是他們那些統治集團集腐奢侈無度的攔路虎,是奸佞享樂者的眼中釘肉中刺。所以,屈原的命運在這樣的尖銳矛盾中就注定了悲劇色彩。
與腐的楚懷王統治集團一起腐爛來換取今生的享樂玷污千年的美名,這是屈原不能選擇的,即使是舉世混濁,而我也要獨清的節操,讓他以死明志以死明節,絕不會茍且人世而罵名千載。這與當時的世風是相悖的啊。若不是楚國滅亡,誰會相信屈子呢?由此可見,屈原之死,不單單是個人的郁悶苦惱之殤,更是國之大殤。因為,從此,楚國沒有了,楚國的百姓不再是楚國的臣民了。這讓百姓怎能不傷懷楚楚,怎能不將屈原放在心上,警示后人:國將歿,百姓何堪?
所以,抗戰時期,著名詩人郭沫若寫過話劇《屈原》,以明世人。如今,還記得屈原的《橘頌》:
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 。
深固難徙,更壹志兮。緣葉素榮,紛其可喜兮。
曾枝剡棘,圓果摶兮。青黃雜糅,文章爛兮。
精色內白,類可任兮。紛緼宜修,姱而不醜兮。
嗟爾幼志,有以異兮。獨立不遷,豈不可喜兮。
深固難徙,廓其無求兮。蘇世獨立。橫而不流兮。
閉心自慎,為終失過兮。秉德無私,參天地兮。
愿歲并謝,與長友兮。淑離不淫,梗其有理兮。
年歲雖少,可師長兮。行比伯夷,置經為象兮。
屈原,選擇的菊花的堅貞: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今日,我們快快樂樂熱熱鬧鬧地過端午,吃粽子劃龍舟,插艾蒿掛葫蘆,喝雄黃驅蚊蟲,等等活動都不為過。為什么千百年來,人們在濃化這個節日,在自發地紀念屈原,就是我們這個民族承載著的屈辱負擔太重太沉,我們的百姓太過忍韌沉默,所以,想找到一種寄托,想提醒作威作福的統治者:興,也忽矣;亡,也忽矣。
今天,我們常常聽到一些東海有日本覬覦魚島之事,南海有菲律賓欲竊取仁愛礁之爭,大的格局又有美國所謂重返亞太,虎視眈眈,籬墻之外。國人并不麻木,卻有人讓國人禁聲。這些人,以國家之名,卻是為了謀自己的一己之私,哪怕國家重蹈覆轍:蠅營狗茍之徒有之,玩世不恭者有之,崇洋媚外者有之,而憂國憂民者更有之。
盛世出惡吏,明主辨忠奸。如今,天下百姓齊渡端午,定然也知道此種道理:國之大殤之后必是百姓之福,民之大殤之后必是國家之禍。屈原留給后人的,不僅僅是一個節日的盛宴,更是一種反思:一種中華民族的歷史與現實的反省,以及國家興盛與衰亡的陣痛反思……
【寫端午節散文】相關文章:
端午節散文08-24
寫谷雨的散文09-21
寫夏天的散文08-26
寫夕陽的散文08-19
張愛玲寫的散文精選10-05
寫愛情的散文07-01
寫親人的散文08-07
散文怎么寫08-21
寫丈夫的散文08-02
寫風的散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