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敘事散文的寫作格式、特點及要求
散文是指以文字為創作、審美對象的文學藝術體裁,是文學中的一種體裁形式。接下來,小編為大家介紹敘事散文的寫作格式。
1、倒敘式。
本式的特定含義不同于平常所說的倒敘,是專指以事開頭的倒敘,如《火刑》、《為了六十一個階段弟兄》都是以事開頭的,而《一件珍貴的襯衫》平常人們也稱倒敘,但它是以物開頭的。這一式大家熟知,就不詳細介紹了。只強調兩點,一是從什么地方開篇的,結尾仍要回到什么地方;二是開篇之事要能帶動全篇。
2、領悟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為:親歷一事→悟出哲理。劉白羽親歷長江三峽的航行之后,悟出了“人們只要從洶涌的浪濤中掌握了一條前進的途徑,也就戰勝大自然了”的道理。這一式應用率很高,凡生活學習中的事,動動腦筋,都很有悟頭。
3、失得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為:為甲而去→因乙失甲→悵然若失→轉念領悟,所獲甚大。如寫買書,由于遇一兒童迷路而哭,同學硬拉他幫助兒童找父母,孩子父母找到了,可書卻沒買上,悵然而歸的途中,細細想來,今天確實有所得,從同學的行為中真正懂得急人之難的道理,這是買不到的生活教科書啊!這一式往往可以別開生面的立出新意,開人眼界。使用這一式要注意兩點:一要注意意外之事的急迫性,非到不立即解決而不行的程度,不然放棄本來要做的甲事,而去做乙事,就不合情理;二要注意乙事辦完再回到去辦甲事上,從甲事未辦成的失中尋得,應感情細膩而真實,自然合理。
4、懸念式,也叫溯因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為:設置懸念→探因解疑→解疑明旨。這一式的代表篇目是《第二次考試》。陳伊玲初試成績優異,才氣過人,而復試為什么落差極大,前后判若兩人?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這是設置懸念,造成疑問。于是蘇林教授決定去探個究竟。一路所見,都是為突出陳伊玲的精神。這是探因的過程。原因找到了,原來她為救災,不顧自己明天就將考試的處境,寧肯失去個人的機遇,也不愿置人民生死于不顧。疑問排除了,陳伊玲的品質也突出了。使用本式的首要問題是開篇的懸念,一是懸念設置要自然,結果要在情理之中;二是懸念要能帶動全篇。
5、集錦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為:交代文旨。其主要特點是開頭有個引子,引出話頭,然后從幾個不同角度記寫幾件事,這幾件事都能反映人物的品質,或反映開頭點明的文旨。這一式無論記事、記人和抒情均可通用。記人可用來寫《我的×××》一類文章,記事可寫《×××市場行》一類文章,抒情可寫景物,如《××景物記》。
6、對比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為:
①甲的高大←→乙的渺小,如《一件小事》;
②一個人行為幾個階段的對比:甲是乙→甲不是乙→甲是乙→甲不是乙……如《變色龍》。總的說來,記事套路多半也可用來記人,有的還可用來寫抒情散文。設計這些套路,意在指導學生入敘事之門,克服敘事的簡單化和單一化。既有利于參加各種考試,又有利于將來工作中的應用。
寫作特點
敘事散文是以展示事件過程和情景為中心,以事件的發生、發展為線索組織行文的散文。其特點在于:
一是有相對完整的事件和事件發生、發展的過程。但它不是像小說可以虛構故事,只是展示一個真實事件的真實過程,它可以取舍、刪簡、組合,可以有意安排敘述信息的詳略、疏密,可以在敘事的同時傾注作者的感情色彩,進行評說褒貶。目前散文界出現了一種現象,就是越來越講究敘事的故事性、情節性,讀起來像小說。這只是為了追求一種敘事的藝術效果,并沒有泯滅它與小說的基本界限。
二是敘事散文敘述的是真實事件,這一點與通訊、報告文學相同。但散文寫的事情可大可小,可取新鮮的,也可用陳舊的,而且比較常見的是一些瑣碎的、平凡的事件。通過對這些事件的敘述來傳遞作者的主觀情感。它不像通訊、報告文學選材要求是新聞題材,講究事件本身的時效價值與社會價值,并以此達到作用于社會、人生的目的。它可以作雜記、散記、側記等,可以記一件事,也可以記多件事,但是在考試中,寫的事件不宜過多。
寫作要求
敘事散文,顧名思義,就是寫人記事,以塑造人物和表達情感為目的。敘事性散文比較靈活,不要求像小說一樣具有那么嚴密的故事邏輯,可有敘可有議,可以有比較大的時空跨越性與內在描述空間,當然所描寫的人物也可以只是性格片段的展現。
首先,在選材上最好取自于自己親自經歷的事情。所選取的素材一定要是觸動自己的真實感情的,不是那些隨風而逝的過眼云煙,而是自己情感沉積層中久久不能磨滅的那些人和事。生活中無一人,無一事,無一物,不可入文字,事不論大小。我們不能乞求每個人都有生死離別的生活閱歷,畢竟我們的年齡決定了我們觸摸滄桑的可能性,在這里考官想看到的是考生的真性情。考生要盡量地做到所選事件的典型,要做到小中見大,小而精彩。高爾基說:“采取微小而具有特征的事物,制成巨大的典型事物——這就是文學的任務。”
其次,在散文敘事語言的選擇上,要盡量做到樸素,不賣弄、不堆砌,要形象、具體,即如魯迅談“白描”時所說,要“有真意、去粉飾、少做作,勿賣弄”。這就要求我們遣詞用句的凝練,刪除一切多余的東西、一切可以不說的東西,只保留非說不可的東西。散文的文字運用要直接、簡單,但要保留文字傳達后巨大的情感空間和人生感嘆。樸素而又流露著真情實感的語言是最美的語言,這永遠是真理。
再次,還要注意細節的刻畫。這里所說的細節主要指人物的神態刻畫、動作的刻畫、周圍環境的刻畫、人物心理狀態的描摹等。比如這樣一段文字:遠遠的看見前面一個蹣跚的身影搖搖晃晃的趲行著,走近了,方看清原來是母親。母親佝僂著身子,本來就瘦小的身軀縮成了一團。身上、臉上綴滿了泥巴,也不知在路上摔了幾跤。剛才被汗水打濕的頭發現在讓雨水沖洗的有些凌亂,一綹綹地攪和在一起,發梢上滴落著一串串晶瑩剔透的水珠。這樣的細節描寫,不是客觀地對某一場景或特征的敘述,而是作者心底情感潛流的外在體現。它在文中已經不僅僅充當敘事的角色,而在傳達某種情感的張力。
清代文學評論家金圣嘆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十年格物而一朝物格。意思是文學中創作的人物來源于生活,來源于對生活的長時間的觀察和洞悉。總之,要寫好一篇散文離不開對生活原生態的細致觀察。
一般的敘事散文考試題型:
(1)人物類:《伴侶》、《出租汽車司機》;
(2)環境地點類:《那個多雨的夏天》、《候車室》;
(3)物件類:《窗》、《老井》;
(4)學校題材類:《同桌》、《我的老師》;
(5)事件類:《廣告風波》、《冤家路寬》;
(6)特殊題型:《不敢看你的眼睛》、《高處不勝寒》,諸如此類。
敘事散文的寫作方法
第一,審題。
審題是寫散文極其重要、極其關鍵的一步。這一步的好壞,直接決定全篇文章的內容是否符合要求,決定構思能否按正確的方向展開。考生一定要先用足夠的時間對題目做一番審讀、揣摩。在準確理解題意后,再構思運筆行文。這一審讀、揣摩的思維過程應包括:把握題目內涵、弄清相關要求和限制范圍。
題目的含義往往是比較豐富,超乎字面的,如《凍雨》、《墻角樹和孩子》、《網》、《亂》等,它們絕不僅僅是現實意義上的凍雨和網。考生只有細細琢磨出它們的比喻義、象征義,才能準確地把握題目的含義。審清題目含義必須緊扣題眼(題目中透露出的重點的、寓意的字眼),把握住題目中關鍵性的有效信息。
作文題在要求內容對文體、字數、表達方式等,都會作出明確的規定,考生必須把要求這項內容搞清楚,并且在行文中切實遵照執行。對于某些特殊性要求,雖然不在卷面上列出,但是仍然會在公開發布考場守則中提到,如文中不可出現真實校名和姓名等,考生也不可馬虎大意。文中出現的具體校名、人名等一律要用x代替。
第二,立意。
立意是文章的靈魂,立意的高下實際上決定了文章的優劣。審題完畢后,考生必須選擇恰當的角度,妥善確立文章的中心和主旨。具體而言,考生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敘事立意要深刻:文章要力求寫出深度,不能僅僅就事論事,羅列和堆砌細節事情,作表層化或一般化地泛泛而談,而要根據題目充分聯想,找出立意深遠、具有代表性的事件,達到以小見大、見微知著的效果。主旨立意要新穎:文章主旨貴在創新,因而立意要面向實際、張揚個性,要富于生活氣息和時代精神。考生既可以選擇反彈琵琶,從平凡的、司空見慣的事物中,見人之所未見,發人之所未發;也可以變換切入角度,角度一新,立意也便隨之一新。立意要鮮明、集中。切不可含含糊糊、模棱兩可。
第三,敘事。
在藝術專業考試中,敘事散文的寫作手法和我們平時寫的隨筆式抒情散文或者議論性散文有著截然不同的要求。敘事散文是以寫人記事為主的,通過敘述一個事件或者塑造一個人物表達個人的情感體驗,而抒情散文則偏重情感的直接抒發,基本上不需要事件或者人物為依托或者是載體。
下面我們來欣賞一下抒情散文的語言:
母愛就是一生相伴的盈盈笑語,母愛就是漂泊天涯的縷縷思念,母愛就是兒女病榻前的關切焦灼,母愛就是兒女成長的殷殷期盼。
起了母親,志向消沉就會化為意氣風發;想起了母親,虛度年華就會化為豪情萬丈;想起了母親,羈旅漂泊的游子就會萌發起回家的心愿;想起了母親,彷徨無依的心靈就找到了棲息的家園。
時光如水,年逝,似水流年淡去我們多少回憶,卻始終不改我們對母親的綿綿思念。鶯歸燕去,春去秋來,容顏漸老,白發似雪。兒女在一天天長大,母親卻在一天天衰老。當兒女望見高堂之上的白發親娘,他們都會投入母親懷抱,熱淚漣漣!
這是三段文字是從一篇歌頌母愛的抒情性散文上摘抄下來的,文筆優美流暢,稱得上是情真意切的美文。但是在專業考試所要求的敘事散文中,這樣的文字卻是絕不能出現的。因為抒情散文表達情感的方式太直白,而缺少含蓄之美。敘事散文應該是通篇都在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但是讀者對這情感的體悟卻是從文章的字里行間里感知到的。下面讓我們來欣賞一下胡適先生寫的敘事散文《我的母親》一文中的片斷:
我母親管束我最嚴,她是慈母兼任嚴父。但她從來不在別人面前罵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錯了事,她只對我一望,我看見了她的嚴厲眼光,便嚇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眠醒時才教訓我。犯的事大,她等晚上人靜時,關了房門,先責備我,然后行罰,或罰跪,或擰我的肉,無論怎樣重罰,總不許我哭出聲音來,她教訓兒子不是借此出氣叫別人聽的。
有一個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飯,在門口玩,身上只穿著一件單背心,這時侯我母親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件小衫出來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說:穿上吧,涼了。我隨口回答:娘(涼)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剛說了這一句,一抬頭,看見母親從家里走出,我趕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聽見這句輕薄的話了。晚上人靜后,她罰我跪下,重重的責罰了一頓。她說:你沒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來說嘴!她氣的坐著發抖,也不許我上床去睡。這是我的嚴師,我的慈母。
這段文字向我們呈現了一位愛子無痕,潤物無聲的母親形象。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母親的深深敬意和綿綿無盡的懷念。我們能夠通過對這篇文章的閱讀而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以至于產生共鳴,從而想到我們自己的母親,在一種感動中升華對母愛的理解,使其成為天地間一股永恒的浩然眷戀。但是,我們卻沒有從這質樸的文字里看到諸如感激、懷念等等看似直白討巧但相對稚嫩簡單的形容詞。作者的那些感人的摯情都蘊涵在不加修飾的敘述性語言里,而這正是敘事散文的要求。
敘事散文往往因為其表達的情感的含蓄和克制,而顯示出其與眾不同的韻味。至少有一點是勿庸置疑的,就是在敘事散文中,那些隱藏于文字后面的情與思,越厚重越真摯,就越能打動讀者,越能呈現出經驗和事實的力量。著名作家毛姆說過:要把散文寫好,有賴于好的教養。散文和詩不同,原是一種文雅的藝術。有人說過,好的散文應該像斯文人的談吐。&&我想,教養、文雅和斯文人的談吐,一定是要有深厚的人生經驗作為支撐的,它必定暗含著對生活和存在的獨特發現,同時,它也一定是一種藝術的創造,否則就不會是文雅的藝術了。
第四,真情。
敘事散文寫作本身就應該是一件富有一定情感因素的事情,有了內心真實情感的投入,才會得到讀者真誠的回應。人生如酒自斟酌,文章似茶隨調和。一篇好散文的成功之處,就是能引起讀者的共鳴。敘事散文雖有它自己獨特的一些規定和范疇,但只要是發自內心的文字,誰不為之感動呢?
在這里涉及到了一個選材的問題,我認為敘事散文的素材應該來源于我們熟悉的生活,人物和事件都應該是曾經使你產生過心靈震顫或者讓你記憶深刻的,你可以在行文的時候有具體細節上的修飾和加工,但不能失去生活的本來面目。國學大師余光中先生在《散文的知性與感性》一文中說:在一切文體之中,散文是最親切、最平實、最透明的言談,不像詩可以破空而來,絕塵而去,也不像小說可以戴上人物的假面具,事件的隱身衣。散文家理當維持與讀者對話的形態,所以其人品盡在文中,偽裝不得。
我們很多同學在寫敘事散文的時候,用情很不老實,不是一味拔高,歌功頌德,就是情緒低落,盲目的貶低。其實這是敘事散文行文的大忌。前蘇聯劇作家維?羅佐夫談自己寫作的經驗,他這樣說:按照自己心靈的吩咐。我的理解是敘事散文應該注重個人內心情感的真實抒發和自然流露。
在采訪中央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系主任張先的時候,他也提出了同樣的觀點:許多人認為情感是可以編造出來的,是可以拿來隨便煽情的,我覺得這是一個原則性的錯誤。情不是一個技巧,情也不是一個手段,情是你的一個生活內容。因為你在生活中就應該是一個有豐富的情感的人,情不是拿來傷感的,也不是拿來嘩眾取寵的,情是人的一種本質狀態。很難想象一個對他的父母沒有任何情感的人會成為一個優秀的藝術家,也很難想象一個對周圍事物漠不關心的人能成為一個優秀藝術家。
有些考生抱怨自己的閱歷少,寫不出那些波瀾起伏、纏綿悱惻的敘事散文。我覺得那不是真正的原因,本質的原因是你對生活的觀察不夠。我們的好多學生,都有這么一個誤解,就是人要產生感情,要表達自己的一些內心的情感,非得以一個比較大的事為依托不行。其實不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是很平淡很簡單的,現實中沒有那么多的生死離別。其實情感并不必須要很大的事件來刺激,很細微的一些小事也能表現出你豐富的情感。有很多的考生在考卷里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不是奶奶死了就是爺爺死了,有時嚴重到一個考場四十多個人,幾十個考生的家人去世,這是很可笑也是很可悲的事情。父母在家生活得很好,你為了考試不惜把父母寫死了,你這樣不尊重自己的家人,老師會怎么想呢。這實在不應該是考生再犯的低級錯誤。
我想張先老師的話對我們應該怎樣在敘事散文中運用自己的感情有著很重要的啟示。通過對一個事件的描述,來抒發自己內心最真摯的情感,永遠是敘事散文寫作中最重要的要求和任務。
第五,細節。
細節是事物的細部特征,在敘事散文寫作中尤其要注重細節描寫。因為細節不但是你形象思維(這是影視工作者必備的素質)的一個展現,而且往往會成為文章中的一個亮點,對刻畫人物形象和塑造人物性格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細節包含很多種,像人物的動作刻畫,人物的神態刻畫,個性化語言的刻畫,當時環境的刻畫,人物內在心理的描摹等等,不一而足。
在這里我重點說一下人物的動作刻畫。在敘事散文中,對人物的動作描寫有一個通用的要求,就是要通過人物的動作表現人物的心理。這里就涉及到了細節的典型性的話題。其實人物的舉手投足都是細節,但并不是這些舉手投足的動作都能讓我們印象深刻。真正打動人心的細節是具有典型性的,但又是常常被人們所忽略的。比如有一篇散文寫一個經濟條件不允而被迫輟學的女孩子,全班同學為了這個女生送行,吃飯的時候,作者描寫了這個女生夾豆腐的細節,她怎么努力都無法把豆腐夾進嘴里。這就是一個生活中常常被忽略的地方,作者把她夾豆腐的神態和對生活無能為力的感傷描寫得淋漓盡致、感人至深。細節是刻畫人物的有力武器,通過細節刻畫人物,才能讓人物鮮活有力,性格清晰可見。
另外需要注意的問題是,細節一般采取白描的手法,魯迅在談到白描時這樣說:有真意,去粉飾,少做作,勿賣弄。這種手法在魯迅的文章里有著極為有力的應用,例如在《故鄉》中描繪楊二嫂的形貌時,魯迅這樣寫道:凸顴骨,薄嘴唇,兩手搭在髀間,沒有系裙,張著兩腳,正像一個畫圖儀器里小腳伶仃的圓規。簡單的幾筆勾畫就把楊二嫂尖酸刻薄的形象塑造的淋漓盡致。再如刻畫楊二嫂時還有這樣一個動作描寫她一面忿忿的回轉身,一面絮絮地說,慢慢向外走,順便將我母親的一幅手套塞在褲腰,出去了。片言只語,將楊二嫂的自私、貪小便宜的性格刻畫的神形兼備。這就是細節描寫的魅力。這里的細節描寫,已經不再是客觀地對某一場景或特征的敘述,而是作者內心情感的外在體現了。
細節如雕塑,面無表情的塑像雖然威嚴但生硬。要是在塑像上雕出這人微微翹起的嘴角,這個雕塑馬上便生動活潑起來。好的細節描寫,往往可以打動考官并會留下深刻印象。但是細節一定要運用有度,并不是越多越好,整篇文章都是細節,便成了流水賬,不但沒有妙用,反而顯得累贅。一篇文章中有兩三個細節就已足矣。
【敘事散文的寫作格式、特點及要求】相關文章:
敘事散文的寫作特點及要求03-22
敘事散文的寫作方法及實例解析04-20
《離騷》寫作特點07-23
古代游記散文特點04-05
汪曾祺散文的基本特點01-12
魯迅散文的藝術特點01-25
談朱自清散文的特點05-14
朱自清《背影》寫作特點11-04
冰心小說寫作特點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