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勸學教案

時間:2024-09-27 04:51:03 勸學 我要投稿

關于勸學教案模板匯編10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勸學教案10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關于勸學教案模板匯編10篇

勸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了解有關《資治通鑒》的文學常識。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詞語。

  過程和方法目標

  1、能在熟練朗讀的基礎上,正確斷句和停頓。

  2、通過理解文意,體會對話中的不同語氣,揣摩想象人物當時的神態和心理活動,進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情感目標學生能夠懂得學無止境,學有益于人的完善和發展。

  【教學重點】

  品味魯肅、呂蒙對話并說出其中表現的人物形象特點。揣摩體會人物的語言特點。

  【教學難點】

  聯系生活,讓學生真正領悟到讀書有益于人的發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法學法】

  朗讀法,揣摩探究法,點撥法

  【教學課時 】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老師有幾個問題請教同學們:

  1、孫權是三國中哪一個國的開國君主( )

  A、魏國 B、蜀國 C、吳國

  2、在孫權心目中膽識、學問、才能、謀略僅次于周瑜的大將是( )

  A、關羽 B 、呂蒙 C、魯肅

  二、介紹故事出處和文中人物

  《資治通鑒》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間的史事。司馬光:字君實,陜州夏縣人,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書名“資治”,說明本書編撰的目的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提供政治借鑒。

  孫權(182—252):字仲謀,吳郡富春人,三國時吳國的'建立者。

  呂蒙:字子明,三國時吳國名將。

  三、朗讀感知課文

  1、聽朗讀課文,注意人物對話的語氣

  (1)“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 語重心長,諄諄告誡

  (2)“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反問句,強調并不是要呂蒙研究儒家經典,當專掌經學傳授的學官,而是有別的目的。)

  (3)“卿言多務,孰若孤?” 反問句,否定呂蒙辭以多務的理由。要重讀強調

  (4)“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 感嘆句,要顯出驚訝不解的語氣

  (5)“大兄何見事之晚乎!”反問句,指責中帶有自豪的語氣

  2、疏通文意。

  要求:同學們間互相翻譯句子,把有疑問或不懂的詞、句作符號。

  3、檢查自學情況。

  詞:(1)卿今當涂掌事;掌管國家大事

  (2)孤豈欲卿治經 為博士邪; 難道

  (3)但當涉獵 只 粗略地閱讀

  句:(1)蒙辭以軍中多務 推托

  (2)卿言多務,孰若孤? 比得上

  4、解釋劃線詞語的意思(見PPT)

  5、口譯全文

  當初,孫權對呂蒙說:“您現在當權管事了,不可不學習!”呂蒙用軍中事務多為借口來推辭。孫權說:“我難道想要你鉆研經書當博士嗎?只應當粗略地閱讀,了解歷史罷了。你說事務繁多,誰比得上我事務多呢?我經常讀書,自以為大有好處。”呂蒙于是開始學習。

  到了魯肅來到尋陽的時候,魯肅和呂蒙談論天下大事 ,十分驚奇地說:“以你現在的才干、謀略來看,你不再是原來那個吳地的阿蒙了!”呂蒙說:“讀書人離別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長兄知道這件事太晚了啊!”魯肅于是叩拜呂蒙 的母親,與呂蒙結為朋友,然后分別了。

  第二課時

  四、精讀課文

  (一)、這篇課文敘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本文寫的是呂蒙在孫權勸說下“乃始就學”,其才略很快就有驚人的長進而令魯肅嘆服并與之“結友”的佳話。

  可以分為幾層?

  可分兩層。

  1、寫孫權勸學,呂蒙“乃始就學”

  2、寫魯肅“與蒙論議”,“結友而別”。

  (二)、朗讀并理解:

  1、第一部分主要采用什么描寫? 對話

  2、孫權與呂蒙對話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勸學

  3、孫權給呂蒙提的讀書目標是:____涉獵,見往事耳

  4、表現孫權對下屬呂蒙親近、關心和期望的一句話是_____ 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 _

  (三)、朗讀第二層

  1、“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一句可見魯肅當時怎樣的神情和心理?說明了什么?

  十分驚奇的神態,呂蒙的變化判若兩人,使魯肅即吃驚,又情不自禁的發出贊嘆。這句話從側面反映呂蒙因“學”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長進。

  2、“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表現了呂蒙當時怎樣的心情?

  并非對魯肅不滿,而是表現出呂蒙對自己才略長進后感到很自豪、自得,和當之無愧的坦然態度。

  3、“刮目相待”后,魯肅有何舉動?說明了什么?

  與呂蒙主動結友,是因為魯肅為呂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與之深交,表明魯肅敬才、愛才,二人情投意合。

  4、孫權如何以現身說法,勸呂蒙學習?

  “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

  5、呂蒙讀后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通過誰的所見所語來寫?

  “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通過魯肅所見所語來寫。(側面描寫)

  6、為什么“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因為情況是在不斷變化,人也在不斷變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7、評價孫權、呂蒙、魯肅?

  孫權: 天下英雄誰敵手?生子當如孫仲謀。( 善勸)

  呂蒙: 士別三日, 刮目相待 (好學)

  魯肅:鳥隨鸞鳳飛騰遠, 人伴賢良品德高。 (敬才、愛才)

  五、總結、歸納:

  孫權:關心下屬、平易近人、諄諄善誘

  勸

  呂蒙:前:才疏學淺(吳下阿蒙)

  后:好學、自信(刮目相待)

  8、請解釋“吳下阿蒙”并造句。

  “吳下阿蒙”原指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呂蒙。 泛指缺少學識才干的人,比喻人學識尚淺。現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轉變方面,凡學識大進,或地位從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窮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語。

  (例句)你還不知道嗎?小黃已貴為經理,可不再是吳下阿蒙了。

  9、請解釋“刮目相待”并造句。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來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別人,要估計到別人的進步。

  (例句)聽了少管所的“現身說法”報告后,小明像變了一個人似的,你對他可要刮目相待。

  10、 談談你學了這篇課文后有何感受。

  讀書有益于人的發展和完善 。

  六、比較閱讀

  試分析《孫權勸學》與《傷仲永》兩篇課文在創作風格以及人物形象呂蒙和方仲永的不同?

  《孫權勸學》:對話為主,言簡意賅;

  《傷仲永》:敘議結合,借事說理。

  呂蒙:年長好學,學有所成;

  方仲永:年幼不學,毫無所成。

  七、揣摩語氣

  朗讀課文,注意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所表示的語氣

  1、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邪:表示反問語氣,可譯為“嗎”。

  2、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耳:表示限止語氣,可譯為“罷了”。

  3、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乎:表示感嘆語氣,可譯為“啊”。

  八、討論、質疑。

  還有不懂的問題嗎?說出來,大家來幫幫你。

勸學教案 篇2

  知識目標

  1.了解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作用和學習應持態度的論述。

  2.背誦全文。

  能力目標

  1.學習本文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提高學生圍繞中心論點合理論證的能力。

  2.掌握"絕、強、假、望、聞"五個多義詞的義項,積累四個通假字,三個文言虛詞。

  德育目標

  明確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積累""堅持""專一"的道理。

  教學重點

  1.比喻的含義和內在聯系。

  2.背誦全文,積累文言詞語。

  教學難點

  掌握全文比喻代議,寓議于喻及從正反兩方面反復論證的特點。

  教學方法

  1.提綱式教學法。以板書為提綱帶動各個教學環節,利于學生背誦、理解。

  2.點撥法與討論法相結合。分解比喻句含義,分析與中心論點的關系,教師示范分析第二段,用圖示法教會學生方法,然后以三人為一組用此方法解決其他句子的問題,訓練學生的思維推理能力,提高他們認識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

  3.探究拓展法。設計一些探究性思考題目,如:"《勸學》到底勸人們學什么?""有人說,《勸學》是一篇具有濃厚人文特色的文章,始終把'人'放在重要位置上進行論述。對此,你是如何認識的?"等等,訓練學生探究思維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

  教具準備

  錄音機、教學磁帶、投影儀、多媒體CAI課件。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步驟

  預習提綱

  1.朗讀課文,結合注釋,借助工具書,掌握重要詞語的音、形、義。

  2.結合注釋,疏通文意。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作者簡介,解題。熟讀課文,把握文意。師生共同研習第1、2、3段,背誦1、2、3段。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培根說過,知識就是力量。高爾基有"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的名言。那么,獲取知識的途徑是什么?答案只有一個,就是學習。可以說,人的一生都處在不斷的學習中,學習是人的一種本能。我們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這種無意識的本能轉化為自覺的行為,大幅度地提高學習效率。這一點,古人已為我們指明了方向,兩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勸學》就精辟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性及學習應有的方法、態度,是一篇鞭辟入里、膾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文章。(板書文題)

  二、荀子簡介

  學生讀注釋①,教師補充(多媒體顯示):

  荀子,名況,當時人們尊稱他為荀卿,戰國末期趙國人。曾到齊國、秦國、楚國游學,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為儒家中對立的兩派。他對儒家的復古保守傾向有所揚棄,強調后天學習的重要性,注意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重視教育的作用,強調教育功能的重要,這些都比前人的想法合理、進步。

  荀子的散文說理透徹,氣勢渾厚,語言質樸,句法簡練綿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素有"諸子大成"的美稱。

  三、解題荀子塑像

  《勸學》中的"勸"起統領全篇的作用。"勸"是"勸勉"的意思。繁體字"勸"是形聲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數有"勉勵"的意思,如"勵""努"等,這是"勸"的本義。而現代漢語中,"勸"解釋為"勸阻",詞義已經轉移了。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題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高尚的品德。

  四、熟讀課文,把握文意

  1.聽錄音或教師范讀

  2.檢查學生字詞積累情況

  五、師生共同研習課文

  1.研習第2段

  (1)學生齊讀第2段。

  (2)要求學生找出本段論述的事物及特點。

  (3)上面提到的五個比喻都論述了學習的意義在于提高自己、改變自己。它們是平行并列的,還是依次排列的?請分析說明。

  學生思考、討論。

  明確:從論證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分兩層:①人只要不斷學習,就能得到發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學,才能增長知識,培養品德,鍛煉才干,即達到"知明而行無過。"這兩層非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拓展的。

  (4)學生齊讀第2段,以詞語提綱為線索背誦第2段。

  教師提示應重點掌握的'詞語:①②有③就④中。

  2.研習第3段

  (1)學生齊讀第3段,教案《‘教案’9、勸學教案》。

  (2)要求學生找出本段最能說明作者觀點的一句話。

  明確: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提問:作者選哪些比喻來論證這一觀點的?在段落提綱的基礎上擴展增附詞語提綱。

  明確:跂而望登高博見

  登高招見者遠

  順風呼聞者彰

  假輿馬致千里

  假舟輯絕江河

  (3)要求學生模仿第2段的思維推理模式,前后桌四人為一組討論分析本段的推理過程。

  學生討論。

  教師引申: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每個同學都具有一定的外在環境和條件,有順境,有逆境。關鍵在于每個人自身的努力,發揚主觀能動精神,不但會利用現有的條件,而且要學會創造條件改造環境。英國首相丘吉爾本來口吃,后來成為演說家,就是把不利因素轉化為有利條件的一個典型例子。

  (4)學生齊讀第3段,對照詞語提綱,嘗試背誦。

  教師強調應重點掌握的詞語:①跂②致③絕④假

  3.學生朗讀2、3段,背誦1、2、3段。

  六、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完成練習二、三題。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師生共同研習第4段,背誦第4段;歸納總結本文的寫作特點;進行探究性訓練,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分類歸納文言知識,小結全文。

  教學過程

  一、檢查背誦

  學生齊背一遍,再抽查兩名學生獨立背誦。

  二、師生共同研習第4段

  1.學生齊讀第4段。

  2.請學生列出本段的詞語提綱,并用圖示法展示本段的推理過程。

  學生討論分析。

  教師明確

  3.借助詞語提綱、思路推理圖示,學生按圖索驥,嘗試背誦。

  教師提示應重點掌握的詞語:①跬②鏤③一④焉⑤至

  對"至"作重點分析:下面兩個句子中的"至"和"致"有何區別?

  ①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②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至"在《說文解字》中本義是"鳥飛從高下至地也",引申為"及,達到",①句強調指出自身積累"跬步"達到的結果,用"至"突出了第4段的中心。"致"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送詣也,送而必至其處也。"含有"使…達到"的意思,②句強調"善假于物"的重要作用,用"致"恰當地表達了語意。

  4.學生齊背第4段。

  三、分析歸納本文的寫作特點

  提問:本文作為一篇議論文,寫作特點是什么?

  學生從課文中選擇相關句子作答。

  明確:①比喻說理,形象透徹;②正反對比論證,靈活而富于變化;③氣勢充沛,說理流暢,多用對偶、排比句式。

  要求學生在朗讀中反復體會。

  四、探究性閱讀訓練

  1.提問:荀子主張"學不可以已",這個"學"當然指"學習",但是他到底"勸"人們學習什么呢?

  學生可能會回答:學習文化知識。

  教師否定,點撥并引申:課文中,荀子說:"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從上句的"故"字看,這是荀子通過一組比喻得出的結論。從這一點看,荀子勸學是"勸"人們首先要學習做人。另外,"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德,圣心備焉"這一句同樣著眼于品德的養成。在荀子看來,學習可以改造人惡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養。所以,學習的對象是明確的,也就是品德的學習。

  《勸學》中未選入本文的語句有"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始乎為士,終乎為圣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這些語句也可以證明荀子勸勉人們學習就是讓人們完善自己,最終成為一個真正的人。歷史和現實無數的事實證明,只有立德才能立人,只有尚德才能治國。時至今日,先賢的宏聲巨音仍回響在現代都市和鄉村的上空,引領著人們求美、求善。以德治國,公民道德規范的實施不正印證了這一點嗎?劉海洋傷熊事件確實值得我們深思,讓我們深刻地領悟到現代教育的些許缺憾。

  當然,荀子講學習要積累、堅持、專一的方法和態度,對我們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也具有啟發意義和指導作用。

  2.提問:有人說,《勸學》是一篇具有濃厚人文特色的文章,從開篇到結尾始終把"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進行論述,"人"實質上是本文反復詠唱的主旋律,透過文字,我們可以發現文中寫了哪些人呢?

  學生明確:"君子""吾"。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知明而行無過""善假于物";吾"嘗終日而思""跂而望",知道"不如須臾之所學""登高之博見",知道"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的效果,是"知假物"的人。但"吾"比"君子"低一個境界。

  教師適當引申:荀子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主張用教育來陶冶,用禮法來約束,才能抑"惡"揚"善",避"惡"就"善",所以文中向我們展示了兩種不同境界的人,突出學習的重要性。

  3.請把"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兩句插到本文各自最適合的段落中去,并簡要說明理由。

  學生思考。

  教師略作解釋:冥冥:精誠專一,埋頭苦干。昭昭:明顯的樣子。惛惛:同"冥冥"。赫赫:顯著盛大的樣子。

勸學教案 篇3

  教學建議

  一、謀篇立意

  本文寫呂蒙在孫權勸說下“乃始就學”,其才略很快就有驚人的長進的故事。可分兩層:先寫,呂蒙“乃始就學”;再寫魯肅“與蒙論議”,“結友而別”。

  全文抓住和魯肅“與蒙論議”來寫,即先寫出事情的起因,緊接著就寫出結果,而不寫呂蒙如何好學,他的才略是怎樣長進的。寫事情的結果,也不是直接寫呂蒙怎樣學而有成,而是通過魯肅、呂蒙的對話生動地表現出來。寫,著重表現孫權的善勸,而完全略去呂蒙的對話,僅以“蒙辭以軍中多務”一句寫呂蒙的反應,并僅以“蒙乃始就學”一句寫呂蒙接受了勸說。寫魯肅“與蒙論議”,著重以二人的一問一答,來表現呂蒙才略長進之快之大,至于魯肅與呂蒙“結友”,這最后的一筆,是魯肅“與蒙論議”并為其才略所折服的余韻。

  二、以對話表現人物的寫法

  課文著重以對話表現人物。對話言簡意豐,生動傳神,富于情味。僅寥寥數語,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說話時的口吻、神態和心理。,先一語破的,向呂蒙指出“學”的必要性,即因其“當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學”;繼而現身說法,指出“學”的可能性。使呂蒙無可推辭,“乃始就學”。從孫權的話中,既可以看出他善于勸說,又可以感到他對呂蒙的親近、關心、期望而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贊嘆,可見魯肅十分驚奇的神態,以他眼中呂蒙的變化之大竟然判若兩人,表現呂蒙因“學”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長進。需要指出的是,魯肅不僅地位高于目蒙,而且很有學識,由他說出這番話,更可表明呂蒙的`長進確實非同一般。“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是呂蒙對魯肅贊嘆的巧妙接應,可見呂蒙頗為自得的神態,他以當之無愧的坦然態度,表現自己的才略長避之快之大。孫權的話是認真相勸,魯肅、呂蒙兩人的話則有調侃意味,二者的情調不同。

  三、側面烘托及對比手法的運用

  課文除正面記言外,對呂蒙這一形象還運用了側面烘托及對比的手法。“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魯肅正是一個跳出廬山的旁觀者,呂蒙讀書的功效是通過他的話從側面展現出來的,他的驚嘆襯托出了呂蒙今非昔比的事實。而話中的“吳下阿蒙"又將呂蒙的過去與現在進行了一個縱向的對比,得出了"變"的結論,而呂蒙之"變"的核心正是"才略"的猛增。

  四、精當的詳略安排

  文章材料取舍精當,詳略安排得當。課文以對話為主,其他內容均一帶而過,或簡說,或不說。如對呂蒙的學習情況,僅以"蒙乃始就學"一句加以概括,至于他讀了哪些書,又如何用功的只字未提。后文中呂蒙二人的談話,只用一句"與蒙論議"來交代,兩人談論的是什么話題,呂蒙的哪些見解讓魯肅起敬的都略去不寫。

  五、精煉的語言與緊湊的情節

  人物的語言簡潔而傳神,極富表現力,毫無冗繁之處。其中的"吳下阿蒙"、"刮目相待"更是因其言簡意豐而流傳運用至今。除對話外的其他語言也非常簡省而意賅。情節發展上,孫權的刻意勸學終使呂蒙就學,他就學后的淵博學識又使魯肅驚嘆,呂蒙又緊承其嘆發出"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自信之語,上下文銜接自然,前因后果,井然有序。

  六、引導學生自讀的教學建議

  本文是課內自讀課文。篇幅短小,含意深刻。要讓學生借助注釋閱讀理解,有些生字生詞,由學生自查工具書解決。

  要引導學生根據本文以對話為主的特點,通過反復朗讀,體會課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說話時的口吻、神態和心理,并當堂背熟全文。魯肅、呂蒙的對話是本文的重點和難點,可抓住關鍵詞語“吳下阿蒙”“刮目相待”來理解二人對話的內容,并細心體會這段對話的情味。教學本課,可采用一些靈活的方式,如讓學生討論本文對自己有什么啟發,進行快速背誦競賽,用現代漢語復述課文,等等。

  教學設計示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開卷有益”這個成語是說讀書對人們大有益處。本文講了一個有關讀書的故事。三國時,孫權手下的名將呂蒙大字不識幾個。孫權勸他,你現在當權,不可以不讀書。呂蒙聽了孫權的勸告,開始學習,后來果然大有長進。

  二、作家作品簡介

  本文選自《資治通鑒》,題目是編者加的。《資治通鑒》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間的史事。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北來政治家,史學家。

  三、閱讀分析

  1.朗讀課文(老師范讀或聽錄音后,學生朗讀)

  2.請學生翻譯。(一人譯一句)

  3.課文注釋補充。

  謂……曰:對……說。掌事:掌管國家大事。但:只不過。多務:事情多。孰若:與……相比如何。遂:于是

  4.再次朗讀課文,注意人物對話的語氣。(完成目標1)

  (1)“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語重心長,諄諄告誡。)

  (2)“鄧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反問句,強調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經典,當專享經學傳授的學官,而是有別的目的。)

  (3)“卿言多務,孰若孤?”(反問句,否定呂蒙辭以多條的理由。要重讀強調。)

  (4)“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感嘆句,要選出驚訝不解的語氣。)

  (5)“大兄何見事之晚乎!”(反問句,指責中帶有自豪的語氣。)

  5.提問:孫權如何以現身說法,勸呂蒙學習?

  討論并歸納:“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

  6.提問:呂蒙讀后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通過誰的所見所語來寫?

  討論并歸納:“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通過魯肅所見所語來寫。

  7.提問:為什么“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討論并歸納:因為情況是在不斷變化,人也在不斷變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8.提問:請解釋“吳下阿蒙”并造句。(目標3)

  討論并歸納:“吳下阿蒙”原指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呂蒙。意思是說人沒有學問的意思。現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轉變方面,凡學識大進,或地位從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窮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語。

  (例句)你還不知道嗎?小黃已貴為經理,可不再是吳下阿蒙了。

  9.提問:請解釋“刮目相待”并造句。(目標3)

  討論并歸納:“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來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別人,要估計到別人的進步。

  (例句)聽了少管所的“現身說法”報告后,小明像變了一個人似的,

  你對他可要刮目相待。

  10.當場背誦全文。

  四、教師小結

  本文通過孫權勸告呂蒙讀書,呂蒙讀書后大有長進的故事,告訴我們"開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對話為主,用不多幾句話,就使人受到人物說話時的口吻、神態和心理。

  五、布置作業

  1.課后練習一、二、三。

  2.背誦全文。

  3.寫寫這篇文章給你的啟示。

勸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了解《荀子》及相關知識。

  2、掌握并積累重要的文言文實詞和虛詞。

  3、掌握本文出現的通假字、詞類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二、能力目標

  學習本文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提高學生圍繞中心論點合理論證的能力。

  三、德育目標

  1、明確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積累”“堅持”“專一”的道理。

  2、理解比喻的含義以及比喻與比喻之間的內在聯系。

  【教學重點】

  1、比喻的含義和內在的聯系。

  2、背誦全文,積累文言詞語。

  【教學難點】

  掌握全文比喻代議,寓議于喻及從正反兩方面反復論證的特點。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課前五分鐘

  安排2名學生背誦《論語》片段,并翻譯。

  二、導入新課

  1、導語設計

  培根說過,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和物質文明的進步。那么,獲取知識的途徑是什么?答案只有一個,就是學習。可以說,人的一生都處于不斷的學習中,學習是人的一種本能。我們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這種無意識的本能轉化為自覺的行為,大幅度地提高學習效率。這一點,古人已為我們指明了方向,兩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勸學》就精辟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膾炙人口的好文章。

  2、解題

  《勸學》的“勸”起著統領全篇的.作用。教師先在黑板上寫一個“勸”字,問道:這個字是什么意思?學生往往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勸告”。教者趁此在“勸”字后加上一個“學”,再問:“勸”是什么意思?學生才會領悟:原來它還有“勸勉”的意思。這在心理學上叫做給學生建立“注意中心”。接著就講:“勸”的繁體字“勸”是形聲字,凡是用“力”作聲旁的字,多數有給人們勉勵的意思,如“勵”、“努”等。這是“勸”的本義,而在現代漢語中,“勸”,解釋為“勸阻”,詞義已經轉移了。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題目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高尚的品德。

  三、研習課文

  1、全班齊讀課文。

  正音,指出不足之處。

  2、講解第一自然段。

  提問:本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明確:①是全文的文眼。②統領全篇,開門見山,引起下文論述。

  3、研習第2段

  (1)學生齊讀第2段。

  (2)講解第2段。

  青①,取之于藍② ,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③ ,輮④以為輪,其曲中規⑤ 。

  ①青:靛青,一種染料 ②藍:草名,也叫蓼藍,葉子可制染料 ③中繩:合乎拉直的墨線④輮:使……彎曲 ⑤規:測圓之器

  雖①有②槁暴③ ,不復挺④者,輮使之然也。

  ① 雖:即使 ②有:通“又” ③槁暴:槁,枯。暴,通“曝”,曬。 ④挺:直

  故木受繩①則直,金②就③礪④則利。

  ①受繩:經墨線量過 ②金:金屬制的刀劍等 ③就:動詞,靠近,接近 ④礪:磨刀石 君子博學而日參①省②乎③己,則知④明而行無過⑤矣。

  ①參:驗,檢查 ②省:省察 ③乎:相當于“于”④知:通“智”,智慧 ⑤過:過錯

  (3)要求學生找出本段論述的事物及特點。

  加工 冷凍

  明確:藍————青 水————冰

  勝于 寒于

  輮 繩 礪

  直木————輪 木————直 金————利

  (4)上面提到的五個比喻都論述了學習的意義在于提高自己,改變自己。他們是平行并列的,還是依次排列的?請分析說明。

  明確:從論證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以分層:①人只要不斷學習,就能得到發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學,才能增長知識,培養品德,鍛煉才干,即達到“知明而行無過”這兩層不是平

  行并列的,而是延伸。

  4、研習第3段。

  (1)學生齊讀第3段。

  (2)講解第3段。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①之所學也;吾嘗跂②而望 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③ ;順風而呼,聲非加疾④也,而聞者彰⑤ 。

  ①須臾:片刻 ②跂:提起腳后跟 ③見者遠:人在遠處也能看見 ④疾:強,這里指聲音宏大 ⑤彰:明顯,顯著

  假①輿②馬者,非利足③也,而致④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⑤也,而絕⑥江河。君子生⑦非異也,善假于物⑧也

  ①假:借助,利用 ②輿:車 ③利足:腳步快 ④致:達到 ⑤能水:指游水,能,動詞 ⑥絕:渡 ⑦生:通“性”,資質,稟賦 ⑧物:外物,指各種客觀條件

  (3)要求學生找出本段最能說明作者觀點的一句話。

  明確: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4)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說明“善假于物”的?

  明確:從四個方面說明。即:登高而招見者遠,順風而呼聞者彰,假輿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絕江河。最后一句是對以上四種情況的歸納總結,說明學習的作用在于彌補自身不足。

  六、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1-3段。

  2、完成課后練習第3題。

勸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了解有關文學常識

  2、掌握文言字詞

  3、通過理解文意,體會對話中的不同語氣,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態、心理活動,進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孫權勸學》教學設計及教案。

  4、物塑造,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及對比手法的運用。

  5、學無止境,開卷有益,學有益于人的完善和發展。(與《傷仲永》比較)

  重點:

  1、字詞。(本文是略讀課文,字詞部分以課外準備、課內教授相結合)

  2、品讀對話,分析人物形象。

  難點:

  聯系課文、生活,讓學生真正真正領悟到讀書有益于人的發展的道理。

  教學設想:

  1、學生在課下借助工具書自瀆課文,對字詞自讀質疑。

  2、朗讀課文,體會人物的神態、心理。

  3、品讀對話,分析人物形象。

  課時:

  1課時

  預習:

  熟讀課文,利用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翻譯課文,并記下疑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以關羽導入,引出呂蒙。

  多媒體展示關羽圖片,以“敗走麥城”的故事,引出呂蒙。

  二、介紹《資治通鑒》和司馬光。

  通過預習《孫權勸學》,你們覺得《資治通鑒》應該是一本什么樣的書?

  明確:了解文學常識的目的是:豐富我們的文學知識和修養,并給我們提供進一步學習、看書的基礎。

  三、全班朗讀全文。

  用幻燈片打出幾個應該注意的讀音。

  四、字詞過關。

  昨天已經讓同學們利用課下注釋和工具書預習課文了,初中二年級語文教案《《孫權勸學》教學設計及教案》。下面,以小組為單位,交流一下大家的重點字詞和字詞疑點。

  1、每個小組至少提出3個重點字詞,并解釋詞義。

  2、提出在翻譯過程中遇到的字詞疑難點。

  ——給學生2分鐘的交流時間,然后,以小組為單位回答。

  五、翻譯全文。

  請一個同學翻譯全文。其他同學認真聽。注出翻譯不恰當的地方和翻譯得精彩的地方。

  (教師總的指導)

  六、分析人物形象。

  了解了課文之后,我們回過頭來想一想。呂蒙為什么能夠打敗關羽呢?——學習。

  在這個過程中,誰起了重要作用呢?——孫權。

  請大家再次深入地閱讀課文,想一想孫權、呂蒙是什么樣的人(分析人物形象)?從哪里可以看出來?(以小組為單位討論)

  孫權——

  呂蒙——

  我們在《最后一課》中學了很多描寫人物的'方法(外貌、語言、動作、神態)。那么,在這篇課文中,主要采取了什么描寫方法呢?

  ——對話。我們知道對話是人講的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語氣、不同的語言、不同的神態。請我們同學以四人小組為單位朗讀,一個人扮演一個角色。試著把握課文中人物的感情、語調。

  請幾個小組來讀一讀,互相交流。

  七、總結。

  這是的一篇關于勸學和學習的文章。我想我們大家要反問一下自己:我是一個好學的人嗎?我正在用學習完善、發展自己嗎?如果學了這篇課文,同學們能夠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那么我們最重要的目的也就達到了,司馬光也可以含笑九泉了!

  八、作業。

  1、小練筆(任選一題):

  (1)仔細閱讀課文,想想呂蒙變化對你有什么啟示?

  (2)小作文《當呂蒙碰到方仲永》

  2、新學案第15課。

勸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體會人物語言。

  2、學習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3、學習運用“吳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語。

  4、理解本文開卷有益的主旨。

  教學重難點:

  1、學習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2、學習運用“吳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語。

  3、理解文章的內容和主旨。

  4、體會人物語言的情味。

  教材分析:

  《孫權勸學》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初中語文實驗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教學內容。這是一個名人單元。文言文《孫權勸學》,寫的是呂蒙在孫權勸說下“乃始就學”,其才略很快就有驚人的長進而令魯肅嘆服并與之“結友”的佳話,本文注重以對話表現人物,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反復朗讀,體會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說話時的口吻、神態和心理。

  教學方法:講授、問題探究法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讀過《三國演義》嗎?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和久必分。話說三國鼎立之時,吳王孫權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員名將叫呂蒙,此人武藝高強,戰功卓著,曾隨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襲破關羽,占領荊州,深受吳王孫權的信賴。可他就不愛讀書,孫權多次勸說,他總是推三阻四,不肯就學,這不,孫權又來勸說了,結果如何呢?今天咱們一起來看《孫權勸學》。

  (解說:由故事導入,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讓學生對文章中的人物有所了解。)

  二、司馬光與《資治通鑒》

  1、這篇文章選自《資治通鑒》,哪位同學來介紹一下相關資料?(學生自由發言)

  2、介紹司馬光

  這部書是北宋史學家司馬光編撰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說到司馬光,我們對他少年時《司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們一起來認識司馬光(介紹司馬光)。

  三、解讀

  1、《孫權勸學》究竟怎樣個勸法呢?我們來了解一下文章,先聽老師來讀,聽的時候注意掌握字、詞的讀音。(配樂朗讀)

  ( 學生自由朗讀,教師及時指導,特別強調重音、停頓等朗讀技巧。)

  學生結合課下注釋讀文章,疏通文意,有疑問的劃出來

  2、學習文言文我們要多積累文言詞語,標注一下你覺得本文需要特別記憶的文言詞語。(演示)

  四、整體感知

  1、大家齊讀課文,讀完后請幾位同學復述、概括故事情節。

  2、呂蒙在孫權的勸說下開始學習,學的效果看來不錯,文章中是怎樣表現出來的。

  呂蒙與魯肅的對話。

  3、由此可以看出通篇文章故事情節的展開都是通過人物對話來展現的,那我們把人物對話部分挑出來。

  五、課文研析

  1、全文幾個人物?幾次對話?

  全文3個人物;3次對話。

  2、同學們帶感情讀,把握人物形象。

  師:三次對話語氣一樣嗎?

  權蒙對話孫權是王,對蒙的勸說態度懇切,蒙肅同為將士,對其變化之大顯示出驚異、贊嘆。

  3、下面我們請同學挑人物讀,大家注意聽,看他讀的好不好?哪句話讀的最好?好在什么地方?

  4、哪一組同學能拋開課本,在原有內容的基礎上再加工給我們來個小課本劇表演。(一組同學上臺表演)

  師:再現了當時的場景,演繹了一段白話《孫權勸學》,讓我們也是刮目相待呀!

  (解說: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充分朗讀課文,讓學生積極參與,在教學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調動學生積極性,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激活課堂氣氛,很好的培養學生自讀古文的`能力。培養學生表達、表演能力)

  5、呂蒙在孫權的再三勸說下,開始讀書學習,并取得良好的讀書效果。文中有兩個成語突出表現了呂蒙進步之大,請大家找出。

  吳下阿蒙 刮目相待

  六、體驗反思

  昔日吳下阿蒙,經過發奮努力,讓同僚刮目相待,說到這我們不禁想到前幾天學的一篇文章《傷仲永》,讀完這兩篇文章你有何感想?聯系你的生活體驗談談你的看法。

  七、拓展延伸

  1、古今中外,許多仁人志士都意識到了讀書的重要性,誰能說一些有關讀書的名言警句嗎?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書讀百遍其意自現。

  書到用時方恨少。

  2、最后送大家一句話,我們師生共勉“窮者因書而富,富者因書而貴!”

  板書設計:

  孫 權 勸 學

  《資治通鑒》

  勸學————不學 (懇切) 吳下阿蒙

  又勸————就學 (關心) 刮目相待

  論議————結友 (驚贊)

勸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了解《荀子》及相關知識,掌握并積累重要的文言文實詞和虛詞,掌握本文出現的通假字、詞類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2.學習本文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提高學生圍繞中心論點合理論證的能力。

  3.明確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積累”“堅持”“專一”的道理。

  教學重點:

  理解比喻的含義以及比喻與比喻之間的內在聯系。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鍥而不舍”是同學們早已熟悉的兩個成語,這兩個成語的含義是什么呢?和學習有什么關系呢?我們一起來學習《荀子勸學》一文,領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勸學”的。

  1.介紹《荀子》

  學生看課本注①,教師補充。

  荀子(約前313~前238),名況,戰國末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時人尊稱為“荀卿”,漢代著作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寫作“孫卿”。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官祭酒,后為楚蘭陵令。韓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學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繼承了孔子學說,又能揚棄其消極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學派的思想學說,成為先秦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說理透徹,氣勢雄渾,語言質樸,句法簡練縝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書共32篇,其中26篇為荀子所著,末6篇或為其門人弟子所記。

  2.題解

  《勸學》是《荀子》第一篇,“勸”是“勸勉”的意思。《勸學》論述了學習的意義、作用、方法和態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也體現了作為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的藝術風格。

  二.課文誦讀

  1.教師范讀課文。學生糾正自己預習時的讀音錯誤及斷句不當之處。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3.檢查學生字音掌握情況

  4.指名2~3名學生朗讀課文(分節讀)

  教師作朗讀提示:

  為了突出強調,有時需重讀,有時還需讀后稍作停頓。例,第一段:“學不可以已”,應重讀“學”“不”“已”,并且“學”后稍作停頓,即:“學/不可以已”,以下要根據文意自己確定重讀,停頓情況。第四段,應注意一組一組的對比句,要把兩種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態度讀出來——嚴格按標點符號的停頓來讀。

  5.分組齊讀課文(通過讀、聽,強化記憶)

  三.課文分析

  1.討論、分析全文的思路結構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闡述這個觀點的?

  引導學生討論分析,教師總結、點撥: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學不可以已”。就是學習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廢。這一中心論點,是從學習的意義、學習的作用、學習的方法和態度三個方面來論述的。

  課文一開頭提出“學不可以已”這一論點后,接著從三個角度展開論述:在第二段中,學習可以使人“知明而行無過’,說明學習具有重大的意義,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第三段,學習使本性與一般人沒有差別的人成為君子,說明學習具有重大的作用,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第四段,學習應持注重積累、持之以恒、專心致志的方法和態度,半途停止是不會學好的,只有“學而不已”才能成功,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

  (2)引導學生理清全文思路結構。組內討論,全班交流,教師歸納板書。

  四.布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整理、歸納文中的多義詞、活用詞、特殊句式。

  第二課時

  一.檢查背誦

  二.整理、歸納文中重要文言知識(用多媒體展示)

  A.字詞解釋

  (1)通假字

  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君子生非異也

  (2)詞類活用

  ①動詞的使動用法:木直中繩,輮以為輪。

  ②名詞作狀語:a.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b.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③名詞用作動詞: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b.假輿馬者,非利足也

  ④形容詞用作動詞:假輿馬者,非利足也

  (3)一詞多義

  B.特殊句式(學生口譯,教師重點點撥翻譯注意點)

  (l)判斷句

  ①青,取之于藍

  ②冰,水為之

  ③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

  ⑤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2)固定格式

  無以至千里(“無以……”意為“沒有用來……的辦法”。下文“無以成江海”中“無以”同此)

  (3)定語后置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三.組織學生討論以下問題(小組討論,小組推薦發言人,以組為單位提問、交流)

  (1)課文中心論點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處?中心論點包括哪幾方面的意思?

  點撥: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使觀點更具權威性。這個觀點包括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是因為學習意義很大,所以學習不能停止;二是學習的態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學習。

  (2)在論述學習的意義時,用“青”“冰”的比喻論證了什么問題?用“輪”“木”“金”的比喻論證了什么問題?

  點撥:“青”“冰”的比喻論證了學習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輪”“木”“金”的比喻論證了學習可以改造人的品性。這五個比喻論述了學習的意義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達,不犯過錯。

  (3)在論述學習的作用時,“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這個比喻是論述什么觀點的?(引導學生用課文原句回答)

  點撥:這個比喻是論述“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這個觀點的,強調了學習的作用。

  (4)“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揖”這四個比喻為什么要強調“臂非加長”“聲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點撥:這就強調了“聞者彰”“致千里”“絕江河”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異功能,而是因為憑借了外界條件。這就與的推論“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絲絲相扣,有力地論證了學習的作用,學習可以彌補人的不足。

  (5)課文論述學習的方法和態度,可以分為幾個層次?是如何正反設喻論證的?

  點撥:可分為三層。第一層論述學習要積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設喻論述的。第二層論述學習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設喻論述的。第三層論述學習要專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設喻論述的。

  四.鑒賞本文的論證藝術

  引導學生回憶初中學過的比喻的有關知識,明確比喻的表達效果。引入對本文論證藝術的最大特點——采用大量的比喻進行說理的藝術特色的鑒賞。

  點撥:

  (1)本文運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見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說得明白、具體、生動,深入淺出,使讀者容易接受。比喻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有時用同類事物設喻,從相同的角度反復說明問題,強調作者的觀點。例如: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積土成山,積水成淵。有時將兩種相反的情況組織在一起,形成鮮明的對照,讓讀者從中明白道理。如將騏驥與駑馬對照,朽木與金石對照。設喻方式有時先反后正,有時先正后反,內容各有側重,句式也多變化,讀來毫無板滯之感。有的比喻,單說比喻而把道理隱含其中,讓讀者思考,如“青出于藍”“冰寒于水”。有的先設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有的先設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進一步論證。如先用“積土成山”“積水成淵”設喻,引出“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的道理,再用“不積跬步”“不積小流’作進一步論證。

  (2)論證方法靈活,是本文另一特點,全文先提出中心論點,然后分段論證。每段說明一個問題。第二、三段是先行論證,最后歸結論點;第四段則把論點貫穿于論證之中。論證中有時先正后反,有時先反后正。靈活而有變化,使論辯生動有力。

  (3)語言特點:多用對偶,夾用排比,也是一個特點。排比句使氣勢充沛,說理流暢。本文中排比句與大量對偶句穿插使用,使既整齊對仗、節奏和諧,又參差錯落、變化流暢,反映了荀文議論透辟、筆勢雄健的特點。(引導學生通過誦讀體會這一特點)

  指導學生齊背課文,進一步體味本文的語言特點和論證藝術。

  五.小結

  本文作為《荀子》的開篇之作,是一篇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勸導人們以正確的目的、態度和方法去學習的散文。以樸素的唯物主義理論為基礎,旁征博引,娓娓說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其中闡述的關于學習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強的指導作用。同時,本文也體現了作為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的藝術風格。

  《勸學》是一篇說理性很強的文字,卻形象清新、膾炙人口,千百年來為人們傳誦不衰。

  關鍵在于,它把深奧的道理寓于大量淺顯貼切的比喻之中,運用比喻時手法又極其靈活自然,生動鮮明而絕無枯燥的學究氣。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來闡述“學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稱雄辯奇才,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文中所用的喻體幾乎都是常見的、易懂的,這些仿佛信手拈來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會使人自然而然地聯想到某些直觀、淺近的形象事物,進而連類比物,啟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說的深刻道理。所有這些,也是很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的。

  六.課后作業

  以《勸學》為話題,結合當前實際,借鑒本文的寫法,寫一篇,600字以上。

勸學教案 篇8

  教學目的

  一、使學生了解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作用和學習應持態度的論述,明確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積累”、“堅持不懈”和“專心致志”的道理。

  二、掌握積累12個文言常用實詞:勸、學、青、中、疾、致、假、絕、興、功、強、用,3個文言常用虛詞:于、者、而,6個古字通假字: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

  三、學習本文運用比喻論證和論證方法靈活的寫作特點。

  教學設想

  一、針對教學的重點、難點,抓住提示論點的關鍵語句和用以論述的比喻,明確本文論點和論證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寫作特點。同時,落實重、難點與分析段落層次相結合,以利于學生理解論述的角度和設喻的幾種形式。

  二、要求學生重點掌握的文言虛實詞,先指導學生借助注釋、工具書,結合課文語境,理解其意義和用法,然后通過課堂點撥、完成課后“思考和練習”以及熟讀、背誦,切實掌握。

  三、引導學生有意識地注意文言實詞的古字通假、古今異義、單音詞和雙音詞等現象。

  教時安排:

  用兩課時教完。課前要求學生對照注釋初讀課文。第一課時,重點弄通文字,初步理解內容。第二課時,理清層次,加深對內容的理解,并研究寫作特點。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介紹作者,解題;

  2、正音正字;

  3、理解本文的重點文言虛實詞的意義和用法;

  4、翻譯課文。

  教學步驟

  1、導人新課

  從初一學過的課文《為學》導人,指出它與本文都用設喻方法,講有關學習的道理。

  2、簡介作者:(見教參)

  3、解題:

  《勸學》的“勸”起著統領全篇的作用。

  勸:“勸勉”的意思。

  繁體字“勸”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數有給人們勉勵的意思,如“勵”、“努”等。這是“勸”的本義,而在現代漢語中,“勸”,解釋為“勸阻”,詞義已經轉移了。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題目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高尚的品德。

  4、范讀課文,學生正音正字。

  5、指導學生處理文字詞句中的疑難問題。

  給6個通假字、12個重點文言常用實詞圈點加注,理解它們的意義和用法,并理解文言常用虛詞“于”、“者”、“而”的用法。學生對照注解,自讀課文。教師巡回指導,發現學生不懂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

  6.教讀:

  第1段,提出中心論點。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已,停止,學習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廢。)

  開門見山,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揭示了題旨。

  第2段,闡明學習的重要意義。分三層連用比喻,證明學習的重要意義。

  (1)青,取之于(從)藍,而(卻)青于(比)藍;冰,水為(凝成)之,而(卻)寒(冷)于(比)水。(也說明學習可以使人提高自己、改變自己。)

  (2)木直中(合乎)繩(墨線),輮(烤彎)以(把……)為(作成)輪,其曲(曲度)中(合乎)規。雖有(又)槁暴(曬干),不復(再能)挺(直)者(的原因),輮(火烤)使之(它)然(這樣)也。(說明學習可以改變人的習性,使之向好的方面發展變化。)

  (3)故(所以)木受繩(經墨線量過)則直,金就礪(放磨石,上磨過)則利,君子博學而日(每日)參省(檢查省察)乎(于)己,則知(智)明而行(行為)無過矣。(說明學習可以使人增長智慧,提高品德修養。)

  正因為學習有這樣的重要意義,所以“學不可以已”。

  第3段:闡明學習的重要作用。這一段運用比喻,從三個側面證明只要善于學習,善于假物,就能使人成為有才德的君子,然后得出結論:“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1)吾嘗(曾經)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片刻)之所學也;吾嘗肢(踮起腳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看得廣)也。(學、思對比,強調了學習的作用;跛望與登高對比,登高的收獲大。兩例證明利用學習、利用外物的作用。)

  (2)登高而招(招手),臂非加長也,而見者(看的人)遠(遠也看得見);順風而呼(呼喊),聲非加疾(快)也,而聞者(聽的人)彰(聽得更清楚)。(兩例證明利用自然條件的作用。)

  (3)假(借助)輿馬者(的人),非利足(快腳)也,而致(達到)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善游)也,而絕(橫渡)江河。(兩例證明利用工具的作用。)

  (4)君子生(性)非異也,善假(利用)于(對)物(外物)也。

  連用比喻,得出結論:那些有才德的君子,生來本性與普通人沒有什么兩樣(生非異也),只是由于他善于利用學得的知識和本領,善于利用處界條件彌補自身的不足,不斷提高自己,所以才成為君子的。

  正因為學習有這樣重要的作用,所以“學不可以已”,不可放松。

  第4段,闡明學習應持的方法和態度。這一段也分三層,論述學習必須不斷積累、堅持不懈、專心致志。

  (1)積土成山,風雨興焉(于此);積水成淵(深潭),蛟龍生焉;積善成德(形成良好的品德),而神明自得(自然獲得),圣心(圣人思想)備(也就具備)焉。(積土積水兩喻,從正面強調學習要靠積累,并引出結論:圣人是靠“積善成德’’培養了“圣心”。)

  故(所以)不積跬(半步)步,無以(沒有用來……的辦法)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跬步、小流兩喻,又從反面強調了積累。正反對比,闡明學習必須不斷積累。)

  (2)騏驥(駿馬)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劣馬)十駕(拉車走十天),功在不舍。鍥(刻)而舍(放棄)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雕刻)。(騏驥與駑馬對比,朽木與金石對比,從反正兩面論證學習取決于后天努力,要靠堅持不懈。)

  (3)蚓(蚯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泥)土,下飲黃泉(地下泉水),用心一(專一)也。蟹六跪(腿)而二螯(蟹鉗),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居住存身)者,用心躁(浮躁不專)也。(蚓蟹對比,從正反兩面論證學習要專心致志。)

  全段由強調“積”,到論證“不舍”,最后歸結到“用心一”。層層遞進,表明學習的方法和應有的態度。進一步證明“學不可以已”,不可松散,不可半途而廢。

  7.鞏固:學生自讀課文,自行口譯,要能字句落實。學生提問不明白的問題,教師解答。

  8.布置作業 :背誦全文;完成書后練習。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論述中心的三個角度

  2、寫作特點。

  教學步驟

  1、檢查:

  (1)學生口頭回答詞義,教師講釋小結。

  青,取之于籃,而青于藍。(于,介詞。前者引進動作的處所,作“從”講;后者引進比較對象,作“比”講。)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于,介詞,引進動作對象,作“對”、“向”講。)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者,代詞。組成名詞的“者字結構”,作“的人”講。)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者,助詞,表停頓,并提示下文要說的原因。)

  知明而行無過矣。(而,連詞,表并列,可不譯。)

  吾嘗終日而思矣。(而,連詞,表修飾,可譯作“地”。)

  假輿馬者,非利是也,而致千里。 (而,連詞,表轉折,相當于“卻”、“可是”。)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而,連詞,表順承,相當于“就”、“于是”。)

  雖有(又)槁暴(曝),不復挺者(通假字)

  君子生(性)非異也 (通假字)

  則知(智)明而行無過矣 (通假字)

  (2)背誦課文:教師指名讓學生分別背誦24段,講評記分。

  2、總結:

  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討論分析,教師總結。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闡述這個論點的?

  學生討論回答后,教師總結: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學不可以已”。就是學習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廢。這一中心論點,是從學習的意義、學習的作用、學習的方法和態度三個方面來論述的。

  課文一開頭提出“學不可以已”這一論點后,接著從三個角度展開論述:在第二段中,學習可以使人“知明而行無過”,說明學習具有重大的意義,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第三段,學習使本性與一般人沒有差別的人成為君子,說明學習具有重大的作用,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第四段,學習應持注重積累、持之以恒、專心致志的方法和態度,半途停止是不會學好的,只有“學而不已’’才能成功,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

  (2)本文的寫作特點是什么?

  學生討論回答后小結:

  ①大量運用比喻闡明事理,是本第一大特點。比喻能使抽象道理明白具體,深入淺出,使人易于了解和接受,提高表達效果。第二段用了五個比喻,說明學習的重要意義;第三段用了五個比喻,說明學習的作用;第四段用了十個比喻,說明學習的方法和態度。這些比喻有的用同類事物相襯托,如:“登高而招”與“順風而呼”,“假輿馬”與“假舟楫”,“積土成山”與“積水成淵”;有的用相反情況相對比,如“騏驥一躍”與“駑馬—卜駕”,“朽木不折”與“金石可鏤”等。比喻說理明白透徹,深入具體,使人信服。

  ②論證方法靈活,是本文另一特點。全文先提出中心論點,然后分段論證。每段說明一個問題。第二、三段是先行論證,最后歸結論點;第四段則把論點貫穿于論證之中。論證中有時先正后反,有時先反后正。靈活而有變化,使論辯生動有力。

  ③語言特點:多用對偶,夾用排比,也是一個特點。排比句使文章氣勢充沛,說理流暢。本文中排比句與大量對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齊對仗、節奏和諧,又參差錯落、變化流暢,反映了茍文議論透辟、筆勢雄健的特點。

  3.布置作業 :

  (1)作文(任選一題)

  談學習

  試論“鍥而不舍”

  (2)預習《秋水》。

勸學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了解有關《資治通鑒》的文學常識。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詞語。

  學情分析

  同學們讀過《三國演義》嗎?話說三國鼎立之時,孫權雄霸一方,其手下一員名將叫呂蒙,此人武藝高強,戰功卓著,曾隨周瑜、程普大破曹操與赤壁,后又襲破關羽,占領荊州,深受吳王孫權的信賴,但是,呂蒙年青的時候不喜歡學習,他斗大的字不識幾個, 怎么會后來立下如此赫赫戰功呢?他的成長離不開孫權的勸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孫權勸學》一文,看孫權是如何勸的,呂蒙又是怎么做的?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揣摩體會人物的語言特點,并能讀出人物不同的語氣語調。

  2、理解呂蒙與魯肅對話的含義。

  教學難點

  聯系生活,讓學生真正領悟到讀書有益于人的發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學方法:誦讀法、講授法、練習法、歸納法。

  教學過程 4.1 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孫權勸學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讀過《三國演義》嗎?話說三國鼎立之時,孫權雄霸一方,其手下一員名將叫呂蒙,此人武藝高強,戰功卓著,曾隨周瑜、程普大破曹操與赤壁,后又襲破關羽,占領荊州,深受吳王孫權的信賴,但是,呂蒙年青的時候不喜歡學習,他斗大的字不識幾個, 怎么會后來立下如此赫赫戰功呢?他的成長離不開孫權的勸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孫權勸學》一文,看孫權是如何勸的,呂蒙又是怎么做的?

  (出示《孫權勸學》幻燈篇)。

  二.檢查學生預習情況。(出示幻燈片)

  1、《孫權勸學》選自《 資治通鑒 》 , 是 主持編纂的一部 體通史,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間的歷史。

  2、司馬光,字君實,北宋 家、 家。卒謚文正,追封溫國公,世稱司馬溫公。

  3、生難字:卿( ) 豈( ) 邪( ) 孰( )遂( ) 即更( )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一)朗讀指導

  1、自由朗讀(兩遍)

  2、聽示范朗讀

  3、全班齊讀

  (二)請同學復述課文:文中寫了哪些人物?圍繞他們發生了哪些事?(師生歸納,出示幻燈片)

  四、請學生結合注解,翻譯全文,積累文言詞匯。

  1、出示幻燈片提示學生積累。

  2、學生再讀課,邊讀邊翻譯課文。

  五.歸納內容(學生歸納完成后,出示幻燈片)

  1、通假字歸納

  邪:同“耶”表反問語氣。

  涂:同“途”即道。

  2、古時稱謂歸納

  卿:古代君對臣或朋友之間的愛稱。

  孤:古代王侯的自稱。

  3、古今意義歸納

  (1)、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

  博士:古義_當時專管經學傳授的學官_今義_求學的最高學位_

  (2)、見往事耳

  往事:古義_歷史 今義__過去的事情_

  4、成語歸納

  吳下阿蒙 :指原來不好讀書的呂蒙,現在演化成一個成語,泛指缺少文才,學識的人。

  刮目相待 :意思是用新的眼光來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目,擦擦眼。相待,相看待。

  六.再次朗讀課文,注意人物對話的語氣。

  (一)生小組朗讀,暢談朗讀感受。

  (二)師生討論總結

  (1)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不可不學!”用雙重否定的形式,語氣堅決,不可置否,向呂蒙指出“學”的必要性,表現了孫權對呂蒙要求嚴格,同時嚴厲中又可見關心、厚望。

  (2)卿言多務,孰若孤?(現身說法,鼓勵呂蒙求學,可謂語重心長,言辭懇切。這番勸言,表現出孫權的善勸。既有嚴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責備呂蒙的不爭、無志,又透出關懷愛護之心,那種莊重而語重心長的神態斑然可見。

  (3)鄧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邪”表示反問語氣,譯為“嗎”,聯系句意,隱隱可見孫權對呂蒙不聽勸誡的不悅神情和責備的意味。)

  (4)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可見魯肅當時怎樣的神情和心理?說明了什么?(感嘆句,一句可見魯肅當時十分驚奇的神態,呂蒙的變化使魯肅既吃驚,又不自禁地發出贊嘆。這句話從側面反映呂蒙因“學”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長進。)

  (三)小組討論:“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表現了呂蒙當時怎樣的心情?

  明確:“三日”形容時間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驚奇、難以置信的樣子。“大兄何見事之晚乎?”“乎”表感嘆語氣,相當于“啊”。是呂蒙對魯肅贊嘆的巧妙接應,并不是埋怨魯肅,而是為自己的進步深感自豪。從呂蒙的答話中可見他頗為自得的神態,他以當之無愧的坦然態度,表明自己才略長進之快之大。

  七.拓展延伸,明白道理。

  1、歸納道理:

  昔日的吳下阿蒙,經過發奮努力,讓同僚刮目相待,說到這,我們不禁想起前面學的一篇文章《傷仲永》,讀罷這兩篇文章你有何感想?(引導學生明白要重視后天的學習,開卷有益的道理)

  2、拓展積累:

  積累關于讀書的名言警句: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書到用時方恨少。”

  “窮者因書而富,富者因書而貴。”

  八.小結本課學習內容

  本文的學習,讓我們明白了一個道理: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是全世界的.營養品。希望同學們多讀書,讀好書,讓好書伴大家健康快樂的成長。本課上到這兒,相信每個人都收獲不小,愿這些美麗的收獲,伴隨著你走過青春歲月,讓你的青春年華一路美麗!

  七、作業布置:

  1.背誦課文。

  2、背誦相關文學常識。

  3.我們學過《方仲永》,大家一定還記得那個天才少年,方仲永與呂蒙相比,恰恰相反,一是幼年不學,毫無所成,一是年長好學,學有所成,請同學們大膽設想一下,假如有一天方仲永巧遇呂蒙,他們會演繹出怎樣的一段故事呢?請以《方仲永巧遇呂蒙》為題,展開想象,寫篇作文,文體、字數不限。

  板書設計:

  孫權勸學

  《資治通鑒》

  孫權――――勸學

  呂蒙――――就學

  魯肅――――贊學

  讀書好 好讀書 讀好書

  15 *孫權勸學

  課時設計 課堂實錄

  15 *孫權勸學

  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孫權勸學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讀過《三國演義》嗎?話說三國鼎立之時,孫權雄霸一方,其手下一員名將叫呂蒙,此人武藝高強,戰功卓著,曾隨周瑜、程普大破曹操與赤壁,后又襲破關羽,占領荊州,深受吳王孫權的信賴,但是,呂蒙年青的時候不喜歡學習,他斗大的字不識幾個, 怎么會后來立下如此赫赫戰功呢?他的成長離不開孫權的勸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孫權勸學》一文,看孫權是如何勸的,呂蒙又是怎么做的?

  (出示《孫權勸學》幻燈篇)。

  二.檢查學生預習情況。(出示幻燈片)

  1、《孫權勸學》選自《 資治通鑒 》 , 是 主持編纂的一部 體通史,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間的歷史。

  2、司馬光,字君實,北宋 家、 家。卒謚文正,追封溫國公,世稱司馬溫公。

  3、生難字:卿( ) 豈( ) 邪( ) 孰( )遂( ) 即更( )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一)朗讀指導

  1、自由朗讀(兩遍)

  2、聽示范朗讀

  3、全班齊讀

  (二)請同學復述課文:文中寫了哪些人物?圍繞他們發生了哪些事?(師生歸納,出示幻燈片)

  四、請學生結合注解,翻譯全文,積累文言詞匯。

  1、出示幻燈片提示學生積累。

  2、學生再讀課,邊讀邊翻譯課文。

  五.歸納內容(學生歸納完成后,出示幻燈片)

  1、通假字歸納

  邪:同“耶”表反問語氣。

  涂:同“途”即道。

  2、古時稱謂歸納

  卿:古代君對臣或朋友之間的愛稱。

  孤:古代王侯的自稱。

  3、古今意義歸納

  (1)、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

  博士:古義_當時專管經學傳授的學官_今義_求學的最高學位_

  (2)、見往事耳

  往事:古義_歷史 今義__過去的事情_

  4、成語歸納

  吳下阿蒙 :指原來不好讀書的呂蒙,現在演化成一個成語,泛指缺少文才,學識的人。

  刮目相待 :意思是用新的眼光來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目,擦擦眼。相待,相看待。

  六.再次朗讀課文,注意人物對話的語氣。

  (一)生小組朗讀,暢談朗讀感受。

  (二)師生討論總結

  (1)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不可不學!”用雙重否定的形式,語氣堅決,不可置否,向呂蒙指出“學”的必要性,表現了孫權對呂蒙要求嚴格,同時嚴厲中又可見關心、厚望。

  (2)卿言多務,孰若孤?(現身說法,鼓勵呂蒙求學,可謂語重心長,言辭懇切。這番勸言,表現出孫權的善勸。既有嚴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責備呂蒙的不爭、無志,又透出關懷愛護之心,那種莊重而語重心長的神態斑然可見。

  (3)鄧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邪”表示反問語氣,譯為“嗎”,聯系句意,隱隱可見孫權對呂蒙不聽勸誡的不悅神情和責備的意味。)

  (4)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可見魯肅當時怎樣的神情和心理?說明了什么?(感嘆句,一句可見魯肅當時十分驚奇的神態,呂蒙的變化使魯肅既吃驚,又不自禁地發出贊嘆。這句話從側面反映呂蒙因“學”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長進。)

  (三)小組討論:“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表現了呂蒙當時怎樣的心情?

  明確:“三日”形容時間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驚奇、難以置信的樣子。“大兄何見事之晚乎?”“乎”表感嘆語氣,相當于“啊”。是呂蒙對魯肅贊嘆的巧妙接應,并不是埋怨魯肅,而是為自己的進步深感自豪。從呂蒙的答話中可見他頗為自得的神態,他以當之無愧的坦然態度,表明自己才略長進之快之大。

  七.拓展延伸,明白道理。

  1、歸納道理:

  昔日的吳下阿蒙,經過發奮努力,讓同僚刮目相待,說到這,我們不禁想起前面學的一篇文章《傷仲永》,讀罷這兩篇文章你有何感想?(引導學生明白要重視后天的學習,開卷有益的道理)

  2、拓展積累:

  積累關于讀書的名言警句: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書到用時方恨少。”

  “窮者因書而富,富者因書而貴。”

  八.小結本課學習內容

  本文的學習,讓我們明白了一個道理: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是全世界的營養品。希望同學們多讀書,讀好書,讓好書伴大家健康快樂的成長。本課上到這兒,相信每個人都收獲不小,愿這些美麗的收獲,伴隨著你走過青春歲月,讓你的青春年華一路美麗!

  七、作業布置:

  1.背誦課文。

  2、背誦相關文學常識。

  3.我們學過《方仲永》,大家一定還記得那個天才少年,方仲永與呂蒙相比,恰恰相反,一是幼年不學,毫無所成,一是年長好學,學有所成,請同學們大膽設想一下,假如有一天方仲永巧遇呂蒙,他們會演繹出怎樣的一段故事呢?請以《方仲永巧遇呂蒙》為題,展開想象,寫篇作文,文體、字數不限。

  板書設計:

  孫權勸學

  《資治通鑒》

  孫權――――勸學

  呂蒙――――就學

  魯肅――――贊學

  讀書好 好讀書 讀好書

勸學教案 篇10

  教學重點:揣摩體會人物的語言特點。

  教學難點:理解呂蒙與魯肅對話的含義。

  可通過朗讀來揣摩領會人物形象,讓學生進行討論來理解課文。

  安排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課文導入。

  三國時期吳國有位大將,名叫呂蒙。此人武藝高強,戰功卓著,深受吳王孫權的信賴。可呂蒙有個毛病;不愛讀書學習。孫權屢屢勸他多學點知識,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還自以為自己一介武夫,讀書有何用?這回,孫權又來勸他了,結果怎樣呢?讓我們來看《孫權勸學》一文。

  二、簡介作者作品。

  1.司馬光,北宋政治家、史學家,著有《司馬文正公集})。

  2.《資治通鑒)}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馬光編纂此書的目的是為統治者治國提供歷史經驗和教訓的.。

  三、學生齊讀課文。

  1.掌握下列加點詞的意思。

  但當涉獵:只見往事:知道以為:認為吳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義。

  ①蒙辭以軍中多務

  應理解為:蒙以軍中多務辭,以:拿,用,介詞。

  ②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長兄怎樣知道這件事這么晚啊!何:怎么,為何。

  四、學生自讀課文,理清課文情節。

  1.孫權與呂蒙對話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勸學。

  2呂蒙接受了孫權的建議嗎?

  辭十就學。

  3.課文是怎樣表現目蒙學習的效果的?

  通過呂蒙與魯肅的議論來表現的。

  4魯肅與呂蒙一番交談后,有何舉動?

  結友。

  5.概括情節:勸學~就學一議論~結友。

  6思考:課文在情節的處理上有什么特點?

  理解:①詳寫勸學、議論,尤以議論為甚;就學、結友測一筆帶過。

  ②正面寫勸學經過,通過議論之后用魯肅的驚嘆,從側面寫呂蒙學業的長進。

  ③情節以人物對話為主。

  五、分析對話,體會人物形象。

  1.請一位同學朗讀孫權的話。

  思考討論:

  不可不學!寫出了怎樣的口氣?表現了怎樣的心理?

  用雙重否定的形式,語氣堅決,不可置否,表現了孫權對呂蒙要求嚴格,同時嚴厲。

【勸學教案】相關文章:

《勸學》教案12-28

《勸學》教案10-09

《勸學》的教案07-22

《勸學》的教案07-02

勸學 教案08-07

《勸學》 教案09-13

《勸學》詳細教案06-10

《勸學》標準教案09-18

《孫權勸學》教案10-28

《勸學》優秀教案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