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勸學教案模板10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勸學教案10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勸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 借鑒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和學習態度的論述。
2. 掌握并積累重要的文言文實詞和虛詞。
3. 掌握本文出現的通假字、詞類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4. 學習以喻代議、寓議于喻的設喻方法。
教學重點:
1.學習以喻代議、寓議于喻的設喻方法。
2.掌握重要的文言虛詞和實詞。
教學難點:
對荀子的學習觀的理解。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鍥而不舍”是同學們早已熟悉的兩個成語,這兩個成語的含義是什么呢?和學習有什么關系呢?我們一起來學習《荀子·勸學》一文,領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勸學”的。
1.介紹《荀子》
荀子(約前313~前238),名況,戰國末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時人尊稱為“荀卿”,漢代著作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寫作“孫卿”。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官祭酒,后為楚蘭陵令。韓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學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繼承了孔子學說,又能揚棄其消極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學派的思想學說,成為先秦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說理透徹,氣勢雄渾,語言質樸,句法簡練縝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書共32篇,其中26篇為荀子所著,末6篇或為其門人弟子所記。
2.題解
《勸學》是《荀子》第一篇,“勸”是“勸勉”的意思!秳駥W》論述了學習的意義、作用、方法和態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也體現了作為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藝術風格。
二、課文誦讀
1.教師范讀課文
學生糾正自己預習時的讀音錯誤及斷句不當之處。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3.檢查學生字音掌握情況
給下列加點字注音,并注明通假字
(1)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
(2)吾嘗跂而望矣( )
(3)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
(4)其曲中規( )
(5)雖有槁暴( )( )
(6)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
(7)君子生非異也( )
明確:(1)kuǐ(2)qì(3)lòu(4)zhòng(5)yòu通“又”;pù(6)zhì通“智”(7)xìng通“性”
4.指名2~3名學生朗讀課文(分節讀)
教師提示:
為了突出強調,有時需重讀,有時還需讀后稍作停頓。例,第一段:“學不可以已”,應重讀“學”“不”“已”,并且“學”后稍作停頓,即:“學/不可以已”,以下要根據文意自己確定重讀,停頓情況。第四段,應注意一組一組的對比句,要把兩種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態度讀出來——嚴格按標點符號的停頓來讀。
5.分組齊讀課文(通過讀、聽,強化記憶)
三、課文分析
1.討論、分析全文的思路結構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闡述這個觀點的?
引導學生討論分析,教師總結、點撥: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學不可以已”。就是學習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廢。這一中心論點,是從學習的意義、學習的作用、學習的方法和態度三個方面來論述的。
課文一開頭提出“學不可以已”這一論點后,接著從三個角度展開論述:在第二段中,學習可以使人“知明而行無過’,說明學習具有重大的意義,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第三段,學習使本性與一般人沒有差別的人成為君子,說明學習具有重大的作用,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第四段,學習應持注重積累、持之以恒、專心致志的方法和態度,半途停止是不會學好的,只有“學而不已”才能成功,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
(2)引導學生理清全文思路結構
組內討論,全班交流,教師歸納板書
四、布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整理、歸納文中的多義詞、活用詞、特殊句式
第二課時
1. 檢查背誦
2.整理、歸納文中重要文言知識
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教師列出要歸納的項目,小組內相互交流、補充,教師投影提示強調,其中難句理解、特殊句式等應讓學生動手翻譯,以訓練其翻譯技能。
A.字詞解釋
(1)通假字
輮以為輪,其曲中規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君子生非異也
(2)詞類活用
①動詞的使動用法:木直中繩,輮以為輪。
、诿~作狀語:a.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b.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③名詞用作動詞: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假輿馬者,非利足也
、苄稳菰~用作動詞: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
(3)一詞多義
B.特殊句式(學生口譯,教師重點點撥翻譯注意點)
(l)判斷句
、偾,取之于藍
、诒,水為之
、垭m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艿歉叨校鄯羌娱L也
⑤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2)固定格式
無以至千里(“無以……”意為“沒有用來……的辦法”。下文“無以成江海”中“無以”同此)
(3)定語后置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3.組織學生討論以下問題(小組討論,小組推薦發言人,以組為單位提問、交流)
(1)課文中心論點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處?中心論點包括哪幾方面的意思?
點撥: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使觀點更具權威性。這個觀點包括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是因為學習意義很大,所以學習不能停止;二是學習的態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學習。
(2)在論述學習的意義時,用“青”“冰”的比喻論證了什么問題?用“輪”“木”“金”的比喻論證了什么問題?
點撥:“青”“冰”的比喻論證了學習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輪”“木”“金”的比喻論證了學習可以改造人的品性。這五個比喻論述了學習的意義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達,不犯過錯。
(3)在論述學習的作用時,“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這個比喻是論述什么觀點的?(引導學生用課文原句回答)
點撥:這個比喻是論述“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這個觀點的,強調了學習的作用。
(4)“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揖”這四個比喻為什么要強調“臂非加長”“聲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點撥:這就強調了“聞者彰”“致千里”“絕江河”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異功能,而是因為憑借了外界條件。這就與文章的推論“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絲絲相扣,有力地論證了學習的作用,學習可以彌補人的不足。
(5)課文論述學習的方法和態度,可以分為幾個層次?是如何正反設喻論證的?
點撥:可分為三層。第一層論述學習要積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設喻論述的。第二層論述
學習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設喻論述的。第三層論述學習要專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設喻
論述的。
4.鑒賞本文的論證藝術
引導學生回憶初中學過的比喻的有關知識,明確比喻的表達效果。引入對本文論證藝術的最大特點——采用大量的比喻進行說理的藝術特色的鑒賞。
點撥:
(1)本文運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見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說得明白、具體、生動,深入淺出,使讀者容易接受。比喻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有時用同類事物設喻,從相同的角度反復說明問題,強調作者的觀點。例如: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積土成山,積水成淵。有時將兩種相反的.情況組織在一起,形成鮮明的對照,讓讀者從中明白道理。如將騏驥與駑馬對照,朽木與金石對照。設喻方式有時先反后正,有時先正后反,內容各有側重,句式也多變化,讀來毫無板滯之感。有的比喻,單說比喻而把道理隱含其中,讓讀者思考,如“青出于藍”“冰寒于水”。有的先設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有的先設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進一步論證。如先用“積土成山”“積水成淵”設喻,引出“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的道理,再用“不積跬步”“不積小流’作進一步論證。
(2)論證方法靈活,是本文另一特點,全文先提出中心論點,然后分段論證。每段說明一個問題。第二、三段是先行論證,最后歸結論點;第四段則把論點貫穿于論證之中。論證中有時先正后反,有時先反后正。靈活而有變化,使論辯生動有力。
(3)語言特點:多用對偶,夾用排比,也是一個特點。排比句使文章氣勢充沛,說理流暢。本文中排比句與大量對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齊對仗、節奏和諧,又參差錯落、變化流暢,反映了荀文議論透辟、筆勢雄健的特點。(引導學生通過誦讀體會這一特點)指導學生齊背課文,進一步體味本文的語言特點和論證藝術。
5.小結
本文作為《荀子》的開篇之作,是一篇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勸導人們以正確的目的、態度和方法去學習的散文。文章以樸素的唯物主義理論為基礎,旁征博引,娓娓說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其中闡述的關于學習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強的指導作用。同時,本文也體現了作為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藝術風格。
《勸學》是一篇說理性很強的文字,卻形象清新、膾炙人口,千百年來為人們傳誦不衰。關鍵在于,它把深奧的道理寓于大量淺顯貼切的比喻之中,運用比喻時手法又極其靈活自然,生動鮮明而絕無枯燥的學究氣。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來闡述“學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稱
雄辯奇才,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文中所用的喻體幾乎都是常見的、易懂的,這些仿佛信手拈來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會使人自然而然地聯想到某些直觀、淺近的形象事物,進而連類比物,啟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說的深刻道理。所有這些,也是很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的。
6.課下作業:
1. 學生交流搜集到的名言警句、詩歌文章。編輯《勸學名言錄》。
2.學生交流學習體會,寫一篇以“學習”為話題的詩歌或散文。
勸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懂得學習的重要性及學習的方法與態度。
2、積累一定數量的實詞,了解文言實詞在演變過程中詞義引申、擴大、轉移、縮小四種現象,提高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注重本文以喻代議、寓議于喻及從正反兩方反復論證的特點,注意提高學生圍繞中心論點合理論證的能力。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
培根說過,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和物質文明的進步。那么,獲取知識的途徑是什么?答案只有一個,就是學習?梢哉f,人的一生都處于不斷的學習中,學習是人的一種本能。我們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這種無意識的本能轉化為自覺的行為,大幅度地提高學習效率。這一點,古人已為我們指明了方向,兩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勸學》就精辟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膾炙人口的好文章。
二、介紹荀子
明確荀子的生卒年代、歷史地位、政治主張和文學成就,重點介紹荀子散文的特點和文學地位,說明本文出處。
荀子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他強調行對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學習的重要性。他的.散文說理透徹、氣勢渾厚、語言質樸、句法簡練綿密、多排比句子,又善于用比喻。《勸學》一文的這些特點較為明顯。而《勸學》一文最為突出的特點,還是比喻的運用,它多達20個,且形式靈活。巧妙有力地闡述了學習的意義、作用及學習方法和態度。這些比喻的含義及內在聯系是學習本文的重點、難點。因此只有準確理解比喻的含義,課文內容的理解、字詞句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解題
從勸字入手,在比較古今詞義不同的同時,明確勸在此處應是勸勉的意思,與現代漢語勸阻語義不同。勸是手段,學是目的,明確本文主旨是勸勉人們學習。
四、學習課文
1、講解第一自然段:
提問:本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明確:
、 是全文的文眼。
、 統領全篇,開門見山,引起下文論述。
詞語:已。
2、講解第二自然段:
、 請學生朗讀第二自然段。
、 找出本段論述的事物及特點:
明確:
藍→青,水→冰,木→輪,(金)鈍→利。
以上四組都說明一個道理:藍、水、木在外力作用下都有不同程度的加強。對人而言,這個外作用力就是學習。君子因其博學而且經常反省,才能達到智慧清明、行無過錯的境界。
⑶ 分解比喻句的含義,分析與中心論點的關系。
教師舉例示范,用圖示法引導學生分析,目的在于教會方法。然后兩三個人一組用此方法解決其他句子的問題。此方法以訓練思維推理能力為主,提高學生認識事物、分析問題的能力。
以第二段為例作分析。本段用了五個比喻論述學習的意義在于能提高自己、改變自己。為此作者選擇了日常生活中的五種事物進行設喻、論證。青出于藍,是講靛青從藍草中取出,但比藍草的顏色更青。冰寒于水,是說冰是由水凝凍成的,但比水更冷。這兩個比喻句可以歸納擴展,得出:客觀事物(如藍、水)經過一定的變化過程,可以有所發展(如青),有所提高(如冰)。又結合本文所論中心事情是學習,聯想一下,可得出同樣道理:人只要不斷學習,就會改變,就能提高。這一分析推理的過程用圖示可表示為:(略)輮木為輪的比喻,說的是直木經過加熱可以做成車輪;木受繩則直,木頭經過墨線量過就能取直;金就礪則利,金屬拿到磨刀石上磨過就鋒利了。這三個比喻說明客觀事物(如直木、木頭、金)經過人工改造(如車柔、繩、礪),可以改變原來的狀況(如為輪、直、利)。根據同樣道理推論:人只有博學,才能增長知識,培養品德,鍛煉才干,即達到知明而行無過?梢妼W習的意義十分重大。這一分析過程,同樣可以用圖示表示:(略)以上的推理過程其實是由具體→抽象→具體的過程,分析的目的是尋找規律,教給學生具體方法,啟迪思維。
⑷ 總結本段中心思想:
論述學習的重要性。
、 詞語:
輮、槁暴、受、就、中。
3、講解第三自然段:
、 請學生朗讀第三自然段。
、 請找出本段最能說明作者觀點的一句話。
明確: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 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說明善假于物的?
明確:從四個方面說明,即:登高而招見者遠,順風而呼聞者彰,假輿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絕江河。最后一句是對以上四種情況的歸納總結,說明學習的作用在于彌補自身不足。
⑷ 詞語:
致、絕、假。
四、課后作業
背誦前面學過的幾段。
第二課時
一、檢查背誦情況
二、講解第四自然段
1、請學生朗讀第四自然段。
2、本段可分幾個層次,各說明什么道理?
明確:
可分為三個層次:
⑴ 開頭至無以成江海,說明知識在于積累。
、 騏驥一躍至金石可鏤,說明學習貴在堅持。
、 蚓無爪牙之利至段末,從正反兩方面強調說明用心、專心的重要性。
3、詞語:
跬、鏤、一、焉。
三、總結全文
提問: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分別從哪幾個方面進行論述?
明確:本文中心論點是:學不可以已。從學習的意義、作用及學習的態度和方法三方面進行論述。
四、齊讀全文,體會本文善用比喻、說理透徹的特點
五、完成習題
1、課后思考練習題。
2、基訓上的習題。
六、引導學生根據注釋讀懂原文,積累相關文言常用實詞的意義和用法。在此基礎上,將背誦全文
勸學教案 篇3
一、教學要求
1. 認識學習的重要性和學習必須專心致志、堅持不懈的道理。
2. 了解本文比喻論證的寫法。
3. 掌握、積累“勸、學、青、中、疾、致、假、絕、興、功、強、用”12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于、者、而”3個文言常用虛詞;學習、復習課文中其他文言虛實詞;熟記“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4. 學習荀子用辨證的方法使文章的道理說得透徹淺顯卻又有氣勢充沛有說服力。
二、教學重點 探究詞義,學習比喻等論證的方法
三、教學難點 第1段。這一段是全文的總綱,其起句“學不可以已”似易而難,因為全篇論述皆發源于此;其結句“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明確地表示了作者反對儒家“生而知之”這一先驗論的立場,要聯系荀子的基本哲學思想才能獲得比較透徹的理解。本段中的設喻有的是并列關系,有的是層遞關系,也要善于區分。
四、課型 新授課
五、教學方法
誦讀教法
教學要點
提示本單元教學目標 和本文教學目的;介紹作者、解題;正字正音;理解本文的重點文言虛實詞的意義和用法;試譯難句。
教學過程
一、提示本單元教學目標 和本文教學目的。
二、預習檢查。
三、導入 新課。
從初一學過的課文《為學》導入 ,指出它與本文都用設喻方法,講有關學習的道理。
四、作者介紹(結合注釋①)。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人,曾游學于齊,當過楚國蘭陵令。后來失官居家著書,死后葬于蘭陵。
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他強調教育和禮法的作用,主張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視教化兼用“禮”治,強調“行”對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后天環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該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展為有標題的論文,標志著古代說理文的進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說理透徹、語言質樸、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秳駥W》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幾段的節錄。
五、解題。
《勸學》的“勸”起著統領全篇的作用。教師先在黑板上寫一個“勸”字,問道:這個字是什么意思?學生往往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勸告”。教者趁此在“勸”字后加上一個“學”,再問:“勸”是什么意思?學生才會領悟:原來它還有“勸勉”的意思。這在心理學上叫做給學生建立“注意中心”。接著就講:“勸”的繁體字“勸”是形聲字,凡是用“力”作聲旁的字,多數有給人們勉勵的意思,如“勵”、“努”等。這是“勸”的本義,而在現代漢語中,“勸”,解釋為“勸阻”,詞義已經轉移了。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題目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高尚的品德。
六、指導學生處理課文字詞句中的'疑難問題。
1.對照注釋,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組:通假字
(1)輮róu通煣 有yòu通又 知 zhì是“智”的古字 暴pù是“曝”的古字(通假字與本字同音;含音相近)
(2)乎hū通于(古音聲母韻母相同)
(3)生xìng通性(古音聲母韻母相同)
第二組:其他易寫錯讀錯字
中 zhòng 礪lì 參 c。 省 xǐng 跂qì 臾 yú 螯áo
2.給本課12個重點文言常用實詞圈畫加注,理解它們的意義和用法。
3.復習初中知識,綜合“思考和練習”二,學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虛詞“于”、“者”、“而”的用法:
4.學生試譯難句,教師點撥指正。
(1)君子曰:學不可以已!熬印笔且粋合成雙音詞。“可以”在古漢語中是兩個單音詞,相當于現代漢語“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體語境中“以”已失去介詞的作用,只協調音節。因此,這兩個詞中只有“可”有意義,與現代漢語的“可以”差不多;它還表示情理上應當如此,可譯為“應該”。全句譯為:有學問有修養的人說,學習是不應該(可以、能夠)停止的。
(2)木直中繩,以為輪,其曲中規。句中兩個“中”作動詞,“符合”的意思!袄K”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線,這個詞的意義現在已擴大,泛指各種繩索!拜姟焙汀盀椤笔莾蓚動詞,“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彎曲的一種方法,現作“揉”,解釋“使……彎曲”!盀椤,做成。“以”在兩個動詞之間表明它后邊的行為是它前邊行為的目的或結果,作連詞用,譯作“而”。全句譯為:(一塊)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線,假如使它彎曲而成為車輪,它的孤度(就可以)符合圓規(畫的圓圈)。
(3)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句中“神明”即“神靈”;“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現代漢語中的合成雙音詞,“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這句譯為:積累善行養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備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句中“舟楫”是合成雙音詞,偏義復詞,聯系上下文,偏指舟!八,名詞用如動詞,“游泳”!敖^”是會意字,從“纟”,從“刀”,從“卩”(象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橫斷絲織品,“絕江河”很像橫斷水流,所以“絕”引申為“橫渡”!敖印惫湃藢V搁L江、黃河,現在的詞義擴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譯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橫渡江河。
(5)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句中兩個“之”是定語后置的標志!白ρ馈痹诒疚闹惺莾蓚單音詞,它們的本義是爪子、牙齒。后來形成褒義的比喻義:幫手、武士;現代又轉為貶義的比喻義:幫兇、走狗,詞義的感情色彩有了變化!皬姟弊xqiáng,堅硬的意思!吧稀、“下”方位詞作狀語,“向上”、“向下”。“黃泉”是特殊的單純雙音詞!坝眯摹辈皇呛铣呻p音詞,“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詞,譯作“由于、因為”、“心”是“心思”的意思!耙弧,作動詞,專一的意思。全句譯為: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堅硬的筋骨,(卻能)上吃泥土,下飲地下水,(這是)由于心思專一(的緣故)。
5.指名學生朗讀課文,其他學生聽讀,指出字音、語氣讀錯的地方。
七、布置作業 。
.認真閱讀注釋,正確理解課文中的通假字、重點文言常用虛實詞和難懂的句子。熟讀課文。
勸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一、了解《荀子》寫作特點與編寫體例
二、掌握文本中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古今異義和通假字
三、掌握幾個文言句式
四、把握全文的中心論點與分論點之間的關系
五、學習荀子以大量比喻說理的藝術,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
【教學重點、難點】
一、學習文本語言,掌握文言詞匯及句式是本課的重點
二、體會荀子有關學習方法與道德品質之間的關系是本文學習的難點
【教學時數】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作家作品簡介
荀子(約前298一前238),名況,戰國末期趙國人。當時人們尊稱他為茍卿.漢代著作因避漢宜帝劉洵諱,稱為孫卿。曾兩度到當時齊國的文化中心稷下游 學,任過祭酒(學宮領袖),還到過秦國,拜見秦昭王,后來到楚國,任蘭陵令。公元前238年失官,家居逝世,葬在蘭陵。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
茍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為儒家中對立的兩派。
荀子認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但人類可以用主觀努力去認識它,順應它,運用它,以趨吉避兇。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在認識論方面,他認為人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首先要通過感覺器一官和外界事物接觸,強調“行”對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學習的重要性*。有樸素的唯物思想。
在政治上,他針對孔子、孟子效法先王的思想,提出“法后王”,主張應該適應當時的社會情況去施政,要選賢能,明賞罰,兼用“禮”“法”“術”實行統治。他的許多思想為法家所汲取。
在人性*問題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論,主張性*惡論,認為后天環境可以改善人的惡的本性*,所以他主張“明禮義而化之”。他很重視教育的作用,強調一教育功能的重要。
茍于的散文說理透徹,氣勢渾厚,語言質樸,句法簡練綿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他一生“序列著數萬言”,后人編為《荀子》,其中除絕大部分是他自己的作 品外,小部分是他門人的著作,共二十卷,收文章三十二篇,內容涉及哲學思想、政治問題、治學方法、立身處世之道、學術論辯等方面,《勸學》是其中的第一 篇。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把握全文中心論點與分論點,掌握重點詞句
〖正音〗
輮(r6u)省(xǐng)臾(yǘ)輿(yǘ)楫(jí)跬(kuí)驥(j&igra一ve;)駑(nú)鍥(qi&egra一ve;)鏤(1&ogra一ve;u)
第1段,提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
包含兩方面的意思:1、學習的意義非常重要,不能停止;
2、對待學習的正確態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
第2段,論述學習的意義。
五個比喻,論證了學習的意義在于能夠提高自己,改變自己。
“青出于藍”“冰寒于水”說明客觀事物經一定變化過程,可有所發展、有所提高。
直木“鞣以為輪”’“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說明客觀事物經人工改造,可改變原來狀況。根據同樣的道理推論:
人只有經過“博學”才能增長知識,培養品德,鍛煉才干,成為一個有道德有學問的人。
學習對改造人的品性*也起著決定作用。
茍子認為人的知識、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不斷學習改造獲得的。
木要改造成為“中規”的輪,就要“鞣”;
金要利,就要“就礪”, 學習的意義十分重大
人要成為“知明而行無過”的君子,就要“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詞語〗輮槁暴礪省知
第3段,論述學習的作用。
五個比喻,論證了學習能夠彌補不足。
先用“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跤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來說明學習的作用。
接著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些情況組成四組比喻:
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
這些都能獲得良好的效果:見者遠,聞者彰,致千里,絕江河。
這種效果的獲得,并非人的本身固有條件有什么不同:臂非加長,聲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而是因為登高、順風、假輿馬、假舟楫的緣故,也就是“善假于物”,憑借外界條件的幫助才取得的。
根據這個道理可以推論:
君子的天賦本性*跟其他人并沒有什么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為君子,是因為君子善于學習來彌補自己的不足。
〖詞語〗須臾跂加輿彰疾致水絕 生——性* 假
第4段,論述學習的方法和態度。
十個比喻論證——學習要逐步積累,要堅持不懈,要專心致志。
1、學習要逐步積累
先從正面設喻:積土成山,可以興風雨;積水成淵,可以生蛟龍。所以有這樣的功效,全賴于“積”。同樣,人如果能積善成德,就能達到“神明自得,圣心備焉”的境界。
接著從反面設喻,說明不積就不能至千里,成江河。
正反對照,說明“積”與“不積”效果完全不同。
人們掌握知識、培養品德的過程,也是一個逐步積累、逐步發展、由不知到知、由少到多、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2、從“舍”與“不舍”——論述學習持之以恒。
先用騏驥與駑馬對比,騏驥本身條件雖好,如果止于一躍,還達不到十步。駑馬本身條件雖差,如果能前進“不舍”,也可以跑得很遠。
接著用朽木與金石對比——說明“不折”與“可鏤”的關鍵在于“舍”與“不舍”。
人們學習,如果一暴十寒,時學時輟,再簡單的知識也學不會;如果能持之以恒,即使是再艱深的知識也可學會。
3、用蚯蚓的用心專一,獲得成功和螃蟹的“用心躁”進行對比——說明學習必須專心致志
〖詞語〗備跬步駑馬鍥鏤爪牙跪螯
三、朗讀,練習背誦,方法指導。
四、作業
1、背誦全文
2、課后練習二
第二課時
一、檢查背誦
二、討論課后聯系二,落實詞句知識,完成知識遷移
〖多義詞〗
疾
、購姡汀@骸奥暦羌蛹惨。”(《勸學》)
②快,迅速。例,“疾雷不及掩耳!({三國志》)
、奂膊。例:“君有疾在腠理!(《扁鵲見蔡桓公》)
、軈拹,憎恨。例:“嘗問衡天下所疾惡者!(《張衡傳》)
、荻始伞@骸褒嬩缚制滟t于己,疾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尥纯唷@骸皢栔袼部!(《史記·滑稽列傳》)
致
、偎瓦_,表達。例:“致殷勤之意!(《赤壁之戰》)
②到,到達。例:“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勸學》)
③意志,情趣。例:“樹草栽木,頗有野致。”(《魏書·茹皓傳》)
、芫,細密。例:“案其獄,皆文致不可得反!(《漢書·酷吏傳》)
假
①借,借助。例:“假舟楫者!(《勸學))
、谌绻,假如。例:“假有斯事,亦庶鐘期不失聽也。”(《與王修書》)
③不真實。例:“乃悟前狼假寐。”({聊齋志異·狼三則》)
絕
①斷絕。例:“而絕秦趙之歡!({廉頗藺相如列傳》)
、跇O,非常。例:“絕有力而甚舍人焉!(《羆說》)
③橫渡,橫穿。例:“而絕江河。”(《勸學》)
〖通假字〗
(1)雖有槁暴(有一又)
(2)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知一智)
(3)君子生非異也(生——性*)
(4)鞣以為輪(鞣一螟)
〖詞類話用〗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日”,名詞作狀語,每天。
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上”下”,名詞作狀語,對上,對下。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名詞用作動詞,游水。
用心一也
“一”,數詞有用作形容詞,專一。
〖古今異義〗
參——古義:檢查,檢驗。例:“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苯窳x;加入,
疾——古義:強,宏大。例:“聲非加疾也!苯窳x:疾病,快。
假——古義:憑借,借助。例;“假輿馬者!苯窳x:與“真”相對。
跪——古義;腿或腳。例:“蟹六跪而二螯!苯窳x:跪下。
金——古義:金屬制品。例:“金就礪則利!苯窳x:黃金。
〖虛詞〗
于:
、俳樵~:從
青取之于藍 雖然,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
、诮樵~:比
苛政猛于虎 而青于藍
、劢樵~:向
告之于帝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者
、偬厥庵甘敬~,組成名詞性*結構,表示“……的人或事物”。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有蔣氏者
、诒硎韭宰魍nD,并提示下面要說明原因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雖有槁暴,不復挺者,鞣使之然也
而
、龠B詞:并列關系
君將哀而生之乎知明而行無過矣
、谶B詞:修飾關系
潭西南而望吾嘗終日而思矣
、圻B詞:轉折關系
舟已行矣,而劍不行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④連詞:順接關系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三、拓展創新,思考討論
1、本文在設喻上有何特點?
本文是闡述學習道理的議論文,通篇設喻,使所講道理形象生動,深一入一淺一出,既有說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設喻特點。
、購娜粘I钪谐R姷氖虑榛颥F象作為喻體。如說明“學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們生活中常見的.靛青色*的提取,車輪的制造以及水寒于冰而成冰等事例為喻加以說明,充分表達了“學不可以已”而必須有所造就的道理。這樣化深奧為淺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悅誠服。
、谠O喻方式多樣:
a.正面設喻,如“青出于藍”、“冰寒于水”,“鞣木為輪”,“金就礪則利”等從正面闡明學習的重要性*。
b.正反設喻,如“蚓”和“蟹”、“騏驥”和“駑馬”、“鍥而舍之”和 “鍥而不舍”,通過正反對照把所要說明的道理說得更具體明白。
c.反復設喻,如“肢而望”、“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連用幾個不同的比喻,使讀者加深對道理的理解。
③設喻與說理結合緊密,形式十分靈活:
A、有的是將道理隱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藍”、“冰寒于水”、“鍥而舍之”、“鍥而不舍”。
B、有的先設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先連用五個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
C、有的先設喻引出道理后,再用比喻深入論證,如三段第一層,先用“積土成山”、“積水成淵”設喻,引出“積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積跬步”、“不積細流”兩個比喻從反面深入論證。
2、說說本文語言上多用偶句的作用
(1)文中的比喻大都采取對偶、排比的句式,整齊和諧,增強了文章的氣勢,也使文章瑯瑯上口,便于誦讀。
(2)多用偶句兼用散句,既整齊對稱,又參差錯落,增強了文章的節奏感和表現力。還用了一些排比句,讀起來語氣暢達,有氣勢。
四、背誦課文,練習默寫
五、作業
1、《導學》能力訓練
2、結合本文,寫一篇三百字以上的談學習的文章
【教學反思】
(譯文)
君子說,學習不可以停止。靛青是從蓼藍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藍的顏色*更青;冰是由水凝結成的,但它比水更冷。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繩,如果給它加熱使它彎曲 做成車輪,它的彎度就可以合乎圓規,即使又曬干了,也不會再挺一直,這是因為人工使它彎曲成這樣。所以木材經墨線量過就筆直了,金屬刀一具在磨刀石上磨過就鋒 利了。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對照檢查自己,就智慧明達,行動不會犯錯誤了。
我曾經整日思索,卻不如學習片刻收獲大;我曾經踮起腳跟眺望,卻不如登上高處看得廣闊。登高招手,手臂并沒有加長,但人們在遠處也能看見;順著風呼喊,聲 音并沒有加大,但聽的人會聽得清楚;借助車馬的人,不是腳走得快,卻能到達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卻能橫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沒 有差別,只是善于借助于外物罷了。
堆土成山,風雨就從那里興起;水流匯成深淵,蛟龍就在那里生長;積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會得到最高的智慧,具備圣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不積累每一小 步,就不能遠達千里;不匯集細流,就不能形成江海。駿馬跳躍一次,不能有十步遠;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拿刀刻東西,中途停 止,腐朽的木頭也不能刻斷;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堅強的筋骨,卻能上吃泥土,下飲泉水,是因為它心專一;螃蟹有六條腿, 兩只大夾,然而沒有蛇鱔的洞穴就無處容身,是因為它心浮躁的緣故
勸學教案 篇5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1.導入
先集體背誦課文。預設:大多數同學背的不錯。還有幾位同學不熟。所以老師經常會遇到這樣的難題:對一些不肯用功學習的同學應該如何勸導他呢。無獨有偶,三國時,孫權也遇到了這樣的難題,他怎么勸的呢?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孫權勸學》。(板書課題及作者)
2.了解作家作品
誰能簡介作家作品,要求背著說。
二、引導自學,發現問題
1.根據你們的學習經驗,你覺得本課我們應重點學習什么。(提示:知識、寫法)
認定目標:學生根據所學參與確定學習目標。師總結出示目標。
孔子云:“學然后知不足!苯處熢疲骸白灾鲗W習,體會深刻。”專家說:“喂大的學生是無能的學生!爆F在你們就自己動手,豐富頭腦吧。
出示自學提示:
。ń處熝惨暎笇W生自讀,并隨時了解學生自讀情況)
三、點撥導學,合作探究
(一)俗話說,眾人拾柴火焰高,今天你們是燒多大的火呢,誰來說說你的疑問。
學生提出小組內沒有解決的疑問。
競爭促進合作,我們分組分角色朗讀課文,看哪組能把文中的人物讀活。(分旁白、孫權、魯肅、呂蒙)
(二)全班分角色朗讀課文
幸運總是愛給有準備之人的,智慧之花會落入誰家呢?
。ㄈ﹤溥x題目。
由學生自選人物。點擊后直接鏈接到備選題目中的某一道題。
然后教師給小組打分。
張弛有度,緊張過后我們一起來思考。
。ㄋ模┧伎加懻
1.概括課文主要情節。(板書)勸-學-贊
2.課文在情節詳略處理上有什么特點?引申出文章重點在勸及側面描寫的作用。
如果我把后兩個情節改一下: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蒙侃侃而談。你看如何?
3.如果把課文的題目換成“刮目相待”怎么樣,說說你的意見。
預設:本文重點寫的是勸,比較有特色的也是勸?磥韯裰杏猩钜狻
從學生的回答中導出本課重點及難點:體味人物語言的情味。
揣摩并想象人物的語氣、神態和心理,擴寫其中的某個片段或某句話。
設置意圖:為了讓學生體驗本課主要內容和寫作特點,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如果把課文的題目換成“刮目相待”怎么樣,說說你的意見。然后從學生的回答中導出本課重點及難點:本文重點寫的是勸,比較有特色的也是勸?磥韯裰杏猩钜。為了讓學生體味人物語言的情味。
我一改以往的直接提問:你從對話中感受想像到了人物的何種心理和神態。因為這樣,學生不能真正切實感受到人物的語言情味。
對這個重點和難點我是這樣處理的:
教師先做示范:
然后,我鼓勵學生超越范例進行寫作練習。下面就是課堂片段:學生練習。
陳思宇:呂蒙暗自高興,想:魯肅既然如此說我,想必我的進步真是不小。當初聽孫權的話真是對了,F在我已文武雙全,由此看來,讀書真是受益不淺呀。想到這,不由自主道:“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聶藝菲:孫權心想:“呂蒙這個人物有的是勇氣,缺少的是智謀。如果多讀書,就會彌補這些不足的。那樣我身邊就會多了一位文武雙全的好將軍了。那樣,我何愁難以創建大業呢。想到這,孫權便苦口婆心地對呂蒙說:“你現在當政掌權,可不能不學習呀!”
孫海清:魯肅面容可掬,心里想道:“這個呂蒙,如今不僅武功高強,居然也知兵法,懂謀略。與以往的那個呂蒙比起來,真是煥然一新,真讓人大吃一驚。說道:“你現在的才略,不再是當初的那個不讀書的阿蒙了!庇窒耄哼@回我應該與他結為兄弟,以后對我也有幫助,否則,豈不可惜了。于是結為好友而別。
四、當堂訓練,內化所學
還記得我的那個難題嗎。司馬光老先生教了我們這么多勸的藝術,你們也一定會是個優秀勸解員了吧。那就幫我勸勸他們吧。
設置勸學語言情境,進行對話描寫訓練(見課件)。
楊勝男:“學無止境,以后的日子還長者呢!現在苦點累點,以后就會苦盡甘來的。你現在的問題是不會合理安排時間,改進學習方法后,你會更棒的!”
趙倩:其實學習方法和心態很重要。有了好的學習方法并能合理地安排時間,學起來就不費勁了。一個人如果沒有正確的學習態度,那么學什么都是白學,因為他根本就沒用心學。如果把學習當成樂趣,不也是很好嗎?
徐德漩:爸爸,您還是需要學習的'。學無止境,如果把知識比作海洋,您學到的只不過是滄海一粟而已。所以只有不斷的學習,才會彌補我們的不足。那樣您就更受別人尊重了。
王雪:爸爸,社會在進步,不能因為學歷高就不學。還有許多的新鮮知識等著你去學,有許多新的事物等你去發現呢。不學就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了。
李丹:不要找客觀理由,我是領導,但現在還得學習呢!咱們倆現在有可比性嗎?沒聽過:“活到老,學到老!眴?學習對工作也有幫助呀!現在還有老年大學呢!再說了,工作干好了,還能加工資呢,這不是一舉兩得嗎?
王藝學:爸爸,知識永遠是新鮮的,即使對老人也是。一個八十歲的老人還學會了好幾門外語呢!所以你也應該學習,再說,你如果博學些,您的下屬不是會更欽佩您嗎?你工作不就更好做了嗎?咱們倆一起學吧。
王彬:學習是你的唯一出路啊。只有好好學習,才能日后回報社會,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你看我,以前不學習,成績倒數,F在我知道了學習的重要性,用心學了,也從中體會到了樂趣。你也試一試吧。
五、反思總結,質疑求學
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就是因為它文質兼美。生動的述說、形象的描繪、深刻的內涵都會啟迪著我們。
從這個故事中你得到怎樣的啟示?
學貴在反思和質疑。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或疑問嗎?
你能用一句話總結一下嗎?
六、分層作業,異步達標
必做題:用成語“刮目相待”和“吳下阿蒙”造句。
把你揣摩并想象人物的語氣、神態和心理,擴寫其中的某個片段或某句話。
選做題: 仔細閱讀課文,想想呂蒙變化對你有什么啟示,請用300字以上的文字談談自己的感受?
后記:
我們學校所進行的“創建新課堂、構建初中課堂教學模式”實踐研究中要求課前展示教學目標,我要求學生根據以往的學習經驗體會本課學習目標。這樣學生通過學習體驗能主動有意識地掌握學習重點。
從我的教學實踐中就可以感受到讓學生先體驗,他們就會有一個生動具體的感知,這樣才會觸發他們擁有探索的欲望,求知的渴望。并且探索后的收獲會讓學生欣喜不已從而銘記在心。
實踐證明我的教學設計既讓學生切實感受到人物的語言情味又能在體會理解課文的重點和特色時得以寫作上的訓練。
從課后學生的作業中也能看出學生文學素養在提高,有的還能熟練地運用古文去擴寫。
例如,附學生作業舉例:
周鴻基:受到輔導后,他的成績突飛猛進,真應對他刮目相待了。
佟佳:幾天前,他還是個淘氣包,現在,他懂事了,知道用功學習了。真可謂“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了”
崔浩然:你現在知識如此豐富,再也不是當初的吳下阿蒙了。
邵丹:他以前什么都不知道,現在卻宛如一位學者,真是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了。
從課后作業中能看出大多數同學都能感受到每個人物的心理,揣摩出人物的神態。
徐德漩:肅想:蒙不過是個只知弄兵器的武夫,才疏學淺。我難為難為他,也好讓他知道打仗不能只靠硬拼。于是開始談論兵法,沒想到,呂蒙的回答竟很有見解。他十分驚訝地說:“你今天的才干不再是當初的那個阿蒙了。
王翹楚:當魯肅尋陽時,呂蒙與他大談破魏、蜀之道,講的精妙之極。魯肅大驚道:“以你現在的才能和謀略,已不再是以前的那個吳下阿蒙了。
張燦宇:蒙談了一會軍機大事,也想趁機嘲諷一下呂蒙的才疏學淺。不想,待魯肅講完后,呂蒙就事論事,侃侃而談,借古喻今,頭頭是道,直說的魯肅張口結舌、目瞪口呆。驚呼道:“呂大人今日的才干和謀略,再也不是當日的吳下阿蒙了。
姜楠:你今天的才學已在我之上,你過去武藝過人,英勇善戰,今又文才非凡、真是文武雙全,再不是原來的吳下阿蒙了。我東吳又添一人才啊!
王迪峰:初,孤令卿當涂掌事、,乃因卿有治軍軍平戰之勇。而卿之智術淺短,誠不可做大事。孤拒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欲內修政務,卿不可不學!
汪瀾:肅與蒙論議,知蒙羞于兵法,厭讀兵書。故,初欲使蒙難堪。奈何!今日之蒙,非復吳下阿蒙。實乃一博學將才。遂嘆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泵C思之,吾應與之交好,此乃真博學矣!
勸學教案 篇6
教學設計(A)
教學設想
教學重點:揣摩體會人物的語言特點,《孫權勸學》教案設計。
教學難點:理解呂蒙與魯肅對話的含義。
可通過朗讀來揣摩領會人物形象,讓學生進行討論來理解課文。
安排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課文導入。
三國時期吳國有位大將,名叫呂蒙。此人武藝高強,戰功卓著,深受吳王孫權的信賴?蓞蚊捎袀毛。徊粣圩x書學習。孫權屢屢勸他多學點知識,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還自以為自己一介武夫,讀書有何用?這回,孫權又來勸他了,結果怎樣呢?讓我們來看《孫權勸學》一文。
二、簡介作者作品。
1.司馬光,北宋政治家、史學家,著有《司馬文正公集})。
2.《資治通鑒)}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馬光編纂此書的目的是為統治者治國提供歷史經驗和教訓的。
三、學生齊讀課文。
1.掌握下列加點詞的意思。
但當涉獵:只見往事:知道以為:認為吳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義。
、倜赊o以軍中多務
應理解為:“蒙以軍中多務辭,以:拿,用,介詞。
、诖笮趾我娛轮砗!
長兄怎樣知道這件事這么晚!何:怎么,為何。
四、學生自讀課文,理清課文情節。
1.孫權與呂蒙對話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勸學。
2呂蒙接受了孫權的建議嗎?
辭十就學。
3.課文是怎樣表現目蒙學習的效果的?
通過呂蒙與魯肅的“議論”來表現的'。
4魯肅與呂蒙一番交談后,有何舉動?
結友。
5.概括情節:勸學~就學一議論~結友。
6思考:課文在情節的處理上有什么特點?
理解:①詳寫“勸學”、“議論”,尤以“議論”為甚;“就學”、“結友’測一筆帶過。
②正面寫“勸學”經過,通過“議論”之后用魯肅的驚嘆,從側面寫呂蒙學業的長進。③
情節以人物對話為主。
五、分析對話,體會人物形象。
1.請一位同學朗讀孫權的話。
思考討論:
①“不可不學!”寫出了怎樣的口氣?表現了怎樣的心理?
用雙重否定的形式,語氣堅決,不可置否,表現了孫權對呂蒙要求嚴格,同時嚴厲中又可見關心、厚望。
、凇肮仑M欲卿治經為博士邪?”表達了怎樣的心態?
“邪”表示反問語氣,譯為“嗎”聯系句意,隱隱可見孫權對呂蒙不聽勸誡的不悅神情和責備的意味,初中一年級語文教案《《孫權勸學》教案設計》。
③“卿言多勞,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边@樣說有何作用?
現身說法,鼓勵呂蒙求學,可謂語重心長,言辭懇切。
說明:這番勸言,表現出孫權的善勸。既有嚴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責備呂蒙的不爭、無志,又透出關懷愛護之心,那種莊重而語重心長的神態斑然可見。
2.請兩位同學分角色朗讀蒙、肅對話,要求盡量讀難說話時的語氣語調。
思考討論:
、佟扒浣裾卟怕裕菑蛥窍掳⒚!”一句可見魯肅當時怎樣的神情和心理?說明了什么?
十分驚奇的神態,呂蒙的變化判若兩人,使魯肅既吃驚,又值不自禁地發出贊嘆。
這句話從側面反映目蒙因“學”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長進。
、凇按笮趾我娛轮砗!”這句話表現了呂蒙當時怎樣的心情?
為自己的進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魯肅,“乎”表感嘆語氣,相當于“啊”。
3.齊讀全文,思考:孫、蒙對話與蒙、肅對話在情調上有區別嗎?清說明。
孫權的話是認真相勸,顯得鄭重親切,表明了君臣的關系;蒙、肅皆為同僚,對話則有一種調侃的趣味蘊含其中。
六、背誦課文。(可當堂檢查)
七、說話訓練:談談你學了這篇課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語言表達要清楚,有條理。
八、布置作業。
完成練習一、二。
板書設計:
孫權勸學
《資冶通鑒》
勸學:辭~就(懇切、關心)
議論:非復吳下阿蒙(驚異、贊嘆)
何見事之晚(自得、自豪)
。R駿)
教學設計(B)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學生查字典,理解“吳下阿蒙”和“刮目相待”兩個成語的含義。
吳下阿蒙:三國時吳國名將呂蒙,特指原來不好讀書的呂蒙。后泛指缺少學識、文才的人。
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來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相
待:相看待。
二、學生自讀課文。
1.根據注釋疏通字詞,有疑難之處即提出來。
2.教師落實重要詞句?山Y合教學設計(A)
三、學生齊讀課文,分析理解“外機功學”。
I.呂蒙是怎樣從”吳下阿蒙”一變而為讓人“刮目相待”的?
聽從了孫權的勸告,”‘就學”。
2.孫權是怎樣功學的?體會他的語氣、神態和心理。
①‘“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學!”:語\堅決果斷,神態鄭重嚴肅.既嚴要求.又允滿關心、期望,希望呂蒙能勝大任。
②“孤豈—…·邪!但—…·耳”:前一句表反問語氣,對呂蒙辭學有責備、惱怒之意,后一句則說得語重心長,言辭懇切,足見對呂蒙的關,心、愛護。
、邸扒溲浴笥兴妗保簭淖约旱那猩眢w會來談,現身說法,神情激動,語氣殷切。
四、請兩位同學分角色朗讀呂蒙與魯肅的對話,揣摩“刮目相待”的內涵。
說明:朗讀時要模仿人物語氣,體會說話時的心境,讀完后教師應作點評。
思考討論:
1.魯肅為什么對呂蒙會“刮目相待”?
因為他從與呂蒙的談話中,發現呂蒙才略大增,與先前的“吳下阿蒙”判若兩人。
2.呂蒙學有所成.課文直接表現這一點沒有7是怎樣表明的7
沒有直接表現目獲的才學大增,學有所成,而是從魯肅的占語中側面表明的。
3.“‘卿今者才略,非夏吳下阿蒙!”表現了魯市怎樣的感情?
既感到十分驚訝,又由衷為呂象的進步感到高興,驚異、贊許之態呼之欲見。
4.“士別三日,……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表現了呂蒙怎樣的心境?
“何……乎!”表示感嘆語氣,并非對魯肅不滿.而是表現出呂蒙對自己才略長進后
感到很自豪、自得。
說明:呂蒙的“自豪、自得”緣于對學習有新的認識。從學習中獲益非淺。
5.“刮目相待”后。魯肅有何舉動?說明了什么?
與呂蒙結友,說明魯肅對呂蒙的賞識、認可。
五、背誦課文。
六、布置作業。
寫一篇讀后感.談談學了本文后你的體會。
板書設計:
孫權動學
《資治通鑒》
勸學教案 篇7
一、教學目標
(一)學習設喻論證的方法和“對舉”的行文方式。
(二)了解荀況關于學習意義和學習態度的論述。
二、難點、重點分析
(二)作者從哪幾個角度論述中心論點的?每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組比喻之間在意義上有什么內在聯系?
分析: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接著圍繞這個中心論點分三段從三個不同角度進行論述:
第l段作者用了五個比喻。第一個比喻“青出于藍”,不能認為它的意思是比喻學生超過老師。這是它作為成語后新產生的意思。本文中這個比喻和“冰寒于水”,說明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可以提高!爸蹦緸檩啞闭f明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還可以改變原來的狀態。這樣,三個比喻分了兩層意思。作者在這基礎上,用“故”歸納上文,又用了“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兩個比喻作為事例,進而推論出人必須通過學習和參省才能達到“知明而行無過”的境地。后面兩個比喻并列說明:肯下功夫,必見成效。它們是對后面推論的有力襯托。綜上所述,本段是從總論學習的重要性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的。
第2段作者用了五個比喻。開頭作者用“終日而思…‘不如須臾之所學”先來闡說,接著就用“****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見”這個比喻,形象說明只有擺正“學”和“思”的關系才能使學習產生顯著效果。為了把道理說得更透辟,作者順勢而下,連用“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揖”四個比喻,從見、聞、陸、水等方面闡明了在實際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條件所起的重要作用,從而說明人借助學習,就能彌補自己的不足,取得更顯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結論,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質與一般人有差異,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學習。綜上所述,本段是從學習的重要作用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
第3段作者用了十個比喻。作者先用兩個比喻,從“積土”、“積水’’推論到“人的積德”,正面論述積累的作用,說明學習上的成就是不斷積累起來的。接著又用“不積跬步”、“不積小流”兩個比喻從反面說明如果不積累就不能達到遠大目標。這是本段第一個層次,說明學習要積累。下面就分兩層說明如何做到積累。作者用四個比喻正反對照:先用“騏驥”、“駑馬”對比,說明主觀條件的好壞,不是學習的決定因素,堅持不懈才是學好的關鍵;又用“楔而不舍”,“鍥而舍之”對照,說明只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恒,才會有所成就。這是本段第二個層次,說明做到積累就要堅持不懈。最后一個層次,作者用蚓和蟹兩個比喻正反對照,說明做到積累還要專一。后面兩個層次說明:做到積累的兩點保證,兩者缺一不可。綜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個層次,是從學習的方法和態度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的。
(二)本文設喻有什么特點?
分析:本文是闡述學習道理的議論文,通篇設喻,使所講道理形象生動,深入淺出,既有說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設喻特點:
(1)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情或現象作為喻體。如說明“學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們生活中常見的靛青色的提取,車輪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為喻加以說明,充分表達了“學不可以已”而必須有所造就的道理。這樣化深奧為淺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悅誠服。
(2)設喻方式多樣:①正面設喻,如“青出于藍”、“冰寒于水”、“***木為輪”、“金就礪則利”等從正面闡明學習的重要性。②正反設喻,如“蚓”和“蟹”、“騏驥”和“駑馬”、“鍥而舍之”和“鍥而不舍”,通過正反對照把所要說明的道理說得更具體明白。③反復設喻,如“****而望”、“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揖”,連用幾個不同的比喻,使讀者加深對道理的理解。
(3)設喻與說理結合緊密,形式十分靈活:①有的是將道理隱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藍”、“冰寒于水”;“鍥而舍之”、“鍥而不舍”。②有的.先設喻,后引出道理,如第2段,作者先連用五個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③有的先設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進一步論證,如第3段第一層,作者先用“積土成山”、“積水成淵”設喻,引出 “積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積跬步”、“不積水流”兩個比喻從反面進一步論證。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提示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本文教學目的。
(二)預習檢查。
(三)導入新課。
從初一學過的課文《為學》導入,指出它與本文都用設喻方法,講有關學習的道理。
(四)作者介紹(結合注釋①)。
荀子(約公元前313一前238)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人,曾游學于齊,當過楚國蘭陵令。后來失官居家著書,死后葬于蘭陵。
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他強調教育和禮法的作用,主張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視教化兼用“禮”治,強調“行”對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后天環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該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展為有標題的論文,標志著古代說理文的進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說理透徹、語言質樸、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勸學》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幾段的節錄。
(五)解題。
《勸學》的“勸”起著統領全篇的作用。教師先在黑板上寫一個“勸”字,問道:這個字是什么意思?學生往往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勸告”。教師趁此在“勸”字后加上一個“學”,再問:“勸”是什么意思?學生才會領悟:原來它還有“勸勉”的意思。這在心理學上叫做給學生建立“注意中心”。接著就講:“勸”的繁體字“****”是形聲字,凡是用“力”作聲旁的字,多數有給人們勉勵的意思,如“勵”、“努”等。這是“勸”的本義,而在現代漢語中,“勸”,解釋為“勸阻”,詞義已經轉移了。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題目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高尚的品德。
(六)指導學生處理課文字詞句中的疑難問題。
對照注釋,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勸學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訓練文言文朗讀的基本方法和技巧,體會文言語言的節奏和韻律之美;
2、在誦讀、感悟和運用中,提高學生的理解水平和品析能力;
3、結合自身實際,學習從人物身上折射出的優秀品質。
教學重點
在朗讀中,引導學生體會文言語言的節奏和韻律之美。
課時安排
一課時
課前準備
反復朗讀課文,做到字音、停頓準確無誤;查閱資料,了解《資治通鑒》和文中的主要人物的基本情況。
教具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學生交流課前搜集的材料:
1、文學常識:《資治通鑒》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史書,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間的史事。司馬光,字君實,北宋政治家、史學家。
2、主要人物:孫權是三國時吳國的國君,呂蒙和魯肅是吳國的將領,魯肅比呂蒙年長且地位高。
教師展示課件資料,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二、誦讀課文
1、教師范讀課文,要求讀得準確而有韻味;
2、學生聽讀,標劃生字注音和節奏;
3、學生朗讀,教師指導。
三、理解課文
1、學生對照課下注釋自主翻譯課文,并標劃出疑難字詞;
2、小組合作探究,初步解決疑難,做好記錄;
初:當初。 今:現在。
豈欲:難道想。 但:只是。
孰若:誰比得上。 即:就。
遂:于是。
。、教師提示重點詞語:
當涂:當道。
博士:當時專掌經學傳授的學官;現在指學位的最高一級。
見往事:了解歷史。其中“往事”的今意是過去的事情。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
4、全班集體解決疑難,通譯課文;
當初,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當權管事了,不可不學習!”呂蒙以軍中事務多來推辭。孫權說:“我難道想要你鉆研經書當博士嗎?只應當粗略的閱讀,了解以往的事情罷了。你說事務多,誰比得上我事務多呢?我經常讀書,自以為大有益處!眳蚊捎谑情_始學習。到了魯肅來到尋陽的時候,魯肅和呂蒙論議,十分驚奇的.說:“以你現在的才干、謀略來看,你不再是原來那個吳下阿蒙了!”呂蒙說:“士別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長兄知道這件事太晚了。 濒斆C于是叩拜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為朋友,然后分別了。
。怠⒄砉盼姆g本。
四、品析語氣
教師指導完成課后練習題二,學生誦讀課文,品讀古文的語氣特點。
1、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邪:表示反問語氣,可譯為“嗎”。
2、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耳:表示限止語氣,可譯為“罷了”。
。场⒋笮趾我娛轮砗!
乎:表示感嘆語氣,可譯為“啊”。
五、拓展延伸
教師提問:
1、比較方仲永和呂蒙的不同變化,你得到哪些啟示?
2、你知道文中有哪些成語嗎?
學生合作討論,回答問題。
。薄⒎街儆烙啄曷敾圻^人,卻因為其父“不使學”而“泯然眾人”;呂蒙“當涂掌事”之后經孫權勸說“乃始就學”,其才略很快就有了驚人的長進。從而說明了勤奮學習的重要性。(大意正確即可)
。病⒐文肯啻,吳下阿蒙。
六、布置作業
1、誦讀課文;
2、完成《語文同步學習與探究》。
勸學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利用課文注釋和教師提示讀懂課文。
2.朗讀課文,揣摩語言,領會人物形象。
3.積累詞匯。
4.教育學生努力讀書。
【教學重點】揣摩體會人物的語言特點。
【教學難點】理解呂蒙與魯肅對話的含義。可通過朗讀來揣摩領會人物形象,讓學生進行討論來理解課文。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課文導入
三國時期吳國有位大將,名叫呂蒙。此人武藝高強,戰功卓著,深受吳王孫權的信賴?蓞蚊捎袀毛病,不愛讀書學習。孫權屢屢勸他多學點知識,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還自以為自己一介武夫,讀書有何用?這回,孫權又來勸他了,結果怎樣呢?讓我們來看《孫權勸學》一文。
二、簡介作者作品
1.司馬光,北宋政治家、史學家,著有《司馬文正公集》。
2.《資治通鑒》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馬光編纂此書的目的是為統治者治國提供歷史經驗和教訓的。
三、學生齊讀課文
1.掌握下列加點詞的意思。
但當涉獵:只。
見往事耳:知道。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義。
①蒙辭以軍中多務。
應理解為:“蒙以軍中多務辭,以:拿,用,介詞。
、诖笮趾我娛轮砗!
長兄怎樣知道這件事就晚了啊!何:怎么,為何。
四、學生自讀課文,理清課文情節
1.孫權與呂蒙對話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勸學。
2.呂蒙接受了孫權的建議嗎?
辭——就學。
3.課文是怎樣表現呂蒙學習效果的?是通過呂蒙與魯肅的“議論”來表現的。
4.魯肅與呂蒙一番交談后,有何舉動?結友。
5.概括情節:勸學~就學——議論~結友。
6.思考:(教案 ) 課文在情節的處理上有什么特點?
理解:①詳寫“勸學”“議論”,尤以“議論”為甚;“就學”“結友’則一筆帶過。
、谡鎸憽皠駥W”經過,通過“議論”之后用魯肅的驚嘆,從側面寫呂蒙學業的長進。
、矍楣澮匀宋飳υ挒橹鳌
五、分析對話,體會人物形象
1.請一位同學朗讀孫權的話。
思考討論:
、佟安豢刹粚W!”寫出了怎樣的口氣?
表現了怎樣的心理?
用雙重否定的形式,語氣堅決,不可置否,表現了孫權對呂蒙要求嚴格,同時嚴厲中又可見關心、厚望。
、凇肮仑M欲卿治經為博士邪?”表達了怎樣的心態?
“邪”表示反問語氣,譯為“嗎”聯系句意,隱隱可見孫權對呂蒙不聽勸誡的不悅神情和責備的'意味。
、邸扒溲远鄤冢肴艄拢抗鲁Wx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边@樣說有何作用?
現身說法,鼓勵呂蒙求學,可謂語重心長,言辭懇切。
說明:這番勸言,表現出孫權的善勸。既有嚴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責備呂蒙的不爭、無志,又透出關懷愛護之心,那種莊重而語重心長的神態斑然可見。
2.請兩位同學分角色朗讀蒙、肅對話,要求盡量讀準說話時的語氣語調。
思考討論:
、佟扒浣裾卟怕裕菑蛥窍掳⒚桑 币痪淇梢婔斆C當時怎樣的神情和心理?說明了什么?
十分驚奇的神態,呂蒙的變化判若兩人,使魯肅既吃驚,又情不自禁地發出贊嘆。
這句話從側面反映呂蒙因“學”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長進。
、凇按笮趾我娛轮砗!”這句話表現了呂蒙當時怎樣的心情?
為自己的進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魯肅,“乎”表感嘆語氣,相當于“啊”。
3.齊讀全文,思考:孫、蒙對話與蒙、肅對話在情調上有區別嗎?
孫權的話是認真相勸,顯得鄭重親切,表明了君臣的關系;蒙、肅皆為同僚,對話則有一種調侃的趣味蘊含其中。
六、背誦課文(可當堂檢查)
七、說話訓練
談談學了這篇課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語言表達要清楚,有條理。
八、布置作業
完成練習一、二。
板書設計:孫權勸學
1.《資冶通鑒》
2.勸學:辭~就(懇切、關心)
議論:非復吳下阿蒙(驚異、贊嘆)
何見事之晚(自得、自豪)
勸學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 掌握并積累重要的文言文實詞和虛詞。
2. 掌握本文的論證方法:比喻論證、正反對比論證。
3. 認識本文論述的學習意義、作用、態度、方法,并用以指導自己的學習。
4. 體味本文充分運用比喻進行說理的藝術特點。
教學重點:理解比喻的含義以及比喻與比喻之間的內在聯系。
教學難點:文中比喻的含義和內在聯系。
教學方法:加強誦讀,在反復誦讀中充分體味比喻的意義和妙用。
課時安排: 6 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二課時
教學要點:
熟讀課文;理清思路
一、整體感知
1.導入新課
前面我們學習了兩篇有關“學習”的小議論文,白壽彝提出治學的“三個境界”,謝冕又提出“讀書人是幸福人”,其實早在戰國時期的荀子就以他睿智的思想告訴了我們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的方法等。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荀子·勸學》一文,領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勸學”的。
2.介紹《荀子》
學生看課本注①,教師補充。
荀子(約前313—前238),名況,戰國末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時人尊稱為“荀卿”,漢代著作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寫作“孫卿”。韓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學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繼承了孔子學說,又能揚棄其消極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學派的思想學說,成為先秦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代表人物。
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提出人定勝天的思想;同時提出“人性本惡”的觀點,但強調后天的環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性中的“惡”,因此,他特別重視人的學習,重視教育的作用。強調后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后天環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
其散文說理透徹,氣勢雄渾,語言質樸,句法簡練縝密,多排比,善譬喻!盾髯印芬粫32篇,其中26篇為荀子所著,末6篇或為其門人弟子所記。!秳駥W》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幾段的節錄。
3.題解(出示投影)(提問、教師點撥)
《勸學》是《荀子》第一篇,“勸”是“勸勉”的意思,文章中作者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高尚的品德。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也體現了作為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藝術風格。
二、熟讀課文
1、學生預習,初步感知課文。
2、教師范讀課文。學生糾正自己預習時的讀音錯誤及斷句不當之處。
3、學生齊讀課文,從整體上把握文意,理清思路。
三、討論、分析全文的思路結構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學不可以已”。就是學習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廢。
2、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闡述這個觀點的?
課文一開頭提出“學不可以已”這一論點后,接著從三個角度展開論述:在第一段(學生找出中心句):提出學習可以使人“知明而行無過”,說明學習具有重大的意義,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第二段(學生找出中心句),“善借于物”即善于向外界學習,這樣就可以成為君子,說明學習具有重大的作用:可以彌補自己的不足,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第三段(,談了學習的方法和態度(學生找出中心詞):“積”、“鍥而不舍”“用心一也”,強調學習應持注重積累、持之以恒、專心致志半途停止是不會學好的,只有“學而不已”才能成功,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
3.引導學生理清全文思路結構
一、提出中心論點,并論證學習的意義
二、論證學習的作用
三、論證學習的方法、態度
第三、四課時
教學要點:
分析課文第一、二部分:
第一部分:
1、學生試譯難句,教師點撥指正。
(1)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君子”是一個合成雙音詞。這里指有學問有修養的人。“可以”可譯為“應該”。全句譯為:有學問有修養的人說,學習是不應該(可以、能夠)停止的。
課文中心論點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處?中心論點包括哪幾方面的意思?
點撥: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使觀點更具權威性。這個觀點包括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是因為學習意義很大,所以學習不能停止;二是學習的態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學習。
(2)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青”1:名詞 “青”2:形容詞。 “于”1:從 “于”2;比
。3)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
句中兩個“中”作動詞,“符合”的意思!袄K”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線,這個詞的意義現在已擴大,泛指各種繩索。
“輮”和“為”是兩個動詞,“輮”通“揉”,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彎曲的一種方法,現作“揉”,解釋“使……彎曲”!盀椤,做成!耙浴痹趦蓚動詞之間表明它后邊的行為是它前邊行為的目的或結果,作連詞用,譯作“而”。全句譯為:(一塊)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線,假如使它彎曲而成為車輪,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圓規(畫的圓圈)。
。4)“日”:名作狀,“每天”。 “參”,同“三”。
2、學生齊讀第一段。
3、 教師明確本段第一句話“君子曰:學不可以已”是本文的中心論點。
第l段作者用了五個比喻(……)。它們的角度不同表現在什么地方?
第一個比喻“青出于藍”,現在的意思是比喻學生超過老師,這是它作為成語后新產生的意思。本文中這個比喻和“冰寒于水”差不多,是將前后不同的狀態和性質加以對照,說明后者高于前者,以此用來比喻人們經過學習,其思想、道德的境界高于學習之前,智力發達程度也高于學習之前。所以學習可以使自己可以提高。
“直木為輪”說明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還可以改變原來的狀態。用“輮”來比喻學習可以改造人這一重大作用!笆芾K則直”“就礪則利”所強調的是改造的結果,照應下文“知明而行無過”;這樣,三個比喻分了兩層意思。
得出的結論是:事物經過加工可以提高自己,改變自己。
喻義:人通過學習可以提高自己,改變自己。
進而推論出人必須通過不斷的學習和參省才能達到“知明而行無過”的境地。綜上所述,本段是從總論學習的重要性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的。
{板書}
青——勝于———→藍
提高自己
冰——寒于———→水
直木——輮————→輪
木———受繩———→直 改變自己
金———就礪———→利
結論:事物經過加工可以提高自己,改變自己。
喻義:人通過學習可以提高自己,改變自己。
第二部分:
1、學生試譯難句,教師點撥指正。
。1)“終日而思”和“跂而望”——屬于“對舉”,結構相同,“而”表示修飾關系。用現代語表述,依次為“整天地想”和“抬起腳跟向遠處看”,前者加“地”,后者不加。
。2)“能水”——今南方亦有“會水”一詞,指游泳而言。
2、學生齊讀第二段。
3、文理分析。
(1)教師提問:本段有哪些設喻,先一一列舉出來。
——(①“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見”;②“登高而招”則“見者遠”;③“順風而呼”則“聞者彰”;④“假輿馬”可“致千里”;⑤“假舟揖”可“絕江河”。)
用了五個比喻。
這五個比喻的共同點是:“善假于物”。
。2)作者先用“終日而思,不如須臾之所學”來闡說,接著就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見”這個比喻,形象說明只有擺正“學”和“思”的關系才能使學習產生顯著效果。為了把道理說得更透辟,作者順勢而下,連用“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揖”四個比喻,從見、聞、陸、水等方面闡明了在實際生活中由于借助外界條件所起的重要作用!萍儆谖铮梢詮浹a不足,達到目標。
落實到“學習”上來說:說明人借助學習,就能彌補自己的不足,取得更顯著的成效。
最后由此得出結論,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質與一般人有差異,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學習。綜上所述,本段是從學習的重要作用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
。3)“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揖”這四個比喻為什么要強調“臂非加長”“聲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點撥:這就強調了“聞者彰”“致千里”“絕江河”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異功能,而是因為憑借了外界條件。這里強調的是“借助外界”,這就與文章的推論“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絲絲相扣,有力地論證了學習的作用,學習可以彌補人的不足。
(板書)
跂而望——————→登高博見
登高招——————→見者遠
順風呼——————→聞者彰
假于馬——————→致千里
假舟楫——————→絕江河
共性:“善假于物”。
結論:善假于物,可以彌補不足,達到目標。
喻義:人通過學習可以彌補自己的不足。
注:教師提示學生回顧荀子思想,荀子認為“人性本惡”,但強調后天的學習和后天的.環境、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從而提高自己成為君子乃至圣人的修養,所以荀子特別重視學習的作用。
3、 教師引申:在學習和成長過程中,每個學生都具備一些有利條件又面臨許多不利條件,每個學生都應該利用和創造有利條件,努力克服不足,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的提高自己的修養。
作業: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
、賹W不可以已( ) ②木直中( )繩 ③使之然( )也
、苈暦羌蛹玻 )也 ⑤假( )輿馬者,非利足也 ⑥非能水也,而絕( )江河
。玻畬懗鱿铝芯渥又型僮。
、匐m有( )槁暴( ) ②則知( )明而行無過矣 ③君子生( )非異也
3、.翻譯下列句子
、偃≈谒{,而青于藍 ②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①已:停止。②中:符合。③然:這樣。④疾:強。⑤假:借助。⑥絕:渡過。①有--又 暴--曝 ②知--智 ③生--性 }
第五、六課時
教學內容:
分析課文第三部分、總結課文、整理重點詞句。
一、分析第三部分:
1、、學生試譯難句,教師點撥指正。
(1)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句中“神明”即“神靈”;“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現代漢語中的合成雙音詞,“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
~~~這句譯為:積累善行養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備了。
(2)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句中兩個“之”是定語后置的標志!白ρ馈痹诒疚闹惺莾蓚單音詞,它們的本義是爪子、牙齒。后來形成褒義的比喻義:幫手、武士;現代又轉為貶義的比喻義:幫兇、走狗,詞義的感情色彩有了變化!皬姟弊xqiang,堅硬的意思!吧稀、“下”方位詞作狀語,“向上”、“向下”!包S泉”是特殊的單純雙音詞!坝眯摹辈皇呛铣呻p音詞,“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詞,譯作“由于、因為”、“心”是“心思”的意思!耙弧,作動詞,專一的意思。
全句譯為: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堅硬的筋骨,(卻能)上吃泥土,下飲地下水,(這是)由于心思專一(的緣故)。
2、學生齊讀第三段。
3、教師出示問題:荀子在本段中強調了哪些優秀學習品質,除了運用比喻論證外還采用了什么樣的說理方法?
明確:學生不難得出本段中強調的三種優秀品質——積累、恒心、專注,以及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
4、拓展延伸:積累、恒心、專注,是一個人學有所成的三種關鍵品質,我們在
平常的學習生活中要不斷培養和增強自己的這種品質。教師在此處設置“缺點曝光臺”和“優點展示廳”兩個欄目,針對這三種學習品質,鼓勵學生勇敢說出自己的不足,也大方說出自己做的比較好的方面,進而激勵學生不斷增強認識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的勇氣和信心,從而提高自己的學習修養。
5、第三段作者用了十個比喻。
從“積土”、“積水”推論到“人的積德”,正面論述積累的作用,說明學習上的成就是不斷積累起來的。“不積跌步”、“不積小流”從反面說明如果不積累就不能達到遠大目標。這是本段第一個層次,說明學習要積累。
下面就分兩層說明如何做到積累。
“騏驥”、“駑馬”對比,說明主觀條件的好壞,不是學習的決定因素,堅持不懈才是學好的關鍵;“鍥而不舍”,“鍥而舍之”對照,說明只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恒,才會有所成就。說明做到積累就要堅持不懈。
蚓和蟹兩個比喻正反對照,說明做到積累還要專一。
本段是從學習的方法和態度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的。
{板書}
積累(1) 積土、積水——積善 (正面)
不積跬步、不積小流。(反面)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反面)
堅持(2) 駑馬十駕,功在不舍。(正面)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 (反面)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正面)
專一(3) 蚓無……用心一也; (正面)
蟹六……用心躁也。 (反面)
6、課文論述學習的方法和態度,可以分為幾個層次?是如何正反設喻論證的?
點撥:可分為三層。第一層論述學習要積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設喻論述的。第二層論述學習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設喻論述的。第三層論述學習要專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設喻論述的。
7、本段主旨:學習知識必須有“鍥而不舍”的精神,不斷地積累;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用心專一。
二、總結課文:
本文作為《荀子》的開篇之作,是一篇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勸導人們以正確的目的、態度和方法去學習的散文。文章以樸素的唯物主義理論為基礎,旁征博引,娓娓說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其中闡述的關于學習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強的指導作用。
《勸學》盡管是一篇說理性很強的文字,卻形象清新、膾炙人口,千百年來為人們傳誦不衰。關鍵在于:
1、大量運用貼近生活的比喻闡明事理。(釋理通俗,形象鮮明)
本文運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見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說得明白、具體、生動,深入淺出,使讀者容易接受。比喻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有時用同類事物設喻,從相同的角度反復說明問題,強調作者的觀點。例如: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積土成山,積水成淵。有時將兩種相反的情況組織在一起,形成鮮明的對照,讓讀者從中明白道理。如將騏驥與駑馬對照,朽木與金石對照。設喻方式有時先反后正,有時先正后反,內容各有側重,句式也多變化,讀來毫無板滯之感。有的比喻,單說比喻而把道理隱含其中,讓讀者思考,如“青出于藍”“冰寒于水”。有的先設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有的先設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進一步論證。如先用“積土成山”“積水成淵”設喻,引出“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的道理,再用“不積跬步”“不積小流’作進一步論證。
2、論證方法靈活(觀點突出,說理深刻)
論證方法靈活,是本文另一特點,全文先提出中心論點,然后分段論證。每段說明一個問題。第二、三段是先行論證,最后歸結論點;第四段則把論點貫穿于論證之中。論證中有時先正后反,有時先反后正。靈活而有變化,使論辯生動有力。
3、結構采用“總—分”式。(綱舉目張,條理清晰)
4、語言特點:多用對偶,夾用排比,
本文中排比句與大量對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齊對仗、節奏和諧,又參差錯落、變化流暢,反映了荀文議論透辟、筆勢雄健的特點。
提高自己(2個比喻)
學習的意義
改變自己(3個比喻) 喻證
學不可以已 學習的作用——彌補不足(5個比喻) 道理明白
積累(4個比喻) 具體生動
學習的方法、態度 恒心(4個比喻) 對比 深入淺出
專心(2個比喻) 論證
三、整理詞句:
1、通假字:輮,有,暴,知,生。
2、活用字:
①動詞的使動用法:木直中繩,輮以為輪。
、诿~作狀語:a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 b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勖~用作動詞: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假輿馬者,非利足也
④形容詞用作動詞:假輿馬者,非利足也
3、.特殊句式
。1)判斷句
、匐m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②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
、劬由钱愐,善假于物也
。2)介詞結構狀語后置 A 青出于藍,而青于藍。 B 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3)定語后置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4)省略句:輮(之)以為輪
。4)固定格式:無以至千里(“無以……”意為“沒有用來……的辦法”。下文“無以成江!敝小盁o以”同此)
4、一詞多義
。1)君子生非異也(“生”通“性”,資質,稟賦,名詞)(2)蛟龍生焉(生長,動詞)
。1)騏驥一躍(一,數詞) (2)用心一也(專一,形容詞)
(1)非利足也(敏捷,快,形容詞)(2)金就礪則利(銳利,形容詞。下文“蚓無爪牙之利”的“利”同此)
(1)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明達,形容詞)(2)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智慧,名詞)
5、成語:青出于藍勝于藍、鍥而不舍、積善成德
四、課堂作業:
1、練習冊
2、背誦全文
課后記:本文多用對偶,夾用排比,讀起來瑯瑯上口,學生背起來難度不大;大量運用貼近生活的比喻闡明事理,學生基本能夠理解。分析課文時,我注意與學生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真正認識到本文論述的學習意義、作用、態度、方法,并用以指導學生日后的學習。學生初中基礎不夠扎實,在一些文言知識的掌握上有一定的難度。
【勸學教案】相關文章:
《勸學》教案12-28
《勸學》教案10-09
《勸學》的教案07-22
《勸學》的教案07-02
勸學 教案08-07
《勸學》 教案09-13
《勸學》詳細教案06-10
《勸學》標準教案09-18
《孫權勸學》教案10-28
《勸學》優秀教案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