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學教案模板匯編八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梁。快來參考教案是怎么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勸學教案8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勸學教案 篇1
《孫權勸學》寫的是呂蒙在孫權勸說下“乃始就學”,其才略很快就有驚人的長進而令魯肅嘆服并與之“結友”的佳話。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朗讀課文,正確掌握句子停頓。
(2)、利用課文注釋讀懂課文,積累文言詞語。
(3)、在熟讀的基礎上,理解文章內容和中心。
(4)、了解有關《資治通鑒》的文學常識
2、情感、態度、價值觀
理解文章開卷有益的主旨,培養學生主動求知的興趣,讓每位學生都能成為“樂知者”。
重點與難點
(1)、理解、運用文中的成語“吳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文章主旨。
(3)、體會人物語言的情味。
(4)、學習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自讀質疑、合作探究法
教具: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引入課文
(利用多媒體)
1、播放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
2、播放動畫故事《司馬光砸缸》
3、顯示春秋時代的`一個故事:晉平公問于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何不炳燭乎?”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乎?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根據以上三則資料,提問:(多媒體顯示)
(1)、由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
學生回答:這首歌是《三國演義》的主題曲,我們能想到有關三國的一些人物和故事。
(2)、對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那么,誰知道司馬光是怎樣的一個人?
(指名同學介紹)
(3)、請哪位同學用現代漢語說說這則故事的意思?這則小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學生回答老師總結:這是師曠勸晉平公學習的一個小故事。這個故事中的師曠很巧妙地點明,老年時讀書雖然趕不上少年和壯年時,但與摸黑走路相比較,還是好得多。從而成功地說服了晉平公,達到了勸學的目的。
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活到老,學到老。人生學無止境,任何時候都應該抓緊學習。同時也說明,開卷有益的道理。
導語: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的確,亂世出英豪。三國,這樣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涌現了一大批叱咤風云的英雄人物,曹操、劉備、孫權,三足鼎立,可謂水火不容。然而,曹操又曾說過,“生子當如孫仲謀”。孫權究竟有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對手曹操的稱贊。對于孫權,也許我們更多的是了解他當帝王的一面,今天我們就通過學習《孫權勸學》,來看看他生活中的另外一面。
(多媒體顯示課題)《孫權勸學》
勸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能力
1、了解《荀子》及相關知識。
2、掌握并積累重要的文言文實詞和虛詞。
3、掌握本文出現的通假字、詞類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二、過程和方法
學習本文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提高學生圍繞中心論點合理論證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感
1、 明確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積累”“堅持”“專一”的道理。
2、 理解比喻的含義以及比喻與比喻之間的內在聯系。
【教學重點】
1、比喻的含義和內在的聯系。
2、背誦全文,積累文言詞語。
【教學難點】
掌握全文比喻代議,寓議于喻及從正反兩方面反復論證的特點。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讓學生熟讀課文,掌握重要的文言文實詞和虛詞,翻譯全文,理解文意。
本節為第二課時
一、 復習上節課知識導入
上節課我們一起解決了《勸學》這篇課文中一些重要的文言文實詞和虛詞,翻譯全文,理解文意。
1、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
(1) 勸學中“勸”為何意?
(2) 荀子“人性惡”主張
明確:孟子提出“性本善”,荀子特別強調教育和后天學習的重要性,《勸學》就闡明了學習的重要性和學習方法。
(3)教師提問幾個重、難點的語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
二、齊讀課文。
注意一些通假字和其他一些易寫錯讀錯的字
三、師生共同研習課文
1、(1)讀課文,根據標題,找出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明確:本文的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已,停止.
(2)第一自然段中“君子”一詞應怎樣理解?“君子”指有學問有修養的人
2、研習第2段
(1)學生齊讀第2段
(2)把握觀點:這一節主要談了學習的哪個方面?用什么方法來論述的?
明確:學習的意義;比喻.
(3)要求學生找出本段論述的`事物及特點,在已歸納的段落提綱的基礎上擴展增附詞語提綱。
明確:
青青于藍
冰寒于水
(以青青于藍、冰寒于水兩個比喻,說明了什么道理?說明客觀事物經過一定變化會進一步提高、發展。
作者又以“直木為輪”為喻,說明什么道理呢?說明客觀事物可以后天改造,改變
“木受繩”“金就礪”兩個比喻引出什么結論?“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4)上面提到的五個比喻都論述了學習的意義在于提高自己、改變自己。它們是平行并列的,還是依次排列的?請分析說明
明確:從論證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以分層:①人只要不斷學習,就能得到發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學,即達到“知明而行無過”這兩層不是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
(5)學生齊讀第2段,以詞語提綱為線索背誦第2段。
(教師提示應重點掌握的詞語:①②有③就④中。)
3、研習第3段。
(1)學生齊讀第3段
(2)要求學生找出本段最能說明作者觀點的一句話。
明確: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3)本段又采用了哪些比喻?
1登高之博見
2登高而招3順風而呼
4假輿馬5假舟楫
(4).要求模仿第2段思維推理模式,分組討論分析本段的推理過程。
明確:客觀事物通過善假于物可以彌補自身不足
引申出人通過善假于物可以彌補自身不足,“善假于物的”“物”暗指什么?學習
(5)小結
本段談的是學習的作用,說明學習的作用在于彌補自身不足。用幾組比喻句來說明,本段再次采用比喻論證。
(6)學生齊讀第3段,對照詞語提綱,嘗試背誦。
(教師強調應重點掌握的詞語:①②致③絕④假)
四、師生共同研習第4段
1、 請學生朗讀第四自然段。
2、本段主要論述什么問題?可分幾個層次,各說明什么道理?
明確:主要論述學習態度與方法
可分為三個層次。
①開頭至“無以成江海”,說明知識在于積累。
②“騏驥一躍”至“金石可鏤”,說明學習貴在堅持。
③“蚓無爪牙之利”至段末,從正反兩方面強調說明用心、專心的重要性。
3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論述問題的?
明確:比喻、對比
4本段的三層內容都用對比設喻的方法闡述。這樣的寫法什么好處
明確:使中心論點更生動更鮮明,即道理明白、具體生動。
5學生齊背第4段。(教師提示應重點掌握的詞語:①跬②鏤③一④焉⑤至。)
五、總結全文。
1、提問: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分別從哪幾個方面進行論述?
明確:本文中心論點是:學不可以已。從學習的意義、作用及學習的態度和方法三方面進行論述。
2齊讀全文,體會本文善用比喻、正反對比論證、說理透徹的特點。
六、布置作業
1、 結合荀子的《勸學》,寫一篇讀后感,題目是:學貴有恒――讀《荀子勸學》有感
2、 完成《創新設計》練習。
七、板書設計
勸學(荀子)
(1)學比可以已――中心論點
(2)學習的意義提高自己比喻
改變自己
(3)學習的作用――彌補不足
(4)學習的態度、方法
積累對比
堅持
專一
勸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通過《勸學》這首古詩的學習,體會讀書、學習的重要性,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準確、流利地朗讀、背誦古詩,初步理解詩意。
3、學生查閱有關讀書的名人名言,以及顏真卿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揭題。
創設情境,激趣導入:同學們,大家進入學校,每天都在讀書、學習,大家知道關于讀書、學習的名人名言嗎?
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教師也找到了一些這們的名人名言。出示:學而不厭;天才出于勤奮;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盛年不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古人的目的就是要告訴后人,要從少立志讀書自強、勤奮刻苦、珍惜時間,不能虛度過光陰,否則到老的時候會后悔的。今天我們要學習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寫的一首詩《勸學》。
二、檢查預習。
1、教師提問:顏真卿這個人物很有名,哪位同學能根據自己查到的資料給大家介紹一下?
2、簡介:學過書法的同學都知道,顏真卿是唐代著名的大書法家,他創造的書法具有雄偉剛勁、大氣磅礴的獨特風格,被稱為顏體。但是大家也許不知道,他所有的這些成績都來自于他從少的勤奮好學,后來他把自己的`學習經歷和體會寫了出來,為后人留下《勸學》這首詩。
三、朗讀詩詞。
1、教師示范讀詩,詩的節奏為: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2、教師領讀。
3、學生自由讀詩。
4、個別學生讀詩,教師糾正字音。
5、學生齊讀古詩。
6、學生自由讀詩,同時找出要求會寫的字。
四、合作探究。
1、體會詞意:
五更雞:天快亮時,雞啼叫
黑發:年少時期,指少年
白首:人老了,指老人
2、體會詩意:每天三更半夜到拂曉雞啼,是男兒讀書最好的時間,年少時不知道要早早地勤奮學習,到年老時會后悔讀書太晚了
整體感知,讀出感受。
3、背誦古詩。
五、拓展延伸。
這首詩告訴我們只有珍惜少年時代的每一寸美好時光,好好學習文化知識,不斷積累,勤學苦練,掌握多種本領,長大之后才能發揮自己的才能,不至于再后悔小時沒有好好學習。現在,人們常用這兩句詩提醒小朋友要趁年少時多學習,多用功。
勸學教案 篇4
課題
《勸學》
課型
文言文新授
課時
2課時
教具
多媒體
教學目標
知識點
1、掌握“勸、學、青、中、疾、致、假、絕、興、功、強、用”12個文言常用實詞;2、學習“于、者、而、焉”4個文言常用虛詞;復習課文中其他文言虛實詞;3、熟記“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能力點
1、學習從三個角度對比論述中心的方法。
2、學習以喻代議、寓議于喻的設喻方法。
3、背誦全文
教育點
體會學習對于人修身立德的重要性,了解學習應持有的態度和方法,結合學生實際把握其現實意義。
重難點
1.積累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
2.學習以喻代議、寓議于喻的設喻方法和對比論證方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PPT)
師:“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你知道這幾句話談論的是什么問題嗎?
(學生紛紛說自己的理解)
師:是的,是關于學習的詩句。青少年好學,像太陽初升,光芒四射;壯年好學,像中午的陽光,明媚而艷麗;老年好學,像燃著了蠟燭,也會放出一縷光明。類似的名句你還知道哪些?
生: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顏真卿
少年易學老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朱熹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宋.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漢樂府民歌<<長歌行>>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晉.陶淵明<<雜詩>>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莊子
師:這寫詩句都是勸勉鼓勵人們學習。可以說,人的一生都處在不斷的學習中,學習是人的一種本能。我們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這種無意識的本能轉化為自覺的行為,大幅度地提高學習效率。兩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勸學》就精辟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性及學習應有的方法、態度,是一篇鞭辟入里、膾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文章。(板書文題)二、荀子簡介學生讀注釋①,教師補充(PPT顯示,學生朗讀,標記重點):荀子,名況,當時人們尊稱他為荀卿,戰國末期趙國人。曾到齊國、秦國、楚國游學,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荀子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為儒家中對立的兩派。
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他強調教育和禮法的作用,主張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視教化兼用“禮”治,強調“行”對于“知”的必要性,強調后天學習的重要性,注意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重視教育的作用,強調教育功能的重要,這些都比前人的想法合理、進步。荀子的散文說理透徹,氣勢渾厚,語言質樸,句法簡練綿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素有“諸子大成”的美稱。《荀子》共32篇,內容異常豐富。他一生“序列著述數萬言”,后人編為《荀子》.《荀子》一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展成為有標題的論文,他的文章,善于分析問題,論題鮮明,說理透辟,結構嚴謹,條理清晰,有很強的邏輯性。筆力渾厚,音節整齊,語言質樸、精煉。
三、解題。
《勸學》的“勸”是“勸勉、鼓勵”的意思。作者在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高尚的品德。
四、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聽朗讀或教師范讀,正音字(PPT)
中zhōng輮róu礪lì參cān省xíng有yòu
知zhì暴pù生xìng跂qì臾yú螯áo
2、學生齊讀,識記。
五、再讀文本,質疑問難
1、生自讀全文,借助工具書和注解初步理解文意。
教師提示:用紅筆標畫出你不理解的重要的難解的字詞句,借助工具書和手中的材料,質疑問難。(小組討論合作完成)
2、小組成果展示:(展臺展示)
第一組:通假字
①暴pù已是“曝”的古字②“輮”通“煣”,使……彎曲。③“有”通“又”。④“知”通“智”zhì,智慧。⑤“生”通“性”,資質,稟賦。
第二組:古今異義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博學古義:廣博地學習;今天一般指“學問廣博精深”)②輮以為輪(以為古義,把---作為;今義:認為)
③用心一也(用心古義:思想意識活動;今義為“用功、肯動腦筋”)④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江河古義:專指長江黃河;今義:泛指一切江河)⑤蚓無爪牙之利(爪牙古義:爪子和牙齒;今義:壞人的黨羽)非蛇⑥鱔之穴無可寄托者(寄托古義:藏身;今義:“托付”或者“把理想、感情、希望放在某人或某事物上”)
第三組:詞類活用①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日,名詞作狀語,每日。②上食埃土,下飲黃泉:上、下,方位名詞作狀語,向上、向下。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詞作動詞,游水。④用心一也:一,數詞做動詞,專一。⑤假輿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詞作動詞,走得快。
第四組:一詞多義
①假以是人多以書假余《送東陽馬生序》(借、借用)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勸學》(借助、利用)
乃吾前狼假寐,蓋以誘敵《狼》(假裝)
假有人焉,舉我言復于我,亦必疑其誑(假如、如果)
②望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向遠看
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鴻門宴》盼望、希望
先達德隆望尊《送東陽馬生序》(聲望)予猶記周公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記》(農歷每月十五日)
③而: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連詞,并列關系)吾嘗跂而望矣(連詞,修飾關系)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連詞,轉折關系)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連詞,承接關系)鍥而舍之(連詞,表假設關系)
④于:青取之于藍(介詞,從)而青于藍(介詞,比)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介詞,向)
第五組:特殊句式
①.判斷句雖有槁暴,不復挺者。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用心一也。/用心躁也。
②.省略句輮(之)以為輪騏驥一躍,不能(躍)十步蟹(有)六跪而二螯③.倒裝句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狀語后置)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定語后置)
3、學生試譯難句,教師點撥指正。
①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可以”在古漢語中是兩個單音詞,相當于現代漢語“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體語境中,“以”已失去介詞的作用,只協調音節。因此,這兩個詞中只有“可”有意義,與現代漢語的“可以”差不多;它還表示情理上應當如此。譯:有學問有修養的人說,學習是不應該(可以、能夠)停止的。②木直中繩,以為輪,其曲中規。句中兩個“中”作動詞,“符合”的意思。“繩”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線,這個詞的意義現在已擴大,泛指各種繩索。“輮”和“為”是兩個動詞,“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彎曲的一種方法,現作“揉”,解釋“使……彎曲”。“為”,做成。“以”在兩個動詞之間表明它后邊的行為是它前邊行為的目的或結果,作連詞用,譯作“而”。譯:(一塊)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線,假如使它彎曲而成為車輪,它的孤度(就可以)符合圓規(畫的圓圈)。③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句中“神明”即“精神智慧”;“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焉,語氣詞,“了”。譯:積累善行養成美德,因而精神和智慧得到提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備了。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句中“舟揖”是合成雙音詞,偏義復詞,聯系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詞用如動詞,“游泳”。“絕”引申為“橫渡”。“江河”古人專指長江、黃河,現在的詞義擴大了,泛指一切江、河。譯: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橫渡江河。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句中兩個“之”是定語后置的標志。“爪牙”的本義是爪子、牙齒。后比喻為幫兇、走狗。“強”讀qiáng,強健的意思。“上”、“下”方位詞作狀語,“向上”、“向下”。“黃泉”是地下的泉水。“用心”,“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詞,譯作“由于、因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動詞,專一的意思。譯: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強健的筋骨,(卻能)上吃泥土,下飲地下水,(這是)由于心思專一(的緣故)。學生結合工具書和老師的講解,自譯全文,試著背誦。
第二課時
六、重點品讀,合作探究
(一)問題探究:(PPT)
1、《勸學》的主旨是什么?
2、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論述的?用了什么樣的論證方法?
教師與學生對話:
師:《勸學》的主旨是什么?
生: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師:荀子說人要學習,而且要不停止。那么學習什么?荀子也給出了界定,那就是要學習儒家經典,做封建時代的`圣賢。作者是如何來論述的呢?
生范讀第一節
生:作者并沒有直接來論述,而是通過青、冰、木來說理。
師:由藍到青,由水到冰,由木直到彎曲,金就礪則利,說明事物經過一定的條件可以改變,得到提高,由此作者得出什么結論?
生: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師:人通過學習也可以改變人的本性,使之向好的方向發展,得到提高,成為一個智慧明達行為沒有過錯的有道德有學問的人。這正是學習的意義。(教師板書:提高自己,改變自己,學習的意義)這是什么論證方法?
生:設喻。
師:連用五個比喻句,借助自然現象說明一個抽象的到底,這是設喻。(師板書:設喻)
生齊讀第一段。
生背誦第一段。(理清背誦思路)
教師檢查,糾正易錯字。如:已、輮、有、槁暴、礪、己、知。
(二)研讀第二段:
師:第二段的論證和第一段有什么相似的之處?
(學生默讀)生:仍然是用設喻來說理。
師:找出比喻句并翻譯。
學生展示,補充。
生1: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譯略)
生2: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譯略)
生3: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譯略)
生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譯略)
師:連用四個比喻句又說明一個什么道理呢?
生: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生譯)
師:借助外物,可以使自己站的更高,看的更遠,聲音更強,走的更遠。人的本性沒什么不同,君子之所以稱為君子,就在于能借助外物來彌補不足,取長補短,改變惡的性情,達到另一種境界。
(教師板書:彌補不足,學習的作用。)
學生自讀第二段,背誦。
師檢查背誦。(抽查,強調抓住比喻句來梳理思路糾正易錯字。如:臾、跂、致、生。)
(三)研讀第三段:
師:人要想提高自己,彌補不足,應該怎么辦呢?
生自由發表看法
生1:要認真學習
生2:要嚴格要求自己,要有滴水穿石,鐵杵成針的精神
生3: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的學習
生4:要不斷的向別人學習。“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生5:多讀書,讀經典著作,讓自己更加有教養:
生-----------
師:大家說的都非常有道理,好的學習方法確實可以事半功倍,荀子在《勸學》里又給了我們哪些思考呢?
生范讀第三段
教師提示:其他生標畫出關于學習方法的語句。
生展示自己畫出的語句(略)
師:開頭四個比喻句,(學生齊讀)這四個句子強調的是什么?
生:積累
師:你有哪些積累的經驗?和大家分享一下。(學生談自己的做法。如:積累好的語段、名言警句等)
師:不這樣做會怎么樣?
生:“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師:要做好積累,還應該怎么做?
生:要堅持。
師:作者是如何來論述的?
生齊讀:“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金石可鏤。”
師:這里僅僅是用了設喻來論證嗎?
生:還有正反對比。
(師板書:對比)
師:有了積累和堅持還不夠,我們來看最后一組比喻:“蚓無爪牙之利------”
這個句子如何理解?
生翻譯(略)
師:注意把握這個特殊句式:定語后置,其中“之”是定語后置的標志。
作者借助蚓和蟹來告訴我們學習還要專一。只有專一,才能做好事情。
學生再讀全文,背誦。
小結:
本文是圍繞“學不可以已”這個中心論點闡述學習道理的議論文,但讀來卻不枯燥乏味,正是因為通篇設喻,使所講道理形象生動,深入淺出,既有說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設喻有一下幾點特點:(PPT)
(1)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情或現象作為喻體。如說明“學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們生活中常見的靛青色的提取,車輪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為喻加以說明,充分表達了“學不可以已”而必須有所造就的道理。這樣化深奧為淺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悅誠服。
(2)設喻方式多樣:①正面設喻,如“青出于藍”等從正面闡明學習的重要性。②正反設喻,如“蚓”和“蟹”、“騏驥”和“駑馬”通過正反對照把所要說明的道理說得更具體明白。③反復設喻,如“登高而招”、“順風而呼”連用幾個不同的比喻,使讀者加深對道理的理解。
(3)設喻與說理結合緊密,形式十分靈活:①有的是將道理隱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藍”、“冰寒于水”;“鍥而舍之”、“鍥而不舍”。②有的先設喻,后引出道理,如第2段,作者先連用五個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③有的先設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進一步論證,如第3段第一層,作者先用“積土成山”、“積水成淵”設喻,引出“積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積跬步”、“不積水流”兩個比喻從反面進一步論證。
荀子這種用比喻說理的寫法,在其他先秦諸子散文中也是罕見的,應當說這是他的一種獨創。
學生小結:我的收獲---------------------------------------------。
七、跟蹤訓練(PPT)
①.下列加點字注音正確的一項是()
A.參省(cān)鍥(qì)跬步(guǐ)木直中繩(zhòng)
B.槁(gǎo)暴(pù)跂(qì)騏驥(jì)
C.礪(lì)駑馬(nú)蚯蚓(yǐn)雖有槁暴(yǒu)
D.須臾(yú)鏤刻(lóu)舟楫(jí)聞者彰(zhāng)
②.下列加點字詞解釋不正確的是()
A.金就礪則利(磨刀石)B.吾嘗跂而望矣(提起腳后跟)
C.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知道)D.非能水也,則絕江河(橫渡)
③.下列各項詞類活用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A.輮以為輪B.上食埃土
C.既來之,則安之D.然而不王者
④.下列各項中“然”的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①輮使之然也②有志矣,不能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③石之鏗然有聲者④以須爐火之然也⑤是故學然后知不足
A.①⑤B.②③C.②④D.①③
⑤.對下列各項加點詞解釋正確的是()
①而絕江河②老子猶堪絕大漠③用心一也④一死生為虛誕
A.①②同,③④不同B.①②不同,③④同
C.①②同,③④同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⑥.《勸學》的中心論點是()
A.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B.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C.學不可以已。
D.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答案:1.B2.C(智慧)3.D(名詞活用為動詞)4.A5.A6.C
八:布置作業(PPT)
1、完成相關練習題
2、背誦全文
教后記:
這是學生進入高中以來接觸的第一篇文言文,學生在把握和處理上有一些困難,所以在教學中適當降低難度,鼓勵學生之間互相交流、探討,解決基礎問題,教師在課堂中對重點難點問題給予解答,這樣更有針對性。文中的重要實詞虛詞,提前布置下去,在預習中積累一部分。小組成果展示中補充自己沒發現的。安排課下繼續整理并積累。
朗讀,仍然是學習語文的法寶。結合本篇文章采用設喻說理和長短句的交替使用,以及排比的使用,安排學生不同層次的閱讀,在讀中體會,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收獲。
勸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掌握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2.揣摩人物形象
3.理解文章所揭示的道理。
重點難點
1.人物各自說話時的口吻、神態和心理。
2.刻苦治學,提高修養的重要性。
教學過程
一、導語
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意思是生命有限,學海無涯。而智出學海。從古至今哪位能人智者不是從學海脫穎而出的?這就是說,一個人的才能是只有不斷地學習才獲得的,今天我與同學們一起探究一篇關于勸學的.文章:
二、作者及文中人物簡介
1.作者: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北宋政治家、史學家。
2.孫權(182~252)字仲某,三國時吳國的建立者。
3.呂蒙(178~219)字子明,三國時吳國名將。
4.魯肅:字子敬,三國時吳國軍師。
《資治通鑒》是一部編年體通史,以史實為緯,以年月為經,按時代順序記錄了上起戰國、下至五代長達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歷史,書名是宋神宗所賜,有鑒于往事,資以治道的意思,主要是為皇帝提供統治人民的歷史經驗。
三、讀課文
1.教師范讀(或放錄音)。
2.重點強調下列字的讀音與寫法
卿qīng 豈qǐ 涉獵shè 孰shú
3.找學生朗讀課文
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線詞所表示的語氣
①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反問語氣)
②但當涉獵,見往事耳。(限制語氣)
③大兄何見事之晚乎!(感嘆語氣)
教學生反復朗讀這些句子,指讀、齊讀、讀出這些句子的語氣。
4.理解課文大意
結合文下注釋,具體說說本文寫的一件什么事(翻譯)。大膽說,說錯了也不要緊,同學可以相互補充(學生解決不了的地方,教師指導進行)。
提示:①通假字:邪同耶,語氣詞。
②重點詞:權謂呂蒙曰(對說)
孰若孤(誰、比得上)
5.出自本文的成語:吳下阿蒙 刮目相看
四、精讀課文
1.整體感知課文
第一層:寫孫權勸學,呂蒙乃始就學。
第二層:寫魯肅與蒙議論,結友而別。
2.同學們自導自演三位人物說話時的口吻、神態和心理。
3.文中側面表現出呂蒙進步之快的一句是: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
4.閱讀全文,了解對比的寫法
5.此文對我們21世紀中學生有何啟發
五、小結
新一代的中學生們肩負著建設祖國的重任,要想建設出一個發達富強的國家,必須堅持努力長期刻苦學習,用才略去完成之。
板書:
勸學──不學(懇切)吳下阿蒙
又勸──就學(關心)刮目相看
議論──結友(驚贊)
勸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一、掌握、積累文言詞語
1、掌握勸、學、青、中、疾、致、假、絕、興、功、強、用12個文言常用實詞;
2、學習于、者、而3個文言常用虛詞;學習、復習課文中其他文言虛實詞;
3、熟記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二、借鑒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和學習態度的論述。
三、理解從三個角度論述中心論點的方法。
四、學習以喻代議、寓議于喻的設喻方法。
教學設想:
一、抓住文眼,確定教學重點。中心論點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個分論點從三個角度論述、體現本文的思想性和邏輯性,這是本文的教學難點;比喻的含義和內在聯系以及比喻論證,這是本文的教學重點。抓住提示論點的關鍵語句和用以論證的比喻,不僅可以明確本文論點和論證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寫作特點,而且一些文言詞句的重要問題也可迎刃而解。
二、本文的教學難點和教學重點,與分析段落層次相結合,以利于學生理解論述的角度和設喻的幾種形式。
三、要求學生重點掌握的文言虛實詞,先指導學生借助注釋、工具書,結合課文語境,理解其意義和用法,然后通過課堂點撥、課后思考和練習、補充練習以及熟讀、背誦等反復訓練,才能切實掌握。
四、引導學生有意識地注意文言實詞的古字通假、古今異義、單音詞和雙音詞等現象。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一、提示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本文教學目的;
二、介紹作者、解題;
三、正字正音;
四、理解本文的重點文言虛實詞的'意義和用法;
五、試譯難句。
教學過程
一、提示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本文教學目的。
二、預習檢查。
三、導入新課。
從初一學過的課文《為學》導入,指出它與本文都用設喻方法,講有關學習的道理。
四、作者介紹(結合注釋①)。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人,曾游學于齊,當過楚國蘭陵令。后來失官居家著書,死后葬于山東蘭陵。
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他強調教育和禮法的作用,主張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視教化兼用禮治,強調行對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后天環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該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展為有標題的論文,標志著古代說理文的進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說理透徹、語言質樸、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勸學》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幾段的節錄。
五、解題。
《勸學》的勸起著統領全篇的作用。教師先在黑板上寫一個勸字,問道:這個字是什么意思?學生往往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勸告。教者趁此在勸字后加上一個學,再問:勸是什么意思?學生才會領悟:原來它還有勸勉的意思。這在心理學上叫做給學生建立注意中心。接著就講:勸的繁體字勤是形聲字,凡是用力作聲旁的字,多數有給人們勉勵的意思,如勵、努等。這是勸的本義,而在現代漢語中,勸,解釋為勸阻,詞義已經轉移了。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題目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高尚的品德。
六、指導學生處理課文字詞句中的疑難問題。
1.對照注釋,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組:通假字
(l)有yòu通又知zhì是智的古字暴pù已是曝的古字
(通假字與本字同音;含音相近)
(2)乎hū通于(古音聲母韻母相同)
(3)生xìng通性(古音聲母韻母相同)
第二組:其他易寫錯讀錯字
中zhōng礪lì參cān省xíng跂qì臾yú螯áo
2.給本課12個重點文言常用實詞圈畫加注,理解它們的意義和用法。
3.復習初中知識,綜合思考和練習二,學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虛詞于、者、而的用法:
虛詞:而溫故而知新
于雖然,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介詞:從青取之于藍
苛政猛于虎介詞:比而青于藍
告之于帝介詞:向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者有蔣氏者,特殊指示代詞,組成名詞性結構,表示的人或事物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表示略作停頓,并提示下面要說明原因雖有槁暴,不復挺者,使之然也
而君將哀而生之乎連詞:并列關系知明而行無過矣
潭西南而望連詞:修飾關系吾嘗終日而思矣
舟已行矣,而劍不行連詞:轉折關系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連詞:順接關系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矣
4.學生試譯難句,教師點撥指正。
(1)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君子是一個合成雙音詞。可以在古漢語中是兩個單音詞,相當于現代漢語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體語境中,以已失去介詞的作用,只協調音節。因此,這兩個詞中只有可有意義,與現代漢語的可以差不多;它還表示情理上應當如此,可譯為應該。全句譯為:有學問有修養的人說,學習是不應該(可以、能夠)停止的。
(2)木直中繩,以為輪,其曲中規。句中兩個中作動詞,符合的意思。繩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線,這個詞的意義現在已擴大,泛指各種繩索。輮和為是兩個動詞,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彎曲的一種方法,現作揉,解釋使彎曲。為,做成。以在兩個動詞之間表明它后邊的行為是它前邊行為的目的或結果,作連詞用,譯作而。全句譯為:(一塊)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線,假如使它彎曲而成為車輪,它的孤度(就可以)符合圓規(畫的圓圈)。
(3)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句中神明即神靈;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現代漢語中的合成雙音詞,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困果關系的連詞。這句譯為:積累善行養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備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句中舟揖是合成雙音詞,偏義復詞,聯系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詞用如動詞,游泳。絕是會意字,從纟,從刀,從卩(象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橫斷絲織品,絕江河很像橫斷水流,所以絕引申為橫渡。江河古人專指長江、黃河,現在的詞義擴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譯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橫渡江河。
(5)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句中兩個之是定語后置的標志。爪牙在本文中是兩個單音詞,它們的本義是爪子、牙齒。后來形成褒義的比喻義:幫手、武士;現代又轉為貶義的比喻義:幫兇、走狗,詞義的感情色彩有了變化。強讀qiáng,堅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詞作狀語,向上、向下。黃泉是特殊的單純雙音詞。用心不是合成雙音詞,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詞,譯作由于、因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動詞,專一的意思。全句澤為: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堅硬的筋骨,(卻能)上吃泥土,下飲地下水,(這是)由于心思專一(的緣故)。
5.指名學生朗讀課文,其他學生聽讀,指出字音、語氣讀錯的地方。
七、布置作業。
1.認真閱讀注釋,正確理解課文中的通假字、重點文言常用虛實詞和難懂的句子。
2.書面作業:思考和練習二、三、四。
3.熟讀課文。
4.初步自析課文,思考題:
(1)課文的三段各是從什么角度論述的?
(2)課文的每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它們之間在意義上有什么內在聯系?
勸學教案 篇7
《孫權勸學》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初中語文實驗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教學內容。這是一個名人單元。文言文《孫權勸學》,寫的是呂蒙在孫權勸說下“乃始就學”,其才略很快就有驚人的長進而令魯肅嘆服并與之“結友”的佳話,本文注重以對話表現人物,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反復朗讀,體會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說話時的口吻、神態和心理。
教學目標:
1、體會人物語言。
2、學習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3、學習運用“吳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語。
4、理解本文開卷有益的主旨。
教學重難點
1、學習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2、學習運用“吳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語。
3、理解文章的內容和主旨。
4、體會人物語言的情味。
教學方法:
講授、問題探究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讀過《三國演義》嗎?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和久必分。話說三國鼎立之時,吳王孫權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員名將叫呂蒙,此人武藝高強,戰功卓著,曾隨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襲破關羽,占領荊州,深受吳王孫權的信賴。可他就不愛讀書,孫權多次勸說,他總是推三阻四,不肯就學,這不,孫權又來勸說了,結果如何呢?今天咱們一起來看《孫權勸學》。
(解說:由故事導入,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讓學生對文章中的人物有所了解。)
二、司馬光與《資治通鑒》
1、這篇文章選自《資治通鑒》,哪位同學來介紹一下相關資料?(學生自由發言)
2、介紹司馬光
這部書是北宋史學家司馬光編撰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說到司馬光,我們對他少年時《司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們一起來認識司馬光(介紹司馬光)。
三、解讀
1、《孫權勸學》究竟怎樣個勸法呢?我們來了解一下文章,先聽老師來讀,聽的'時候注意掌握字、詞的讀音。(配樂朗讀)
(學生自由朗讀,教師及時指導,特別強調重音、停頓等朗讀技巧。)
學生結合課下注釋讀文章,疏通文意,有疑問的劃出來
2、學習文言文我們要多積累文言詞語,標注一下你覺得本文需要特別記憶的文言詞語。(演示)
四、整體感知
1、大家齊讀課文,讀完后請幾位同學復述、概括故事情節。
2、呂蒙在孫權的勸說下開始學習,學的效果看來不錯,文章中是怎樣表現出來的。
呂蒙與魯肅的對話。
3、由此可以看出通篇文章故事情節的展開都是通過人物對話來展現的,那我們把人物對話部分挑出來。
五、課文研析
1、全文幾個人物?幾次對話?
全文3個人物;3次對話。
2、同學們帶感情讀,把握人物形象。
勸學教案 篇8
教學目的
1.體會人物語言的情味。
2.學習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3.學習運用“吳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語。
4.理解本文開卷有益的主旨。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學習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2)學習運用“吳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語。
(3)理解文章的內容和主旨。
難點:體會人物語言的情味。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以一段小故事作引,帶出“吳下阿蒙”和“刮目相待”兩個成語,進而帶出兩個成語的出處——該段文字。吸引學生注意力,導入新課的同時也讓學生懂得兩個成語的運用。
同學們,上課之前來作一個聽力小訓練,我來說一段話,要求是你們用心聽,并找出我這段話里的兩個成語。
話說我初中的時候有個同學小劉,這人特別不愛學習,成天臟兮兮掛著兩條鼻涕,被同學戲稱為“鼻涕蟲”。鼻涕蟲是那種老師一提就搖頭嘆息,也沒有什么伙伴的人。在大家心目中他也就是混一初中文憑久完事的。畢業以后我們就再沒有見面。多年后工作了,有天初中同學搞了個小聚會。大家很久沒見面,個個都覺得特別新鮮興奮,大家聊得特別高興。這時候有人高喊:快看!我們一瞧,原來來了一輛亮銀色寶馬,車門一開,從車上下來一個穿著西裝,戴著眼鏡,特瀟灑一“款哥”。所有女同學都“哇”了一聲,紛紛議論這帥哥是誰呀,這時候一同學說了:“他就是當年那個‘鼻涕蟲’啊!人家上了高中以后就像變了個人似的,特刻苦努力,后來考上了一名牌大學。人家現在已非‘吳下阿蒙’,而是一上市公司的主管了!”所有人都把嘴巴張得大大的,因為實在沒辦法把鼻涕蟲跟眼前這個帥哥聯系起來。一同學不禁搖頭嘆了一句:“唉,真是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啊……”
好,這段話就講到這里,同學們能不能找出我剛才這段話里的`兩個成語呢?(如示)對了,這兩個成語出自我國一部著名的史學著作,大家知道是什么嗎?——《資治通鑒》
2、簡介《資治通鑒》及作者司馬光(課件顯示,由學生看注釋一起填入關鍵詞語)
資治通鑒,由司馬光支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三國到五代1362年的歷史。
司馬光,字君實,北宋政治家,史學家
二、整體感知
1、聽配樂范讀,整體感知全文。
2、對照注釋,自讀理清課文情節。(顯示問題,允許討論)
(1)孫權與呂蒙對話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勸學)
(2)呂蒙接受了孫權的建議嗎? (辭學——就學)
(3)課文是怎樣表現目蒙學習的效果的? (通過呂蒙與魯肅的“議論”來表現)
(4)魯肅與呂蒙一番交談后,有何舉動? (大驚——結友)
(板書)
孫權 勸學
呂蒙 辭學——就學
魯肅 大驚——結友
3、請學生看課件顯示圖片分角色用自己的話復述故事(一組一個同學,由同學推選,一個復旁白部分,一個復述孫權的話,一個復述呂蒙的話,一個復述魯肅的話)
4、課件顯示重要字詞,疏導理解。
三、品味語言
1、思考:課文以什么方式展開故事情節?(人物對話)
2、請同學們和你的同桌分別扮演孫權與呂蒙,模擬人物的語氣進行對話,討論孫權究竟為什么要說這些話,該以什么神態、語氣說。
3、請三個同學分別談談他們對三句話的理解,主要說說應該運用什么語調,語速,讀出什么情感來,以符合人物身份,能達到規勸目的,談完試讀。(課件顯示三句話)
【勸學教案】相關文章:
《勸學》教案12-28
《勸學》教案10-09
《勸學》的教案07-22
《勸學》的教案07-02
勸學 教案08-07
《勸學》 教案09-13
《勸學》詳細教案06-10
《勸學》標準教案09-18
《孫權勸學》教案10-28
《勸學》優秀教案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