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勸學教案

時間:2024-10-25 02:05:27 勸學 我要投稿

關于勸學教案模板集合10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勸學教案10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于勸學教案模板集合10篇

勸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了解《荀子》及相關知識,掌握并積累重要的文言文實詞和虛詞,掌握本文出現的通假字、詞類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2.學習本文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提高學生圍繞中心論點合理論證的能力;

  3.明確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積累”“堅持”“專一”的道理。

  4.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文言詞語和句子,論證方法;

  難點:比喻論證——比喻的本體和喻體,所要論證的道理,如此論證的效果;

  【教學方法】

  學案教學法、誦讀法、練習法、討論法

  【教學課時】

  兩個課時(課前要求學生根據導學案進行自學)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了解作者,解題:

  2.辨析文中重要讀音,找出通假字;

  3.結合議論文的三要素,對課文進行整體感知,并讓學生找出文中采用了論證方法。

  課前三分鐘

  1. 古典詩詞積累

  2. 語言表達訓練(哲理小故事,名人事跡)

  一、課文導入

  (學生上臺導入課文)

  二、學生朗讀課文,對課文進行整體感知

  (一)感知文意

  本文主要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意義和學習應該持有的態度。作者反復論證人的知識、才能、品德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過后天的學習和積累取得的。即使是圣人的思想,也可以在不斷的學習和積累中具備,所以,任何人都應該持恒專一,腳踏實地,不斷學習。

  (二)有關《荀子》

  (學生介紹,教師補充)

  荀子(約前313~前238),名況,戰國末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時人尊稱為“荀卿”,漢代著作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寫作“孫卿”。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官祭酒,后為楚蘭陵令。韓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學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繼承了孔子學說,又能揚棄其消極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學派的思想學說,成為先秦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說理透徹,氣勢雄渾,語言質樸,句法簡練縝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書共32篇,其中26篇為荀子所著,末6篇或為其門人弟子所記。

  荀子和孟子是儒家中對立的兩派。孟子強調施仁政、行王道,強調以禮治國、民貴君輕;

  荀子強調“法后王”,主張選賢能、明賞罰,兼用“禮”、“法”、“術”實行統治;孟子認為“性本善”,荀子認為“性本惡”,所以要“明禮而化之”。荀子是韓非子的老師,他承認儒家的基本思想,但事實上是法家思想的前奏者和培育者。

  (三)題解

  《勸學》是《荀子》第一篇,“勸”是“勸勉”的意思。《勸學》論述了學習的意義、作用、方法和態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也體現了作為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藝術風格。

  (四)辨析字音

  (學生根據導學案中的字音,上講臺寫出答案)

  木直中(zhng)繩 輮(róu )以為輪 雖有(yu )槁(g?o)暴(pù) .....

  金就礪( lì)則利 參省(cān)(xǐng) 知(zhì)明而行無過....

  須臾(xū)( yú ) 跂( qì ) 彰(zhāng)....

  輿( yú )馬 生(xìng )非異 跬( kuǐ)步 ...

  騏驥( qí )(jì)駑馬( nú ) 鍥(qiè)而不舍....

  朽木不折( zhé ) 鏤 ( lu )螯( áo ) 蛇鱔( shàn ) ....

  (五)找出通假字

  1.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知”通“智”,智慧

  2.雖有槁暴,不復挺者。 “有”通“又”

  3.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生”通“性”,資質,稟賦

  4.木直中繩,輮以為輪。 “輮”通“煣”,使彎曲

  三、學生再次朗讀課文,并結合議論文的三要素,剖析文章結構

  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1)

  論據:學習的意義(提高自己,改變自己,完善自己)——(2)

  學習的作用(拓展自己)——(3)

  論證:學習的方法和態度(注重積累,跪在堅持,用心專一)——(4)

  四、根據文章結構,把握文章的論證方法

  明確:比喻論證和對比論證

  第二段:

  以靛青從藍草中提取卻比藍草更藍,冰是水結成的卻比水更寒冷,木材經過木匠的加工就可以成為符合需要的圓形,金屬刀劍經過磨刀石的加

  工就可以變得鋒利等比喻,說明人只有通過學習才可以提高自己的知識和能力,才能符合社會規范的要求,只有博學才可以智慧、明達,行為端正無過錯。論證了學習的意義。從論證方法來看,屬于比喻論證。

  第三段:以登高而望、順風而呼、假輿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絕江河為喻,說明人合理利用外物就可以辦成原本辦不到的事情。比喻暗含的道理是:學習可以使人增長知識,彌補自己的不足。因此,這一段是用比喻的論證方法論述學習的作用。

  第四段:積土成山、積水成淵、積善成德、積跬步致千里、積小流成江海德比喻都強調了日積月累對于學習的重要性;騏驥和駑馬的對比、鍥而舍之和鍥而不舍的對比都強調了常年堅持的重要性;蚯蚓能上食埃土、下飲黃泉,螃蟹卻非蛇鱔之穴無以寄托都強調了用心專一的重要性。本段運用了比喻論證和對比論證,且中心論點一直貫穿其中。

  四、課堂小結:

  本文論點鮮明,論證層次清晰,比喻的.論證方法靈活生動,結構非常明了。另外本文的語句整散結合,語勢鏗鏘有力,邏輯嚴密,雄辯而富有說服力。

  五、作業布置

  1.針對我校學生使用手機這一問題,進行短文訓練(要求用到比喻論證或對比論證)

  2.背誦課文

  3.結合課文注釋,做相關聯系,并對文中的文言知識進行歸納(文言實詞,虛詞,古今異義字,特殊文言句式)

  六、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學習要點】

  1.鑒賞本文的論證藝術,分析本文的寫作特點。

  2.掌握文言知識(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特殊句式)

  一、學生朗誦課文,回答問題(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討論分析,教師總結。)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闡述這個論點的?

  學生討論回答后,教師總結: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學不可以已”。就是學習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廢。這一中心論點,是從學習的意義、學習的作用、學習的方法和態度三個方面來論述的。

  課文一開頭提出“學不可以已”這一論點后,接著從三個角度展開論述:在第二段中,學習可以使人“知明而行無過”,說明學習具有重大的意義,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第三段,學習使本性與一般人沒有差別的人成為君子,說明學習具有重大的作用,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第四段,學習應持注重積累、持之以恒、專心致志的方法和態度,半途停止是不會學好的,只有“學而不已”才能成功,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

  2.本文的寫作特點是什么(即鑒賞本文的論證藝術)?

  學生討論回答后小結:

  ①大量運用比喻闡明事理,是本文第一大特點。比喻能使抽象道理明白具體,深入淺出,使人易于了解和接受,提高表達效果。第二段用了五個比喻,說明學習的重要意義;第三段用了五個比喻,說明學習的作用;第四段用了十個比喻,說明學習的方法和態度。這些比喻有的用同類事物相襯托,如:“登高而招”與“順風而呼”,“假輿馬”與“假舟楫”,“積土成山”與“積水成淵”;有的用相反情況相對比,如“騏驥一躍”與“駑馬—卜駕”,“朽木不折”與“金石可鏤”等。比喻說理明白透徹,深入具體,使人信服。

  ②論證方法靈活,是本文另一特點。全文先提出中心論點,然后分段論證。每段說明一個問題。第二、三段是先行論證,最后歸結論點;第四段則把論點貫穿于論證之中。論證中有時先正后反,有時先反后正。靈活而有變化,使論辯生動有力。

  ③語言特點:多用對偶,夾用排比,也是一個特點。排比句使文章氣勢充沛,說理流暢。本文中排比句與大量對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齊對仗、節奏和諧,又參差錯落、變化流暢,反映了茍文議論透辟、筆勢雄健的特點。

  二、檢查《教學與測試》,講解文言知識

  1.古今異義

  (1)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古義:驗,檢查 今義:參加,加入

  (2)聲非加疾也

  古義:強 今義:疾病

  (3)假輿馬者

  古義:借助,利用 今義:不真實

  (4)蟹六跪而二螯

  古義:蟹腳 今義:兩個膝蓋著地的一種姿勢

  (5)金就礪則利

  古義:指金屬制的刀劍等 今義:黃金的簡稱

  (6)用心一也

  古義:因為 今義:使用

  2.詞類活用

  (1)動詞的使動用法:木直中繩,輮以為輪。

  (2)名詞作狀語:a.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b.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3)名詞用作動詞: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b.假輿馬者,非利足也

  (4)形容詞用作動詞:假輿馬者,非利足也

  3.特殊句式(學生口譯,教師重點點撥翻譯注意點)

  (l)判斷句

  ①青,取之于藍

  ②冰,水為之

  ③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

  ⑤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2)固定格式

  無以至千里(“無以??”意為“沒有用來??的辦法”。下文“無以成江海”中“無以”同此)

  (3)定語后置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4.名句翻譯(將名句板書在黑板上,讓學生將之翻譯出來)

  (1)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譯:靛青是從蓼藍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藍的顏色更青;冰是由水凝結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2)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譯:借助車馬的人,并不是腳走得快,但是(能)達到千里之外。

  (3)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譯:積累善行,養成良好的品德,于是精神就能達到很高的境界,智慧就能得到發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備了。

  (4)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譯: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它的)成功在于走個不停。

  (5)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譯:所以不積累小步,(就)沒有借以遠達千里的(辦法);不匯聚溪流,(就)沒有借以成江海的(辦法)。

  (6)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譯: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堅強的筋骨,(卻能)上吃泥土,下飲地下水,(這是)用心專一(的緣故)。

  三、總結

  本文作為《荀子》的開篇之作,是一篇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勸導人們以正確的目的、態度和方法去學習的散文。文章以樸素的唯物主義理論為基礎,旁征博引,娓娓說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其中闡述的關于學習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強的指導作用。同時,本文也體現了作為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藝術風格。

  《勸學》是一篇說理性很強的文字,卻形象清新、膾炙人口,千百年來為人們傳誦不衰。關鍵在于,它把深奧的道理寓于大量淺顯貼切的比喻之中,運用比喻時手法又極其靈活自然,生動鮮明而絕無枯燥的學究氣。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來闡述“學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稱雄辯奇才,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文中所用的喻體幾乎都是常見的、易懂的,這些仿佛信手拈來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會使人自然而然地聯想到某些直觀、淺近的形象事物,進而連類比物,啟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說的深刻道理。所有這些,也是很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的。

  四、板書

  五、作業布置

  1.背誦全文

  2.做《教學與測試》

  3.課本研討與聯系第四大題。

勸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 了解《荀子》及相關知識,語文教案-勸學。

  2. 掌握并積累重要的文言文實詞和虛詞。

  3. 掌握本文出現的通假字、詞類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能力目標:

  學習本文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提高學生圍繞中心論點合理論證的能力。

  德育目標:

  明確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積累”“堅持”“專一”的道理。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鍥而不舍”是同學們早已熟悉的兩個成語,這兩個成語的含義是什么呢?和學習有什么關系呢?我們一起來學習《荀子·勸學》一文,領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勸學”的。

  1.介紹《荀子》

  學生看課本注①,教師補充。

  荀子(約前313~前238),名況,戰國末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時人尊稱為“荀卿”,漢代著作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寫作“孫卿”。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官祭酒,后為楚蘭陵令。韓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學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繼承了孔子學說,又能揚棄其消極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學派的思想學說,成為先秦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說理透徹,氣勢雄渾,語言質樸,句法簡練縝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書共32篇,其中26篇為荀子所著,末6篇或為其門人弟子所記。

  2.題解

  《勸學》是《荀子》第一篇,“勸”是“勸勉”的意思。《勸學》論述了學習的意義、作用、方法和態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也體現了作為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藝術風格。

  二、課文誦讀

  1.教師范讀課文

  學生糾正自己預習時的讀音錯誤及斷句不當之處。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3.檢查學生字音掌握情況

  給下列加下劃線字注音,并注明通假字

  (1)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

  (2)吾嘗跂而望矣( )

  (3)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

  (4)其曲中規( )

  (5)雖有槁暴( )( )

  (6)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

  (7)君子生非異也( )

  明確:(1)kuǐ(2)qì(3)lòu(4)zhòng(5)yòu通“又”;pù(6)zhì通“智”(7)xìng通“性”

  4.指名2~3名學生朗讀課文(分節讀)

  教師作朗讀提示:

  為了突出強調,有時需重讀,有時還需讀后稍作停頓。例,第一段:“學不可以已”,應重讀“學”“不”“已”,并且“學”后稍作停頓,即:“學/不可以已”,以下要根據文意自己確定重讀,停頓情況。第四段,應注意一組一組的對比句,要把兩種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態度讀出來——嚴格按標點符號的停頓來讀,高中一年級語文教案《語文教案-勸學》。

  5.分組齊讀課文(通過讀、聽,強化記憶)

  三、課文分析

  1.討論、分析全文的思路結構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闡述這個觀點的?

  引導學生討論分析,教師總結、點撥: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學不可以已”。就是學習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廢。這一中心論點,是從學習的意義、學習的作用、學習的方法和態度三個方面來論述的。

  課文一開頭提出“學不可以已”這一論點后,接著從三個角度展開論述:在第二段中,學習可以使人“知明而行無過’,說明學習具有重大的意義,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第三段,學習使本性與一般人沒有差別的人成為君子,說明學習具有重大的作用,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第四段,學習應持注重積累、持之以恒、專心致志的方法和態度,半途停止是不會學好的',只有“學而不已”才能成功,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

  (2)結合完成“思考和練習一”,引導學生理清全文思路結構

  組內討論,全班交流,教師歸納板書

  四、布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整理、歸納文中的多義詞、活用詞、特殊句式

  第二課時

  1.檢查背誦

  2.整理、歸納文中重要文言知識

  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教師列出要歸納的項目,小組內相互交流、補充,教師投影提示強調,其中難句理解、特殊句式等應讓學生動手翻譯,以訓練其翻譯技能。

  A.字詞解釋

  (1)通假字(結合“思考和練習”二)

  輮以為輪,其曲中規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君子生非異也

  (2)詞類活用

  ①動詞的使動用法:木直中繩,輮以為輪。

  ②名詞作狀語:a.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b.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③名詞用作動詞: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假輿馬者,非利足也

  ④形容詞用作動詞:假輿馬者,非利足也

  (3)一詞多義(結合“思考和練習”二)

  B.特殊句式(學生口譯,教師重點點撥翻譯注意點)

  (l)判斷句

  ①青,取之于藍

  ②冰,水為之

  ③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

  ⑤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2)固定格式

  無以至千里(“無以……”意為“沒有用來……的辦法”。下文“無以成江海”中“無以”同此)

  (3)定語后置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3.組織學生討論以下問題(小組討論,小組推薦發言人,以組為單位提問、交流)

  (1)課文中心論點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處?中心論點包括哪幾方面的意思?

  點撥: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使觀點更具權威性。這個觀點包括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是因為學習意義很大,所以學習不能停止;二是學習的態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學習。

  (2)在論述學習的意義時,用“青”“冰”的比喻論證了什么問題?用“輪”“木”“金”的比喻論證

勸學教案 篇3

  第三單元 勸學

  勸學

  教學目標:

  1、通過《勸學》這首古詩的學習,體會讀書、學習的重要性,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準確、流利地朗讀、背誦古詩,初步理解詩意。

  3、在識字、寫字過程中,進一步鞏固識字與寫字的方法。

  4、認識10個生字,會寫“更、書、勸、學、首、遲、發”7個生字,掌握一個新部首。

  教學重點:

  1、認識10個要求會認的字,會寫7個要求會寫的字。學會新部首。

  2、在識字、寫字過程中,進一步鞏固識字與寫字的方法。

  教學準備:

  1、關于讀書、學習的名人名言。

  2、生字卡片。

  3、學生提前查閱有關讀書的名人名言,以及顏真卿的資料。

  第一課時(4--1)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同學們,大家進入學校,每天都在讀書、學習,大家知道關于讀書、學習的名人名言嗎?

  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教師也找到了一些這們的名人名言。出示:學而不厭;天才出于勤奮;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盛年不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古人的目的就是要告訴后人,要從少立志讀書自強、勤奮刻苦、珍惜時間,不能虛度過光陰,否則到老的時候會后悔的。今天我們要學習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寫的一首詩《勸學》。顏真卿這個人物很有名,哪位同學能根據自己查到的資料給大家介紹一下?

  學過書法的同學都知道,顏真卿是唐代著名的大書法家,他創造的書法具有雄偉剛勁、大氣磅礴的獨特風格,被稱為顏體。但是大家也許不知道,他所有的這些成績都來自于他從少的勤奮好學,后來他把自己的學習經歷和體會寫了出來,為后人留下《勸學》這首詩。

  二、朗讀古詩,初步體會詩意。

  1、教師示范讀詩,詩的節奏為: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2、教師領讀。

  3、學生自由讀詩。

  4、個別學生讀詩,教師糾正字音。

  5、學生齊讀古詩。

  6、學生自由讀詩,同時找出要求會寫的字。

  三、在文本中學習要求會寫的字。

  1、學習“勸”:“勸”有兩個意思,一是拿道理說服人,使人聽從,如“勸告”;二是鼓勵,如“勸學”。誰知道“勸”字在詩有是哪個意思?

  2、學習“學”:朗讀詩的前兩句。

  3、學習“更”:指導發音。

  4、學習“書”:前兩句詩的意思是晚上要挑燈夜讀,早上雞叫就要起訂讀書。

  5、學習“發”:“發”是多音字。

  6、學習“首”。

  7、學習“遲”:后兩名詩的意思是有的人青少年時期不勤奮,等到白頭時再想學習,恐怕已經晚了。

  8、認讀要求會認的`字:學習“燈”“讀”“勤”“悔”。

  四、再讀古詩,感情詩意。

  詩的用意是勉勵青少年及早努力,不虛度光陰。

  五、背誦古詩。

  六、鞏固生字

  1、送字寶寶回家。將詩文抄在黑板上,學生將生字卡片貼到正確的位置。

  2、多音字練習。

  3、字理識字練習。

  出示“道”字的演變過程,讓學生練習講述。

  七、課后作業

  熟練背誦古詩。

  第二課時(4--2)

  三、認讀生字卡片

  四、指導書寫

  可按字形結構分類。

  五、課后練習

  1、讀一讀。

  生自由讀、開火車讀。學生選擇喜歡的詞語說一句話。體會背景圖的作用:小蜜蜂非常勤勞,我們要向它們學習。

  2、寫一寫。指導學生把這些詞寫在虛宮格里,寫美觀。

  3、背一背。指導學生熟練背誦《惜時》和三句名言,不必強調理解詩意。

  六、課后作業。

  1、書寫生字。

  2、書寫詞語:勸學、頭發、學生、遲早、首長。

  教學反思: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了解了古詩所描繪的意思,認識了10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學會了“首”的字理。

  冬冬寫字

  教學目標:

  1、體會文中冬冬后來說話的含義,體會怎樣才能寫好字,培養良好的寫字習慣。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相關詞語。

  3、認識12個生字、1個部首、會寫8個生字。

  4、喚起表達欲望,主動表達自己的想法。

  教學重點:

  1、認識12個要求會認的字,會寫8個要求會寫的字。

  2、讓學生明白怎樣才能寫好字,激起學生養成良好書寫習慣的欲望。

  第一課時(4--3)

  一、問題導入,激發學習情趣

  1、有一個叫冬冬的小朋友練習寫字,可是怎么也寫不好。后來,他終于能寫出好看的寫了,大家想知道為什么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小短文《冬冬寫字》。

  2、出示課題《冬冬寫字》。

  3、領讀課題,強調第二個“冬”字讀輕聲。

  4、讀到《冬冬寫字》這個題目時,你想到了什么?老師想到了跟大家剛入學時寫的字相比,現在大家寫的字真是有了很大的進步!

  5、出示作業比較。

  6、大家入學已經很長時間了,每個人寫都有了進步。大家想知道冬冬是怎么寫好字的嗎?接下來就請大家帶著這個問題聽老師讀課文,邊聽邊把自己不認識的字找出來。

  二、朗讀課文,體會課文表達的意思,隨文學字。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學生個別讀。

  2、指導學生讀出重音。

  3、朗讀第一段,找出冬冬說話的句子。

  4、大家是怎么找到的?有什么竅門嗎?

  5、原來竅門就是小小的引號。

  6、讀完了第一自然段,你能找出冬冬認為自己寫不好字的原因嗎?

  7、朗讀第二段,這回冬冬找到自己寫不好字的真正原因了嗎?是什么?后來他為什么能寫好字了呢?

  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回答問題,并引導學生把問題回答完整:因為姐姐教了他正確的姿勢,從此他改掉了以前的壞毛病,所以他寫的字越來越漂亮了。

  8、討論:你認為怎樣才能把字寫漂亮呢?

  姿勢正確:要做到“三個一”

  寫字要認真。

  三、練習

  1、小組比賽分角色朗讀課文。

  2、填量詞練習。

  3、補充成語練習。

  4、形近字組詞。

  第二課時(4--4)

  一、復習

  1、認讀生字卡片。

  2、有感情朗讀課文。

  二、指導書寫

  1、復習部首,書寫“對”字。

  2、指導書寫“樣、認、體”這幾個左右結構的字,總結出左窄右大特點。

  3、教會學生一個新部首,指導書寫“筆”字,注意上小下大的特點。

  4、指導書寫半包圍結構的“道”字。

  三、練習

  1、“又”“尺”在下面字中有什么變化?寫一寫。

  有些獨體字在做偏旁、部件后便發生變化,如“又”“尺”的捺變點。你還知道哪些類似的變化嗎?

  2、讀一讀,寫一寫。照樣子書寫,要求正確、美觀。

  3、寫一寫。把剛入學時寫的字和現在的字比一比,通過變化感受自己在學習上收獲的進步,激發學生進一步努力學習的欲望,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四、課后作業

  1、書寫要求會寫的字。

  2、準備寫好比賽的作品。

  教學反思:能正確朗讀課文,初步感悟了課文的大意,生字書寫較漂亮;筆畫記憶不夠準確;加強指導和書寫。

  小貓釣魚

  教學目標:

  1、認識14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學會兩個新部首。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讓學生續編故事,培養口語表達能力。

  4、通過童話故事中小貓的經歷懂得:做任何事都應該認認真真,專心致志,三心二意必將一事無成。

  教學重點:

  理解貓媽媽批評教育小花貓的話。

  教學難點:

  學生能通過對文章的學習懂得做事要專心致志的道理。

  教學準備:

  生字卡片。

  第一課時(4--5)

  一、導入

  1、出示課件上的圖片:一條魚、一只貓。看圖說話。

  2、導入:同學們,看老師手中的字卡,你能借助拼音認出這個字嗎?認讀這個字,你能用“釣”字和黑板上的字或詞組詞嗎?或者說一句話?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小貓釣魚》的故事嗎!

  二、用幻燈展示出課題《小貓釣魚》

  三、初讀課文

  1、自讀課文。

  提出下列要求:

  把每個字的字音讀準確,不認識的字,借助拼音,多讀幾遍。

  注意帶有“一”的詞中“一”的聲調變化,注意多音字“著”的讀音。

  標出自然段。

  找出文章中除了小貓、貓媽媽和魚之外的小動物,在字的下邊點上圓點。

  畫出貓媽媽對小花貓說的話。

  2、指名讀課文。

  3、齊讀課文。

  四、理解課文

  1、圖中畫的都有誰?他們在干什么?與哪一自然段的內容相對應?

  2、同學們,大家看到這是什么啊?大家看到的這只蜻蜓很漂亮,大家都很喜歡,那么小貓看到蜻蜓了嗎?誰能找到這段文字來讀一讀呢?

  3、這幅畫中的誰又去干什么了?與哪一自然段內容相對應?這次小貓是怎樣去捉蝴蝶的呢?出示“雙”字卡片,請學生觀察字形交猜測讀音,因為這個左右結構的字兩邊是相同的,都是“又”字,只是左邊的捺變成了捺點。讓學生觀察字形,在教師的分析基礎上自己體會理解字意。學寫“雙”字,強調字音是卷舌音。指導書寫,組詞造句。

  4、同學們,小貓在撲打蜻蜓和捉蝴蝶之后又做了什么呢?誰能找到文章中的這個段落是哪一段?全班齊讀。誰能到講臺前,來表演一下小貓看到了一群麻雀之后的動作?誰能用一個字來表述這個動作?出示字卡并學習。說說,你是通過什么方法來學習這個字的?指導書字。

  5、同學們,小貓釣到魚了嗎?他高興嗎?說了什么?你能從文章中找出來讀一讀嗎?“小貓的盆子里還是空空的。”說明小貓沒有釣到魚。教師講解“空”字的書寫及部首。小貓不高興了,他“生氣”了。讓學生做一個生氣的表情給自己的同桌看。學習“氣”字并指導書寫,誰能來試著讀一讀小貓的話呢?要讓我們感受到小貓此刻的心情。

  6、小貓不只生氣,還有些著急,看著媽媽釣了一大盆魚,小貓不禁要問:為什么自己沒有釣到一條魚呢?同學們,大家能告訴小貓嗎?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事不要三心二意,只有一心一意專心去做,才能把事情做好。同學們從小就要養成做事認真、專心致志的好習慣。

  五、課后作業

  1、熟讀課文。

  2、用自己的話把《小貓釣魚》的故事講給自己的爸爸媽媽聽,并告訴他們自己懂得了什么道理。

  3、作業本書寫生字。

  4、想一想:如果小貓又和媽媽去釣魚,這次他會怎么做?

  第二課時(4--6)

  一、表達訓練:根據圖片提示講述《小貓釣魚》的故事。

  二、學習生字。

  1、復習生字。

  2、學習新的生字。

  以“這四個生字可以組成兩個詞語”激發學生的興趣,“半條立”。講解四個字并指導書寫,參考基礎知識中的相關資料。

  3、游戲“小貓釣魚”。

  4、根據書后練習題“讀一讀”開展讀詞語游戲。

  三、選詞填空。

  四、“讀一讀、說一說”

  三個時間副詞“連忙、馬上、立刻”,課件出示相關詞句,學生可根據自己的理解來表演,體會它們在表達上的作用。將句子補充完整。

  五、課后題“讀一讀,再說說信的意思”

  讓學生通過圖畫,引導學生想象,猜測三幅圖說了什么,激發學生興趣,教師領讀,通過這首兒歌的朗讀,讓學生領悟學習的重要性,激發識字的欲望。

  六、故事會

  1、續編故事:一天,貓媽媽又帶著小貓去河邊釣魚。這次,蜻蜓、蝴蝶、麻雀又飛到了小貓的身邊,大家猜,這次小貓會釣到魚嗎?

  你是怎樣專心做一件事的,講給大家聽聽好嗎?

  教學反思:能正確朗讀課文,初步感悟了課文的大意,生字書寫較漂亮;筆畫記憶不夠準確;認識14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了解課文的寓意。

  分組傳話(4--7)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感知什么是傳話游戲,傳話時要認真聽,記住別人說話的內容,口齒清楚地把話傳給別人。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良好的聽說習慣和與人口語交際的能力。

  3.情感目標:感知準確傳話的重要性,養成良好的聽說習慣。

  教學重點

  通過傳話游戲,知道怎樣準確傳話,培養良好的聽說習慣及口語交際能力。

  教學難點

  準確傳話,培養良好的聽說習慣及口語交際能力。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詞語、圖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師:老師有一點兒事,先出去一會兒,同學們,很對不起。

  (一名老師敲門進入)問:你們的老師在嗎?(生:不在)

  師:請轉告張老師,明天有客人來參觀,請她提前做好準備。(教師出去,師推門進入,學生紛紛舉手)

  師:剛才有點事,耽誤同學們上課了,你們有什么事嗎?(幾個學生把事情說清楚)

  師: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類似這樣的事,怎樣把別人的意思準確無誤地傳達下去呢?你們一定很想知道,今天我們就通過“傳話游戲”來揭開這個疑問。(板書)

  [由學生的實際生活導入新課,引起學生說話的欲望,同時注重培養學生與人交流的意識、能力和習慣,使口語交際真正為實際生活服務。]

  二、看圖感知游戲內涵

  1.什么是傳話游戲呢?同學們先看看屏幕,認真想一想,說一說,你看懂了什么。(課件動畫演示:學生做傳話游戲的情景)

  [一年級的孩子抽象思維能力還不強,由直觀形象的動畫展示,使抽象、難于理解的“傳話游戲”變得直觀、易于理解。]

  2.傳話游戲真有意思,我們也進行傳話游戲,好不好?既然是傳話游戲,首先我們要宣布游戲規則。(課件出示游戲規則)

  (1)認真傾聽。(2)牢牢記住。(3)吐字清楚。(4)互不干擾。

  3.同學們自己讀一讀,不認識的字借助拼音讀準。

  三、在游戲操作中明理

  (一)第一輪游戲

  1.教師準備幾組易混的詞,如:烏云、烏鴉、烏賊等,分組傳下去。

  2.評出優勝小組。

  3.師:怎樣才能把別人的意思準確無誤地傳下去呢?結合自己小組的比賽結果,以小組為單位,大家研究研究,可以向優勝組請教,也可以向老師請教。

  4.總結要領:聽得準,記得牢,說得清。(師板書)

  (二)第二輪游戲

  1.教師準備簡單的句子,如飯后要洗手;認真聽別人講話是有禮貌的孩子;跳繩能夠鍛煉身體;下課了,我們要做安全游戲等等,分組傳下去。

  2.評出優勝小組。

  [游戲的過程由簡單到復雜,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由兩個詞到多個字的句子,傳話的難度加大,也使學生的聽說能力逐步提高,使學生自始至終都處于興奮之中。由實踐引導學生總結要領,使理論更易于學生接受、理解。]

  (三)第三輪游戲

  1.看圖說一句話。(課件準備幾幅畫,讓每組的一名學生到計算機前來操作,給出五幅圖,讓學生選擇一幅,用一句話概括圖意,然后再傳下去。)

  2.評出優勝組。

  [由單純的文字傳遞到看圖說一句話,不僅使學生的聽說能力得到培養,而且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不知不覺中得到鍛煉,使口語交際教學與語文教學密切相連,互相融合,不單純為了交際而說話,不單純為了學習而表達。]

勸學教案 篇4

  執教:成都市樹德中學尹德華

  說明:該課在20xx年11、26四川省高中語文課堂大賽,獲省級一等獎

  授課班級:宜賓市宜賓一中高20xx級七班

  教學課時:1課時

  課型:四川省高中語文課堂大賽賽課課堂實錄

  輔助用具:三張幻燈片。

  教師問:“請大家看幻燈片,21世紀最受歡迎的人才應該具備哪幾種技能?你們想想,大家說一說”

  學生答:知識、口才、創新、設計、計算機、想象力……

  教師講:黑曼在美國的《未來學家》雜志上列出了21世紀最受歡迎的人才應該具備的七種技能?:(展示幻燈片1)展示幻燈片的七種能力,同學們記住,你要想成為21世紀最受歡迎的人就要從這七個方面去努力。今天我在這個課堂上我要教大家這當中的三種能力:一、篩選信息、理解信息的能力。二、說服他人的能力。三、不斷學習的能力。這堂課來學習《勸學》

  (教師板書課題:勸學)

  教師講:細心的同學就會發現“勸”字我寫的是一個繁體字,這是一個形聲字,形聲字中帶“力”字的普遍有個規律:多有“勉勵”的意思,所以,勸學不能解釋為“規勸學習”或“勸阻學習”,而應該是勉勵學習。之前提到的七種能力,在《未來學家》雜志上提及,似乎是對未來的暢想,但是我們的祖先在2300多年荀子就用最為形象的語言做了最響亮的論述:“學不可以已”(教師板書)這也是全文的首句。同學請回答該怎樣斷句?

  學生答:學/不可/以/已“已”是“停止”,全句就是說:要不斷的學習。這是七種能力之一。再看應該怎樣說理?我們都不喜歡別人板著臉孔說教,那么怎樣有說服力,怎樣將忠言不是說得逆耳而是說得順耳?這是一個人的本事和能力,這就是論證。所以,怎樣有說服力是有方法的,那就是要學會一些論證方法。

  好,現在我們來訓練第一種能力:篩選信息、理解信息的能力,并用這個能力來練習背誦。也許有同學會說背誦多簡單;也許有同學會說背誦太難。那么通過這堂課的訓練,所有的同學都會覺得很容易。有一個詞匯:“讀書”,不知大家留意了嗎?生活中我們也常聽到這樣的對話:“王大媽:孩子在哪里讀書?”“在宜賓中學讀書。”但是實際上,應該改成:“在宜賓中學做作業。”(學生、教師齊笑)“讀書”一詞成為整個學習行為的代名詞,足見其重要性,但是卻被我們大家忽略了,今天我要在這個課堂再一次唱響這個詞匯:“讀書”。

  教師非常規范而精彩的朗讀。(當堂博得全體師生的.熱烈掌聲,在頒獎和總結的大會上再次做了朗讀)。教師指令:“聽教師朗讀的時候要拿起筆來句讀或做圈點”。

  學生齊讀

  教師糾正幾個語音:穴(xué)中規(zhòng)

  學生再齊讀一遍。

  用課文的第二自然段來訓練:怎樣篩選信息?怎樣用篩選信息的方法來幫助我們的背誦?先來看看作者選取了哪些比喻的對象,同時講解一些字詞:

  (教師板書:藍草講: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靛青從藍草中提取;

  水――冰講:冰水為之而寒于水。這說明客觀事物是可以改變的,不是一成不變的。

  木講:木直中繩,以為輪,其曲中規;(中:合乎)直木被火烘烤就變得彎曲。

  講:雖有槁暴,不復挺者,使之然也。“雖”字是轉折點,也是背誦的一個重要信息。

  金講:故木受繩則直,金就則利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君子廣博地學習反省自己,那么就智慧明達而且行為沒有過錯。

  土講: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教師:請同學看這些所選比喻對象的特點。

  學生:(七嘴八舌的2搶答:是金、木、水、火、土,是五行)

  教師:你們很了不起,我有個問題:哪里是火?

  學生:使之然也“”字通“,用火烘烤

  教師:同學們今天這是一個重大發現,長期以來這個問題都被人們忽略了。《教師教學用書》高中第一冊(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室)208頁上這樣寫到:《勸學》的寫作特點是“本文運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見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說明白,深入淺出,使讀者容易接受。”從今天同學們的發現來看,這句話是值得商榷的,我認為沒有充分地解讀出該篇的精髓。作者不但不是隨意地選取比喻的對象,而恰恰是用心良苦。“五行”在中國古文化中的重要性自不用說,看看,草木是萬物之本,水是萬物之源。而論據的代表性和概括性更是得以充分的體現。比喻論證不僅要求形象還要求美。這個內容應該可以成為教參的補充。(全場熱烈的掌聲)

  請同學們頭腦中裝著這幾個信息,再次朗誦這個段落,準備背誦。課后用這個相同的方法背誦全文。

  學生齊讀。

  教師糾正:故/木/受繩/則/直

  學習第三段:捕捉信息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學習方法)吾嘗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教師問:“這整個段落的核心句是哪句?”

  學生答:“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教師問:“這當中的核心詞匯呢?”

  學生:“善假于物也。”

  教師講:我記得有句話說:一個最有本事的人,不是看他多有本事,而是所有有本事的人都心甘情愿地為他服務。(全場熱烈的掌聲)

  這就是善假于物。那么同學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假”什么?怎樣“假”?也就是說在碰到困難的時候,怎樣借助外物來解決問題?

  同學1回答:看資料、查工具書。

  同學2回答:我記得一個老總說:21世紀最大的智慧就是剽竊別人的智慧。當然這個“剽竊”是不對的應該改成“借鑒”。要想學好就應該借鑒別人的方法,再勞逸結合。(全場熱烈的掌聲)

  教師:很好!大家的掌聲就是對你最好的評價。強調幾點:善――擅長假――借助物――外物

  教師:最后一個自然段,這里主要說學習中最重要的方法――積累。平時你們有積累的習慣嗎?今天帶了筆記本沒有?是平時就沒有,還是忙著來上課忘了?應該有,所有學科都應該有。不僅要積累,還要分類。

  分析: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土――山――風雨

  這在哲學上就稱為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這也體現了學科之間是相通的,荀子特別強調積累。

  分析:什么是君子?

  學生答:學不可以已就是積累。

  教師:一個人不斷地學習,積累,就明了禮義。明了禮義,就是稱為君子。這是第一層體現了積累的重要性。第二層: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學生:這是說積累的堅持不懈,要日積月累。

  第三層:專心致志。這里有個難點: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彝族的語言有一個特點,比如:“一塊黑板擦”他們會說“黑板擦一塊”。請看這里有個什么語言現象?

  學生:“倒裝”!

  教師:什么倒裝,再具體一點。

  學生:定語后置。

  教師:彝族的語言現象有些接近古漢語。初中學過的有:“馬之千里者。”(《馬說》)譯為:千里馬

  “石之鏗然有聲者。”(《石種山記》)譯為:鏗然有聲的石頭。課文的這一句應為: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強勁的筋骨。

  第三個能力:說服他人的能力,常用的是打比方的方法,比喻不僅僅是把抽象的事物現象化,而且比喻句本身也很美。下面我們一“寬容”這一對象來做一個練習,學習。要求用比喻句來表達,一句或兩句都行,三個連續的就更棒了,請同學們把它寫下來。(兩分鐘)

  學生1:寬容是寒日里一縷朝陽,寬容是酷暑里的一屢輕風。

  學生2:天空接納了每一片云彩,無論美丑,所以廣袤無邊;大地擁抱了每一寸土地,無論貧富,所以寬廣無邊,大地擁抱了每一條河流,無論大小,所以無邊無際。(全場掌聲)

  教師:看來我們不是缺少這種能力,只是缺少開掘,今天我就是來開掘的。接下來我們再來做一次大膽的嘗試。荀子很了不起,德國號稱哲學之鄉,在那里產生了無數的哲學界的頂級人才,如:黑格爾、康德、叔本華等。但是現在從這里的聲音說:“錯了!真正的哲學是在中國,趕快派傳教士到中國去。”這是多么令人驕傲的信息。那么在今天的這個名篇當中,就論證這一點來說有沒有不盡如人意甚至是不夠科學的地方呢?同學們敢不敢去懷疑?

  學生齊聲說:“敢!”

  (讓學生討論了兩分鐘)

  學生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蟹是有八只腳,而不是六只腳。兒歌里唱到:螃蟹一呀,爪八個,兩只眼睛那么大一個。

  學生2:螃蟹的兩個爪不是用來挖洞的,不是它不用心,而是它沒有那個能力。

  學生3:蟹和蛇是會挖洞的。蟹和蛇是利用天然的縫隙,用頭鉆進去,轉動身子,產生動力,從而挖成洞穴的。

  教師:這也是善假于物。今天教給大家的三種能力,大家有收獲嗎?

  學生齊聲說:有!

勸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礎知識

  2、能力目標:以誦讀培養語感,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3、德育目標:認識“學不可以已”的深刻道理。

  教學設想

  我們教文言文,目的不在于寫作,而在于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既如此,什么是學生閱讀文言文的理想境界呢?它不是能將文言文譯成順暢的現代語,也不是能對文言語句作細致的語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經過查詞典、會意而后懂。有時進行點翻譯練習或語法分析不過是達到讀懂的一種輔助性手段。

  教授《勸學》,我擬以“讀”為基調,即朗讀、誦讀、背誦。 當然,對于高一的學生來說,在“讀”的過程中, 老師應該知道他們掃清字詞句的閱讀障礙, 引導他們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這對誦讀課文、理解課文、背誦課文,提高閱讀鑒賞文言文的能力很有幫助。

  針對這樣的教學目的,我設計了三個教學環節:誦讀課文(感性認知)、探究課文(理性認知)、背誦課文(能力升華)。

  1、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樹立為發展學生能力、智力而教學的觀念,堅持誦讀教學。

  教學難點是:在誦讀中落實本文的文言語法知識教學。在誦讀中滲透正字正音、辨詞析句、層次疏理、文意理解、語言鑒賞等多項文言基礎知識的學習。

  2、教學方法

  本文采用誦讀教法、討論交流法。

  誦讀要多次進行,開始照課本朗讀,要求字音無誤,節奏鮮明,讀得順暢;

  繼此再讀,要求在粗知大意的基礎上能大體成誦;

  最后,經過分析、思考,要求領悟文章的基本內容,達到熟練地背誦全文。這種誦讀式的教學,跟先前書塾的死記硬背是有著實質上的區別的。

  為了使誦讀收到實效,首先要善于根據課文內容和寫法上的一些特點,啟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產生自覺誦讀的要求;其次,在誦讀練習過程中發現難點時,要指示學生運用各種記憶的因素去解決它們,毫不動搖地要堅持做到當堂成誦。

  誦讀練習可以分段、分層地進行,但最后一定要連貫地背誦全文。

  3、課時安排

  第一課時:誦讀課文、探究課文、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整理、歸納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識(實詞、虛詞、句式)。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課文

  剛才,很偶然的想到一個很實在的問題,這個問題可以說遍地都是正確的'答案。我很想聽聽同學們是從什么樣的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的。

  1、從小學到現在,也算是十年寒窗了,你是否思考過這樣的一個問題:學習的意義在哪里?

  2、第二個問題:這些年來,你在學習上有哪些好的方法?

  這幾位同學的回答都很深刻, 相信大家也很想知道兩千多年前的人,是怎么看待這個問題的。這節課,讓我們一起通過一篇散文的指引,穿越時光隧道去聆聽兩千多年前的儒家大師荀況關于學習的諄諄教誨。這篇散文的題目是《勸學》(課件板書)

  “勸學”的“勸”是什么意思?

  生:勉勵之意。

  師:那這個題目告訴我們這是一篇勉勵人們努力學習的文章。它雖然是文言文,但其內容淺易,行文思路清晰。同學們一起來讀一遍。

  二、第一環節:誦讀課文

  訓練方法:分段讀、分男女生讀、全文讀、聽課文錄音

  (一)齊讀課文(學生讀后,教師指導正音、停頓)

  同學們讀的很投入,聲音很響亮。 但也有些瑕眥,例如某個字音不準,某個句子的停頓,還有情感處理不太夠。這樣好象有些對不起這樣的名篇,大家請看大屏幕。

  注意下列字音:

  有yòu槁 gǎo 礪lì 跂qì 輿yú 蛟jiāo 跬kuǐ 騏qí

  驥jì 駑nú 鍥qiè 鏤lòu 鱔shàn 生xìng 臾yú

  注意一些句子的停頓處理:

  1、學/不可以已

  2、輮/使之然也

  3、故 /木/ 受繩 / 則直,金/ 就礪/ 則利

  4、君子/ 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 知明/ 而行無過矣。

  5、吾嘗/ 終日而思矣,不如/ 須臾之所學也

  6、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7、君子/生 /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8、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9、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

  (二)欣賞課文誦讀(播放課文錄音)(注意朗讀名家對誦讀節奏和情感的處理)

  (三)自由誦讀,品味語言(教師下去指導,邀請學生個人誦讀)

  (四)齊讀、個人讀。

  三、第二環節:探究課文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相信同學們也一樣,對課文都有了各自得體會或感悟。下面我們就來簡單的探究一下。首先,大家在字詞句這個層面上有沒有困難?

  (一)課文的文言基礎知識(師生交流討論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

  1、文言實詞

  2、文言虛詞

  (1)“于”的三種用法:

  ①相當于“從”,如“取之于藍”的“于”;

  ②表示比較,如“青于藍”的“于”;

  ③表示動作方向,如“善假于物”的“于”。

  (2) “者”的兩種用法:

  ①相當于“……的人”,如“假舟楫者”的“者”;

  ②指代結果,以示將有所解釋,如“不復挺者”的“者”。

  (3) “而”的四種作用:

  ①并列(“知明而行無過”);②表修飾(“終日而思”);

  ③表轉折(“而致千里”);④表順接(“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3、 文言句式(判斷句、倒裝句、被動句等)

  4、課文中哪些說法你覺得不夠嚴謹的?

  (1)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則知明而行無大過矣)

  (2)蚓和蟹的比喻不太恰當,這些只是它們的生活習性,和“用心專一、用心浮躁”關系不大。

  (二)課文行文思路

  老師這里還有幾個疑點,請大家討論。這是一篇議論性散文,那么

  1、 就議論這點而言,文章的論點是什么?(第一段提出論點“學不可以已”)

  2、 這個論點是兩千多年前的看法,就今天看來是否還有生命力?(學習改變命運、終身學習)

  3、 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論證自己的論點的?(學習的意義、作用、方法和態度)

  4、 荀子看來,學習的意義是什么?(改變自己、提高自己)

  學習有什么作用?(彌補不足)

  學習的方法是什么)(善于積累)

  學習應該有什么樣的態度?(堅持、專一)

  5、 就散文這點而言,它的文學性體現在哪里?(作者通過二十個比喻來說明道理,以喻代議,寓議于喻)

  6、 誰來總結一下本文的行文思路?

  從學習的意義上論證(5個比喻)

  學不可以已(中心論點) 從學習的作用上論證(5個比喻)

  從學習的態度上論證(10個比喻)

  四、第三環節:背誦課文

  好的,我們已經掃清了字詞句方面的障礙,也理清了文章的行文思路。這對課文的背誦很有幫助,下面我們就進入這節課的第三個環節:背誦課文

  1、先齊讀課文。

  2、哪位同學現在就能夠背誦出來的?自薦一下。

  (你背下這篇文章后,你有什么特殊的感受?)

  3、沿著文章的行文思路去背誦課文,也是一種快速成誦的方法。

  A、第二段的行文:(5個比喻)

  青取之于藍

  學習的意義

  冰 寒 于 水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輮 以 為 輪

  提高自己

  木受繩則直

  改變自己

  金就礪則利

  B、第三段的行文:(5個比喻)

  跂 而 望 不如登高

  學習的作用 登高而招 見者遠

  順風而呼 聞者彰 善假于物

  彌補不足 假輿馬 致千里

  假舟楫 絕江河

  C、第四段的行文:(5對比喻,10個)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學習方法 積累 積水成淵,蛟龍生焉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 對比

  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堅持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

  學習態度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專一 蚓無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4、小測驗:邀請你來嘗試背誦(抽查男女生各一名)

  5 、大家一起來大聲背誦全文

  五、第四環節:拓展延伸

  古時候我國有“嫦娥奔月”的故事,這只是一種幻想,而現在人們利用飛船卻真的可以登上月球。請你從課文中找一句話來概括這種情況。(“善假于物”)

  宇宙飛船的發明,是現代科學進步的結果,也是學習的結果。

  1969年7月16日上午,巨大的“土星5號”火箭載著“阿波羅11號”飛船從美國肯尼迪角發射場點火升空,開始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太空飛行。參加這次飛行的有美國宇航員尼爾阿姆斯特朗、埃德溫奧爾德林、邁克爾科林斯。在美國東部時間下午4時17分42秒,阿姆斯特朗將左腳小心翼翼地踏上了月球表面,這是人類第一次踏上月球。

  在上古時代,人們也是有發明創造的,課文中有沒有提到這一點?(“輿馬”“舟楫”都是人的發明創造,說明人是“善假于物”的。

  荀子提出“善假于物“這一命題是非常可貴的。人類成長的一大標志就是學會了制造勞動工具。人類社會是隨著勞動工具的改善而不斷進步的。

  六、小結(可請學生來小結)

  這節課我們做了什么呢?

  1、模仿名家誦讀課文;

  2、初步理解課文的字詞句和行文思路;

  3、嘗試背誦課文。

  七、布置作業

  完成課后練習

  八、附錄

勸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了解《荀子》及相關知識,掌握并積累重要的文言文實詞和虛詞,掌握本文出現的通假字、詞類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2.學習本文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提高學生圍繞中心論點合理論證的能力。

  3.明確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積累”“堅持”“專一”的道理。

  教學重點:

  理解比喻的含義以及比喻與比喻之間的內在聯系。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鍥而不舍”是同學們早已熟悉的兩個成語,這兩個成語的含義是什么呢?和學習有什么關系呢?我們一起來學習《荀子勸學》一文,領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勸學”的。

  1.介紹《荀子》

  學生看課本注①,教師補充。

  荀子(約前313~前238),名況,戰國末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時人尊稱為“荀卿”,漢代著作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寫作“孫卿”。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官祭酒,后為楚蘭陵令。韓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學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繼承了孔子學說,又能揚棄其消極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學派的思想學說,成為先秦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說理透徹,氣勢雄渾,語言質樸,句法簡練縝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書共32篇,其中26篇為荀子所著,末6篇或為其門人弟子所記。

  2.題解

  《勸學》是《荀子》第一篇,“勸”是“勸勉”的意思。《勸學》論述了學習的意義、作用、方法和態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也體現了作為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的藝術風格。

  二.課文誦讀

  1.教師范讀課文。學生糾正自己預習時的讀音錯誤及斷句不當之處。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3.檢查學生字音掌握情況

  4.指名2~3名學生朗讀課文(分節讀)

  教師作朗讀提示:

  為了突出強調,有時需重讀,有時還需讀后稍作停頓。例,第一段:“學不可以已”,應重讀“學”“不”“已”,并且“學”后稍作停頓,即:“學/不可以已”,以下要根據文意自己確定重讀,停頓情況。第四段,應注意一組一組的對比句,要把兩種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態度讀出來——嚴格按標點符號的停頓來讀。

  5.分組齊讀課文(通過讀、聽,強化記憶)

  三.課文分析

  1.討論、分析全文的思路結構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闡述這個觀點的?

  引導學生討論分析,教師總結、點撥: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學不可以已”。就是學習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廢。這一中心論點,是從學習的意義、學習的作用、學習的方法和態度三個方面來論述的。

  課文一開頭提出“學不可以已”這一論點后,接著從三個角度展開論述:在第二段中,學習可以使人“知明而行無過’,說明學習具有重大的意義,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第三段,學習使本性與一般人沒有差別的人成為君子,說明學習具有重大的作用,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第四段,學習應持注重積累、持之以恒、專心致志的方法和態度,半途停止是不會學好的,只有“學而不已”才能成功,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

  (2)引導學生理清全文思路結構。組內討論,全班交流,教師歸納板書。

  四.布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整理、歸納文中的多義詞、活用詞、特殊句式。

  第二課時

  一.檢查背誦

  二.整理、歸納文中重要文言知識(用多媒體展示)

  A.字詞解釋

  (1)通假字

  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君子生非異也

  (2)詞類活用

  ①動詞的使動用法:木直中繩,輮以為輪。

  ②名詞作狀語:a.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b.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③名詞用作動詞: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b.假輿馬者,非利足也

  ④形容詞用作動詞:假輿馬者,非利足也

  (3)一詞多義

  B.特殊句式(學生口譯,教師重點點撥翻譯注意點)

  (l)判斷句

  ①青,取之于藍

  ②冰,水為之

  ③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

  ⑤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2)固定格式

  無以至千里(“無以……”意為“沒有用來……的辦法”。下文“無以成江海”中“無以”同此)

  (3)定語后置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三.組織學生討論以下問題(小組討論,小組推薦發言人,以組為單位提問、交流)

  (1)課文中心論點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處?中心論點包括哪幾方面的意思?

  點撥: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使觀點更具權威性。這個觀點包括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是因為學習意義很大,所以學習不能停止;二是學習的態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學習。

  (2)在論述學習的意義時,用“青”“冰”的比喻論證了什么問題?用“輪”“木”“金”的比喻論證了什么問題?

  點撥:“青”“冰”的比喻論證了學習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輪”“木”“金”的比喻論證了學習可以改造人的品性。這五個比喻論述了學習的'意義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達,不犯過錯。

  (3)在論述學習的作用時,“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這個比喻是論述什么觀點的?(引導學生用課文原句回答)

  點撥:這個比喻是論述“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這個觀點的,強調了學習的作用。

  (4)“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揖”這四個比喻為什么要強調“臂非加長”“聲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點撥:這就強調了“聞者彰”“致千里”“絕江河”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異功能,而是因為憑借了外界條件。這就與的推論“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絲絲相扣,有力地論證了學習的作用,學習可以彌補人的不足。

  (5)課文論述學習的方法和態度,可以分為幾個層次?是如何正反設喻論證的?

  點撥:可分為三層。第一層論述學習要積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設喻論述的。第二層論述學習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設喻論述的。第三層論述學習要專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設喻論述的。

  四.鑒賞本文的論證藝術

  引導學生回憶初中學過的比喻的有關知識,明確比喻的表達效果。引入對本文論證藝術的最大特點——采用大量的比喻進行說理的藝術特色的鑒賞。

  點撥:

  (1)本文運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見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說得明白、具體、生動,深入淺出,使讀者容易接受。比喻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有時用同類事物設喻,從相同的角度反復說明問題,強調作者的觀點。例如: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積土成山,積水成淵。有時將兩種相反的情況組織在一起,形成鮮明的對照,讓讀者從中明白道理。如將騏驥與駑馬對照,朽木與金石對照。設喻方式有時先反后正,有時先正后反,內容各有側重,句式也多變化,讀來毫無板滯之感。有的比喻,單說比喻而把道理隱含其中,讓讀者思考,如“青出于藍”“冰寒于水”。有的先設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有的先設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進一步論證。如先用“積土成山”“積水成淵”設喻,引出“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的道理,再用“不積跬步”“不積小流’作進一步論證。

  (2)論證方法靈活,是本文另一特點,全文先提出中心論點,然后分段論證。每段說明一個問題。第二、三段是先行論證,最后歸結論點;第四段則把論點貫穿于論證之中。論證中有時先正后反,有時先反后正。靈活而有變化,使論辯生動有力。

  (3)語言特點:多用對偶,夾用排比,也是一個特點。排比句使氣勢充沛,說理流暢。本文中排比句與大量對偶句穿插使用,使既整齊對仗、節奏和諧,又參差錯落、變化流暢,反映了荀文議論透辟、筆勢雄健的特點。(引導學生通過誦讀體會這一特點)

  指導學生齊背課文,進一步體味本文的語言特點和論證藝術。

  五.小結

  本文作為《荀子》的開篇之作,是一篇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勸導人們以正確的目的、態度和方法去學習的散文。以樸素的唯物主義理論為基礎,旁征博引,娓娓說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其中闡述的關于學習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強的指導作用。同時,本文也體現了作為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的藝術風格。

  《勸學》是一篇說理性很強的文字,卻形象清新、膾炙人口,千百年來為人們傳誦不衰。

  關鍵在于,它把深奧的道理寓于大量淺顯貼切的比喻之中,運用比喻時手法又極其靈活自然,生動鮮明而絕無枯燥的學究氣。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來闡述“學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稱雄辯奇才,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文中所用的喻體幾乎都是常見的、易懂的,這些仿佛信手拈來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會使人自然而然地聯想到某些直觀、淺近的形象事物,進而連類比物,啟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說的深刻道理。所有這些,也是很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的。

  六.課后作業

  以《勸學》為話題,結合當前實際,借鑒本文的寫法,寫一篇,600字以上。

勸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了解《荀子》及相關知識。

  2、掌握并積累重要的文言文實詞和虛詞。

  3、掌握本文出現的通假字、詞類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二、能力目標

  學習本文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提高學生圍繞中心論點合理論證的能力。

  三、德育目標

  1、明確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積累”“堅持”“專一”的道理。

  2、理解比喻的含義以及比喻與比喻之間的內在聯系。

  【教學重點】

  1、比喻的含義和內在的聯系。

  2、背誦全文,積累文言詞語。

  【教學難點】

  掌握全文比喻代議,寓議于喻及從正反兩方面反復論證的特點。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課前五分鐘

  安排2名學生背誦《論語》片段,并翻譯。

  二、導入新課

  1、導語設計

  培根說過,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和物質文明的進步。那么,獲取知識的途徑是什么?答案只有一個,就是學習。可以說,人的一生都處于不斷的學習中,學習是人的一種本能。我們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這種無意識的本能轉化為自覺的行為,大幅度地提高學習效率。這一點,古人已為我們指明了方向,兩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勸學》就精辟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膾炙人口的好文章。

  2、解題

  《勸學》的“勸”起著統領全篇的作用。教師先在黑板上寫一個“勸”字,問道:這個字是什么意思?學生往往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勸告”。教者趁此在“勸”字后加上一個“學”,再問:“勸”是什么意思?學生才會領悟:原來它還有“勸勉”的意思。這在心理學上叫做給學生建立“注意中心”。接著就講:“勸”的繁體字“勸”是形聲字,凡是用“力”作聲旁的字,多數有給人們勉勵的意思,如“勵”、“努”等。這是“勸”的本義,而在現代漢語中,“勸”,解釋為“勸阻”,詞義已經轉移了。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題目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高尚的品德。

  三、研習課文

  1、全班齊讀課文。

  正音,指出不足之處。

  2、講解第一自然段。

  提問:本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明確:①是全文的文眼。②統領全篇,開門見山,引起下文論述。

  3、研習第2段

  (1)學生齊讀第2段。

  (2)講解第2段。

  青①,取之于藍② ,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③ ,輮④以為輪,其曲中規⑤ 。

  ①青:靛青,一種染料 ②藍:草名,也叫蓼藍,葉子可制染料 ③中繩:合乎拉直的墨線④輮:使……彎曲 ⑤規:測圓之器

  雖①有②槁暴③ ,不復挺④者,輮使之然也。

  ① 雖:即使 ②有:通“又” ③槁暴:槁,枯。暴,通“曝”,曬。 ④挺:直

  故木受繩①則直,金②就③礪④則利。

  ①受繩:經墨線量過 ②金:金屬制的刀劍等 ③就:動詞,靠近,接近 ④礪:磨刀石

  君子博學而日參①省②乎③己,則知④明而行無過⑤矣。

  ①參:驗,檢查 ②省:省察 ③乎:相當于“于”④知:通“智”,智慧 ⑤過:過錯

  (3)要求學生找出本段論述的事物及特點。

  加工 冷凍

  明確:藍----青 水----冰

  勝于 寒于

  輮 繩 礪

  直木----輪 木----直 金----利

  (4)上面提到的五個比喻都論述了學習的意義在于提高自己,改變自己。他們是平行并列的,還是依次排列的?請分析說明。

  明確:從論證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以分層:①人只要不斷學習,就能得到發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學,才能增長知識,培養品德,鍛煉才干,即達到“知明而行無過”這兩層不是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

  4、研習第3段。

  (1)學生齊讀第3段。

  (2)講解第3段。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①之所學也;吾嘗跂②而望 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③ ;順風而呼,聲非加疾④也,而聞者彰⑤ 。

  ①須臾:片刻 ②跂:提起腳后跟 ③見者遠:人在遠處也能看見 ④疾:強,這里指聲音宏大 ⑤彰:明顯,顯著

  假①輿②馬者,非利足③也,而致④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⑤也,而絕⑥江河。君子生⑦非異也,善假于物⑧也

  ①假:借助,利用 ②輿:車 ③利足:腳步快 ④致:達到 ⑤能水:指游水,能,動詞 ⑥絕:渡 ⑦生:通“性”,資質,稟賦 ⑧物:外物,指各種客觀條件

  (3)要求學生找出本段最能說明作者觀點的一句話。

  明確: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4)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說明“善假于物”的?

  明確:從四個方面說明。即:登高而招見者遠,順風而呼聞者彰,假輿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絕江河。最后一句是對以上四種情況的歸納總結,說明學習的作用在于彌補自身不足。

  四、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1-3段。

  2、完成課后練習第3題。

  第二課時

  一、課前五分鐘

  安排2名學生背誦《論語》片段,并翻譯。

  二、檢查背誦情況

  抽查(個別)背誦,集體背誦。

  三、講解第四自然段。

  1、請學生朗讀第四自然段。

  2、講解:“興焉”“生焉”“備焉”的“焉”--或注為“于是”,亦通。虛詞也可以活解,只要于文意無害。

  “無以”--可與“河曲智里無以應”作比較。這里是“沒有辦法”的意思。

  3、本段可分幾個層次,各說明什么道理?

  明確:可分為三個層次。

  ①開頭至“無以成江海”,說明知識在于積累。

  ②“騏驥一躍”至“金石可鏤”,說明學習貴在堅持。

  ③“蚓無爪牙之利”至段末,從正反兩方面強調說明用心、專心的重要性。

  四、總結全文。

  1、提問: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分別從哪幾個方面進行論述?

  明確:本文中心論點是:學不可以已。從學習的意義、作用及學習的態度和方法三方面進行論述。

  齊讀全文,體會本文善用比喻、說理透徹的特點。

  2、結合《優化設計》提供的相關材料及本文所體現的觀點,了解荀子“人定勝天”的'思想。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當時人們尊重他,稱他荀卿。漢代著作因避漢宣帝劉洵諱,寫作孫卿。戰國末期趙國人,曾游學于齊,當過楚國蘭陵令。后來失官居家著書,死后葬于蘭陵。

  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他強調教育和禮法的作用,主張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視教化兼用“禮”治,強調“行”對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后天環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該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展為有標題的論文,標志著古代說理文的進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說理透徹、語言質樸、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勸學》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幾段的節錄。

  3、設喻的運用。

  提示:嚴格地說,通常所謂“比喻論證”是不確切的,比喻是一種修辭技巧,常用來說明事物的狀態、大小、色澤等等;設喻則是一種說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論證,應稱為“設喻論證”。

  學生討論:

  (1)從本文看,運用設喻的基本原則是什么?

  (2)本文在設喻的運用上有哪些特點?

  小結要點:

  設喻的基本原則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也就是用生活中常見的事物來說明深刻的道理。(附帶說說,寓言也是設喻的一種,上學期已學過,如“循表夜涉”“刻舟求劍”等,同樣也有深入淺出的效果。)

  本文的設喻有兩大特點:一是方式靈活,有時從一個方面用同類事物并列設喻以加強效果,如“青,取之于藍……而寒于水”;有時從正反兩面設喻說明同一道理,如“騏驥一躍……功在不舍”。二是用一連串的設喻,而內容逐步加深,如“登高而招……而絕江河”。

  五、布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完成《優化設計》練習。

  【板書設計】

  勸學(荀子)

  (1)學比可以已--中心論點

  提高自己

  (2)學習的意義 比喻

  改變自己

  (3)學習的作用--彌補不足

  積累 對比

  (4)學習的態度、方法 堅持

  專心

勸學教案 篇8

  知識目標

  1.了解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作用和學習應持態度的論述。

  2.背誦全文。

  能力目標

  1.學習本文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提高學生圍繞中心論點合理論證的能力。

  2.掌握"絕、強、假、望、聞"五個多義詞的義項,積累四個通假字,三個文言虛詞。

  德育目標

  明確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積累""堅持""專一"的道理。

  教學重點

  1.比喻的含義和內在聯系。

  2.背誦全文,積累文言詞語。

  教學難點

  掌握全文比喻代議,寓議于喻及從正反兩方面反復論證的特點。

  教學方法

  1.提綱式教學法。以板書為提綱帶動各個教學環節,利于學生背誦、理解。

  2.點撥法與討論法相結合。分解比喻句含義,分析與中心論點的關系,教師示范分析第二段,用圖示法教會學生方法,然后以三人為一組用此方法解決其他句子的問題,訓練學生的思維推理能力,提高他們認識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

  3.探究拓展法。設計一些探究性思考題目,如:"《勸學》到底勸人們學什么?""有人說,《勸學》是一篇具有濃厚人文特色的文章,始終把'人'放在重要位置上進行論述。對此,你是如何認識的?"等等,訓練學生探究思維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

  教具準備

  錄音機、教學磁帶、投影儀、多媒體CAI課件。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步驟

  預習提綱

  1.朗讀課文,結合注釋,借助工具書,掌握重要詞語的音、形、義。

  2.結合注釋,疏通文意。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作者簡介,解題。熟讀課文,把握文意。師生共同研習第1、2、3段,背誦1、2、3段。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培根說過,知識就是力量。高爾基有"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的名言。那么,獲取知識的途徑是什么?答案只有一個,就是學習。可以說,人的一生都處在不斷的學習中,學習是人的一種本能。我們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這種無意識的本能轉化為自覺的行為,大幅度地提高學習效率。這一點,古人已為我們指明了方向,兩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勸學》就精辟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性及學習應有的方法、態度,是一篇鞭辟入里、膾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文章。(板書文題)

  二、荀子簡介

  學生讀注釋①,教師補充(多媒體顯示):

  荀子,名況,當時人們尊稱他為荀卿,戰國末期趙國人。曾到齊國、秦國、楚國游學,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為儒家中對立的兩派。他對儒家的復古保守傾向有所揚棄,強調后天學習的重要性,注意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重視教育的作用,強調教育功能的重要,這些都比前人的想法合理、進步。

  荀子的散文說理透徹,氣勢渾厚,語言質樸,句法簡練綿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素有"諸子大成"的美稱。

  三、解題荀子塑像

  《勸學》中的"勸"起統領全篇的作用。"勸"是"勸勉"的意思。繁體字"勸"是形聲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數有"勉勵"的意思,如"勵""努"等,這是"勸"的本義。而現代漢語中,"勸"解釋為"勸阻",詞義已經轉移了。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題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高尚的品德。

  四、熟讀課文,把握文意

  1.聽錄音或教師范讀

  2.檢查學生字詞積累情況

  五、師生共同研習課文

  1.研習第2段

  (1)學生齊讀第2段。

  (2)要求學生找出本段論述的事物及特點。

  (3)上面提到的五個比喻都論述了學習的意義在于提高自己、改變自己。它們是平行并列的,還是依次排列的?請分析說明。

  學生思考、討論。

  明確:從論證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分兩層:①人只要不斷學習,就能得到發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學,才能增長知識,培養品德,鍛煉才干,即達到"知明而行無過。"這兩層非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拓展的。

  (4)學生齊讀第2段,以詞語提綱為線索背誦第2段。

  教師提示應重點掌握的詞語:①②有③就④中。

  2.研習第3段

  (1)學生齊讀第3段,教案《‘教案’9、勸學教案》。

  (2)要求學生找出本段最能說明作者觀點的一句話。

  明確: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提問:作者選哪些比喻來論證這一觀點的?在段落提綱的基礎上擴展增附詞語提綱。

  明確:跂而望登高博見

  登高招見者遠

  順風呼聞者彰

  假輿馬致千里

  假舟輯絕江河

  (3)要求學生模仿第2段的思維推理模式,前后桌四人為一組討論分析本段的推理過程。

  學生討論。

  教師引申: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每個同學都具有一定的外在環境和條件,有順境,有逆境。關鍵在于每個人自身的努力,發揚主觀能動精神,不但會利用現有的條件,而且要學會創造條件改造環境。英國首相丘吉爾本來口吃,后來成為演說家,就是把不利因素轉化為有利條件的一個典型例子。

  (4)學生齊讀第3段,對照詞語提綱,嘗試背誦。

  教師強調應重點掌握的詞語:①跂②致③絕④假

  3.學生朗讀2、3段,背誦1、2、3段。

  六、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完成練習二、三題。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師生共同研習第4段,背誦第4段;歸納總結本文的寫作特點;進行探究性訓練,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分類歸納文言知識,小結全文。

  教學過程

  一、檢查背誦

  學生齊背一遍,再抽查兩名學生獨立背誦。

  二、師生共同研習第4段

  1.學生齊讀第4段。

  2.請學生列出本段的詞語提綱,并用圖示法展示本段的`推理過程。

  學生討論分析。

  教師明確

  3.借助詞語提綱、思路推理圖示,學生按圖索驥,嘗試背誦。

  教師提示應重點掌握的詞語:①跬②鏤③一④焉⑤至

  對"至"作重點分析:下面兩個句子中的"至"和"致"有何區別?

  ①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②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至"在《說文解字》中本義是"鳥飛從高下至地也",引申為"及,達到",①句強調指出自身積累"跬步"達到的結果,用"至"突出了第4段的中心。"致"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送詣也,送而必至其處也。"含有"使…達到"的意思,②句強調"善假于物"的重要作用,用"致"恰當地表達了語意。

  4.學生齊背第4段。

  三、分析歸納本文的寫作特點

  提問:本文作為一篇議論文,寫作特點是什么?

  學生從課文中選擇相關句子作答。

  明確:①比喻說理,形象透徹;②正反對比論證,靈活而富于變化;③氣勢充沛,說理流暢,多用對偶、排比句式。

  要求學生在朗讀中反復體會。

  四、探究性閱讀訓練

  1.提問:荀子主張"學不可以已",這個"學"當然指"學習",但是他到底"勸"人們學習什么呢?

  學生可能會回答:學習文化知識。

  教師否定,點撥并引申:課文中,荀子說:"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從上句的"故"字看,這是荀子通過一組比喻得出的結論。從這一點看,荀子勸學是"勸"人們首先要學習做人。另外,"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德,圣心備焉"這一句同樣著眼于品德的養成。在荀子看來,學習可以改造人惡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養。所以,學習的對象是明確的,也就是品德的學習。

  《勸學》中未選入本文的語句有"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始乎為士,終乎為圣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這些語句也可以證明荀子勸勉人們學習就是讓人們完善自己,最終成為一個真正的人。歷史和現實無數的事實證明,只有立德才能立人,只有尚德才能治國。時至今日,先賢的宏聲巨音仍回響在現代都市和鄉村的上空,引領著人們求美、求善。以德治國,公民道德規范的實施不正印證了這一點嗎?劉海洋傷熊事件確實值得我們深思,讓我們深刻地領悟到現代教育的些許缺憾。

  當然,荀子講學習要積累、堅持、專一的方法和態度,對我們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也具有啟發意義和指導作用。

  2.提問:有人說,《勸學》是一篇具有濃厚人文特色的文章,從開篇到結尾始終把"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進行論述,"人"實質上是本文反復詠唱的主旋律,透過文字,我們可以發現文中寫了哪些人呢?

  學生明確:"君子""吾"。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知明而行無過""善假于物";吾"嘗終日而思""跂而望",知道"不如須臾之所學""登高之博見",知道"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的效果,是"知假物"的人。但"吾"比"君子"低一個境界。

  教師適當引申:荀子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主張用教育來陶冶,用禮法來約束,才能抑"惡"揚"善",避"惡"就"善",所以文中向我們展示了兩種不同境界的人,突出學習的重要性。

  3.請把"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兩句插到本文各自最適合的段落中去,并簡要說明理由。

  學生思考。

  教師略作解釋:冥冥:精誠專一,埋頭苦干。昭昭:明顯的樣子。惛惛:同"冥冥"。赫赫:顯著盛大的樣子。

勸學教案 篇9

  一、導入

  既來(升入高中)之,則安之。—— 學習的重要性?學習的方法和應有的態度?——進入課文

  二、作者簡介

  “性本惡”→“明禮而化之”

  三、釋題

  關鍵字:勸——何解?

  學——學什么?

  四、朗誦

  五、理清思路,內容分析

  1、作者開門見山,引用了什么觀點?

  2、荀子為什么強調學習?

  △變)(書與人、獲得教養、學習改變一生……)

  △怎樣變?(比喻)

  3、學習的意義與作用又何在呢?

  4、學習應采取怎樣的.態度與方法?

  5、結構梳理:

  第一段: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 提高自己(兩喻)

  第二段:學習的意義:(五喻) 改變自己(三喻)

  第三段:學習的作用:彌補不足(五喻) 積累(四喻)

  第四段:學習的方法、態度(十喻) 堅持(四喻) 正反對比 專心(兩喻)

  六、分類歸納總結文言文知識

  1.詞類活用 (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中的“水”

  (2)“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中的“日”

  2.特殊句式

  (1)介詞結構后置 A 青出于藍,而青于藍。 B 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2)定語后置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3.一詞多義

  絕 強 假 望 聞

  七、小結

勸學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積累一定的文言文知識,培養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學習本文嚴密的論證方式。

  3、通過本文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并了解學習應持的態度和方法。

  教學重點:

  1、積累一定的文言文知識,培養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學習本文嚴密的論證方式。

  教學用具:

  PPT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在高中階段,學習是我們的主要任務,其重要性毋庸置疑,至于對學習所應持的態度和方法,相信同學們也都了解很多。其實,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代,就有人對學習的重要性和對學習所應持有的態度及方法進行了闡述,這個人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荀子,下面就讓我們來共同感知他的觀點。

  二、作者介紹: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戰國末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時人尊稱為“荀卿”,漢代著作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寫作“孫卿”。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后為楚蘭陵令。韓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學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繼承了孔子學說,又能揚棄其消極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學派的思想學說,成為先秦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說理透徹,氣勢雄渾,語言質樸,句法簡練縝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書共32篇,其中26篇為荀子所著,末6篇或為其門人弟子所記。

  荀子和孟子是儒家中對立的兩派。孟子強調施仁政、行王道,強調以禮治國、民貴君輕;荀子強調“法后王”,主張選賢能、明賞罰,兼用“禮”、“法”、“術”實行統治;孟子認為“性本善”,荀子認為“性本惡”,所以要“明禮而化之”。荀子是韓非子的老師,他承認儒家的基本思想,但事實上是法家思想的前奏者和培育者。

  三、文本研討:

  1、這是一篇議論文,課文既然是“勸學”,也就是勸勉人去學習,那么,你覺得文中哪句話可以作為課文的中心論點呢?

  明確:“學不可以已”。已就是停止的意思,這里的“可以”和今天的“可以”有所不同,這里是兩個詞,“可”即相當于今天所講的“可以、能夠”,“以”僅作為起舒緩作用的語氣助詞。

  2、那么,作者是如何來論證這一中心論點的呢?我們首先來看第一段。課文大家都預先翻譯過了,下面同學們可以把這一段翻譯時遇到的疑難之處提出來,我們共同解決。

  明確: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于”:介詞,第一個相當于“從”;第二個相當于“比”。

  木直中繩。中:符合的意思。

  輮以為輪。“輮”同“煣”,通假字。這也是一個省略句,“以為”中省略了賓語“之”。

  雖有槁暴。“有”同“又”,通假字。

  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斷句,“者……也……”判斷句的標志。

  金就礪則利。“金”,古今異義詞。這里指“金屬做成的刀劍”。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日”名作狀,每天、每日。“乎”同“于”,相當于“對”。介賓短語后置句。“而”連詞,表并列。

  則知明而行無過已。“知”同“智”,“而”連詞,表遞進。

  3、這一段講的是學習的意義,那么,作者講到了學習具有哪些重要意義呢?其中又運用了哪些論證方式呢?

  明確:比喻論證。

  青出于藍;冰寒于水;輮木為輪。—— 學習可以改變一個人。

  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學習可以提高一個人。

  總結:知明而行無過矣。

  四、總結:

  這節課我們了解了荀子的生平經歷,初步感知了課文內容,學習了一些文言文基礎知識,了解了第一段的論證方法。下節課我們將繼續來感學習后兩段的內容。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上節課我們了解了荀子的生平經歷,初步感知了課文內容,學習了一些文言文基礎知識,了解了第一段的論證方法,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課文的后兩段。

  二、文本研析:

  1、還是按照上節課的程序,同學們首先將第二段自己在翻譯時遇到的疑難之處提出來,我們共同解決。

  明確:吾嘗終日而思矣。“而”是表示修飾的連詞。

  不如須臾之所學也。“之”相當于結構助詞“的”。

  “所學”是“所字結構”,是一個名詞性結構。

  登高而招。“而”表修飾的連詞。

  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而”表示轉折的連詞。

  非利足也。“利”為使動結構,“使……銳利”。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假”:借助。“水”名作動,游泳。

  絕:橫渡。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生”同“性”,天賦、資質。

  2、這一段講的'是學習的重要作用,同學們思考,作者在這一段中講到了學習具有什么樣的重要作用呢?運用的論證手法又是什么呢?

  明確:比喻論證。

  登高博見;臂見者遠;聲聞者彰;假輿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絕江河。

  學習可以彌補一個人的不足。

  總結(和“人”聯系到一起):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3、同學們將自己在第三段翻譯時遇到的疑難之處提出來,我們共同探討解決。

  明確:風雨興焉。“焉”釋為“這里、此處”。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而”是一個表承接的連詞。

  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無以”意為“沒有用來……的辦法”。

  鍥而舍之。“鍥”意為“雕刻”。“而”是一個表假設的連詞。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定語后置句。

  上食埃土,下飲黃泉。“上”、“下”為名作動,“向上”、“向下”義。

  用心一也。“用”意為“由于、因為”。

  蟹六跪而二螯。“而”表并列的連詞。

  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特殊句式,判斷句。

  4、這一段闡述的是學習的態度和方法,同學們找一找,文中寫了哪些有關學習的態度和方法,用的是什么樣的論證方法呢?

  明確:

  比喻論證、對比論證。

  積土成山、積水成淵、積善成德、積跬步成千里、積小流成大海 —— 貴在積累

  騏驥一躍,駑馬十駕;鍥而舍之、鍥而不舍。——堅持不懈

  蚓用心一也,蟹用心躁也。—— 專心致志

  三、總結:

  課文運用比喻、對比等論證手法,從學習的意義、學習的作用、學習的態度和方面三個方面論證了“學不可以已”的中心論點,生動形象、明白曉暢,論證嚴密,不愧為流傳至今、膾炙人口的經典之作。

【勸學教案】相關文章:

《勸學》教案12-28

《勸學》教案10-09

《勸學》的教案07-22

《勸學》的教案07-02

勸學 教案08-07

《勸學》 教案09-13

《勸學》詳細教案06-10

《勸學》標準教案09-18

《孫權勸學》教案10-28

《勸學》優秀教案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