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學教案范文合集九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勸學教案9篇,歡迎大家分享。
勸學教案 篇1
文言文教學,尤其是高一文言文教學,要把重點放在交給學生學習文言的方法、培養學生學習文言的習慣上。以下是“勸學教案課件”希望能夠幫助的到您!
一、知識教育目標:
1.掌握、積累“勸、學、青、中、疾、致、假、絕、興、功、強、用”12 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于、者、而”3個文言常用虛詞;學習、復習課文中其他文言虛實詞。
2.掌握課文出現的“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等通假字、詞類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
3.掌握本文的論證方法:比喻論證、正反對比論證。
二、能力訓練目標:
1.在理解基礎上熟讀成誦的能力,培養閱讀文言文的語感。
2.理解文言詞語和句式的能力。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中心的能力。
三、德育教育目標:
借鑒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和學習態度的論述。
教學設想
一、抓住文眼,定好教眼。中心論點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個分論點從三個角度論述、體現本文的思想性和邏輯性,這是本文的教學難點;比喻的含義和內在聯系以及比喻論證,這是本文的教學重點。抓住提示論點的關鍵語句和用以論證的比喻,不僅可以明確本文論點和論證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寫作特點,而且一些文言詞句的重要問題也可迎刃而解。
二、本文的教學難點和教學重點,與分析段落層次相結合,以利于學生理解論述的角度和設喻的幾種形式。
三、要求學生重點掌握的文言實詞和文言虛詞,先指導學生借助注釋、工具書,結合課文語境,理解其意義和用法,然后通過課堂點撥、課后“練習”、補充練習以及熟讀、背誦等反復訓練,才能切實掌握。
四、引導學生有意識地注意文言實詞的古字通假、古今異義、單音詞和雙音詞等現象。
教學時數
二課時
第一教時
教學過程
一、提示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本文教學目的。
二、預習檢查。
三、導入新課。
從初一學過的課文《為學》導入,指出它與本文都用設喻方法,講有關學習的道理。
四、作者介紹(結合注釋①):
荀子(約公元前 313—前 238),名況,當時人們尊重他,稱他荀卿。漢代著作因避漢宣帝劉洵諱,寫作孫卿。戰國末期趙國人,曾游學于齊,當過楚國蘭陵令。后來失官居家著書,死后葬于蘭陵。
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他強調教育和禮法的作用,主張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視教化兼用“禮”治,強調“行”對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后天環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該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展為有標題的論文,標志著古代說理文的進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說理透徹、語言質樸、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勸學》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幾段的節錄。
五、解題。
《勸學》的“勸”起著統領全篇的作用。教師先在黑板上寫一個“勸”字,問道:這個字是什么意思?學生往往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勸告”。教者趁此在“勸”字后加上一個“學”,再問:“勸”是什么意思?學生才會領悟:原來它還有“勸勉”的意思。這在心理學上叫做給學生建立“注意中心”。接著就講:“勸”的繁體字“勸”是形聲字,凡是用“力”作聲旁的字,多數有給人們勉勵的意思,如“勵”、“努”等。這是“勸”的本義,而在現代漢語中,“勸”,解釋為“勸阻”,詞義已經轉移了。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題目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高尚的品德。
六、布置作業:
1.認真閱讀注釋,正確理解課文中的通假字、重點文言常用虛實詞和難懂的句子。
2.書面作業:“練習”二、三。
3.背誦課文。
勸學教案 篇2
邱龍濤
一、教學目標
(一)學習設喻論證的方法和“對舉”的行文方式。
(二)了解荀況關于學習意義和學習態度的論述。
二、難點、重點分析
(二)作者從哪幾個角度論述中心論點的?每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組比喻之間在意義上有什么內在聯系?
分析: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接著圍繞這個中心論點分三段從三個不同角度進行論述:
第l段作者用了五個比喻。第一個比喻“青出于藍”,不能認為它的意思是比喻學生超過老師。這是它作為成語后新產生的意思。本文中這個比喻和“冰寒于水”,說明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可以提高。“直木為輪”說明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還可以改變原來的狀態。這樣,三個比喻分了兩層意思。作者在這基礎上,用“故”歸納上文,又用了“木受繩則 直”、“金就礪則利”兩個比喻作為事例,進而推論出人必須通過學習和參省才能達到“知明而行無過”的境地。后面兩個比喻并列說明:肯下功夫,必見成效。它們是對后面推論的有力襯托。綜上所述,本段是從總論學習的重要性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的。
第2段作者用了五個比喻。開頭作者用“終日而思…‘不如須臾之所學”先來闡說,接著就用“****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見”這個比喻,形象說明只有擺正“學”和“思”的關系才能使學習產生顯著效果。為了把道理說得更透辟,作者順勢而下,連用“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揖”四個比喻,從見、聞、陸、水等方面闡明了在實際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條件所起的重要作用,從而說明人借助學習,就能彌補自己的不足,取得更顯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結論,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質與一般人有差異,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學習。綜上所述,本段是從學習的重要作用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
第3段作者用了十個比喻。作者先用兩個比喻,從“積土”、“積水’’推論到“人的積德”,正面論述積累的作用,說明學習上的成就是不斷積累起來的。接著又用“不積跬步”、“不積小流”兩個比喻從反面說明如果不積累就不能達到遠大目標。這是本段第一個層次,說明學習要積累。下面就分兩層說明如何做到積累。作者用四個比喻正反對照:先用“騏驥”、“駑馬”對比,說明主觀條件的好壞,不是學習的決定因素,堅持不懈才是學好的關鍵;又用“楔而不舍”,“鍥而舍之”對照,說明只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恒,才會有所成就。這是本段第二個層次,說明做到積累就要堅持不懈。最后一個層次,作者用蚓和蟹兩個比喻正反對照,說明做到積累還要專一。后面兩個層次說明:做到積累的兩點保證,兩者缺一不可。綜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個層次,是從學習的方法和態度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的。
(二)本文設喻有什么特點?
分析:本文是闡述學習道理的議/lw/Index.html>論文,通篇設喻,使所講道理形象生動,深入淺出,既有說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設喻特點:
(1)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情或現象作為喻體。如說明“學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們生活中常見的靛青色的提取,車輪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為喻加以說明,充分表達了“學不可以已”而必須有所造就的道理。這樣化深奧為淺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悅誠服。
(2)設喻方式多樣:①正面設喻,如“青出于藍”、“冰寒于水”、“***木為輪”、“金就礪則利”等從正面闡明學習的重要性。②正反設喻,如“蚓”和“蟹”、“騏驥”和“駑馬”、“鍥而舍之”和“鍥而不舍”,通過正反對照把所要說明的道理說得更具體明白。③反復設喻,如“****而望”、“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揖”,連用幾個不同的比喻,使讀者加深對道理的理解。
(3)設喻與說理結合緊密,形式十分靈活:①有的是將道理隱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藍”、“冰寒于水”;“鍥而舍之”、“鍥而不舍”。②有的先設喻,后引出道理,如第2段,作者先連用五個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③有的先設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進一步論證,如第3段第一層,作者先用“積土成山”、“積水成淵”設喻,引出 “積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積跬步”、“不積水流”兩個比喻從反面進一步論證。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提示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本文教學目的。
(二)預習檢查。
(三)導入新課。
從初一學過的課文《為學》導入,指出它與本文都用設喻方法,講有關學習的道理。
(四)作者介紹(結合注釋①)。
荀子(約公元前313一前238)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人,曾游學于齊,當過楚國蘭陵令。后來失官居家著書,死后葬于蘭陵。
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他強調教育和禮法的作用,主張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視教化兼用“禮”治,強調“行”對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后天環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該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展為有標題的/lw/Index.html>論文,標志著古代說理文的進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說理透徹、語言質樸、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勸學》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幾段的節錄。
(五)解題。
《勸學》的“勸”起著統領全篇的作用。教師先在黑板上寫一個“勸”字,問道:這個字是什么意思?學生往往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勸告”。教師趁此在“勸”字后加上一個“學”,再問:“勸”是什么意思?學生才會領悟:原來它還有“勸勉”的意思。這在心理學上叫做給學生建立“注意中心”。接著就講:“勸”的繁體字“****”是形聲字,凡是用“力”作聲旁的字,多數有給人們勉勵的意思,如“勵”、“努”等。這是“勸”的本義,而在現代漢語中,“勸”,解釋為“勸阻”,詞義已經轉移了。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題目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高尚的品德。
(六)指導學生處理課文字詞句中的疑難問題。
l.對照注釋,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組:通假字
第二組:其他易寫錯讀錯字
2.給本課12個重點文言常用實詞圈畫加注,理解它們的意義和用法。
3. 復習初中知識,綜合“思考和練習”二,學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虛詞“于”、“者”、“而”的用法。
4.學生試譯難句,教師點撥指正。
(1)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君子”是一個合成雙音詞。“可以”在古漢語中是兩個單音詞,相當于現代漢語“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體語境中“以”已失去介詞的作用,只協調音節。因此,這兩個詞中只有“可”有意義,與現代漢語的“可以”差不多;它還表示情理上應當如此,可譯為“應該”。全句譯為:有學問有修養的人說,學習是不應該(可以、能夠)停止的。
(2)木直中繩,****以為輪,其曲中規。句中兩個“中”作動詞,“符合”的'意思。“繩”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線,這個詞的意義現在已擴大,泛指各種繩索。“***”和“為”是兩個動詞,“***”通“糅”,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彎曲的一種方法,現作“揉”,解釋“使……彎曲”。“為”,做成。“以”在兩個動詞之間表明它后邊的行為是它前邊行為的目的或結果,作連詞用,譯作“而”。全句譯為:(一塊)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線,假如使它彎曲而成為車輪,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圓規(畫的圓圈)。
(3)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句中“神明”即“神靈”;“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現代漢語中的合成雙音詞,“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這句譯為:積累善行養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備了。
(4)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句中“舟揖”是合成雙音詞,偏義復詞,聯系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詞用如動詞,“游泳”。“絕”是會意字,從“***”,從“刀”,從“卩”(象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橫斷絲織品,“絕江河”很像橫斷水流,所以“絕”引申為“橫渡”。“江河”古人專指長江、黃河,現在的詞義擴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譯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橫渡江河。
(5)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句中兩個“之”是定語后置的標志。“爪牙”在本文中是兩個單音詞,它們的本義是爪子、牙齒。后來形成褒義的比喻義:幫手、武士;現代又轉為貶義的比喻義:幫兇、走狗,詞義的感情色彩有了變化。“強”讀***,堅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詞作狀語,“向上”、“向下”。“黃泉”是特殊的單純雙音詞。“用心”不是合成雙音詞,“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詞,譯作“由于、因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動詞,專一的意思。全句譯為: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堅硬的筋骨,(卻能)上吃泥土,下飲地下水,(這是)由于心思專一(的緣故)。
(七)誦讀第l段。
1.誦讀的準備。
先給下列句子劃分節奏(學生試劃,教師糾正):
學不可以已 ***使之然也
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讓學生解釋下列詞語:
“已”——在現代語中有沒有相同用法?請舉例。(奔騰不已,不能自已)
“以為”——跟“自以為得之矣”(《石鐘山記》)中的“以為”用法是否相同?(不同。
“自以為”是自己認為之意;此句中的“以為”是“以之為”(用它做成)的省文。)
“雖”——這個“雖”跟下面兩句話中哪一個“雖”字的用法相同:①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不同)②雖大風浪不能鳴也。(相同)
“木受繩
勸學教案 篇3
一、教學要求
1. 認識學習的重要性和學習必須專心致志、堅持不懈的道理。
2. 了解本文比喻論證的寫法。
3. 掌握、積累“勸、學、青、中、疾、致、假、絕、興、功、強、用”12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于、者、而”3個文言常用虛詞;學習、復習課文中其他文言虛實詞;熟記“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4. 學習荀子用辨證的方法使文章的道理說得透徹淺顯卻又有氣勢充沛有說服力。
二、教學重點 探究詞義,學習比喻等論證的方法
三、教學難點 第1段。這一段是全文的總綱,其起句“學不可以已”似易而難,因為全篇論述皆發源于此;其結句“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明確地表示了作者反對儒家“生而知之”這一先驗論的立場,要聯系荀子的基本哲學思想才能獲得比較透徹的理解。本段中的設喻有的是并列關系,有的是層遞關系,也要善于區分。
四、課型 新授課
五、教學方法
誦讀教法
教學要點
提示本單元教學目標 和本文教學目的;介紹作者、解題;正字正音;理解本文的重點文言虛實詞的意義和用法;試譯難句。
教學過程
一、提示本單元教學目標 和本文教學目的。
二、預習檢查。
三、導入 新課。
從初一學過的課文《為學》導入 ,指出它與本文都用設喻方法,講有關學習的道理。
四、作者介紹(結合注釋①)。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人,曾游學于齊,當過楚國蘭陵令。后來失官居家著書,死后葬于蘭陵。
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他強調教育和禮法的作用,主張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視教化兼用“禮”治,強調“行”對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后天環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該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展為有標題的論文,標志著古代說理文的進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說理透徹、語言質樸、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勸學》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幾段的節錄。
五、解題。
《勸學》的“勸”起著統領全篇的作用。教師先在黑板上寫一個“勸”字,問道:這個字是什么意思?學生往往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勸告”。教者趁此在“勸”字后加上一個“學”,再問:“勸”是什么意思?學生才會領悟:原來它還有“勸勉”的意思。這在心理學上叫做給學生建立“注意中心”。接著就講:“勸”的繁體字“勸”是形聲字,凡是用“力”作聲旁的字,多數有給人們勉勵的意思,如“勵”、“努”等。這是“勸”的本義,而在現代漢語中,“勸”,解釋為“勸阻”,詞義已經轉移了。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題目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高尚的品德。
六、指導學生處理課文字詞句中的疑難問題。
1.對照注釋,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組:通假字
(1)輮róu通煣 有yòu通又 知 zhì是“智”的古字 暴pù是“曝”的古字(通假字與本字同音;含音相近)
(2)乎hū通于(古音聲母韻母相同)
(3)生xìng通性(古音聲母韻母相同)
第二組:其他易寫錯讀錯字
中 zhòng 礪lì 參 cān 省 xǐng 跂qì 臾 yú 螯áo
2.給本課12個重點文言常用實詞圈畫加注,理解它們的意義和用法。
3.復習初中知識,綜合“思考和練習”二,學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虛詞“于”、“者”、“而”的用法:
4.學生試譯難句,教師點撥指正。
(1)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君子”是一個合成雙音詞。“可以”在古漢語中是兩個單音詞,相當于現代漢語“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體語境中“以”已失去介詞的作用,只協調音節。因此,這兩個詞中只有“可”有意義,與現代漢語的“可以”差不多;它還表示情理上應當如此,可譯為“應該”。全句譯為:有學問有修養的人說,學習是不應該(可以、能夠)停止的。
(2)木直中繩,以為輪,其曲中規。句中兩個“中”作動詞,“符合”的意思。“繩”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線,這個詞的意義現在已擴大,泛指各種繩索。“輮”和“為”是兩個動詞,“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彎曲的一種方法,現作“揉”,解釋“使……彎曲”。“為”,做成。“以”在兩個動詞之間表明它后邊的行為是它前邊行為的目的或結果,作連詞用,譯作“而”。全句譯為:(一塊)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線,假如使它彎曲而成為車輪,它的孤度(就可以)符合圓規(畫的圓圈)。
(3)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句中“神明”即“神靈”;“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現代漢語中的合成雙音詞,“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這句譯為:積累善行養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備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句中“舟楫”是合成雙音詞,偏義復詞,聯系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詞用如動詞,“游泳”。“絕”是會意字,從“纟”,從“刀”,從“卩”(象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橫斷絲織品,“絕江河”很像橫斷水流,所以“絕”引申為“橫渡”。“江河”古人專指長江、黃河,現在的詞義擴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譯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橫渡江河。
(5)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句中兩個“之”是定語后置的標志。“爪牙”在本文中是兩個單音詞,它們的本義是爪子、牙齒。后來形成褒義的比喻義:幫手、武士;現代又轉為貶義的比喻義:幫兇、走狗,詞義的感情色彩有了變化。“強”讀qiáng,堅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詞作狀語,“向上”、“向下”。“黃泉”是特殊的單純雙音詞。“用心”不是合成雙音詞,“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詞,譯作“由于、因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動詞,專一的意思。全句譯為: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堅硬的筋骨,(卻能)上吃泥土,下飲地下水,(這是)由于心思專一(的緣故)。
5.指名學生朗讀課文,其他學生聽讀,指出字音、語氣讀錯的地方。
七、布置作業 。
.認真閱讀注釋,正確理解課文中的通假字、重點文言常用虛實詞和難懂的句子。熟讀課文。
勸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認識“孟、推、剪”等10個字,會寫“母、淚、孩”等7個字及本課的詞語。
2、能力目標:分角色朗讀課文,并能演一演。
3、情感目標:使學生懂得學習、做事都要持之以恒,否則將一事無成的道理。
教學重點:
學習生字詞語,分角色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表演課文,在情景表演中明白做事要持之以恒的道理。
教學準備:
課文錄音、收集關于孟子的資料以及孟母教子的故事
教學方法:
講授法、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小組合作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開門見山,直接入題
師述:同學們,我們今天要學習一篇和我們平時不大一樣的課文,它就是24課。(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學時借助拼音讀準字音。
1、學生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課文。畫出生字并讀準字音。
2、師范讀課文。
3、學生再讀課文,想一想:你有什么發現?(啟發學生認識與以前學過的課文的不同之處,初步感知劇本的特點。)
三、識記生字
1、學生自主識字。
2、形近字比較:黨——堂 稚——推 繼——斷 桃——逃
3、加一加:前——剪 子——孟 口——呆
4、強調易錯字:念(不要少寫一點)
四、寫字教學
1、自主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老師范寫。
3、學生描紅、臨寫。
第二課時
一、故事導入
以“孟母三遷”的故事導入。孟母是一位對孩子要求很嚴格而又講究教育方法的母親。今天我們將要學習另一個關于孟母教子的故事。(板書課題)
二、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
1、學生自由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2、小組討論:
孟母聽了孟子的話,做了些什么?說了些什么?
孟子聽了孟母的話,心里想些什么?說了些什么?他以后會怎么做?
3、全班匯報
三、指導分角色朗讀
1、指導學生進行對話練習
重點指導學生準確地讀出語氣。先確定角色,明確角色的關系,聯系實際想想母親、兒子交談時各用什么語氣。
可把課文分為三個情節:孟子逃學——孟母斷織——孟子悔悟。并確定對話的基調:母詢問、兒作答;母斷織、兒驚訝;母述因、兒悔悟。
2、同桌練習分角色表情朗讀。
要注意括號內的提示。
3、全班匯報表演。
四、分角色演課本劇。
五、擴展練習
收集 孟子的故事并講給同學聽。
推薦閱讀:《孟母斷織勸學》教學反思
《孟母斷織勸學》是二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課文,是一個劇本,講的是孟子逃學回家后和孟母的一段對話,孟母知道孟子逃學回家不想讀書后,沒有罵他也沒有打他,而是以剪斷快要織好的布來激勵他,告訴他,剪斷了的布是沒有用的布,逃學的孩子是個沒有出息的孩子。 在教學過程中,我以《弟子規》導入課文,孩子們背完一段后,講述人物故事,借助視頻引出“孟母三遷”的故事。接著我就告訴孩子們孟子是我國戰國時期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可就是這樣一位大教育家,也逃學了呢?這時孩子們就特別的好奇了,于是我就引入課題《孟母斷織勸學》。
這是一篇劇本課文,是孩子們以前沒有接觸過的,我以提問讓孩子們發現什么是劇本,對之前所學課文進行區別。然后讓孩子們品讀劇本中的對話,引導孩子們體會劇本中孟子和孟母對話時的心情和說話語氣。
教學過程在開始時很順利,但是到表演時就比較難控制課堂了,沒有有效安排時間。因為孩子們對表演比較感興趣,沒有給予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自己表演、品讀。
上完課后細細想來,有幾個地方做得不是很到位,需要反思。首先這是一篇劇本,首先主題導入的時間太長,沒有恰當合理分配時間。其次,在引導學生品味劇本時,每一句話都去品味了,但不應當作習題去練,而是以此為重點內容,教師在此基礎上進行引導、教授。接著,板書的設計過于簡單化,沒有選、重點句子來詳細品讀、重難點不夠突出、詳細,然后就是在孩子們表演時,課堂準備沒有做好,如果老師準備了一塊布給孩子們表演時剪斷,那么學生會感受到織布的辛苦和艱難,課文理解才會深刻,能更好的體會“剪斷了的布是沒有用的布,逃學的孩子是沒有出息的孩子”;最后就是在課堂練習沒有組織好,應該多留空間讓學生主動思考,在練中懂得所學知識。這是我上完這一課的體會,我覺得教學也是需要不斷反思不斷進步的,任何一次的反思和總結都會讓我有所收獲,告訴我在以后的教學中要多動腦筋多花心思去設計教學,才能把課上得更好。
勸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理解并積累文言文部分重要實詞、虛詞的意義及用法
2.學習本文運用設喻、對比的論證方法來闡述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作用和學習應持態度等道理
3.探究“學習”的現實意義
【教學重點】
探究詞義,理解文意
【教學難點】
學習設喻論證方法
【教學設想】
《勸學》是先秦儒家思想的最后代表人物荀況及其門人言論的著作《荀子》的開篇之作,是一篇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勸導人們以正確的態度和方法去學習的散文文章旁征博引,娓娓說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正確觀點,也體現了作為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藝術風格其中“學不可以已”這一觀點對今人仍有教育意義
文言文教學的基本內容應該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文言,二是文章,三是文化基于這樣的認識,教學本文,擬從這三個層面入手:文言——文章——文化
文言文語言層面上通過誦讀,識記課文通假字,掌握“已、中、參省、假、生”等文言詞匯,初步理解文言語句的含義
文章層面上通過理解課文的語言特色、設喻論證來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中心
文化層面上分析文本中的文化內涵,探討“學不可以已”對于今人的`意義并獲得生活啟迪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由“青出于藍而青于藍”、“鍥而舍之”導入
二、解題:
《勸學》,勸,勸勉;學,學習
三、讀課文,作文言積累
一讀,讀準字音:(方法指導:通假字、易錯字、生僻字、多音字)
請學生朗讀
二讀,讀準節奏:(方法指導:以字為詞,理解詞義,準確譯句)
教師范讀
三讀,讀出語氣:循循善誘、諄諄勸勉
請學生朗讀
四讀,讀出語勢:(排比、對偶句,使句式整齊,節奏和諧、變化流暢)
感知句式整齊、讀來瑯瑯上口的特點
四、析手法,理文章思路
1.在文章中,我們能看到生活中司空見慣的平常事物或現象這些語句是想講什么道理?
體會比喻句的作用
2.這篇文章運用什么樣的論證方法?
明確:以喻代議、寓議于喻的設喻論證
3.這篇課文的思路是怎樣的?
4.小結(見板書)
五、近荀子,明文化內涵
1.簡單介紹荀子
《勸學》主張“學莫便乎近其人”
2.“學不可以已”在當時有什么先進意義?
通過比較,介紹諸子百家對待學習的觀點的異同
3.“學不可以已”對今人有什么啟發?
六、布置課后作業:
請你寫一個比喻句,闡述知識的重要性
再請你運用對比設喻的方法,闡述學習要勤奮或謙虛
附板書設計:
勸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了解《荀子》及相關知識。
2、掌握并積累重要的文言文實詞和虛詞。
3、掌握本文出現的通假字、詞類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二、能力目標
學習本文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提高學生圍繞中心論點合理論證的能力。
三、德育目標
1、明確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積累”“堅持”“專一”的道理。
2、理解比喻的含義以及比喻與比喻之間的內在聯系。
【教學重點】
1、比喻的含義和內在的聯系。
2、背誦全文,積累文言詞語。
【教學難點】
掌握全文比喻代議,寓議于喻及從正反兩方面反復論證的特點。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課前五分鐘
安排2名學生背誦《論語》片段,并翻譯。
二、導入新課
1、導語設計
培根說過,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和物質文明的進步。那么,獲取知識的途徑是什么?答案只有一個,就是學習。可以說,人的一生都處于不斷的學習中,學習是人的一種本能。我們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這種無意識的本能轉化為自覺的行為,大幅度地提高學習效率。這一點,古人已為我們指明了方向,兩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勸學》就精辟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膾炙人口的好文章。
2、解題
《勸學》的“勸”起著統領全篇的作用。教師先在黑板上寫一個“勸”字,問道:這個字是什么意思?學生往往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勸告”。教者趁此在“勸”字后加上一個“學”,再問:“勸”是什么意思?學生才會領悟:原來它還有“勸勉”的意思。這在心理學上叫做給學生建立“注意中心”。接著就講:“勸”的繁體字“勸”是形聲字,凡是用“力”作聲旁的字,多數有給人們勉勵的意思,如“勵”、“努”等。這是“勸”的本義,而在現代漢語中,“勸”,解釋為“勸阻”,詞義已經轉移了。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題目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高尚的品德。
三、研習課文
1、全班齊讀課文。
正音,指出不足之處。
2、講解第一自然段。
提問:本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明確:①是全文的文眼。②統領全篇,開門見山,引起下文論述。
3、研習第2段
(1)學生齊讀第2段。
(2)講解第2段。
青①,取之于藍② ,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③ ,輮④以為輪,其曲中規⑤ 。
①青:靛青,一種染料 ②藍:草名,也叫蓼藍,葉子可制染料 ③中繩:合乎拉直的墨線④輮:使……彎曲 ⑤規:測圓之器
雖①有②槁暴③ ,不復挺④者,輮使之然也。
① 雖:即使 ②有:通“又” ③槁暴:槁,枯。暴,通“曝”,曬。 ④挺:直
故木受繩①則直,金②就③礪④則利。
①受繩:經墨線量過 ②金:金屬制的刀劍等 ③就:動詞,靠近,接近 ④礪:磨刀石
君子博學而日參①省②乎③己,則知④明而行無過⑤矣。
①參:驗,檢查 ②省:省察 ③乎:相當于“于”④知:通“智”,智慧 ⑤過:過錯
(3)要求學生找出本段論述的事物及特點。
加工 冷凍
明確:藍----青 水----冰
勝于 寒于
輮 繩 礪
直木----輪 木----直 金----利
(4)上面提到的五個比喻都論述了學習的意義在于提高自己,改變自己。他們是平行并列的,還是依次排列的?請分析說明。
明確:從論證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以分層:①人只要不斷學習,就能得到發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學,才能增長知識,培養品德,鍛煉才干,即達到“知明而行無過”這兩層不是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
4、研習第3段。
(1)學生齊讀第3段。
(2)講解第3段。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①之所學也;吾嘗跂②而望 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③ ;順風而呼,聲非加疾④也,而聞者彰⑤ 。
①須臾:片刻 ②跂:提起腳后跟 ③見者遠:人在遠處也能看見 ④疾:強,這里指聲音宏大 ⑤彰:明顯,顯著
假①輿②馬者,非利足③也,而致④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⑤也,而絕⑥江河。君子生⑦非異也,善假于物⑧也
①假:借助,利用 ②輿:車 ③利足:腳步快 ④致:達到 ⑤能水:指游水,能,動詞 ⑥絕:渡 ⑦生:通“性”,資質,稟賦 ⑧物:外物,指各種客觀條件
(3)要求學生找出本段最能說明作者觀點的一句話。
明確: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4)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說明“善假于物”的?
明確:從四個方面說明。即:登高而招見者遠,順風而呼聞者彰,假輿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絕江河。最后一句是對以上四種情況的歸納總結,說明學習的作用在于彌補自身不足。
四、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1-3段。
2、完成課后練習第3題。
第二課時
一、課前五分鐘
安排2名學生背誦《論語》片段,并翻譯。
二、檢查背誦情況
抽查(個別)背誦,集體背誦。
三、講解第四自然段。
1、請學生朗讀第四自然段。
2、講解:“興焉”“生焉”“備焉”的“焉”--或注為“于是”,亦通。虛詞也可以活解,只要于文意無害。
“無以”--可與“河曲智里無以應”作比較。這里是“沒有辦法”的意思。
3、本段可分幾個層次,各說明什么道理?
明確:可分為三個層次。
①開頭至“無以成江海”,說明知識在于積累。
②“騏驥一躍”至“金石可鏤”,說明學習貴在堅持。
③“蚓無爪牙之利”至段末,從正反兩方面強調說明用心、專心的重要性。
四、總結全文。
1、提問: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分別從哪幾個方面進行論述?
明確:本文中心論點是:學不可以已。從學習的意義、作用及學習的態度和方法三方面進行論述。
齊讀全文,體會本文善用比喻、說理透徹的特點。
2、結合《優化設計》提供的相關材料及本文所體現的觀點,了解荀子“人定勝天”的思想。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當時人們尊重他,稱他荀卿。漢代著作因避漢宣帝劉洵諱,寫作孫卿。戰國末期趙國人,曾游學于齊,當過楚國蘭陵令。后來失官居家著書,死后葬于蘭陵。
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他強調教育和禮法的作用,主張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視教化兼用“禮”治,強調“行”對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后天環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該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展為有標題的論文,標志著古代說理文的進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說理透徹、語言質樸、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勸學》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幾段的節錄。
3、設喻的運用。
提示:嚴格地說,通常所謂“比喻論證”是不確切的,比喻是一種修辭技巧,常用來說明事物的狀態、大小、色澤等等;設喻則是一種說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論證,應稱為“設喻論證”。
學生討論:
(1)從本文看,運用設喻的基本原則是什么?
(2)本文在設喻的運用上有哪些特點?
小結要點:
設喻的基本原則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也就是用生活中常見的事物來說明深刻的道理。(附帶說說,寓言也是設喻的一種,上學期已學過,如“循表夜涉”“刻舟求劍”等,同樣也有深入淺出的效果。)
本文的設喻有兩大特點:一是方式靈活,有時從一個方面用同類事物并列設喻以加強效果,如“青,取之于藍……而寒于水”;有時從正反兩面設喻說明同一道理,如“騏驥一躍……功在不舍”。二是用一連串的設喻,而內容逐步加深,如“登高而招……而絕江河”。
五、布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完成《優化設計》練習。
【板書設計】
勸學(荀子)
(1)學比可以已--中心論點
提高自己
(2)學習的意義 比喻
改變自己
(3)學習的作用--彌補不足
積累 對比
(4)學習的態度、方法 堅持
專心
勸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了解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作用和學習應持態度的論述。
2.學習本文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
3.背誦全文,積累文言詞語。
教學重點、難點
中心論點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個分論點從三個角度論述、體現本文的思想性和邏輯性,這是本文的學習難點;比喻的含義和內在聯系以及比喻論證,這是本文的學習重點。抓住提示論點的關鍵語句和用以論證的比喻,不僅可以明確本文論點和論證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寫作特點,而且一些文言詞句的重要問題也可迎刃而解。教學準備:
多媒體播音器
教學時數:
兩課時
一、 導入:
在學習方面,不少同學存在著疑惑。沒關系,荀子的《勸學》也許可以幫我們解惑。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荀子的《勸學》。(板書)
二、作者簡介、解題
1、關于荀子這個人和《荀子》這本書。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人,曾游學于齊,當過楚國蘭陵令。后來失官居家著書,死后葬于山東蘭陵。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他強調教育和禮法的作用,主張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視教化兼用“禮”治,強調“行”對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后天環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該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展為有標題的論文,標志著古代說理文的進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說理透徹、語言質樸、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勸學》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幾段的節錄。
2、題目中“勸學”的“勸”是什么意思?(提問)《勸學》的“勸”起著統領全篇的作用。“勸”在這里有“勸勉”的意思。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題目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高尚的品德。
三、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1、聽課文朗讀,糾正字音。
2、教師領讀課文。
3、學生分組自讀。
四、分析文章的結構層次,理清文章內在邏輯關系。
剛剛同學們讀得很好,說明大家對于文章有了一定的理解。但是我們學習文言文如果僅停留在理解字詞、能翻譯的層面上,是不能把握古人的思想精華、文章精髓的。因此,我們要對文章的內容進行分析。
1、同學們課前已經充分預習過了,文中荀子提出的一個總觀點是什么?
“學不可以已”。荀子用“君子曰”以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就像我們寫文章喜歡用名人名言論證自己的觀點一樣。提問:結合課文說說為什么“學不可以已”? 明確:因為學習具有重大的意義和作用。
2、文中哪一小節是寫學習的意義的?(第2節)第2節是不是直接談學習的?(不是) 下文哪里第一次談到了學?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前面幾句又講了什么內容?和這句又有何聯系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引導:“青于藍”、“寒于水”兩個“于”表明前后二者不同,否則無法比較。青和藍相比、冰和水相比有怎樣的變化?(前者較后者有提高) 彎木可以變直、直木可以變曲、金屬可以變鋒利,這說明它們的性狀發生了改變。
青要經過藍的提純,冰要經過水的降溫,直木經輮才曲,彎木受繩才直,金屬就礪才利。無論是“提高自己”還是“改變習性”都是一種變化。物可以變,那么人可以變嗎?(可以)物理變需要條件嗎?(需要) 那么人的改變需要什么條件?“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荀子認為人的知識、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要成為“知明而行無過”的君子,就必須“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可見學習的意義相當重大。 齊讀第2節。
第二課時
一、 復習導入。
二、分析文章的結構層次,理清文章內在邏輯關系
1、要成為“知明而行無過”的'君子,就必須“博學而日參省乎己”。那么“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說的是學與什么的關系?(學與思的關系) 孔子曾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那么荀子認為二者何者更重要?(學更重要)從哪句話可以看出?“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可見學習的作用之大。 學習的作用在于什么?(彌補不足) 作者是怎樣論述學習的作用的?(用了四個比喻)學習的作用在于彌補不足,因為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在“臂非加長”、“聲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的情況下,怎樣才能“見者遠”、“聞者彰”、“致千里”、“絕江河”?
“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也就是要“善假于物也”。這里“善假于物”就是善于學習。荀子認為君子的天賦本性跟普通人沒什么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為君子就是因為他們善于學習來彌補自己的不足。荀子勉勵人們學習,就是想讓人們通過學習改造自己、去掉惡劣本性從而成為君子。儒家有個觀點“人皆可以為堯舜”,盡管荀子的“性惡論”與孟子的“性善論”截然相對,但在這個問題上殊途同歸。孟子認為人通過后天的學習保持善的本性就可以成為君子、圣人。同時,“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言下之意就是普通人不善于學習、不善假于物。如:科學家們利用微型機器人進入埃及金字塔法老墓中探秘。微型機器人是科學家們研制并加以利用的,機器人做的是人無法做的工作。我們普通人就無法發明出這種機器人幫我們工作。所以善假于物就是善于學習。齊讀第3節。 現在我們知道了學習的意義和作用,明白了學習的重要性。既然學習這么重要,我們應該如何學習呢?怎樣又叫做善于學習呢?這就涉及到學習的方法和態度問題,也就是第4小節講的內容。2、指名朗讀第4節,其他同學思考:這小節共講了幾層意思?概括一下每層內容。各層之間又有怎樣的邏輯關系? 作者指出:學習的方法在于點滴積累(板書);學習的態度在于持之以恒、專心致志(板書)。持之以恒、專心致志是做到積累的必要保證,因為日積月累非一朝一夕之功,不能一蹴而就。 我們很多同學都懂得“積少成多”、“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道理,但往往“一暴十寒”、“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而這正是學習的大忌。 這里作者除了運用比喻論證(使得抽象的道理形象生動、具體明白,更易為人接受。)的方法外,還使用正反對比論證(運用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的方法。
齊讀第4節。 這小節對我們有極大的指導意義,課后同學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找出相關句子作為自己的座右銘。三、結合板書,回顧全文內容。 這篇《勸學》雖是節選,但相對完整。文章開頭作者就提出自己的觀點:“學不可以已”,也就是“是什么”(板書);接著講了“為什么”(板書)因為學習有著重大的意義和作用:可以提高自己、改變習性,可以彌補不足;那么應該“怎么辦”(板書)呢?要注重點滴積累、持之以恒、專心致志。文章思路相當清晰。
四、析特點
(一)、論證方法:
1、比喻說理,形象透徹
2、正反對比論證,靈活而富于變化
(二)、句式特點
氣勢充沛,說理流暢,多用排比、對偶句式
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
分論點
比喻句
學習的意義:
提高自己改變自己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木受繩則 直金就礪則利
分論點
比喻句
學習的作用:
彌補不足
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分論點
比喻句
學習的方法和態度:
積累
堅持
專心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積水成淵,蛟龍生焉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 。 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
五、練基礎
而:1 表并列關系連詞
2 表遞進關系連詞
3 表順承關系連詞
4 表轉折關系連詞
5 表修飾關系連詞
(1)蟹六跪而二螯 (連詞,表并列)
(2)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連詞,表承接)
(3)吾嘗跂而望矣
(4)吾嘗終日而思矣
(5) 順風而呼
(6) 登高而招 (連詞,表修飾)
(7)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8)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連詞,表遞進)
(9)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10)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11)假輿馬者,非利足也, 而至千里
(12)假舟楫者, 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連詞,表轉折)
(13)鍥而舍之,朽木不折 (連詞,表假設)
六、聯美文
勸 學
三更燈火五更雞 ,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
百川東到海 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古樂府詩《長歌行》
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
————陶淵明
發 奮 識 遍 天 下 字,立 志 讀 盡 人 間 書。 蘇東坡
七、總結
人要活到老學到老,是謂“學不可以已也”。
勤學、思考、積累、專心是學有成效的法寶。
勸學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掌握積累“勸、中、假、絕”等文言實詞的含義及“于、而、焉、之”等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
2、通過探討,使學生認識到自主學習是一個人獲得教養的重要方法;
3、學習運用比喻論證和對比論證來說明道理的方法,提高說理的能力。
課時安排
2課時
預習要求:
1、 熟讀課文,借助書下注釋與工具書,疏通字詞、文意并劃出不理解的部分與同學討論;
2、 完成《學習與評價》“學習過程評價”相關內容和“積累與評價”1-4題;
3、 結合文章內容,思考課本“問題探討”第1題。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作為學生,我們的首要任務是什么?
我們不僅現在要學習,將來走向社會還要不斷地學習,建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正如荀子所說:“學不可以已”,那么荀子是如何來“勸學”的呢?今天讓我們一起來探討《勸學》。
二、解題
《勸學》是《荀子》第一篇,“勸”是“勸勉”的意思,《勸學》論述了學習的意義、作用、方法和態度,反映了先秦諸子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也體現了作為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風格。
三、簡介《荀子》及作者
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他強調教育和禮法的作用,主張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視教化,兼用“禮治”,強調“行”對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后天環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該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展為有標題的論文,標志著古代說理文的`進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說理透徹,語言質樸,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四、整體把握
1、聽錄音,糾正自己預習時的讀音錯誤及斷句不當之處。
2、檢查預習
給下列加黑字注音,并找出通假字。
(1)、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2)、吾嘗跂而望矣
(3)、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4)、其曲中規
(5)、輮以為輪
(6)、雖有槁暴
(7)、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8)、君子生非異也
3、教師作朗讀提示
為了突出強調,有時需要重讀,有時還需要讀后稍作停頓。例如,第一段:“學不可以已”,應重讀“學”“不”“已”,并且“學”后稍作停頓,即“學/不可以已”,以下同學們要根據文意自己確定重讀,停頓情況。第三段,應注意一組一組的對比句,要把兩種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態度讀出來——嚴格按標點符號的停頓來讀。
4、指定三名學生朗讀課文
思考: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作者是從哪幾方面來闡述這個觀點的?
明確:“學不可以已”。學習的意義,學習的作用,學習的方法和態度。
五、具體研習
(一)研習第一段。
1、誦讀第一段,討論并解決不理解的文言句子。
2、質疑。
3、指名翻譯下列句子。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譯:即使又曬干了,也不再挺直,是因為人工使它彎曲成這樣。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譯:君子廣泛的學習而且每天檢查自己,就會智慧明達,行動不會犯錯誤了。
4、歸納“于”的用法。
5、討論。
這一節作者是怎么闡述學習的重要意義的?
6、學生齊讀第一段。
(二)研習第二段。
1、誦讀第二段,討論并解決不理解的文言句子。
2、質疑。
3、指名解釋下列詞語。
跂:提起腳后跟。致:達到。絕:橫渡。假:憑借。
4、歸納“而”的用法。
5、請同學們找出最能說明作者觀點的一句話。
明確: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請同學翻譯)
6、討論。
這一節作者是怎么闡述學習的重要意義的?
7、學生齊讀第二段
(三)研習第三段。
1、誦讀第三段,討論并解決不理解的文言句子。
2、質疑。
3、指名解釋下列詞語。
焉:。之:。
4、討論。
這一段作者闡述學習應持有的正確態度有哪些?請用簡明的語言加以概括。
5、學生齊讀第三段
六、問題探討
荀子說,“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如果我們把這句話理解成自主學習、從師學習的目的是為了超越前人,你是否同意這樣的觀點?說說理由。
提示:超越前人什么要先弄清楚,自主學習,從師而學的最終目的是對“教養”的追求,超越前人的核心是道德境界的提升而不是知識的擁有。
七、課堂小結
1、荀子主張“學不可以已”,這個“學”當然指“學習”,但是他到底“勸”什么學習什么呢?
明確:課文中,荀子說:“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從上句的“故”字看,這是荀子通過一組比喻得出的結論。從這一點看,荀子勸學是“勸”人們首先要學習做人。另外,“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這一句同樣著眼于品德的養成。在荀子看來,學習可以改造人惡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養。所以,學習的對象是明確的,也就是品德的學習。
歷史和現實無數的事實證明,只有立德才能立人,只有尚德才能治國。時至今日,先賢的宏聲巨音仍回響在現代都市和鄉村的上空,引領著人們求善、求美。
2、這一節課我們學習了文章的大體內容,作者連用很多比喻,反復論證學習的意義和作用,妙語連篇,具有激蕩人心的力量,不愧是語言大師。請同學們根據板書試背課文。
八、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結合文章內容說說運用比喻、對比等論證方法的好處。(課本第39頁第3題)
3、完成《學習與評價》第25-26頁,第5-6題。
九、組內討論,全班交流,教師歸納板書
勸學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認識“孟、斷、織、推、今、呢、堂、呆、念、逃、眼、淚、改”等13生字,會寫“改、就、機、淚、呆、今、怎、念”8個字及本課的詞語。
2.分角色朗讀課文,并能演一演。
3.使學生懂得學習、做事都要持之以恒,否則將一事無成的道理。
(二)能力目標:
1.能正確書寫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三)情感態度目標:
通過學習課文使學生懂得學習、做事都要持之以恒,否則將一事無成的道理。
【教學重點】 學習生字詞語,分角色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表演課文,在情景表演中明白做事要持之以恒的道理。
【教學課時】兩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初讀課文,學習生字,掌握生字、詞語。
教具準備:生字卡 收集關于孟軻的資料以及孟母教子的故事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激發興趣
老師給大家講個故事:(出示課件1)戰國的時候,有一個很偉大的大學問家孟子。孟子小的時候非常調皮,他的媽媽為了讓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他四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母親由于思念父親,就住在墓地附近。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喪事的游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集市旁邊去住。到了集市 ,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的樣子。一會兒鞠躬歡迎客人、一會兒和客人討價還價,表演得像極了!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這里,孟子天天看到先生教學生念書,也跟著他們學了起來。有一天,孟子對媽媽說:“媽媽,我要讀書,你把我送進學堂里去吧。”孟母終于發出了舒心的微笑??這就是“孟母三遷”的故事。
二、自然銜接,導入新課
在孟軻進入學堂以后,發生了一件事,讓孟軻的母親非常的生氣。到底發生了什么事呢?孟母又是怎樣教育孟軻的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一個故事,板書課題:7.斷織勸學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課文,畫出生字并讀準字音。
2、師范讀課文。
3、學生再讀課文,想一想:你有什么發現?
四、多種方法,識記生字
1、學生自主識字。(出示課件2)
2、形近字比較:黨——堂 稚——推 繼——斷 桃——逃(出示課件3)
3、加一加: 皿——孟 口——呆
4、強調易錯字:念(不要少寫一點)
五、認真觀察,指導書寫
1、自主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老師范寫。
3、指導書寫:“改”字的左邊是“己”的變形,右邊是“攵”。 “就”字的右邊是“尤”,不要寫成“龍”。“念”上面是“今”不是“令”。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學習課文,分角色朗讀課文。
2.表演課文,在情景表演中明白做事要持之以恒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復習回顧,上下銜接
1.(出示課件4)抽卡認讀生字,師生共同評價糾正。
2.齊讀課文。
二、學習課文,進入情境
1.小組討論:(出示課件5:孟軻與孟母的話)
孟母聽了孟軻的話,做了些什么?說了些什么?
孟軻聽了孟母的話,心里想些什么?說了些什么?他以后會怎么做?
2.全班匯報,師生評價。
三、分好角色,指導朗讀
1、指導學生進行對話練習 重點指導學生準確地讀出語氣。先確定角色,明確角色的關系,聯系實際想想母親、兒子交談時各是什么樣的神態、心情、語氣。
2、同桌練習分角色表情朗讀。要注意括號內的提示。
3、全班匯報表演。
4.分角色演課本劇。
安排好出場順序,觀眾同學注意安靜,演完后,找同學來評價。
四、總結全文,思想教育
通過學習這個劇本,希望大家能學習孟軻知錯就改,努力學習,將來才會有所成就。
【勸學教案】相關文章:
《勸學》的教案07-02
《勸學》教案12-28
《勸學》的教案07-22
勸學 教案08-07
《勸學》 教案09-13
《勸學》教案10-09
《勸學》課教案10-27
關于勸學的教案10-04
《孫權勸學》的教案08-18
《勸學》教案及答案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