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勸學的故事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趙國猗氏(今山西運城臨猗縣)人,時人尊而號為“卿”,西漢時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是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時人尊稱“荀卿”。荀子勸學的故事是什么?大家知道嗎?
荀子勸學的故事
學習是一條永無止境的道路,只有不斷地加以學習,自己才可以變成優秀的人。而荀子勸學講的也是這樣的一個故事。很多的時候。我們不登上高山是永遠都不知道高山有多高的,正如我們不去看看大海,永遠都不知道大海有多深一般。
荀子說,在平時學習的時候,就應該要做到廣泛地學習,不管是直線的木材還是彎曲的車輪,其實都是有著一個過程的,并不是說無緣無故而存在的,有些木材其實也可以像圓形一般,不管是經歷了多少的歲月,終究是如此,可是有些木材卻經過了歷練,總是可以變家具良品。這就是一個區別。
所以,在平時應該要懂得不斷地對自己加以反省,告訴自己,應該要隨時保持一顆向高處看的心,讓自己最終成為一個優秀的人。不管在什么時候,借助什么樣的工具,其實歷練的過程都是非常重要的。不要一開始就覺得自己什么都不會,也不要覺得自己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人都是有變得優秀的潛質的,而這一切就是需要一個過程而已,你需要給自己充足地信心,讓自己腳下的步伐邁得更遠。而學習也是如此的。要相信,不管是什么事情,只要有持之以恒的決心就一定可以成功!
在學習的過程中也是要學習荀子說的精神,別輕易地放棄自己,在堅定不移的步伐下才可以走出自己的一條大路,并且才能夠讓自己變成優秀的人。
荀子大略
荀子出生于公元前313年,死于公元前238年,是戰國時期的趙國人。荀子的大略主要講的是人的善惡觀念.嘴巴上講講善與惡是容易的,問題的關鍵是看行動,哪怕善事再小也要去完成,惡事再小也不能去做。
荀子小時候非常的聰敏,在荀子10歲的時候就有神童的稱號,學問很好、長大后游歷過許多的國家曾經到過燕國,不過很可惜荀子沒有被燕國的君王賞識。到了荀子50歲的時候,齊國的君王張榜要招賢才,許多人都紛紛趕往齊國,荀子也被吸引前往齊國。
荀子在齊國住了很長的時間,一直受到齊王的尊敬,荀子在齊國當了齊國的顧問。關于荀子大略的'觀點也在齊國傳播開來。由于荀子一直受到齊王的賞識遭到很多人的眼紅,還到處說荀子的壞話,誰知道這些話卻傳到了齊王的耳朵里,因此齊王開始慢慢疏遠了荀子。
荀子看到這樣的情況便離開了齊國。這時荀子都已經81歲了。荀子聽說楚國在招賢才,荀子便決定去楚國。楚國的春申君聽說過荀子,便讓他在楚國當了蘭陵令。但是沒想到荀子去到了楚國還是有人在說他的壞話,春申君被這話蠱惑了,后來春申君辭退了荀子。
荀子去到秦國見了秦國的君王。而此時的秦王正想攻打天下,對荀子對他講的道理一點也聽不進去,荀子心灰意冷只好回到了趙國。 春申君趕走了荀子便心生悔意,就派人到趙國去請荀子回來。荀子拗不過春申君的好意,便又回到了楚國當官。春申君死后,荀子也90多歲了,就辭官退隱了。
荀子的著作
荀子,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學識廣泛的學者,也是著名的思想家,雖說,沒有與孔子齊名,但是,他的思想也是極其具有影響力的。
和孔子一樣,中國古代的學者都有一個與自己同名的著作,荀子也一樣,他的著作就叫《荀子》。由于荀子出生在百家爭鳴的戰國后期,所以,他的思想是混合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多家思想的。所以,其作品所表現出來的內容也是多種多樣的。
首先,是在學習方面。荀子有一篇名氣比較大的文章,它不僅僅是中國語文教材中必須學習的文言文,而其中也產生了許多有名的句子,從中又衍生出了一些詞語,例如,鍥而舍之,鍥而不舍等,這兩個詞其實是可以表現出荀子對于學習的一種態度的,也可以說是他對于大眾學習的一種要求,認為一個人對待任何事情要能夠堅持不懈,而不應該中途就沒信心放棄,尤其是在學習上,他勸誡人們學習要一直堅持,一直努力,這樣才能取得成功。
荀子也有關于人在自己內心方面看法的文章。荀子對于人生來所具備的特性與別人的看法大不相同,他認為人生來就是有欲望、貪念,而善良是后天學到的,所以,為了變善良、變好就要進行學習。
【荀子勸學的故事】相關文章:
荀子《勸學》學生讀后感12-08
荀子勸學心得體會05-29
荀子《勸學》讀后感(3篇)12-13
荀子《勸學》讀后感3篇12-13
荀子勸學讀后感2篇09-26
荀子勸學原文翻譯及賞析2篇11-11
荀子《勸學》韓愈《師說》比較閱讀附答案02-11
晉代大詩人陶淵明勸學的故事06-08
勵志勸學的古詩11-22
勸學惜時的古詩句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