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高二語文下冊《勸學(節選)》課后習題:閱讀鑒賞

時間:2020-12-11 18:22:33 勸學 我要投稿

高二語文下冊《勸學(節選)》課后習題:閱讀鑒賞

  閱讀鑒賞

高二語文下冊《勸學(節選)》課后習題:閱讀鑒賞

  (一)閱讀下面三段節選自《荀子?勸學》的文字,按要求完成6~9題。

  [甲]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①,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②。

  [乙]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③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丙]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

  注:①端而言,蝡而動:意思是說極細微的言行。端,微言;蝡,微動。②禽犢:小的禽獸,古人相見常以小禽獸做禮物。③蘭槐:一種香料。

  6.給[甲]文中畫線部分的句子加上標點。

  小 人 之 學 也 入 乎 耳 出 乎 口 口 耳 之 間 則 四 寸 耳 曷 足 以 美 七 尺 之 軀 哉?

  7.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形乎動靜    形:形狀,形體。

  B.其漸之滫? 漸:浸泡。

  C.游必就士? 就:接近。

  D.長而異俗? 長:長大成人。

  8.從“勸學”的目的出發,概括這三段文字的基本觀點。

  (1)[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翻譯下面句子。

  (1)故君子居必擇鄉,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2)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

  6.參考答案: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

  解析:理解了文意,加標點并不難,而理解文意的前提是正確斷句。所以,這道題既是考查標點,更是考查對文意的理解。

  7.A 解析:“形”應為動詞“表現”。

  8.參考答案:(1)學習的目的不是為了炫耀,而是為了加強自身的行為修養。(2)外在環境對人的影響很大,后天的學習也是這樣。(3)后天的學習可以使人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必須給予重視。

  解析:這里的幾段文字與課文部分保持著基本相同的行文風格,即通過大量比喻和具體事例來論證觀點。概括這幾段文字的觀點,務必要聯系對課文部分的理解。

  9.(1)所以君子居住要選擇地方,交游必須要接近讀書人,這是為了防止邪惡的影響而接近中正的方法。(2)出生時的哭聲相同,長大之后的習俗卻各不相同,這是教育使他們這樣的。

  參考譯文:[甲]君子做學問,是把所學的聽入耳中,記在心里,融會貫通到整個身心,表現在一舉一動上,即使是極細小的言行,都可以作為別人效法的榜樣。小人做學問,把學到的聽入耳中,從嘴里說出來。嘴巴與耳朵間的距離不過四寸,怎么能使自己七尺之軀的美德得到修養而完美?古時候的學者,學習是為了進德修業;當今的學者,學習卻是為了向人炫耀。君子做學問,為的是使自身完美;小人做學問,把學問當做和別人相見的小禮物。

  [乙]蓬草生長在麻叢中間,不用扶持就是挺直的;白色的沙子混在黑泥里,就與黑泥是一樣的顏色了。蘭槐的根就是白芷,把它浸在臭水里,君子就不接近它,老百姓也不會佩帶它。這并不是因為它的本質不好,而是因為浸在臭水里的緣故。所以君子居住要選擇地方,交游必須要接近讀書人,這是為了防止邪惡的影響而接近中正的方法。

  [丙]所以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下臨深谷,就不知道地有多厚;不學習先王的遺言,就不知道學問的淵博。干國、越國、夷族、貉族的孩子,出生時的哭聲相同,長大之后的習俗卻各不相同,這是教育使他們這樣的'。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題。

  皇甫謐耽學

  皇甫謐字士安,安定朝那人也。出后叔父,徙居新安。年二十,不好學,游蕩無度,或以為癡。嘗得瓜果,輒進所后叔母任氏。任氏曰:“《孝經》云:‘三牲之養,猶為不孝。’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無以慰我。”因嘆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豈我居不卜鄰,教有所缺,何爾魯鈍之甚也!修身篤學,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對之流涕。謐乃感激,就鄉人席坦受書,勤力不怠。居貧,躬自稼穡,帶經而農。遂博綜典籍百家之言。沉靜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為務。后得風痹疾,猶手不輟卷。

  或勸謐修名廣交。謐以為居田里之中亦可以樂堯舜之道,何必崇接世利,事官鞅掌(事務繁雜),然后為名乎?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寢與食,時人謂之“書淫”。或有箴其過篤,將損耗精神。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況命之修短,分定懸天乎!”

  城陽太守梁柳,謐從姑子也。當之官,人勸謐餞之。謐曰:“柳為布衣時過吾,吾送柳不出門,食不過鹽菜。貧者不以酒肉為禮,今作郡而送之,是貴城陽太守而賤梁柳,豈中古人之道?是非吾心所安也。”

  時魏郡召上計掾,舉孝廉。景元初,相國辟,皆不行。其后武帝頻下詔敦逼不已,謐上疏自陳,辭切言至,遂見聽許。自表就帝借書,帝送一車書與之。太康三年卒,時年六十八。所著甚多,并重于世。

  (節選自《晉書?皇甫謐傳》)

  10.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昔孟母三徙以成仁(遷移)

  B.或有箴其過篤(勸誡)

  C.況命之修短,分定懸天乎(命運)

  D.辭切言至,遂見聽許(看見)

  11.比較下面兩組句中加點詞的意思,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A.兩個“修”字不同,兩個“過”字相同。

  B.兩個“修”字相同,兩個“過”字不同。

  C.兩個“修”字不同,兩個“過”字不同。

  D.兩個“修”字相同,兩個“過”字相同。

  12.下列各項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皇甫謐是安定朝那人,后隨父親遷居新安。到二十歲還不好好學習,終日無節制地游蕩。

  B.皇甫謐能夠聽從教導,痛改前非,奮發圖強,好學不怠。

  C.皇甫謐清心寡欲,淡泊名利,耽玩典籍,終身不仕。

  D.皇甫謐待人誠懇,始終如一,不以窮達而有所不同。

  13.翻譯句子。

  (1)修身篤學,自汝得之,于我何有!

  (2)居貧,躬自稼穡,帶經而農。

  (3)何必崇接世利,事官鞅掌,然后為名乎?

  答案:10.D 解析:“見”表示被動的意義。

  11.C 解析:第(1)組“修”前句應為“修飾”,后句應為“長”;第(2)組“過”前句應為“拜訪”,后句應為“超過”。

  12.A 解析:原文中“(皇甫謐)出后叔父”即過繼給他叔父為子。隨叔父遷居新安。

  13.參考答案:(1)修身立德,專心學習,是你自己有所得,我能得到什么呢?(2)他家很貧窮,要親自耕種,每每帶著經書去干農活。(3)何必結交達官貴人,為公事忙碌,然后得到好名聲呢?

  解析:(1)句“修”(修身立德)、“篤”(專心致志)、“何”(什么),要注意特殊句式“何有”(有什么呢)是賓語前置句。(2)句“躬”(親自)、“農”(活用為動詞“干農活”)。(3)句注意固定句式“何必……乎?”(何必……呢?)、“崇接”(向上攀附)、“事”(為……從事、忙碌)。

  參考譯文:

  皇甫謐,字士安,是安定朝那人。皇甫謐出生后即過繼給他叔父為子,隨叔父遷居新安。他到二十歲還不好好學習,終日無節制地游蕩,有人以為他呆傻。曾經得到一些瓜果,即進呈給他的叔母任氏。任氏說:“《孝經》說:‘雖然每天用牛、羊、豬三牲來奉養父母,仍然是不孝之人。’你今年近二十,眼睛沒有閱讀過書本,心中不懂道理,沒有什么可以安慰我。”因此嘆息說:“從前,孟軻的母親遷居了三次,使孟子成為仁德的大儒;曾參的父親殺豬使信守諾言的教育常存。難道是我沒有選擇好鄰居,教育方法有所缺欠,所以你才會如此魯莽愚蠢嗎!修身立德,專心學習,是你自己有所得,我能得到什么呢?”于是面對皇甫謐涕淚交流。皇甫謐深受感動,并激發了他的志氣,于是到同鄉人席坦處學習,勤讀不倦。他家很貧窮,要親自耕種,每每帶著經書去干農活。于是廣泛地閱讀了國家的重要文獻和諸子百家學說。他性格沉靜,很少欲念,開始有崇高的志向,就以寫作為事業。后來得了風痹癥,仍不停地閱讀和寫作。

  有人勸皇甫謐多和達官貴人交往,以博得好名聲。皇甫謐認為隱居田里也可以享有堯舜之道的美名,又何必結交達官貴人,為公事忙碌,然后得到名聲呢?于是皇甫謐沒有去做官。他潛心玩味經典冊籍,甚至廢寢忘食,故當時人說他是“書淫”。有人告誡他,過于專心將會耗損精神。皇甫謐說:“早晨學到了道理,黃昏死去也是值得的,何況生命的長短,分明是被上天所預定所掌握的呢!”

  城陽太守梁柳是皇甫謐父親堂姊妹的兒子。當梁柳要去城陽赴任時,有人勸皇甫謐為他餞行。皇甫謐說:“梁柳未做官時探望過我,我都不出門迎送,吃飯也不過鹽菜之類。貧窮的人不以酒肉來招待。現在他當了郡太守而以酒宴為他餞行,這樣做是看重城陽太守的官職卻看輕了梁柳本人,難道這符合古人的為人之道嗎?那樣做我的心會不安的。”

  當時魏郡守曾召他充任上計掾,也曾舉薦他為孝廉。景元初,相國也曾征召他,但皇甫謐都不赴任。從那以后魏武帝屢次下詔敦促逼迫出仕朝廷,皇甫謐上書陳述,皇甫謐的懇切言詞,終于獲得了準許。自己上書給皇上要求借書,皇帝送他一車書。太康三年去世,時年六十八歲。皇甫謐著詩文甚多,皆為世人所重視。

  三、語言表達

  14.中國文化傳統中有許多膾炙人口、流傳至今的古訓,它們不僅寓意深刻,而且對人們有警示作用。例如,“學不可以已”的意思是學習不能夠停下來,要活到老學到老。這則古訓提示我們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請根據示例向大家推薦一條你最喜歡的古訓,要求語言簡明、連貫。

  (1)我最喜歡的一句古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這句古訓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推薦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這句古訓警示人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自己不愿要的,不要施加給別人 (3)這句古訓利于克服自私自利的狹隘思想,真正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共處 (4)要換位思考,尊重他人

  解析:本題比較簡單。根據題目中的提示,首先要找一句古訓(如:題干中“學不可以已”),古訓實質上就是古代格言、俗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然后指出這則古訓的含意(如:題干中“學習不能夠停下來,要活到老學到老”),實質上就是用現代漢語翻譯,指出它的字面意思,再聯系個人及現實闡明喜歡的原因,最后指出它的教育意義(如:題干中“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

  15.聯系《勸學》一文,給下面的對聯寫出下聯。

  上聯:孔子論語,勤學必溫故知新

  下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荀子勸學,博學則青出于藍

  解析:解答此題,應首先分析上聯的特點:“論語”既指孔子談論學習之語錄,又指孔子的著作,同時“溫故知新”的名言又是孔子提出的學習方法。這樣,結合題目要求,就能對出下聯。另外注意下聯主要從內容上與上聯對應即可。

【高二語文下冊《勸學(節選)》課后習題:閱讀鑒賞】相關文章:

勸學(節選)原文及賞析12-14

秦觀勸學閱讀練習題答案03-26

語文《離騷》課后習題答案01-25

離騷(節選)高二語文教案12-18

離騷詩歌節選鑒賞02-23

《皇帝內經·靈樞》節選鑒賞02-26

《岳陽樓記(節選)》語文閱讀03-18

初二語文背影課后習題答案02-21

《木蘭詩》節選閱讀05-27

李清照的《一剪梅》鑒賞及課后習題訓練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