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勸學荀子虛詞

時間:2024-08-13 23:01:18 勸學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勸學荀子虛詞

  《勸學》是戰國時期思想家、文學家荀子創作的一篇論說文,是《荀子》一書的首篇。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勸學荀子虛詞,歡迎大家分享。

  《勸學》虛詞

  而<連詞>

  1.表修飾關系。《勸學》:“吾嘗終日~思矣。”

  2.表示遞進關系。《勸學》:“君子博學~日參省乎己。”

  3.表假設關系。《勸學》:“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鍥而舍之,朽木不折。”

  焉

  (1)兼詞,相當于“于是”、“于之”。《勸學》:“積土成山,風雨興~。”

  于

  (1)<介>介紹比較的對象,可譯為“比”。《勸學》:“冰,水為之,而寒~水。”

  也<助>語氣助詞,用于句中

  1.表陳述或解釋。《勸學》:“君子生非異~,善假于物~。”

  乎<介>相當于“于”

  1.連詞,表遞進。《勸學》:“君子博學而日參~己。”

  之

  (1)<助>定語后置的標志。《勸學》:“蚓無爪牙~利。”

  古今異義

  1.博學 古義:廣博地學習,廣泛地學習。例: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今義:知識、學識的淵博。

  2.參 古義:檢驗。例: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今義:加入。

  3.假 古義:憑借,借助。例:假輿馬者。

  今義:與“真”相對。

  4.金 古義:金屬制的刀劍。例:金就礪則利。

  今義:金子,黃金。

  5.爪牙 古義:爪子和牙齒。例:蚓無爪牙之利。

  今義:壞人的黨羽、幫兇。

  6.用心 古義:因為用心。例如:用心一也。

  今義:讀書用功或對某事肯動腦筋。

  7.繩 古義:墨線。例:木受繩則直

  今義:繩子,繩索。

  8.跪 古義:腿腳。例:蟹六跪而二螯

  今義:跪下

  9.疾 古義:疾勁,強,大,這里指聲音宏大。例:聲非加疾也

  今義:疾病

  10.致 古義:達到(而致千里)

  今義:贈送,給予

  11.寄托 古義:這里指藏身(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

  今義:大致指心靈、精神的某種依靠

  特殊句式與固定格式

  1.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斷句,“……者,……也”表判斷,可譯為“……的原因”)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判斷句,“……者,……也”表判斷)

  3.善假于物也(狀語后置)

  4.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定語后置)

  5.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狀語后置介詞結構“于水”,表示比較)

  6.輮以為輪【省略句:輮(之)以(之)為輪】

  7.輮使之然也【省略句:輮(之)使之然也】

  8.無以至千里(固定句式,“無以……”意為“沒有用來……的辦法”)

  9.金石可鏤(被動句)

  《勸學》賞析

  《勸學》作為《荀子》的開篇之作,是一篇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勸導人們以正確的目的、態度和方法去學習的散文。文章以樸素的唯物主義為理論基礎,旁征博引,娓娓說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也體現了作為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藝術風格。

  《勸學》是一篇說理性很強的文字,駕馭不好,是很容易正襟危坐,流于枯燥和單調的。但這篇文章卻形象清新、膾炙人口,千百年來為人們傳誦不衰。原因何在?最重要的是在于,它把深奧的道理寓于大量淺顯貼切的比喻之中,運用比喻時手法又極其靈活自然,生動鮮明而絕無枯燥的學究氣。如文章開首,連用“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等四個比喻,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來闡述“學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稱雄辯奇才,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收到了先聲奪人的強烈效果。值得指出的是,文中所用的喻體幾乎都是常見的、易懂的,這些仿佛信手拈來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會使人自然而然地聯想到某些直觀、淺近的形象事物,進而連類比物,啟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說的深刻道理。

  從形式上看,《勸學》中的比喻靈巧多樣、運用自如。闡述觀點,論證道理,有的從正面設喻(“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有的從反面設喻(“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有的單獨設喻,有的連續設喻;有的同類并列,有的正反對照;有的只設喻而把道理隱含其中,有的先設喻再引出要說的道理。總之,鋪錦列繡,無所不用。所以文中用喻雖多,卻無板滯生硬的感覺,相反,隨著用比的連續轉換和充分展開,形成整齊而又富于變化的句式,使文章顯得錯落有致,生氣勃勃。

  《勸學》在寫作上的再一個特點是大量運用短句排比和正反對比。文章一開始就是一組排比:“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這樣的排比句式在文中舉不勝舉,既富于論辯色彩,又富有文學韻味,甚或有一種音樂的節奏感流動在其中。同樣,在對比手法的運用上,《勸學》也很有特色。如在說明學習要善于積累的道理時,作者先后以“騏驥”與“駑馬”、“朽木”與“金石”作對比,說明“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充分顯示出“不舍”對于學習的重大意義。在闡述學習要專心致志的道理時,作者又用“蚓”和“蟹”作對比,前者“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卻能“上食埃土,下飲黃泉”,后者雖有“六跪而二螯”,卻“非蛇蟮之穴無可寄托”。道理何在?就在于前者“用心一也”,后者“用心躁也”。鮮明的對比,強烈的反襯,增強了說理的分量。

  荀子的文章素有“諸子大成”的美稱,鋪陳揚厲,說理透辟;行文簡潔,精練有味;警句迭出,耐人咀嚼。

  創作背景

  戰國時期,奴隸制度進一步崩潰,封建制度逐步形成,歷史經歷著劃時代的變革。許多思想家從不同的立場和角度出發,對當時的社會變革發表各自的主張,并逐漸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別,歷史上稱之為“諸子百家”。諸子百家紛紛著書立說,宣傳自己的主張,批評別人,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荀子是戰國后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認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但人們可以用主觀努力去認識它,順應它,運用它。為了揭示后天學習的重要意義,他創作了《勸學》一文,鼓勵人們通過學習改變不良的思想和行為,振興禮義,制作法度,專心致志地去實踐君子之道。

  作者簡介

  荀子(約前313-前238),名況,時人尊而號為“卿”,西漢時為避漢宣帝劉詢諱,又稱孫卿,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戰國末期趙國猗氏(今山西安澤縣)人,先秦儒家后期的代表人物。曾兩次到當時齊國的文化中心稷下(今山東臨淄)游學,擔任過列大夫的祭酒(學宮領袖)。還到過秦國,拜見了秦昭王。后來到楚國,任蘭陵(今屬山東)令。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提倡“性惡論”,其學說常被后人拿來跟孟子的“性善說”比較。荀子對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當顯著的貢獻。與其弟子撰有《荀子》一書。

【勸學荀子虛詞】相關文章:

勸學 荀子07-03

《勸學》荀子09-15

荀子勸學07-05

朗誦荀子的《勸學》10-14

荀子勸學節選02-27

荀子勸學原文10-24

荀子《勸學》教案11-05

《勸學》荀子原文06-30

勸學 荀子 翻譯09-15

荀子《勸學》經典教案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