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中《勸學》教學設計(通用10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以計劃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那么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中《勸學》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高中《勸學》教學設計 篇1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我的說課內容是荀子的《勸學》,下面我從五個方面說這堂課的設計。
一、教材分析
《勸學》是魯教版必修一第一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單元的主題是開啟智慧之門,都以激發學生興趣、啟迪學生智慧、指導學習方法為目的,語言淺易,內涵豐富,對剛剛升入高中的學生來說,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勸學》作為本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更是如此。
二、 教學目標:
依據大綱要求和高一新生實際水平,我制訂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加強誦讀,在理解的基礎上熟讀成誦;掌握有關文言實虛詞和句式。
2、學習本文比喻論證的方法,提高學生圍繞中心合理論證的能力;
3、明確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積累”“堅持”“專一”的道理
本文說理性很強,但不枯燥、單調,而把深奧的道理寓于大量淺顯貼切的比喻之中,通過比喻的方式論證中心論點和分論點。鑒于此,我把重點放在理解文章的三個分論點和比喻論證的方法上,比喻的含義和內在聯系是教學中的難點。
三、教法和學法:
這是學生進入高中以來第一次接觸文言文。在初中,學生對文言知識已經有了基本的了解,但相對而言,他們在學習的自主性和獨立思考能力上有所欠缺,所以,根據大綱要求,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心理特點,我安排了三組活動,并采用讓學生朗讀勾畫圈點的方式,領引學生自主合作學習。
四、教學過程
首先導入新課,簡介作者。讓學生列舉已知的勸學格言和好的學習方法態度等,由淺顯的問題導入,能調動學生發言的積極性,為接下來的課堂活動發言奠定基礎。
接下來我將以三個活動貫穿本堂課,用活動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引導他們合作探究,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完成對文本基本內容的掌握和深入學習。
活動一: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解決重要實虛詞,疏通文意。具體操作如下:
1、學生自讀課文,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解決生字詞。
2、指名朗讀,師生共同糾正讀錯的字音和句讀。并強調易錯的字詞,如槁暴,輮以為輪的輮,金石可鏤的鏤等,并趁機讓學生釋義和整理在筆記本上。(在黑板右側板書1、字詞)
3、同桌互讀,互相糾正錯誤,以此保證每個學生都能正確熟練的朗讀課文。
4、同桌輪流口譯課文,翻譯不準的,對方應指出來加以糾正或共同討論。
5、集體解疑。兩人解決不了的問題,提出來集體解決。最終達到疏通文意的目的。
6、前后四人組成小組,共同探討制作重點字詞卡片。
7、成果展示。老師將事先準備好的重點實虛詞卡片在課堂展示,包括通假字“輮以為輪”的“輮”,“雖有槁暴”的“有”和“暴”等。一詞多義的“假”在句子“假舟楫者”中和“乃悟前狼假寐”中分別作“借助”和“與真相對”的意思。重點句子“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等。(在黑板右側板書2、通假字 3、一詞多義 4、句式)
8、教師總結,在文言文的學習過程中,要注意這四個方面的積累,課下進一步完善自己的卡片,并互換交流。
以上活動就解決了文言文學習中“言”的問題。
活動二,四人小組合作制定本文提綱,明確文本的論點、論據以及論證方法。
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畫出表達作者觀點的句子,用自己的話說說作者要表達的主要觀點。大部分同學可以找出中心論點是“學不可以已”,既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
進而提問,文章是從哪幾個方面進行論述的?
明確是從學習的意義,作用和方法態度三個方面來論述的。由此可以引導學生總結尋找作者觀點的規律,作者的觀點一般出現在段首或段尾。
2、根據以上結論,四人小組合作,自列提綱,充實論據。明確學習的意義是用了四個比喻句,學習的`作用用了五個比喻句,方法態度用了十一個比喻句。
帶領學生以學習的意義四個比喻為例,要求學生找出本段論述的事物及其特點。
找出 青——藍 冰——水 木——直 金——利(并板書)
上面提到的前兩個比喻都論述了學習的意義在于提高自己,后兩個是改變自己。他們是平行并列的,還是依次排列的?請分析說明。
明確:從論證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以分層:
①人只要不斷學習,就能得到發展、提高;
②人只有博學,才能增長知識,培養品德,鍛煉才干,即達到“知明而行無過”這兩層不是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
用同樣的方法,私人小組合作完成對“學習的作用”和“學習的方法態度”的學習,并由學生補充完整板書。
3、由此得出本文的論證方法是比喻論證。
4、比喻論證有什么好處?
明確:可以讓深奧的道理變得淺顯易懂。
活動三:探究辯論
本環節設計兩個問題引導學生學會總結和遷移。
問題一是《勸學》告訴了我們哪些道理?
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談自己的所想所得。明確告訴我們學習可以讓我們完善自身,學習應該日積月累,堅持不懈和專心致志。此問題的設置,可以培養學生及時總結的習慣,能把作者的觀點內化為自己的知識。
問題二是就觀點“學可以已”和“學不可以已”進行辯論。
此次辯論用3-5分鐘的時間,辯論的目的不是判定孰是孰非,而是讓學生學會用論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并嘗試用多種論證方法,如剛學過的比喻論證。
然后教師總結,通過同學們的辯論和本堂課的學習,我們可以得出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這也是與我們現在提倡的“終身學習”的觀點也是一致的。
教學過程中的五個階段,三個活動,有一定的層遞性,從疏通文意到整體把握再到重點研讀,最后總結遷移,既體現了文本閱讀的特點和方法,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五、最后是課外訓練,促進學生的持續發展
課外訓練是“自擬學習格言”,這是一個創新性的活動,既能引導學生對已學知識的活學活用,又能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寫作能力,同時也是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一次熏陶。
高中《勸學》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了解荀子其人;
②疏通文句,整理積累重要的實、虛詞的意義與用法,通假字、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和特殊句式、固定句式;
③積累本文的名言名句。
(以上為第一教時之知識目標)
④體會、學習比喻和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
⑤體會、學習本文嚴密的謀篇布局特色;
⑥明確如何才能獲得教養。
(以上為第二教時之知識目標)
2、能力目標
①培養學生聲情并茂地誦讀文言名篇的能力;(第一教時)
②培養學生能據已學、據課注、據語境準確解讀文句的能力;(第一教時)
③凸現知識的生成過程,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自主與合作相結合探究問題能力;(第一教時重疑難文句探究,第二教時重論證方法、思路的探究)
3、人文、情感目標
①在合作探究中讓學生體會和諧合作、雙贏進步的成就感,激發主動、自覺學習的主體意識;(第一、二教時)
②讓學生明白學習之于教養和人生的`重要性、學習的基本方法和良好的習慣。(第二教時)
【教學重點】
1、知識目標之②(第一教時),④⑥(第二教時);
2、能力目標之①②(第一教時);
3、人文、情感目標之②(第二教時)
【教學難點】
知識目標之②(第一教時),④(第二教時)
【教學模式】
發現問題——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師生互動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教時
一、設境導入
設問1:大家知道在我們國家比較有名的《三字經》嗎?
設問2:《三字經》會背幾句的同學愿不愿意舉起你驕傲的手?
教師相機導入:從《三字經》導入孟子導入孟母三遷導入人生的“教養”導入本專題“獲得教養的途徑”。
教師結合學生的年齡實際略說教養的重要性,然后順勢導入《勸學》。
二、關于荀子
設問:有誰了解《勸學》的作者荀子嗎?
學情估計:若有學生舉手,則請其說,教師略作補充;若無則變問為:不知道的請舉手。如果普遍不知,則由教師介紹荀子。
三、誦讀
全班齊誦,教師諦聽,并可能進行誦讀指瑕。
四、分組合作學習,文句疑難探究。
1、教師略說高中課堂古文學習的新模式,要學習積累的文言知識構成。
2、6人一組,合作進行文句疑難探究。
要求:不做機器做主人,每組成員積極參與,發現自己解決不了的疑難,組內先行探究,本組探究不了的,組長記錄后提交全班探究,全班解決不了的由教師點撥。
3、填寫好探究紀錄,以便交流。
4、教師巡視、參與。
五、各組根據探究記錄,由代表匯報探究情況,教師加以標示
后匯報的組只匯報或補充與前組不同的疑難和知識總結,教師標示后,鼓勵全班同學競答,解決不了的由教師點撥,相關學生記錄。學生沒有關注的重要知識點則由教師補充。
六、教師課堂評價、小結并布置作業
1、課堂評價側重于本堂課學生的參與表現,以肯定鼓勵為主;
2、作業:
①每個同學填寫好本課的知識積累卡;
②完成《名師一號》中《勸學》一課的基礎練習(選擇題部分)。
高中《勸學》教學設計 篇3
教學要求與目標:
1.學習設喻論證的方法和“對舉”的行文方式。
2.了解荀況關于學習意義和學習態度的論述。
教學重點、難點:
1.識記重點文言實詞、虛詞。
2.理解論述的角度和設喻的幾種形式。
3.熟練背誦課文。
教學方法:
本文的可讀性很強,易于成誦,宜采用誦讀教法。誦讀要多次進行,一次比一次要求更高:開始照課本朗讀,要求字音無誤,節奏鮮明,讀得順暢;繼此再讀,要求在粗知大意的基礎上能大體成誦;最后,經過分析、思考,要求領悟文章的基本內容,達到熟練地背誦全文。這種誦讀式的教學,跟先前書塾的死記硬背是有著實質上的區別的。
為了使誦讀收到實效,首先要善于根據課文內容和寫法上的一些特點,啟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產生自覺誦讀的要求;其次,在誦讀練習過程中發現難點時,要指示學生運用各種記憶的因素去解決它們,毫不動搖地要堅持做到當堂成誦;最后,教師要給學生示范背誦,必要時還可以逐句地領讀。
誦讀練習可以分段、分層地進行,但最后一定要連貫地背誦全文。
課時安排:
第一課時:以檢查預習方式統攝全文;作者簡介;誦讀第1,2段。
第二課時:誦讀第3段;總結全文。
第三課時(前半課時):連貫背誦全文。(注:后半課時用于預習《師說》。)
預習安排
1.將下列各字的拼音寫在課文中該字下面:
輮(rou)雖又(you)槁(gǎo)暴(pu)礪(li)參(cān)省(xǐng)乎己知(zhi)明跂(qi)生(xing)非異也跬(kuǐ)驥(ji)駑(nu)鍥(qie)鏤(lou)螯(ao)
2.朗讀全文至少二遍。
3.從課文中找出幾句話作為你學習上的格言,抄在筆記本上,加以體會。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情況。
1、友情提醒字詞讀音
輮(rou)雖又(you)槁(gǎo)暴(pu)礪(li)參(cān)省(xǐng)乎己知(zhi)明跂(qi)生(xing)非異也跬(kuǐ)驥(ji)駑(nu)鍥(qie)鏤(lou)螯(ao)
2、指名讀
3、齊讀
二、作者簡介。
荀子(約前313──前238),名況,時人尊稱為荀卿,后因避漢宣帝劉詢的諱而改稱孫卿。趙國人。曾游學于齊,在齊國稷下(今山東臨淄西北)任祭酒(官名);后去楚國,春申君用他為蘭陵(今山東棗莊市東南)令,晚年定居該地,從事著述。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著有《荀子》,現存32篇。
荀子在哲學上對古代唯物主義有所發展,他反對天命、鬼神迷信之說,提出“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的著名論斷,肯定自然規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強調天是物質的天,是沒有意志的,人能認識天,就可以“制天命而用之”。他反對儒家的先驗論,認為人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首先要通過感覺器官和外界事物的接觸。
在教育問題上,他和孟軻的性善說相反,認為人性生來是“惡”的',“其善者偽也”,要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才可以為善,重視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
三、誦讀第1段,并理解積累
1、誦讀
先給下列句子劃分節奏(學生試劃,教師糾正):
學/不可以已輮/使之然也
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2、讓學生解釋下列詞語:
已——于(1)——于(2)——于(3)——以為——有——暴——
停止從比比以之為又曝
日——四個“而”
每日,名詞做狀語而1,2卻;而3并且;而4而且
“木受繩”二句──把省略的意思找出來。(“受繩而后鋸之”“就礪而磨”──都是不言而喻的,故可省。)
2、解決疑難
3、學生練習翻譯
4、試背誦
先自讀兩遍,再由教師領讀一遍(師生都不看書),然后檢查試背,發現難點,指出關鍵在于要理清文理。
5、文理分析。
第一步:找觀點
提問:這段話中哪句子是表述作者觀點的?(起句和結句。)
第二步:弄清設喻的內涵
提問:這段話中的設喻可分幾組?(分三組:①“青,取之于藍……而寒于水”;②“木直中繩……輮使之然也”,③“故木受繩……則利”。)
追問:這三組設喻從總體上看,說明什么道理?(學習可以改變一個人,使之聰明賢惠——學習的意義)
6、熟練地誦讀這一段。
7、學生齊背一遍
四、誦讀第2段,并理解積累
1.指名讀
先劃分下列句子的節奏,要求注意某一節拍之中有些字之間有極短暫的停頓(用“·”表示)。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知/須臾·之所學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2、齊讀
3、學生解釋詞語:
而1——而2——而3——而4——而5——而6——而7——而8
而1,2同,“地”修飾關系;而3,5同,“然后”順承關系;而4,6,7,8同“卻”轉折關系
“彰”──就是“明”的意思。
“利足”──現在也有這種構詞方式,如“快手”(干事情快)。利足,就是跑得快。
“致”──表示動作結果,課本注為“達到”是正確的。
“能水”──能,擅長;水,名詞活用為動詞,游水。
4、解決疑難
5、學生練習翻譯
6、學生先齊讀,后試背誦
7、文理分析。
教師提問:本段有哪些設喻,先一一列舉出來。
(①“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見”;②“登高而招”則“見者遠”;③“順風而呼”則“聞者彰”;④“假輿馬”可“致千里”;⑤“假舟楫”可“絕江河”。)
追問:這些設喻各有什么作用?
(①用來說明“終日而思”不如“須臾之所學,強調學習的重要性。②承上句“登高”一語,作解釋,說明“登高”的效果。③與“登高”一喻對舉,說明“順風”的效果。④⑤的作用亦與此相同。)
小結:①喻屬起句;②③④⑤喻屬結句。
主導問:起句和結句是怎樣的關系?(“學”是前提條件,“善假于物”是結果——能利用自然可謂善,能創造可用之物,則是善之善者。)
請歸納本段大意:學習了才能善假于物——學習的作用。
8、熟練地背誦這一段。
9、作業:看讀本中的文言文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背誦1、2段
二、指名翻譯1、2段
三、誦讀第3段,并理解積累
1.、指名讀
先劃分下列句子的節奏:
蚓/無·爪牙之利
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
2、齊讀
3、學生解釋詞語:
“興焉”“生焉”“備焉”的“焉”——或注為“于是”,兼詞,即一字兼兩詞
“無以”——可與“河曲智叟無以應”作比較。這里是“沒有辦法”的意思。
注意:而致千里——無以至千里,加線字有什么區別?(達到;到)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句式有何特點?(定語后置)
“上”“下”——名詞做狀語
“躍”“駕”——動詞活用為名詞(跳一次的路程,走一天的路程)
4、解決疑難
5、學生翻譯
6、劃分層次,然后練習背誦。
第一層(首句,以句號為標志,下同)說明積善而后圣心備的道理。
第二層(第2—4句)從正反兩面設喻說明積累的必要性。
第三層(最后兩句)從正反兩面說明用心專一才能積累的道理。
提示學生:此段較長,可按上述層次,一層一層地練習背誦,最后連貫地背誦全段。
7、概括本段主旨后,熟練地背誦這一段。
主旨是:學習知識必須有“鍥而不舍”的精神,不斷地積累;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用心專一——學習的態度
四、總結全文。
1.思想內容。
總結方式:先列出各段的論點(分論點);再分析這些論點跟“學不可以已”這句話(中心論點)的關系,指出分論點就是中心論點的論據,最后列表說明。
學不可以已(中心論點)
“不已”才能“知明而行無過”——不停止的學習,才能具有人生的意義(分論點之一)
“不已”才能“善假于物”——不停止的學習,才能變得聰明智慧(分論點之二)
學而不已,方能積累——不停止的學習,需要有良好的學習態度(分論點之三)
教師點撥:作者在本文中所論述的觀點,跟他的“性惡”說是分不開的。因為“性惡”,所以需要改造,改造后即可為善,“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就說明了這一點。改造的方法就是進行教育,“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說明教育可以改造人,使人為善。這種教育改造,有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所以又說“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2.設喻的運用。
教師說明:嚴格地說,通常所謂“比喻論證”是不確切的,比喻是一種修辭技巧,常用來說明事物的狀態、大小、色澤等等;設喻則是一種說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論證,應稱為“設喻論證”。
學生討論:(1)從本文看,運用設喻的基本原則是什么?(2)本文在設喻的運用上有哪些特點?
小結要點:
設喻的基本原則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也就是用生活中常見的事物來說明深刻的道理。
本文的設喻有兩大特點:一是方式靈活,有時從一個方面用同類事物并列設喻以加強效果,如“青,取之于藍……而寒于水”;有時從正反兩面設喻說明同一道理,如“騏驥一躍……功在不舍”。二是用一連串的設喻,而內容逐步加深,如“登高而高……而絕江河”。
2.對舉的運用。
說明:對舉是一種行文方式,就是將有關的兩個事物(包括同類事物和相反事物)同時舉出,其句子構造也相同或大體相同。
讓學生舉例(同類事物對舉,如“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等;相反事物對舉,如“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蚓無爪牙之利……用心躁也”。)
討論對舉的作用。教師要說明一下:上述對舉句組又都是設喻,那是就其目的(說明事理)來說的,而討論對舉的作用則應從行文方式看,要想想如此行文有什么好處。(讀起來節奏整齊劃一,鏗鏘有力;以同類事物對舉可以豐富內容,加深印象;以相反事物對舉,可以使讀者對問題獲得全面的認識。)
五、作業。
1.連貫地誦讀這篇課文。2.完成課后練習。
第三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背誦。
方式:全班齊背一遍;聽教師背誦一遍,指出背錯的地方(故意弄錯,至多三處);學生互查。
二、檢查完成練習情況。(過程略,只附答案)
第一題(詳見上文)
第二題:1.包括“于”的三種用法:①相當于“從”,如“取之于藍”的“于”;②表示比較,如“青于藍”的“于”;③表示動作方向,如“善假于物”的“于”。2.包括“者”的兩種用法:①相當于“……的人”,如“假舟楫者”的“者”;②指代結果,以示將有所解釋,如“不復挺者”的“者”。3.包括“而”的四種作用:①并列(“知明而行無過”);②表修飾(“終日而思”);③表轉折(“而致千里”);④表順接(“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第三題:1.依次是(5)(4)(1)(3)(2)。2.依次是(3)(4)(2)(1)。3.依次是(1)(4)(3)(6)(7)。4.依次是(2)(4)(5)(3)(1)。5.依次是(1qing)(2qing)(5qiǎng)(4qing)(6qiǎng)第四題(略)
高中《勸學》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積累文本中的重點實詞、掌握幾個虛詞的用法。
二、技能目標:培養學生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閱讀、探討淺顯文言文的能力,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大膽質疑、善于探究的良好思維習慣。
三、情感目標:認識學習對提高個人修養的重要意義,并在學習過程中踐行“積累”“恒心”“專注”的優秀求學品質。
【教學重點】
文言詞語的積累,比喻的含義和內在聯系。
【教學難點】
理解比喻的含義和內在聯系,使文中論述的道理深入學生內心并使之身體力行。
【教具、學具準備】:蘇教版高中語文課本必修一,中學生《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教學設想】
本文是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二專題“獲得教養的途徑”中的第一篇,所以本文的教學緊緊圍繞這個專題展開。同時,《勸學》也是學生進入高中學習后接觸到的第一篇文言文,積累文言知識,引導學生深刻理解課文語句章法是教學設計中所考慮的另一重點。所采用的教學方式以指引學生樂于親近文言文為原則,以探究、合作為途徑,所以生生合作,師生互動,學生主體,教師主導是這篇教學設計的主導思想。
【教學過程】
預習提綱:
1、結合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文意。
2、把預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記在預習筆記上。
第一課時
導語設計:每個人都渴望成為一個有知識的人,每個人都渴望成為一個有修養的人。那么獲取知識的途徑是什么?提高修養的途徑又是什么呢?答案有一個,就是學習。其實,學會學習也是一種學習,優秀的學習品質本身就是一種修養。相信兩千多年前荀子所作的《勸學》會對我們學會學習和培養我們的學習品質從而提高我們的學習修養有所啟發。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這篇流傳千古的佳作。
荀子簡介:
1、學生讀注釋。
2、教師補充:荀子,名況,戰國末期趙國人。曾游學于齊國、秦國、楚國,韓非、李斯都是他的.學生。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提出了“人性本惡”的觀點,但強調后天的環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性中的“惡”,因此,他特別重視人的學習,重視教育的作用。
課文賞析:
一、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提示學生注意老師發音、重讀、斷句。
2、學生自由朗讀,注意讀準字音,把握朗讀節奏。
3、三名學生分段朗讀課文,教師適時點撥,對學生讀得精彩的地方要及時鼓勵(可以帶頭鼓掌),以營造一種感情朗讀的氛圍。
二、小組合作,解決疑難:
1、學生根據預習筆記,把預習中遇到的問題在小組內合作解決。
2、教師在課堂巡回,可適當參與到小組討論中去,對小組內爭論不定的問題給以解答。但要注意在解答時以引導、點撥為主,不宜直接明確“答案”,以免影響學生討論的積極性。
三、師生合作,答疑解惑:
每組可由一名代表提出小組內未解決的問題,教師給予解答或讓其它小組同學給予解答,教師在學生解答時要注意是否需要補充、拓展或強調。
四、邊讀邊譯,字句落實:
經過上面的環節,學生已經掃清了字、詞、句理解上的障礙,為鞏固效果,增強整體把握課文能力,要求學生邊小聲讀邊在心中翻譯。(翻譯的過程也是對所學知識運用、鞏固的過程)
五、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比較“于”“焉”在文中不同語句中的不同意義和用法。
3、找出文中使用“而”的句子并根據它的意義和用法歸類。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1、教師出示幾個重點、難點的句子,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教師選擇的文句要能反映課文中的重點文言現象。
2、檢查對虛詞“于”“焉”“而”等的掌握情況,并指導學生通過中學生《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了解“而”“焉”的其它用法。教師此時注意適時講解、點撥。
二、師生共同研習課文:
(一)、研習第一段
1、學生齊讀第一段。
2、教師明確本段第一句話“君子曰:學不可以已”是本文的中心論點。
3、教師出示問題:找出本段中論述到的事物及其關系,其所含喻義是什么?
藍←———勝于——青(取之于藍)
提高自己
水←———寒于——冰(水為之)
直木——輮————→輪
木———受繩———→直改變自己
金———就礪———→利
結論:事物經過加工可以提高自己,改變自己。
喻義:人通過學習可以提高自己,改變自己。
注※:1、在分析所論事物的關系和特點時,教師注意提示學生用文本中的詞句加以表述。
2、“結論”和“喻義”由學生去總結、揭示,老師只作適當點撥。
(二)、研習第二段
1、學生齊讀課文
2、教師出示問題:找出本段中五組對應關系,用文中的語句概括其共同特點,其中喻義是什么?
跂而望——————→登高博見
登高招——————→見者遠
順風呼——————→聞者彰
假于馬——————→致千里
假舟楫——————→絕江河
共性:“善假于物”。
結論:善假于物,可以彌補不足,達到目標。
喻義:人通過學習可以彌補自己的不足。
注※:教師提示學生回顧荀子思想,荀子認為“人性本惡”,但強調后天的學習和后
天的環境、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從而提高自己成為君子乃至圣人的修養,所以荀子特別重視學習的作用。
3、教師引申:在學習和成長過程中,每個學生都具備一些有利條件又面臨許多不利條件,每個學生都應該利用和創造有利條件,努力克服不足,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的提高自己的修養。(在此,教師也可以設置成問題的形式,讓學生自由發言,交流感受和心得)
(三)、研習第三段
1、學生齊讀課文。
2、教師出示問題:荀子在本段中強調了哪些優秀學習品質,除了運用比喻論證外還采用了什么樣的說理方法?
明確:學生不難得出本段中強調的三種優秀品質——積累、恒心、專注,以及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
3、拓展延伸:積累、恒心、專注,是一個人學有所成的三種關鍵品質,我們在
平常的學習生活中要不斷培養和增強自己的這種品質。教師在此處設置“缺點曝光臺”和“優點展示廳”兩個欄目,針對這三種學習品質,鼓勵學生勇敢說出自己的不足,也大方說出自己做的比較好的方面,進而激勵學生不斷增強認識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的勇氣和信心,從而提高自己的學習修養。
(四)、學生總結,教師引導,歸納本文寫作特點。
1、大量運用貼近生活的比喻闡明事理。(釋理通俗,形象鮮明)
2、運用正反對比論證。(觀點突出,說理深刻)
3、結構采用“總—分”式。(綱舉目張,條理清晰)
三、布置作業:(二選一)
1、結合自己體會,采用“總—分”形式就“積累”“恒心”“專注”談談你的感受和認識,可三者聯系起來談,也可就其中一點發表見解。寫在周記本上,600字左右。
2、學習是提高人身修養的重要途徑,學習修養是人身修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學生的你通過本文的學習受到哪些啟發?請寫一篇600字左右的感想于周記本上。
高中《勸學》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積累文言詞語,疏通文意,背誦課文,領會文章給人的啟示。
(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關資料。
(3)通過學生自編自演課本劇,揣摩文中言簡意豐、生動傳神的對話描寫,品味文章用對話來刻畫人物、剪裁內容的表達效果。
(4)對比閱讀,比較《孫權勸學》和《傷仲永》的異同,逐步提高閱讀能力。
2、過程和方法:
自主、參與、合作、探究。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理解刻苦治學、不斷提高自己的學識修養,于國于己都意義重大的道理,從而勉勵同學們重視學習,養成愛讀書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
(1)學習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2)學習運用"吳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語。
(3)理解文章的內容和主旨。
【教學難點】
1、美讀課文,力求聲情并茂,讀出人物個性,讀出文章特有的意味。
2、理解魯肅與呂蒙的對話,體味這段話的情味。
【教學設想】
1、朗讀法。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如教師范讀、學生練讀、分角色朗讀等。在反復的朗讀過程中,理解文意,體味對話,最終實現美讀課文的目的。
2、表演法。學生自編課本劇,進行表演。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表現能力。
3、比較閱讀法。延伸拓展,通過比較《孫權勸學》和《傷仲永》,深化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4、作探究針對學習過程中的疑難,師與生、生與生之間可通過合作,共同探討解答。
5、參與教學,合作學習”課堂教學模式。
【教學資源的開發】
1、發動學生課前收集與本文有關的資料及圖片。
2、鼓勵學生對課本進行重新加工,改編成課本劇,并進行表演。
3、創設開心的學習氛圍:以比賽的`方式進行文言知識的學習和記憶。
4、教師運用多媒體手段創設有利于學生輕松學習的環境。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我有個學生,他總是不肯下功夫學習,我勸他應該好好學習,他說自己的事很多,況且又不想當學者,不學也罷。我很想好好跟他講講道理,可又不知該怎么說,大家看看我應對他說些什么呢?師:東漢時,吳國的國君孫權也遇到這種情況,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學生回答引入正課。
二、展示與交流。
文學常識專家組展示自己在課前收集到的與本文有關的文學知識。
三、感知與理解
1、朗讀課文,準確認讀。配樂朗誦;學生有感情集體朗誦。讀準字音、讀出感情。
2、譯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1)字詞專家組講解重點詞語、句子并板書。其他學生結成四人小組,參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理解字詞,翻譯課文。
(2)競賽:讓學生快樂學習、享受學習。
規則:全班分為男生組和女生組,底分各為100分,競賽分為三輪進行。第一輪:翻譯課文。男生組和女生組各選一名代表,口頭翻譯課文。把課文分為兩層,從開頭到“蒙乃使就學”為一層,剩下的為第二層。男女生代表各翻譯一層,錯一處扣5分,師生共同評議。
第二輪:認讀課文。教師多媒體顯示去掉標點符號的課文,由女生組和男生組各讀一層,錯一處扣10分,師生共同評議。
第三輪:文言知識大會戰。多媒體顯示題目,由各組指定對方的同學來回答。答對得10分,答錯扣10分。(題目見課件)
1、解釋加點的詞語
卿今當涂掌事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卿今當涂掌事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蒙辭以軍務及魯肅過尋陽
蒙乃始就學見往事耳
2、辨析古今異義
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3、辨析一詞多義
卿今當涂掌事蒙乃始就學
但當涉獵指物作詩立就
4、翻譯下列句子
a、蒙辭以軍中多務
b、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c、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d、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
e、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f、卿言多務,孰若孤?
3、思讀課文,請質疑專家組同學提出問題,全班討論解決。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準備好以下問題:
1)提問:孫權如何以現身說法,勸呂蒙學習?
討論并歸納:"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
2)提問:呂蒙讀后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通過誰的所見所語來寫?討論并歸納:"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通過魯肅所見所語來寫。
3)提問:為什么"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討論并歸納:因為情況是在不斷變化,人也在不斷變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4)提問:孫權如何以現身說法,勸呂蒙學習?
討論并歸納:"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
5)提問:呂蒙讀后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通過誰的所見所語來寫?討論并歸納:"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通過魯肅所見所語來寫。
6)提問:為什么"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討論并歸納:因為情況是在不斷變化,人也在不斷變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4、演讀課文。
1)學生演出課本劇,同學們共同評議。
2)欣賞動畫短片,體會人物的對話的語氣和心理。
3)揣摩說話者的語氣,體會人物的心理。
四、反思與探究:
1、學與不學,使呂蒙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們今天學習《孫權勸學》是為了什么呢?難道說只是為了知道古人的言行嗎?知道了這個故事,作為跨世紀的一代人,你從中得到什么啟示呢?可不可以跟大家說說?
2、很多同學都談到了學習的重要性,那么古人在學習上還有哪些說法值得借鑒?
高中《勸學》教學設計 篇6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⑴、了解司馬光和《資治通鑒》。
⑵、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詞語,了解文言語氣詞所表示的不同語氣。 ⑶、理解文意,體會對話中的不同語氣,揣摩想象人物當時的神態和心理活動。
(二)過程與方法:
⑴、反復朗讀課文,能用現代漢語正確翻譯課文。 ⑵、理解文意,體會對話中的不同語氣,揣摩想象人物當時的神態和心理活動。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理解呂蒙與魯肅對話的含義,樹立正確的學習觀。
二、教學重點:
⑴、品味孫權、魯肅、呂蒙對話中表現的人物形象特點。 ⑵、理解“開卷有益”的主旨。
三、教學難點:
⑴、體會文中三位人物對話的情味有何不同。
⑵、聯系生活實際,真正領悟到讀書有益于人的發展和完善的道理。
四、教學方法:朗讀法、問答法、討論法及表演法等。
五、課前準備:多媒體課件、學生完成課前預習。
六、教學時間:一課時
七、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點擊課件,播放蘇軾詩詞《赤壁懷古》創設教學情境,導入課題)教師口述:《資治通鑒》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三國時期,吳國孫權手下有一名大將,名叫呂蒙,此人武藝高強,英勇善戰,曾隨周瑜大破曹軍于赤壁,后又占領荊州,在麥城生擒關羽父子,立下了赫赫戰功,深受吳王孫權常識。但他年青時不愛讀書,斗大的字不認識幾個,孫權多次勸他學習,他總是找各種借口推辭,還說自己一介武夫,只要會領兵打戰就行了,這不,孫權又來勸學了,這次結果如何呢?
(目的:通過教師口述相關故事,以此來激發學生對歷史人物的關注,從而激發學習的興趣)
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孫權勸學》一文。(教師點擊課件顯示課題并板書《孫權勸學》)
(目的:引起學生特別注意,了解學習課題,圍繞課題展開學習)
【二】、把握人物,深化主題
(點擊課件,了解學習目的,顯示作者及作品簡介,以及文中三個重要歷史人物及簡介)
1、司馬光及《資治通鑒》簡介(見課件圖片)
2、三個重要歷史人物及簡介:孫權、呂蒙、魯肅(見課件圖片)
(目的:讓學生對本課中的重要人物有一個初步了解,便于進一步理解課文)
【三】、把握節奏,多層朗讀
(點擊課件,顯示教學目標:多層次朗讀及相關教學要求)
1課件顯示如下:
1、教師范讀:要求學生注意文中人物對話語氣和文中的停頓,從而體會人物的心理。
2、朗讀步驟:
⑴、讀準字音
⑵、讀出句意、讀出節奏⑶、大聲朗讀
⑷、讀出感情(分角色)⑸、背誦全文
要求讀準字音節奏。
3、展示課件、顯示朗讀節奏、全班齊讀。
(目的:以讀理意,既通過多層次的朗讀,讓學生進一步地理解課文)
【四】、品讀文章,理解文意
(點擊課件,顯示教學目標:⑴、參考注釋,疏通課文,作出批注,劃出讀不懂的句子。
⑵、質疑,共同討論)
1.以小組為單位,了解故事大意,小組內拿不準的字或者句子做上記號,待會提交全班解決。
2.學生提出疑問,全班內解決。(目的:通過討論培養學生合作意識)
(一):用課件輔助學生解決遇到的問題:片斷一:男生一簡述其意義片斷二:女生二簡述其意義
(二):點擊課件顯示文章重難點詞及詞義,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文章意思。
【五】、品析揣摩,感知內容
1、學生齊讀課文,理出文章思路。
(點擊課件顯示圖片,引導學生把握文章思路:
圖片一:孫權勸學圖片:呂蒙就學圖片三:魯肅贊學)
2、點擊課件顯示問題:找一找:《孫權勸學》是一個著名的勸學故事。題目中最關鍵的詞是“勸”。請找出孫權“勸”呂蒙學習的語句;再請結合孫權的身份,要讀出怎樣的語氣?
3、課件顯示相關語句及注意的語氣:
(1)、“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
語重心長,諄諄告誡。
(2)、“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反問句,強調并不是要呂蒙研究儒家經典,當專享經學傳授的學官,而是有別的目的。
(3)、“卿言多務,孰若孤?”
反問句,否定呂蒙推辭的理由,要重讀強調。
(4)、“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感嘆句,要讀出驚訝不解的語氣。
(5)、“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反問句,指責中帶有自豪的語氣。
思考:孫、蒙對話與蒙、肅對話在情調上有區別嗎?明確:孫權的話是認真
2相勸,顯得鄭重親切,表明了君臣的關系;蒙、肅皆為同僚,對話則有一種調侃的趣味蘊含其中。
4、模仿表演,體驗反思(教師強調學生要注意人物對話的語氣)
請三位同學分角色扮演孫權、呂蒙與魯肅,然后進行對話表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語氣,體會說話時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學生作點評。
注:男生一:扮孫權。男生二:扮呂蒙。男生三扮魯肅。作者的話全體學生朗讀。
(目的:激發學生參與學習興趣,檢驗學生對文中人物角色的準確把握)
5、再現故事、品析人物(課件顯示)圖片一:孫權勸學圖片二:呂蒙就學
圖片三:魯肅贊學(目的:通過豐富多彩的圖片,激發學生思考問題的興趣)
6、結合本文人物對話分析人物各有什么特點?(學生討論,教師總結)(課件顯示)
孫權:對部下既嚴格要求,又能循循善誘,耐心教導。好學。(勸)呂蒙:知錯能改,謙虛好學,有軍人的坦誠豪爽。(好)魯肅:敬才愛才,豪爽而不失風度,對朋友的進步十分高興。(贊)
【六】、合作探究,互動釋疑:(課件顯示)問題一:孫權是如何勸告呂蒙的?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孫權用現身說法,更使勸告有理。
問題二:孫權勸呂蒙學習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呂蒙推辭的理由是什么?(教學中要求學生用文中原句回答,便于準確地掌握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原因:“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目的:“但當涉獵,見往事耳。”理由:“蒙辭以軍中多務。”問題三:魯肅為什么與呂蒙結友?原因:因為魯肅為呂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與之深交,表明魯肅愛才敬才,二人又情投意合。
寫此事作用:從側面表現了孫權勸學的結果和呂蒙才略的驚人增長。問題四:提問:為什么"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因為情況是在不斷變化,人也在不斷變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問題五:課文在情節的處理上有什么特點? a、詳寫“勸學”“議論”,尤以“議論”為甚;“就學”、“結友”則一筆帶過。 b、正面寫“勸學”經過,通過“議論”之后用魯肅的驚嘆,從側面寫呂蒙學業的長進。
c、情節以人物對話為主。
【七】、對比閱讀、能力拓展(課件顯示)將本文和《傷仲永》聯系,你有何收獲?(可從內容、寫作手法,啟示等方面來談。)
【八】、拓展延伸、情感升華(課件顯示)
學了這篇文章,文中孫權勸學,呂蒙就學,魯肅贊學.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3(學生討論回答、教師引導)(課件顯示、引導參考)
①、開卷有益:人只有不斷學習,才能增長才干。
②、要善于聽取別人的意見。
③、不能總拿老眼光看待人和事。
④、不能找借口輕言放棄。
【九】、總結全文(課件顯示)
本文通過孫權勸告呂蒙讀書,呂蒙最終由“吳下阿蒙”變得令人“刮目相待”的故事,告訴我們“開卷有益”的道理。學習本文后,讓我們明白了一個道理: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是全世界的營養品。希望同學們多讀書,讀好書,讓好書伴大家健康快樂的成長。
【十】、能力展現:
1、背誦全文。(要求學生能熟讀與熟背本文,享受成功的快樂。)
2、詞語積累:
請解釋“刮目相待”“吳下阿蒙”并造句。
【十一】、板書設計:
孫權
勸
呂蒙
贊
魯肅愛才
坦誠
愛才關愛部下
豪爽
敬才善勸
知過能改
文人雅士好學
有禮
【十二】、課后反思:
文言文的朗讀至關重要,尤其是以對話描寫為主的文章,更要加強對人物語氣、情感的把握。這和現代文朗讀相比難度更大,學生通過認真訓練,也能夠很好的進入角色。通過朗讀對人物角色和文章主題進行更深層次的理解,從而達到“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目的。
同時,在教學的第個環節中,教師都應該充分信任學生,鼓勵和發動學生,積極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和自主精神。如在角色的分配上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在組織演示階段,可以讓每個學生或者每組代表提出意見或建議。這樣,才能充分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的新課程理念。
高中《勸學》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培養誦讀的能力和閱讀文言文的語感。
2、掌握、積累文言常用實詞和虛詞。
3、掌握課文出現的通假字、詞類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
重點難點
1、熟讀成誦。
2、疏通文意,掌握、積累文言常用實詞,文言常用虛詞
3、掌握課文出現通假字、詞類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
2、教法及手段朗讀法講解法討論法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培根:知識就是力量。獲取知識的途徑有哪些?
二、作者介紹(結合注釋①):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當時人們尊重他,稱他荀卿。漢代著作因避漢宣帝劉洵諱,寫作孫卿。戰國末期趙國人,曾游學于齊,當過楚國蘭陵令。后來失官居家著書,死后葬于蘭陵。
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他強調教育和禮法的作用,主張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視教化兼用“禮”治,強調“行”對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后天環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勸學》是《荀子》的第一篇。
三、解題。
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題目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高尚的品德。
四、指導學生處理課文字詞句中的疑難問題
1、對照注釋,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組:通假字:輮róu通煣有yòu通又知zhì是“智”的古字暴pù是“曝”的古字(通假字與本字同音;近音)生xìng通性(古音聲母韻母相同)
第二組:其他易寫錯讀錯字:中zhòng參cān省xǐng跂qì臾yú螯áo
2、給本課12個重點文言常用實詞圈畫加注,理解它們的意義和用法。
3、復習初中知識,學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虛詞“于”、“者”、“而”的用法:
4、學生試譯難句,教師點撥指正。
(1)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2)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
(3)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5)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5、指名學生朗讀課文,其他學生聽讀,指出字音、語氣讀錯的地方。
七、布置作業:
1、認真閱讀注釋,正確理解課文中的通假字、重點文言常用虛實詞和難懂的句子。
2、書面作業:“練習”二、三。
3、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掌握本文的論證方法:比喻論證、正反對比論證。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中心。
3、借鑒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和學習態度的論述。
重點難點:掌握全文比喻代議,寓議于喻及從正反兩方面反復論證的特點。
教學方法:朗讀法講解法討論法
一、復習上節課知識導入
上節課我們一起解決了《勸學》這篇課文中一些重要的文言文實詞和虛詞,翻譯全文,理解文意。
1、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
(1)勸學中“勸”為何意?
(2)荀子“人性惡”主張
明確:孟子提出“性本善”,荀子特別強調教育和后天學習的重要性,《勸學》就闡明了學習的重要性和學習方法。
2、齊讀課文。
注意一些通假字和其他一些易寫錯讀錯的字
二、師生共同研習課文
1、(1)讀課文,根據標題,找出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明確:本文的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已,停止、
(2)第一自然段中“君子”一詞應怎樣理解?“君子”指有學問有修養的人
2、研習第2段
(1)學生齊讀第2段
(2)把握觀點:這一節主要談了學習的哪個方面?用什么方法來論述的?
明確:學習的意義;比喻。
(3)要求學生找出本段論述的事物及特點,在已歸納的段落提綱的基礎上擴展增附詞語提綱。1青出于藍2冰寒于水3直木為輪4木受繩5金就礪
以青青于藍、冰寒于水兩個比喻,說明了什么道理?說明客觀事物經過一定變化會進一步提高、發展。作者又以“直木為輪”為喻,說明什么道理呢?說明客觀事物可以后天改造,改變
“木受繩”“金就礪”兩個比喻引出什么結論?“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4)上面提到的五個比喻都論述了學習的意義在于提高自己、改變自己。它們是平行并列的,還是依次排列的?請分析說明
明確:從論證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以分層:①人只要不斷學習,就能得到發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學,即達到“知明而行無過”這兩層不是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
(5)學生齊讀第2段
3、研習第3段。
(1)學生齊讀第3段
(2)要求學生找出本段最能說明作者觀點的一句話。
明確: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3)本段又采用了哪些比喻?
1登高之博見2登高而招3順風而呼4假輿馬5假舟楫
(4)要求模仿第2段思維推理模式,分組討論分析本段的推理過程。
明確:客觀事物通過善假于物可以彌補自身不足
引申出人通過善假于物可以彌補自身不足,“善假于物的”“物”暗指什么?學習
(5)小結
本段談的是學習的作用,說明學習的作用在于彌補自身不足。用幾組比喻句來說明,本段再次采用比喻論證。
(6)學生齊讀第3段,對照詞語提綱,嘗試背誦。
4、師生共同研習第4段
1、請學生朗讀第四自然段。
2、本段主要論述什么問題?可分幾個層次,各說明什么道理?
明確:主要論述學習態度與方法
可分為三個層次。
①開頭至“無以成江海”,說明知識在于積累。
②“騏驥一躍”至“金石可鏤”,說明學習貴在堅持。
③“蚓無爪牙之利”至段末,從正反兩方面強調說明用心、專心的重要性。
3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論述問題的?
明確:比喻、對比
4本段的三層內容都用對比設喻的方法闡述。這樣的寫法什么好處
明確:使中心論點更生動更鮮明,即道理明白、具體生動。
5學生齊背第4段。
三、總結全文。
1、提問: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分別從哪幾個方面進行論述?
明確:本文中心論點是:學不可以已。從學習的意義、作用及學習的態度和方法三方面進行論述。
2、齊讀全文,體會本文善用比喻、正反對比論證、說理透徹的特點。
3、結合自身的學習經歷,談談你對荀子的觀點的看法。
四、布置作業
1、背誦全文,預習下一課。
2、完成《資源與學案》練習。
五、板書設計
勸學《荀子》
(1)學不可以已——中心論點
(2)學習的意義提高自己比喻
改變自己
(3)學習的作用——彌補不足
(4)學習的態度、方法對比
積累
堅持
專一
王鵬
高中《勸學》教學設計 篇8
一、教學目標
1、掌握并積累重要的文言文實詞和虛詞,掌握本文出現的通假字、詞類活用的特殊文言句式。
2、學習本文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提高學生圍繞中心論點合理論證的能力。
3、明確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積累”“堅持”“專一”的道理。
二、教學重點
1、誦讀并背誦全文,積累文言詞語。
2、比喻的含義和內在聯系。
三、教學難點
1.在誦讀中滲透正字正音、辨詞析句、層次疏理、文意理解、語言鑒賞等多項文言基礎知識的學習。
2.掌握全文比喻和對比論證的特點。
四、教學準備
課前讓學生結合書后思考練習題預習課文。
五、教學過程
1、解讀第一段(7分鐘)
1)回憶上個課時的內容并結合學生自主預習的結果,提問: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明確中心論點:學習不可以停止)
2)齊背誦第一段后,提問:
a、請問本段論述了什么內容?
b、運用什么方法論述的?
c、本文作者運用了5個比喻,從不同角度論述了學習的意義。作者以青青于藍、冰寒于水兩個比喻,說明了什么道理?
d、發生什么樣的變化?
e、作者又以“直木為輪”為喻,說明什么道理呢?
f、“金就礪”“木受繩”兩個比喻引出什么結論?
g、此句與本段哪句相照應?
(問題層層遞進,學生回答一個接一個問題時思考,本段的主旨即學習的意義為何?)
3)教師總結
荀子提出人性本惡的思想,認為只有用教育來陶冶,用禮法來約束,才能把這種生而具有的“惡”轉變為“善”。這里作者運用5個比喻闡述學習的重要性。學習是人發展的過程,如果不停止地學習,人的知識、才能、品德會不斷地增進、提高,達到“知明而行無過”的境界。
2、解讀第二段(7分鐘)
1)同學們一起背誦第二自然段。
2)提問:
本段寫了幾層內容?
第一層闡明什么內容?
第二層與第三層是什么關系?
第二層是具體闡述“假于物”的重要,第三層得出結論:“君子善假于物”。聯系前文思考“善假于物的”“物”暗指什么?
由此看來,第二層用什么方法闡述學習的重要性?
用哪幾個比喻?
(問題層層遞進,環環相扣,引導學生自主剖析第二段的.層次和主旨——學習的重要性)
3)教師總結
第一、二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性。在寫法上最大的特點是運用大量的比喻,從各個方面對中心論點加以闡釋,使論點既鮮明又生動。第二段作者用了五個比喻。開頭作者用“終日而思”,“不如須臾之所學”先來闡說,接著就用“揉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見”這個比喻,形象說明只有擺正“學”和“思”的關系才能使學習產生顯著效果。為了把道理說得更透辟,作者順勢而下,連用“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四個比喻,從見、聞、陸、水等方面闡明了在實際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處界條件所起的重要作用,從而說明人借助學習,就能彌補自己不足,取得更顯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結論,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質與一般人有差異,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學習。?
3、解讀第三段(7分鐘)
1)引導學生仿照第二段的學習方法自主學習第三段(本段主要論述什么問題?分幾層?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論述問題的?每一層的兩個比喻句是什么關系?本段的三層內容都用對比設喻的方法闡述。這樣的寫法什么好處?)
4、請同學們拿出紙來,按要求作練習。要求:每人寫一個比喻句闡述知識的重要性,比喻要恰當。
5、布置作業:寫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議論文,論述人要有崇高的理想。適當運用比喻論證法。
高中《勸學》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目標
(1)掌握重點文言知識,積累文言詞匯。
(2)掌握比喻論證的方法
2、過程和方法目標
(1)培養學生學會借助注釋和工具書閱讀淺顯的文言文,理解重點詞句的含義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做到古為今用,學以致用。
(2)掌握朗讀、背誦的技巧。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通過荀子的勸學,了解學習的意義態度和方法,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和良好的品德。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從名言名句中得到智慧的啟迪。
[教學重點]
1、文言實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2、注重本文比喻代議,寓議于喻及從正反兩方面反復論證的特點,注意提高學生圍繞中心論點合理論證的能力。
[教學難點]
理解比喻的含義及其內在聯系。
[學情分析]
基礎版第五單元主要學習古代散文欣賞,學生通過初中對文言文知識的學習和積累,對這一類散文已并不陌生。本課運用了大量的比喻論證和對比論證,這些論證方法對學生學習寫議論文有很大的幫助。
[學法指導]
學生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結合注解理解文意,把握全文的內容,并注意學習本文的論證方法,著重培養學生獨立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方法]
誦讀法、串講法、點撥法與討論法相結合。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作者、作品簡介,釋題:
2、正音,找出通假字;
3、結合議論文的三要素,對課文進行整體感知,并讓學生找出文中采用了論證方法。
[課時重難點]
梳理文章結構思路,學習論證方法。
一、課文導入
同學們,在我們的學習過程中,是否總有些困惑?整天冥思苦想,埋頭看書,但是效果不佳;上課真的是認真聽講了,也覺得聽懂了,但是一做題就不會了;認真努力地學習了,付出了,可考試總是成績平平。也曾是雄心勃勃,但面對現實中的自己又總是有些無奈。
李斯在《諫逐客書》中說:“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說的是任何淵博的知識、精深的學問,無不是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這與荀子《勸學》中的一些觀點不謀而合。今天,讓我們走進荀子,走進他的《勸學》,希望這位睿智的思想家、教育家,能幫助我們走出困惑,給我們指明一條前行的路。
二、學生朗讀課文,對課文進行整體感知
(一)整體感知課文:
1、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
2、學習的意義:提高和改變自己。
3、學習的作用:彌補不足。
4、學習的方法態度:積累、堅持、專一。
(二)有關《荀子》(學生介紹,教師補充)
荀子(約前313~前238),名況,戰國末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時人尊稱為“荀卿”,后為楚蘭陵令。韓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學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繼承了孔子學說,又能揚棄其消極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學派的思想學說,成為先秦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說理透徹,氣勢雄渾,語言質樸,句法簡練縝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書共32篇,其中26篇為荀子所著,末6篇或為其門人弟子所記。
(三)題解
《勸學》是《荀子》第一篇,“勸”是“勸勉”的意思。《勸學》論述了學習的意義、作用、方法和態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也體現了作為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藝術風格。
(四)正音
(五)找出通假字
1、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知”通“智”,智慧
2、雖有槁暴,不復挺者。
“有”通“又”再
3、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生”通“性”,資質,稟賦
4、木直中繩,輮以為輪。
“輮”通“煣”,使彎曲
三、學生再次朗讀課文,并結合議論文的三要素,剖析文章結構。
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
論據:學習的意義(提高自己,改變自己,完善自己)
學習的作用(拓展自己)
論證:學習的方法和態度(注重積累,貴在堅持,用心專一)
四、根據文章結構,把握文章的論證方法
明確:比喻論證和對比論證
第一段:論證了學習的意義。從論證方法來看,屬于比喻論證。
第二段:是用比喻的論證方法論述學習的作用。
第三段:運用了比喻論證和對比論證,且中心論點一直貫穿其中。
四、課堂小結:
本文論點鮮明,論證層次清晰,正反兩個方面比喻的論證方法靈活生動,結構非常明了。另外本文的語句整散結合,語勢鏗鏘有力,邏輯嚴密,雄辯而富有說服力。
五、作業布置
1、背誦課文
2、結合課文注釋,做相關練習,并對文中的文言知識進行歸納(文言實詞,虛詞,古今異義字,特殊文言句式)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鑒賞本文的論證藝術,分析本文的寫作技巧。
2、掌握文言知識(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特殊句式)
[課時重難點]
1、鑒賞本文的論證藝術,分析本文的寫作技巧。
2、掌握文言知識(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特殊句式)
一、學生朗誦課文,回答問題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作者從哪幾個方面來闡述這個論點的?
學生討論回答后,教師總結: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學不可以已”。這一中心論點,是從學習的意義、學習的作用、學習的方法和態度三個方面來論述的。
2、本文的寫作技巧是什么(即鑒賞本文的論證藝術)?
①大量運用比喻闡明事理,是本文第一大特點。
②論證方法靈活,是本文另一特點。
③語言特點:多用對偶,夾用排比,也是一個特點。
二、講解文言知識
1、古今異義
(1)金就礪則利
古義:指金屬制的刀劍等今義:黃金的簡稱
(2)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古義:三次,多次今義:參加,加入
(3)聲非加疾也
古義:強今義:疾病
(4)假輿馬者
古義:借助,利用今義:不真實
(5)蟹六跪而二螯
古義:蟹腳今義:兩個膝蓋著地的一種姿勢
(6)用心一也
古義:因為今義:使用
2、詞類活用
(1)動詞的使動用法:木直中繩,輮以為輪。
(2)名詞作狀語:a、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b、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3)名詞用作動詞: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假輿馬者,非利足也
(4)形容詞用作動詞:假輿馬者,非利足也
3、特殊句式(學生口譯,教師重點點撥翻譯注意點)
(l)判斷句
①青,取之于藍
②冰,水為之
③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
⑤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2)固定格式
無以至千里(“無以”意為“沒有用來的辦法”。下文“無以成江海”中“無以”同此)
(3)定語后置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4、名句翻譯(將名句板書在黑板上,讓學生將之翻譯出來)
(1)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譯:靛青是從蓼藍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藍的顏色更青;冰是由水凝結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2)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譯:借助車馬的人,并不是腳走得快,但是(能)達到千里之外。
(3)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譯:積累善行,養成良好的品德,于是精神就能達到很高的境界,智慧就能得到發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備了。
(4)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譯: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它的)成功在于走個不停。
(5)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譯:所以不積累小步,(就)沒有借以遠達千里的(辦法);不匯聚溪流,(就)沒有借以成江海的(辦法)。
(6)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譯: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堅強的筋骨,(卻能)上吃泥土,下飲地下水,(這是)用心專一(的緣故)。
三、總結
《勸學》是一篇說理性很強的文字,卻形象清新、膾炙人口,千百年來為人們傳誦不衰。《勸學》以“勸”字統領全文,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來闡述“學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稱雄辯奇才,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文中所用的喻體幾乎都是常見的、易懂的,使人自然而然地聯想到某些直觀、淺近的形象事物,進而連類比物,啟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說的深刻道理。所有這些,也是很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的。
四、作業布置
1、背誦全文。
2、填寫《配套練習》相關內容。
3、完成課本練習與思考。
高中《勸學》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1 掌握和積累“中”“參”“知”等文言字詞,理清文章的論證結構
2 學習本文比喻論證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理解文意,學習比喻論證方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以荀子的“性善論”導入,提出荀子如何勸學的問題。
二、整體感知
1、聽讀課文(在聽的過程中,同學們可以跟著錄音默讀這篇課文,注意字詞的讀音,朗讀的節奏和停頓)
齊讀課文,完成研討與練習三
教師出示文言字詞,進行歸納和總結。
2、理清論證思路
解決導入時提出的問題:荀子是如何勸學
學生討論明確本文的論證思路
三、品讀語言,學習論證法
荀子在論述的過程中采用了大量的比喻來論證自己的觀點
教師以第二段為范例指導學生掌握比喻論證的方法
學生分組討論第三、四段相對應的比喻,并闡述其說明和學習相關的道理(從文本中找出相關語句朗讀翻譯,再進行闡述)
教師小結
四、拓展訓練:你認為荀子的觀點過時了嗎?
五、作業:
1 背誦全文
2運用比喻論證法寫一組句子闡述一個道理
《勸學》教學反思
《勸學》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荀子的一篇議論性散文。自流傳以來廣泛的受到大家的喜愛和推崇,是人們了解先秦文化、儒家思想重要材料,是人們激勵自己、不斷提高的力量源泉。在中學課本中,它是激勵學生奮發努力、勤奮學習的一篇力作。因此在授課前做了認真的準備,制定了詳盡的教學目標。
在知識方面:讓學生了解荀子基本的“人性惡”的觀點,提出問題荀子是如何勸世間人學習的,疏通文句,整理積累重要的實、虛詞的意義與用法,、詞類活用和特殊句式等;、學習本文嚴密的謀篇布局特色;學習比喻論證的方法。
這節課我很重視古詩的.朗讀,讓學生聽范讀 正音,理解大意,劃分節奏,全班集體朗讀解決字詞,自由讀找出比喻論證的句子,最后熟讀成誦。通過這節古詩的教學,我發現學生對于古詩的朗讀津津樂道,很有興致,這無疑對學生今后的詩歌學習以及朗讀都是一個良好的開始!
在能力方面:培養學生能據已學、據課注、據語境準確解讀文句的能力;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自主與合作相結合探究問題能力等等。
在情感方面,在合作探究中讓學生體會和諧合作、雙贏進步的成就感,激發主動、自覺學習的主體意識;讓學生明白學習之于教養和人生的重要性、學習的基本方法和良好的習慣。
通過以上內容的學習,收到了較好的學習效果,但也有不足,比如課堂的節奏偏慢,課堂掌控能力不強,在后面講比喻論證的時候,講的較淺不夠深入。通過這次參加課堂教學大賽,自己學到了不少東西,也知道自己還有很多可以提升的空間,自己也將在今后的教學道路上,不段努力,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
【高中《勸學》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勸學教學設計10-05
《勸學》教學設計10-22
勸學教學設計10-17
《勸學》教學設計09-28
高中《勸學》教案設計09-08
初中《勸學》教學設計08-01
《孫權勸學》教學設計07-29
《勸學》優秀教學設計09-10
荀子《勸學》教學設計06-13
《孫權勸學》教學設計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