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沁園春長沙》教學實錄

時間:2024-11-11 15:44:08 沁園春 我要投稿

《沁園春長沙》教學實錄5篇

《沁園春長沙》教學實錄1

  詩詞教學內容怎樣選擇合適,教學方法怎樣處理恰當?《沁園春。長沙》的文體特征是什么?詩詞中特有的形象性,簡練性,音樂性如何落實?這些都是我們老師要考慮的問題。《長沙》這首詞,我們總會大講特講詩詞中豪放大氣的風格,以天下為己任的胸懷。而少講或不講這種風格和胸懷是怎樣通過語言形式來呈現的,如果丟失了語言形式,無異于買櫝還珠,詞中作者的主觀情緒,語言變異,想象夸張,無理而妙,這些關鍵點落實不到位,導致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只限于皮毛,流于表面,只記了譬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此類的術語,而沒有真正進入詩詞的內核和文字的奧秘。《長沙》這首詞有一種氣勢,讀著讀著會讓人激動起來,能把人托起來了,也能把人帶進去。騰云駕霧,石破天驚,縱橫馳騁,自我任性。本人上了好幾遍,每次總有不同的感受,總想做到所謂的滿意甚至完美。

《沁園春長沙》教學實錄5篇

  紅字是設計意圖,應該是有道理的。

  (出示《沁園春。雪》,因為是草書,毛澤東書寫。學生看不懂,但初中時候學過,朗讀一遍)(同一個詞牌名引入,用資料穿插來導入新課,親切熟悉,從書法的字里行間看出人物的心胸和氣度,也為文本講讀做情緒的鋪墊。)

  師:據說蔣介石在重慶談判時看到這首詞時,驚嘆此詞有帝王之氣。尤其是詞的結尾,俱往矣

  生: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師:如此博大胸懷,沖天豪氣是怎樣煉成的呢?讓我們回到十一年前,1925年的那個深秋,滾滾的湘江邊,年輕的革命家望著滾滾東逝的江水,心中涌動著革命的激情,在這個深秋,他不得不離開留下求學蹤跡和革命活動的長沙,橘子洲,充滿詩意和浪漫的地方,今天,這位年輕人不得不和她來個真情告別。(詩詞朗讀,初步感受,這一環節很重要)

  師:毛澤東寫詞就是不走尋常路,有人把這首詩的開頭評為毛澤東詩詞中最酷的開頭,你認可嗎?(課文開講就直奔語言形式)

  生:我看就是個病句,句子顛倒了。

  生:次序亂了,應是在寒秋,我站在橘子洲頭,湘江北去,這樣才合理。讀來順暢。

  師:但為何要用如此處理呢?(注重詩詞的形式,比如倒裝,這種有意味的形式其實就是內容和情緒表達的需要,文學作品中的特殊的語言形式一定隱含著作者特有的意蘊,得好好留意)

  生:把獨立放在開頭,給人印象深刻。

  生:突出強調獨立的形象,使主人公的形象更加高大偉岸。

  師:你說青年毛澤東是帥哥,(出示照片,確實英俊)的確如此。這個倒裝句好似猛地推出的電影特寫鏡頭,令人過目不忘。酷吧?老師改作站立可以嗎?(詩詞教學中,詞語的精煉、恰當如何體現,最好的方法是換詞訓練,真正理解“只有這個詞”在語境中是最恰當的,或者這個詞是獨一無二的。品味語言就是學生向語言走去,語言向學生走來,文本的意義得以生成)

  生:獨立可以看出他的心情很孤獨,沒有朋友,有點感傷。

  師:你的回答讓我想到了獨釣寒江雪的柳宗元,有獨立孤傲不屈的意思。

  師:你認為毛澤東有這種感覺嗎?(停頓)老師介紹一下背景材料:當時毛澤東攤上大事了,和黨的領導人之間發生誤會,他回到湖南,組織的農民運動嚴重的威脅了當地軍閥的統治,我的地盤你做主,于是下令通緝他,他的心情的確很受傷。這時,一個選擇題放在他面前,是離開此地還是留下戰斗?(此段材料的引進是鋪墊和啟發)

  生:離開,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保存實力,堅持斗爭。

  師: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同學們是很理智的。所以“獨立”一方面寫出了不向惡勢力妥協和從容的心態,又寫出了現實的環境的險惡,只能獨自一人來,否則目標太大,自投羅網。

  師:獨立兩個字顯示了年輕革命者的從容堅定,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在湘江邊,滾滾東逝的江水告訴我們人生可不像水一樣倒流,有志青年應抓住時光,奮發有為,實現自己的鴻鵠之志。詩詞是抒發人物的情志,但又不能赤裸裸的表達。往往通過外在的事物來傳遞內心的情緒。而詩人看到的景物和我們常人不太一樣,往往帶有主觀情緒,對景物進行變形想象,寫出景物的特點,達到無理而妙的境界,能不能結合詩句說一說?(學生自由朗讀,然后講解)(這一段的講解是上闋中的關鍵,詞語顛倒、主觀情緒、想象變異,走的是語言品味的路線,一直走到底。)

  師:這些景物的特點是什么?用詞中的原話來回答。

  生:競自由(先抓整體感受,而后賞析,這是一種演繹的分析法,或者先分別概括,而后總結,這是歸納的手法。詞中的景物特點明顯帶有人的情緒,且顯而易見,所以用演繹法,在文本中走個來回,較合理,)

  師:非常貼切。作者寫景,確實帶有主觀情緒,如何來寫出競自由的。結合詩句說說。

  生:作者看到的是萬山,但事實看到的不可能是萬山,十座山差不多了吧,是想象。

  師:好,注意萬山后面是紅遍,毛澤東寫詞就是狠,你看,萬山要紅就要

  生:紅個遍。

  師:層林要染就要

  生:染個盡

  師:江水要碧就要

  生:碧個透

  師:這里的遍、盡、透和萬、層、漫相互配合,帶有主觀的情緒,這是描寫中的極致,眼中秋色斑斕生機,胸中豪氣洶涌噴發,這是另一種的自由的力量。(這就是走進語言的內部,不是空對空的胡亂的分析,是咬文嚼字的品鑒,閱讀教學的根,就是深深扎進語言文本的土壤里)

  師:百舸爭流中的舸什么意思?

  生:大船。

  師:當時江上真的有這么多的船嘛?(停頓),不怕交通擁堵啊。

  生:這是作者的想象,因為只有船多,奮勇爭先,你追我趕,才能爭流。

  師:畫面給人的感覺是

  生:充滿活力和生機,充滿斗志,昂揚奮進。

  師:這還是一種自由的'力量。當然里面有想象的成分。

  生:鷹擊長空中的鷹也是想象吧?

  師:為何要選擇鷹呢?(停頓)選擇燕子或其他可以嗎?

  生:鷹是強有力的威猛的象征,有力量,充滿陽剛之氣,符合毛澤東的氣質。

  師:你說燕子太溫柔,呵呵,毛澤東就是鷹的品質,不怕風雨,敢于挑戰。很情緒化吧。正因為是鷹,下面相關的動詞是

  生:擊。

  師:你能模仿鷹擊這個動作嗎?(這個環節很重要,是語言訓練)

  生:擊是一個騰空的過程,很有力度美。

  師:因為是鷹,所以必須擊,這樣有氣勢。而鷹必須生活在

  生:長空。

  生:長空很空曠,鷹可以自由翱翔,搏擊。

  師:所以鷹是自由的,他可以在長空中搏擊。鷹又是快樂的,長空給了他用武之地。剛才說的是天上搏擊的強勢的鷹,說一說水里的魚,這里的魚很奇怪?哪個字?

  生:魚怎么會飛翔呢?翔應有翅膀吧?

  師:翔字動作模仿,(學生模仿)魚有沒有翅膀?這可能是個科學問題。(這就是語言教學的活動,平時是最容易忽略的,)

  生:魚也有翅膀啊,魚鰭看上去像翅膀。

  生:江水很清,就像藍天一樣,魚兒在自由的游動,

  生:魚就像鳥兒自由的飛翔,寫出魚兒的快樂無拘無束。

  師:魚翔深淵或深底可以嗎?

  生:淺底給人的感受魚游的很輕快自由,自在。無拘束、無拘無束。

  師:好,明明是可以用“游”,而偏偏用了“翔”,這是詞語的變形。一句話,在詞人的眼中,所有物體的存在是自由的,船是自由的,鷹是自由的,魚也是自由的,相互之間平等相處,互不干涉,自由,自由,一切都自由了。

  師:有個疑問,湘江到底是淺還是深?一會說滿江,一會說淺底。怎么回事?(此問題有難度,可討論)

  師:這就是詩人的特權,他需要江水淺就淺,江水深就深,想怎么樣就怎么樣,這叫任性,這就是詩詞的特權。

  師:總之,在毛澤東的筆下秋天的特點是

  生:絢麗多彩,充滿生機。

  (語言分析后,及時總結,點題升華環節不可少,不能忘了對語言形式的品賞這個中心,通過具體的語言活動,讓學生由不理解到理解,由理解不到位到相對準確。語言教學中,學生的語言訓練活動不可少,它是直觀可感的,學生容易接受的。比如學生可以模仿擊、翔的動作,有時比老師一味的講效果要好的多。可以深化淺顯的認知,優化零碎的分析。如果缺少整合,文本解讀容易滑入“零碎敲打,肢解分析”的泥淖)

  師:作者選擇了山上、江面、天空、水底的幾種景物,用詩人的別樣的眼光,通過想象夸張,變形變異,達到無理而妙的詩歌境界。其實,優秀的詩詞都是不講道理的,誰見過白發三千丈,誰又能我欲乘風歸去,都是不合常理的。但就是妙不可言,這就是詩詞的魅力。

  師:一切景語皆情語,遠山、江面是靜景,老鷹、魚兒是動景,遠近相間,動靜交錯,顯得錯落有致。

  師:萬物是自由的,作為萬物之靈,人應該更加自由。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

  生: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引進相關詩歌,為下文的反跌鋪路)

  師:詞人的筆陡一轉彎,化景物為情思;“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用怎樣的語氣朗讀(學生朗讀)

  生:悵后面停頓,讀出憂傷和擔心

  師:對,憂傷什么呢?難道僅僅是個人嗎?

  生:對國家,對不自由的人而憂傷。

  師:就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啊,這就是有志青年的境界和抱負。(課堂教學中的,教師的追問技巧和課堂的動態生成相輔相成,追問是因為學生的認識不夠深入,通過追問,更加海闊天空,豁然開朗。這就是思維訓練)

  師:能想這個問題就是偉人啰,至少有偉人寬大的胸懷。但毛澤東想了,也問了,這是“天問”,是主宰歷史命運的世紀之問。讓我們再大聲的朗讀一遍。最有主人翁意識的一句詩:

  生: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大聲朗讀)

  師:到底誰來主宰世界?詞中有沒有回答?其中的誰到底是誰?(環節間如何過渡)

  生:百侶

  生:同學少年,書生

  生:年輕有為,有才華

  師:確實是這一類人。上闋寫景為主,下闋是回憶往事,懷念朋友。

  師:前幾年有部革命題材的青春偶像劇,它的名字就來自這首詞的下闋,大家猜猜,是哪幾個字(學生自由說,各種答案都有,經過討論都認定恰同學少年最恰當,最能體現革命青年雄姿英發的戰斗風貌和豪邁氣概)

  師:那這到底是怎樣一群人呢?(出示前幾年有部革命題材的青春偶像劇照,)題目就是《恰同學少年》(出示劇照)你認為他們是怎樣一群帥哥?說說哪個是青年毛澤東。(學生指出)(這是一個怎樣引用外部資料的問題,關鍵是要合理合適,不要過多,勿喧賓奪主,用的不當,易沖淡文本,是綠葉襯紅花,不是綠葉奪紅花,引進的資料是養眼的小三,但不可越位,絕不能上位。)

  師:年齡特征

  生:風華正茂

  師:行動

  生:寫文章,抨擊黑暗,宣揚真理。

  師:激揚文字的意思是——

  生:用文字來批評丑惡現象,贊美美好的事物。

  師:這是對青春歲月的回憶,也是對自己未來的激勵。人生為何有意義?因為你曾經奮斗過,努力過。(出示在長沙辦革命報紙《湘江評論》出示(我們知道了!我們覺醒了!天下者我們的天下,國家者我們的國家,社會者我們的社會,我們不說,誰說?我們不干,誰干?(《湘江評論》第四期《民眾的大聯合》))

  師:年輕人拿起筆桿子和反動勢力作斗爭,在湘江評論的創刊詞中,毛澤東滿懷激情的寫道

  (出示“世界什么問題最大?吃飯問題最大。什么力量最強?民眾聯合的力量最強。什么不要怕?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軍閥不要怕、資本家不要怕”。(湘江評論創刊號)

  師:剛才老師出示的材料和詞中想表達的意思很接近,是哪一句?

  生:糞土當年萬戶侯。

  師:糞土是

  生:把什么看著糞土

  師:萬戶侯?

  生:高爵顯位的人,功名富貴。

  師:萬戶侯指達官貴人,軍閥之類。是借代手法。連起來的意思是

  生:青年把反動軍閥看作糞土。一文不值。

  生:藐視它們,不怕他們。

  師:這就是領袖的氣質,藐視一切反動派,敢于戰勝一切困難。毛澤東后來有句名言,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多有氣勢。

  師:類似的內容,散文化和詩詞的寫法,你更欣賞哪一段?(學生活動)

  (引用這兩則材料,一則在于材料的內涵和《長沙》下闋的思想很吻合,二則兩者之間文體差距大,散文化的評論,相對直白,缺少形象含蓄,而詞講究精煉。可以通過比較來突出詞語言的特點,精煉性和含蓄性,設置這樣的教學環節,學生可以更直觀的感受詩詞語言的特殊性。在教學中,材料的引進,是比較冒險的,易引火燒身。要避免過度引進沖淡文本主體,也要避免進來的材料不痛不癢。外在資料,就是與文本的無縫對接,相得益彰。所謂選擇時機,借力打力。)

  師:總之,這是一個充滿激情和理想的歲月,這是一群既有理想又有行動的有志青年,既仰望星空,又腳踏實地。是中國真正的主宰,就是所謂的風流人物。

  師:詞的結尾作者回憶起年輕求學時的一件往事。什么事?

  生:游泳,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師:如何寫游泳?為何偏偏提到游泳?

  生:激起的浪花能阻止飛船,是夸張手法,突出人物的勇敢。

  生:游泳可以強健體魄。鍛煉意志。

  師:中流是水流最湍急的地方,象征一種斗爭的精神。毛澤東說過一句最具奧運精神的口號: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他是很注重體育鍛煉的。游泳是毛澤東一生的最愛。到了老年也喜歡游泳。游的是一種精神,一種斗志。

  師:象征和夸張手法,很好的寫出偉人的精神風貌。換而言之,年輕的毛澤東的志向必須用極力的夸張和直觀的象征才能體現。他在號召鼓勵自己和年輕人應到社會的大風大浪中奮力拼搏,乘風破浪。正是這些“到中流擊水”的英豪,一位集哲人、詩人、斗士于一身的英豪,代表著“主宰沉浮”的新生力量。全詞至此,令人思索不已,回味無窮。它不僅使我們得到欣賞壯麗秋景的藝術享受,也使我們從詩人昂揚熾烈的革命情懷中,汲取奮發前進的信心和力量。

《沁園春長沙》教學實錄2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一代偉人毛主席的詞《沁園春·長沙》。下面我們先來看看同學們的預習情況,請我們的同學展示預習成果。(板書:展示)

  (生1上講臺展示自己制作的課文預習課件并講解,同學們熱情鼓掌。)

  生1:大家好!現在由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這首詞的相關情況。我將從這首詞的詞牌名、寫作背景、作者情況、詩詞朗誦以及內容簡析等方面進行介紹。

  (生1開始結合課件畫面內容,由毛主席的兩首絕句《立志》、《詠蛙》引入講解,課件畫面制作精美生動,同學們為他的精彩制作喝彩、鼓掌)

  生1:“沁園春”這個詞牌名相傳是東漢明帝女兒沁水公主的花園名,后被外戚竇憲所奪,有人作詩詠其事,于是得名。這首詞是毛主席寫于1925年10月,當時毛主席從韶山前往我們廣州創辦全國農民運動講習所,途經長沙,重游橘子洲,面對絢麗秋景,想到目前的大好革命形式,回憶起往昔歲月,不禁心血來潮,寫下此詞。

  (看著展示出的橘子洲美麗畫面,同學們十分感興趣,發出驚嘆聲。)

  生1:下面請大家和我一起欣賞這首詞的朗誦錄音。

  (全班聽朗誦錄音,品味詩歌的音樂節奏,并結合所展示課件上的生字詞進行正音。)

  生1:剛才我們聽了這首氣勢磅礴的詞,能感覺到作者的豪情壯志。在詞中,作者引用了很多以往經典中的句子,并將其化用。如“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就從“自信人生兩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化用而來,這也是我們剛剛學過的莊子的《逍遙游》中“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的化用。這是古典詩詞語言 “雅”的體現,而這在外國詩歌中是無法體現的,我也將這首詞翻譯成了英文,讓我們為大家讀一遍。(展示譯文課件并朗讀,同學們覺得很新奇,發出了笑聲,也響起了掌聲。)

  生1:這首詞的內容寫了什么呢?其實在寫作背景介紹中我們就基本上能體會出來。我在此簡單分析一下。詞的上闋是以寫景為主,描繪了一幅橘子洲上絢麗秋景;下闋是以抒情為主,主要是抒發詞人想到當前的大好革命形式而雄心壯志,要主宰大地的豪情。整首詞情景事巧妙結合起來。

  生1:最后,我以一首毛主席的《七絕》來結束我的介紹:暮色蒼茫看勁松,亂云飛渡仍從容。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險峰在心頭,毅志必成功。哦,后面兩句是我寫的,作為對我們大家激勵,也希望我們的同學明天必定成功。謝謝。

  (全班同學熱情地鼓掌。)

  師:剛才這位同學給我們展示了精彩的課件,并作了精彩介紹,讓我們對這首詞有了進一步的了解。讓我們再次掌聲鼓勵。

  (全班再次響起熱烈的掌聲)

  師:接下來我們要進行的是答辯。也就是說,如果哪位同學對這首詞有什么看法或者爭議,可以向這位同學詢問。(板書:答辯)

  生2:(舉手發言)我想說下我對這首詞的不同理解。我認為這首詞上下闋的內容似乎顛倒過來了。我覺得上闋是豪放派風格,下闋是屬于婉約派風格,因為下闋寫了“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激揚文字”等句子,顯得溫柔起來。所以我認為如果先婉約后豪放的話,更能抒發出作者的豪情。因此下闕可以放在上闋前。

  (其他同學開始小聲議論,有的點頭,有的反對)

  生1:我想糾正一下你的說法,這首詞上下闋的內容并沒有顛倒,它上闋是提出問題,下闋借回憶同學少年往事委婉的來回答上闋的問題,并沒有顛倒順序。至于你說它是婉約詞,我認為也不是,我們不能因為詩人抒了柔情,就是婉約,我們允許詩人性格里有豪放的一面,也可以有溫柔的一面。

  (同學們鼓掌)

  師:好,兩位同學都發表了自己對詩詞的'理解,也給了我們更多的思考。那么我們贊成哪位同學的觀點呢?或者是另有新看法呢?

  (全班同學議論紛紛,有的支持生1,有的支持生2,有的有自己的不同看法。)

  師;好,先別下結論,我們來對這首詞內容進行探究,馬上就能見分曉。(板書:探究)

  師:大家有沒有發現這首詞的線索非常明顯?

  生3:它的上下闋都有總起下文的關鍵字,如上闋的“看”“悵”,下闋的“憶”“記”。

  師:對,回答得很好。這幾個是領起下文的關鍵字。(板書:領起:“看、憶”)這種寫法使上下內容連貫,一氣呵成,氣勢磅礴。

  師:我們來看看“鷹擊長空,魚翔淺底”這一句,他為什么要用“擊”和“翔”呢?如果把這兩個詞換成“飛”和“游”好不好?

  生4:我認為“擊”顯得更有力量感,給人一種氣勢;“翔”給人一種自由自在的感覺。

  生5:我認為不能換成“飛”和“游”,否則就沒有表現力,不能體現詩人的豪邁氣勢。

  (同學們鼓掌表示贊許)

  師:兩位同學的回答都很好,能從詩人的情感去考慮,這是很好的思路。我們知道,“擊”本來應該是人發出的動作,有“搏擊”的意味;而“翔”則是在空中飛翔,現在用來寫魚在水中的動作,可見這兩個詞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生:一個是擬人,一個是擬物。

  師:對,擬人和擬物統稱比擬。(板書:比擬:擊、翔)

  生6:老師,那這算不算詞類活用?

  師:這兩個詞在這里不是活用,如果我們比較另一句“糞土當年萬戶侯”中的“糞土”,就知道了。“糞土”原來是名詞,在這里活用作動詞,意動用法,解釋為“把……當作糞土”。(板書:活用:“糞土”)

  師:還有這里“激揚文字”的“激揚”值得我們同學注意,這是一種“縮略”用法,它是“激濁揚清”的縮略(板書:縮略:“激濁揚清”),詞內講的是毛主席年輕時寫文章來抒發革命情懷,與反動政府做斗爭,可見氣勢非凡。也就是說,“書生意氣,激揚文字”表現的不是那種文弱書生,書生氣重的意思,而是一種革命精神。那么是不是婉約風格呢?

  全班學生:不是!應該是豪放詞!

  師:對了,我們從語言和作者抒發的情感中感受到這是一首較為典型的豪放詞,上闋下闋都豪放。

  師:現在大家思考一下,這首詞在結構上是否顛倒了呢?

  (學生思考討論。)

  生7:我認為并沒有顛倒順序,而是先問后答,上闋提出問題,下闋含蓄地回答了上闋所提出的問題。

  師:回答得不錯。這里其實是作者故意設計的問題,而答案就在詞中,這樣就能使上下闋結構緊湊,造成一氣呵成的氣勢。(板書:故問)

  好了,這首詞我們就賞析到這里。最后讓我們一起朗讀這首詞,好好感受一下詞人的豪情壯志。我們分角色來朗讀,誰來扮演毛主席?扮演的同學負責上、下闋的開頭和結尾。要讀出感情,掌握好節奏。

  (下面的學生又興奮起來,很多同學躍躍欲試,一位男同學勇敢地走上講臺,領取帶讀任務。其他同學鼓掌)

  (全班同學一起按節奏、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詞,老師也跟著朗讀,并在最后結尾處給同學們突出抒情效果,課堂氣氛再次熱烈。)

  師:我們同學剛才讀了這首詞,覺得這些句子怎樣?喜歡嗎?

  生:這些句子寫得很有氣勢,我們很喜歡。

  師:既然喜歡,我們就要學習作者在詞中如何運用各種表現手法,特別是他引用別人的句子,又不露痕跡地融進了自己感情,變成自己的佳句。本周的隨筆,我們就用毛主席這首詞中你最喜歡的一句做題目,題材不限。

  (下課鈴聲響起)

  師:下課!

  生:謝謝老師!

《沁園春長沙》教學實錄3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一代偉人毛主席的詞《沁園春長沙》。下面我們先來看看同學們的預習情況,請我們的同學展示預習成果。

  (板書展示)

  (生1上講臺展示自己制作的課文預習課件并講解,同學們熱情鼓掌。)

  生1:大家好!現在由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這首詞的相關情況。我將從這首詞的詞牌名、寫作背景、作者情況、詩詞朗誦以及內容簡析等方面進行介紹。

  (生1開始結合課件畫面內容,由毛爺爺的兩首絕句《立志》、《詠蛙》引入講解,課件畫面制作精美生動,同學們為他的精彩制作喝彩、鼓掌)

  生1:“沁園春”這個詞牌名相傳是東漢明帝女兒沁水公主的花園名,后被外戚竇憲所奪,有人作詩詠其事,于是得名。這首詞是毛爺爺寫于1925年10月,當時毛爺爺從韶山前往我們廣州創辦全國農民運動講習所,途經長沙,重游橘子洲,面對絢麗秋景,想到目前的大好革命形式,回憶起往昔歲月,不禁心血來潮,寫下此詞。

  (看著展示出的橘子洲美麗畫面,同學們十分感興趣,發出驚嘆聲。)

  生1:下面請大家和我一起欣賞這首詞的朗誦錄音。

  (全班聽朗誦錄音,品味詩歌的音樂節奏,并結合所展示課件上的生字詞進行正音。)

  生1:剛才我們聽了這首氣勢磅礴的詞,能感覺到作者的豪情壯志。在詞中,作者引用了很多以往經典中的句子,并將其化用。如“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就從“自信人生兩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化用而來,這也是我們剛剛學過的莊子的《逍遙游》中“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的化用。這是古典詩詞語言“雅”的體現,而這在外國詩歌中是無法體現的,我也將這首詞翻譯成了英文,讓我們為大家讀一遍。

  (展示譯文課件并朗讀,同學們覺得很新奇,發出了笑聲,也響起了掌聲。)

  生1:這首詞的內容寫了什么呢?其實在寫作背景介紹中我們就基本上能體會出來。我

  在此簡單分析一下。詞的上闋是以寫景為主,描繪了一幅橘子洲上絢麗秋景;下闋是以抒情為主,主要是抒發詞人想到當前的大好革命形式而雄心壯志,要主宰大地的豪情。整首詞情景事巧妙結合起來。

  生1:最后,我以一首毛爺爺的《七絕》來結束我的介紹:暮色蒼茫看勁松,亂云飛渡仍從容。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險峰在心頭,毅志必成功。哦,后面兩句是我寫的,作為對我們大家激勵,也希望我們的同學明天必定成功。謝謝。

  (全班同學熱情地鼓掌。)

  師:剛才這位同學給我們展示了精彩的課件,并作了精彩介紹,讓我們對這首詞有了進一步的了解。讓我們再次掌聲鼓勵。

  (全班再次響起熱烈的掌聲)

  師:接下來我們要進行的是答辯。也就是說,如果哪位同學對這首詞有什么看法或者爭議,可以向這位同學詢問。

  板書:

  答辯

  生2:(舉手發言)我想說下我對這首詞的不同理解。我認為這首詞上下闋的內容似乎顛倒過來了。我覺得上闋是豪放派風格,下闋是屬于婉約派風格,因為下闋寫了“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激揚文字”等句子,顯得溫柔起來。所以我認為如果先婉約后豪放的話,更能抒發出作者的豪情。因此下闕可以放在上闋前。

  (其他同學開始小聲議論,有的'點頭,有的反對)

  生1:我想糾正一下你的說法,這首詞上下闋的內容并沒有顛倒,它上闋是提出問題,下闋借回憶同學少年往事委婉的來回答上闋的問題,并沒有顛倒順序。至于你說它是婉約詞,我認為也不是,我們不能因為詩人抒了柔情,就是婉約,我們允許詩人性格里有豪放的一面,也可以有溫柔的一面。

  (同學們鼓掌)

  師:好,兩位同學都發表了自己對詩詞的理解,也給了我們更多的思考。那么我們贊成哪位同學的觀點呢?或者是另有新看法呢?

  (全班同學議論紛紛,有的支持生1,有的支持生2,有的有自己的不同看法。)

  師;好,先別下結論,我們來對這首詞內容進行探究,馬上就能見分曉。

  板書:

  探究

  師:大家有沒有發現這首詞的線索非常明顯?

  生3:它的上下闋都有總起下文的關鍵字,如上闋的“看”“悵”,下闋的“憶”“記”。

  師:對,回答得很好。這幾個是領起下文的關鍵字。(板書:領起:“看、憶”)這種寫法使上下內容連貫,一氣呵成,氣勢磅礴。

  師:我們來看看“鷹擊長空,魚翔淺底”這一句,他為什么要用“擊”和“翔”呢?如果把這兩個詞換成“飛”和“游”好不好?

  生4:我認為“擊”顯得更有力量感,給人一種氣勢;“翔”給人一種自由自在的感覺。

  生5:我認為不能換成“飛”和“游”,否則就沒有表現力,不能體現詩人的豪邁氣勢。

  (同學們鼓掌表示贊許)

  師:兩位同學的回答都很好,能從詩人的情感去考慮,這是很好的思路。我們知道,“擊”本來應該是人發出的動作,有“搏擊”的意味;而“翔”則是在空中飛翔,現在用來寫魚在水中的動作,可見這兩個詞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生:一個是擬人,一個是擬物。

  師:對,擬人和擬物統稱比擬。

  板書:

  比擬:擊、翔。

  生6:老師,那這算不算詞類活用?

  師:這兩個詞在這里不是活用,如果我們比較另一句“糞土當年萬戶侯”中的“糞土”,就知道了。“糞土”原來是名詞,在這里活用作動詞,意動用法,解釋為“把……當作糞土”。

  板書:

  活用:“糞土”

  師:還有這里“激揚文字”的“激揚”值得我們同學注意,這是一種“縮略”用法,它是“激濁揚清”的縮略(板書:縮略:“激濁揚清”),詞內講的是毛爺爺年輕時寫文章來抒發革命情懷,與反動政府做斗爭,可見氣勢非凡。也就是說,“書生意氣,激揚文字”表現的不是那種文弱書生,書生氣重的意思,而是一種革命精神。那么是不是婉約風格呢?

  全班學生:不是!應該是豪放詞!

  師:對了,我們從語言和作者抒發的情感中感受到這是一首較為典型的豪放詞,上闋下闋都豪放。

  師:現在大家思考一下,這首詞在結構上是否顛倒了呢?

  (學生思考討論。)

  生7:我認為并沒有顛倒順序,而是先問后答,上闋提出問題,下闋含蓄地回答了上闋所提出的問題。

  師:回答得不錯。這里其實是作者故意設計的問題,而答案就在詞中,這樣就能使上下闋結構緊湊,造成一氣呵成的氣勢。

  板書:

  故問

  好了,這首詞我們就賞析到這里。最后讓我們一起朗讀這首詞,好好感受一下詞人的豪情壯志。我們分角色來朗讀,誰來扮演毛主席?扮演的同學負責上、下闋的開頭和結尾。要讀出感情,掌握好節奏。

  (下面的學生又興奮起來,很多同學躍躍欲試,一位男同學勇敢地走上講臺,領取帶讀任務。其他同學鼓掌)

  (全班同學一起按節奏、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詞,老師也跟著朗讀,并在最后結尾處給同學們突出抒情效果,課堂氣氛再次熱烈。)

  師:我們同學剛才讀了這首詞,覺得這些句子怎樣?喜歡嗎?

  生:這些句子寫得很有氣勢,我們很喜歡。

  師:既然喜歡,我們就要學習作者在詞中如何運用各種表現手法,特別是他引用別人的句子,又不露痕跡地融進了自己感情,變成自己的佳句。本周的隨筆,我們就用毛主席這首詞中你最喜歡的一句做題目,題材不限。

  (下課鈴聲響起)

  師:下課!

  生:謝謝老師!

  【板書設計】

  沁園春長沙

  毛爺爺

  展示領起:看、憶

  答辯縮略:激(濁)揚(清)

  探究比擬:擊、翔

  朗讀活用:糞土

  運用故問:自問自答

《沁園春長沙》教學實錄4

  一、教學設想

  毛澤東是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革命家、軍事家,是黨和國家的杰出締造者。同時他還是一位在文學書法領域有很深造詣的人,他一生釀愛古詩詞。他的一生,無論是在臨窗伏案時,還是在戎馬倥傯之間都不斷地默誦吟哦,寫詩作詞。他不僅鑒賞古詩詞,而且也揮筆創作多首詩詞,并自成一家。著名詩人臧克家說:“毛澤東詩詞是偉大的篇章”。

  教讀毛澤東的詩詞,要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認真品評詩詞中壯美的意象,領會其中蘊含的豪邁氣概,并探究出鑒賞詩詞的一般方法和規律,將讀詩誦詞由感性認識階段上升為理性感悟階段。

  二、教學過程

  師:同學們一定看過毛澤東寫的詩詞,一定被他偉人的氣度所折服。以詩言情,抒情達志,毛澤東也不例外。《沁園春·長沙》這首詞寫于1925年,當時毛澤東32歲,正是風華正茂的年齡。請大家首先看到課本注釋,了解寫作背景。開頭三句“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這幾句詩的跳躍性很大,語序也有倒置的,而且有些成分省略了,要*想象把詩意串連起來。請試一試。在深秋時節,毛澤東獨立于橘子洲頭,看著湘江水滾滾北去。“獨立”能否改為“站立”“佇立”等?

  生:不行。“獨立”不僅表明是詩人一個人,而且顯示了詩人中流砥柱的氣概。

  師:對。聯系當時的背景,軍閥趙恒惕正在通緝毛澤東,詩人身處險境卻能“獨立寒秋”,坦蕩從容。唐朝柳宗元有一首題為《江雪》的絕句,尚記否?

  生: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師:這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敗后,被貶永州,身處逆境時寫的一首詩,表露了詩人與惡勢力決不妥協的心志。柳宗元是“獨釣寒江”,毛澤東是“獨立寒秋”,意境何其相似。當然,封建士大夫與革命偉人的胸襟又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師:一個“看”字,一直管到哪里?

  生:“萬里霜天競自由”。共有七句。(可與《沁園春·雪》比較)

  師:這里詩人都看到了哪些秋景?請朗讀。(生讀)

  “看”是領字,要稍頓,以下幾句要讀得抑揚頓挫,充滿興奮喜悅之情。最后一句“萬類霜天競自由”是哲理性的概括,要有徹悟、慨嘆之意。|現在大家齊讀這七句,看視角變化和寫景順序有何特色?

  生: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放眼望去(遠眺)

  師:漫江碧透,百舸爭流――收回(近觀)

  鷹擊長空――仰視(高景)

  魚翔淺底――俯察(低景)

  真是“遠近高低各不同”,現在請同學設身處地地體會詩人“獨立橘子洲頭”飽覽大好秋色時的情景,把觀賞這些秋景時的神情、動作連起來表演一下。手該怎么放?(讓學生模仿毛澤東的動作)視角轉得快點好還是慢點好?

  生:慢點好。

  師:對。是興味盎然地品味觀賞,而不是急匆匆地走馬觀花。|神態該自然、從容,顯示出偉人的氣度。雨果說:“想象是人類思維最美麗的花朵”。現在看誰的腦海中能綻開最美麗的.想象之花。

  分四步:

  一、勾勒形態:群山、層林、江水、船只、雄鷹、游魚……

  二、染上色彩:“黑白”變“彩色”――火紅的楓林、藍天碧水、灰色的飛鷹……

  三、“靜畫”變“動畫”:秋風送爽,吹動滿山的楓葉,像熊熊燃燒的火焰。江水緩緩流淌,大小各式的船只爭相競發。雄鷹在藍天翱翔;游魚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輕快地嬉戲……

  四、使畫面出現“特寫鏡頭”: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魚的細鱗,水底的沙石……

  在自己的“大腦屏幕”上能看到這一切嗎?感覺到秋色的美好了嗎?嗅到秋的氣息了嗎?(讓學生騁目馳懷)在這幾句中,哪幾個動詞用得傳神?

  生:染、擊、翔……

  師:染:擬人手法。|其實,古人早就用過“染”這個詞,如王實甫的《西廂記》中就有:“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的名句。這漫山遍野的像火一樣的楓葉,很容易使人聯想到什么?

  生:讓人聯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革命形勢的蓬勃發展,“萬山紅遍“,大有燎原之勢。

  師:“擊”改為“飛”好嗎?

  生:不好。“擊”能顯示出雄鷹展翅奮飛,搏擊長空的強勁有力之勢,“飛”太一般了。

  師:“翔”改為“游”好像更準確一些,魚兒能像鳥兒一樣飛翔嗎?

  生:“翔“寫出了魚兒在清澈見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得自由輕快,像在天空中飛翔一樣。

  師:“淺底”說明水真的很淺嗎?

  生:“淺底”并非真的的水淺,而是清澈見底,顯得水淺。

  師:最后一句“萬類霜天競自由”――由眼前景物一下擴展到世間萬物,并做了哲理性升華。既然世間萬物都在秋光中爭著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斗爭中獲得生存自由,那么,作為萬物之靈長的人類,特別是當時被壓迫被剝削的中國人民,不是更應該競自由嗎?這實際上是對壓迫人民的……

  生:號召與呼喚。如同說,饑寒交迫的奴隸要起來為生存與自由而斗爭。

  師:毛澤東筆下的秋景,給人的總體感覺是什么?

  生:絢麗多彩,生機盎然。

  師:那么,毛澤東筆下的秋為何如此絢麗多彩、充滿生機呢?為何與眾不同呢?這與詩人本身有何關系?

  生:與詩人的氣度、胸襟、性格、身份有關。

  師:毛澤東最與眾不同的是什么?他是一介書生嗎?

  生:不是。他是叱咤風云的一代偉人,是胸懷大志的政治家。他有著經天緯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風范,奮發向上永不消沉的樂觀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纖弱文人(見落花而流淚,見流水而長嘆),所以他的詩詞也不同凡響,充滿豪情壯志。

  師:最后詩人筆鋒一轉,出人意料地提出一個巨大而嚴肅的社會問題――“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詩人面對廣闊的宇宙,思緒萬端,深沉地思索,禁不住向蒼茫大地發問:誰來主宰你的沉浮榮衰?“主沉浮”是什么意思?

  生:主宰國家的命運,掌握民族的前途。

  師:這是全詩的“詩眼”。上闕就這樣通過寫景提出“誰主沉浮”的問題。(生齊讀上闕)上闕提出“誰主沉浮”,下闕是怎樣回答的呢?“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百侶”與上闕的哪個詞呼應?

  生:“獨立”。“橘子洲”是青年毛澤東與同學戰友們常來游覽的舊地,風物景觀非常熟悉。舊地重游,能夠回憶起的往昔不尋常的歲月太多了。

  師:此詞下闕的領字是?

  生:“憶”。

  師:恰,“正值”意。同學們正值青春年少,風采才華旺盛勃發,革命青年們意氣風發,正強勁有力;他們指點江山,“江山”指代什么?

  生:國家大事。“指點”即評點、關心;并且寫出激勵昂揚的文章,宣傳真理,蔑視權貴,把大軍閥大官僚視若糞土,這幾句回憶往事,以“抒情”方式回答“誰主沉浮”。

  師:為什么這幾句就能回答“誰主沉浮”呢?

  生:這些青年才華、有能力主宰國家命運。

  師:聯系《沁園春·雪》,《雪》中的“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都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所謂“馬上打天下”的皇帝,為什么詩人用一“惜”字將他們全部否定了呢?

  生:因為他們略輸文采,稍遜風騷。

  師:武功尚可,文治才華就差了一些;成吉思汗更是“只識彎弓射大雕”的一介武夫,更不值得一提,更談不上文采。“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這些人都過去了,要數真正的能主沉浮的風流人物,還要看現在。“風流人物”指什么?

  生:能文能武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在詞中是指“風華正茂,書生意氣”之士――有才華、有能力,能文能武,是真正的風流人物。

  師:這樣的人不主沉浮,誰主沉浮?天下降大任不與斯人,更與何人?所以說下闕是通過抒情,巧妙地回答了“誰主沉浮”這一重大問題。

  下闕為什么不能直截了當地回答呢?譬如說,知識青年要擔當大任,仁人志士要主宰沉浮。這樣講不是更明白易懂嗎?

  生:詩味不濃,像喊口號。“稍遜風騷”是不?詩歌宜形象,忌抽象。這也是一切藝術的共性。

  師:最后三句——“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多么大的氣魄!這么大的氣魄當然“能主沉浮”。毛澤東青年時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擊水三千里”的鴻鵠之志,革命氣概何其大也!下闕抒發的感情是“慷慨激昂”。齊讀全詞,要感情充沛,氣勢高昂。

  布置練習:將毛澤東的這首詞改寫成現代散文。

  附:板書提綱(設問)

  上闕:寫景—提出“誰主沉浮”的問題

  下闕:抒情—回答“誰主沉浮”的問題

  《沁園春·長沙》課文原文

  獨立寒秋,湘(xiāng)江北去,橘子洲頭。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gě)爭流。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悵寥廓(chàngliáokuò),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zhēngróng)歲月稠。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qiú)。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è)飛舟?

《沁園春長沙》教學實錄5

  講《長沙》之前,讓學生看了單元知識——朱光潛的《談讀詩與趣味的培養》,告訴學生讀詩的一些方法,然后才上課。

  師:詩歌怎么鑒賞,首先要重視誦讀,在誦讀的過程中,把握作者的情感變化,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并能品味語言。所以下面請大家放聲誦讀,在讀的過程中,注意要讀出味道來。

  (生讀)

  師:停!讓我們一起將這首詩從頭到尾讀一遍,包括標題和寫作時間。

  (生齊讀)

  師:剛才我聽大家很認真的讀了。我們再來聽聽配樂朗讀,我準備了兩個不同的朗讀,請大家仔細聽,哪一種讀法更好。

  (多媒體播放朗讀,學生認真聽)

  師:好,大家剛才聽了這兩種讀法,請大家做個評委,哪種讀法更好?

  (生一致認為后一種更好)

  師:為什么這樣認為呢?

  生:第二種讀得有輕有重,有節奏感。

  生:第一種太平淡了,沒有激情。

  師:哦。大家分析得很不錯。讀詩必須是全身心的投入,把你的個人的情感、個人的理解融入到詩歌中去,并注意節奏和輕重音的變化,才能讀出其中的味道,也只有多讀,才能明白詩歌寫了什么,為什么這樣寫。那好,我們就跟著第二種讀法一起再讀一讀。

  (放朗誦,學生跟著讀。在讀的過程中,有的地方范讀停頓了,而學生沒有停頓,于是出現混音,但學生努力在適應,讀了一遍后,感覺學生讀得不到位,于是又讓學生跟著讀了一遍,并在旁指導,說諸如“注意,慢下來”“停頓”“快,加快語速”等提示語。如此學生又讀了兩遍,感覺學生讀得差不多了。)

  師:好的,我們跟著讀了好幾遍,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讀法了,那哪位同學來試著讀一讀?

  (一生馬上舉手)

  師:好,你來!

  (生讀,看得出讀得很認真,讀完后,學生鼓掌)

  師:真不錯,還有哪位來?

  (一生又舉手,讀,鼓掌。之后舉手的學生越來越多,都極欲表現自己,我又點了幾位學生朗讀,再有學生舉手,就打住了)

  師:好啊!大家都很積極,也讀得很不錯,還有很多同學想讀,但因為時間有限,就不再一一點名朗讀了,請大家課后再認真地反復地誦讀。那么下面我們跟著范讀讀一遍。

  (學生再讀)

  師:好的。剛才我們認真的誦讀了這首詞,下面我們來探究學習這首詞。我想大家像以往一樣,先研讀,在就不懂之處提出問題。

  (生看了一陣,但無人提問)

  師:沒有疑問了嗎?那就表明看懂了,我就請一位同學談談讀后的感受(我知道學生并沒有弄懂,雖然告訴了他們鑒賞詩詞的方法,但是沒有實踐過,肯定無從下手。)

  (點名學生回答,果然不知鑒賞)

  師:這首詞的表面意思弄懂了沒有?

  生:沒完全弄懂。

  師:那就再給一段時間,對照注釋和課后資料,仔細品讀。

  (生開始自行研讀)

  師:要注意作者在詞中究竟表達了怎樣的情感,為什么如此寫。

  (師巡視)

  師:看完了沒有?

  生:看完了。

  師:那好,我請幾位同學來談談自己讀后的感受。

  生:我覺得作者抒發了胸中的豪情壯志,如詩中說“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就體現了詩人的豪情壯志。

  生:作者有憂患意識,如“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句,就表明作者對國家的憂慮。

  師:恩,說得不錯。我們一起來深入探討。要深入詩詞,也應像散文一樣,先了解作者寫了些什么,我們首先看作者上下兩片分別寫了什么內容,然后再深入理解。

  (師板書上片、下片,并要求學生總結出內容)

  生:上片先寫景,后提問,下片寫回憶。

  師:好,作者寫景寫了哪些景呢?

  生:“看萬山紅遍……萬類霜天競自由”

  師:他怎樣寫的?可以根據詩詞內容想象一下,他此時在哪里?

  生:站在秋風中,在橘子洲頭。

  師:是的,他迎面看去的萬山是哪里?

  生:岳麓山。(因為我們是長沙的,學生很清楚是怎么看的,這一點我們占了地利)

  師:那是……

  生:遠景。

  師:后面“漫江碧透”呢?

  生:近景。

  師:再后面的鷹擊長空呢?

  生:上面,高處的`

  師:怎樣才能看到?

  生:抬頭,哦,是仰視。后面看魚是俯視。

  師:是的。就是說詩人的視野很開闊,不僅有遠看近視,還有仰視俯瞰,所寫的景物空間范圍很大,后面又寫“萬類霜天競自由”。前面的可以說是特寫鏡頭,后面的“萬類”句則是將視野伸展開來,觸及到所有生物。我們學習散文時就說“一切景語皆情語”,景物描寫中融入了作者當時的心情,這些景物實際是有意蘊的,我們一般提到秋天,會說它哪些特點?

  生:蕭瑟、凄涼。

  師:是的。秋天是白花凋謝、樹木枯木之時,但是此時作者眼中的秋天是什么景象呢?

  生:一片生機。

  師:對,富有生機,而且是有色彩的。山是“紅遍”,水是“碧透”,這與一般寫秋的景色是不同的,如果作者此時的心情是愁苦的,他不會如此寫,比如《天凈沙·秋思》……

  (生背此曲)

  師:正因為愁苦,才會描繪枯藤等物,而此處作者描寫的是萬山、層林,是在長空中搏擊的老鷹,那他是一種怎樣的心情?

  生:說明作者心胸開闊,有進取心。

  師:我記得初中時學過曹操的《觀滄海》……

  (生開始背誦)

  師:你看,曹操說是去觀海,但他僅僅只是看海嗎?

  生:不是,還看到“日月星辰”。

  師:“日月星辰”與海的關系又怎樣?

  生:大海包容了日月星辰。

  師:這表明曹操怎樣的心胸。

  生:包含宇宙的心胸。

  師:所以他說“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什么志?

  生:他的勃勃野心,想一統中國。

  師:是的。那么我們來看毛澤東接下來的提問。蒼茫大地指什么?

  生:中國。

  師:那是什么意思?

  生:誰來主宰中國的命運,民族的命運。

  師:這個問題不是一般能提出來的,沒有雄心壯志的人不會這么說的,比如我們學過歷史,陳勝說過……

  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師:他在耕作時說……

  生:“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師:他最終成就了大事。再看本詞的作者,面對當時的時代,他看到那些有生機的景物,心中油然而生豪情,由此提出誰主宰國家民族命運的問題。

  師:剛才我們分析下片是寫回憶,我們說提出了問題,就要——

  生:回答。

  師:但下片寫回憶,作者是不是沒有回答上片的問題呢?

  (生討論)

  師:好,停止討論!有哪位同學能說說自己看法嗎?

  生:我認為“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回答了問題,說明是與作者一樣的有志青年、同學主宰命運。

  生:我認為最后三句話指出了由誰來主宰,“浪”指的是全國人民,“遏”就是阻止,可以引申為控制,也就是說,全國人民齊心協力可以主宰國家命運。

  生:我基本同意剛才那位同學的觀點,但我認為并不是“全國人民”,而是知識分子,有志氣的知識分子。

  生:我認為下片并沒有具體指出是誰,下片的寫法比較含蓄,作者回憶了往昔的同學能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指陳時敝,但具體誰能主宰國家民族的命運,作者并沒有說出來。

  ……

  師:討論很精彩。總結一下大家的發言,有認為是有志青年,有認為是全國人民,有認為沒有直接說出來的。我們鑒賞詩歌,一定要立足原文。我們看回憶的對象是誰?

  生:同學。

  師:是和他一起求學的同學,作者回憶了他們那時哪些事情?

  生:“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師:那是什么意思?

  生:批評時局。

  生:他們有志向,希望能干一番大事。

  師:我們再看,“中流擊水”,一看到“中流”,我們會想到一個成語,是……

  生:中流砥柱。

  師:“中流砥柱”是什么意思?

  (生齊答)

  師:好,我們明白了中流砥柱的含義,那就應該明白這句話的意思了,作者提了一個問,表明心中還有疑惑,再看,這首詞是什么時候寫的?

  生:1925年。

  師:是啊,1925年寫的。此時離他求學的時候已經有一段時間了,那時的同學有的沒有聯系了,作者也不知道他們現在的情況,所以用一個問句來結尾,表明他什么心情?

  生:哦,可能有的同學志向改變了。

  師:對!問句的用意就在這里。如果志向沒變,那么這些同學可能會成為國家民族的主宰,如果變了,可能就不是了。所以作者在此處還是含蓄的回答了上片的問題。好,對《沁園春·長沙》,我們就學習到這里,希望大家課后再仔細品讀,并能夠背誦。

  本課時的教學,自我感覺不好。只有朗讀落實了,但后面的詩歌鑒賞,學生做得不好,我的引導也不很好,基本上學生是在我的提問下完成的,牽了學生的鼻子。

  不過,可能剛進高中,要學生就有那樣高的鑒賞能力,是不實際的,我希望以后能好一點。

  上面是在實驗班的基本的實錄,在我自己班上時,有一個小變動,就是要求學生自行研讀后,有學生提出問題,即不知道全詞最后三句話的,后面就圍繞這個問題進行分析,探討,過程與上面的基本相同。

【《沁園春長沙》教學實錄】相關文章:

沁園春長沙教學實錄10-26

《沁園春長沙》優秀教學實錄(精選5篇)09-27

《沁園春·長沙》課堂實錄10-08

沁園春長沙的課堂實錄08-17

《沁園春·長沙》的課堂實錄06-25

《沁園春·長沙》課堂實錄01-11

沁園春長沙課堂實錄08-20

《沁園春長沙》課堂實錄(精選11篇)03-24

《沁園春長沙》教學反思05-27

《沁園春長沙》教學反思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