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踏莎行》秦觀教案

時間:2024-06-23 23:12:11 秦觀 我要投稿

《踏莎行》秦觀教案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么優秀的教案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踏莎行》秦觀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踏莎行》秦觀教案

  《踏莎行》秦觀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理解詞人抒發的惆悵憂愁的心情;

  2、鑒賞詞中名句“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3、鑒賞這首詞的清麗的語言,熟讀成誦。

  教學重點:

  目標2、3

  教學難點:

  目標1

  教學過程:

  一、介紹作家作品、

  賀鑄(1052一1125),字方回,號慶湖遺老,衛州共城(今河南輝縣)人。“貌奇丑,色青黑而有英氣”(陸游《老學庵筆記》卷八),因為為人秉性剛直,仕途不得志,始為武弁,后得蘇軾的引薦,改任文職,一直沉淪下僚。官終太平州通判,58歲致仕,退居吳下(蘇州)。賀鑄博學強記,藏書豐富,精通音律。所作詞有五百多首,今存286闋(含殘篇斷句),在北宋詞人中,存詞數量僅次于蘇軾。賀鑄也是跟蘇門關系密切的北宋婉約派名家之一。賀鑄詞的風格多樣,其中有少數豪放詞,可視為蘇軾豪放詞的繼響,南宋愛國詞的先聲。有詞集《東山詞》、詩集《慶湖遺老集》。

  二、多種方式誦讀詩歌,整體感知詩歌、

  三、詩歌鑒賞

  1、解釋詞語

  凌波:形容麗人步履輕盈之態。語出三國魏曹植《洛神賦》:“凌波微步,羅襪生塵。

  錦瑟華年:美好的青春年華。

  衡皋:長滿香草的水邊高地。

  彩筆:代指文才。據《南史、江淹傳》載,齊梁的名作家江淹得到一支五色筆,因此作文才思敏捷,多有佳句;可后來他夢見郭鏷來向自己討回了那支五色筆,作詩就再也沒有佳句了。

  2、翻譯詩歌

  凌波仙子邁著輕盈的步伐卻不過橫塘路,我只能目送那散發著芳香的塵埃遠去。她正當美好的青春年華有誰陪她共度?橋頭映月庭院花樹,雕花窗戶朱漆重門,只有春光知道她在何處。

  飛云緩緩漂浮,芳草叢生的水邊已降臨夜幕,我揮彩筆題寫相思斷腸的詩句。若問這閑愁共有多少,恰似遍地的青草煙霧凄迷,滿城隨風亂舞的柳絮,梅子黃熟時節漫空的綿綿細雨。

  3、個性賞析

  詞的上闋是如何體現虛實相生的?

  開篇二句借曹植《洛神賦》之典故,用“不過”“目送”“去”實寫美人不至,自己只能以目光追隨其芳綜,目送她的身影越來越遠。基于這種可望不可及的遺憾,作者展開豐富的想象,虛寫這位佳人是怎樣生活的,也許她住在幽雅富麗的香閨中,美好的.年華無人與共,只有春風知道她的傷感。

  詞的下闋作者以“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結句,甚是為人稱道,試簡要分析詞人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表現了怎樣的情感?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1)、詞人用了三個比喻,即博喻。

  (2)、抒發了詞人因思慕而引起的無限愁思。

  (3)、生動的將抽象的、難以捉摸的愁情轉化為具體可感的事物(煙草、風絮、梅雨),寫出了愁之多,愁之廣。

  這三種景致并非孤立,而是復合在同一畫面上,天地迷茫,色調灰暗,恰好與身處其間的失意人心境相符,詞人借景抒情,亦情亦景。

  連用三個比喻,即博喻,可以更強烈的突出所要表現的事物的本質特征。

  名家評點

  沈謙《填詞雜說》:“不特善于喻愁,正以瑣碎為妙。”

  唐詩宋詞中寫詞的名句

  杜甫:憂端如山來,澒淚不可掇

  趙嘏:夕陽樓上山重疊,未抵閑愁一倍多

  李頎:請量東海水,看取淺深愁

  秦觀:落紅萬點愁如海

  李煜: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再讀詩歌,理解沈祖棻先生“表面似寫相思之情,實質上抒悒悒不得志的‘閑愁’。”(《宋詞賞析》)的見解。

  月橋花院、瑣窗朱戶,只有春知處

  佳人獨居深院,虛度年華,除了一年一度的春光之外,無人能到,自己當然也無從寄予相思相惜之情,這完全與詞人沉淪下潦,一輩子不被人知曉的情況相吻合。

  結語

  此詞問世后被譽為“絕唱”,作者因此獲得了“賀梅子”的雅號。詞以望美人不來發端,抒寫詩人的孤寂生活和幽恨清愁。開篇三句以似真似幻的筆觸寫作者傾心的美人凌波而來,卻又中道折回,踏塵而去,直如鏡中之花、水中之月,令人可望而不可即。“錦瑟”句是作者對美人的無限關切的詢問,其中或許寓有自嘆盛年不遇之意。“月橋”三句渲染美人住所之幽美,居室之富麗,而將兩情睽隔的悵惘滲透其中。“試問”以下四句以提問呼起,然后疊用三個精警、新奇、又稍帶夸張的復合式比喻,極寫“閑愁”之充塞天地,既多且廣,不可消釋,是化虛為實,靈光獨運之筆,宜乎前人贊賞備至。

  《踏莎行》秦觀教案 篇2

  一、導入

  唐詩宋詞在中國文學史占有極為重要的的地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是中華文明的瑰寶,極為廣泛而深刻地影響著后人的審美情趣和文學創作、藝術創作,今天我們欣賞一首宋詞《踏莎行》(秦觀),初步領略一下宋詞的魅力。

  (展示教學目標)

  二、關于詞牌名

  踏莎(suo)行:詞牌名,詞調的名稱叫詞牌。詞調指詞的腔調,即詞所依據的樂曲,它決定著詞的篇幅和字數,《踏莎行》,58字。

  三、作者簡介(多媒體展示)

  四、朗讀

  學生朗讀,指出韻(壓韻)、律(格律對稱)之美(形式的美)

  五、進入賞析

  1、請快速閱讀頁下注釋,搞清楚《踏莎行》的大概意思。

  2、提問:讀完這首詞的上片有何感受?

  (學生自主回答)寂寞凄冷

  3、在上片中找出表明“寂寞凄冷”的詞語(書上標出)

  失、迷、斷、孤、寒、暮

  4、請參照上片詞句內容,使用這幾個詞語,發揮想象,寫一段現代歌詞,表現作者的處境。(目的:改變翻譯的做法,用再創作的'方法來理解古詞的意思,是創新嗎?)(多媒體展示問題)

  學生活動并展示,相互評價(評價要點:用了幾個詞語?意思表達完整、準確嗎?)

  (多媒體展示)參考:霧茫茫、月朦朧,

  我在寒夜之中,

  無法入睡,

  迷失在暮色里,

  孤單一人,望斷秋水,

  杜鵑聲聲,

  不如歸去,不如歸去,

  但何處是家鄉?

  5、再次朗讀、熟讀成誦。

  6、下片中“驛寄梅花,魚傳尺素”是什么意思?用的什么修辭手法?

  表達友情和親情的傳遞

  對偶:工整

  化用典故:言簡意賅,生動形象,增添韻味

  7、作者感受到友情和親情在傳遞,但此時此刻的心情如何?為什么有這樣的心情?

  恨:遠謫之恨(抓住關鍵詞語)

  討論后明確:自己被貶謫,身在遠方,寂寞凄冷,友情和親情在傳遞勾起了強烈的思鄉懷舊之情,但卻有家難歸,因此心中生“恨”。

  8、“恨”的程度如何?

  無重數:多、深(直白)

  砌:深重、堅固(深刻)

  9、一個人愛恨到了極點,一般會有怎樣的表達?(提示:蒼天啊!大地啊!)作者可謂恨到極點,那么想象一下他是如何釋放的?

  “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注釋“對無情之天地造物,發出究詰(jie)和呼號。)

  明確:作者也不例外,他把無限怨恨指向天地造物,發出天問,以此宣泄、釋放個人的情感。

  (多媒體展示)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處境困難)則反(同返)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壇怛(da,憂傷),未嘗不呼父母也。(司馬遷《屈原列傳》)

  10、請概括主要內容。(多媒體展示)

  上片—寂寞凄冷實難耐

  下片—遠謫之恨向天問

  六、小結:韻律美、詞句美、意境美(多媒體展示)

  七、作業:完成“下片”的歌詞創作

  教學反思

  1、詩詞是主觀性很強的文學作品,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教師對詩詞的理解、感悟需要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的,但時間很短,對內容的把握、意境挖掘不夠深入。

  2、學生的人生閱歷有限,情感態度單純,對于思鄉懷舊之情缺少人生體驗,教師對于學生情感的啟迪、學習興趣的引導缺少經驗和手段。

  3、對古代詩詞的研究不深導致拓展不夠,對于賞析詩詞的美有“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詩強說愁。”的局促感,缺少說服力,本課只能定位在初步領略。

  4、有些環節處理簡單、粗糙,朗讀為了讀而讀,情感的引導不夠,朗讀沒有釋放出的應有的情緒。歌詞的創作,沒有給出標準,操作性不強,學生感興趣但下筆較難,示范在后面,意義不大,使效果打了折扣。

  《踏莎行》秦觀教案 篇3

  一、導語:

  古人說:“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為傷別離,古人留下了多少讓后人唱詠不盡的名篇佳作。

  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歐陽修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歐陽修

  二、學習目標:

  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掌握作者從閨婦和行人兩方面兼寫離愁相呼映射的方法。

  三、作者介紹

  歐陽修(1007-1072年),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吉州永豐(今江西永豐)人。天圣八年(1030年)進士。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歐陽修是北宋詩革新的領袖,一代文宗,散文名列“唐宋八大家”。文風平易流暢,紆徐婉曲,富于情韻,對當時的浮艷詩風也有所革新。同時又是史學家,與宋祁同修《新唐書》,獨力完成《新五代史》。歐陽修善論詩,他的《六一詩話》開了詩話這一新的文學形式,對后來的詞話產生很大的影響。歐陽修也擅長寫詞,與晏殊齊名。其詞主要內容與晏殊相仿,多寫戀情相思、酣哥醉舞、惜春賞花之類,但雅俗并存、和婉細切。是北宋前期重要的詞家之一,有《六一詞》傳世。

  【六一居士】的來歷:

  客有問曰:“六一,何謂也?”居士曰:“吾家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壺。”客曰:“是為五一爾,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間,是豈不為六一乎?”

  四、詞牌介紹:

  踏(音ta,去聲)莎(音suo,陰平,莎草)行,是詞牌名《踏莎行》又名《柳長春》《喜朝天》等。雙調五十八字,仄韻。又有《轉調踏莎行》,雙調六十四字或六十六字,仄韻。屬于小令(58字以內)。(59-90,中調,91以上長調)

  五、相關評論

  李攀龍《草堂詩余雋》:“春水寫愁,春山騁望,極切極婉。”

  王世貞《藝苑言》:“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此淡語之有情者也。”俞陛云《唐五代兩宋詞選釋》:“唐宋人詩詞中,送別懷人者,或從居者著想,或從行者著想,能言情婉縶,便稱佳構。此詞則兩面兼寫。”

  卓人月《詞統》:“芳草更在斜陽外”“行人更在春山外”兩句,不厭百回讀。

  六、同類詞作:

  踏莎行秦觀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踏莎行晏殊

  祖席離歌,長亭別宴。香塵已隔猶回面。居人匹馬映林嘶,行人去掉依波轉。畫閣魂消,高樓目斷。斜陽只送平波遠。無窮無盡是離愁,天涯地角尋思遍。踏莎行賀鑄

  楊柳回塘,鴛鴦別浦,綠萍漲斷蓮舟路。斷無蜂蝶慕幽香,紅衣脫盡芳心苦。返照迎潮,行云帶雨,依依似與騷人語。當年不肯嫁春風,無端卻被秋風誤。

  踏莎行呂本中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絕。惱人風味阿誰知?請君問取南樓月。記得去年,探梅時節,老來舊事無人說。為誰醉倒為誰醒?到今猶恨輕離別。

  七、總體把握:

  1、學生朗讀全詞,體會這首詞的題材內容。

  旅舍旁的梅花已經開過了,只剩下幾朵殘英,溪橋邊的柳樹剛抽出細嫩的枝葉。暖風吹送著春草的芳香。選寫候館、溪橋交待了地點,選寫殘梅細柳交代了時令。“草熏風暖”是描寫春色麗,春天的和暖。

  在大好春光里離家遠行,更覺悲傷,于是作者寫道“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常理離愁越遠越淡,然而這里離愁越遠越多,原因是離家,距離思念自己的女子越來越遠。生動形象地表現行人的悲傷之情。春水”比喻愁情,承襲“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寫法,以形象表現抽象,化虛為實。描繪了一幅洋溢著春天氣息的溪山行旅圖。景物描寫的作用是襯托,以樂景寫哀情,托物興懷。

  下片是行人想象思念的女子的情狀:肝腸寸斷,粉淚洗面。不要倚在高高的闌干上,因為“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登樓只見一片雜草繁茂的原野,原野的盡頭是隱隱春山,所思念的行人,更遠春山之外,渺不可尋。這兩句不但寫出了樓頭思婦凝目遠望、神馳天外的情景,而且透出了她的一往情深,正越過春山的阻隔,一直伴隨著漸行漸遠的征人飛向天涯。行者不僅想象到居者登高懷遠,而且深入到對方的心靈對自己的追蹤。情意深長而又哀婉欲絕。行文上層層深入。

  2、進一步探討:

  上闋寫行人,由景到情再到景,下闋寫閨人,由近及遠。兩方面來寫相思之愁。但全詞到底是以行人為主還是以閨人為主呢?

  全詞是從行人的角度寫的,下闋是行人推想家中女子思念的情景。前人常常用這種虛想模擬的寫法,如杜甫《月夜》:“今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正所謂“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分析鑒賞本詞

  一、賞析: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熏風暖搖征轡。開頭三句描繪的是一幅怎樣的圖畫?

  洋溢著春天氣息的早春遠行圖:

  旅舍旁的梅花已經開過了,只剩下幾朵殘英,溪橋邊的柳樹剛抽出細嫩的枝葉。暖風吹送著春草的芳香,遠行的人就在這美好的環境中搖動馬韁,趕馬行路。梅殘、柳細、草薰、風暖,暗示時令正當仲春。這正是最易使人動情的季節。從“搖征轡”的“搖”字中可以想象行人騎著馬兒顧盼徐行的情景。以上三句的每一個靜態或動態的景象,廖廖數語,便寫出了時間、地點、景物、氣候、事件和人物的舉動、神情。

  2、上片手法分析:詞上片以樂景寫哀情,先揚后抑的表現手法。

  上片行文,一揚一抑。先寫春色之美,將春色飽滿地描寫一番,讓人覺得春光實在明媚可愛,然后通過“搖征轡”筆鋒一轉,由春色之美轉出折入旅人的懷人之情,離愁無窮,先揚后抑,情景反襯。以樂景寫哀,以情景之間的失去平衡來震懾讀者的心,把離情濃愁加以夸張,加以渲染,形成強烈的激射。

  3、以樂寫愁,托物興懷。

  這種手法運用得很巧妙。在這畫面里,殘梅、細柳和薰草,這些春天里的典型景物,

  點綴著候館、溪橋和征途,表現了南方初春融和的氣氛。這美妙的春景,這和煦的春風,引誘著多少人攜眷踏青游春來欣賞!這“良辰美景”,對于滿懷離愁的行人來說,卻如同虛設;不僅成了虛設,而且因為遠游他鄉,不能偕同家室飽覽春光,甚至于要引起悵帳的離情別緒。王夫之《姜齋詩話》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這首詞以春景寫行旅,以樂景寫離愁,從而得到煩惱倍增的效果。

  二、我們回頭再看歐陽修列舉的幾個意象。說明上片詞中暗用典故的具體含義,實景虛用,虛實結合的手法。

  1、本篇暗用典故,翻新舊意,既增加了形象的感情容量,又巧妙得了無痕跡。如首兩句寫梅殘柳細,其中暗用典故:寫梅,使人聯想起陸凱自江南寄梅給長安范曄,含有懷念人之意。據《荊州記》記載,陸凱曾自江南寄一枝梅花給長安的友人范曄,并贈詩:“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其后折梅寄遠以托離思,在詩詞中便屢見不鮮。候館的殘梅,自然也容易使人聯想到贈別;既是殘梅,卻連折梅寄遠也不能如愿,惜別之情更是可以默會了。

  古人寫梅的詩詞:

  朱松《飲梅花下贈客》:“且當醉倒此花前,猶勝相思寄愁絕。”

  朱熹《清江道中見梅》:“他年千里夢,誰與寄相思。”“遙憐水風晚,片片點汀沙。”秦觀《和黃法曹憶建溪梅花同參寥賦》:“海陵參軍不枯槁,醉憶梅花愁絕倒。”

  陸游《客舍對梅》:“還憐客路龍山下,未折一枝先斷腸。”

  尤袤《梅花》:“望遠可無南北使,客愁定費短長吟。”

  林逋《山園小梅二首》:“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2、寫柳,又易與古人折柳贈別之舉相聯系,暗寓離別之意。柳也關合別意。北朝樂府有《折楊柳枝》,或說“柳”與“留”諧音,有表示留念之意。到了唐代,霸橋折柳贈別更成為一種風俗。傳為李白所作的《憶秦娥》詞“年年柳色,霸陵傷別”,即指其事。這里所寫行人看到溪橋細柳,自然會回想起臨別折柳之類的事,這就不能不更增添一段離愁了。

  古人寫柳的詩詞:

  《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最早的源頭)

  王昌齡《閨怨》: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韋應物《東郊》:“楊柳散和風,青山澹吾慮”,

  周志蕙《柳》:“絲絲愁緒隨風亂,濯濯豐姿著雨妍”

  施肩吾《折楊柳》:“傷見路旁楊柳春,一重折盡一重新。今年還折去年處,不送去年離別人”戴叔倫《堤上柳》:“垂柳萬條絲,春來織別離。行人攀折處,是妾斷腸時”;

  白居易《憶楊柳》:“曾栽楊柳江南春,一別江南兩度春。遙憶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

  3、自從《楚辭招隱》“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將春草與離思聯系起來以后,詩人便多以春草表現離情別緒。

  江淹《別賦》“閨中風暖,陌上草薰”,芳草便牽動著離愁別恨。

  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又是一例。

  韋應物:《滁州西澗》: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二首》: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劉禹錫《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日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寓虛,富于聯想,是這首詞的一個藝術特點。梅、柳、草,實景虛用,虛實結合,不僅表現了春天的美好景色,而且寄寓了行人的離情別緒。在古典詩詞中,梅、柳、草就經常與離思相關合。

  三、賞析“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先請同學來說說這兩句的意思)

  離別的愁緒隨著行人越走越遠而越無窮無盡就像連綿不斷的春水一樣。

  這明媚的春景并沒有給旅人增添一點快樂,相反,他離家越來越遠,就越來越感到那一片離愁的沉重,似乎在逐漸的擴散開來,變成了一片無窮無盡、看不到頭尾的綿綿不斷的春水。抽象的感情,在詞人的筆下,變成了具體的形象,使人容易感受,容易親切。“離愁漸遠漸無窮”這七字,構思巧妙,著意在“遠”與“無窮”的關系上。離愁可以說輕重,而這里卻說它無窮,而且是越遠越無窮。這就把旅人在路上走著的感覺,形象而又生動地表現出來了。

  小結:開頭三句以實景暗示、烘托離別,而三、四兩句則由麗景轉入對離情的描寫:“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因為所別者是自己深愛的人,所以這離愁便隨著分別時間之久、相隔路程之長越積越多,就象眼前這伴著自己的一溪春水一樣,來路無窮,去程不盡。此二句即景設喻,即物生情,以水喻愁,寫得自然貼切而又柔美含蓄。

  詞的上片寫行人在旅途上的離愁,下片寫想象中家室的離愁,兩地相思,一種情懷,全篇的中心意旨是表現離愁。這是一首寫離情的.佳作。在抒寫游子思鄉的同時,聯想到閨中人相憶念的情景,寫出了兩地相思之情。

  下片寫閨中思婦。以抒情為主,情寓景中。構成了清麗纏綿的意境。這首詞表現出歐詞深婉的風格,是其具有代表性的一首。

  四、總結發言:

  下片寫行者自己感到離愁之無窮無盡,于是推想到樓上的思婦了。她也一定有著同樣的感覺。她必然會痛心流淚,傷心時,只能登上小樓,眺望遠方,可是,能望到的,只不過是一望無際的草原,那盡頭,又有春山擋住了視線,而她牽腸掛肚的人兒,又在春山之外,如何能看得見呢?

  5、賞析“寸寸柔腸,盈盈粉淚”。(請學生說說下片寫的什么內容)

  遙想,推想,聯想,想象。游子感到離愁無窮無盡時,想到了樓

  上孤單的思婦,她一定也有同樣的感受,必然會傷心流淚,但也只能登樓遠眺,看見的是一望無際的草原,盡頭又被春山擋住了視線,讓她牽腸掛肚的人呢,卻在春山之外,如何看得見呢?

  過片兩對句,由陌上行人轉筆寫樓頭思婦。“柔腸”而說“寸寸”,“粉淚”而說“盈盈”,顯示出女子思緒的纏綿深切。從“迢迢春水”到“寸寸腸”、“盈盈淚”,其間又有一種自然的聯系。接下來一句“樓高莫近危闌倚”,是行人在心里對淚眼盈盈的閨中人深情的體貼和囑咐,也是思婦既希望登高眺望游子蹤影又明知徒然的內心掙扎。

  最后兩句寫少婦的凝望和想象,是游子想象閨中人憑高望遠而不見所思之人的情景:展現在樓前的,是一片雜草繁茂的原野,原野的盡頭是隱隱春山,所思念的行人,更遠在春山之外,渺不可尋。這兩句不但寫出了樓頭思婦凝目遠望、神馳天外的情景,而且透出了她的一往情深,正越過春山的阻隔,一直伴隨著漸行漸遠的征人飛向天涯。行者不僅想象到居者登高懷遠,而且深入到對方的心靈對自己的追蹤。如此寫來,情意深長而又哀婉欲絕。

  6、理解此詞上、下片分寫行者和居者,分析下片透過一層,從對面寫來的手法。詞的上片寫行人在旅途的離愁,下片寫想象中居者的離愁。上片寫行者,在早春時離家遠去,因春色無限而生離愁,這是實寫。下片寫居婦,思念行者,這是推想出來的情境,這同上片寫行人思念居者相比,描寫角度發生了轉變,由行人思念居者轉為被思念的居者思念行人,使情感更進一層。詞人想象居家的愛人登樓遠眺,這已是進了一層;而詞人又反過來體諒她,勸她不要這樣高樓倚欄,因為這樣只會更添離愁,又進了一層。這種透過一層、從對面寫來的手法,把游子與思婦的閨怨別情相溝通,行文上層層深入,上片寫行者的離愁,下片寫行者的遙想,這遙想實際上是離愁的深化,它使整個詞境更加深遠。有如剝蕉,使抒情更為深摯。

  此詞由陌上游子而及樓頭思婦,由實景而及想象,上下片層層遞進,以發散式結構將離愁別恨表達得蕩氣回腸、意味深長。這種透過一層從對面寫來的手法,帶來了強烈的美感效果。

  7、分析此詞結句用遞進層深筆法的抒情作用。

  本篇結句“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春山已經是居者視力所能達到的極致,而行人卻更在春山之外,這又形成更進一層的寫法。心中希望達到某種境界,筆下又極盡可能地夸大客觀情況的非人力所及,使人更加深切地感到希望破滅的愁苦。同時,居者的失望,又從另一個側面更進一步表現了行人離愁的無窮無盡。

  8、最后兩句重復“春山”,有什么深刻用意?

  這春山是倚樓遠望的閨中人窮盡目力所能達到的地方,又是她的想象所能達到的極限,遠方到底怎樣,她不得而知。然而越過了春山,也就是越過了她的目力和想像之所及,但她還是要倚那危欄。遠行的旅人如此為閨人所想,就顯得兩人感情的愈加深厚,離別的愈加苦痛了。這就是結句“行人更在春山外”數百年來,不知感動過多少人的緣故吧。

  《踏莎行》秦觀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理解詞中所表達的詞人被流徙僻遠之地的凄苦失望之情和思念家鄉的悵惘心情。

  2、鑒賞這首詞委婉曲折的筆法、情景交融的意境。

  3、學習虛實結合的寫法。

  教學重難點:同上教學目標。

  教學過程: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一.作者簡介:

  秦觀(1049-1100):北宋詞人。字少游、太虛,號淮海居士,揚州高郵(今屬江蘇高郵)人。三十六歲中進士。曾任蔡州教授、太學博士、國史院編修官等職位。在新舊黨之爭中,因和蘇軾關系密切而屢受新黨打擊,先后被貶到處州、郴州、橫州、雷州等邊遠地區,最后死于藤州。秦觀是“蘇門四學士”之一,以詞聞名,文辭為蘇軾所賞識。其詞風格婉約纖細、柔媚清麗,情調低沉感傷,愁思哀怨。向來被認為是婉約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對后來的詞家有顯著的影響。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長短句》(又名《淮海詞》)。

  秦少游所寫的常是那種最柔婉的、最幽微的一種感受——一種很敏銳的感覺。他的詞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比較早期的詞,表現了一種柔婉幽微的感受;一類是他經過政治挫傷以后,所寫的寄慨身世的詞。

  第一類的詞舉例:

  浣溪沙

  漠漠輕寒上小樓,曉陰無賴似窮

  秋,淡煙流水畫屏幽。

  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寶簾閑掛小銀鉤。

  其中沒有流露出什么具體的事情。找不到什么寄托。沒有像韋莊的一個愛情故事,也沒有像溫庭筠的可以引起寄托的.聯想,也沒有像晏殊、歐陽修那樣的懷抱和修養,就只是一種敏銳的感覺。“小樓”“輕寒”“淡煙”“畫屏幽”“輕似夢”“細如愁”“寶簾閑掛小銀鉤”,都是輕柔的敘寫,一個沉重的字都沒有。

  “逢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一般人常把抽象的事物比作具體的事物,這里卻把具體的事物比作抽象的感情。后句中的“愁”只是一種閑愁。但是如果不是有輕似夢的感受的人,能夠寫出“自在飛花輕似夢”的句子嗎?如果不是有纖細愁思的人,能寫出“無邊絲雨細如愁”的句子嗎?

  他還有一首《八六子》,這樣來寫女子的美麗“夜月一簾幽夢,春風十里柔情”,是一種內在的美麗。

  《蒿庵論詞》:“他人之詞,詞才也。少游詞心也。得之于內,不可以傳。”這就是秦少游詞心的本質。

  秦少游傳記記載他少年有大志,喜讀兵家之書。他仰慕的是政治功業上有成就的,但是,他經不住挫折,經不住打擊,這是他與蘇軾最大的區別,他與蘇軾、黃山谷比較,年歲最小,但是,卻是死去最早的一個。

  二.詞文賞析:

  《踏莎行》是他最悲哀的詞,他從悲哀中開拓出一種意境,是他獨特的成就。傳統的讀詞中注意形象與情意的結合,情中生景,景中生情,給讀者以更直接更鮮明的感動興發的力量。這種形象和情意都是現實的。如:

  1.“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

  詞人是在郴州的一個客舍里的。他說怎么能忍受這種凄涼的滋味:孤館閉鎖在春天的料峭的寒意之中,聽了一天杜鵑的啼聲——不如歸去,不如歸去!

  他在貶謫途中,他的家人妻子沒有伴隨著他。他是一個人被遷貶在外的,所以他這樣說。哪一天才能回到妻子身邊去團聚呢?所以,這兩句者寫實的情景。

  2.“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

  “樓臺”,高大,崇高。詞人少有大志、喜讀兵書的時候,心中有一個高遠的理想和目標,好像是一個樓臺一樣。可是,經過這么多的挫傷,是“霧失樓臺”,在云霧的遮蔽之中,這個理想的樓臺迷失了,再也看不見了。

  “津渡”,是一個出路,一個出口,是登船上路的碼頭。在夜月的迷蒙之中,這津渡也迷失找不到了。

  這里的霧和月,與后面寫的“杜鵑聲里斜陽暮”的現實情景是不相符合的。這兩句所寫的不是現實的情景,而是他內心之中的一咱破滅的感覺。而把內心破滅的感覺,用這種假想的、不是現實的形象表現出來,就使它有了一種象征的意味。

  “桃源”,象征著一種追求的理想世界,是一個理想世界破滅的象征。秦少游想到了桃源的故事,才說“桃源望斷無尋處”。由這句的聯想,想到了“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是一個美好理想的破滅,而他們現實生活則是“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

  3.“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

  他說懷念自己的家人親友,想托驛使帶去一封家信。

  飲馬長城窟行

  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遠道不可思,宿昔夢見之。

  夢見在我傍,忽覺在他鄉。他鄉各異縣,輾轉不相見。

  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入門各自媚,誰肯相為言。

  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長相憶。

  “砌”字賞析:

  感情的品質和感情的數量,是代表這個作者的品格和質量的。

  此字有力感,有份量感。和李后主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是寫流去的恨。而此處的恨是一塊一塊堅硬的磚石砌起來的,是那樣的沉重,是重重疊疊的恨,數不清說不盡的恨。

  同時,也化虛為實,賦予愁以具體可感的形態。

  4.“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最為蘇軾所欣賞。“少游已矣,雖萬人莫贖。”郴江發源于郴山,而它的下游流到了瀟湘水中去了。這是地理的現實。秦少游問的無理。他說郴江從郴山發源,就應該永遠留在郴山,它為什么居然要流到瀟湘的水中去了呢?“何日桑田俱變了,不教伊水向東流。”(《寄遠》)“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無理之語,卻是至情之辭。正是那生活遭遇到極大憂患挫傷苦難的人,才對天地之間的不平發出這樣的詰問。

  所以這兩句詞的意思是,郴江就應該留在郴山。有美好志愿的人,應該

  就美好的志愿。為什么樣不能使美好的東西永遠留下來呢?表情沉痛。

【《踏莎行》秦觀教案】相關文章:

秦觀踏莎行教案10-07

踏莎行 秦觀教案08-11

《踏莎行》秦觀10-12

秦觀的踏莎行10-10

秦觀踏莎行08-15

《踏莎行》秦觀翻譯05-24

踏莎行 秦觀翻譯08-08

踏莎行秦觀翻譯10-01

秦觀踏莎行答案08-13

踏莎行 秦觀詞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