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踏莎行》秦觀閱讀答案

時間:2024-08-10 08:46:15 秦觀 我要投稿

《踏莎行》秦觀閱讀答案

  引導語:宋代詞人秦觀的《踏莎行·郴州旅舍》,此詞大約作于紹圣四年春三月作者初抵郴州之時。詞人因黨爭遭貶,遠徒郴州,精神上倍感痛苦。全詞以委婉曲折的筆法,抒寫了失意人的凄苦和哀怨的心情,流露了對現實政治的不滿。下面是這首詩的原文閱讀訓練題,我們一起閱讀學習吧。

《踏莎行》秦觀閱讀答案

  踏莎行

  秦觀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

  驛寄梅花②,魚傳尺素③,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④流下瀟湘去。

  注:

  ①由于新舊黨爭,秦觀先貶杭州通判,再貶監處州酒稅,最后又被人羅織罪名,貶徙郴州,并削去了所有的官爵和俸祿。這首詞正是他寓居郴州旅舍時所寫的。②驛寄梅花:陸凱在《贈范曄詩》中有“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寄一枝春。”

  ③魚傳尺素:《古詩》中有“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④為誰:為什么。

  譯文

  霧失樓臺,霧迷蒙,樓臺依稀難辨,

  月迷津渡,月色朦朧,渡口也隱匿不見。

  桃源望斷無尋處。望盡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無處覓尋。

  可堪孤館閉春寒,怎能忍受得了獨居在孤寂的客館,春寒料峭,

  杜鵑聲里斜陽暮。斜陽西下,杜鵑聲聲哀鳴!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遠方的友人的音信,寄來了溫暖的關心和囑咐,

  砌成此恨無重數。卻平添了我深深的別恨離愁。

  郴江幸自繞郴山,郴江啊,你就繞著你的郴山流得了,

  為誰流下瀟湘去?為了誰偏偏要流到瀟湘去呢!

  譯文

  霧迷蒙,樓臺依稀難辨,月色朦朧,渡口也隱匿不見。望盡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無處覓尋。怎能忍受得了獨居在孤寂的客館,春寒料峭,斜陽西下,杜鵑聲聲哀鳴!

  遠方的友人的音信,寄來了溫暖的關心和囑咐,卻平添了我深深的別恨離愁。郴江啊,你就繞著你的郴山流得了,為什么偏偏要流到瀟湘去呢?

  〔寫作背景〕

  秦觀(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虛,號淮海居士。揚州高郵(今江蘇高郵縣)人。北宋詞人,與黃庭堅、張耒、晁補之合稱“蘇門四學士”。元豐八年(1085年)進士,初為定海主簿、蔡州教授,元祐初蘇軾薦為秘書省正字,兼國史院編修官。

  哲宗時“新黨”執政,被貶為監處州酒稅,徏郴州,編管橫州,又徙雷州,至藤州而卒。

  宋紹圣初年,秦觀以舊黨被貶為杭州通判,再貶監處州(浙江麗水)酒稅,又削去官職,遠徙郴州(湖南郴縣)。此詞為紹圣四年(1097)在郴州所作。

  此約作于1097年,其時秦觀因新舊黨爭先貶杭州通判,再貶監州酒稅,后又被羅織罪名貶謫郴州,削去所有官爵和俸祿。

  秦觀由處州貶郴州,又貶橫州,此詞作于離郴前,寫客次旅舍的感慨。

  元祐六年七月,蘇軾受到賈易的彈劾。秦觀從蘇軾處得知自己亦附帶被劾,便立刻去找有關臺諫官員疏通。秦觀的失態使得蘇軾兄弟的政治操行遭到政敵的攻訐,而蘇軾與秦觀的關系也因此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分析表明,秦觀作于紹圣四年春天的那首著名的《踏莎行》的下闋,很可能是其在流放歲月中,通過同為蘇門友人的黃庭堅,向蘇軾所作的曲折表白。

  〔賞析〕

  《踏莎行·郴州旅舍》是宋代詞人秦觀的作品。此詞大約作于紹圣四年(1097)春三月作者初抵郴州之時。詞人因黨爭遭貶,遠徒郴州(今屬湖南),精神上倍感痛苦。詞寫客次旅舍的感慨:上片寫謫居中寂寞凄冷的環境;下片由敘實開始,寫遠方友人殷勤致意、安慰。全詞以委婉曲折的筆法,抒寫了失意人的凄苦和哀怨的心情,流露了對現實政治的不滿。

  上片寫人生的悲傷。起三句寫向往的美好地方渺不可尋,“可堪”兩句寫自己所處之地:驛館孤單,周圍是春寒日暮,杜鵑哀鳴,以自己凄涼的處境與所向往的美好地方相對比,更加深了處境的可傷,人生的可悲。

  下片寫客地思鄉。起三句寫遠方親朋寄來的禮物與書信,本來極可寶貴,卻又給自己帶來無限的離恨,“砌”字化抽象為具體,表現離恨的積累與堅固。最后詞人發出苦悶的呼喊:郴江本來繞著郴山,為誰又流下湘江去,而不陪伴我解除這寂寞的離愁呢?無理的發問,深刻地表現了離愁的深重。

  秦觀《踏莎行》閱讀練習題一:

  1.“砌成此恨無重數”一句,“砌”字使用精妙,請你談談“砌”字的表達效果。(5分)

  2.王國維評價“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是一種“有我之境”,請結合詩句簡要闡述。(6分)

  3. 蘇東坡最欣賞這首詞的結尾兩句,親自把它寫在扇面上,并嘆曰:“少游已矣,雖萬人何續!”這是為什么?請你替蘇東坡談一談最欣賞的原因。

  4.這首詞上片寫景,運用了多種藝術手法。請簡要分析。(5分)

  5.“此恨無重數”是作者心中之語。請結合全詞簡要分析“恨”有哪幾重。(6分)

  【參考答案】

  1.(1)本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一束束梅花,一封封書信,仿佛成了一塊塊磚石,層層壘起,以至于達到“無重數“的極限。(1分)(2)一個“砌”字把不可言傳的抽象的微妙的感情,變為具體形象的東西,給人一種直覺的感受,如磚石砌墻。(2分)(3)同時也可以使人想象詞人心中的積恨也如磚石壘成的城墻那般沉重堅實而無法消解。(2分)

  2.(1)詞人居住在寂寞的孤館,料峭春寒不時襲來,杜鵑啼血之聲凄厲無比,恰逢日暮時分,夕陽西下,郴州客館其境不勝其悲。(3分)

  (2)可堪,即不堪。詞人羈旅之身,感受此境,抒發了客居的寂寞孤單,游子的歸思,遭逢貶謫的凄苦心情。(3分)

  3.流水本無情,可詞人卻故意責怪其不留情,不愿留下來陪伴詞人渡過這寂寞難熬的日子,詞人用擬人的手法,極其含蓄宛轉地表達出內心的極度痛苦。

  4. ⑴運用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藝術手法,把被貶郴州后謫居客館的重重愁苦融于凄涼的景物描寫中。

  ⑵運用虛實結合的藝術手法,將樓臺、津渡、桃源(虛景)和孤館、杜鵑、斜陽(實景)有機結合起來,營造出凄迷悲涼的意境。

  ⑶運用典故,“桃源“是指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描繪的世外桃源,作者因找不到這樣的清靜安樂之地而感到迷惘、孤獨,前途渺茫。

  (評分標準:答“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并分析,給3分;答“虛實結合”或“用典”并分析,給2分。意合即可)

  5.“恨”可概括為如下三重:孤苦飄零之“恨”;被貶謫居之“恨”;思鄉懷人之“恨”。詞上片寫景,恰切地寫出作者無限凄迷的意緒和孤身飄零之恨;難覓“桃源”,又住在遠離京師的郴州旅舍,易產生思鄉懷人之情;作者身閉“孤館”,極端愁苦,親友的寄贈沒能使他得到安慰,反倒更勾起被貶謫的怨恨。(點出三重恨3分,具體分析3分,意合即可)

  秦觀《踏莎行》閱讀練習題二:

  ⑴填空:秦觀是北宋時  派著名詞人,這一詞派的代表詞人有  等。(請寫出一位)(2分)

  ⑵秦觀好友蘇軾認為末二句“郴江”之問最為精彩,而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更贊賞“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甚至認為蘇軾的看法“僅得皮相”。那你更認同誰的評價?請從詩句內容和藝術手法的角度,分別加以分析。(6分)

  答案:

  ⑴婉約(詞) 柳永(李清照)(2分)

  ⑵蘇東坡和王國維二人看問題角度不同。各有所愛,但都不失為各有一得。答案并不絕對化,示例如下:(6分)

  第一種:更認同蘇軾的看法。

  這兩句似是詞人在對郴江說:郴江啊,你本來是圍繞著郴山而流的,為什么卻要老遠地向瀟湘而去呢?(解釋原句意思,1分)其實是借此問含蓄表達了詞人的感情:(以下三種任選其一,3分)

  ①意即郴江也不耐山城的寂寞,流到遠方去了,可是詞人還得羈旅此地,得不到自由,孤苦零丁。

  ②意即詞人自嘆身世:自己好端端一個讀書人,本想為朝廷做一番事業,正如郴江原本是繞著郴山而轉的呀,誰會想到如今竟被卷入政治斗爭旋渦中去呢?”

  ③意即詞人感悟到:生活并非固定,不可預測,就像這繞著郴江,也是不由自己地奔向瀟湘而去。生活的洪流滾滾向前,不知它還將把自己帶到什么樣苦澀、荒涼的地方!

  這兩句既采用擬人手法,顯得山水有情,同情著詞人的凄苦命運;同時也采用了象征寫法,景物注入詞人被貶謫異鄉的孤苦凄情、深長怨恨,顯得意味深遠。(寫法,任取其一得2分)

  第二種:更認同王國維的看法。

  這(“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兩句是正面實寫詞人羈旅客館的生活:怎能忍受孤寂的旅館,緊緊封閉于春寒之中,而杜鵑陣陣悲鳴中慘淡夕陽正徐徐落下。(解釋原句意思,2分)(以下分析可任選一,4分)

  ①杜鵑“不如歸去”的叫聲、“斜陽”都能引起游子歸思、鄉愁。營造了一種淪落天涯、身世凄涼之感。(內容分析,2分)本詞句以用典手法(注:“斜陽”的思鄉意味,可見“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顯得含蓄委婉,內涵豐富,引人聯想。(寫法,2分)

  ②春寒,即心境寒。獨處客館,一個“閉”字,鎖住了館門,也鎖住了詞人的心。杜鵑聲勾起鄉愁。斜陽漸沉,表現出詞人擔心夜晚來臨更寂寞難耐的心情。所有景物觸動詩人一腔身世凄涼之感。(內容分析,2分)本詞句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詞人連用“孤館”、“春寒”、“杜鵑”、“斜陽”等色調灰暗,令人生悲傷心的景物,領起一種強烈的凄涼氣氛,顯得委婉含蓄。(寫法,2分)

【《踏莎行》秦觀閱讀答案】相關文章:

踏莎行 秦觀閱讀答案07-23

秦觀的踏莎行詩歌閱讀答案10-03

踏莎行 秦觀答案05-29

踏莎行秦觀答案10-27

秦觀踏莎行答案08-13

秦觀《踏莎行·郴州旅舍》閱讀答案10-18

秦觀的踏莎行題目答案06-23

秦觀的踏莎行10-10

秦觀踏莎行08-15

《踏莎行》秦觀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