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琵琶行》教案4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教案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琵琶行》教案4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琵琶行》教案 篇1
教學重點:
分析作者和琵琶女的身世,理解體會“同是天涯淪落人”。
一、導入:
上節課講到:琵琶女的不僅僅是單純的應約表演,更是在借助音樂來訴說心事,那么這個舉止不凡,技藝高超的琵琶女究竟有怎樣的經歷呢?請看第三段琵琶女的自敘身世。
二、閱讀第三段,概括琵琶女身世。
1、學生分組討論,統一認識,選派發言代表。
2、多媒體出示句子,有小組代表發言分析,然后多媒體出示明確結果。
(1)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 家住京城
(2)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 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 年輕貌美 技藝高超
(3)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 紅極一時
(4)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 奢華歡樂 光陰虛度
(5)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 親人離散 時過境遷 嫁與商人
(6)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 獨守空船 凄涼孤獨
(7)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 今昔對比 感慨萬千
3、總結琵琶女經歷: 曾經色藝雙全,紅極一時 如今年長色衰,漂流淪落。
4、 學生再品第二段音樂描寫,自由交流,閱讀《名師一號》相關資料,最終讓學生明白此段音樂描寫既是在表現琵琶女技藝的高超,更是在通過音樂來書寫琵琶女的情感。為下文自敘身世做鋪墊。
5、下面請同學們結合琵琶女經歷再次欣賞一下其演奏的音樂,體會不同特點的音樂傳達琵琶女什么樣的情感。
總結:正是這樣既旋律多變,又飽含情感的'音樂引起了作者的共鳴。在了解了琵琶女的身世后,不禁發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那么詩人與琵琶女究竟同在何處?
三、閱讀第四段,概括詩人現狀。
1、齊讀第四段
2、多媒體出示詩句,由同學發言分析。
(1)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 被貶離京,臥病潯陽
(2)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地勢荒僻,環境惡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
孤獨苦悶
3、補充作者經歷,體會作者淪落之嘆。
白居易29歲時中進士,32歲授校書郎、35歲升周至縣蔚、36歲時被擢為翰林學士,37歲任左拾遺(諫官),期間,他除了直言諍諫外,還寫了大量諷喻詩,代表作是《秦中吟》,和《新樂府》,這些詩使權貴切齒、扼腕、變色。元和六年,白居易母親病死在長安,白居易回故鄉守孝三年,服孝結束后回到長安,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贊善大夫。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歲時,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殺,武元衡當場身死,對如此大事,當時掌權的宦官集團和舊官僚集團居然保持鎮靜,不急于處理。白居易十分氣憤,便上疏力主嚴緝兇手,以肅法紀。可是那些掌權者非但不褒獎他熱心國事,反而說他是東宮官,搶在諫官之前議論朝政是一種僭越行為;于是被貶謫為州刺史。王涯說他母親是看花時掉到井里死的,他寫賞花的詩和關于井的詩,有傷孝道,這樣的人不配治郡,于是他被貶為江州司馬。實際上他得罪的原因還是他的直言進諫和那些諷喻詩。
4、今昔對比,總結作者經歷
曾經得志升遷,如今被貶離京;曾經春風得意,如今孤獨苦悶。
5、總結詩人與琵琶女的共同點,理解主旨句。
曾經 色藝雙全 紅極一時 歡樂奢華 春風得意 才華橫溢 連續升遷
如今 年長色衰 漂流淪落 孤苦寂寞 苦悶無聊 被貶離京 臥病潯陽
正是有如此的相似,再加上音樂的溝通,詩人忍不住發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感慨。這既是對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又是對自己處境的感傷,更是對遭壓抑,受打擊的不滿。
四、鑒賞最后一段
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 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先前我為琵琶女而嘆息,現在琵琶女為我“良久立”,二人已經有了情感上的共鳴,此時心中充滿的是“天涯淪落”的凄涼,因而再彈琵琶已是“凄凄不似向前聲”,而聽者的感受也有了變化,先前只是被琵琶女超凡的技藝折服,現在也為二人的經歷感傷,因而“滿座重聞皆掩泣”而詩人感觸最深,故而“江州司馬青衫濕。”這真是“天涯淪落至九江,潯陽秋夜遇知音。知音一曲引詩情,世人永唱《琵琶行》。”
五、聽最后兩段的配樂朗誦,體會作者的貶謫之恨。
注:第二課時中需要強調的重點字詞見課件中標注的部分。
六、作業 《名師一號》
板書設計
昔 今
琵琶女 紅極一時 門庭冷落
歡樂奢華 寂寞凄涼
技藝超凡 色衰淪落
同是天涯淪落人
才華橫溢 被貶淪落
白居易 得志升遷 被貶離京
春風得意 孤獨苦悶
《琵琶行》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學習、欣賞作者以語言文字不珍現音樂形象的藝術手法。
2、體會作者對琵琶女身世的無限同情和共鳴。
教學重點
學習用文字表現音樂的藝術手法
教學難點
感受“聲中之情”
教學步驟
一、導入
聽“曲”(播放音樂)
聽一段琶琶曲《十面埋伏》對琶琶聲有一個感性的認識。
二、賞“聲”
1、學生談聽后之感
2、白居易在聽到一曲琵琶后是如何寫下他的感受的?(直接進入第二段的琵琶聲部分)
3、詩人是如何用文字來描述音樂形象的?(師生同分析)
三、品“情”
提問設計:音樂是主人公內心情感的流露,那我們一起去體會琵琶女的琵琶聲中的“情”。
1、勾劃出文中能體現“聲中之情”的詩句
明確: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說盡主中無限事;別有幽愁暗恨生。
2、如何理解“無限事”、“平生不得志”、“幽愁恨生”?(過渡到琵琶女的身世)
3、根據課文,學生先朗讀,后討論,理解“聲中之情”
明確:琵琶女是一賣藝之女,年輕時因美貌和超群的音樂才華受眾人矚目。然年長色衰,才華無人賞識,下嫁商婦,獨守空船,故“平生不得志”、“恨生”是一種“懷才不遇”的.“惆悵”,“幽愁”是一種落漠和孤獨。
四、識“知音”
設計提問:我們通過了解琵琶女的身世,才聽出了她的曲中之情,可是詩人卻在知她遭遇之前就已聽出了她的曲中之情,為什么?(過渡到詩人的處境)
1、學生討論
2、明確:白居易是貶官,政治抱負不得施展,與琵琶女有相同的“不得志”
貶謫將辭行“醉不成歡慘將別”心情與琵琶女一樣“幽愁”
總結:“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五、比較欣賞劉鶚的《老殘游記。明湖居聽書》
《琵琶行》教案 篇3
一、《琵琶行》相關知識
1、參見洪邁《容齋隨筆》“琵琶亭詩”“白公夜聞歌者”“琵琶行海棠詩”“白公詠史”等條目。
2、“瑟瑟”別解:
明楊慎《升庵外集》:“白樂天《琵琶行》:‘楓葉荻花秋瑟瑟’,今詳者多以為蕭瑟,非也。瑟瑟,本是寶(石)名,其色碧。此句言楓葉赤、荻花白、秋色碧也。或者咸怪今說之異。余曰:曷不以樂天他詩證之:其出府歸吾廬詩曰,‘嵩碧伊瑟瑟’;重修香山寺排律云,‘兩面蒼蒼岸,中心瑟瑟流’;薔薇云,‘猩猩凝血點,瑟瑟蹙全匡’;閑游即事云,‘寒食青青草,春風瑟瑟波’;太湖石云,‘未秋已瑟瑟,欲雨先沉沉’;又云,‘隱起磷磷狀,凝成瑟瑟胚’,亦狀太湖石也;早春懷微之云,‘沙頭雨染斑斑草,水面風驅瑟瑟波’;暮江曲云,‘一道殘陽照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諸詩以‘瑟瑟’對‘斑斑’,對‘蒼蒼’,對‘猩猩’,豈是蕭瑟乎?”
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楊升庵云:白樂天《琵琶行》:‘楓葉荻花秋瑟瑟’,此瑟瑟是珍寶名,其色碧,故以影指‘碧’字。最為賞音!而陳晦伯以‘瑟瑟谷中風’正之。夫詩人吟諷,用意不同:白自言色,劉自言聲,又豈相妨?而必泥以蕭瑟之‘瑟’字耶!楊又引白‘一道殘陽照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正之,尤為妙絕。”
──以上摘自顧學頡、周汝昌選注《白居易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7月第1版
3、滿腔遷謫之感,借商婦以發之,有同病相憐之意焉。比興相緯,寄托遙深,其意微以顯,其音哀以思,其辭麗以則。《十九首》云:“清商隨風發,中曲正徘徊,一彈再三嘆,慷慨有余哀。”及杜甫《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與此篇同為千秋絕調,不必以古、近、前、后分也。(《唐宋詩醇》卷二十二)
香山《琵琶行》,婉折周詳,有意到筆隨之妙。篇中句亦警拔。(黃子云《野鴻詩的》)
──以上摘自吳熊和主編《唐宋詩詞評析詞典》,浙江人民出版社
4、《琵琶行》作法:
這一篇《琵琶行》仿佛江潮涌處,余波蕩漾,有悠然不盡之妙。凡作長題,須步步映襯,處處點綴,在組織處,在悠揚處,筆意總須層出不窮,并須處處顧到主意,要細膩熨帖,要聯貫回護,才能盡長篇歌行之妙。
──摘自喻守真編注《唐詩三百首詳析》,中華書局1957年12月第2版
二、擴展閱讀
聽穎師①彈琴
韓 愈
昵昵②兒女語,恩怨相爾汝。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浮云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隨飛揚。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凰。躋攀③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嗟余有兩耳,未省聽絲篁④。自聞穎師彈,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濕衣淚滂滂⑤。穎乎爾誠能⑥,勿以冰炭⑦置我腸!
注:
① 穎師:西域僧人,“穎”是其名,“師”對僧人的尊稱。
② 昵昵:親昵的.樣子。
③ 躋攀:登攀。
④ 絲篁:絲竹等弦樂器,這里借指音樂。
⑤ 滂滂:流淌的樣子。
⑥ 誠能:確實擅長(彈琴)。
⑦ 冰炭:比喻心中忽冷忽熱,忽憂忽喜。
《琵琶行》教案 篇4
[目的意圖]
對本詩的教學,一般是在學生朗讀、背誦的基礎上,先簡要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再逐字逐句逐段詳細分析,然后引導學生體會音樂描寫的高妙,分析詩歌雙線交織的結構特點,最后歸納詩歌的主旨。這樣的講析內容基本照抄教學參考書,沒有創意,比較平庸。本設計擬突破此模式,設置帶有獨特視點和角度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樹立全新的詩歌鑒賞觀,提高詩歌鑒賞能力。
[總體思路]
本設計是問題式,由三個問題組成。即:1、誰解琵琶聲;2、誰解青衫淚;3、誰解風物意。
[實施步驟]
1、 誰解琵琶聲
[提問]讀了本詩,我們恐怕更多的是對琵琶女的命運掬一把同情淚。確實,琵琶女的命運令世人感嘆。但是,我們是否能夠從琵琶曲調的起伏變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變化的軌跡呢?
[明確]整個曲調可以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前奏曲”:“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潯陽江邊,風寒月冷,琵琶女獨守空船,孤單凄涼。所以其出場彈奏時旋律低沉抑郁。
強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對往昔生活的深情回憶,于是音樂進入第二部分“歡樂曲”:“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這時歡快明朗、清脆悅耳的琵琶聲,忽高忽低,交織起起伏生動的樂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紅的青年時代。青年時代的她,可謂色藝超群,名噪京華,“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成功的榮譽與醉酒歡歌構成她生活的全部。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轉為清脆圓潤、輕快舒徐。而“大珠小珠落玉盤”更如往日盈盈笑語,讓人過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長,時光不再。“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琵琶女“年長色衰”,生活變故,門庭冷落。迫于生計,她“老大嫁作商人婦”。回憶到這兒,琵琶女怎不肝腸寸斷?所以旋律又進入第三部分“沉思曲”:“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生。”旋律變得“冷澀”“凝絕”,音樂之聲“暫歇”,命運的變化使此時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當中……
最后一部分是“悲憤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這段音樂情緒高漲起來,絕非柳暗花明,重見天日,而是以剛勁急促、震撼人心的節奏,表達琵琶女對命運的不平之感與憤懣之情。琵琶女受傷的心靈本渴望愛情的撫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輕離別”,讓她時常空船獨守。這現實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樂之聲如“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對世人重色輕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憤怒控訴。收撥一劃,“四弦一聲如裂帛”,是憤激的哀號,更是對不公平社會現實和命運的抗爭!
總之,詩人不但寫出了琵琶女音樂技藝的高超,而且通過樂曲的變化,表達出演奏者內心情感的起伏變化,讓人如聞其聲,如感其情。正如詩人所云:“我聞琵琶已嘆息。”悲憤的曲調,令普天下傷心人聞聲一哭!
[板書]琵琶聲——盡訴心中悲悱情
[說明]這一問使學生從全新的角度去體味音樂的藝術魅力。音樂的描寫已經超出了藝術欣賞的范疇,蘊含著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物命運的揭示。讓學生思考這樣的問題,能夠大大調動學生的情趣,激發他們的興趣。
2、誰解青衫淚
[提問]“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時。”詩人白居易為何在一個素不相識的琵琶女面前淚灑青衫呢?
[明確]詩人淚灑青衫,主要來自兩個方面:
①傷琵琶女:正如詩中云:“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卿卿。”琵琶女憤激幽怨的曲調本引發詩人情感的共鳴,在聽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傾訴后,更是激起詩人深深的憐憫。
②傷己:詩人才華橫溢,譽滿天下,然而今朝淪落,幽愁悲憤;再加上朋友一別,更感孤寂難耐。
人悲,己憐,“同是天涯淪落人”。傷人,傷己,兩重感傷交融一體,積累沉淀,詩人怎不悲愴滿懷,淚灑青衫?這“淚”,既是詩人對被壓迫婦女的同情與尊重,又是對當時社會的控訴。
[板書]青衫淚——同是天涯淪落人
[說明]通過這樣一個問題,能夠使學生了解“淚”的深沉含義,從而進一步把握本詩思想感情的另一側面。
3、誰解風物意
[提問]詩歌往往少不了風物的描寫,同樣,本詩歌前后貫穿了幾處風物描寫的文字。這些風物有什么作用呢?
[明確]篇首的“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敘述了江東送客時的環境。秋夜的江水、楓葉、荻花,構成清晰如畫的意境,令人頓感秋涼襲身,曲曲傳達出詩人凄涼愁慘的心情,為全詩奠定了感情基調。
“別時茫茫獎浸月”,敘述別時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無不彌散著詩人的離愁別緒,仿佛詩人的心情融化其中,與自然風物有了感應。
“唯見江心秋月白”,寫音樂結束時寂靜的環境。音樂結束,但其感情仍在擴散,一直滲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為音樂中的感情所打動。情景交融,烘托了音樂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另外如“繞船明月江水寒”,寫琵琶女獨守空船時的環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涼的心情;“黃蘆苦竹繞宅生”,寫詩人的生活環境,渲染詩人被貶后的孤寂悲涼。
總之,一枝一葉總關情。詩歌中的風物成了溢滿感情的意象,疊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個詩境恍若沉浸在潯陽江頭那一派憂郁的月光里,凄美哀人。
[板書]風物意——一枝一葉總關情
[說明]設計這樣一問,能夠使學生明確,鑒賞詩歌一定不能忽視詩中風物描寫的文字,它們也是詩歌思想感情的載體。
[總體評說]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著名的詩歌,筆者在引導學生鑒賞時,沒有常式的詞句翻譯、結構梳理等,有意識地從新的角度設置問題,激發興趣,使學生讀得深入,讀得興濃。學生在獲得情感愉悅的同時,鑒賞力也確有明顯的提高。
附板書設計: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琵琶聲——盡訴心中悲悱情
青衫淚——同是天涯淪落人
風物意——一枝一葉總關情
【《琵琶行》教案】相關文章:
《琵琶行》教案07-21
琵琶行的 教案08-05
琵琶行的教案08-31
《琵琶行》教案08-31
琵琶行教案08-09
琵琶行 教案08-27
琵琶行(并序)教案08-22
《琵琶行(并序)》教案06-14
《琵琶行》并序教案10-08
《琵琶行并序》教案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