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琵琶行初中語文閱讀理解及解題技巧
【—之琵琶行】,本詩的詩眼(主旨)是“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通過寫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結合詩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擊,唱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心聲。社會的動蕩,世態的炎涼,對不幸者命運的同情,對自身失意的感慨,這些本來積蓄在心中的沉痛感受,都一起傾于詩中。
詩人在這首詩中著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通過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會中被侮辱被損害的樂伎、藝人的悲慘命運,抒發“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情。詩的開頭寫“秋夜送客”,“忽聞”“琵琶聲”,于是“尋聲”“暗問”,“移船”“邀相見”,經過“千呼萬喚”,然后歌女才“半遮面”地出來了。這種回蕩曲折的描寫,就為“天涯淪落”的主題奠定了基石。
接著以描寫琵琶女彈奏樂曲來揭示她的內心世界。先是“未成曲調”之“有情”,然后“弦弦”“聲聲思”,訴盡了“生平不得志”和“心中無限事”,展現了琵琶女起伏回蕩的心潮。
然后進而寫琵琶女自訴身世:當年技藝曾教“善才服”,容貌“妝成每被秋娘妒”,京都少年“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然而,時光流種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描寫,與上面她的彈水,“暮去朝來顏色故”、最終只好“嫁作商人婦”。這唱互為補充,完成了琵琶女這一形象的塑造。
最后寫詩人感情的波濤為琵琶女的命運所激動,發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嘆,抒發了同病相憐,同聲相應的情懷。詩韻明快,步步映襯,處處點綴。
既層出不窮,又著落主題。真如江潮澎湃,波瀾起伏,經久不息。反復吟誦,蕩人胸懷,情味無限。語言鏗鏘,設喻形象。“如急雨”、“如私語”、“水漿迸”、“刀槍鳴”、“珠落玉盤”、“鶯語花底”。
總結:這些讀來如聞其聲,如臨其境。它在藝術上的成功還在于運用了優美鮮明的、有音樂感的語言,用視覺的形象來表現聽覺所得來的感受;蕭瑟秋風的自然景色和離情別緒,使作品更加感人。
初中語識文基礎知識之自然環境描寫
【—初中語識文之自然環境描寫】,自然環境描寫又稱景物描寫,是對人物活動的自然景物進行的描寫。
(一)自然環境描寫
景物描寫的作用主要有:(l)寫景襯托人物心情;(2)寫景點明時令、地點;(3)寫景表現人物關系;(4)寫景表現人物性格進行景物描寫,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l、精細觀察,抓住景物特征描寫。只有抓住特征寫風景,才能做到"真,好讓讀者看完以后,閉上眼就立刻能想象出你所寫的風景"。(《契訶夫論文學》)
2、要選好寫景的時機和寫景的角度。契訶夫認為"風景描寫只有在適當的時候,在它能像音樂或者由音樂伴奏的朗誦,向讀者傳達這樣那樣心情的時候,才合適,才不至于把局面弄糟。"
3、要體現地方色彩。魯迅指導青年作者時提出:“現在世界環境不同,藝術上也必須 有地方色彩,庶不至于千篇一律。”又說:“地方色彩,也能增畫的美和力,自己生長其地 ,看慣了,或者不覺得什么,但在別地方的人,看起來是覺得非常開拓眼界,增加知識的。 ”
4、寫景應滲透人物的感情。寫景不應該是自然主義的純客觀的描繪。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把境界分為"無我之境"和"有我之境"。所謂"有我之境"即"物皆著我之色彩",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作用于周圍的自物景物,在所寫的景物上直接滲透作者的感情 初中英語。
5、采用對比方法寫景。如《祝福》的開頭與結尾寫祝福時的景色氣氛,以樂景反襯祥林嫂的悲劇,更增強了作品對舊社會的批判力量。
6、采用象征手法寫景。如高爾基的《海燕》,茅盾的《雷雨前》。
總結: 描寫就是用色彩鮮明、立體感強、生動形象的文字語言把表述對象的狀態,生動、具體地描繪出來,給人以栩栩如生、身臨其境之感。
初三文言文復習資料:中考文言虛詞復習(之)
初中英語 1.之
①動詞,去、到、往 寡助之至 輟耕之壟上 《陳涉世家》
②代詞,代人、代物、代事 二世殺之 《陳涉世家》 鐘鼓樂之("窈窕淑女")
又數刀斃之《狼》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名之者誰 左右采之(代荇菜)
③"之"用作結構助詞,相當于"的"。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陳涉世家》
在河之洲 山之僧智仙也
④ "之"字用于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如;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⑤"之"字在句子中只起調節音節的作用,沒有實在意義。如: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
悵恨久之 《陳涉世家》 公將鼓之
⑥作賓語前置的標志。
宋何罪之有? 何陋之有?
⑦作定語后置的標志。 馬之千里者。
中考語文閱讀題之剔掉多余的
【—中考語文閱讀題之剔掉多余的】 ,下面老師為同學們帶來了中考語文閱讀題的一些例子,同學們可以做做練習題。
剔掉多余的 孫道榮
(1)走進朋友老陳家的院子,就看見一堆剛運回來的樹根。老陳埋頭其中,彎曲的脊梁,很像一段未經雕琢的樹干。
(2)老陳是我們這帶頗有名氣的根雕藝人。他的根雕作品,粗獷、寫意,蘊意深刻,頗為玩家賞識。
(3)看見我,老陳打聲招呼,繼續專注地盯著他的那堆爛樹根。只見老陳手扶一段黝黑的樹根,由衷贊嘆,真是天造地設啊。我好奇地循聲看看那段樹根,盤根錯節,通體黝黑,枯而不爛,與其他樹根,并沒有多大區別啊。老陳看出我的困惑,笑著說,過半個月,你再來看。
(4)半月之后,我再去老陳家。只見他的工作室里,多了一件根雕作品:一散發濃須大漢,弓身屈肘,作思考狀。美髯如絲,條縷清晰,似可穿風;肘上青筋隱隱可見;埋在腕中的臉,只見半張,額上皺紋密布,栩栩如生,似乎正陷入深深的思考中。
(5)驚問老陳,這就是那件不起眼的樹根雕刻而成的嗎?
(6)老陳頷首。
(7)再問老陳,你是怎么精雕細刻而成?
(8)老陳笑了,搖搖頭,沒這么復雜:“其實,那段樹根剛運回來時,我就發現它是一座天然的思想者雕像,而我這些天所做的,只不過是把樹根上那些多余的部分,剔掉而已。”
(9)老陳的話,勾起了我對根雕的興趣,請問其詳。
(10)老陳隨手拿起一段小樹根,問我,這是什么?
(11)我看了半天,茫然,不過是一段根須茂密雜亂無章的普通樹根啊。
(12)它是一只蟾蜍。說著,老陳拿起一把剪刀,將根須貼底剪掉,只留下幾根短須;又拿起鑿子,將樹根上面的枝節全部切掉;然后,用刻刀在樹根的主體部分雕琢……一段段根須、枝節,在老陳的刀下紛紛墜落。須臾,老陳將雕刻好的樹根托在手上:你再看看,它是什么?
(13)一只睜著雙眼,鼓著腮幫,后腳撐開,作欲跳狀的蟾蜍,躍然眼前。
(14)真是太神奇了。
(15)老陳收刀,說,很多人以為,根雕是雕刻出來的,錯了。一段原始的樹根,其本身就是一件作品,根雕藝人無非是發現它,并將這件作品中多余的部分,剔除掉,還其本來面目而已。
(16)老陳深吸一口氣,感慨地說:“……”
(17)是啊,把多余的部分剔除掉,剩下來的,就是本質,就是精華,就是真實的自己,這不也正是人生的大境界嗎? (2009、10《雜文報》)
初三語文史記知識點總結
【— 初三語史記總結】,想了解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的經過及其歷史意義嗎?下面老師總結了一些知識點。
1. 作家作品
①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學識淵博,在漢武帝時就任太史令(史官),掌管秘籍、史料、職司記載等。司馬遷自幼受父親熏陶,10歲就到長安學習,20歲起曾多次到南北各地游歷,觀察各地的風俗人情,采集傳聞異說,為后來寫作《史記》打下基礎。38歲時繼任太史令,更有機會博覽皇家藏書,掌握了豐富的史料。42歲時開始寫作《史記》。后由于上書替投降匈奴的漢將李陵辯解而觸怒皇上,獲罪下獄,被處宮刑。為完成《史記》,司馬遷忍辱負重,發憤著書,歷時10多年,終于寫成歷史巨著《史記》。
②《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也是我國第一部傳記文學。這部書記載了上自黃帝下至漢武帝的三千多年歷史。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跡),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三十“世家”(記諸侯國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歷史人物的言行事跡)。書中史料翔實,作者思想傾向也極為鮮明。例如課文《陳涉世家》,作者把農民起義的領袖陳涉的傳記列在“世家”里,足見他對陳涉的歷史地位和作用看重。魯迅先生曾稱贊《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總結:文章寫出了陳涉的聰明才干,并掀起了一場起義。
【琵琶行初中語文閱讀理解及解題技巧】相關文章:
詩歌內的閱讀理解與解題技巧06-11
《雨巷》閱讀理解和解題技巧08-22
琵琶行評價閱讀理解答題技巧11-19
初中語文閱讀理解含答案07-04
初中語文閱讀理解試題和答案09-03
初中語文散文閱讀5個解題技巧08-22
爬山虎初中語文閱讀理解及答案08-06
琵琶行的理解性默寫08-27
《琵琶行》中的“瑟瑟”的理解09-13
初中語文閱讀理解練習題目及答案:榜樣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