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論治背誦內容
引導語:《黃帝內經》簡稱《內經》,是我國現存醫書中最早的典籍之一。成書于戰國至秦漢時期,今天為大家整理一下關于《內經》中的論治背誦內容。
論治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輕而揚之,因其重而減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滿者,瀉之于內;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其在皮者,汗而發之;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其實者,散而瀉之。審其陰陽,以別柔剛,陽病治陰,陰病治陽。定其血氣,各守其鄉,血實宜決之,氣虛宜掣引之。
《素問·湯液醪醴論》
帝曰:其有不從毫毛而生,五藏陽以竭也,津液充郭,其魄獨居,孤精于內,氣耗于外,形不可與衣相保,此四極急而動中,是氣拒于內而形施于外,治之奈何?岐伯曰:平治于權衡,去宛陳莝,微動四極,溫衣,繆刺其處,以復其形。開鬼門,潔凈府,精以時服,五陽已布,疏滌五藏,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氣乃平。
《素問·標本病傳篇》
治反為逆,治得為從。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先熱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熱而后生中滿者治其標,先病而后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調之,乃治其他病。先病而后生中滿者治其標,先中滿而后煩心者治其本。人有客氣有同氣。小大不利治其標,小大利治其本。病發而有余,本而標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標;病發而不足,標而本之,先治其標,后治其本。謹察間甚,以意調之,間者并行,甚者獨行。先小大不利而后生病者,治其本。
《素問·至真要大論》
帝曰:何謂逆從?
岐伯曰:逆者正治,從者反治,從少從多,觀其事也。帝曰:反治何謂?岐伯曰:熱因熱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則同,其終則異,可使破積,可使潰堅,可使氣和,可使必已。
有病熱者寒之而熱,有病寒者熱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復起,奈何治?岐伯曰: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熱之而寒者,取之陽,所謂求其屬也。
養生
《素問·上古天真論》
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格。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
【《內經》:論治背誦內容】相關文章:
《內經》:診治背誦內容01-04
《內經》背誦要點01-04
《內經》:病證背誦要點01-04
《內經》瘧論05-11
《內經》風論05-11
《內經》論“喘”11-17
內經熱論11-14
《內經》治未病觀11-13
《內經》外治12法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