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內經選讀講稿第九單元:異法方宜
“異法方宜”,本是 《 素問 》 的篇名,論述不同的治病方法,對各方人群病證各有所宜,因而建立了因地、因人制宜的治療原則。其中指出不同地域的生存環境,造就了不同的人體素質,易發生不同的病證,故提倡醫生要懂“得病之情,知治之大體”的道理,學“圣人雜合以治”,使病證和治療“各得所宜”。達到各類病證雖“治各不同,皆愈”的目的。本單元集《 內經 》 有關治則、治法內容予以闡釋,這些方法對今天臨床實踐仍有很好的指導價值。
一、 原文分析
【 原文】 901
【 提示】本節從治療學角度討論、創立“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治療原則。
【 校注】
( 1 )天地之所收引:自然界收斂凝聚之氣所在處,此喻秋季之氣象。張介賓注:“然天地之氣,自西而降,故為天地之收引,而在時則應秋。”
( 2 )華食:鮮美酥酪骨肉之類的食品。
( 3 )毒藥:泛指治病的藥物。張介賓注:“毒藥者,總括藥餌而言,凡能除病者,皆可稱為毒藥。”
( 4 )天地所閉藏之域:自然界封閉固藏之氣所在的地區。馬前注:“天地嚴凝之氣盛于北方,故北方者,天地閉藏之域也。”
( 5 )攣痹:筋脈拘攣,骨節麻痹疼痛類疾病。張介賓注:“嗜酸者收,食肘者濕,故其民致理而攣痹。攣痹者,濕熱盛而病在筋骨也。” ( 12 )微針:毫針。
( 6)九針:古代用以治病的針具。即 《靈樞 · 九針十二原 》 所載之鐫針、員針、提針、鋒針、鐵針、員利針、毫針、長針、大針。
( 7 )得病之情:曉悟病情。
【 分析】
本篇所論的各種治療方法, 是從東南西北中各地勞動人民在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而不同的治療方法, 各有它適宜的不同病情。因此,啟示醫生們在臨證上必須結合不同的自然環境及人的個體差異的具體情況, 掌握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治療原則。
其中對于“雜合以治”的實踐意義,作者用“圣人雜合以治,各得其所宜”作文章結語,強調良醫必須懂得“雜合以治” , 必須做到“得病之情,知治之大體”。借“圣人”二字突出“雜合以治”的重要性;通過“各得其所宜”,體現“雜合以治”對提高療效的作用;以“得病之情,知治之大體”做實現“雜合以治”的保證。張志聰進一步說:“夫天有四時之氣,地有五方之宜;民有居處衣食之殊,治有針灸藥餌之異,故圣人或隨天之氣,或合地之宜,或隨人之病,或用針灸毒藥,或以導引按摩,雜合以治,各得其宜”。又說:“得病之情者,知病之因于天時,或因于地氣,或因于人之嗜欲,得病之因情也。或因五方之民,而治以五方之法,或因人氣之生長收藏,而宜于針貶、艾漪,或宜于毒藥按晤,是治之大體,而又不必膠執于東方之治宜貶石,西方之治宜毒藥也”。這些均是中醫治療學的指導思想之一。值得注意的是:本篇所論內容與近代氣候區劃思想、醫學地理學思想,有許多通應之處。即使在醫學、科學如此發達的現代,《 內經 》 的這些理論并不過時。
【 原文】 902
【 提示】主要是根據陰陽理論確定治療原則。
【 校注】
( l )其盛,可待衰而已:對某些疾病,當其邪氣方盛時,不可迎其勢而刺治,等待病勢稍衰時再行刺治。此與《 素問 · 瘧論 》 “方其盛時必毀,因其衰也,事必大昌”的認識相同。
( 2 )因其輕而揚之:病邪輕淺的病證,當用質輕而升散的藥劑或方法治療,以驅邪外出。
( 3 )因其重而減之:病情深重者,應逐步攻減邪氣。張介賓注:“重者實于內,故宜減之。減者,瀉也。”
( 4 )因其衰而彰之:氣血虛衰的病證,要用補益的方法,使氣血充盛而彰顯。
( 5 )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形體虛弱者,需用益氣的方藥予以溫補;陰精不足的病證,當用味厚的藥食進行滋養。 ( 6 )其高者,因而越之:病位高,邪在上焦時,應因勢利導,運用升散、涌吐的方藥治之。吳良注:“高,胸之上也。越之,吐之也。”張介賓注:“謂升散之,吐涌之,可以治其上之表里也。”兩者合參較為全面。
( 7 )其下者,引而竭之:病位低,邪在下焦者,亦當因勢利導,運用蕩滌、疏利的方藥引導邪氣從下而去。吳豈注:“下,臍之下也。或利其小便,或通其大便,皆引而竭之。”張介賓注:“謂滌蕩之,疏利之,可以治其下之前后也。”兩者合參較好。
( 8 )中滿者,寫之于內:對中焦脹滿的病證,以消導的方藥,使積滯消除于內。
( 9 )漬形以為汗:用湯液浸漬、熏蒸形體肌膚,使其出汗。
( 10 )其漂悍者,按而收之:對病勢急猛的患者,醫工需迅速采取措施,制伏病勢。按,作“察”解。張介賓注:“漂,急也。悍,猛利也。按,察也。此兼表里而言,凡邪氣之急利者,按得其狀,則可收而制之矣。”
( 11 )陽病治陰,陰病治陽:張介賓注:“陽勝者陰必病,陰勝者陽必病。如《 至真要大論 》 日: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熱之而寒者取之陽。啟玄子日: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益火之源,以消陰翳。皆陽病治陰,陰病治陽之道也。”
( 12 )定其血氣,各守其鄉:吳蓖注:“定,安也。諸經皆有血氣,宜安定之,使之各守其位,不得出位乘侮也。”
( 13 )血實宜決之:血分邪氣奎盛,血行不暢而察滯者,治療宜疏通脈道,常以針刺破血或以藥物活血通疲。決,即開鑿奎塞,《 說文 》 :“決,行流也。”
( 14 )氣虛宜掣引之:掣引,即指補氣升提之法。張介賓注:“掣,《 針灸甲乙經 》 作掣,挽也。氣虛者,無氣之漸,無氣則死矣,故當挽回其氣而引之使復也。如上氣虛者升而舉之,下氣虛者納而歸之,中氣虛者溫而補之,是皆掣引之義也。”
【 分析】
本段論述治病首先要辨別陰陽氣血和邪正虛實,運用祛邪扶正,補虛瀉實, 陰虛補精, 陽虛溫氣和陽病治陰, 陰病治陽等不同治療的法則,以及根據病邪部位在表、在里、在上、在中、在下,分別選用解表、涌吐、消導、攻下等治法。總的來說,始終根據陰陽理論確定治療原則,詳細論述如下:
1 .針刺要掌握時機
“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主要指瘧病的治療。 《 素問 · 瘧論 》 提出:“夫瘧者之寒,湯火不能溫也,及其熱,冰水不能寒也……當此之時,良工不能止,必須(待)其自衰乃刺之……無刺之熱,無刺渾渾之脈,無刺漉漉之汗方其盛時必毀,因其衰也,事必大昌,此之謂也。” 《 靈樞 · 逆順 》 論針刺治病之大約云:“氣有逆順,脈有盛衰,刺有大約……刺之大約者,必明知病之可刺,與其未可刺,與其已不可刺也。”并引《 兵法 》 曰:“無迎逢逢之氣,無擊堂堂之陣。” 《 刺法 》 日:“無刺之熱,無刺漉漉之汗,無刺渾渾之脈,無刺病與脈相逆者。” 《 靈樞 · 逆順 》 還說:“方其盛也,勿敢毀傷,刺其已衰,事必大昌。”
2 .因勢利導治療法則
本節是以陰陽理論指導治療。治病要辨別病之輕重,分別采用宣散解表、攻下逐邪之法;辨別形虛和精虧,選擇溫補陽氣或填補真精的治法;辨別病在上、中、下的不同部位,運用因勢利導的治則,分別采用涌吐、消導、攻瀉等方法;辨別邪實的不同情況,在表用汗法,人里用瀉法,急而猛者宜及時制伏病勢;辨別病之陰陽不同,從相對的一方治之;辨別氣血之虛實,分別以放血、升提補氣法治之。
“陰病治陽,陽病治陰”的治則,在臨床上可以靈活地運用,如陰中求陽,陽中求陰;氣虛補血,血瘀行氣;育陰潛陽,滋陰降火,引火歸源,溫陽散寒;臟病治腑,腑病治臟等等。經文提示,《 內經 》 時代不僅治則靈活多樣,內容豐富,而且治療手段亦有不少,如藥物、薰浴、按摩、針刺、放血等等,這對后世的醫學理論和臨床實踐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和指導意義。
【 原文】 903
【 提示】論述湯液醪醴的使用、“神機“對治療效果的影響、標本不得的危害
【 校注】
( 1 )神不使:神機衰敗,不能使針灸、藥物發揮治療作用。
( 2 )精神不進,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 針灸甲乙經 》 無三個“不”字。 《 新校正 》 云:“按全元起本云:‘精神進,志意定,故病可愈。”,與下文“病不愈”相對言,文義較勝。又楊上善 《 太素 · 知古今 》 作:“精神越,志意散,故病不可愈也”。與本經意略同。
( 3 )精氣弛壞,營泣衛除:精氣毀壞,營氣運行凝澀,衛氣喪失了正常功能。弛,毀壞。泣,音義同澀。
( 4 )守其數:遵守治病的規律法則。數,規律、法則。
( 5 )病為本,工為標,標本不得:患者的神機為本,醫工的治療措施和方法為標,如果患者體內的神機衰敗,則不能使醫工的治療措施和方法發揮應有的作用。
【 分析】
論述湯液醒醋的使用、“神機”對治療效果的影響、標本不得的危害。
1 .湯液醒酸的使用
( l )上古做湯液醒酸,為而不用
經文只是記載了上古圣人制作湯液醒醛而不用的事實,對其道理未作陳述。但從本節下文和 《 素問 · 移精變氣論 》 等論述,可知其原因:“上古”時期是人類及其生存環境發展的初級階段,乃恬快之世,所以,人類患病也較輕淺、單純、易治,故“上古圣人作湯液醒醋,為而不用”。
( 2 )中古之世,湯液醒酸服之萬全
經文已經清楚表明:“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氣時至,服之萬全”。說明“中古之世” , 自然界在進化,社會在發展,人類的物質生活、精神心理狀態也在改變,人們的生存環境已非恬,淡之世。致病因素多樣化,疾病種類日增,疾病雖然比較復雜,尚不屬深重和疑難,故治之以湯液醒酸即可以萬全。
( 3 )當今之世,服湯液醒醋不必已
經文提醒并告誡人們:“當今之世,必齊毒藥攻其中,餛石針艾治其外”,病才能治愈。言外之義是:人類及其生存環境逐漸復雜化,致病因素對環境的適應性越來越強,疾病越來越復雜、難治,只外用镵石針艾治之,或單純內服湯液醒醛,均不能達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總之,對湯液醒醋使用的階段性效果不同,體現 《 內經 》 作者以人為本,以精神道德為核心,強調“志意治”的觀念,也是中國傳統文化對中醫學影響的體現。這種觀念即使在物質文明、精神文明高度發達的現代,也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2 .神機對療效的作用
( l )神機的作用
① “神不使”的含義:神機衰敗不能遣使治療措施和方法到達病所發揮治療作用。湯液、醒醋、毒藥、針石、艾灸等只是醫療的手段、工具和方法,是否產生治療作用,關鍵是患病機體神的作用狀態,即“神機”,與邪氣相對時稱“正氣”。《 素問 · 五常政大論 》 日:“根于中者,命曰神機。” 《 靈樞 · 小針解 》 云:“神者,正氣也。”這是無數醫家長期醫療實踐經驗的總結。所以, 《 靈樞 · 本神 》 強調:“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并闡明其道理謂:“是故用針者,察觀病人之態,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已傷,針不可以治之也。”與本節經文所謂:“精神不進,志意不治”同意。張介賓說得好:“凡治病之道,攻邪在乎針藥,行藥在乎神氣。故施治于外,則神應于中,使之升則升,使之降則降,是其神之可使也。若以藥劑治其內,而藏氣不應,針艾治其外,經氣不應,此神氣已去,而無可使矣,雖竭力治之,終成虛廢而已,是即所謂不使也。”
關于“精神不進,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的理解,指病人的精神與志意為正氣。滑壽 《 讀素問鈔 》 云:“藥非正氣,不能運行,針非正氣,不能驅使,故日針石之道,精神進,志意治則病可愈;若精神越,志意散,雖用針石,病亦不愈。”
② 神機決定治療效果:神機使則病可治;神機不使則病不可治。經文已明確指出:神不使的原因是“嗜欲無窮,憂患不止”。“嗜欲”和“憂患”是耗精傷神的主要原因。神不使的機理為“精氣弛壞,營澀衛除”,因為精氣、營衛是生神、載神的物質基礎 o ’神不使的表現是:形弊血盡,多治不效。由上述各種原因導致精神不進,志意不治,精壞神去,神去之而病不愈。
( 2 ) “標本不得”的危害
“病為本,工為標,標本不得,邪氣不服”的論點精辟地論述了病人和醫生、疾病和治療之間的辯證關系,反映了處理好標本關系的重要性。
①標本的含義:標本是相對的概念,此處“標本”醫家有三解:其一,指病人為本,醫生為標,“標本不得”即病人與醫生不配合。持此觀點者眾,王冰可為代表:“言醫與病不相得也。然工人或親戚兄弟該明,情疑勿用,工先備識,不謂知方,針艾之妙靡容,藥石之攻匪預,如是則道雖昭著,萬舉萬全,病不許治,欲奚為療!《 五藏別論 》 曰:拘于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惡于針石者,不可與言至巧。病不許治者,病必不治,治之無功。此皆謂工病不相得,邪氣不賓服也。”吳昆、張介賓皆從。其二,疾病為本,醫工的治療手段為標。如楊上善注:“若本無病,則亦無療方,故知有病為本,然后設工,是則以病為本,以工為末也。標,末也。風寒暑濕所生之病為本也,工之所用針石湯藥以為標也。”其三,病人之神機為本,醫工的醫療方法、措施為標。如程士德《 內經講義 》 中說:“綜觀本篇上下文義,‘病’當指病人之神機,‘工’當指醫工的醫療方法、措施等。雖病似極輕極微,但如果病人體內神機不使,則醫工的治療措施必將歸之無效,也就是‘標本不得’。這與上文‘神去之則病不愈’正相呼應”。三種觀點各有所長,以第三種說法更切近臨床。
② “標本不得”的危害:邪氣不服,疾病難愈、或不愈、或死亡。疾病的發生,是因為邪氣過勝傷害正氣,或由于正氣不足招致邪氣侵害,或源于先天察賦等。愈病之責在患病機體的正氣(神機)驅邪(自愈),或正氣借助醫工的治療驅邪康復(治愈)。總之,“標本”“得”與“不得”關鍵都在“神機(正氣)”的狀態。提示臨床治病當時時關注患者之神機盛衰。
【 原文 】 904
【 提示 】本節主要論述“四時五藏,病隨五味所宜”的意義。
【 校注 】
( l )五谷:王冰注:“謂粳米、小豆、麥、大豆、黃黍也。”
( 2 )五果:王冰注:“謂桃、李、杏、栗、棗也。”
( 3 )五畜:王冰注:“謂牛、羊、泵、犬、雞也。”
( 4 )五菜:王冰注:“謂葵、霍、蓬、蔥、韭也。”
【 分析 】 論述“四時五藏,病隨五味所宜”的意義: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等藥食有五味,五味分屬四(五)時、五臟,藥食氣味在治病中各有不同的作用。氣味偏盛的藥食能攻逐邪氣治療疾病,五谷雜糧用以滋養五臟,水果類可以營養臟腑,牛、羊等禽、畜類之肉能補益臟腑精氣,葵、蕾、蓬、蔥、韭等蔬菜可補充五谷雜糧、水果、肉類等的不足,從其他方面營養五臟。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等既是維持人類生命過程不可缺少的食品,又是驅逐邪氣治療疾病的藥品。既能分別補益不同的臟氣,又能共同作用,增強正氣,驅除邪氣,促進康復。但是,五味分別歸屬四(五)時五臟,所以選擇應用,要根據春、夏、(長夏)、秋、冬季節不同,五臟之氣偏盛、偏衰、以及苦、欲等具體情況,以其所宜而用之。
【 原文 】 905
【 提示 】論知標本逆從的意義。
【 校注 】
( 1 )病有標本:疾病的發生有先后、緩急、主次之分。
( 2 )刺有逆從:針刺治病有逆治、從治之別。逆治:病在本而治標,病在標而治本。從治:病在本而治本,病在標而治標。
( 3 )前后相應:治病時注意對先發生的病證和后發生的病證相互照應。
( 4 )逆從得施:根據病情逆治、從治方法實施恰當。
( 5 )標本相移:治病時對本病和標病治療的先后或逆從,要根據病情決定,標本不是固定的次序,而是可以互相轉移的。
( 6 )正行無問:正確的治療行為,沒有疑問。
【 分析】
論知標本逆從的意義。
1 .標本逆從的含義“標本”是相對的概念,內涵廣泛:有六氣之標本,風寒燥火濕熱為本,三陰三陽為標;有經脈之標本,經脈起始之處為本,經脈所過之處為標;有醫患關系之標本,病人為本,醫工為標;有正邪關系之標本,正氣為本,邪氣為標等。本節的標本代表病證的先后、主次、病情的輕重緩急。此之“逆從”,專指針刺治標本病證的方法。
2 .知標本逆從的意義“知逆與從,正行無問;知標本者,萬舉萬當,不知標本,是謂妄行”。說明醫生必須掌握標本逆從的規律;診治疾病時必須做到分清標本,靈活運用逆從治法。如此才能做到“正行無問”、“萬舉萬當”。正如張介賓所言:“奈何今之醫家,多不知求本求標、孰緩孰急之道,以故治標者常八九,治本者無二三,且動稱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尚不知孰為可緩,孰為最急,顛倒錯認,舉手誤人,是未明此篇標本之真義耳。”
【 原文】 906
【 提示】本節首先提出標本之道、進而提出并具體論述了標本理論的臨床應用。
【 校注】
( l )小而大、少而多、淺而博:能掌握疾病的陰陽逆從標本之理,對其認識就能由小到大、從少到多,由粗淺到廣博逐漸提高。
( 2 )一:指陰陽逆從標本之理。
( 3 )言標與本,易而勿及:論標本之理,不難理解,但具體運用標本理論解決實際問題,卻不能達到要求。及,達到。
( 4 )治反為逆,治得為從:治療違反陰陽、逆從、標本之理,則為治之逆;符合陰陽、逆從、標本之理,則為治之順,即從。此逆從言治療效果之成敗,非逆治從治之謂。高世拭注:“不知標本,治之相反,則為逆;識其標本,治之得宜始為從。”得,適當、滿意。
( 5 )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發生疾病而后出現氣血逆亂,或病勢逆常者,當先治其本病。
( 6 )先熱而后生中滿者治其標:先發熱而后發生中焦脹滿者,應先治其標病 ― 中滿。
( 7 )有客氣,有同氣: 《 新校正 》:“按全元起本,‘同’作‘固”’。當從。人體內存在著客氣和固氣。客氣,新感外邪,外邪在身猶客之在舍,故日客氣。固氣,人體內既有的邪氣。固氣導致的病為本病,客氣導致的病為標病。
( 8 )小大不利治其標:凡病見大、小便不通利癥狀者,先治其標,即先通利大、小便。張介賓注:“無論客氣、同氣之為病,即先有他病,而后為小大不利者,亦先治其標。諸皆治本,此獨治標,蓋二便不通,乃危急之候,雖為標病,必先治之,此所謂急則治其標也。”
( 9 )病發而有余,本而標之:病發而有余者,邪氣有余為本,故治療當先除其邪氣,然后再治標病,是謂“本而標之”。此謂“標而本之”。
( 10 )間者并行,甚者獨行:病證輕淺者,標本兼治。病證急重者,標本單獨施治,或治本,或治標,以求治之精專,增強療效。間,病輕。張介賓注:“病淺者可以兼治,故日并行;病甚者難容雜亂,故日獨行。”
【 分析】
本節首先提出標本之道,“小而大” , “少而多,淺而博,可以言一而知百也”,進而提出,標本理論的理解不難,但結合實際靈活應用并非易事,并具體論述了標本理論的臨床應用。
1 .先治本病
本節指出:“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 …… 必且調之,乃治其他病。”一般地說,標根于本,病本能除,標亦隨之而解。所謂“治病必求于本”,是治療中的根本大法。
2 .急則治標
標本先后的治療原則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必須根據病情的緩急靈活處置。本節指出“先熱而后生中滿者治其標” , “先病而后生中滿者治其標” , “小大不利治其標”,對此,張介賓解釋說:“諸病皆先治本,而唯中滿者先治其標,蓋以中滿為病,其邪在胃,胃者藏府之本也,胃滿則藥食之氣不能行,而藏府皆失其所察,故先治此者,亦所以治本也。”“蓋二便不通,乃危急之候,雖為標病,此所謂急則治其標也。”一般來說,在疾病的發展演變過程中,標病將要危急生命,或在諸多病理矛盾中,標病成為突出的重要矛盾時,當先治標,否則恐貽誤病機,甚則虞及生命。本節提出的“中滿”及“小大不利”只是示范而已。
3 .間者并行
即病情輕緩者,應標本兼治。也就是說,病輕緩者未必獨治其本。從臨床實際情況看,病證屬純陽純陰、純虛純實者少,虛實夾雜、表里相兼、新舊同病者多。在病勢不甚急危的 J 清況下,多數應標本同治。當分析標本偏頗的側重,或治標顧本,或治本顧標,或標本齊顧。如 《 傷寒論 》 第 18 條載“喘家作,桂枝加厚樸杏子佳”。素有咳喘宿疾,復中風邪,新病舊恙標本同治,臨床治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多循此則。
4 .甚者獨行
即指疾病嚴重者,必須根據實際情況,標急則獨治其標,本急獨治其本,是謂“獨行”。如 《 傷寒論 》 第 93 條有“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按先病為本,后病為標分,表證身疼痛為先病,屬本;里證下利清谷為后病,屬標。現標病為急故先以四逆湯救里治標;侯里病緩解則相對地說本病為急。故繼以桂枝湯救表治本。
5 .標本先后
本節說:“病發而有余,本而標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標;病發不足,標而本之,先治其標,后治其本”。這是根據病證虛實確定標本先后治則,具體實踐時還須結合虛實的輕重緩急,審證論治,亦非固定程式。
要之,本篇為我們充分展示了靈活使用標本治則的種種范例,對今天的臨床實踐頗多啟迪,從中我們再一次體味經文所示“言標與本,易而勿及”的深刻含義。
【 原文】907
【 提示】在整體觀念指導下,闡述體質、病位與治療用藥、服藥方法的關系。
【 校注】
( 1 )氣反者:病情標本違反常態者。
( 2 )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中傍取之:對病情標本不同,氣反常態的患者采用的治療法則:病于旁(傍)側。王冰注:“下取,謂寒逆于下,而熱攻于上,不利于下,氣盈于上,則溫下以調之。上取,謂寒積于下,溫之不去,陽藏不足,則補其陽也。傍取,謂氣并于左,則藥熨其右,氣并于右,則熨其左以和之,必隨寒熱為適。”
( 3 )治熱以寒……熱而行之:論治氣反者的服藥方法,治熱病用寒藥,待溫時服用;治寒病用熱藥,待涼時服用;治溫病用涼藥,待冷時服用;治涼病用溫藥,應熱時服用。
【 分析】
在整體觀念指導下,闡述體質、病位與治療用藥、服藥方法的關系。
L 體質與用藥耐藥性強的人,可以選用氣味濃厚、作用較峻猛的藥物,否則藥力不足,療效不佳;耐藥性差的人,應謹慎選擇氣味溫和、作用輕緩的藥物,過則傷正,亦影響療效。影響耐藥性的因素很多,不單純是體質問題,與藥物種類、服藥時間長短等皆有關。
2 .病位與用藥
病位與用藥有關,如經文所述,但并不是絕對的,因為,這是言治氣反之病用藥的一般規律。若對標本一致的疾病,其治療則是病在上取之上,病在下取之下……總之,當求病機所在而治之,是謂常法。如馬漪注:“然有反氣而治者,則病在上取之下,蓋氣壅于上而宜降之也。病在下取之上,蓋氣滯于下而宜升之也。病在中者則旁取之,蓋病在于中,而經脈行于左右,則或灸或刺,或熨或按,皆當取之于旁也。”張介賓注:“氣反者,本在此而標在彼也。其病既反,其治亦宜反。故病在上取之下,謂如陽病者治其陰,上童者疏其下也。病在下取之上,謂如陰病者治其陽,下滯者宣其上也。病在中傍取之,謂病生于內而經連乎外,則或灸或刺或熨或按,而隨其所在也。”
至于服藥方法,常見有四種:一是涼藥熱服,“治熱以寒,溫而行之”。要求治療熱病,用寒涼的方藥,在藥湯尚溫熱時服用。二是熱藥涼服,“治寒以熱,涼而行之”。說明治療寒性病證,應用熱性方藥,必待藥湯涼后再服用。三是涼藥涼服,“治溫以清,冷而行之”。治療溫熱病證,當用清涼方藥,要等待藥湯冷后才可服用。四是熱藥熱服,“治清以溫,熱而行之”。凡治療寒性病證,當用溫熱方藥,要趁藥湯熱時服用。歷代醫家多從正治、反治理解,認為:涼藥熱服,熱藥涼服,屬反治范圍;涼藥涼服,熱藥熱服,屬正治范圍。其實不然,此應屬服藥的反佐法,防止藥性與病性格拒。張介賓注:“凡藥與病逆者,恐不相投,故從其氣以行之,假借之道也。”此指氣反者,是根據陰陽、標本、逆從確定的,可結合《 素問 · 標本病傳論 》 《 素問 · 陰陽應象大論 》 等相關篇論全面理解。
【 原文】 908
【 提示】討論用藥法度及飲食調養的作用
【 校注】
( l )有毒無毒,固宜常制:藥物氣味有濃淡之分,作用有峻緩之別,其制方、服藥有常規法則。
( 2 )谷肉果菜,食養盡之:服藥未盡之癥,可用谷物、肉食、水果、蔬菜等調養正氣以消除之。
( 3 )行復如法:對邪氣不除,病不愈者,繼續用藥,方法如同上述。【 分析 】
論用藥法度及飲食調養的作用:疾病有新感和病疾的不同;方劑有大、小、緩、急、奇、偶、復的區別;藥有有毒、無毒的差異;人有耐毒、不勝毒之體質不等……因而用藥有一定的法度。中醫藥治病的關鍵是調整機體的生命機能,調動機體主動的驅邪、抗病、康復能力,故用藥不要求除邪至盡,強調食療、食養促使機體正氣的自然康復。這一觀點對當今臨床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 原文】 909
【提示 】提出并討論了孕婦患病的用藥法則“有故無損,亦無損也……衰其太半而止”。
【 校注】
( 1 )重身:婦女懷孕者,以其身中有身,故日“重身”。
( 2 )故:本意為原因、根由。此引申作“病”。《 禮記 · 曲禮下 》 :“君無故玉不去身”。鄭玄注:“故謂災患喪病”。
( 3 )損:死亡、墜落。此作損傷。
【 分析】
經文討論孕婦患病的用藥法則 “有故無損,亦無損也衰其太半而止”。在辨證論治思想指導下,有是證便可用是藥,所謂有病則病當之,既不傷胎兒,也不傷母體。但是必須注意《 內經 》 作者的提示:“衰其太半而止,過者死”。陳自明說:“千金有半夏茯苓湯
獲荃丸專治惡阻,此方從來少用,以半夏動胎之故……其實凡惡阻,非此方不能止,有故無損也。”
【 原文】 910
【 提示】本段主要闡述了正治反治和虛實寒熱的治療原則。
【 校注】
( l )微者逆之:病勢輕淺,病情單純,疾病表象與病機一致,逆其病象而治。
( 2 )甚者從之:病勢急,病情深重、復雜,疾病表象與病機不完全一致,順從與病機不一致的表象而治。
( 3 )勞者溫之:虛勞一類病證,用溫補法治療。 (
( 4 )損者溫之:虛損一類病證,用溫補法治療。
( 5 )逸者行之:由過度安逸導致氣血奎滯,運行遲緩一類病證,治宜行氣活血法。
( 6 )驚者平之:驚悸不安、精神亢奮一類病證,以鎮靜安神法平抑之。
( 7 )薄之劫之:用具有侵蝕作用的方藥治病謂“薄之”;以作用峻猛的方藥劫奪邪氣的治病方法謂“劫之”。
( 8 )逆者正治,從者反治:張介賓注:“以寒治熱,以熱治寒,逆其病者,謂之正治。以寒治寒,以熱治熱,從其病者,謂之反治。”
( 9 )熱因寒用,寒因熱用:熱藥因為寒證而應用,寒藥因為熱證而應用,屬正治。近人有認為:此文系回答“反治何謂?”因此疑為“熱因熱用,寒因寒用”之誤,據下文“塞因塞用,通因通用”改,當從。即以熱藥治療真寒假熱證,用寒藥治療真熱假寒證。
(10 )塞因塞用,通因通用:運用補益固澀的方藥治療正虛所致的脹滿閉塞不暢病證,運用通利瀉下的方藥治療結實下利病證。
( 11 )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治病必須治療疾病的本質,因而要先探求疾病的原因。伏,制伏;主,指疾病的本質;因,病因。
( 12 )其始則同,其終則異:以熱藥治假熱,寒藥治假寒,開始用藥與疾病假象似乎相同;待假象消失真象顯現,藥性與病象相反。 ( 18 )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用寒藥治熱證,熱勢不減者,為陰虛發熱,當用補陰法治療。王冰注:“壯水之主,以制陽光。”
( 13)熱之而寒者取之陽:用熱藥治寒證,寒象不消者,為陽虛生寒,當用補陽法治療。王冰注:“益火之源,以消陰黔。”
【 分析】
1 .關于正治法與反治法正治法:
逆疾病征象而治,即所選藥物的屬性與疾病的性質相反。“逆者正治”,正治法又名“逆治”法。適用于病情輕淺而單純無假象的疾病,所謂“微者逆之”。如: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堅者削之,客者除之,勞者溫之,結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緩之,散者收之,損者溫之,逸者行之,驚者平之等。運用時應把握“適事為故”的原則。反治法:順從疾病假象而治。“從者反治”,反治法又名“從治”法。適用于病勢較重、病情復雜并出現假象的疾病,所謂“甚者從之”。如:寒因寒用,熱因熱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反治法是針對病證假象制定的治法,但從本質上來說,藥性與疾病的性質還是相反的,與正治法無區別。在運用時應注意“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 “從多從少,觀其事也”,也即先求病因,再治其病本,至于從藥多少,視病情而定。
2 .病之中外的治療
先病為本,后病為標,故“從內之外者調其內;從外之內者治其外 …… ”。內傷、外感不相關的,抓主要矛盾治療,體現急則治其標的原則。
3 .關于陰陽虛衰所致寒熱的治則
經文提出“寒之而熱者取之陰,熱之而寒者取之陽”。對此注家認識不一: ( 1 )王冰認為:“寒之而熱”是陰虛陽旺產生的虛熱,治當“壯水之主,以制陽光” ; “熱之而寒”是陽虛陰盛而產生的虛寒,治當“益火之源,以消陰翁”。( 2 )認為是反佐法。如張志聰注:“夫寒之而不寒者,真陰之不足也。熱之而不熱者,真陽之不足也。是以病不解而久用寒熱,偏勝之病反生,故當求其屬以衰之 … … 取之陰取之陽者,謂當補其陰而補其陽也。夫以寒治熱、以熱治寒,此平治之法也。補陰以勝熱,補陽以勝寒,乃反佐之道也。” ( 3 )高世拭以寒熱真假解:“諸寒之而熱者,以寒為本,故取之陰,當以熱藥治之;諸熱之而寒者,以熱為本,故取之陽,當以寒藥治之。夫寒之而熱,治之以熱;熱之而寒,治之以寒,所謂求其屬以治之也”。觀后文“治其王氣,是以反也”當以王注為是。
“治寒以熱,治熱以寒”的法則,是治療實寒、實熱的常法。但對因陽氣不足、無以配陰的虛寒證,或陰氣不足、無以制陽的虛熱證,僅治其相對偏盛的陰盛或陽亢,則愈傷其本來不足之陰陽,從而導致陰更盛或陽更亢。故必須補陽以配陰,或滋陰以制陽,最終達到陰平陽秘,疾病痊愈。這種補陽抑陰、滋陰制陽的法則,是治療寒熱證的變法,也為后世辨識、治療虛寒、虛熱證樹立了楷模。
【 原文】 911
【 提示】強調心理因素在疾病治療中的重要性。
【 校注】
( l )告之以其敗:指出疾病的危害性,引起病人對疾病的重視。
( 2 )語之以其善:講明患者與醫生合作將取得良好的療效。
( 3 )導:誘導病人創造適宜自己、方便治愈疾病的條件。
( 4 )無道之人:不明事理、不通人情的乖僻愚昧之人。
【 分析】 《 內經 》 十分重視心理因素在治療中的重要作用。 《 素問 · 寶命全形論 》 就有“一曰治神,二曰知養身,三日知毒藥為真……”的論述,把“治神”置于治法之首;《 素問 · 陰陽應象大心有“悲勝怒”、“恐勝喜”、“怒勝思”、“喜勝憂”、“思勝恐”的記載,創“以情勝情”法; 《 素問 · 移精變氣論 》 有“祝由”法等。本節經文所示,屬勸說開導心理療法。“告之以其敗”,即指出疾病的危害,引起病人的重視,使病人對疾病有正確的認識和態度;“語之以其善”,即指出只要與醫務人員配合,治療及時,措施得當,是可以恢復健康的,以增強病人戰勝疾病的信心;“導之以其所便”,即告訴病人如何進行調養,指出治療的具體措施;“開之以其所苦”,即解除病人消極的心理狀態,克服內心的苦悶、焦慮和緊張。總之,通過說服、解釋、鼓勵、安慰等方法,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喻之以例,明之以法,從而起到改變病人精神及軀體狀況的目的。心理因素能致病也能治病,心理治療不僅對精神方面的疾患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對軀體疾病引起的心理問題也有良好的作用。誠如吳師機《 理渝驕文 》 所說:“情欲之感,非藥能愈,七情之病,當以情治”。 《 東醫寶鑒 》 引太白真人曰:“欲治其疾,先治其心,必正其心,乃資于道。” 《 內經 》關于心理醫學方面有很多有價值的記載,值得進一步深人研究。
二、 單元小結
1.論述了因地、因人制宜。五方之域自然條件的差異,造就了人類體質的共性與個性,發病有整體規律,也有個體區別。因而醫生治病,既要懂普遍性,更要認識復雜性,掌握一般治療、特殊治療的手段和方法的同時,對疑難病證要學會“雜合以治”的綜合治療方法
2.強調醫生治病要效法陰陽,掌握治療時機,分清虛實,根據病情辨證論治。除藥物治療外,還有各種非藥物療法,如導引、按摩、漬浴、放血等。
2.從湯液、醒醋到針石、艾灸、毒藥等治療手段的發展變化,說明因時制宜原則的重要性。重點論述湯液、醒酸、針石、艾灸、毒藥等雖能治病,但只是外部條件,它必須通過人體內在因素“神機”才能產生治療作用,這是中醫學治療思想的精華。充分體現了疾病自愈、治愈、治而不愈的三種轉歸,并以臨床“標本不得”進行驗證。所以,“標本不得”的意義旨在重申“神不使”在治療中的核心地位。
4 .指出“標本逆從”治則的概念,掌握“標本逆從”治則的意義。
5. 以整體觀念為指導思想,論證體質、病位與治療用藥、服藥方法的關系。
6.闡述了用藥法度和飲食的作用;以孕婦用藥法則說明“有故無隕,亦無隕也”。但應“衰其太半而止”。
7.舉例說明正治反治原則的概念、適用范圍及寒熱病證的治療。8.提出了心理治療中的開導勸說法,順應人類“惡死樂生”的
征以提高療效。
四、思考題
1.說明“因地、因人制宜”的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
2.如何理解“病之始起也 … … 其盛可待衰而已”?為什么說“形不足者溫之以氣”?怎樣應用“陽病治陰,陰病治陽” ?
3.何謂“神不使”和“標本不得”?對治病有什么影響?
4.結合經文說明根據病情確定治療的規律。
5.何謂標本?掌握“標本”理論的意義是什么?如何運用?
6.那些疾病先治標?為什么?
7.什么是“間者并行,甚者獨行”?其方法如何?
8.何謂正治反治?包括哪些內容?怎樣運用?
9.治療虛熱證、虛寒證的法則是什么?請分析其機理。
【內經選讀講稿第九單元:異法方宜】相關文章:
內經選讀講稿第五單元:經脈之道04-07
內經選讀講稿第四單元血氣精神04-07
內經選讀講稿第二單元:陰陽應象04-07
內經選讀講稿第一單元:寶命全形04-07
內經選讀講稿第八單元:脈要精微04-08
內經選讀講稿第七單元:病之形能04-08
內經選讀講稿第三單元:藏氣法時04-07
內經選讀講稿第六單元:百病始生04-07
內經與傷寒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