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詩原文及賞析(精品15篇)
木蘭詩原文及賞析1
獨行獨坐,獨唱獨酬還獨臥。佇立傷神,無奈輕寒著摸人。
此情誰見,淚洗殘妝無一半。愁病相仍,剔盡寒燈夢不成。
翻譯
無論行走還是靜坐,無論獨自吟詠還是互相唱和,乃至臥倒床榻,我都獨自一人;久久的站著凝望讓我倍加傷神,更無奈這春寒招惹我的愁緒。
這份愁情有誰曾見到,讓我眼淚滾滾,把自己原先的粉妝沖洗得一絲不留;愁病交加,把燈芯挑了又挑,終究難以入眠。
注釋
獨行:一人行路;獨自行走。
獨坐:一個人坐著。
獨唱:獨自吟詠、吟唱。
獨臥:泛指一人獨眠。
佇立:久立。
傷神:傷心。
無奈:謂無可奈何。
輕寒:微寒。
殘妝:亦作“ 殘妝 ”。 指女子殘褪的化妝。
一半:二分之一。亦以表示約得其半。
相仍:依然;仍舊。
寒燈:寒夜里的孤燈。多以形容孤寂、凄涼的環境。
不成:不行,不可以。
賞析
朱淑真是是一位才貌出眾、善繪畫、通音律、工詩詞的才女,但她的婚姻很不美滿,婚后抑郁寡歡,故詩詞中“多憂愁怨恨之語”。相傳她出身富貴之家,至于她的丈夫是什么樣的人,其說不一。有的說她“嫁為市井民家妻”,有的說她的丈夫曾應禮部試,后又官江南,但朱與他感情不合。不管何種說法可信,有一點是相同的:即她所嫁非偶,婚后很不幸福。就所反映的內容看,這首詞與她婚姻上的不同有密切關系。
“獨行獨坐,獨倡獨酬還獨臥”兩句,連用五個“獨”字,充分表現出她的孤獨與寂寞,似乎“獨”字貫穿在她的一切活動中。“佇立傷神”等兩句,緊承上句,不僅寫她孤獨,而且描繪出她的傷心失神。特別是“無奈輕寒著摸人”一句,寫出了女詞人對季節的敏感。“輕寒”二字,正扣題目“春怨”二字的“春”字,全詞無一語及春,惟從“輕寒”二字,透露出春天的信息。“著摸”一詞,宋人詩詞中屢見,有撩撥、沾惹之意。如孔平仲《懷蓬萊閣》詩:“深林鳥語流連客,野徑花香著莫人。”楊萬里《和王司法雨中惠詩》詩:“無那春愁著莫人,風顛雨急更黃昏”。“著摸”即“著莫”,朱淑真詞與楊萬里詩用法完全相同。輕寒為什么撩惹春愁,失去愛情幸福的女詞人深有體會。寡居的李清照感到“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聲聲慢》);對自己的婚姻深感不滿的朱淑真在“佇立傷神”之際,不禁發出“無奈輕寒著摸人”的吟詠,足見兩位女詞人在“輕寒”季節,有著共同的傷心之處。
下片進一步抒寫女詞人愁怨。“此情誰見”四字,承上啟下,一語雙兼,“此情”,既指上片的孤獨傷情,又兼指下文的'“淚洗殘妝無一半”寫出了女詞人以淚洗面的愁苦。結穴處的兩句,描繪自己因愁而病,因病添愁,愁病相因,以至夜不成眠的痛苦。
這首詞語言自然婉轉,通俗流麗,篇幅雖短,波瀾頗多。上片以五個“獨”字,寫出了女詞人因內心孤悶難遣而導致的焦灼無寧、百無一可的情狀,全是動態的描寫。“佇立傷神”兩句,轉向寫靜態的感覺,但意脈是相承的。下片用特寫鏡頭攝取了兩幅生動而逼真的圖畫:一幅是淚流滿面的少婦,眼淚洗去了臉上大半的脂粉;另一幅是她面對寒夜孤燈,耿耿不寐。
“剔盡寒燈”的落腳點不在“剔”字(剪剔燈心的動作),而在“盡”字。“盡”字是體現時間的。所謂“夢又不成燈又燼”(歐陽修《玉樓春》),顯然是徹夜無眠。對于孤凄愁病的閨中人,只寫這一淚、這一夜的悲苦,其他日子里也是完全可以想象的。又何況是“此情誰見”,無人見,無人知,無人慰藉,無可解脫!自寫苦情,情長詞短,其體會之深,含蘊之厚,有非男性作家擬閨情之詞所能及者。
創作背景
朱淑真雖家世顯赫,婚姻卻十分不幸,這首詞正是由于自己的婚姻的不幸,所嫁非偶,日夜思念自己的意中人所寫。朱淑真書寫時心中充滿矛盾,但字里行間卻透露著對知音的渴望,對自我才華的肯定,對自我實現的期待。
木蘭詩原文及賞析2
木蘭詩原文: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惟聞 通:唯)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一作:愿借明駝千里足)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貼 通:帖;驚忙 一作:惶)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蘭詩翻譯:
織布機聲一聲接著一聲,木蘭姑娘當門在織布。織機停下來不再作響,只聽見姑娘在嘆息。
問姑娘在思念什么,問姑娘在惦記什么。姑娘并沒有思念什么,姑娘并沒有回憶什么。昨夜看見征兵的文書,知道君王在大規模征募兵士,那么多卷征兵文書,每卷上都有父親的名字。父親沒有長大成人的兒子,木蘭沒有兄長,木蘭愿意去買來馬鞍和馬匹,從此替父親去出征。
到東邊的集市上買來駿馬,西邊的集市買來馬鞍和鞍下的墊子,南邊的集市買來嚼子和韁繩,北邊的集市買來長鞭(馬鞭)。早上辭別父母上路,晚上宿營在黃河邊,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但能聽到黃河洶涌奔流的聲音。早上辭別黃河上路,晚上到達黑山(燕山)腳下,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但能聽到燕山胡兵戰馬啾啾的鳴叫聲。
行軍萬里奔赴戰場作戰,翻越關隘和山嶺就像飛過去一樣快。北方的寒風中傳來打更聲,清冷的月光映照著戰士們的鎧甲。將士們經過無數次出生入死的戰斗,有些犧牲了,有的十年之后得勝而歸。 歸來朝見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論功行賞)。記功木蘭最高一等,得到的賞賜千百金以上。天子問木蘭有什么要求,木蘭不愿做尚書省的官,希望騎上一匹千里馬,送我回故鄉。
父母聽說女兒回來了,互相攙扶著出城(迎接木蘭)。姐姐聽說妹妹回來了,對門梳妝打扮起來。小弟弟聽說姐姐回來了,霍霍地磨刀殺豬宰羊。打開我閨房東面的門,坐在我閨房西面的床上,脫去我打仗時穿的戰袍,穿上我姑娘的衣裳,當著窗子整理象云一樣柔美的鬢發,對著鏡子在額上貼好花黃。出門去見同營的伙伴,伙伴們都非常驚訝:我們同行十二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蘭是女孩子。
提著兔子的耳朵懸在半空時,雄兔兩只腳時常動彈,雌兔兩只眼時常瞇著(所以容易辨別)。雄雌兩只兔子一起并排著跑時,怎能辨別出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
木蘭詩注釋:
唧唧(jī jī):紡織機的聲音
當戶(dāng hù):對著門。
機杼(zhù)聲:織布機發出的聲音。機:指織布機。杼:織布梭(suō)子。
惟:只。
何:什么。
憶:思念,惦記
軍帖(tiě):征兵的文書。
可汗(kè hán):古代西北地區民族對君主的稱呼
軍書十二卷:征兵的名冊很多卷。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確指。下文的“十二轉”、“十二年”,用法與此相同。
爺:和下文的“阿爺”一樣,都指父親。
愿為市鞍(ān)馬:為,為此。市,買。鞍馬,泛指馬和馬具。
韉(jiān):馬鞍下的墊子。
轡(pèi)頭:駕馭牲口用的嚼子、籠頭和韁繩。
辭:離開,辭行。
濺濺(jiān jiān):水流激射的聲音。
旦:早晨。
但聞:只聽見
胡騎(jì):胡人的戰馬。胡,古代對北方少數民族的稱呼。
啾啾(jiū jiū):馬叫的聲音。
天子:即前面所說的“可汗”。
萬里赴戎機:不遠萬里,奔赴戰場。戎機:指戰爭。
關山度若飛:像飛一樣地跨過一道道的關,越過一座座的山。度,越過。
朔(shuò)氣傳金柝:北方的寒氣傳送著打更的聲音。朔,北方。金柝(tuò),即刁斗。古代軍中用的一種鐵鍋,白天用來做飯,晚上用來報更。
寒光照鐵衣:冰冷的月光照在將士們的鎧甲上。
明堂:明亮的的廳堂,此處指宮殿 策勛十二轉(zhuǎn):記很大的功。策勛,記功。轉,勛級每升一級叫一轉,十二轉為最高的勛級。十二轉:不是確數,形容功勞極高。
賞賜百千強(qiáng):賞賜很多的財物。百千:形容數量多。強,有余。
問所欲:問(木蘭)想要什么。
不用:不愿意做。
尚書郎:尚書省的官。尚書省是古代朝廷中管理國家政事的機關。
愿馳千里足:希望騎上千里馬。
郭:外城。
扶:扶持。將:助詞,不譯。
姊(zǐ):姐姐。
理:梳理。
紅妝(zhuāng):指女子的艷麗裝束。
霍霍(huò huò):模擬磨刀的聲音。
著(zhuó):通假字 通“著”,穿。
云鬢(bìn):像云那樣的鬢發,形容好看的頭發。
帖(tiē)花黃:帖”通假字 通“貼”。花黃,古代婦女的一種面部裝飾物。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據說,提著兔子的耳朵懸在半空時,雄兔兩只前腳時時動彈,雌兔兩只眼睛時常瞇著,所以容易辨認。撲朔,爬搔。迷離,瞇著眼。
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兩只兔子貼著地面跑,怎能辨別哪個是雄兔,哪個是雌兔呢?
“火”:通“伙”。古時一起打仗的人用同一個鍋吃飯,后意譯為同行的人。
行:讀háng。
傍(bàng)地走:貼著地面并排跑。
木蘭詩賞析:
《木蘭詩》又稱《木蘭辭》,是北朝樂府的名篇。此詩原是民歌,后經文人加工修改。作者無考,大約寫作于北朝后魏(即北魏)時期。南朝陳代沙門智匠的《古今樂錄》,就已提及此詩的題材,可知它是陳代以前的作品。詩中敘述了女英雄木蘭代父從軍的事。
全詩由三個段落組成。
首段從開頭到“從此替爺征”,寫木蘭決定代父出征。前四句點明人物并寫出她在家時的勤勞,又以“唯聞女嘆息”引出下文。接下十句,先用兩個“問”句承接前文“唯聞”句,又引出下文的回答。在回答中,說明了軍書點父出征,家無長兄可代。這是木蘭嘆息的原因,也是木蘭終于決定代父出征的原因。“愿為”兩句,寫出了木蘭毅然代父出征的'決心。
次段從“東市買駿馬”到“送兒還故鄉”,寫木蘭從軍,經過十年征戰,立功而辭絕封賞。前四句寫木蘭出征前的準備,置買駿馬和馬上用具。“旦辭”四句寫木蘭出征途中的情景和對父母的思念。以下又用“旦辭”四句寫木蘭到達北方前線的情景和對父母之思。接著“萬里”四句寫木蘭戰斗生活的卓絕艱苦:前兩句寫出她萬里奔波征戰,不辭辛苦;后兩句寫她冒著“朔氣”、“寒光”英勇戰斗。然后以“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兩句,歸結木蘭十年冒死征戰,終于凱旋而歸。這是第一層。第二層寫木蘭勝利回朝,辭絕封賞,只愿歸鄉:“明堂”之上,木蘭由于立功之多,受到很大的獎賞;然而她不愿做高官,只愿乘上千里馬奔回故鄉。
末段寫木蘭歸家后的歡樂情景和作者對她的贊頌。先用六句寫木蘭回鄉受到全家人的熱烈歡迎:父母相扶到城外迎接,妹妹修整紅妝以待她回來,弟弟則磨刀殺豬宰羊,準備盛宴歡迎。接著四句寫木蘭回家之后,對著窗戶修整頭發,穿起舊時的衣服,對著鏡子貼上花黃,恢復了女兒的面貌和裝飾。以下四句寫戰友的驚異:木蘭出門看一起回來的戰友,引起了戰友的驚訝和慌亂,同行十二年,卻不知木蘭是女郎。最后作者以雄兔雌兔作比,贊頌木蘭,說她和男子一樣投人戰斗時,誰也看不出她是個女子。
全詩圍繞木蘭代父從軍這個主題,塑造了木蘭這位女英雄的形象。她勤勞、孝順、愛國,當父親沒有“大兒”替代從軍時,她不顧自己是女兒之身,毅然替父出征。她的出征不僅有決心,而且做了周密的準備。在行軍途中和北方前線,環境是惡劣的,生活是艱苦的,她時起思親之念。但她不顧萬里奔波之苦,不顧氣候的嚴寒,冒死奮戰十年,終于為國家贏得了戰爭的勝利。作者通過這些描寫,塑造了一個奮身征戰而又富有親情的女英雄形象,既表現了她愛國的戰斗精神,又不失女性的特征。接著作者進一步描寫她回朝后不受封賞,而回家后重現女兒身,不僅使這個女英雄形象更加高大,也表現了她女性的本色?可見作者描寫這位英雄,表現了她詞男子一樣能夠投身戰斗,而又處處顯示其女性的思想和性格,以顯出其與男性英雄的不同的典型性格特征,使這個愛國的女英雄的形象,更具有社會意義和價值。這是木蘭形象之所以受到人們千百年稱頌和喜愛的原因。
本詩敘事按時間的順序進行,但有詳有略,各得其宜。詩從從軍的原因寫起,歷寫決定代父從軍、準備出征、出征途中、到達前線、戰斗經過、勝利回朝、回鄉團聚,敘事井然有序且完整。根據全詩的主題進行剪裁,敘木蘭征戰,用十個字不嫌其少,敘木蘭返鄉,用百字不嫌其多。因為本詩的主題不在于寫戰爭,而在于歌頌木蘭熱愛父母,熱愛和平,熱愛祖國的精神。因此,這樣的詳略安排,能夠突出全詩的中心思想。
其次,本詩運用了不少的襯托手法。寫出征途中和北方邊塞的景物,襯托這位女英雄的愛國精神和堅強性格。寫朝廷封賞之多而木蘭不受,襯托出她的居功不驕和愛國的懷抱。回鄉時受到熱烈歡迎的場面以及伙伴的稱贊,也使這個女英雄形象更加光輝照人。
再次,本詩富有民歌特色。詩中長短句并用,重句疊調反復吟詠,不僅增加了詩的音樂美,而且能夠更細膩、深刻而有力地表達詩的內容。
木蘭詩原文及賞析3
木蘭詩 / 木蘭辭 南北朝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唯 一作:惟)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蘭詩 / 木蘭辭》譯文
嘆息聲一聲接著一聲,木蘭對著房門織布。聽不見織布機織布梭的聲音,只聽見木蘭在嘆息。問木蘭在想什么?在惦記什么?木蘭答道:我也沒在想什么,也沒在惦記什么。昨天晚上看見了征兵的文書,君主在大規模征兵,征兵的名冊有很多卷,每一卷上都有我父親的名字。父親沒有大兒子,我沒有兄長,木蘭愿意為此到集市上去買馬鞍和馬匹,從此開始替代父親去征戰。
在集市各處購買駿馬、馬鞍、鞍下的墊子、馬嚼子、韁繩和馬鞭。早上辭別父母上路,晚上宿營在黃河邊,聽不見父母呼叫女兒的聲音,只聽見黃河水奔騰流淌的聲音。早晨離開黃河上路,晚上到達黑山頭,聽不見父母呼叫女兒的聲音,只聽見胡人戰馬啾啾的鳴叫聲。
不遠萬里奔赴戰場,飛一樣跨過一道道的關隘,越過一座座的山峰。夜晚北方的寒氣傳送著打更的聲音,寒冷的月光照在將士們的鎧甲上。將士們身經百戰有的為國捐軀,有的轉戰多年得勝歸來。
勝利歸來朝見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論功行賞。給木蘭記了很大的功勛,賞賜了很多的財物。天子問木蘭想要什么,木蘭說不愿做尚書郎,希望能騎著千里馬,快馬加鞭送我回故鄉。
父母聽說女兒回來了,互相攙扶著到城外迎接她;姐姐聽說妹妹回來了,對著門戶梳妝打扮起來;弟弟聽說姐姐回來了,忙著霍霍地磨刀殺豬宰羊。開我東閣、西閣的門,坐在我的床上,脫去打仗時穿的戰袍,穿上以前的女兒裝,面對窗戶和鏡子梳理像云一樣柔美的頭發,額上貼上花黃。出門去見一起打仗的伙伴,伙伴們都很吃驚,征戰同行這么多年,竟然不知木蘭是個女子。
提著兔子的耳朵懸在半空時,雄兔兩只前腳時常動彈,雌兔兩只眼睛時常瞇著,所以容易辨認。雄雌兩只兔子貼著地面跑,怎能辨別哪個是雄兔哪個是雌兔呢?
《木蘭詩 / 木蘭辭》譯文二
嘆息聲一聲接著一聲傳出,木蘭對著房門織布。聽不見織布機織布的聲音,只聽見木蘭在嘆息。問木蘭在想什么?問木蘭在惦記什么?(木蘭答道)我也沒有在想什么,也沒有在惦記什么。昨天晚上看見征兵文書,知道君主在大規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冊,每一卷上都有父親的名字。父親沒有大兒子,木蘭(我)沒有兄長,木蘭愿意為此到集市上去買馬鞍和馬匹,就開始替代父親去征戰。
在集市各處購買馬具。第二天早晨離開父母,晚上宿營在黃河邊,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黃河水流水聲。第二天早晨離開黃河上路,晚上到達黑山頭,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燕山胡兵戰馬的啾啾的鳴叫聲。
不遠萬里奔赴戰場,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飛起來那樣迅速。北方的寒氣中傳來打更聲,月光映照著戰士們的鎧甲。將士們身經百戰,有的為國捐軀,有的轉戰多年勝利歸來。
勝利歸來朝見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論功行賞)。給木蘭記很大的功勛,得到的賞賜有千百金還有余。天子問木蘭有什么要求,木蘭說不愿做尚書郎,希望騎上千里馬,回到故鄉。
父母聽說女兒回來了,互相攙扶著到城外迎接她;姐姐聽說妹妹回來了,對著門戶梳妝打扮起來;弟弟聽說姐姐回來了,忙著霍霍地磨刀殺豬宰羊。每間房都打開了門進去看看,脫去打仗時穿的戰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當著窗子、對著鏡子整理漂亮的頭發,對著鏡子在面部貼上裝飾物。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火伴,火伴們很吃驚,(都說我們)同行數年之久,竟然不知木蘭是女孩。
(提著兔子耳朵懸在半空中時)雄兔兩只前腳時時動彈、雌兔兩只眼睛時常瞇著,所以容易分辨。雄雌兩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個是雄兔哪個是雌兔呢?
《木蘭詩 / 木蘭辭》注釋
唧唧(jī jī):紡織機的聲音。一說為嘆息聲,意思是木蘭無心織布,停機嘆息。
當戶(dāng hù):對著門。
機杼(zhù)聲:織布機發出的聲音。機:指織布機。杼:織布梭(suō)子。
唯:只。
何:什么。
憶:思念,惦記
軍帖(tiě):征兵的文書。
可汗(kè hán):古代西北地區民族對君主的稱呼
軍書十二卷:征兵的名冊很多卷。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確指。下文的“十二轉”、“十二年”,用法與此相同。
爺:和下文的“阿爺”一樣,都指父親。
愿為市鞍(ān)馬:為,為此。市,買。鞍馬,泛指馬和馬具。
韉(jiān):馬鞍下的墊子。
轡(pèi)頭:駕馭牲口用的嚼子、籠頭和韁繩。
辭:離開,辭行。
濺濺(jiān jiān):水流激射的聲音。
旦:早晨。
但聞:只聽見
胡騎(jì):胡人的戰馬。胡,古代對北方少數民族的稱呼。
啾啾(jiū jiū):馬叫的聲音。
天子:即前面所說的“可汗”。
萬里赴戎機:不遠萬里,奔赴戰場。戎機:指戰爭。
關山度若飛:像飛一樣地跨過一道道的關,越過一座座的山。度,越過。
朔(shuò)氣傳金柝:北方的寒氣傳送著打更的聲音。朔,北方。金柝(tuò),即刁斗。古代軍中用的一種鐵鍋,白天用來做飯,晚上用來報更。
寒光照鐵衣:冰冷的月光照在將士們的鎧甲上。
明堂:明亮的廳堂,此處指宮殿
策勛十二轉:記很大的功。策勛,記功。轉,勛級每升一級叫一轉,十二轉為最高的勛級。十二轉:不是確數,形容功勞極高。
賞賜百千強(qiáng):賞賜很多的財物。百千:形容數量多。強,有余。
問所欲:問(木蘭)想要什么。
不用:不愿意做。
尚書郎:尚書省的官。尚書省是古代朝廷中管理國家政事的機關。
愿馳千里足:希望騎上千里馬。
郭:外城。
扶:扶持。將:助詞,不譯。
姊(zǐ):姐姐。
理:梳理。
紅妝(zhuāng):指女子的艷麗裝束。
霍霍(huò huò):擬聲詞,磨刀的聲音。
著(zhuó):通假字 通“著”,穿。
云鬢(bìn):像云那樣的鬢發,形容好看的頭發。
帖(tiē)花黃:帖”通假字 通“貼”。花黃,古代婦女的一種面部裝飾物。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據說,提著兔子的耳朵懸在半空時,雄兔兩只前腳時時動彈,雌兔兩只眼睛時常瞇著,所以容易辨認。撲朔,爬搔,撲騰。迷離,瞇著眼。
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兩只兔子貼著地面跑,怎能辨別哪個是雄兔,哪個是雌兔呢?
“火”:通“伙”。古時一起打仗的人用同一個鍋吃飯,后意譯為同行的人。
行:讀háng。
傍(bàng)地走:貼著地面并排跑。
《木蘭詩 / 木蘭辭》賞析
《木蘭詩》是一首長篇敘事詩,講述了一個叫木蘭的女孩,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在戰場上建立功勛,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團聚的故事,熱情贊揚了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質、保家衛國的熱情和英勇無畏的精神。全詩以“木蘭是女郎”來構思木蘭的傳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詳略安排極具匠心,雖然寫的是戰爭題材,但著墨較多的卻是生活場景和兒女情態,富有生活氣息;以人物問答及鋪陳、排比、對偶、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態,刻畫人物心理,生動細致,神氣躍然,使作品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第一段,寫木蘭決定代父從軍。詩以“唧唧復唧唧”的織機聲開篇,展現“木蘭當戶織”的情景。然后寫木蘭停機嘆息,無心織布,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問一答,道出木蘭的心事。木蘭之所以“嘆息”,不是因為兒女的心事,而是因為天子征兵,父親在被征之列,父親既已年老,家中又無長男,于是決定代父從軍。
第二段,寫木蘭準備出征和奔赴戰場。“東市買駿馬……”四句排比,寫木蘭緊張地購買戰馬和乘馬用具,表示對此事的極度重視,只用了兩天就走完了,夸張地表現了木蘭行進的神速、軍情的緊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緊張的戰爭氛圍。其中寫“黃河流水鳴濺濺”“燕山胡騎鳴啾啾”之聲,還襯托了木蘭的思親之情。
第三段,概寫木蘭十來年的征戰生活。“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概括上文“旦辭……”八句的內容,夸張地描寫了木蘭身跨戰馬,萬里迢迢,奔往戰場,飛越一道道關口,一座座高山。寒光映照著身上冰冷的鎧甲。“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概述戰爭曠日持久,戰斗激烈悲壯。將士們十年征戰,歷經一次次殘酷的'戰斗,有的戰死,有的歸來。而英勇善戰的木蘭,則是有幸生存、勝利歸來的將士中的一個。
第四段,寫木蘭還朝辭官。先寫木蘭朝見天子,然后寫木蘭功勞之大,天子賞賜之多,再說到木蘭辭官不就,愿意回到自己的故鄉。“木蘭不用尚書郎”而愿“還故鄉”,固然是她對家園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兒身。天子不知底里,木蘭不便明言,頗有戲劇意味。
第五段,寫木蘭還鄉與親人團聚。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別、年齡的舉動,描寫家中的歡樂氣氛,展現濃郁的親情;再以木蘭一連串的行動,寫她對故居的親切感受和對女兒妝的喜愛,一副天然的女兒情態,表現她歸來后情不自禁的喜悅;最后作為故事的結局和全詩的高潮,是恢復女兒裝束的木蘭與伙伴相見的喜劇場面。
第六段,用比喻作結。以雙兔在一起奔跑,難辨雌雄的隱喻,對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多年未被發現的奧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橫生而又令人回味。
其詩中幾件事的描繪詳略得當,一,二,三,六,七段詳寫木蘭女兒情懷,四,五段略寫戰場上的英雄氣概。從內容上突出兒女情懷,豐富英雄性格,是人物形象更真實感人。結構上使全詩顯得簡潔,緊湊。
這首詩塑造了木蘭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傳奇色彩,而又真切動人。木蘭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幗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矯健的勇士又是嬌美的女兒。她勤勞善良又堅毅勇敢,淳厚質樸又機敏活潑,熱愛親人又報效國家,不慕高官厚祿而熱愛和平生活。
《木蘭詩》是中國詩史上罕有的杰作,詩中首次塑造了一位替父從軍的不朽的女英雄形象,既富有傳奇色彩,而又真切動人。木蘭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幗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矯健的勇士又是嬌美的女兒。她勤勞善良又堅毅勇敢,淳厚質樸又機敏活潑,熱愛親人又報效國家,不慕高官厚祿而熱愛和平生活。木蘭完滿具備了英雄品格與女性特點。天性善良勇敢,沉著機智,堅忍不拔,是木蘭英雄品格之必要內涵,對父母對祖國之無限愛心和獻身精神,則是其英雄品格之最大精神力量源泉。同時,全詩緊扣“木蘭是女郎”,從“不聞爺娘喚女聲”到“木蘭不用尚書郎”,從“木蘭當戶織”到“著我舊時裳”,始終不失其為女性之特點。故木蘭形象極為真實感人。《木蘭詩》創具一種中國氣派之喜劇精神,其特質,乃是中國人傳統道德精神、樂觀精神及幽默感之整合。這種中國氣派之喜劇精神,實與以諷刺為特征的西方喜劇大不相同。《木蘭詩》充分體現出中國民歌之天然特長,鋪排、夸張、象聲、懸念的突出運用,對于渲染氣氛、刻劃性格,效果極佳。
過去多認為《木蘭詩》所產生之基礎,為北朝尚武之社會風俗。但是,北朝歷史發展之主流,是入居北中國的游牧民族接受農業文明,進而接受中國文化,最終為中國文化所化。就此詩言,即使木蘭之家原為鮮卑民族,也早已漢化。“木蘭當戶織”,是一證。木蘭還家,全家喜慶之中所深具之禮意,是又一證。尤其木蘭替父從軍、高度體現對父母之愛心與對祖國之忠心,實為高度體現中國文化之精神。故應當說,《木蘭詩》所產生之基礎,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北朝尚武風俗之融合,而《木蘭詩》之根本精神,則是中國文化之精神。
《木蘭詩 / 木蘭辭》文言常識
字詞句
A。字音:機杼〔zhù〕 鞍韉〔ān jiān〕 轡〔pèi〕頭 鳴濺濺〔jiān〕 金柝〔tuò〕 阿姊〔zǐ〕 霍霍〔huò〕 可汗〔kè hán〕 貼:軍帖〔tiě〕;貼〔tiē〕黃花;字帖〔tiè〕
通假字
①。對鏡帖花黃:“帖”通“貼”,貼,粘貼。
古今異義
①爺:古義指父親,e。g。:卷卷有爺名;今指爺爺,即父親的父親。
②走:古義為跑,雙兔傍地走;今義行走。
③但:古義為只,副詞,e。g。: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今常用作轉折連詞。
④郭:古義為外城,e。g。:出郭相扶將;今僅用作姓氏。
⑤戶:古義為門,木蘭當戶織;今義人家、門第。
⑥迷離:古義為瞇著眼,今義模糊而難以分辨清楚。
⑦十二:古義為虛數多,今義數詞,十二。
一詞多義
市:a。集市,e。g。:東市買駿馬;b。買,e。g。:愿為市鞍馬。(名詞作動詞。我愿意為此去買鞍馬。)
買:a。買(東西), e。g。:東市買駿馬;b。雇,租,e。g。:欲買舟而下。
愿:a愿意,e。g。:愿為市鞍馬;b希望,e。g。:愿馳千里足。
詞語活用
①“何”疑問代詞作動詞,是什么。問女何所思。
②“策”名詞作動詞,登記。策勛十二轉。
③“騎”動詞作名詞,戰馬。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成語:撲朔迷離
原指難辨兔的雄雌,比喻辨認不清是男是女。現指形容事情錯綜復雜,難于辨別。
特殊句式及重點句子翻譯
①省略句:愿為市鞍馬。(愿為‘此’市鞍馬”,“此”指代父從軍這件事。)
愿意為此去買鞍馬。
②倒裝句:問女何所思(“何所思”是“思所何”的倒裝。賓語前置。)
問一聲閨女想的是什么?
③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木蘭)不遠萬里,奔赴戰場,像飛一樣地跨過一道道的關,越過一座座的山。將軍和壯士身經百戰,歷經數年,有的戰死,有的活下來凱旋。
④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當著窗戶對著鏡子整理頭發和貼上裝飾。
文章修辭
互文交錯
(1)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
(2)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3)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4)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
(5)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
復沓
(1)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2)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
頂針
(1)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2)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
(3)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
(4)壯士十年歸,歸來見天子。
排比
(1)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
(2)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比喻
(1)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夸張
(1)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設問
(1)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
對偶
(1)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
(2)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3)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4)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
(5)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反問
(1)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借代
1.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木蘭詩 / 木蘭辭》鑒賞
北朝長篇敘事民歌。它的產生年代及作者,從宋代起,就有不同記載和爭議。始見于《文苑英華》,題為《木蘭歌》,以為唐代韋元甫所作。《古文苑》題為《木蘭詩》,以為“唐人詩”。宋代程大昌《演繁露》據詩中“可汗大點兵”語,認為木蘭“生世非隋即唐”;而南宋嚴羽《滄浪詩話》則認為“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之類,“已似太白,必非漢魏人詩”。此后,歷代都有人持“隋、唐人作”之說,但宋代黃庭堅已指出此詩并非韋元甫所作,而是韋“得于民間”(《題樂府〈木蘭詩〉后》)。《樂府詩集》列入《梁鼓角橫吹曲》,亦題《木蘭詩》,云是“古辭”,并引陳釋智匠《古今樂錄》說:“木蘭,不知名。”按《舊唐書·韋元甫傳》載,韋曾任浙西觀察使、淮南節度使等職(黃庭堅謂韋任朔方節度使,誤)。又據《舊唐書·音樂志》所載,可知梁代和北朝樂府歌曲中都存有“燕、魏之際鮮卑歌”,且多“可汗之辭”。因此,《木蘭詩》原先也可能是一首鮮卑歌。流傳江南,譯為漢語,曾入梁代樂府,后又散落民間,而到唐代為韋元甫重新發現,并擬作《木蘭歌》一首(《文苑英華》)。至于“朔氣”二句這樣的對偶詩句,齊、梁詩中已經習見,自是文人加工痕跡。所以現代學者大多認為《木蘭詩》產生于北魏,創作于民間。
《木蘭詩》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在戰場上建立功勛,回朝后不愿做官,顯然也沖擊了封建社會重男輕女的偏見。它“事奇詩奇”(沈德潛《古詩源》),富有浪漫色彩,風格也比較剛健古樸,基本上保持了民歌特色。
《木蘭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技巧,對后世都有深遠影響。宋代樂史《太平寰宇記》載,黃州黃岡縣(今湖北黃陂)有木蘭山、木蘭草原、木蘭湖,木蘭天池等木蘭八景,并引杜牧《木蘭廟》為證。其后,據地方志所載,在今安徽亳州、河南商丘、河北完縣等地,都曾立廟奉祀木蘭,反映出《木蘭詩》的深刻影響。直到今天,舞臺銀幕上的木蘭形象仍然激勵人們的愛國情操。同時,早在韋元甫擬作之前,杜甫《草堂》詩抒寫遷居草堂的歡欣情景,已明顯汲取了《木蘭詩》描述全家歡迎木蘭歸來的表現手法。
《木蘭詩 / 木蘭辭》思想傾向
《木蘭詩》是中國古典詩歌中一首膾炙人口的優秀詩篇。它以濃摯的感情和鋪敘、對照、渲染的表現手法,集中地描繪了一個平凡的女子──木蘭代父從軍和她解甲還鄉的不平凡的經歷。木蘭不一定實有其人,可是,女扮男裝卻實有其事。木蘭不過是這些女子中的一個代表而已。木蘭的悲歡離合,是富有戲劇性的。因此,千百年來,她的感人的事跡在群眾中流傳不息。《木蘭詩》究竟表現了一種什么思想傾向呢?
這首詩一開頭,它就把讀者吸引到它所描寫的場面中了。木蘭平日織布時發出的“機杼聲”,已經被她的聲聲嘆息所代替。原因是可汗“沙場秋點兵”,老父名在軍籍,家中沒有長男,怎能不使木蘭焦慮、愁悶?但她終于做出“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的勇敢的抉擇。
木蘭從軍,是迫不得已的,也是不合法的。當她一旦做出“從軍”的抉擇,她的態度則是積極的,這從她四處購置行裝的繁忙情景就形象地表現出她的主動性和堅決性。木蘭初次遠離家園,異鄉的山山水水,都會觸動她的思親之情。詩中對此的描寫是真摯的,也是非常感人的。從軍,使木蘭得到同男子一樣可以施展智慧和才能的良機,十年的戰火考驗,使她從一個善良、熱情、能干的閨中少女,成為一名建立戰功的“壯士”,這是一個多么巨大的變化啊!
戰爭,贏得了勝利,也贏得了和平。環境變了,木蘭何去何從?她有不可明言的苦衷,在論功行賞的大典禮中,由于她是一個女子,不配得到自己應有的榮譽。她只有辭受封爵,走上解甲還鄉的惟一道路。無名氏作者認為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所以用歡快的筆調描寫木蘭骨肉團聚的歡樂,讓她在“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之后,以女子的面目出現在同伴的面前。作者可貴的是,最后用兔子跑在一起,難辨雌雄的隱喻,說明女子如果有施展抱負的機會,她們的智慧、膽略和才能并不比男子遜色。
這樣描寫木蘭的從軍與還鄉,表現了作者的進步的思想傾向。問題在于我們如何正確地去分析作者所反映出來的這種社會現象。有人認為,木蘭還鄉是她不慕功名富貴,是反映了勞動人民熱愛勞動的本色。我認為,這種看法是不正確的。
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女子作男兒”,除了木蘭,還有一個黃崇嘏。謝枋得在《碧湖雜記》中把她倆的事跡當做奇聞逸事加以記敘。木蘭是在戰場上殺出來的女英雄,她“不受封爵而歸”;黃崇嘏是五代時期蜀國的女子,她女扮男裝,在蜀相周庠的府中做掾屬。因她“吏事明敏,胥吏畏服”,而被周庠看中,“欲妻以女”。弄得黃崇嘏啼笑皆非,只好講明自己是個女子,一走了之。
女扮男裝,在封建制度下被人視為反常的現象。“男治乎外,女治乎內”是封建禮法的一條戒律。木蘭可以在非常時期秘密代父從軍,并發揮出她那潛在的智謀和才能。不然的話,所謂“牝雞司晨”的惡名就會落在她的身上。木蘭和《木蘭詩》的作者都無法改變這種命運。
封建禮法加在婦女身上的鐐銬是難以解脫的。清代的女詞人王筠在《鷓鴣天》中痛感自己不能像木蘭、崇嘏那樣一顯身手(“木蘭崇嘏事無緣”),只好在她的彈詞《繁華夢》里讓女主人公登上藝術舞臺(“好將心事付夢詮”),來抒發她那埋藏在胸中的人生理想。
由此可見,木蘭的還鄉,決非什么不慕功名富貴的問題,也不是什么熱愛勞動的問題,而是封建社會壓迫、歧視婦女的必然結局。
《木蘭詩》的作者不可能明確地認識到這一點。但是,他從木蘭所走過的和平──戰爭──和平的曲折的生活道路,不自覺地反映了木蘭在特殊條件下所創造的奇跡,并熱情地歌頌了它。這正是作者忠于現實生活的表現,也是和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相通的。
《木蘭詩》的思想傾向是什么?用一句話來表述,就是它對于普通女子所稟賦的智慧和才能表示了肯定和贊賞的態度。而且也要看到,這種態度是寓于烘托(“火伴皆驚忙”)、隱喻(“雙兔傍地走”)等描寫中自然流露的。直到明朝末年,人們才能用“海內靈秀或不鐘男子而鐘女人”這類明確的語言把它說出來。但是,在《木蘭詩》中,卻沒有明朝人那種明顯的尊女卑男、矯枉過正的傾向。而明朝人對于婦女潛在的智慧、才能和力量做出那樣大膽的估計,除了當時的社會生活條件外,從歷史思想源流來看,《木蘭詩》是有啟蒙作用的。
《木蘭詩 / 木蘭辭》重點導析
1.比興手法
北朝民歌《折楊柳》中有一首,前面六句是“敕敕何力力,女子當窗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木蘭詩》開頭六句用的就是《折楊柳》這六句。古代民歌往往用同樣的起興、比喻,有的詞句相近甚至相同(《詩經》中民歌就不乏其例),因為口耳相傳,詞句相同,容易記憶。這不是抄襲,因為題材、內容可以完全不同。《木蘭詩》的開頭,很可能也是“敕敕何力力”,經后人改為“唧唧復唧唧”的。“敕敕何力力”沒有什么具體意義,像“呀呵嗨”“呀唯子喲”一樣,是表聲的字。
2.“可汗”與“天子”
“可汗”是古代西北民族對君主的稱呼,“天子”是封建社會漢族對君主的稱呼。可是在這首詩中“可汗”卻成了“天子”的同義詞,不能再按照《廣韻》中所謂“蕃王稱”的本義了。這只能看做在《木蘭詩》時代漢語里已有了外來語的成分。否則木蘭去時是應“可汗”之征,而歸來卻受“天子”之賞,那不是前后矛盾了嗎?
由于木蘭詩出自北朝,而木蘭是北朝人氏,便可以考證出木蘭并非漢人可能性極大,其君主自然也是北朝少數民族割據政權領袖,而南北朝又正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民族大融合時期,那么最有可能的一種假設就是:北朝的少數民族政權領袖受漢文化影響也樂于接受“天子”這個稱呼。
3.“十二”是虛數
“軍書十二卷”“同行十二年”與“壯士十年歸”──這三句中的兩個“十二”與一個“十”字都是虛數。習慣上這類數字都表示“多”的意思。“同行十二年”與“壯士十年歸”兩句中的“十二年”與“十年”都是說十多年的意思,如作實數理解,前后便矛盾不可解了。“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旨在強調木蘭的父親這次非出征不可。清人汪中作了一篇《釋三九》,提出了三、九等虛數的用法法則,把前人有關數字問題的考證與爭論都搞清楚了。
4.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東市買駿馬”等句中的“東、南、西、北”便都是虛位而非實指。這里只是夸張地來形容木蘭出發前做準備的緊迫情況,照實來講反而不合情理。下文的“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的“東”和“西”也是虛位,照實來講就不通了。這些方位詞的連用,很多是為了造成某種氣氛,而非實指。這種“虛位”也和上面所談的“虛數”一樣,是古漢語中的一種習慣上的法則。
5.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
“當窗”和“對鏡”是互文。“理云鬢”和“帖花黃”同是當窗對鏡來做的。這種用法在古代詩歌中,特別是在古代格律詩中是常見的。如唐王昌齡詩中的“秦時明月漢時關”就是一例。
“帖花黃”是北魏婦女的面飾。有兩說:一說“元魏時民間婦女不得施粉黛;自非宮人,皆黃眉黑妝。故《木蘭詩》中有‘對鏡帖花黃’之句。”(《谷山筆塵》)另一說,將金黃色的紙,剪成星、月、花、鳥等形狀,貼在額上。
6.關于此詩的主題思想
1.在封建社會中,婦女是無地位的。木蘭是一個“當戶織”的勞動婦女,代父從軍,“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男人能做到的,木蘭能做到;男人不能做到的,木蘭也能做到。木蘭這一英雄形象的本身,就是對封建社會中歧視婦女的傳統觀念的無情嘲弄。
2.在封建社會中,追求功名利祿是占統治地位的傳統思想,多少人夢寐以求。而木蘭經過十年的緊張戰斗之后,凱旋而歸,卻拒封辭賞,愿意解甲歸田,重過勞動人民的耕織生活,這充分反映了勞動人民質樸謙遜的品質。木蘭的這一行為本身就是對熱衷功名利祿的封建士大夫的有力諷刺。
3.《木蘭詩》的主題思想,其實在詩歌里面就已直接點明。便是:婦女并不亞于男子,她們的才能智慧,膽略見識,是決不在男子之下的。這就是這首詩的主題思想。若用一句話來概括則是:贊頌勞動人民出身的婦女英雄。
4.《木蘭詩》的主題,不是歌頌尚武精神,而是反映人民對和平生活的向往。不過,《木蘭詩》并不像上述北朝民歌那樣用愁苦的情調、悲劇的形式來表達,而是別開生面地用女子代父從軍的喜劇的形式來表達。當然,故事情節本身使詩在客觀上有可能起到歌頌女子英雄精神的作用,但是歌頌英雄這個問題在詩中比之主題所反映的問題畢竟是居于次要的,它只能算是詩所包含的一個思想內容,不能說就是主題。
7.“唧唧復唧唧”究竟是什么聲音?
對此歷來說法不一。大致有三種:織機聲、嘆息聲、蟲鳴聲。
① 織機聲。如果理解為織機聲,將有如下情境。詩歌一開始,就出現不停不息的織機聲,人未出場聲先聞。然后才交代這是木蘭正在對門而織,一個勤勞的姑娘形象躍然紙上。但織著織著,有節奏的織機聲聽不到了,傳來的是一陣陣長吁短嘆。這究竟是為什么?木蘭啊,木蘭,是什么事兒讓你如此發愁呢?于是轉入后面的情節。這樣的理解當然是合情合理的。
② 嘆息聲。有學者對此做如下解讀:“當戶而織,說明木蘭是一個勞動女性,而不是侯門小姐。本應該聽到她的織布的聲音,但聽到的卻是‘唧唧復唧唧’的嘆息聲。一個‘唧唧’就已經說明是在嘆息了,又重之以‘復唧唧’,作者還覺得意猶未足,最后又‘惟聞女嘆息’,作者這樣反復強調,是要告訴我們木蘭的憂思之深,木蘭是停機長嘆,而不是邊織邊嘆。作者沒有寫木蘭的愁容,也沒有寫木蘭停機長嘆的舉動,作者只是繪聲,通過接連不斷的聲聲嘆息,刻畫出一個充滿憂愁苦悶的木蘭女的形象。”
③ 蟲鳴聲。如果將“唧唧”理解為蟲聲,在我們眼前就會出現這樣一幅畫面——夜深人靜,四下闃無人聲,只有蟲兒在夜幕中“唧唧”鳴唱。接著再寫木蘭姑娘正對門坐在織機旁織布,可是她為什么手握織機不織布,卻坐在那兒長吁短嘆呢?四野的蟲聲與木蘭的嘆息聲交相應和,渲染出一個女孩兒將要做出一個重大決定之前的心境和氣氛。總之,詩無達詁,合乎情理合乎文意即可。
8.“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的問話人是誰?
一說是父母在問,認為只是父親在問或只是母親在問的,也屬此說。的確,父母如果聽到女兒的嘆息,一定會發出這樣關切的詢問。一說是敘事人在問,因為《木蘭詩》是口頭集體創作的民歌,而民歌是可以配樂歌唱的,歌唱者能以敘事人的身份進行擬問。這兩種說法其實并不矛盾。在民間講唱文學中,演唱者往往有敘事人和故事人物的雙重身份,敘事人的語言與故事人物的語言有時是相融合一的。因此,這首詩中的“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以及“女亦無所思……從此替爺征”可視為父母與女兒的問答,也可視為敘事人的擬問擬答。此外,這首詩中常以第一人稱來敘事,既可以看做木蘭的自述,也可以看做敘事人的轉述。
9.“雄兔腳撲朔”等四句該如何理解?
第一,應該先明確這是一個生動的比喻。
第二,應該進一步思考作者為什么要用這樣一個比喻句結束全詩。首先,這個比喻十分形象地解釋了“伙伴”們的驚訝,同時也是對讀者必然產生的疑問做出一個合情合理的解答。再次,用雄兔雌兔來比喻人之男女,恰是民歌語言運用的特點。這一機巧的比喻,使全詩為之增色,錦上添花。
此外,這四句詩被認為是吟唱者即敘事人對木蘭的贊詞,這種說法與將其視為木蘭對“火伴”的回答的看法并不矛盾。
10.如何理解《木蘭詩》中的繁簡處理?
必須明確以下三點:《木蘭詩》中何處繁,何處簡?這樣的繁簡處理產生了什么樣的效果?作者為什么要進行這樣的處理?
① 繁筆的運用:木蘭當戶織時的心事重重,木蘭準備行裝時的活動,木蘭奔赴戰場時的心態,木蘭回家后家人的歡樂,木蘭重著“女兒裝”時的欣喜等內容,都寫得不厭其繁,細致入微。
例如,木蘭采買鞍馬一事,就通過東西南北的排比鋪寫,渲染了戰前準備的緊張和忙碌,讀者似乎可以看到木蘭的奔波和繁忙,也可以想見一身戎裝的木蘭是何等的英姿颯爽!
又如,寫木蘭奔赴戰場時反復提及“不聞爺娘喚女聲”,其實正是木蘭此時心態的真實寫照:當夕陽西下,暮色沉沉時,木蘭獨自露宿在黃河之畔時,耳聽黃河流水嘩嘩作響,心中卻時時回響著父母的聲聲呼喚,漸行漸遠,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早已聽不見了,但這聲音卻時時回蕩在女兒的耳畔心頭!征程漫漫,何時能再聽到那溫暖女兒內心的爺娘親切的呼喚呢?
再如,末段寫木蘭將回家鄉時爺娘姐弟等人的不同行動,通過同樣的句調作三次反復重疊,生動表現了親人們十年離別后終于得到團聚時的喜悅心情和歡樂氣氛。
而對木蘭重入閨房,再著“女兒妝”的一段描寫,更是淋漓盡致地渲染了木蘭的熱愛生活、美麗可愛的女兒情態。
② 簡筆的運用。至于簡筆,主要是對戰斗過程的描寫力求其簡,十年生活,只用了幾句話就交代完了。
為什么要如此安排呢?作者不惜筆墨描繪的往往都是他所要著力突出的。這首詩所要突出的正是對木蘭的孝敬父母、勇于擔當重任的性格的頌揚,所以,對殘酷的戰爭,一筆帶過,而對能夠反映美好心靈的內容則不惜筆墨。另外,這種繁簡安排似乎還隱含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對戰爭的冷淡和遠離。
一個女孩兒在戰場上拼殺了十年之久,立下了赫赫戰功——“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其勇武強悍可知。但是作者和廣大讀者喜愛的并不是一個沒有女性特點的女超人,人們向來不稀罕赳赳武夫式的“顧大嫂”之流,中國也不乏嬌滴滴鶯聲燕語般的“崔鶯鶯”這樣標準的美人,但既有女兒的嬌美又有男子的剛健的女性,在中國文學史上,卻只有木蘭這獨特的一個!這樣的繁簡安排就起到了突出人物特征、表現作者傾向的作用。
《木蘭詩 / 木蘭辭》語言繁簡
文學作品的語言要繁簡得當,既不可貪多務得,也不能一味求簡。我們細讀《木蘭詩》,便可以悟出這個道理。
《木蘭詩》緊緊圍繞著木蘭的形象著墨。它有時“惜墨似金”,寫得極簡;有時又“潑墨如水”,盡力鋪排。如“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只六句三十字,便概括了木蘭十幾年出生入死、保家衛國的戰斗生涯,顯得何等簡練!其中兩句寫朔風凜冽,刁斗聲聲;月光映雪,木蘭未眠。它通過環境、景物、氛圍的描寫,渲染出木蘭思家的復雜心情和嚴守崗位的戰士氣質。盡管邊地生活是艱苦的,周圍寂靜得只聽見忽斷忽續的刁斗聲,木蘭和伙伴們卻仍然穿著甲胄,隨時準備為保衛祖國而戰。此情此景,寫得有聲(北風聲、刁斗聲)、有色(月色、雪色和鐵的反光),多么耐人尋味!正如劉大白在《舊詩新話》中所說:“整整的四排句,看去是很板的,其實其間層次分明。因為有駿馬而無鞍韉,不可以騎坐,所以還得買鞍韉;有鞍韉而無轡頭,不可以控御,所以還得買轡頭;有轡頭而無長鞭,不可以驅策,所以還得買長鞭。”這種東、西、南、北循序鋪排的手法,在民歌中固屬常見,但是《木蘭詩》中用得尤多且活。如“旦辭爺娘去”以下八句,“爺娘聞女來”以下六句,“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兩句,或依時間(旦、暮),或依輩分(父母、姊、弟),或依性別(雄、雌),都采用循序鋪排的方式。正是在這種很容易流于程式化的鋪敘中,《木蘭詩》卻寫得風趣橫生,興味淋漓,使情事如見,景物若畫。從這方面說,它又像是“潑墨如水”了。
全詩著力寫木蘭出征前、征途中和回家后的心理活動,而很少寫她在戰斗中的英雄業績。從表面上看,似乎刻畫兒女之情多,而描繪英雄之氣少。但從實際效果看,詩中所刻畫的種種兒女情狀,正多方面地豐富了木蘭的英雄性格,使這一形象有血有肉,真實動人。如“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一幅少女思親圖,真是呼之欲出。木蘭以一女兒身,在多年艱苦的征戰生活中,能喬扮男裝而不被察覺,已顯得異常聰明和機警;在萬里關山的殊死爭奪中,又能屢建戰功而奏凱歸來,更顯出無比英勇和豪健。在這里,兒女情與英雄氣不是相得益彰了嗎?
《木蘭詩 / 木蘭辭》語言特點
《木蘭詩》具有樂府民歌的獨特風格。開篇采用的一問一答,是民歌中常見的。《木蘭詩》語言生動質樸,極少雕飾斧鑿:“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流傳千百年來,至今仍是人們津津樂道的口語;除了“萬里赴戎機”六句文字比較典雅外,其余都保留著民歌的形式和風格,連鎖、問答、排比、重疊等形式的運用,都與民歌大致相同。而且語言豐富多彩,單就原韻來說,篇幅較長的樂府詩歌大都是隔幾句換一個韻,很少一韻到底,這樣才能使演唱的歌曲音節復雜而有變化。《木蘭詩》一共換了七個韻,也可以說是七種曲子:“唧唧復唧唧……女亦無所憶”;“西市買鞍韉……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暮宿黑山頭……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萬里赴戎機……壯士十年歸”;“天子坐明堂……不知木蘭是女郎”;“雌兔眼迷離……安能辨我是雄雌?”這就相當于一個題下七首曲子。所不同者,這里則是一個完整的歌子。好多民歌每韻的句數比較整齊,而《木蘭詩》的句數卻比較參差。正因為它曾為樂人所演唱,所以古往今來都被收入樂府歌中,而且直到現在,仍有評彈藝人在演唱《木蘭詩》。
《木蘭詩 / 木蘭辭》故事
《木蘭詩》是一首長篇敘事詩歌,代表了北朝樂府民歌杰出的成就。它的產生年代及作者不詳,一般認為,它產生于北魏,創作于民間。
《木蘭詩》講述了一個叫木蘭的女孩,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在戰場上建立功勛,回朝后不愿作官,但求回家團聚的故事。詩中熱情贊揚了這位奇女子勤勞善良的品質,保家衛國的熱情,英勇戰斗的精神,以及端莊從容的風姿。它不僅反映出北方游牧民族普遍的尚武風氣,更主要的是表現了北方人民憎惡長期割據戰亂,渴望過和平、安定生活的意愿。它對木蘭的謳歌,也沖擊了封建社會重男輕女的偏見。它“事奇詩奇”(沈德潛語),富有浪漫色彩,風格也比較剛健古樸,基本上保持了民歌特色。
在思想內容和藝術技巧方面,《木蘭詩》很有特點,對后世也有深遠影響。詩中用擬問作答來刻畫心理活動,細致深刻;用鋪張排比來描述行為情態,神氣躍然;而運用精練的口語,不僅道出一個女子口吻,也增強了敘事的氣氛,更顯民歌的本色。唐代大詩人杜甫《草堂》詩抒寫遷居草堂的歡欣情景,明顯汲取了《木蘭詩》描述全家歡迎木蘭歸來的表現手法。至于元稹《估客樂》“出門求火伴,入戶辭父兄”,以及白居易《戲題木蘭花》“怪得獨饒脂粉態,木蘭曾作女郎來”,可以看出《木蘭詩》在中唐已經膾炙人口。
木蘭的故事深入人心,廣為傳頌。據《太平寰宇記》載,黃州黃岡縣(今湖北黃岡)有木蘭山、木蘭鄉、木蘭廟。據地方志所載,在今安徽亳縣、河南商丘、河北完縣等地,都曾立廟奉祀木蘭。直到今天,舞臺銀幕上的木蘭形象仍然激勵人們的愛國情操。
木蘭的形象
木蘭的形象,是人民理想的化身,她集中了中華民族勤勞、善良、機智、勇敢、剛毅和淳樸的優秀品質,是一個深深扎根在中國北方廣大土地上的有血有肉、有人情味的英雄形象,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里尤為可貴。
詳略得當:忠孝兩全,深明大義。
勤勞善良又堅毅勇敢,淳厚質樸又機敏活潑,熱愛家人又報效國家,不慕高官厚祿而熱愛和平生活,表現出淳樸和高潔的情操。
《木蘭詩 / 木蘭辭》創作背景
它產生的時代眾說紛紜,但從歷史地理的條件可以判定事和詩可能產生后魏,這詩產生于民間,在長期流傳過程中,有經后代文人潤色的痕跡,但基本上還是保存了民歌易記易誦的特色。學者們大都認為,《木蘭詩》產生于北朝后期。
木蘭詩原文及賞析4
減字木蘭花·送趙令
春光亭下。流水如今何在也。歲月如梭。白首相看擬奈何。
故人重見。世事年來千萬變。官況闌珊。慚愧青松守歲寒。
翻譯
往日春光亭下的流水,現在在哪里啊?日月如梭,我們頭發都白了,打算怎么辦啊!
友人再一次相見,我已不能適應變化不測的世事。出仕的熱情淡薄了,自愧不如青松,青松在寒時也能守住本色。
注釋
梭:織布機上的部件,穿引很快。多用以比方往來迅速,如日月如梭。
擬奈何:打算怎么辦。
官況闌珊:意謂出仕為官的熱情淡漠了。
況:況味,境況和情味。
闌珊:衰落,即將殘盡。
青松守歲寒:指青松耐寒冷,終歲不凋。
創作背景
此詞作于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四月東坡自杭返朝過高郵之時。是時,詞人與高郵令趙晦之再一次相見,感慨頗多,于是寫下這首詞送給他。
賞析
上片“春光亭下。流水如今何在也”,是說詞人早年與趙晦之相識在春光亭下,那亭下的流水已不知逝去到什么地方了,回憶起當年交友,情深誼厚。從此詞的下文“歲月如梭。白 首相看擬奈何”看,“春光亭下”云云,當指第一次密州相見之時,那時詞人剛四十歲,尚屬壯年,至此時的第三次贈詞,詞人已是五十六歲,故得稱“白首”,且時隔十六年,也與“歲月如梭”相合。
下片:“故人相見。世事年來千萬變。官況闌珊。”詞人在“故人”面前,傾訴著自己別后的'仕宦坎坷經歷,有如趙晦之早年的失官東武令和“三仕已之無喜慍”等遭遇,但自己則更為悲慘,“官況”可謂大起大落,幾度挫折,正是“世事年來千萬變”的反映。結句“慚愧青松守歲寒”,是說自己難能如青松耐守歲寒一般,而倍感慚愧。
詞中的“白首相看擬奈何”、“慚愧青松守歲寒”諸句,雖慨嘆時光流逝,無奈“歲月如梭”;但是詞意卻隱含著“壯志難酬”和堅守職責、不懼磨難的積極內涵。讀之令人肅然起敬。全詞曲盡心態,含蓄哿慨,筆力縱橫,鑄語自然。
木蘭詩原文及賞析5
木蘭花·燕鴻過后鶯歸去
燕鴻過后鶯歸去。細算浮生千萬緒。長于春夢幾多時,散似秋云無覓處。
聞琴解佩神仙侶。挽斷羅衣留不住。勸君莫作獨醒人,爛醉花間應有數。
翻譯
鴻鵠春燕已飛走,黃鶯隨后也歸去。這些可愛的鳥兒,一個個與我分離。仔細尋思起來,人生漂浮不定,千頭萬緒。鶯歌燕舞的春景,像夢幻般沒有幾時,便如同秋云那樣散去,再也難以尋覓她的影蹤。
像卓文君那樣聞琴而知音,像漢水江妃那樣溫柔多情,遇到鄭交甫解佩相贈,這樣的神仙般的伴侶早已離我而去,即使挽斷她們綾羅的衣裙,也不能留住她們的倩影。勸君莫要作舉世昏醉,唯我獨醒的人,不如到花間去盡情狂飲,讓酒來麻醉我這顆受傷的心靈。
注釋
浮生:謂人生漂浮不定。
春夢:喻好景不長。
聞琴:據《史記》
載:文君新寡,司馬相如于夜以琴挑之,文君遂與相如私奔。
解佩:據劉向《列仙傳》
載:鄭交甫行漢水之濱,遇二美女而悅之,二女便解下玉佩相贈。
獨醒人:僅有的清醒的人。
賞析
這首詞借青春和愛情的消失,感慨美好生活的無常,細膩含蓄而婉轉地表達了作者的復雜情感。這是一首優美動人而有寓有深意的詞作,為晏殊詞的另類作品。
起句“燕鴻過后鶯歸去”寫春光消逝:燕子春天自南方來,鴻雁春天往北方飛,黃鶯逢春而鳴,這些禽鳥按季節該來的來了,該去的也去了,那春光也來過又走了。這里寫的是鶯語燕飛的春歸時候,恰逢鶯燕都稀,更覺悵惘。“鶯燕”,兼以喻人,春光易逝,美人相繼散去,美好的年華與美好的愛情都不能長保,怎不讓人感慨萬千。“細算浮生千萬緒”一句從客觀轉到主觀,說對著上述現象,千頭萬緒,細細盤算,使人不能不正視的,正是人生若水面浮萍之暫起,這兩句前后相承,又很自然地引出下面兩句:“長于春夢幾多時?散似秋云無覓處。”這兩句改用白居易《花非花》詞句“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云無覓處。”但旨意不同。作者此處寫的是對于整個人生問題的思考,他把美好的年華、愛情與春夢的短長相比較,把親愛的人的聚難散易與秋云的留、逝相對照,內涵廣闊,感慨深沉。
下片“聞琴解佩神仙侶,挽斷羅衣留不住。”兩句寫失去美好愛情的舊事,是對上片感慨的`具體申述,又是產生上片感慨的主要因素,這樣使上下片的關系交互鉤連,自然過渡。“聞琴”,指漢代的卓文君,她聞司馬相如彈琴而愛慕他:“解佩”,指傳說中的神女,曾解玉佩贈給情人。這兩句是說象卓文君、神女這樣的神仙伴侶要離開,挽斷她們的羅衣也無法留住。隨后作者激動地呼出:“勸君莫作獨醒人,爛醉花間應有數。”意思是勸人要趁好花尚開的時候,花間痛飲消愁。這是受到重大刺激的反應,是對失去美與愛的更大的痛心。聯系晏殊的生平來看,他寫這件事,應該是別有寄托,非真寫男女訣別。公元1043年(宋仁宗慶歷三年),晏殊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兼樞密使,握軍政大權。其時,范仲淹為參知政事(副宰相),韓琦、富弼為樞密副使,歐陽修、蔡襄為諫官,人才濟濟,盛極一時。可惜宋仁宗不能果斷明察,又聽信反對派的攻擊之言,則韓琦先被放出為外官,范仲淹、富弼、歐陽修也相繼外放,晏殊則罷相。對于賢才相繼離開朝廷,晏殊不能不痛心,他把他們的被貶,比作“挽斷羅衣”而留不住的“神仙侶”。不宜“獨醒”、只宜“爛醉”,當是一種憤慨之聲。
此詞化用前人的詩句,信手拈來,自然貼切。詞中的復雜的思想,反映了作者的人生態度和襟懷。
創作背景
宋仁宗慶歷三年(1043年),晏殊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兼樞密使,握軍政大權。可惜宋仁宗不能果斷明察,又聽信反對派的攻擊之言,則韓琦先被放出為外官,范仲淹、富弼、歐陽修也相繼外放,晏殊則罷相。此詞即作于這種背景之下。
評析
本詞寫美景不長,春去難歸的無奈及人去難留, 只好借酒澆愁的心情。表面看很消極,骨子里卻有深深的隱憂和熾熱的感情。上片寫浮生如夢,夢破云散之悲。下片寫愛侶之逝,曠達自解。尤其“聞琴解佩神仙侶,挽斷羅衣留不住。”兩句,既贊美愛侶似卓文君那樣知意,像江汜二女那樣多情,又表達了詞人愿與愛侶永結“神仙侶”的美好期望,愿像同乘鳳凰游而去的蕭史與弄玉一樣夫妻和諧美滿。這大約是詞人對往日夫妻和美的眷戀。“挽斷羅衣”句則寫出詞人與愛侶訣別的悲愴,出語激切,在晏殊詞中實為罕見,顯現其悲痛、絕望、難以自抑。這首詞的題旨在于感慨世間萬物皆有定數,而人生苦短,韶華易逝,莫如及時行樂。就人生觀而言,有其消極的一面,但同時也真誠、坦率地表達了作者對人生的深沉體驗。詞的上片,以“燕鴻過后鶯歸去”起興,寫歲月蹉跎,時光易逝。“長于”二句,以工整流暢的屬對表達了對人生苦短的主題。詞的下片,全是用典。時光易逝,人生易老,宛如仙女般的女友既然挽留不住,只有在花酒之間暫時排遣忘卻。“聞琴”暗指卓文君事。司馬相如貧賤時,飲于富豪卓王孫家,適卓王孫之女文君新寡,相如以琴挑之,文君夜奔相如。“解佩”之典出版在漢代劉向《列仙傳》:“江妃二女者,不知何所人也,出游于江漢之湄,逢鄭交甫。見而悅之,不知其神人也,謂其仆曰:‘我欲下請其佩’……遂手解佩與交甫。交甫悅,受佩而去數十步,空懷無佩,女亦不見。”這是一段人神相愛的故事。全詞用比興手法抒情達意,用典嫻熟貼切,藝術風格在晏詞中實不多見。
木蘭詩原文及賞析6
減字木蘭花·冬至
曉云舒瑞。寒影初回長日至。羅襪新成。更有何人繼后塵。
綺窗寒淺。盡道朝來添一線。秉燭須游。已減銅壺昨夜籌。
翻譯
早晨云霧散去,在寒冷的陽光照耀下,周圍事物長長的影子又映照在地上,從此以后,白天漸長。也望這日給長輩“拜冬”,進獻履襪的習俗代代相傳。
冬至以后,天氣轉暖,寒意漸少。影長漸短,量日影的紅線也慢慢變短。從今天開始,夜間秉燭賞游時所攜帶的記時銅漏壺也將減少籌碼。
注釋
寒影初回:從冬至日起,太陽從南回歸線北移,日影漸短,故稱“初回”。
長日至:指白天開始漸長。
羅襪新成:冬至日晚輩要給長輩“拜冬”,進獻履襪。稱“履長之賀”。
添一線:添加量日影的線長。
秉燭:拿著點著的蠟燭(用來照明)。
賞析
“曉云舒瑞,寒影初回長日至”兩句,描寫早晨云霧散去,寒冷的陽光照耀下,周圍事物長長的影子又映照在地上,這一天是一年當中影子最長,白天最短的一天。冬至,為二十四節氣之一。我國傳統的陰陽觀以陰陽來解釋冬至,冬至又稱“長至節”,冬至日白天最短,夜晚最長,此后開始逐漸變為晝長夜短的物候變化特征。“羅襪新成,更有何人繼后塵”兩句主要描寫冬至的習俗。“羅襪新成”,三國魏曹植有《冬至獻襪履表》開頭便是“伏見舊儀,國家冬至獻履貢襪。” 南朝宋沈約《宋書》亦記:“冬至朝賀,皆如元旦之儀,又進履襪。”后魏崔浩《女儀》載:“近古婦人,常以冬至進履于舅姑。”冬至日,從日照角度看,自是從此以后,白天漸長,光照漸多。然從實際感受言,則冬至之后進入數九寒天,這是因為大地萬物皆已冷透,雖日照漸長,此時依然最冷,正如夜間涼在半夜后,午間熱在正午后的道理一樣。冬至對長輩進履襪,保暖祈福,是節日祝福又有實際用處。
下片進一步寫冬至日前后的天氣變化。“綺意寒淺”,冬至以后,天氣漸漸轉暖,寒意漸漸減少。“盡道朝來添一線”,據《歲時記》載:“魏晉宮中,以紅線量日影,冬至后日添長一線”,按氣候變化規律,冬至后影長漸短,量日影的紅線也應該慢慢變短才恰當。“秉燭須游,已減銅壺昨夜籌”,從今天開始,黑夜變短,夜間秉燭賞游時所攜帶的'記時銅漏壺也將減少籌碼,表現出作者對白日漸長的欣喜,對冬日寒意漸去的雀躍。
這首詞雖然是變現節氣時令規律變化的作品,語言平實而不平淡。“曉”、“瑞”、“綺”等形容詞以及“回”、“淺”、“添”、“減”等字眼有效消減了寒日的凜冽之氣,給人以溫暖的感覺。此外,全詞語言典雅得體,表現手法嫻熟老道,善于借用文章典故,充分表現了作者的語言技巧。
木蘭詩原文及賞析7
盼銀河迢遞,驚入夜,轉清商。乍西園蝴蝶,輕翻麝粉,暗惹蜂黃。炎涼。等閑瞥眼,甚絲絲、點點攪柔腸。應是登臨送客,別離滋味重嘗。
疑將。水墨畫疏窗,孤影淡瀟湘。倩一葉高梧,半條殘燭、做盡商量。荷裳。被風暗剪,問今宵、誰與蓋鴛鴦。從此羈愁萬疊,夢回分付啼螀。
翻譯
盼望著銀河的出現,入夜的時候卻偏偏下起了悲凄的秋雨。剎那間,園里的蝴蝶和蜜蜂紛紛飛起,匆匆躲避。是暖是寒。入秋夜雨本是等閑之事,但今晚那絲絲點點的雨聲卻令人攪斷柔腸。應該是因為此時正是別離送友的時刻,所以這秋雨才這樣讓人斷腸吧。
秋夜雨灑落在疏窗上,那雨痕仿佛是屏風上畫出的水墨畫。能否請求高高的梧桐樹和燒殘的`燈燭細做掂量,不要在此時再添人的愁緒池塘里,荷葉已經被秋風吹殘,那今夜誰來代替荷葉為鴛鴦們遮風擋雨呢?你將上路遠行,從此旅途勞頓,夢醒之時,唯有悲切的寒蟬聲相伴。
注釋
迢遞(:高遠貌。
清商:古代五音之一,即商音,其調悲涼凄切。此處借指入夜后的秋雨之聲。
西園:本為園林名,后亦泛指園林。
麝粉:香粉,代指蝴蝶翅膀。
蜂黃:本指婦女涂額之黃色妝飾,此處代指蜜蜂。
疑將:仿佛、類似。將,助詞。
炎涼:是暖是寒。
炎:熱。
涼:冷。
水墨:淺黑色,常形容或借指煙云。
疏窗:雕刻有花紋圖案的窗戶。
瀟湘:本指湘江,或指瀟水、湘水,此處代指竹子。
倩:倚近、靠近。
商量:斟酌、思考之意。
荷裳:用荷葉做衣服,這里指荷葉。
羈愁:旅人的愁思。萬疊,形容愁情的深厚濃重。
螿:即寒蟬,蟬的一種,比較小,墨色,有黃綠色的斑點,秋天出來鳴叫。
賞析
詞的上片,詞人開門見山地表述了他與好友聚少離多的現實,所以分別的時候二人愈加地難分難舍。“盼銀河迢遞,驚入夜,轉清商。”一個“盼”字,寫出了容若與友人的期待。只可恨“天有不測風云”, “驚入夜,轉清商”,一場突如其來的秋雨隨風而至,一個“驚”字,語意突轉,盡顯出乎預料之意。“盼”與“驚”形成鮮明的對比,詞的感情也由美好的期盼陡然直降,成了失落。“乍西園蝴蝶,輕翻麝粉,暗惹蜂黃。”這場雨來得真的是太突然了,連院子里的蝴蝶都沒有準備好,嚇得四處翻飛,撲棱著翅膀,鱗粉也飄落下來。一不小心,又驚到了無辜的小蜜蜂。這樣一來,園中蜂飛蝶舞,一片慌亂景象。這個氣候真是變化無常,明明之前還是晴朗溫暖,一瞬間就變得風雨交加、陣陣涼寒。這雨浙漸瀝瀝的,連綿不絕下個不停,而且點點滴滴,敲打著心房,纏綿著柔腸。“甚絲絲、點點攪柔腸”,夜雨愁人,上天看到世間的悲苦,流下眼淚,化作雨水,灑落在人間。如果說之前容若還在隱忍著離別的傷心,這一句開始感情便出現了波瀾。“應是登臨送客,別離滋味重嘗。”是送友遠行,再一次嘗到了離別的滋味,再一次忍受相思之苦。一個“重”字真是盡顯無奈與怨恨。
到了下片,詞人筆鋒一轉,開始囑咐好友要努力加餐飯,在桂花飄香的時節要如約歸來。“水墨畫疏窗,孤影淡瀟湘”意境很是空淡疏緲。瀟湘和下片開頭“疑將”連在一起看,秋夜雨灑落在疏窗上,那雨痕仿佛是屏風上畫出的瀟湘夜雨圖。“瀟湘”二字本就是離愁別恨的代名詞,在這里無非是納蘭心事的一種寄托。“倩一葉高梧,半條殘燭,做盡商量”,這句子納蘭說得婉轉,窗外夜雨梧桐、屋內泣淚殘燭,怎不讓人傷神。因此納蘭說,能否請梧桐和燈燭細做掂量,莫要此時再添人愁緒。“荷裳一被風暗剪,問今宵誰與蓋鴛鴦”,已至秋天,荷塘自然也是一片蕭索,此情此景,像極了李商隱那首《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里的句子:“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到了“從此羈愁萬迭,夢回分付啼螢”,納蘭終于將“送別”二字明寫在了詞面上,“雨夜”“寒蟬”渲染了離別的氣氛,離別后,愁惰萬疊,只恨造化弄人。詞人把這樣的話放在詞末,惜別離愁之意溢于言表。
全篇都圍繞著“立秋”和“夜雨”展開,從景物著手,用景物烘托,營造離別的氛圍,悲涼凄切之情更為細密深透。
創作背景
清朝康熙二十年(1681年)秋天,梁汾以母喪南歸,納蘭在他還鄉奔喪時寫下這首《木蘭花慢》為他送別。
木蘭詩原文及賞析8
傷懷離抱,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意如何?細似輕絲渺似波。
扁舟岸側,楓葉荻花秋索索。細想前歡,須著人間比夢間。
翻譯
離人的懷抱甚是傷心,老天倘若有感情,也會因離別而衰老;它有時如輕絲般纖細卻纏綿悠遠,有時又如波濤般一浪高過一浪地涌上心頭。
湖邊一葉扁舟停靠在岸邊,楓葉、蘆花在秋風里瑟瑟發抖,將前歡與現實形成對照,相聚時的歡樂是一去不復返了,除非相逢于夢中。
注釋
傷懷:傷心。
渺:茫茫然,看不清楚。
扁舟:小船。
楓葉:楓樹葉。亦泛指秋令變紅的其他植物的葉子。詩文中常用以形容秋色。
荻花:多年生草本植物。形狀像蘆葦,地下莖蔓延,葉子長形,紫色花穗,生長在水邊。莖可以編席箔。
須著人問比夢間:全句是說過去的事縱然真實,由于時過境遷。也形同夢寐,須用夢間的事來比況過去人間發生的事。
賞析
是詞寫離愁。前闋議論抒情。首句“傷懷離抱”,開門見山直奔主題。傷感是離別的情緒。詩人李賀曾吟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抒發對國家興亡的悲涼痛苦情感,兩者比對。這種離愁“細似輕絲渺似波”,細軟得像輕絲那樣纏繞不清,縹渺得像微波那樣延續不斷。后闋回憶離別。一葉輕舟靠在岸邊,紅色的楓葉白色的蘆花,金風蕭蕭,行人告別遠去。“細想前歡”,慢慢地回憶起以前相聚的歡樂,卻不能失而復得。“須著人間比夢間”,必須要讓人世間改變成夢間。
全詞纏綿悱惻,婉轉細膩且真情灼然,可以想見,作者與文中女子的感情一定非同一般。上闋用了李賀詩的名句,表達出內心無限的深情,又以設問的形式問道:你能知道這番深意是怎樣的嗎?告訴你,就如同細絲一般扯也扯不斷,像水波一樣前波剛去后波又來,永遠不可能斷絕。下闋寫到具體的場景,把人送走后,作者還獨自站立在岸邊,目送著白帆遠去后,才發現這里剩下的,只有白居易詩中“楓葉荻花秋瑟瑟”的蕭疏。此景最能令人想起“前歡”,那是多么令人魂飛魄散的極致享受,與眼前的孤獨索寞形成的對比,就如同冰冷的人間和美夢中的情景一樣不可同日而語。這種強烈的'對比,更加大了作者心理上的落差,正是這種落差,令人感到了他的情意是何等真摯。
創作背景
詞作編年未詳,當是天圣末少年時期所作。這首詞可能是作者青年時期的作品,寫的是與女子別離的凄切之情。這位女子究竟是什么樣的身份,與作者究竟是什么關系,現已很難厘定。
木蘭詩原文及賞析9
原文
木蘭花慢·太湖縱眺
眼中何所有?三萬頃,太湖寬。縱蛟虎縱橫,龍魚出沒,也把綸竿。龍威丈人何在?約空中同憑玉闌干。薄醉正愁消渴,洞庭山桔都酸。
更殘,黑霧杳漫漫,激電閃流丸。有上界神仙,乘風來往,問我平安。思量要栽黃竹,只平鋪海水幾時干?歸路欲尋鐵甕,望中陡落銀盤。
翻譯
眼中看到了什么呢?是有三萬六千頃、江水浩浩蕩蕩的太湖。太湖寬廣水深,幽壑藏蛟虎,但任它洪波浩蕩,龍魚出沒,我自把定魚竿獨坐垂釣。龍威丈人在哪里呢?恍惚中只覺得他正約我一起登高縱目同上玉京。登高豪飲,酒醒之時只覺唇焦口燥,恰有洞庭山桔析酲解酒,喉舌生津。
夜深更殘,太湖黑霧彌漫,閃電激發,金蛇狂舞。有上界仙人,乘風飄飄而下,向我問候。突然想要栽遍黃竹,自創一片人間仙境。只是什么時候才能將這這一望無際的太湖水吸干呢?夜半歸去,只見烏云消盡,一盤銀輪似的明月悄悄落到了水底,太湖一片美好靜謐。
注釋
綸竿:釣竿。
龍威丈人:古代仙人,相傳吳王闔閭游禹山,遇龍威丈人,入洞庭湖取《禹書》一卷付之。
黃竹:代指仙家福地,語出《穆天子傳》。
鐵甕:鎮江子城,相傳三國吳大帝孫權建此城時,內外皆甃以甓,堅固如金,故曰鐵甕城。
賞析
中國古典詩歌中的時空往往不是一種理念的邏輯的時空,而是一種情感化的時空,作者在心與物,情與景的交往過程中,因景生情后,大多還有一個為情置景,為情造境的過程,作者筆下景物多為經過變形、適于隱附情感的景物,其空間結構也大多帶有模式化、象征化傾向。如狹小閨房,四隅庭院,多用以寫心曲之封閉,內心之抑郁;而登高所見,平蕪蒼茫,則是一種迷惘而闊大的情感象征。若要抒發豪邁超逸,想落天外之意,一般則要借大海長川作背景,仙界夢境作導引。這首詞也是采用了這種為情造境、借水生波之法,題目是太湖縱眺,其實寫太湖冥想。筆下境界實中有虛,以虛為主。
“眼中何所有?三萬頃,大湖寬。”太湖橫跨江浙兩省,號稱三萬六千頃,湖中有島嶼數十,為東南一大名勝。起句一問一答,寫太湖之浩浩蕩蕩,語帶驚嘆。在描寫手法上,略去藻繪,不用工筆,只推出“三萬頃”之茫茫湖面,任讀者想象湖水蒼茫,一片空洞之景。“縱蛟虎縱橫,龍魚出沒,也把綸竿”。山深則有虎豹,大澤必生龍蛇,浩瀚太湖,幽壑潛蛟,但任它洪波浩蕩,鬼怪出沒,我自把定綸竿,垂釣海鰲。當然,此釣非為鱸魚來,只為陶寫性情耳。這幾句寫景由靜而動,又以萬頃太湖龍魚出沒為背景,推出一位釣者形象,大有坐釣洪流,虹吸太陽之氣概。“龍威丈人何在,約空中同憑玉闌干”。龍威丈人為古代仙人,相傳吳王闔閭游禹山,遇龍威丈人,入洞庭湖取《禹書》一卷付之。無邊太湖,包孕吳越,登高縱目,八面來風,披襟而當之,浩浩乎如憑虛而御空,飄飄乎如羽化而登仙。恍惚中只覺得有仙人相招,同上玉京。神游歸來,“薄醉正愁消渴,洞庭山桔都酸”。登高豪飲,酒后雖意興飛揚,但酒醒之時,不免唇焦口燥,這時恰好有洞庭山桔留酸軟齒,析酲解酒,喉舌生津,口吻之間快意累累,又得一小神仙境界。人生貴在適意,成仙者,亦不過快意于當前也,冬日負曝,夏臥北窗,皆仙家境界也。
詞的上片風格豪爽,下片則一轉,境界奇險而近于荒誕。“更殘,黑霧杳漫漫,激電閃流丸”。夜已深,更已殘,詞人仍獨立在太湖邊,但此時太湖景色并非浩月千里浮光躍金,上下天光一碧萬頃,而是黑霧彌漫,閃電激發,金蛇狂舞。這種奇險壯觀的場景充滿了一種宏大的氣勢,顯示了一種崇高美的力量。康德列舉崇高的實例時寫道:“天邊層層堆疊著的烏云里面挾著閃電和雷鳴,……颶風帶著它摧毀了的荒墟,無邊無界的海洋,怒濤狂嘯著,一個洪流的高瀑。”(《判斷力批判》)作者置身在這么一種雄奇險惡的自然面前,感受到了宇宙的另一種實相,再次進入了一種“非想非非想”的境界。“有上界神仙,乘風來往,問我平安”。值得稱道的是,作者筆下的形體巨大奇險莫測的自然客體形象并不是一種與主體分享的龐然可怖的對立物,而是詩人心靈追求的賦形,在這充滿奇情險境的太湖面前,詩人表現的不是恐懼與卑伏,而是感受到了一種自由曠放的解放,詞人在幻覺中見到上界仙人,乘風御氣,泠然而行,是多么地自在自得。而且云中諸君并不是金剛怒目式的可怕形象,而是飄飄而下,親切慰問,富有濃郁的人情味。在這種幻景的背后,表現了詩人渴求輕舉逸飛,與雄奇大自然合為一體的超邁意識。“思量要栽黃竹,只平鋪海水幾時干?”“黃竹”代指仙家福地,語出《穆天子傳》。因歆慕仙家之自在生活,詞人突發奇想,思量要遍栽黃竹,即刻造成一片人間仙境。但三萬六千頃茫茫湖面,平鋪到天邊,沒有一口能吸盡西江水的'本領。又怎能片刻之間化滄海湖泊為桑田竹地呢?人生總是“有待”啊,但能得片刻逍遙也就是人生樂事了。至此,興盡而歸:“歸路欲尋鐵甕,望中陡落銀盤。”鐵甕指鎮江子城,相傳三國吳大帝孫權建此城時,內外皆甃以甓,堅固如金,故曰鐵甕城。詞人夜半歸去,只見烏云消盡,一盤銀輪似的明月悄悄落到了水底,又是一個光風霽月,靜影沉璧的美妙太湖,猶如詩人經歷了感情上的巨大起伏后,又回歸到一種平靜之中。
這首詞馳騁想象,雜糅仙境,形象迭出,頻繁轉換,充滿了神奇恍惚,光怪陸離的趣現實描寫,造成了一種劇烈的令人驚嘆的審美效果。作者所描寫的仙境以虛為主,為了抒發豪邁超逸的情致而改造了實有景象,塑造了一個神秘險怪的太湖形象。
木蘭詩原文及賞析10
題木蘭廟
彎弓征戰作男兒,夢里曾經與畫眉。
幾度思歸還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翻譯
花木蘭女扮男裝去參軍打仗,一去就是十二年。她在夢鄉里,也會和女伴們一起對鏡梳妝。
只是為了替爺從軍、保家衛國,多次想回家時竭力克制著自己與邊關將士大碗喝酒。想想木蘭為了安靖邊烽,萬里從戎,她也將會和王昭君和親,死留青冢一樣,永遠博得后世敬愛!
注釋
彎弓征戰:言木蘭代父征戎,勇敢善戰。“夢里”
句:言木蘭雖著戎裝,仍思恢復和平環境下的少女生活。
拂云堆:在今內蒙古自治區的烏喇特西北,堆上有明妃祠。
明妃:指王昭君。
賞析
詩人一開頭先從人物形象的外部特征落筆,用“彎弓征戰”四個字,不但活靈活現地描繪出這位巾幗英雄的非凡氣概和神韻,而且生動地再現了她征戰十二年的戎馬生涯。接著詩人進一步把筆觸深入到人物的內心世界:“夢里曾經與畫眉”。木蘭姑娘雖身著戎裝,南征北戰,在血與火的考驗中,不愧為英雄好漢。然而另一方面,她何嘗不希望早日結束征戰生涯,向往和平寧靜的少女生活。“夢里”、“畫眉”形象地表達了英雄的女兒情懷和對美好生活追求的憧憬。如果說,“彎弓征戰”是表現這位巾幗英雄外在的“陽剛”之美,那么,“夢里”、“畫眉”則是表示英雄內在的少女本色,使得對人物的描寫入木三分,有血有肉,增強了詩的藝術魅力。
詩歌的最后,陡翻新意,生發出卓特的史論。木蘭把酒思鄉的時候,居然想到了漢朝遠嫁番邦和親的明妃王昭君。詩歌在構思上和詩意上的跳躍,細想,她們之間有著太多的相似了,正是這些相似,才能藉此來抒發花木蘭內心的郁結。一則,她們二人都是女子;再者,二人都是離家別親來到邊塞;更為重要的是:雖然她們的身份、經歷以及到邊關的原因各不一樣,但是她們這兩位弱女子的身上都承載著家國、民族的重大責任,她們是來為國紓難的。這樣的重任本應是男性擔當的,現在卻讓兩位紅顏女子來背負,并且還要承受著離別的痛苦,在男權社會中,這是不正常的。難怪中唐詩人戎昱在《詠史》一詩中對這一歷史現象發出了如此的`質問:“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婦人。”這便是杜牧在此詩中沒有直接發出,但卻深蘊其中的議論,新見迭出,確實發人深省,耐人尋味。
這首詠史絕句寫得很有特色,一沒有引用典故,二沒有發表議論,而是通過對人物形象的生動刻畫和細致的心理描寫,塑造了一位光彩照人的巾幗英雄的感人形象。詩人采用先抑后揚的手法,把女英雄的思想境界推向高峰,從而突出了這首詩的主旨。
創作背景
這首詠史詩是杜牧會昌年間任黃州刺史時,游歷至木蘭廟,觸景懷古,為木蘭廟題的。廟在湖北黃岡西一百五十里處的木蘭山。
木蘭詩原文及賞析11
原文
城上風光鶯語亂,城下煙波春拍岸。綠楊芳草幾時休,淚眼愁腸先已斷。
情懷漸覺成衰晚,鸞鏡朱顏驚暗換。昔年多病厭芳尊,今日芳尊惟恐淺。
翻譯
城上春光明媚鶯啼燕囀,城下碧波蕩漾拍打堤岸。綠楊芳草幾時才會衰敗?我淚眼迷蒙愁腸寸斷。
人到晚年漸覺美好情懷在衰消,面對鸞鏡驚看紅顏已暗換。想當年曾因多病害怕舉杯,而如今卻唯恐酒杯不滿。
注釋
鶯語:黃鶯婉轉鳴叫好似低語。
拍岸:拍打堤岸。
鸞鏡:鏡子。古有“鸞睹鏡中影則悲”的說法,以后常把照人的鏡子稱為“鸞鏡”。
朱顏:這里指年輕的時候。
芳尊:盛滿美酒的酒杯,也指美酒。
譯文二
城上眺望,風光大好,黃鶯兒的叫聲亂成一片。城下湖面上煙波浩渺,春水煙波浩渺,春水不斷地拍打著堤岸。這令人傷懷的青青楊柳如綿綿芳草啊,你們什么時候才能變得沒有呢?我眼中充滿淚水,愁緒襲來,先就使我肝腸寸斷了。
我覺得自己的情懷漸漸像個老人,沒有生氣了。還吃驚的發現鏡子中昔日紅潤的容顏,在不知不覺中改換了,已變得如此憔悴蒼老。往年,我體弱多病,討厭去碰那美酒金杯,如今杯兒在前,卻唯恐酒斟得不滿。
鑒賞
此詞寫得“詞極凄婉”,處處流露出一種垂暮之感。
詞在上片前兩句寫景,意思只是說,城頭上鶯語唧唧,風光無限;城腳下煙波浩淼,春水拍岸,是一派春景。作者在這里是借景抒情,而不是因景生情,因此用粗線條勾勒春景,對于后面的遣懷抒情反而有好處,因為它避免了可能造成的喧賓奪主在毛病。另外,作者對景物描寫這樣處理,仍有一番匠心在。首先,這兩句是從城上和城下兩處著墨描繪春景,這就給人以動的感覺。其次,又斟酌字句,使兩句中的聽覺與視覺形成對比,看的是風光、煙波之類,顯得抽象朦朧;聽的是鶯語、濤聲,顯得具體真切。這樣的描寫,正能體現出作者此時此刻的心情:并非著意賞春,而是一片春聲在侵擾著他,使他無計避春,從而更觸發了滿懷愁緒。況周頤在《惠風詞話》中有一段頗有見地的話:“詞過經意,其蔽也斧琢;過不經意,其蔽也褦襶。不經意而經意,易;經意而不經意,難。”錢惟演的這兩句正是進入了“經意而不經意”的境界。
下面兩句開始抒情,綠楊芳草年年生發,而我則已是眼淚流盡,愁腸先斷,愁慘之氣溢于言表。用芳草來比喻憂愁的詞作很多,如“芳草年年與恨長”(馮延巳《南鄉子》),“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李煜《清平樂》),這些句子都比錢惟演的來得深婉,但同時又都沒有他來得凄婉。從表現手法上講,用綠楊芳草來渲染淚眼愁腸,也就達到了情景相生的效果。這兩句是由上面兩句對春色的描寫直接引發的,由景入情,并且突作“變徵之聲”,把詞推向高潮,中間的過渡是很自然的。
下面的前兩句仍是抒情,這比上片更為細膩,“情懷漸覺成衰晚”,并不是虛寫,而是有著充實的內容。錢惟演宦海沉浮幾十年,能夠“官兼將相,階、勛、品皆第一”(見歐陽修《歸田錄》),靠的就是劉太后,因此,劉太后的死,對錢惟演確實是致命的一擊。一貶漢東,永無出頭之日,這對于一生“雅意柄用”的錢惟演來說,是一種無法忍受的痛苦,當時的情懷可想而知。“鸞鏡朱顏驚暗換”,亦徐干《室思》詩“郁結令人老”之意,承上句而來。人不能自見其面,說是鏡里面而始驚,亦頗入情。這兩句從精神與形體兩方面來感嘆老之已至,充滿了無可奈何的傷感之情。
最后兩句是全詞的精粹,收得極有分量,使整首詞境界全出。用酒澆愁是一個用濫了的主題,但這是運用得卻頗出新意,原因正在于作者捕捉到對“芳尊”態度的前后變化,形成強烈對照,寫得直率。以全篇結構來看,這也是最精彩的一筆,使得整首詞由景入情,由粗及細,層層推進,最后“點睛”,形成所謂“警策句”,使整首詞表達了一個完整的意境。有人曾經把這兩句同宋祁的“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加以比較,認為宋祁的兩句更為委婉(見楊慎《詩品》)。這固然有些道理,但同時也要看到,這兩首詞所表達的意境是不相同的。宋祁是著意在賞春,盡管也流露出一點“人生易老”的感傷情緒。但整首詞的基調還是明快的。而錢惟演則是在因春傷情,整首詞所抒發的是一個政治失意者的絕望心情。從這點說,兩者各得其妙。其實,詞寫得委婉也好,直露也好,關鍵在于一個“真”字。“真字是詞骨。情真,景真,所作必佳。”(《蕙風詞話》卷一)這是極有見地的議論。
這首遣懷之作,在遣詞造句上卻未脫盡粉氣,芳草、淚眼、鸞鏡、朱顏等等,頗有幾分像“婦人之語”實際上它只是抒寫作者的政治失意的感傷而已,反映出宋初纖麗詞風一般特征。
講解
詞人晚年情懷,衰頹困苦。錢惟演對仕途有濃厚的興趣,一生以未能當上宰相而遺憾。他的阿諛奉上,效果適得其反。太后聽政時,錢惟演就因與太后攀親備受輿論攻擊,被趕出朝廷,宋仁宗親政后更是屢受打擊。所以詞人晚年心氣很不順暢,這首詞就是他在這樣的心境之下創作出來的,是他仕途挫折時內心困苦愁怨的抒發。
春天來臨之后鳥語花香、春意盎然的景色,都仿佛在攪亂詞人的心緒、牽引出詞人的愁怨。人生得意之際,面對明媚春光,意氣風發,那是一種情景,詞人當年在京城高官厚祿時也曾經領略過。相形之下,人生不得意之際的春色只能牽引出對往日的回憶與留戀,這也就增加了作者眼前的痛苦。情急之下,詞人不禁無理地責問“綠楊芳草”何時了結,也就是說惱人的春天什么時候才能過去,這一問也就問出了他內心愁苦的深度。
下片解釋愁苦的緣由。詞人將一切的根源都推托到歲月的流逝、容顏的衰老上。每次照鏡,他都要為此驚嘆。剩下惟一的解脫方式就是頻頻高舉“芳尊”(“尊”即“樽”),借酒消愁。然而,只恐“舉杯澆愁愁更愁”。依據詞人眼前的心境,讀者是可以推想而知的。于是,語盡意未盡,綿綿愁意溢于言外。詞人雖寫愁苦之意,但與五代時期的詞人還是有很大不同的,詞中沒有那種絕望哀痛的沒落感與沉重感,錢惟演只是平常敘述而來,畢竟詞人生活在一個平和的年代。
賞析
這首詞是作者臨死前不久的一首傷春之作。上闋由景入情,下闋直抒愁懷。“情懷漸覺”、“衰晚”,一“漸”字,表達出時間的'推移催老世人的歷程,接著,作者又驚異地發現鏡中“朱顏”已“暗換”,進一步表達“衰晚”之感。“今日”雖仍有病,可愁比病更強烈,因而不顧病情而痛飲狂喝,將全詞愁緒推向高潮。
作者一生仕宦顯達,晚年被貶外放,自覺政治生命與人生旅途都到了盡頭,因作此詞,借悼惜春光抒發他無限的遲暮之悲。詞中用清麗的語言描繪了春聲、春色,首句的“亂”字用得極好,將春景渲染得十分生動熱鬧,而群鶯亂啼已是暮春天氣,這里也暗含春光將盡之意。作者又用明麗的景色來反襯自己凄黯的心情,以及對于年光飛逝、生命無多的感傷。末二句以借酒澆愁來表現他無可奈何的心境,又隱約地顯示了他對生命的留戀,尤其傳神。整首詞情調極其凄婉。
上片起首兩句,從城上和城下兩處著墨,聲形兼備、富于動感地描繪春景,勾勒出一幅城頭上鶯語陣陣、風光無限;城腳下煙波浩淼、春水拍岸的圖畫,使讀者隱然感覺到主人公的傷春愁緒,從而為下文的遣懷抒情作好了鋪墊。
上片結末兩句轉而抒情,言綠楊芳草年年生發,而詞人已是眼淚流盡,愁腸先斷,愁慘之氣溢于言表。從表現手法上講,用綠楊芳草來渲染淚眼愁腸,也就達到了情景相生的效果,情致極為凄婉。此二句由景入情,詞意陡轉,波瀾突起。
過片兩句,從精神與形體兩方面感嘆老之已至,抒寫了詞人無可奈何的傷感情懷。從中可以窺見,一貶漢東,默默無聞,大勢已去,這對于曾經“官兼將相,階勛、品皆第一”的作者來說,打擊是多么巨大。結拍兩句將借酒澆愁這一司空見慣的題材賦予新意,敏銳而恰切地扣住詞人對“芳尊”態度的前后變化這一細節,形成強烈反差,由景入情,畫龍點睛,傳神地抒發出一個政治失意者的絕望心情。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卷二云:“侍兒小名錄云:‘錢思公謫漢東日(指錢惟演晚年謫隨州),撰《玉樓春》詞曰:“城上風光鶯語亂,城下煙波春拍岸。綠楊芳草幾時休,淚眼愁腸先已斷。情懷漸變成衰晚,鸞鏡朱顏驚暗換。往年多病厭芳樽,今日芳樽惟恐淺。”每酒闌歌之,則泣下。后閣有白發姬,乃鄧王歌鬟驚鴻也。遽言:“先王將薨,預戒挽鐸中歌《木蘭花》(即《玉樓春》)引紼為送。今相公亦將亡乎。”果薨于隨州。’”可為此詞注腳。
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三月,垂簾聽政的劉太后死。仁宗隨即親政,并迅速清除劉太后黨羽。錢惟演是劉太后的姻親,自然在劫難逃。九月,他因為擅議宗廟罪而被免除平章事的官職,貶為崇信軍節度使,謫居漢東。不久,其子錢暖被罷官,姻親郭皇后被廢。該詞就寫于這個時期,抒發了作者政治失意的絕望之情。作品借麗景抒哀情,首句以一“亂”字,就將暮春之景渲染得有聲有色,同時也以此反襯自己年華將逝的凄黯心情,從而形成強烈對比,凄惋動人。
簡析
此為作者暮年遣懷之作。詞中以極其凄婉的筆觸,抒寫了作者的垂暮之感和政治失意的感傷。作品中的“芳草”、“淚眼”、“鸞鏡”、“朱顏”等意象無不充滿絕望后的濃重感傷色彩,反映出宋初纖麗詞風的藝術特色。
黃升《花庵詞選》評此詞為錢惟演“暮年之作,詞極凄惋”。
創作背景
此詞是作者晚年謫遷漢東(指隨州,今湖北隨州)時所作。公元1033年(宋仁宗明道二年)三月,垂簾聽政的劉太后崩,仁宗開始親政,即著力在朝廷廓清劉氏黨羽。與劉氏結為姻親的錢惟演自然在劫難逃。這首詞正是作于此時,離錢惟演去世不到一年。
木蘭詩原文及賞析12
【原文】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譯文】
嘆息聲一聲連著一聲,木蘭姑娘當門在織布。織機停下來機杼不再作響,只聽見姑娘在嘆息。問問姑娘你這樣嘆息是在思念什么呢?(木蘭回答道)姑娘我并沒有思念什么。昨夜我看見征兵文書,知道君王在大量征募兵士,那么多卷征兵文書,每一卷上都有父親的名字。父親沒有長大成人的兒子,我木蘭沒有兄長,我愿意去買來馬鞍和馬匹,從現在起替代父親去應征。
在東市上買來駿馬,西市上買來馬鞍和鞍下的墊子,南市上買來馬嚼子和韁繩,北市上買來長馬鞭。早上辭別父母上路,晚上宿營在黃河邊,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黃河洶涌奔流的嘩嘩聲。早上辭別黃河上路,晚上到達黑山頭,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燕山胡兵戰馬啾啾的鳴叫聲。
行軍萬里奔赴戰場作戰,翻越關隘和山嶺就象飛過去那樣迅速。北方的'寒風中傳來刁斗聲,清冷的月光映照著戰士們的鐵甲戰袍。將士們經過無數次出生入死的戰斗,十年之后才得勝而歸。
木蘭詩原文及賞析13
靄芳陰未解,乍天氣、過元宵。訝客神猶寒,吟窗易曉,春色無柳。梅梢。尚留顧藉,滯東風、未肯雪輕飄。知道詩翁欲去,遞香要送蘭橈。清標。會上叢霄。千里阻、九華遙。料今朝別后,他時有夢,應夢今朝。河橋。柳愁未醒,贈行人、又恐越魂銷。留取歸來緊馬,翠長千縷柔條。
翻譯
殘月未落,在地上留下昏暗的影子。在這樣一個元宵剛過的早春時節,我與客人吟詩酬唱度過了這送別前的不眠之夜,天色已曉。春寒料峭,讓我對即將遠行的詩友無限憐憫,更加上春意未濃,讓人心緒無聊。眼前突然出現幾樹早幾樹早梅,在那梅梢上,尚有數朵殘梅在迎風怒放。潔白的花兒好像對誰依依不舍似的,在東風中滯留殘存,不肯像雪花一樣隨風凋零。它又好像知道友人要就此遠去,所以用撲鼻的清香送他上船,以慰藉他那憂傷的心。你文采高逸,一定會像那明月一樣直上重霄,令人景仰贊嘆。只可惜你所赴任的九華與我相隔千里之遙,路途險阻,今后若欲相見,將會非常困難。今朝分別的情景,我想一定會在你我的心中刻下深深的烙印,會時時再現于你我今后的夢境里的。在那河橋兩側,楊柳尚未睜開惺松的睡眼,想折下一枝送給友人,又恐怕它還不能留人,只能增添自己心中的傷感。暫且留著它吧,等到將來某一天友人重來,楊柳一定是萬條柔枝披拂,那時再以綠柳系馬,定能挽留得住柳系馬,定能挽留得住他。
注釋
靄:即靄靄,形容月光昏暗的樣子。
芳陰:即月影。“芳”是為了增添詞的色彩而加的修飾。
乍:此處是正好剛剛的意思。
顧藉:顧惜。
詩翁:對友人的敬稱。
蘭橈:代指船。橈,船槳。
清標:指清美脫俗的文采。
會:定當,定要。
柳愁未醒:是對柳樹尚未綻芽吐綠的含蓄說法。
行人:指即將遠行的友人。
越魂:指越中送行的詞人自己。
鑒賞
這是一首送別詞,作于作者的詩友欲赴九華走馬上任之際。九華:地名,在今安徽省。
詞的上闋從送別時的天氣、時節寫起,借早春的殘梅加以發揮,謂梅花不肯輕落,是有意要等待這位品格清逸的詩翁,為他送行。下闋借早春的楊柳抒發自己對友人的挽留惜別之情。河橋的楊柳尚未綻芽吐綠,所以不能留人,若以贈別,徒留傷心,只能等到對方歸來之 時,長條千縷,方能留得住他。
“靄芳陰未解,乍天氣,過元宵。訝客袖猶寒,吟窗易曉,春色無聊。”開頭幾句寫詞人與詩友吟詩至曉,時值送別,既傷感又無緒。詞人開篇渲染送別時的清冷無緒,為下文梅的出現作好了鋪墊。
“梅梢,尚留顧藉,滯東風,未肯雪輕飄。知道詩翁欲去,遞香要送蘭橈。”這幾句由“春色無聊”驟然而寫到“未肯雪輕飄”的早梅,給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覺,并以梅的等待和相送,贊美了友人品格文采之高邁。
“清標,會上叢霄。千里阻,九華遙。料今朝別后,他時有夢,應夢今朝。”這幾句先承贊頌之意,然后又抒發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這幾句直接抒懷,表達對朋友的敬重和對分別的傷感,對別后的設想則更細膩地抒發了自己對友誼的珍惜。
“河橋,柳愁未醒,贈行人,又恐越魂銷。留取歸來系馬,翠長千縷柔條。”這幾句借柳抒懷,表達對友人的惜別挽留之意。這幾句表意細膩而委婉,充分利用“柳”和“留”的諧音,把一腔離情抒發得淋漓盡致而又耐人尋味。
在中國古典詩歌的傳統中,梅花是品格的象征,柳枝是感情的象征。詞人以梅花頌人,寫殘梅有心;以柳條送客,寫早柳未發,故無法留住遠行之人。既切合剛過元宵的早春時節,為送別實見之景,又巧妙地托物為喻,傳達出自己的思想感情。總體來說,詞人將一個送別的傳統題材寄托于對梅柳的刻畫中,可以說是別具一格,清雅脫俗。
木蘭詩原文及賞析14
《木蘭詩》
南北朝佚名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譯文
織布機聲一聲接著一聲,木蘭姑娘當門在織布。織機停下來不再作響,只聽見姑娘在嘆息。
問姑娘在思念什么,問姑娘在惦記什么。姑娘并沒有思念什么,姑娘并沒有回憶什么。昨夜看見征兵的文書,知道君王在大規模征募兵士,那么多卷征兵文書,每卷上都有父親的名字。父親沒有長大成人的兒子,木蘭沒有兄長,木蘭愿意去買來馬鞍和馬匹,從此替父親去出征。
到東邊的集市上買來駿馬,西邊的集市買來馬鞍和鞍下的墊子,南邊的集市買來嚼子和韁繩,北邊的集市買來長鞭(馬鞭)。早上辭別父母上路,晚上宿營在黃河邊,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但能聽到黃河洶涌奔流的聲音。早上辭別黃河上路,晚上到達黑山(燕山)腳下,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但能聽到燕山胡兵戰馬啾啾的鳴叫聲。
行軍萬里奔赴戰場作戰,翻越關隘和山嶺就像飛過去一樣快。北方的寒風中傳來打更聲,清冷的月光映照著戰士們的`鎧甲。將士們經過無數次出生入死的戰斗,有些犧牲了,有的十年之后得勝而歸。
歸來朝見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論功行賞)。記功木蘭最高一等,得到的賞賜千百金以上。天子問木蘭有什么要求,木蘭不愿做尚書省的官,希望騎上一匹千里馬,送我回故鄉。
父母聽說女兒回來了,互相攙扶著出城(迎接木蘭)。姐姐聽說妹妹回來了,對門梳妝打扮起來。小弟弟聽說姐姐回來了,霍霍地磨刀殺豬宰羊。打開我閨房東面的門,坐在我閨房西面的床上,脫去我打仗時穿的戰袍,穿上我姑娘的衣裳,當著窗子整理象云一樣柔美的鬢發,對著鏡子在額上貼好花黃。出門去見同營的伙伴,伙伴們都非常驚訝:我們同行十二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蘭是女孩子。
提著兔子的耳朵懸在半空時,雄兔兩只腳時常動彈,雌兔兩只眼時常瞇著(所以容易辨別)。雄雌兩只兔子一起并排著跑時,怎能辨別出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
注釋
1.唧唧(jī jī):紡織機的聲音
2.當戶(dāng hù):對著門。
3.機杼(zhù)聲:織布機發出的聲音。機:指織布機。杼:織布梭(suō)子。
4.惟:只。(惟 通:唯)
5.何:什么。
6.憶:思念,惦記
7.軍帖(tiě):征兵的文書。
8.可汗(kè hán):古代西北地區民族對君主的稱呼。
9.軍書十二卷:征兵的名冊很多卷。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確指。下文的“十二轉”、“十二年”,用法與此相同。
10.爺:和下文的“阿爺”一樣,都指父親。
11.愿為市鞍(ān)馬:為,為此。市,買。鞍馬,泛指馬和馬具。
12.韉(jiān):馬鞍下的墊子。
13.轡(pèi)頭:駕馭牲口用的嚼子、籠頭和韁繩。
14.辭:離開,辭行。
15.濺濺(jiān jiān):水流激射的聲音。
16.旦:早晨。
17.但聞:只聽見
18.胡騎(jì):胡人的戰馬。胡,古代對北方少數民族的稱呼。
19.啾啾(jiū jiū):馬叫的聲音。
20.天子:即前面所說的“可汗”。
21.萬里赴戎機:不遠萬里,奔赴戰場。戎機:指戰爭。
22.關山度若飛:像飛一樣地跨過一道道的關,越過一座座的山。度,越過。
23.朔(shuò)氣傳金柝:北方的寒氣傳送著打更的聲音。朔,北方。金柝(tuò),即刁斗。古代軍中用的一種鐵鍋,白天用來做飯,晚上用來報更。
24.寒光照鐵衣:冰冷的月光照在將士們的鎧甲上。
25.明堂:明亮的的廳堂,此處指宮殿
26.策勛十二轉(zhuǎn):記很大的功。策勛,記功。轉,勛級每升一級叫一轉,十二轉為最高的勛級。十二轉:不是確數,形容功勞極高。
27.賞賜百千強(qiáng):賞賜很多的財物。百千:形容數量多。強,有余。
28.問所欲:問(木蘭)想要什么。
29.不用:不愿意做。
30.尚書郎:尚書省的官。尚書省是古代朝廷中管理國家政事的機關。
31.愿馳千里足:希望騎上千里馬。
32.郭:外城。
33.扶:扶持。將:助詞,不譯。
34.姊(zǐ):姐姐。
35.理:梳理。
36.紅妝(zhuāng):指女子的艷麗裝束。
37.霍霍(huò huò):模擬磨刀的聲音。
38.著(zhuó):通假字 通“著”,穿。
39.云鬢(bìn):像云那樣的鬢發,形容好看的頭發。
40.帖(tiē)花黃:帖”通假字 通“貼”。花黃,古代婦女的一種面部裝飾物。驚忙 一作:驚惶
41.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據說,提著兔子的耳朵懸在半空時,雄兔兩只前腳時時動彈,雌兔兩只眼睛時常瞇著,所以容易辨認。撲朔,爬搔。迷離,瞇著眼。
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兩只兔子貼著地面跑,怎能辨別哪個是雄兔,哪個是雌兔呢?
42. “火”:通“伙”。古時一起打仗的人用同一個鍋吃飯,后意譯為同行的人。
43.行:讀háng。
44.傍(bàng)地走:貼著地面并排跑。
全文賞析
北朝長篇敘事民歌。它的產生年代及作者,從宋代起,就有不同記載和爭議。始見于《文苑英華》,題為《木蘭歌》,以為唐代韋元甫所作。《古文苑》題為《木蘭詩》,以為“唐人詩”。宋代程大昌《演繁露》據詩中“可汗大點兵”語,認為木蘭“生世非隋即唐”;而南宋嚴羽《滄浪詩話》則認為“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之類,“已似太白,必非漢魏人詩”。此后,歷代都有人持“隋、唐人作”之說,但宋代黃庭堅已指出此詩并非韋元甫所作,而是韋“得于民間”(《題樂府〈木蘭詩〉后》)。《樂府詩集》列入《梁鼓角橫吹曲》,亦題《木蘭詩》,云是“古辭”,并引陳釋智匠《古今樂錄》說:“木蘭,不知名。”按《舊唐書·韋元甫傳》載,韋曾任浙西觀察使、淮南節度使等職(黃庭堅謂韋任朔方節度使,誤)。又據《舊唐書·音樂志》所載,可知梁代和北朝樂府歌曲中都存有“燕、魏之際鮮卑歌”,且多“可汗之辭”。因此,《木蘭詩》原先也可能是一首鮮卑歌。流傳江南,譯為漢語,曾入梁代樂府,后又散落民間,而到唐代為韋元甫重新發現,并擬作《木蘭歌》一首(《文苑英華》)。至于“朔氣”二句這樣的對偶詩句,齊、梁詩中已經習見,自是文人加工痕跡。所以現代學者大多認為《木蘭詩》產生于北魏,創作于民間。
《木蘭詩》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在戰場上建立功勛,回朝后不愿做官,顯然也沖擊了封建社會重男輕女的偏見。它“事奇詩奇”(沈德潛《古詩源》),富有浪漫色彩,風格也比較剛健古樸,基本上保持了民歌特色。
《木蘭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技巧,對后世都有深遠影響。宋代樂史《太平寰宇記》載,黃州黃岡縣(今湖北黃陂)有木蘭山、木蘭草原、木蘭湖,木蘭天池等木蘭八景,并引杜牧《木蘭廟》為證。其后,據地方志所載,在今安徽亳州、河南商丘、河北完縣等地,都曾立廟奉祀木蘭,反映出《木蘭詩》的深刻影響。直到今天,舞臺銀幕上的木蘭形象仍然激勵人們的愛國情操。同時,早在韋元甫擬作之前,杜甫《草堂》詩抒寫遷居草堂的歡欣情景,已明顯汲取了《木蘭詩》描述全家歡迎木蘭歸來的表現手法。
木蘭詩原文及賞析15
減字木蘭花·花
玉房金蕊。宜在玉人纖手里。淡月朦朧。更有微微弄袖風。
溫香熟美。醉慢云鬟垂兩耳。多謝春工。不是花紅是玉紅。
翻譯
黃金的花蕊開綻在紅色如玉的花房,恰好放在美人的柔細的手里。朦朧的月亮月光淡淡,時不時吹起微風來卷起美人的衣袖。
柔和清淡的風中,美女似有醉意般酣然入睡,很熟很香,悄悄的,高聳的發髻垂到兩只耳朵下了。謝謝春姑娘的巧奪天工,不像是花般的紅艷,更像是美人肌膚透出的紅。
賞析
這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首詞,運用了以物代人的手法,在花人之間反復掂掇,造成情意綿綿的意境,構思新穎纖巧,獨具藝術風采,形象的寫出了玉人之美。
詞的一開頭就來贊美花:開頭兩句寫花的子房,花的金蕊,玉房金蕊,從正面以文彩艷麗的筆法描繪了花妖艷迷人的姿色,“黃金蕊綻紅玉房”只有牡丹才能配的上“玉房金蕊”的稱號,可見花的婀娜多姿。牡丹結成一束,恰好地插在美女柔細的手里。“金”花與“玉”人相映成趣,柔花與纖手,“宜”字貫串,構成了睡女側睡拈花圖,美麗極了。
“淡月朦朧。更有微微弄袖風。”特寫美女的朦朧美。“淡月”本是“朦朧”的,它好像柔紗,罩在美女的肌體上,更是玲瓏剔透的。加仁輕輕的微風,拂弄著美女的衣袖,多么柔情。一個“弄”字,多么富有人情味。“月”與“風”給予美女的.情愛多么深。靜動結合,美上加美。通過對環境的襯托,帶給人一種玄妙之美,在如此美妙月色中,漂亮的人和漂亮的花相互襯映,月亮將人和花照得潔白無瑕,花偎依著人的手,享受著微風,烘云托月的寫出了花美,人美的一幅美好場景。
下片,寫睡女的熟睡美。第一、二句寫清香送爽,美女酣然沉睡。在柔和滴淡的香氣中,美女不知不覺地如同醉漢進人夢鄉,很熟很香。那高聳的發髻慢慢地垂到兩耳之下了。“溫香”與“熟美”兩個偏正詞組的結合,恰好生動描繪了睡美人的嫵媚神態。那個“醉”也選用精當。除“醉”睡外,再也不會有別的熟睡的情態呈現。
最后一句,“多謝春工。不是花紅是玉紅。”最后兩句點明本詞的題旨“不是花紅是玉紅”。這位朦朧的白中透紅肌體的美女,不是花紅勝過花紅,還是得“多謝春工’。沒有造化萬物的春工造花、造月、造風、造美境,哪會有“溫香熟美”的睡美人呢!
短短四十四個字,花即是人,人即是花,把人面花光渾融一片,婉約柔美,春風滿紙,花光滿眼,人面迷離,容情于景,本是效仿李白《清平調詞》所做,但是刻畫之高法卻不比李白差,首詠人,次詠花,借的美麗襯托出人的美麗。
【木蘭詩原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木蘭詩原文及賞析05-26
《木蘭詩》原文及賞析04-26
木蘭詩原文及賞析03-28
《木蘭詩》原文、注釋及賞析02-22
詩歌《木蘭詩》原文賞析04-15
木蘭詩原文翻譯及賞析12-05
木蘭詩木蘭辭原文翻譯及賞析10-11
【合集】木蘭詩原文及賞析15篇05-31
木蘭詩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02-24
《木蘭詩》原文及翻譯(附作品賞析)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