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木蘭詩》中聲響描寫所體現的女性柔情及英雄氣概
《木蘭詩》是一首由宋朝郭茂倩《樂府詩集》歸入《橫吹曲辭·梁鼓角橫吹曲》中的長篇敘事詩。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木蘭詩》中聲響描寫所體現的女性柔情及英雄氣概,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木蘭詩》中聲響描寫所體現的女性柔情及英雄氣概
《木蘭詩》是樂府詩中的雙璧之一,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盛譽。如張玉谷《古詩賞析》云:“木蘭千古奇人,此詩亦千古杰作。《焦仲卿妻》后,罕有其儔。”沈德潛《古詩源》說:“事奇語奇,卑靡時得此,如鳳凰鳴。慶云見,為之快絕。”張玉谷和沈德潛都提到了《木蘭詩》的“奇”,《木蘭詩》中的“奇”集中體現在木蘭作為一個女性卻代父從軍,并且軍功卓絕的故事上,同時《木蘭詩》的整個行文都體現了這種“奇”。詩中恰切地將女性的柔情與英雄氣概打拼在一起,成功地塑造出了木蘭所具備的豐富個性品格。這首詩被選入各種版本的初中語文教材,教師在講解這篇課文時,應該仔細分析詩歌中所蘊含的“奇”的特點。《木蘭詩》的作者巧妙地用聲響描寫體現了木蘭集女性柔情與英雄氣概于一體的人物形象特點,這也是該詩奇妙之處。《木蘭詩》中有7處聲響描寫,下面筆者對這些聲響描寫進行解析。
《木蘭詩》一開篇就出現了聲響描寫――“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關于“唧唧”的解釋,學者有不同的理解,如袁行霈主編中華書局出版的《中國文學作品選注》認為“唧唧”指嘆息聲,李道英主編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也認為“唧唧”指嘆息聲,而袁世碩主編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和現行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則認為“唧唧”指織布機發出的聲音。
筆者檢索了《全唐詩》《全宋詞》中的“唧唧”一詞,《全唐詩》中“唧唧”共出現27次,其中作嘆息聲解的有14次,如儲光羲《同王十三維偶然作》“想見明膏煎,中夜起唧唧”、李白《庭前晚花開》“結實苦遲為人笑,攀折唧唧長咨嗟”、白居易《琵琶行》“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等,13次作蟲鳴聲或是鳥叫聲,如貫休《輕薄篇二首》其二“木落蕭蕭,蛩鳴唧唧”、李郢《宿杭州虛白堂》“秋月斜明虛白堂,寒蛩唧唧樹蒼蒼”、劉禹錫《鶗鴂吟》“如何上春日,唧唧滿庭飛”等,《全唐詩》中“唧唧”一詞出現了27 次,沒有一處是用來描摹織布機的聲音的。《全宋詞》中,“唧唧”一詞出現4次,4次都用來描摹蟲叫聲,如朱淑真《菩薩蠻》“秋聲乍起梧桐落,蛩吟唧唧添蕭索”、吳潛《生查子》“唧唧暗蛩鳴,點點流螢入”等。由此看來,《全唐詩》《全宋詞》中沒有用“唧唧”一詞來描摹織布機聲音的例子,該詞用于描摹嘆息聲、蟲鳴、鳥鳴聲等。由此可見《木蘭詩》中的“唧唧”應該是指木蘭的嘆息聲。并且,仔細分析《木蘭詩》的前四句詩,亦可知道此處“唧唧”一詞是指嘆息聲。“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若單看這兩句,好像是說木蘭正在織布,但接下來兩句為“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這說明木蘭只是坐在織布機旁,織布機根本沒有啟動,她沒有織布,因為她根本無心織布,只是在不停地嘆息。故筆者認為《木蘭詩》中的“唧唧”解釋成嘆息聲為佳,“唧唧復唧唧”指嘆息啊嘆息,恰好與“唯聞女嘆息”前后呼應,突出木蘭的嘆息聲接連不斷。當今研究中國古典文學卓有成就的張燕瑾教授在其古典文學論著《煮字齋卮言》中對這四句詩有精到的評析,他說:“一個‘唧唧’就已經說明在嘆息了,又重之以‘復唧唧’,作者還覺得意猶未足,最后又寫道‘唯聞女嘆息’,用了‘唯聞’二字,作者如此反復強調,是要告訴讀者木蘭的憂愁深得不能再深,根本無法排解,木蘭是在停機長嘆,而不是邊織邊嘆。”這樣的評析十分到位、十分深刻。開篇四句詩,兩處提到嘆息聲,并且第一處還寫出了嘆息聲的疊加,這必定會引起讀者進行猜測:“木蘭為什么會發出如此沉重的嘆息聲?”從下文我們可以得知,原來木蘭不是嘆息自己沒有擁有愛情,而是慨嘆父親年歲已老,卻被點名入伍,自己又沒有兄長可以代父出征,這表現的是木蘭對父親的憂慮,體現了木蘭的孝順,展現的正是木蘭作為女兒的柔情。
接下來寫木蘭初到前線,這一部分有四處精彩的聲響描寫,這些聲響描寫巧妙地將女性柔情與英雄氣概結合在一起:“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濺濺”在古詩文中常常被用來描摹流水的聲音,如元稹《和李校書新題樂府》“暗水濺濺入舊池,平沙漫漫鋪明月”、唐人法振《陳九溪中草堂》“溪草落濺濺,魚飛入稻田”等。“啾啾”在古詩文中可以用來描摹各種聲音,如鳥鳴聲、猿啼聲、馬嘶聲,甚至是鬼哭聲,總之,它多被用來描摹一種悲戚或是恐怖的聲音,如王翰《飲馬長城窟行》“黃昏塞北無人煙,鬼哭啾啾聲沸天”、陳子昂《宿空舲峽青樹村浦》“的的明月水,啾啾寒夜猿”、劉長卿《送杜越江佐覲省往新安江》“猿鳥悲啾啾,杉松雨聲夕”等。隨軍在黃河黑山宿營,或者聽到黃河的濺濺水聲,或者聽聞了戰馬的凄愴嘶鳴,這兩種聲響描摹出邊地戰場的典型情境,能激發起木蘭戰士的一種英雄氣概和崇高感。而與此同時詩中又兩次提到“不聞爺娘喚女聲”,寫出了木蘭聽著寥落邊關的流水聲、戰馬嘶鳴聲時又不禁回想起在家時父母的呼喚聲之情狀,父母的呼喚聲是那么的溫馨、動人,昔日在家中與父母度過的溫馨時光無法遏制地涌入心間,這為戰場的緊張氣氛又注入了女性柔情。這四處音響描寫,一方面展示了木蘭代父從軍的英勇,另一方面又符合木蘭本為女兒身的事實,若是這部分只體現英雄氣概,而少了“不聞爺娘喚女聲”所展現的女性柔情,這必定會嚴重影響木蘭形象的塑造,也讓詩歌少了一種動人心魄的感染力!
第7處聲響描寫是寫木蘭回到家中,弟弟準備殺豬宰羊時的霍霍磨刀聲。這一處聲響描寫雖然未直接用來展現木蘭的形象,但對塑造木蘭的威武形象亦有很大幫助。“霍霍”一詞到底描摹了怎樣的聲響狀態?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一書給出了很好的詮釋。“霍”原本寫作“靃”,后來省作“霍”,《說文解字隹部》云:“靃,鳥飛聲也。雨而雙飛者,其聲靃然。”《玉篇》亦云:“靃,鳥飛急疾貌。”“霍”字的本義為下雨時兩只鳥迅速齊飛時振動翅膀發出的聲音。雙鳥在雨中齊飛振動翅膀的頻率是非常高的,故而發出急速的“霍霍”聲,“磨刀霍霍向豬羊”意即木蘭的弟弟磨刀的頻率如鳥速飛時振動翅膀那樣快,聲音霍霍然。作者通過對磨刀聲的描摹,展現了一片生氣勃勃的景象,從而將木蘭歸來時,家人欣喜異常的心態表現得很到位,家人不僅為木蘭的卓越戰功感到驕傲,而且為有這樣一個孝順的女兒、懂事的姐姐感到自豪,也再現了家人對木蘭離家十年終于歸來所感到的欣喜與激動之情。這團聚的場景又從側面展現了木蘭身上所體現的女性柔情及英雄氣概的特點。
《木蘭詩》中的7處聲響描寫,通過作者的精心安排,巧妙而又自然地貫穿于詩歌的始終,是幫助我們深入理解這首詩以及把握該詩寫作風格的一條極佳的線索,也是幫助我們透徹認識木蘭形象、揭開木蘭性格特點的一把鑰匙,因而值得讀者細細品味。
原文: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惟聞 通:唯)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一作:愿借明駝千里足)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貼 通:帖;驚忙 一作:惶)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譯文
織布機聲一聲接著一聲,木蘭姑娘當門在織布。織機停下來不再作響,只聽見姑娘在嘆息。
問姑娘在思念什么,問姑娘在惦記什么。姑娘并沒有思念什么,姑娘并沒有回憶什么。昨夜看見征兵的文書,知道君王在大規模征募兵士,那么多卷征兵文書,每卷上都有父親的名字。父親沒有長大成人的兒子,木蘭沒有兄長,木蘭愿意去買來馬鞍和馬匹,從此替父親去出征。
到東邊的集市上買來駿馬,西邊的集市買來馬鞍和鞍下的墊子,南邊的集市買來嚼子和韁繩,北邊的集市買來長鞭(馬鞭)。早上辭別父母上路,晚上宿營在黃河邊,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但能聽到黃河洶涌奔流的聲音。早上辭別黃河上路,晚上到達黑山(燕山)腳下,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但能聽到燕山胡兵戰馬啾啾的鳴叫聲。
行軍萬里奔赴戰場作戰,翻越關隘和山嶺就像飛過去一樣快。北方的寒風中傳來打更聲,清冷的月光映照著戰士們的鎧甲。將士們經過無數次出生入死的戰斗,有些犧牲了,有的十年之后得勝而歸。
歸來朝見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論功行賞)。記功木蘭最高一等,得到的賞賜千百金以上。天子問木蘭有什么要求,木蘭不愿做尚書省的官,希望騎上一匹千里馬,送我回故鄉。
父母聽說女兒回來了,互相攙扶著出城(迎接木蘭)。姐姐聽說妹妹回來了,對門梳妝打扮起來。小弟弟聽說姐姐回來了,霍霍地磨刀殺豬宰羊。打開我閨房東面的門,坐在我閨房西面的床上,脫去我打仗時穿的戰袍,穿上我姑娘的衣裳,當著窗子整理像云一樣柔美的鬢發,對著鏡子在額上貼好花黃。出門去見同營的伙伴,伙伴們都非常驚訝:我們同行十二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蘭是女孩子。
提著兔子的耳朵懸在半空時,雄兔兩只腳時常動彈,雌兔兩只眼時常瞇著(所以容易辨別)。雄雌兩只兔子一起并排著跑時,怎能辨別出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
注釋
唧唧(jī jī):紡織機的聲音
當戶(dāng hù):對著門。
機杼(zhù)聲:織布機發出的聲音。機:指織布機。杼:織布梭(suō)子。
惟:只。
何:什么。
憶:思念,惦記
軍帖(tiě):征兵的文書。
可汗(kè hán):古代西北地區民族對君主的稱呼
軍書十二卷:征兵的名冊很多卷。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確指。下文的“十二轉”、“十二年”,用法與此相同。
爺:和下文的“阿爺”一樣,都指父親。
愿為市鞍(ān)馬:為,為此。市,買。鞍馬,泛指馬和馬具。
韉(jiān):馬鞍下的墊子。
轡(pèi)頭:駕馭牲口用的嚼子、籠頭和韁繩。
辭:離開,辭行。
濺濺(jiān jiān):水流激射的聲音。
旦:早晨。
但聞:只聽見
胡騎(jì):胡人的戰馬。胡,古代對北方少數民族的稱呼。
啾啾(jiū jiū):馬叫的聲音。
天子:即前面所說的“可汗”。
萬里赴戎機:不遠萬里,奔赴戰場。戎機:指戰爭。
關山度若飛:像飛一樣地跨過一道道的關,越過一座座的山。度,越過。
朔(shuò)氣傳金柝:北方的寒氣傳送著打更的聲音。朔,北方。金柝(tuò),即刁斗。古代軍中用的一種鐵鍋,白天用來做飯,晚上用來報更。
寒光照鐵衣:冰冷的月光照在將士們的鎧甲上。
明堂:明亮的的廳堂,此處指宮殿
策勛十二轉(zhuǎn):記很大的功。策勛,記功。轉,勛級每升一級叫一轉,十二轉為最高的勛級。十二轉:不是確數,形容功勞極高。
賞賜百千強(qiáng):賞賜很多的財物。百千:形容數量多。強,有余。
問所欲:問(木蘭)想要什么。
不用:不愿意做。
尚書郎:尚書省的官。尚書省是古代朝廷中管理國家政事的機關。
愿馳千里足:希望騎上千里馬。
郭:外城。
扶:扶持。將:助詞,不譯。
姊(zǐ):姐姐。
理:梳理。
紅妝(zhuāng):指女子的艷麗裝束。
霍霍(huò huò):模擬磨刀的聲音。
著(zhuó):通假字 通“著”,穿。
云鬢(bìn):像云那樣的鬢發,形容好看的頭發。
帖(tiē)花黃:帖”通假字 通“貼”。花黃,古代婦女的一種面部裝飾物。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據說,提著兔子的耳朵懸在半空時,雄兔兩只前腳時時動彈,雌兔兩只眼睛時常瞇著,所以容易辨認。撲朔,爬搔。迷離,瞇著眼。
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兩只兔子貼著地面跑,怎能辨別哪個是雄兔,哪個是雌兔呢? 42. “火”:通“伙”。古時一起打仗的人用同一個鍋吃飯,后意譯為同行的人。
行:讀háng。
傍(bàng)地走:貼著地面并排跑。
賞析
《木蘭詩》是中國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首長篇敘事民歌,也是一篇樂府詩。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沙場,凱旋回朝,建功受封,辭官還家的故事,充滿傳奇色彩。
第一段,寫木蘭決定代父從軍。詩以“唧唧復唧唧”的織機聲開篇,展現“木蘭當戶織”的情景。然后寫木蘭停機嘆息,無心織布,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問一答,道出木蘭的心事。木蘭之所以“嘆息”,不是因為兒女的心事,而是因為天子征兵,父親在被征之列,父親既已年老,家中又無長男,于是決定代父從軍。
第二段,寫木蘭準備出征和奔赴戰場。“東市買駿馬……”四句排比,寫木蘭緊張地購買戰馬和乘馬用具,表示對此事的極度重視,只用了兩天就走完了,夸張地表現了木蘭行進的神速、軍情的緊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緊張的戰爭氛圍。其中寫“黃河流水鳴濺濺”“燕山胡騎鳴啾啾”之聲,還襯托了木蘭的思親之情。
第三段,概寫木蘭十來年的征戰生活。“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概括上文“旦辭……”八句的內容,夸張地描寫了木蘭身跨戰馬,萬里迢迢,奔往戰場,飛越一道道關口,一座座高山。寒光映照著身上冰冷的鎧甲。“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概述戰爭曠日持久,戰斗激烈悲壯。將士們十年征戰,歷經一次次殘酷的戰斗,有的戰死,有的歸來。而英勇善戰的木蘭,則是有幸生存、勝利歸來的將士中的一個。
第四段,寫木蘭還朝辭官。先寫木蘭朝見天子,然后寫木蘭功勞之大,天子賞賜之多,再說到木蘭辭官不就,愿意回到自己的故鄉。“木蘭不用尚書郎”而愿“還故鄉”,固然是她對家園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兒身。天子不知底里,木蘭不便明言,頗有戲劇意味。
第五段,寫木蘭還鄉與親人團聚。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別、年齡的舉動,描寫家中的歡樂氣氛,展現濃郁的親情;再以木蘭一連串的行動,寫她對故居的親切感受和對女兒妝的喜愛,一副天然的女兒情態,表現她歸來后情不自禁的喜悅;最后作為故事的結局和全詩的高潮,是恢復女兒裝束的木蘭與伙伴相見的喜劇場面。
第六段,用比喻作結。以雙兔在一起奔跑,難辨雌雄的隱喻,對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多年未被發現的奧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橫生而又令人回味。
其詩中幾件事的描繪詳略得當,一,二,三,六,七段詳寫木蘭女兒情懷,四,五段略寫戰場上的英雄氣概。從內容上突出兒女情懷,豐富英雄性格,是人物形象更真實感人。結構上使全詩顯得簡潔,緊湊。
這首詩塑造了木蘭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傳奇色彩,而又真切動人。木蘭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幗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矯健的勇士又是嬌美的女兒。她勤勞善良又堅毅勇敢,淳厚質樸又機敏活潑,熱愛親人又報效國家,不慕高官厚祿而熱愛和平生活。
這首詩具有濃郁的民歌特色。全詩以“木蘭是女郎”來構思木蘭的傳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簡安排極具匠心,雖然寫的是戰爭題材,但著墨較多的卻是生活場景和兒女情態,富有生活氣息。詩中以人物問答來刻畫人物心理,生動細致;以眾多的鋪陳排比來描述行為情態,神氣躍然;以風趣的比喻來收束全詩,令人回味。這就使作品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創作背景
《木蘭詩》產生的時代眾說紛紜,但據其最早著錄于陳釋智匠所撰的《古今樂錄》,可證其產生之時代不晚于陳。詩中稱天子為“可汗”,征戰地點皆在北方,則其產生之地域在北朝。詩中有“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但聞燕山胡騎聲啾啾”語。黑山即殺虎山,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東南,去黃河不遠。燕山指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國杭愛山。據此,《木蘭詩》中之戰事,當發生于北魏與柔然之間。柔然是北方游牧族大國,立國一百五十八年(394—552)間,與北魏及東魏、北齊曾發生過多次戰爭。而最主要之戰場,正是黑山、燕然山一帶。429年,北魏太武帝北伐柔然,便是“車駕出東道,向黑山”,“北度燕然山,南北三千里。”(《北史·蠕蠕傳》,蠕蠕即柔然。)
此詩收入《樂府詩集》的《橫吹曲辭·梁鼓角橫吹曲》中,至唐代已廣為傳誦,唐人韋元甫有擬作《木蘭歌》,可以為證。因此,學者們大都認為,民歌《木蘭詩》產生于北朝后期。
作者簡介
郭茂倩(1041年-1099年),字德粲(《宋詩紀事補遺》卷二四有載),北宋鄆州須城(今山東東平)人(《宋史》卷二九七《郭勸傳》),其先祖為太原陽曲人,高祖郭寧,因官始居鄆州。為萊州通判郭勸之孫,太常博士郭源明之子。神宗元豐七年(一〇八四)時為河南府法曹參軍(《蘇魏公集》卷五九《郭君墓志銘》)。編有《樂府詩集》百卷傳世,以解題考據精博,為學術界所重視。《木蘭詩》與《孔雀東南飛》合稱“樂府雙壁”。
作品評價
謝榛:《木蘭詞》云:“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此乃信口道出,似不經意者,其古樸自然,繁而不亂。若一言了問答,一市買鞍馬,則簡而無味,殆非樂府家數。“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絕似太白五言近體,但少結句爾。能于古調中突出幾句,律調自不減文姬筆力。“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此結最著題,又出奇語。若缺此四句,使六朝諸公補之,未必能道此。(《四溟詩話》)
鐘惺:英雄本色,卻字字不離女兒情事。“問女何所思”四語,妙,妙!“昨夜見軍帖……卷卷有爺名”:質得妙,似《焦仲卿妻》詩法。“東市買駿馬……北市買長鞭”:瑣瑣處分,是女郎暴出門行徑。“朝辭爺娘去”……“旦辭黃河去”:辭黃河與辭爺娘間句法變得妙。“萬里赴戎機……壯士十年歸。”初似唐人《紫騮馬》、《關山月》諸律語。“送兒還故鄉”七句如見。“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寫英雄處眾中光景如見。(鐘惺、譚元春《古詩歸》)
譚元春:“昨夜見軍帖……卷卷有爺名”:此等敘法不詳不妙。“暮至黑水頭……但聞燕山胡騎聲啾啾”:瑣瑣路程中寫離家顧戀如訴。尤妙在語帶香奩,無男子征戍氣。“阿姊聞妹來”:補阿姊小弟關目始妙。“雄兔腳撲朔……安得辨我是雄雌。”四語倒在后詠嘆一番。木蘭機警英烈之氣在紙上矣,未可以閑閑比喻讀之。(鐘惺、譚元春《古詩歸》)
胡應麟:此歌中,古質有逼漢、魏處,非二代所及也,惟“朔氣”、“寒光”,整麗流亮類梁陳。又云:《木蘭詩》是晉人擬古樂府,故高者上逼漢、魏,平者下兆齊梁。如“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尚協東京遺響,至“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齊梁艷語宛然。又“出門見火伴”等句,雖甚樸野,實自六朝聲口,非兩漢也。(《詩藪》內編卷三)
陳祚明:木蘭詩甚古。當其淋漓,輒類漢魏,豈得以唐調疑之。此詩章法脫換,轉掉自然。凡作長篇不可無章法,不可不知脫換之妙。此詩脫換又有陡然竟過處,無文字中,含蓄多語,彌見高老。(《采菽堂古詩選》)
沈德潛:事奇語奇,卑靡時得此,如鳳凰鳴,慶云見,為之快絕。(《古詩源》)
賀貽孫:敘事長篇動人啼笑處,全在點綴生活。如一本雜劇,插科打諢,皆在凈丑。《木蘭詩》有阿姊理妝,小弟磨刀一段,便不寂寞,而“出門見火伴”,又是絕妙團圓劇本也。(《詩筏》)
作者生平
北宋須城人,《四庫全書總目》稱“《建炎以來繁年要錄》載茂倩為侍讀學士郭仲裦(郭勸,字中褒)之孫,源明之子,其仕履未詳。本渾州須城(今山東東平縣)人,此本題曰太原,蓋署郡望也”。編撰有《樂府詩集》一百卷,不僅給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樂府詩,也是研究樂府詩的重要著作,“徵引浩博,援據精審,宋以來考樂府者無能出其范圍。”
主要作品
中華書局排印本《樂府詩集》將樂府詩分為郊廟歌辭、燕射歌辭、鼓吹曲辭、橫吹曲辭、相和歌辭、清商曲辭、舞曲歌辭、琴曲歌辭、雜曲歌辭、近代曲辭、雜歌謠辭和新樂府辭等12大類;其中又分若干小類,如《橫吹曲辭》又分漢橫吹曲、梁鼓角橫吹曲等類;相和歌辭又分為相和六引、相和曲、吟嘆曲、平調曲、清調曲、瑟調曲、楚調曲和大曲等類;清商曲辭中又分為吳聲歌與西曲歌等類。在這些不同的樂曲中,郊廟歌辭和燕射歌辭屬于朝廷所用的樂章,思想內容和藝術技巧都較少可取成分。鼓吹曲辭和舞曲歌辭中也有一部分作品藝術價值較差。但總的來說,它所收詩歌,多數是優秀的民歌和文人用樂府舊題所作的詩歌。在現存的詩歌總集中,《樂府詩集》是成書較早,收集歷代各種樂府詩最為完備的一部重要總籍。
歷代歌曲
《樂府詩集》的重要貢獻是把歷代歌曲按其曲調收集分類,使許多作品得以匯編成書。這對樂府詩歌的整理和研究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例如漢代一些優秀民歌如《陌上桑》《東門行》等見于《宋書樂志》,《孔雀東南飛》見于《玉臺新詠》,還有一些則散見于《藝文類聚》等類書及其他典籍中,經編者收集加以著錄。特別是古代一些民間謠諺,大抵散見各種史書和某些學術著作,雜歌謠辭一類所收,多為前所忽視者。至于后來杜文瀾的《古謠諺》等著作,則遠比此書為晚,顯然是在它的基礎上編纂的。
它的編次是把每一種曲調的“古辭”(較早的無名氏之作)或較早出現的詩放在前面,后人的擬作列于后面,使讀者了解到某些文人詩是受了民歌或者前代文人的影響。例如,“相和歌辭”《薤露》和《蒿里》二曲,在《宋書樂志》中,僅載了曹操的擬作,而在此書中卻錄有漢代古辭。曹操的擬作雖然從思想內容到藝術技巧都高于“古辭”,然而要說明這種曲調的來源及其本意,就遠不如古辭明顯,又如《陌上桑》這個曲調,據《古今樂錄》本是漢代的“相和歌”中的“瑟調曲”,在《宋書樂志》中卻只錄了曹操、曹丕的擬作和晉樂所奏的一首改寫屈原《九歌山鬼》的詩;至于《陌上桑》的古辭卻列入了“大曲”一類。在《樂府詩集》中,則首先著錄古辭,使讀者了解曹操等人的作品不過是依古辭的曲調而擬作的新辭。此書還把后人各種擬《陌上桑》而作的詩,都附在后面,如《采桑》、《艷歌行》《羅敷行》《日出東南隅行》《日出行》等等,由此可見,《陌上桑》對后來文人的種種影響。又如,把陸機的求仙詩《東武吟行》和鮑照的《代東武吟》編排在一起,可見同一曲調,可以譜寫成內容完全不同的各種詩歌。
后世影響
《樂府詩集》以音樂曲調分類著錄詩歌,對一些古辭業已亡佚,而其曲調對后人有過影響的樂曲,都作了說明。如“漢橫吹曲”中的《梅花落》、“雜曲歌辭”中的《行路難》,都只有鮑照的擬作為最早,但編者仍把《梅花落》歸入“漢橫吹曲”,并在《行路難》的說明中引證了《陳武別傳》,指出這個曲調在魏晉以前,就在北方牧民中流行,說明它早在漢代可能已經產生。它反映了民歌對文人詩的影響,以及音樂和詩歌的關系,對各種樂曲的相同題目,它指出了前代樂曲與后代樂曲的繼承關系。如“梁鼓角橫吹曲”中的《黃淡思》,編者就引用陳釋智匠的《古今樂錄》,認為即“漢橫吹曲”的《黃覃子》。
《樂府詩集》對各類樂曲的起源、性質及演唱時所使用的樂器等都作了較詳的介紹和說明。書中這些說明徵引了許多業已散佚的著作,如劉宋張永的《元嘉正聲伎錄》、南齊王僧虔的《伎錄》、陳釋智匠的《古今樂錄》等書,使許多珍貴的史料得以保存。這對文學史和音樂史的研究都有極重要的價值。但其中有一些可能出于傳聞,未可信從。
《樂府詩集》也存在一些缺點。清代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中,就曾指出本書把某些文人詩列入樂府題目之中不大恰當。此外,由于它重在曲調,因此所錄歌辭往往和關于曲調的敘述不太一致,如近代曲辭中的《水調歌》,編者認為是隋煬帝游江都時制,而書中所錄“唐曲”,并未注明作者。其實這些曲辭,恐怕是雜取唐人作品而成,如其中“入破”第二首,顯然是杜甫的詩。
關于此書的分類,近代學者也曾有過爭論,如書中的相和歌辭和清商曲辭的界線,梁啟超在《中國之美文及其歷史》中認為“清商”乃漢魏時的“清商三調”,郭茂倩把“吳聲歌”、“西曲歌”稱為“清商曲辭”,而把漢魏的“清商三調”歸入“相和歌辭”是承襲了南宋鄭樵《通志》之誤。黃節不同意梁說,他認為漢代“清商曲”已散佚,魏晉“清商三調”中包含有“相和歌”十一曲,至于隋唐以后,魏晉“清商曲”的曲調亦已不傳,所以鄭樵所列“清商”,只錄晉以后的南方民歌(《〈宋書樂志〉相和與清商三調歌詩為鄭樵〈通志樂略〉相和歌及相和歌三調之所本》及《答朱佩弦先生論清商曲書》)。
《樂府詩集》的版本,有明末汲古閣刊本,清翻刻本和《四部叢刊》影印本。文學古籍刊行社影印宋刊殘本,所缺卷帙,用元刊本和舊抄本配補。今通用1980年中華書局標點校勘本。
《木蘭詩》
《木蘭詩》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首長篇敘事民歌,也是一篇樂府詩。它又名《木蘭辭》。選自宋代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在中國文學史上與《孔雀東南飛》合稱為“樂府雙璧”。《木蘭詩》講述了一個叫木蘭的女孩,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在戰場上建立功勛,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團聚的故事。熱情贊揚了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質、保家衛國的熱情和英勇無畏的精神,以及端莊從容的風姿。它不僅反映出北方游牧民族普遍的尚武風氣,更主要的是表現了北方人民憎惡長期割據戰亂,渴望過和平、安定生活的意愿。它對木蘭的謳歌,顯然也沖擊了封建社會重男輕女的偏見。它“事奇詩奇”(沈德潛《古詩源》),富有浪漫色彩,風格也比較剛健古樸,基本上保持了民歌特色。詩中用擬問作答來刻畫心理活動,細致深刻;用鋪張排比來描述行為情態,神氣躍然;而運用精練的口語,不僅道出一個女子口吻,也增強了敘事的氣氛,更顯民歌的本色。它代表了北朝樂府民歌杰出的成就。
【《木蘭詩》中聲響描寫所體現的女性柔情及英雄氣概】相關文章:
《木蘭詩》中的借代修辭06-07
《木蘭詩》中的鋪排手法10-10
木蘭詩04-13
《木蘭詩》中的一詞多義06-09
《木蘭詩》的木蘭形象賞析06-08
《木蘭詩》全詩賞析02-01
《木蘭詩》教案04-19
《木蘭詩》賞析04-20
木蘭詩教案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