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木蘭詩》的藝術特色和深刻內涵
讀《木蘭辭》,你更能了解“樂府詩”的美妙。讀《木蘭辭》,你會深深地欣賞 “樂府詩”的精彩。深入剖析《木蘭辭》的藝術特色和深刻內涵。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木蘭詩》的藝術特色和深刻內涵。
木蘭辭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
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朝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聲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
愿借明君千里駝,送兒還故鄉。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
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
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
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惶。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兩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這是樂府詩中的《木蘭辭》,一首在中國民間流傳了一千六百多年的一首古詩。詩中,通過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疆場一十二年,屢建功勛,無人發現她是女子。唐代追封為“孝烈將軍”,設祠紀念!赌咎m詩》選自宋朝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是一首北朝樂府民歌。它產生的時代眾說紛紜,但從歷史地理的條件可以判定事和詩可能產生后魏,這詩產生于民間,在長期流傳過程中,有經后代文人潤色的痕跡,但基本上還是保存了民歌易記易誦的特色!稑犯娂肥亲钔陚涞囊徊繕犯柁o總集,其中的民歌,較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和風土人民,分南歌、北歌兩大部分。南歌,即南朝民歌,注重抒情,語言浮華,用詞細膩,風格委婉。北歌,即北朝民歌,題材廣泛,格調雄頸、熱烈、質樸!赌咎m詩》與南朝民歌中的《孔雀東南飛》合稱長篇敘事詩雙壁。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歸入《橫吹曲辭·梁鼓角橫吹曲》中。此辭講述了一個叫木蘭的女孩,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在戰場上建立功勛,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團聚的故事,熱情贊揚了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質、保家衛國的熱情和英勇無畏的精神。全詩以“木蘭是女郎”來構思木蘭的傳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詳略安排極具匠心,富有生活氣息;以鋪陳、排比、對偶、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態,刻畫人物心理,生動細致,使作品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一、《木蘭辭》的時代背景
由司馬氏建立的晉朝,暫短的統一后,就很快滅亡了。晉南遷后,中國內形成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史稱“南北朝時期”。南方歷經了東晉、劉宋、后齊、后梁、后周五個朝代,北中國則由鮮卑、匈奴、羯、氐、羌五個少數民族,先后建立了十六個國家。史稱“五胡十六國”。
北魏(386~557年),是由鮮卑族人在前秦滅亡后,由拓跋珪建立的封建王朝,是南北朝時期北部中國第一個朝代,又稱后魏,拓跋魏,元魏。386年,拓跋部首領拓跋珪建立,改國號為魏,建都平城。439年,統一北方。歷史上,稱之為后魏或北魏。歷經171年,共13個皇帝。534年,北魏分裂成由高歡控制的東魏和宇文泰掌握的西魏,又被高氏和于文氏的北齊北周分別取代。557年,北魏徹底滅亡。
宋人郭茂倩所編《樂府詩集》稱,《木蘭辭》始見于《古今樂錄》一書。查南朝陳后主光大二年時,南朝僧人釋智匠己編成《古今樂錄》,其中就收錄有《木蘭詩》篇目。因此,《木蘭詩》當不至在公元568年以后產生。后郭茂倩《樂府詩集》收入。清·沈德潛的《古詩源》中,也把它排在了南北朝時期的樂府民歌位置上,余冠英先生認為這詩的時代不會產生于“五胡亂華”以前,也不會產生在陳以后,“因為陳代人智匠所編的《古今樂錄》已經提到這詩的題目了。最可能的情形是事和詩都產生在后魏,因為后魏與‘蠕蠕’(即柔然)的戰爭和詩中的地名相合”。結合《木蘭辭》的內容,此詩應該是產生于北魏中前期。這首辭雖然是樂府民歌,但在流傳中也有文人的加工痕跡,但基本上還是保持著民歌的情調。此辭的來源也是民間的故事和傳說中,故而她姓什么就不必探討了。后世的人們就稱之為花木蘭了。
北魏與柔然(也稱蠕蠕)之間曾發生長期的戰爭關系。柔然,在四世紀中,于蒙古高原鄂爾渾河和土拉河流域建立政權,經常騷擾北魏。歷史記載,從公元407年到493年80多年中,雙方發生的大戰役就有15次之多。從《木蘭辭》中敘述木蘭出征路線是:離開家鄉渡過黃后,經過了黑山(即殺虎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東南百里)燕山(即燕然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的杭愛山!赌咎m詩》稱燕山,也與當時情況相契合。這次出擊柔然,迫使柔然退到大漠以北。
公元424年,柔然大檀可汗聽說北魏開國皇帝道武帝拓跋珪之子,明元帝拓跋嗣去世,遂率6萬騎攻入北魏云中,殺掠吏民,攻陷北魏故都盛樂,劍指平城,北魏王庭震動。北魏繼位新帝太武帝拓跋燾繼位時十九歲,他曾在十二歲當太子時,就遠赴河套地區保衛長城,抗擊柔然的入侵,把邊塞軍務整頓的有聲有色。他對柔然的戰術也頗為熟悉,遂力排眾議,親自率2萬騎兵急赴云中救援。柔然依仗人多,重重包圍趕來救援的太武帝拓跋燾及所部,情勢危急。所幸混戰中柔然大將于陟斤被北魏軍射殺,拓跋燾趁勢率軍大縱深地向前穿插突破,北魏將士氣勢大振,奮力突擊柔然軍,柔然軍頓時被攪得一片混亂,拓跋燾得以突出重圍。為徹底擺脫北面柔然與南面南朝劉宋兩面夾擊的威脅,并雪云中被圍之恥,拓跋燾在大敗赫連夏,攻克其都城統萬(今陜西靖邊東北白城子)后,決心集中力量打擊柔然。據《魏書》記載,拓跋燾與眾商議北伐,眾大臣擔心南朝宋軍進攻,與柔然形成南北夾擊之勢,均竭力勸阻,唯太常卿崔浩說:“宋朝聞陛下克“統萬”(城),內心深懷恐懼,必不敢動;柔然自恃遙遠,謂我力不能制,防備松懈已久,故夏則散眾放牧,秋則聚眾南掠,今乘其放牧無備出擊,可一舉滅之。”公元429年,太武帝拓跋燾率眾反擊柔然,大獲全勝。此戰,北魏太武帝領軍長途奔襲,以少勝多出奇制勝,大破柔然,威服高車,為穩定北方創造了有利條件。自此,柔然勢力削弱。雙方雖仍有交戰,但以北魏遠襲居多,柔然主動進攻較少,并時有和親往來。太武帝拓跋燾執政期間先后13次出兵伐柔然,其中勝利11次,另有兩次由于柔然先遁逃而沒有戰果,以公元429年的這一戰果最為輝煌。接著,431年滅夏國,436年滅“北燕”,439年滅“北涼”。在北魏十多年的經營下,到這時才結束了從304年開始的一百多年的黃河流域大亂,中國北部重新統一。這次戰爭是進步的,符合人民愿望的。詩中的木蘭參加了這十多年的統一北方的戰爭,打敗敵人凱旋還鄉。正因為這樣,《木蘭詩》千百年來流傳不衰,木蘭千百年來受到人民的傳頌和贊揚;咎m代父從軍的故事猶如歷史進程中的一朵美麗花朵始終為后人所歌頌景仰。
這也是詩中“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所展現的北魏與柔然的戰爭時斷時續長達十多年之久的戰地輝煌。
二、《木蘭詩的內容和含義》
全辭332字,細分可分為十個部分:
1、在在織機旁的憂慮
2、與父母的對話
3、 物資準備
4、出征路程和內心感受
5、十年戰伐歲月
6、 勝利還朝
7、 與家人團聚
8、回歸女性生活
9、 伙伴的尷尬
10、 結尾
木蘭嘆息聲一聲連著一聲,往日的木蘭,對著門坐在機下織布。機杼聲,“唧唧復唧唧”地穿梭不停。而今天織機停下來,機杼不再作響,只聽見女兒在嘆息,
顯而易見的是女兒心中有事。什么事哪?是為父親年老、體弱多病的擔憂,還是為母親的年邁操勞而難過,還是心中有什么別的愁苦之事哪?顯而易見,這并非等閑之事,其中定有蹊蹺,這就是第一部分的含義。
接下來,是父母與女兒的一番對話。父母詢問女兒嘆息的原因,女兒說出了原委。既沒有別的擔心,也沒有什么憂愁。是昨昨見到了軍帖,知道了可汗要點兵出征,而“十二卷”軍書上,都有老父親的名字。父親年老體弱,自己有沒有兄長替代,思念起來,所以才心中抑郁。然后說出了自己的決定:愿到集市上去置鞍備馬,替父親服役應征。顯然,自己的愿望和主張,最終得到了父母的首肯和同意。
做為習武之家,盔甲和兵械、在這樣的家庭和國度,顯然是必備之物。所以,準備工作只有置辦鞍、馬、鞭、轡,分別用東南西北的四市,表現了積極緊張地做準備工作。而且,當時的情況也確實是這些物件,也不會一處集市。但這東市、西市、南市、北市,卻是充分地現了木蘭從軍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是被動的從軍,而是有著強烈的殺敵報國的愿望。這充分地表現了辭語使用的高明。
投軍的過程是緊張而迫切的。路線是涉黃河、穿黑山,朝行暮宿,餐風露宿,馳馬如飛,先讓戰場是在北方邊陲。因為離開了家,沒有了父母呼喚的聲音,只有黃河流水的聲響和燕山胡騎馬踏深山的“啾啾”聲音,可見前線的氣氛、戰場的情形已經是越來越近了。只用了兩天就走到了前線,夸張地表現了木蘭行進的神速、軍情的緊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緊張的戰爭氛圍。
十年的戰伐歲月,沒有用一般的戰場廝殺、鐵血格斗、行軍布陣、生死較量等手段來描述,但毫不遜色于那些對戰場情勢的描寫!叭f里赴戎機,關山度如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6句30字,既把戰伐歲月的特點形象勾勒出來,又把戰爭景況做了淋漓盡致的表現。既刻畫了將士的艱苦,也描述出了戰爭的殘酷。萬里遙遠,但戰場的光陰像飛一樣過去了。那是軍中的刁斗伴著酷苛的霜雪之寒,和著值更軍士敲擊的單調梆聲,是北方天空那無聲冷月的寒光罩著夜戰將士們鐵甲,是百戰捐軀的將軍,是為國灑血的士卒。就這樣,那些無私無畏的英勇的壯士,還是勝利凱旋了。這里有的語句,后人們懷疑是后世文人加工潤色的。
回到朝廷,朝見了天子。天子的接見,無疑是一種極高的光榮。但是,為父參軍的木蘭,在朝堂的表現,確實不能不讓人受到極大的感動。論功行賞,“策勛十二”、“賞賜百千”——“強”,可見其功勛之高,獎賞之重。可是,當天子問她有什么希望時,她毅然地回答:“木蘭不用尚書郎”,只要求允許她返鄉回家!霸格Y千里足” 希望騎上千里馬,回到故鄉。有的用“愿借明君千里駝”,這也許是傳抄過程中,刻版之誤。足見她不圖榮華富貴和高官厚祿。
下邊的到家情境,是一大團圓的驚喜圖。十年之后,雖是父母年邁,體質孱弱,但聽說女兒歸來,還是卻“出郭”去“相扶將”也就是迎接。那時的“城”與“郭”差別很大!俺恰币话闶侵敢粋城市的中心區,繁化富足的富人區,隔著“池”或“護城河”,然后才是“郭”,所謂“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是較遠的。
足見父母的歡喜之情,妹妹聽說姐姐回來了,趕忙就開始捯飭,要給妹妹個驚喜。
但也有的版本是用“阿姊聞妹來”,意即木蘭是有姐姐,這就客觀地反襯木蘭年齡也并不大。也許這樣用的人有他的思想。而當年還很小的弟弟,顯然已經是大小伙子了,磨刀霍霍,已經開始準備殺豬宰羊,置辦家庭宴會了。這樣歡樂熱鬧的家庭場面,當然連讀者也會被感動的。
到了家的木蘭,回到了自己的閨閣,開了東閣門,坐上了西間床,恢復了女兒模樣,脫去了戰時袍,穿上了昔日閨閣紅妝。按當時的家俗,女兒是住東閣的,而床在西間,所以后來就有了“東床駙馬”、“東床快婿”的稱呼。而女孩子都是愛美的,愛美是女兒的天性,免不了要梳洗打扮一番。“當窗理云鬢”與“對鏡貼花黃”則是恢復少女模樣的的過程和恢復之后靚麗的兩層意味的重合。
勝利歸來的戰友,在戰場上是手足與共的兄弟,回來后當然眼相互探視,但誰也想不到,昔日同生共死的戰友,竟然是個美麗的青春少女。那當然會十分的尷尬了。
最后,用雌兔雄兔打比方(比喻),平時,雄兔是愛動的,沒有老實的時候,而雌兔總是安穩沉靜、眼迷離著。但是,兩只兔子一起在地上跑起來,你就不好辨別那只是雄,那只是雌了,就辯不出公母了。這既是對木蘭從軍多年未被發現的奧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橫生而又令人回味。也令人體現出木蘭的自豪心情,這一比喻設想新奇、獨特、大膽,表現了我國古代民歌爽朗質樸的特色。
三、《木蘭辭》的感情特色
作為形象思維的文學藝術,是以情為底蘊來打動讀者的。即便是是雜文、論說文,也是以“情理”來說服人的。散文,突出的更是“情愫”,而詩歌,則是感情的奔放。
《木蘭辭》的感情是十分突出的,然而這突出的感情,又是極其含蓄。從開篇的“當戶織”,就非常明確地把木蘭心中的“憂慮”,很清楚地表達了出來。盡管木蘭極力否認自己的“所思”、“所憶”,到底還是把自己“見軍帖”后,“阿爹無大兒,木蘭無長兄”的憂情吐訴了出來。統攬全詩,木蘭的感情,可以用這樣的幾種情感來概括:
親情,鄉情,友情,愛國報國情,來概括。這篇辭的中心思想,就是木蘭替父從軍、報效國家、歷經十年的戰爭,勝利歸來,不圖高官厚祿,回到自己的家鄉,和親人團聚,從而表現了“女兒”不輸“兒男”的這么一個主題。
親情的表達,從開始的“嘆息”和 “與父母的對話”,直到“市鞍馬”和“替爺征”,無不強烈地反映出對雙親的摯愛之情。在黃河邊、黑山頭的暮宿,雖然“不聞爺娘喚女聲”,但是父母的聲音猶似在耳。黃河流水的滔滔聲浪,掩山胡騎的啾啾聲響,不曾掩去她頭腦中爺娘喚女的思緒。得勝還朝、于名堂中朝見天子,她 “不用尚書郎”和“愿借”、“送兒還故鄉”則是表達了她惦記家中的老父、老母,急于回鄉侍奉雙親的心情。從“爺娘聞女來”
到小弟弟“磨刀霍霍向豬羊”,可以看出她的“姊妹”、“姐弟”之情的真摯、和諧與深厚。
鄉情的突出表現,和親情的表達既有重疊之處,也有單獨表現。她的深摯的鄉情,之所以那么強烈,就是因為家鄉有親愛的父母、深情的姐妹、可愛的小弟。此外,十年的戰伐歲月概括的“壯士十年歸” 的 最后一個字 “歸”字,就很明顯的說明了他對故鄉的留戀和祈盼!皻w”字,的基本意義就是“回家”,何況是闊別十年。
鄉情這種感情是很不得了的感情。它既是親情的延伸升華,又是一種獨立的情感。有的是家鄉眾多的親人使你特別想念,即或是有血緣關系的親人已經不在那里了,但是鄉親、鄰親還在,也會使你無法割舍那種強烈的情懷。因為,那里的水土賦予了你的生命,把你養大。也許,那里未必有別處那么風光美妙,但是,你仍然會特別熱愛它。那里有著你無窮無盡的美好的記憶,那里有著你許許多多美妙的故事,有著你生命的點點滴滴,有著你艱難或幸福時光的種種痕跡,牽系著你魂靈的絲絲神經。
在親情、鄉情的基礎上,毫無疑問,就必然會有愛國之情。辭中的愛國之情,表現在她毅然決然地決定替父從軍、置辦鞍馬、辭家奔赴前線、經受住殘酷而漫長戰爭考驗、最后取得勝利班師回朝,收到天子的名堂接見。
除親情、鄉情、愛國情之外,木蘭和戰友們的友情也是深厚的。伙伴們成群結伙地來探望她、拜訪她,他們之間也許有高官名將,也許有廟堂宰輔,都匯聚在一起,前來看她,足見她有極好的人脈關系。卻發現他是個女郎,因而也十分尷尬。
四、《木蘭辭》中的稱謂
《木蘭辭》里有“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的詩句,有些學者認為,這說明在漢魏六朝時“爺”是對“父親”的稱謂。但現代,“爺”含義成了“祖父”,而“父親”的概念則由“爹”來稱呼了。
現代鄂東的黃岡黃陂一帶,至今依然稱父親叫爺,而喊父親的父親為爹。這證明花木蘭這位巾幗英雄也許是鄂東人氏!伴L兄”這個詞,今天在鄂東也沿用著。
《木蘭辭》中的稱謂也有好幾處交叉使用的情況!翱珊埂迸c“天子”交叉, “可汗”是古代西北民族對君主的稱呼,“天子”是封建社會漢族對君主的稱呼?墒窃谶@首詩中“可汗”卻成了“天子”的同義詞。這其中的原因是在《木蘭辭》創作的時代,漢胡已經開始了融合,漢語里已有了外來語的成分。比如說北魏的皇帝,把姓由拓跋氏改成元,那么“可汗” 與“天子”的稱謂也就統一了。唐太宗這位天子,外族曾稱其為“天可汗”,南北朝時期,正值民族大融合時期,在一些文人和百姓之間,“可汗”是舊稱呼、“天子”、“皇帝”是新稱呼,那么在這個過渡時期,“可汗”與“天子”混稱也就不足為怪了。
五、辭的藝術特色
運用民間語言,展現精湛藝術性,使這首詩語言質樸精練、對仗工整,格律鮮明,十分尚口,自然地具有音樂性。全詩以五言為主,也穿插著七言或較少的九言句,長短相間,錯落有致,豐富多彩。再加比喻的新穎、設問恰如其分等民歌傳統的表現手法,使全詩語言既質樸剛勁,又富有濃烈的民歌風味,顯示了精湛的語言造詣。
全詩既有生動活潑的口語,又有精致優美的麗句,語言技巧是很高的。按著事實的開始到結局,一氣呵成地結束。
運用復疊的句子,用同樣的句式,重疊強調是一大特色。詩中運用了一系列排比句式,如“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聲啾啾”不僅沒有令人感到累贅,還為全辭增加了極大的光彩。記敘木蘭歸來,舉家親人迎接,也運用了一系列排比句式:不但加強了語言的感染力,也更加突出了全家人親情的深重!盃斈锫勁畞怼;阿姊聞妹來……;小弟聞姊來……”,這些句子不呆板,和諧一致、活潑生動,藝術效果格外打動讀者。
對偶句的運用“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朔氣”對“寒光”,“傳’對”照”,“金柝”對“鐵衣”;以及 “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中的旦辭——暮至,黃河——黑山和“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當窗——對鏡,理——貼,云鬢——花黃;這些鏗鏘的韻律,不僅生動活潑,朗朗尚口,令人記憶深刻,而且極大地增強了辭的魅力。
重疊詞,如“唧唧”“濺濺”“啾啾”霍霍”的使用 “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等頂針格的使用,不光使全辭連接緊湊、抑揚頓挫,瑯瑯上口,也更具音樂性。使全詩語言剛健質樸。富有濃厚的民歌風格和浪漫情趣,顯示了語言的精湛、文字功夫的造詣之深。
六、值得注意的詞的理解
唧唧:是嘆息的聲音,不是織布或它他聲音。
機杼:就是織布用的梭子。
鞍韉:鞍是馬鞍子,架在馬背上,人騎在上面。
韉(音jian尖)是馬鞍下邊的較厚墊子,夾在鞍子和馬背中間,防止卡傷馬背。
戎機:軍機,指戰爭。
策勛:記功勞。
所欲:什么要求。
不用:不當、不做、不任的意思。
愿馳千里足:一作愿借明駝千里足《酉陽雜俎》說“駝日行千里”。
撲朔:是指兔腳上的毛蓬松散開,雄兔跑起來,腳上的毛就蓬松起來。
迷離:原指模糊不清、難以分辨,這里指雌兔眼睛被長毛遮蔽樣子。
木蘭詩的簡介
北朝長篇敘事民歌。它的產生年代及作者,從宋代起,就有不同記載和爭議。始見于《文苑英華》,題為《木蘭歌》,以為唐代韋元甫所作!豆盼脑贰奉}為《木蘭詩》,以為“唐人詩”。宋代程大昌《演繁露》據詩中“可□大點兵”語,認為木蘭“生世非隋即唐”;而南宋嚴羽《滄浪詩話》則認為“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之類,“已似太白,必非漢魏人詩”。此后,歷代都有人持“隋、唐人作”之說,但宋代黃庭堅已指出此詩并非韋元甫所作,而是韋“得于民間”(《題樂府〈木蘭詩〉后》)!稑犯娂妨腥搿读汗慕菣M吹曲》,亦題《木蘭詩》,云是“古辭”,并引陳釋智匠《古今樂錄》說:“木蘭,不知名!卑础杜f唐書·韋元甫傳》載,韋曾任浙西觀察使、淮南節度使等職(黃庭堅謂韋任朔方節度使,誤)。又據《舊唐書·音樂志》所載,可知梁代和北朝樂府歌曲中都存有“燕、魏之際鮮卑歌”,且多“可□之辭”。因此,《木蘭詩》原先也可能是一首鮮卑歌。流傳江南,譯為漢語,曾入梁代樂府,后又散落民間,而到唐代為韋元甫重新發現,并擬作《木蘭歌》1
首(《文苑英華》)。至于“朔氣”二句這樣的對偶詩句,齊、梁詩中已經習見,自是文人加工痕跡。所以現代學者大多認為《木蘭詩》產生于北魏,創作于民間。
《木蘭詩》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在戰場上建立功勛,回朝后不愿作官,但求回家團聚的故事。詩中熱情贊揚了這位奇女子勤勞善良的品質,保家衛國的熱情,英勇戰斗的精神,以及端莊從容的風姿。它不僅反映出北方游牧民族普遍的尚武風氣,更主要的是表現了北方人民憎惡長期割據戰亂,渴望過和平、安定生活的意愿。它對木蘭的謳歌,顯然也沖擊了封建社會重男輕女的偏見。它“事奇詩奇”(沈德潛《古詩源》),富有浪漫色彩,風格也比較剛健古樸,基本上保持了民歌特色。詩中用擬問作答來刻畫心理活動,細致深刻;用鋪張排比來描述行為情態,神氣躍然;而運用精練的口語,不僅道出一個女子口吻,也增強了敘事的氣氛,更顯民歌的本色。它代表了北朝樂府民歌杰出的成就。
《木蘭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技巧,對后世都有深遠影響。宋代樂史《太平寰宇記》載,黃州黃岡縣(今湖北黃岡)有木蘭山、木蘭鄉、木蘭廟,并引杜牧《木蘭廟》為證。其后,據地方志所載,在今安徽亳縣、河南商丘、河北完縣等地,都曾立廟奉祀木蘭,反映出《木蘭詩》的深刻影響。直到今天,舞臺銀幕上的木蘭形象仍然激勵人們的愛國情操。同時,早在韋元甫擬作之前,杜甫《草堂》詩抒寫遷居草堂的歡欣情景,已明顯汲取了《木蘭詩》描述全家歡迎木蘭歸來的表現手法。至于元稹《估客樂》“出門求火伴,入戶辭父兄”,以及白居易《戲題木蘭花》“怪得獨饒脂粉態,木蘭曾作女郎來”,都可見出《木蘭詩》在中唐已膾炙人口。
相關內容
作者不詳:
木蘭詩,是我國南北朝時期的一首北朝民歌,選自宋代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
編者簡介:
郭茂倩(1041-1099),字德粲(《宋詩紀事補遺》卷二四),鄆州須城(今山東東平)人(《宋史》卷二九七《郭勸傳》)。勸孫,源明子。神宗元豐七年(1084)時為河南府法曹參軍(《蘇魏公集》卷五九《郭君墓志銘》)。編有《樂府詩集》百卷傳世,以解題考據精博,為學術界所重視。
《木蘭詩》在中國文學史上與南朝的《孔雀東南飛》被合稱為“樂府雙璧”。
【《木蘭詩》的藝術特色和深刻內涵】相關文章:
《木蘭詩》的藝術特色分析06-08
《木蘭詩》的藝術美03-25
《木蘭詩》的藝術結構分析03-11
《長恨歌》一詩的主題和藝術特色09-14
木蘭詩的譯文和原文03-22
木蘭詩原文和翻譯01-06
李商隱“無題” 詩的藝術特色03-23
論《木蘭詩》主題思想的多重性和深刻性03-15
《將進酒》一詩的藝術特色06-21
杜甫寫雨詩的藝術特色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