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語文教學反思(5篇)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語文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語文教學反思1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李白所寫的一首七言絕句,短短的28個字表達了一種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同時又有一種闊大深遠的意境。這是唐代時期非常盛行的送別詩中的佳作,讀來很有韻味。
上這首詩前,我的本意既想教給學生一種學習古詩的方法,又希望學生能發散思維,大膽想象詩人與朋友分別時的畫面。
于是,在教學設置上,我先讓學生讀,按照平長仄短的規律讀,同時在我手勢的引導下反復讀,讀出詩的節奏、讀出詩的韻味。在反復的誦讀中,學生對古詩的興趣被激發。在熟讀的基礎上讓學生想象詩中的畫面,進而理解詩的意思。
之后引導學生理解整首詩發生的背景、體會煙花三月的美景、感受詩人李白的依依不舍并進行感情朗讀,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非常的高。
有人說:詩歌是無聲的音樂。因此在課堂中要讓學生享受古詩的韻律美,畫面美以及整體美,以達到情感熏陶的目的。“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心雕龍》。
要使學生披文以入情,教師就必須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使學生披文入境,進而入情。在“悟詩情”教學環節時我讓學生先朗讀古詩再觀察圖畫最后音樂渲染,通過移情,換位思考:“如果你就是李白,李白就是你。
你會對即將離開的孟浩然說些什么?”學生的情感體驗被調動起來,紛紛發表自己的觀點,課堂上流淌的是詩意的語言,涌動的是真實的情感,碰撞的是思維的火花。在感悟詩中的情感后,我讓學生配上《高山流水》的古箏音樂誦讀一番,有幾個孩子還情不自禁的跟著搖頭晃腦起來。課堂最后,我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理解,帶著這份依依不舍和著音樂唱起《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孩子們的心境達到了沸點。
教學中,我注重拓展課堂的容量,通過對古詩相關資料的滲透讓簡單的古詩變得更加的充實。如:介紹黃鶴樓、黃鶴樓和廣陵的位置、李白和孟浩然的友情以及李白寫給孟浩然的那首《贈孟浩然》。
短短的四十分鐘,相信孩子們有所收獲了,知道用平長仄短的規律吟誦古詩,知道學習古詩的方法。
當然這節課也存在著一定的不足,如課堂設計還是遵循以前的知詩人,解詩題,明詩意,悟詩情,只是加了后面的吟唱。另外教學中還是缺乏一定的教育機智,自己的情緒容易受學生的影響。今后自己還得多加鉆研業務,博取眾人之長,逐漸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語文教學反思2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李白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送別詩,但它卻不同于“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樣一種深情體貼的送別。從李白、孟浩然兩人關系來看,雖帶有一絲依戀,幾許惆悵,更多的是李白表達自己的敬仰與向往,是一種富有詩意的送別。也正是基于這一點,文章充滿了詩情畫意。
在教學中注重體會一:煙花三月下揚州——三月的揚州煙霧迷蒙、繁花似錦。在這春光明媚的陽春三月,是大家相聚的大好時光,可好友即將遠行,分別時的戀戀不舍使人感到憂傷。陽春三月的美景與故人離別時的憂傷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為后面學生的想象做好鋪墊。在交流過程中,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抓住“煙花三月”的傳神,來引發學生對春天美景的遐想,聯想長江兩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遠”。借著一喜一憂讓學生說說、演演臨行前,李白的心情如何?又會對孟浩然說些什么?讓學生通過感受、理解,再用言語、行動表達內心情感,融理解、感受、運用于一體。
教學中注重體會二:“帶著朋友的句句叮嚀,孟浩然毅然乘船東去,只留下李白一人獨自站在江邊遠望,遠望……他望到些什么?”以一個問題為發散點,給學生們營造自主學習的氛圍,學生可以根據對詩文的理解,從各個方面去思考,感悟,從而激活學生的思維,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和能力。當學生提到“孤帆”一詞時,我馬上設疑:“這時長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為什么只見“孤帆”?
站在岸邊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遠心里會想些什么?”這樣用三個帶有層次性的問題,引發學生思考,目的是開啟學生思維,實現學生與文本對話,與詩人對話。學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理解,去領悟,用自己的語言去溝通,去表達。最后讓學生通過朗讀把李白的戀戀不舍傳遞給遠方的孟浩然,讓他們的友情天長地久,引領學生達到聲如耳聞,形如目睹,景如親臨,情同身受的意境,與文章達到共鳴。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語文教學反思3
古詩是中華文化的精粹,可以說詩中情濃,課中亦情濃。我整堂課的設計都力求圍繞一個情字。
首先是理解詩題整體把握情。開頭音樂的渲染,地理位置的版畫,李、孟關系的了解都使學生對時代背景、寫作背景有個比較全面的了解,為后面深悟詩情奠定基礎。其次是賞析詞句深入體驗情。這一環節以李白、孟浩然關系為鋪墊,將體驗情感的過程推向高潮。再次是反復的誦讀,最終悟詩情。這一環節“讀”占鰲頭。激情的引讀、個性化的練讀、充滿激勵的范讀、情緒高昂的賽讀等都使師生情感得到進一步升華。
回顧上過的一節課,似乎總有遺憾,課上還有一些地方對學生估計不足,對教材吃得不透。有時表面看似“開放”,但學生的思維沒有真正放開;有時放得太開,收不回來;有時甚至還是老師領著學生的思維走。
曾老師曾對我說過這樣的一句話:“備課有多深,上課就能走多遠。”當時不太明白話中蘊含的道理,自上了這堂課后對這句話有了新的認識。上古詩前要做大量的準備,查閱相關資料,搜集圖片,制作課件,有時候一張圖片都要做再三的斟酌。教師教學能力的積淀會促進學生學習習慣的積淀,做一名新教師,應在生活中多積累,多觀察,多思考,用全部的精力、經驗、心血、時間來備好每一節課,使每一節課都成為精品。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語文教學反思4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們:
大家好,今天能和大家一起研討古詩的教學模式,我感到萬分榮幸,在這兒,我要感謝我們學校領導給我的這次寶貴的鍛煉機會,感謝局領導一次又一次的悉心指導,感謝四年級教研組的老師們給與我的支持和幫助,還要感謝在座的老師們給與我的鼓勵,這節課我執教的是四年級上冊《古詩兩首》中的第一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是一首千古傳誦的名篇,重點是引導學生感悟詩歌的內容,品味古詩的意境,體會朋友間的情誼。這節課下來,我的總的一個感受就是:“怎一個情字了得!”大家都知道,短短的二十八個字,卻寄情于景,為我們用語言文字描繪了一幅江畔送別圖,我自己在備課的時候,無數次的誦讀的時候,都被詩中情深深感動了,怎樣把這種情感傳遞給學生呢?劉勰曾經在《文心雕龍》里說過這樣的一句話:“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所以在預設教學設計的時候,我是這樣想的:在感悟準備階段,讀懂詩題,整體把握情,在讀悟階段,想象意境,賞析詞句,體驗情,最后在感悟的形成階段,反復誦讀體會情。從今天的課堂效果看,基本達到了預期目標,學生通過誦讀理解感悟到了詩歌的`內容,通過品悟交流體會到了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有效達成了三維目標。我以為比較突出的有:
一、注重多種形式的讀。
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還曾經說過:“學習語文主要是讀,聽別人讀,自己讀,七讀八讀,課文讀熟了,內容也就理解了。”所以,我還設計了多種形式的讀,默讀、朗讀、齊讀、引讀。做到讀有層次,讀有要求,讀有指導,讀有評價。以讀悟情,以讀入境。尤其是引導學生讀后兩句的時候,我創設情境發自內心的引讀,使學生不禁進入詩中意境,為情所動,隨情而讀!
二、注重讓學生入情、入境地感悟。
本節課的教學我沒有停留在傳統教學中字、詞、句的解析,也沒有停留在讀、背等應付考試的知識點的掌握上,而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讓學生帶著獨特的個性色彩在生動感人的離別場景中讀悟結合,品味別意,感悟真情,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無窮魅力。要讓學生從短短四句詩中去體會詩人的情感,感悟詩歌的意境,無疑是有很大的困難。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深入文本,超越文本,發揮想象,用自己的語言、動作、神情等,去再現這感人的“話別場面”。學生通過想象當時分別的情景,走進了詩句,走入了詩人的內心,品味到了詩人豐富的情感世界,感受到了兩位詩人濃厚的友情。
然而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課后靜靜地反思,覺得在初讀環節,還應再多找幾個學生讀讀,擴大學生的朗讀面;在學生想象朋友告別的情景時,還應再深入些,還應再多找些學生想象當時告別的畫面,使學生更深刻地體會他們分別時的依依惜別之情,最后我想說,反思是為了提高,展示是為了做得更好,希望大家提出批評指正意見,謝謝大家。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語文教學反思5
四年級上冊《古詩兩首》中的第一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一首千古傳誦的名篇。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感悟詩歌的內容,品味古詩的意境,體會朋友間的情誼。詩的起句“故人西辭黃鶴樓”緊扣題旨,點明送行的地點及自己與被送者的關系。第二句“煙花三月下揚州”,緊承首句,寫送行的時令與被送者要去的地方,這清麗明快的詩句,正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愉快與向往。但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詩人,當友人揚帆遠去的時候,惜別之情油然而生。詩的第三、四句正是寫李白送別詩友時的惜別深情。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也嘗試運用“板塊教學”理論,在教學過程設置上設計了五大板塊:初讀詩文,整體感知——自主感悟,理解詩意——品讀詩句,體會詩境——賞讀全詩,背誦全詩——延伸拓展,積累詩歌。
在教學時力求做到以下幾點:
1、層次分明,循序漸進。
2、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如在自主感悟,理解詩意這一環節,我讓學生通過自學與小組學習相結合,讓學生充分地發表自己的見解,訓練學生自學和口語表達能力。
3、注意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如感悟煙花三月的美麗,體會作者對友人在這么美麗的三月到揚州去的喜悅和羨慕之情。再如創設情景,讓學生先朗讀古詩再觀察圖畫最后音樂渲染,想象詩人與友人分別時的情景:如果你就是李白,你會對即將離開的孟浩然說些什么?孟浩然又會說些什么呢?
4、加強了課內外的聯系,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增加閱讀的積累,感受古詩的悠遠流長。在“延伸拓展,積累詩歌”這一板塊時,我補充了《別董大》、《芙蓉樓送辛漸》、《送元二使安西》等幾首送別詩,擴大閱讀面。
存在問題:
1、在初讀環節,還應再多找幾個學生讀讀,擴大學生的朗讀面。
2、節奏顯得前松后緊,整體把握不夠好,造成學生賞讀全詩的時間不夠,背誦古詩的積極性不高。
3、雖然注意讓學生通過想象當時分別的情景,但還不夠深入,應進一步走進詩句,更深刻地體會詩人與友人分別時的依依惜別之情。
4、教學語言不夠精煉,有時喜歡重復學生的話。
反思是為了提高。在這里寫下自己的反思,希望大家提出批評指正意見,使我在今后能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