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贈孟浩然》賞析

時間:2024-09-26 19:25:05 孟浩然 我要投稿

《贈孟浩然》賞析

《贈孟浩然》賞析1

  《贈孟浩然》賞析鑒賞

  作者:李白

  吾愛盂夫子,風流天下闡。

  紅顏①棄軒冕②,白首臥松云③。

  醉月頻中圣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⑤。

  【《贈孟浩然》說文解宇】

  ①紅顏:指年青的時候。②軒冕:指官職。軒:車子。冕:高官戴的禮帽。③臥松云:隱居。④中圣:中酒,就是喝醉的意思。⑤清芬:指美德。

  【《贈孟浩然》賞析鑒賞】

  李白與盂浩然的友誼是詩壇上的一段佳話。二人彼此結識,固然不乏飲酒唱和、攜手邀游的樂趣,但是至為重要的,則是在追求情感的和諧一致,尋求靈性飄逸的同伴和知音,這首詩就是二人友誼的見證。

  首聯即揭出“吾愛”二字,親切摯懇,言由心出,一片真情掩蔽全篇。“孟夫子”,點出所愛之人,扣緊題目。孟浩然比李白長十二歲。年歲既長,襟懷磊落,生性瀟灑,詩才又特出,自然夸李白仰慕欽敬,所以才以“夫子”相稱。“夫子”非章句腐儒,那是作者鄙夷不恥的,這是對孟浩然倜儻曠放生涯的贊譽。果然,下面使補充遭:“風流天下聞。”

  接下來一聯,作者集中筆墨刻畫這位儒雅悠閑的“孟夫子…形象:“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紅顏”對“白首”,當是概括了盂浩然漫長的人生旅程,“軒冕”對“松云”,則象征著仕途與隱遁,象征著富貴與淡泊。前者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后者雖有人表示傾慕,但未見有幾人能守本持一。盂浩然不同,他拋棄了功名富貴,便安心林下,終日與勁松白云為伍。自少至老,心志如一。這里,一“棄”,一“臥”,準確生動地描繪出孟浩然對人生所作出的抉擇。其欲擺脫世俗羈絆的高風亮節(jié),其迷戀山水的自得之貌,呼之欲出,形神畢現。

  “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這一聯寫盂浩然閑居無事,日以飲酒賞花為樂。前一聯作縱向勾勒,此一聯則作橫向鋪染,縱橫反復,詳盡描繪了孟浩然的'隱士風流。寫此,意在突出孟浩然的灑脫不拘。同時,也愈益顯出二人的靈犀相通。

  尾聯在贊譽對方時發(fā)出由衷的喟嘆:“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終日以“高山”喻對方,流露無限幕敬之情,又與首句呼應:“安可仰”,翻進一層,以己之慚愧不如進行反襯。逮就自然逼出結句——對孟夫子,自己只能徒然向他清幽芬芳的人品拜揖。這是禮贊,這是天性率真的詩人向自己愛慕的人坦露出的赤誠。

《贈孟浩然》賞析2

  《贈孟浩然》

  作者:李白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

  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注解】:

  1、紅顏:指年青的時候。

  2、軒冕:指官職,軒:車子;冕:高官戴的禮帽。

  3、臥松云:隱居。

  4、中圣:中酒,就是喝醉的意思,

  5、清芬:指美德。

  ①醉月:賞月醉酒。

  ②中圣:古時嗜酒的人把清酒叫做圣人,濁酒叫做賢人。中圣,就是中酒(喝醉了)的隱語。

  ③迷花:迷戀花卉,指過隱居生活。

  ④不事君:沒有做官。

  名句

  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

  這兩句是說,孟浩然每于皓月當空的夜晚,把酒臨風,往往至于沉醉;他迷戀花卉,熱愛大自然,過著隱居生活,沒有事奉君王。詩句表明了孟浩然的生活方式,這就是李白愛他,成為忘年交的原因。直接抒情,運筆自然,有風神飄逸之致,疏朗古樸之風。

  【韻譯】:

  我敬重孟浩然先生的莊重瀟灑,

  他為人高尚風流倜儻聞名天下。

  少年時鄙視功名不愛官冕車馬,

  高齡白首又歸隱山林摒棄塵雜。

  明月夜常常飲酒醉得非凡高雅,

  他不事君王迷戀花草胸懷豁達。

  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著他?

  只在此揖敬他芬芳的道德光華!

  二:

  我喜愛超然物外的孟浩然,你舉止風流瀟灑天下聞名。

  年輕時你就鄙棄功名富貴,老來隱臥深山陪伴著松云。

  對月暢飲常常是盡醉為歡,迷戀山花不愿意侍奉國君。

  你的品格像高山難以仰攀,只有在此作揖向你表敬心。

  賞析:

  《贈孟浩然》是唐代大詩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詩。該詩大致寫在李白寓居湖北安陸時期(727——736),此時他常往來于襄漢一帶,與比他長十二歲的孟浩然結下了深厚友誼。詩的風格自然飄逸,描繪了孟浩然風流儒雅的形象,同時也抒發(fā)了李白與他思想感情上的共鳴。全詩推崇孟浩然風雅瀟灑的品格。首聯點題,抒發(fā)了對孟浩然的欽慕之情;二、三兩聯描繪了孟浩然摒棄官職,白首歸隱,醉月中酒,迷花不仕的高雅形象;尾聯直接抒情,把孟氏的高雅比為高山巍峨峻拔,令人抑止。

  本詩是李白游襄陽訪孟浩然后所作。李白與孟浩然的友誼是詩壇上的一段佳話。風流瀟灑的詩人性格,邈然超世的隱者之心,是兩位詩人成為知交的根本原因,而這首詩就是他們二人友誼的見證。全詩推崇孟浩然風雅瀟灑的品格。首聯點題,抒發(fā)了對孟浩然的欽慕之情;二、三兩聯描繪了孟浩然摒棄官職,白首歸隱,醉月中酒,迷花不仕的高雅形象;尾聯直接抒情,把孟氏的高雅比為高山巍峨峻拔,令人抑止。李白通過描寫孟浩然不慕名利自甘淡泊的清高品格,表達了真摯的崇敬之情,也流露出自身對隱逸生活的向往。

  首聯點題,開門見山地表達了李白對孟浩然的欽敬仰慕之情。一個“愛”字為全詩奠定了基調,提綱挈領,總攝全詩。孟浩然比李白長十二歲,襟懷磊落,生性瀟灑,詩才出眾,李白仰慕不已,故以“夫子”相稱。

  中間兩聯集中筆墨刻畫了這位儒雅悠閑的“孟夫子”形象。頷聯的“紅顏”對“白首”,概括了孟浩然漫長的人生旅程;“軒冕”對“松云”,分別象征著仕途與隱遁、富貴與淡泊。孟浩然寧棄仕途而取隱逸,棄達官之車馬華服而取隱士之松風白云,可見其高風亮節(jié)。

  頷聯縱寫孟浩然的生平,而頸聯則橫寫他的隱居生活:皓月當空,他把酒臨風,醉臥花叢之中,流連忘返。頷聯用由反而正的寫法,即由棄而取;頸聯則自正及反,由隱居寫到不事君。正反縱橫,筆法靈活。

  尾聯直接抒情,充分展示了孟浩然自甘淡泊、不慕名利的品格。孟浩然是李白仰望的高山,但這座山太巍峨了,因而李白有了“安可仰”的感嘆,只能在此向孟浩然純潔芳馨的品格拜揖。以“高山”喻對方,使對方的形象更加生動。

  全詩語言自然古樸,詩情如行云流水般舒卷自如,表現出李白的率真?zhèn)性。同時,詩歌采用抒情──描寫──抒情的方式,以一種舒展唱嘆的語調,表達了李白深切的敬慕之情。

  鑒賞二

  李白與孟浩然的'友誼是詩壇上的一段佳話。二人彼此結識,固然不乏飲酒唱和、攜手邀游的樂趣,但是至為重要的,則是在追求情感的和諧一致,尋求靈性飄逸的同伴和知音.史載孟浩然曾隱鹿門山,年四十余客游京師,終以"當路無人",還歸故園.而李白竟亦有類似的經歷.他少隱岷山,又隱徂徠山.后被玄宗召至京師,供奉翰林.終因小人讒毀,被賜金放還.的確,笑傲王侯,宏放飄然,邈然有超世之心,這便是兩位著名詩人成為知交的根本原因.這首詩就是二人友誼的見證.

  首聯即揭出"吾愛"二字,親切摯懇,言由心出,一片真情掩蔽全篇."孟夫子",點出所愛之人,扣緊題目.孟浩然比李白長十二歲.年歲既長,襟懷磊落,生性瀟灑,詩才又特出,自然令李白仰慕欽敬,所以才以"夫子"相稱."夫子"非章句腐儒,那是作者鄙夷不恥的.這是對孟浩然倜儻曠放生涯的贊譽.果然,下面使補充道:"風流天下聞".

  接下來二聯,作者集中筆墨刻畫這位儒雅悠閑的"孟夫子"形象:"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紅顏"對"白首",當是概括了孟浩然漫長的人生旅程,"軒冕"對"松云",則象征著仕途與隱遁,象征著富貴與淡泊.前者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后者雖有人表示傾慕,但未見有幾人能守本持一.孟浩然不同.他拋棄了功名富貴,便安心林下,終日與勁松白云為伍.自少至老,心志如一.這里,一"棄",一"臥",準確生動地描繪出孟浩然對人生所作出的抉擇.其欲擺脫世俗羈絆的高風亮節(jié),其迷戀山水的自得之貌,呼之欲出,形神畢現.

  "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這一聯寫孟浩然閑居無事,日以飲酒賞花為樂.前一聯作縱向勾勒,此一聯則作橫向鋪染,縱橫反復,詳盡描繪了孟浩然的隱士風流.謝榛《四溟詩話》曾謂,"紅顏"句與"迷花"句,"兩聯意頗相似".其實,李白的描寫是各有側重的.醉酒迷花,亦是李白樂為之事.寫此,意在突出孟浩然的灑脫不拘.同時,也愈益顯出二人的靈犀相通.

  尾聯在贊譽對方時發(fā)出由衷的喟嘆:"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以"高山"喻對方,流露無限慕敬之情,又與首句呼應;"安可仰",翻進一層,以己之慚愧不如進行反襯.這就自然逼出結句——對孟夫子,自己只能徒然向他清幽芬芳的人品拜揖.這是禮贊,這是天性率真的詩人向自己愛慕的人坦露出的赤誠.

  【評析】:

  全詩推崇孟浩然風雅瀟灑的品格。首聯點題,抒發(fā)了對孟浩然的欽慕之情;二、三兩聯描繪了孟浩然摒棄官職,白首歸隱,醉月中酒,迷花不仕的高雅形象;尾聯直接抒情,把孟氏的高雅比為高山巍峨峻拔,令人抑止。詩采用抒情──描寫──抒情的方式,以一種舒展唱嘆的語調,表達詩人的敬慕之情。

《贈孟浩然》賞析3

  唐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⑴,涵虛混太清⑵。

  氣蒸云夢澤⑶,波撼岳陽城⑷。

  欲濟無舟楫⑸,端居恥圣明⑹。

  坐觀垂釣者⑺,徒有羨魚情⑻。

  注釋

  ⑴洞庭湖:中國第二大淡水湖,在今湖南省北部。張丞相:指張九齡,唐玄宗時宰相。

  ⑵涵虛:包含天空,指天空倒映在水中。涵:包容。虛:虛空,空間。混太清:與天混為一體。太清:指天空。

  ⑶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云夢大澤水汽蒸騰,洞庭湖的波濤搖撼著岳陽城。云夢澤:古代云夢澤分為云澤和夢澤,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帶低洼地區(qū)。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

  ⑷撼:一作“動”。岳陽城:在洞庭湖東岸。

  ⑸欲濟無舟楫:想渡湖而沒有船只,比喻想做官而無人引薦。濟:渡。楫(jí):劃船用具,船槳。

  ⑹端居恥圣明:生在太平盛世自己卻閑居在家,因此感到羞愧。端居:閑居。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時認為皇帝圣明,社會就會安定。

  ⑺坐觀:一作“徒憐”。

  ⑻徒:只能。一作“空”。

  (9)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意思是說,看著人家垂釣,只能白白的產生羨魚之情了。這是隱喻想做官沒有途徑,言外之意就是希望張丞相能相助一臂之力。羨魚,《淮南子·說林訓》中說:“臨河而羨魚,不如歸家織網”

  譯文

  譯文一:

  八月洞庭湖水暴漲幾與岸平,水天一色交相輝映迷離難辨。

  云夢大澤水氣蒸騰白白茫茫,波濤洶涌似乎把岳陽城撼動。

  想要渡湖卻苦于找不到船只,圣明時代閑居又覺愧對明君。

  坐看垂釣之人多么悠閑自在,可惜只能空懷一片羨魚之情。

  譯文二

  秋水勝漲,幾乎與岸平,水天含混迷茫與天空渾然一體。

  云夢大澤水氣蒸騰白白茫茫,波濤洶涌似乎把岳陽城撼動。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與槳,圣明時代閑居委實羞愧難容。

  閑坐觀看別人辛勤臨河垂釣,只能白白羨慕被釣上來的魚。

  詩歌賞析

  孟浩然早年有志仕進,曾人京求仕,失意而歸。唐時,士人要進人仕途,必須有達官貴人引薦。此詩是詩人寫給張九齡的,希望張薦引他。張九齡在唐玄宗時曾任中書令,封燕國公,后因事徙岳州,孟浩然此時游經岳州,故作此詩。

  全詩先寫景后抒情。

  前四句以景物點出“望洞庭湖”的題意,展示了詩人所望的洞庭湖的壯觀遠景。這時已屆八月之秋,湖水漲滿,一片汪洋浩瀚,水天相接,洞庭湖與太空混而為一;湖上迷蒙,似乎整個洞庭湖都籠罩在云夢澤所蒸發(fā)的水汽之中;湖里波翻浪涌,其磅礴的聲勢,使整個岳陽城都受到震撼。這幾句寫出了洞庭湖的雄偉壯闊,空蒙浩瀚的撼動乾坤的氣勢,也表現了詩人此時爽朗開闊的.胸襟。

  后面四句由寫景轉人抒情表志,透露出以此詩“贈張丞相”的心意。先以“欲濟”一句承接上文寫景,似乎詩人在嘆惜沒有船可以渡過洞庭,而實際上并非如此。后面“端居”一句方表露出真意。兩句意思說:我要進人仕途可是沒人引薦,在這圣明的時代閑居獨處真是有愧啊。最后兩句運用《淮南子》“臨河而羨魚,不若歸家織網”的典故,說獨坐著看別人出仕,而自己空有這種愿望,沒有這種機會。說得十分委婉,沒有直接提出要求,而實際正是要求張九齡為他的出仕出力薦引。

  全詩借景抒懷,表現了詩人積極用世的思想,希望在政治上得到援引的心情。

  詩人寫此詩匠心獨運,與一般干謁詩不同。先從寫景人手,寫雄偉壯闊的景觀,暗寓自己的心志。然后以“欲濟”一句作為過渡,既承接前面寫景,又巧妙地轉人抒懷。而在抒懷之中,沒有直接說出請求薦引的話,而是運用比喻和典故,委婉地表明了自己的希望,而請求薦引之意也無須直接表白而自明了。

  此詩不僅抒情婉轉巧妙,寫景也很出色。詩人緊扣詩題,突出湖水,不寫其他。用“平”字寫出湖水漲滿之后,以廣闊的太空、云夢澤和雄壯的岳陽城與之映襯,又用“涵”、“蒸”、“撼”等字加以點染,從而顯出了洞庭湖水的雄偉壯觀和震撼乾坤的氣勢。“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因之成為詠唱洞庭湖的名句。

《贈孟浩然》賞析4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譯文1:

  八月洞庭水滿,河岸邊幾乎相平,湖水空明,與藍天相接。云夢澤上蒸騰像霧一樣的水汽,湖中波濤澎湃動蕩搖撼岳陽城。想要渡湖卻沒有船只,閑居在家,圣明時代無事可做,感到羞愧。坐著觀看垂釣的人,只是空有對魚的羨慕之情。

  譯文2:

  八月的湖水漲滿,幾乎與四岸齊平,無崖無端,似將萬里長天包容。

  水氣蒸蒸,籠罩了這古老的大澤云夢;波光粼粼,雄渾的氣勢撼動了岳陽古城。

  我想要涉河跋水,卻沒有舟帆載乘;若要閑居端坐,對不起這盛世清明。

  只好坐下來觀看那些垂釣之人,空懷著實現理想的激情。

  譯文3:

  仲秋八月的時節(jié),洞庭湖的湖水都快和堤岸齊平了,湖水涵容著天空,水天渾然一體。湖上蒸騰的霧氣籠罩著整個云夢澤,洶涌的波濤沖擊著岳陽城。(正像)想要渡湖卻沒有船只(我想要出仕做官卻沒人引薦),(我)安居不仕有愧于圣明天子。旁觀垂釣的人,空有一廂羨慕之情。

  【詞語解釋】

  涵虛:水汽浩茫。

  云夢澤:古大澤名。

  岳陽城:在洞庭湖東面。

  濟:渡過。

  端居:閑居。

  坐:因為。

  徒:徒然。

  背景:

  此詩舊注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張九齡為相時,孟浩然(45歲)西游長安,以此詩投贈張九齡,希望引薦。然有人說733年孟浩然在長安時,張九齡尚在家鄉(xiāng)韶關丁母憂,張于年底才進京就任中書侍郎。孟浩然此次未見到張九齡。二人之相會當在張貶荊州長史時。李景白《孟浩然詩集校注》云:"本詩當作于開元四年(716,浩然28歲)左右張說任岳州刺使期間。" "張丞相當指張說"。

  【賞析】

  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孟浩然再次來到長安,并贈給當時宰相張九齡一首詩。這是一首他在游歷洞庭湖時寫的。詩人借洞庭湖起興,描寫了洞庭湖壯麗的景色,進而抒發(fā)自己想得到錄用施展政治抱負,希望有人引見的心情。這首詩寫得得體,有分寸,同時也沒有失了自己的身份,不著痕跡,流露心跡。

  《臨洞庭湖贈張丞相》是孟浩然山水詩的另類題材的佳作。全詩“體物寫志”,表達了作者希望有人援引他入仕從政的理想。詩人托物抒懷,曲筆擒旨,于浩淼闊大、洶涌澎湃的自然之景中流露了心聲。該詩含蓄委婉,獨標風韻。

  詩人選取洞庭湖為切入點,首聯描寫洞庭湖全景。“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八月秋高氣爽,浩闊無垠的湖水輕盈蕩漾,煙波飄渺。遠眺碧水藍天,上下渾然。一個“混”字寫盡了“秋水共長天一色”的.雄渾壯觀,表現了一種汪洋恣肆、海納百川的意境。

  頷聯描寫湖水聲勢。“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寫云夢澤水汽蒸騰,岳陽城受到洞庭湖波濤的搖撼。句式對仗工整,意境靈動飛揚,表現出大氣磅礴的氣勢。一個“蒸”字寫出了云蒸霞蔚、龍騰虎躍、萬馬奔馳之勢;一個“撼”字,筆力千鈞,如同巨瀾飛動、“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場景,然而,“岳陽城”又被壯闊的湖水所擁抱。這使讀者比物聯類:一座古城與浩淼的湖水相比尚且如此渺小,更何況是一個人的力量。如果沒有湖的涵養(yǎng)、滋潤,就不會有百草豐茂、萬樹花開的美景。這里妙筆生花,一語驚人,是千古名句。

  頸聯轉入抒情。“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這兩句用了類比的手法,先說詩人自己本想渡過洞庭湖,卻缺少舟和槳,詩人以“無舟楫”喻指自己向往入仕從政而無人接引賞識。后一句中一個“恥”字,道出躬逢盛世卻隱居無為、實在感到羞愧的情,言下之意還是說明詩人自己非常希望被薦舉出仕。“欲濟”而無舟楫”,比喻恰當,婉曲傳旨。

  尾聯化用典故,“卒章顯志”。“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化用《淮南子·說林訓》的古語:“臨河而羨魚,不若歸而結網。”喻指詩人空有出仕從政之心,卻無從實現這一愿望,這是對“頸聯進一步深化。“垂釣者”比喻當朝執(zhí)政的人,這里指張九齡,懇請他薦拔;“羨魚情”喻從政的愿,希望對方能竭力引薦,使詩人的愿望得以實現,活靈活現地表達了詩人慕清高又想求仕而以啟齒的復雜心理。總之,詩人那種有志難酬、不得已而為之的難言之情“逸”于言表。

  詩人繼承了自《詩經》以來傳統的比興手法,托物言志,自然和諧。既包蘊著豐富的自然美,又體現了詩人的逸士風神,正是“筆墨之外,自具性情”。

《贈孟浩然》賞析5

  《臨洞庭湖贈張丞相》原文

  唐代: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譯文及注釋

  譯文

  秋水勝漲,幾乎與岸平,水天含混迷茫與天空渾然一體。云夢大澤水氣蒸騰白白茫茫,波濤洶涌似乎把岳陽城撼動。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與槳,圣明時代閑居委實羞愧難容。閑坐觀看別人辛勤臨河垂釣,只能白白羨慕被釣上來的魚。

  注釋

  張丞相:指張九齡(673-740),唐玄宗時宰相,后貶為荊州長史。

  涵虛: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涵:包容。虛:虛空,空間。

  混太清:與天混成一體。清:指天空。

  云夢澤:古時云澤和夢澤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代低洼地區(qū)。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岳陽城:在洞庭湖東岸。

  濟:渡。

  端居:安居。

  恥(chǐ)圣明:有愧于圣明之世。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時認為皇帝圣明社會就會安定。

  徒:只能。

  楫:(jí)劃船用具,船槳

  賞析

  張丞相即張九齡,也是著名的詩人,官至中書令,為人正直。孟浩然想進入政界,實現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給予引薦。他在入京應試之前寫這首詩給張九齡,就含有這層意思。

  詩的前四句寫洞庭湖壯麗的景象和磅礴的氣勢,后四句是借此抒發(fā)自己的政治熱情和希望。

  開頭兩句交代了時間,寫出了浩瀚的湖水。湖水和天空渾然一體,景象是闊大的。“涵”,有包含的意思。“虛”,指高空。高空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太清”指天空。“混太清”即水天相接。這兩句是寫站在湖邊,遠眺湖面的景色。三四兩句繼續(xù)寫湖的廣闊,但目光又由遠而近,從湖面寫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籠罩在湖上的水氣蒸騰,吞沒了云、夢二澤,“云、夢”是古代兩個湖澤的名稱,據說云澤在江北,夢澤在江南,后來大部分都淤成陸地。“撼”,搖動(動詞,生動形象)。“岳陽城”,在洞庭湖東北岸,即今湖南岳陽市。西南風起時,波濤奔騰,涌向東北岸,好像要搖動岳陽城似的。“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有的版本作“氣吞云夢澤”),讀到這里很自然地會聯想起王維的詩句:“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整個城市都飄浮在水面上,微風吹起層層波瀾,遙遠的天空都在水中晃動。它們真有異曲同工之妙。

  面對浩瀚的洞庭湖,自己意欲橫渡,可是沒有船只;生活在圣明的時世,應當貢獻出自已的力量,但沒有人推薦,也只好在家閑居,這實在有愧于這樣的好時代。言外之意希望對方予以引薦。“濟”,渡的意思。“楫”,船上的槳,這里也是借指船。“端居”,閑居;“圣明”,圣明之時,這里指太平時代。最后兩句,說自己坐在湖邊觀看那些垂竿釣魚的人,卻白白地產生羨慕之情。古代俗語說,“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詩人借了這句諺語來暗喻自己有出來做一番事業(yè)的愿望,只怕沒有人引薦,所以這里說“徒有”。希望對方幫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間自然流露出來的。

  干謁詩是時代和歷史相互作用的產物,一方面,士子們以之鋪墊進身的臺階,因而言詞頗多限制,作起來往往竭盡才思;另一方面,由于閱讀對象或為高官顯貴、或為社會賢達,干謁詩大多表現出含蓄的美學特征,作者也常以比體為之。

  這是一首干謁詩。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長安,寫了這首詩贈當時在相位的張九齡,目的是想得到張的賞識和錄用,只是為了保持一點身份,才寫得那樣委婉,極力泯滅那干謁的痕跡。

  秋水盛漲,八月的洞庭湖裝得滿滿的',和岸上幾乎平接。遠遠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塊。開頭兩句,寫得洞庭湖極開朗也極涵渾,汪洋浩闊,與天相接,潤澤著千花萬樹,容納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三、四句實寫湖。“氣蒸”句寫出湖的豐厚的蓄積,仿佛廣大的沼澤地帶,都受到湖的滋養(yǎng)哺育,才顯得那樣草木繁茂,郁郁蒼蒼。而“波撼”兩字放在“岳陽城”上,襯托湖的澎湃動蕩,也極為有力。人們眼中的這一座湖濱城,好像瑟縮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腳下,變得異常渺小了。這兩句被稱為描寫洞庭湖的名句。但兩句仍有區(qū)別:上句用寬廣的平面襯托湖的浩闊,下句用窄小的立體來反映湖的聲勢。詩人筆下的洞庭湖不僅廣闊,而且還充滿活力。

  下面四句,轉入抒情。“欲濟無舟楫”,是從眼前景物觸發(fā)出來的,詩人面對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還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卻沒有人接引,正如想渡過湖去卻沒有船只一樣。對方原是丞相,“舟楫”這個典用得極為得體。“端居恥圣明”,是說在這個“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閑居無事,要出來做一番事業(yè)。這兩句是正式向張丞相表白心事,說明自己目前雖然是個隱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還是心焉向往的,不過還找不到門路而已。

  于是下面再進一步,向張丞相發(fā)出呼吁。“垂釣者”暗指當朝執(zhí)政的人物,其實是專就張丞相而言。這最后兩句,意思是說:執(zhí)政的張大人啊,您能出來主持國政,我是十分欽佩的,不過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隨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欽羨之情罷了。這幾句話,詩人巧妙地運用了“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淮南子·說林訓》)的古語,另翻新意;而且“垂釣”也正好同“湖水”照應,因此不大露出痕跡,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難體味的。

  作為干謁詩,最重要的是要寫得得體,稱頌對方要有分寸,不失身份。措辭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這首詩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藝術上自有特色。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是一首述懷詩,寫得很委婉。在唐代,門閥制度是很森嚴的,一般的知識分子很難得有機會登上政治舞臺。要想在政治上尋找出路,知識分子須向有權有勢的達官貴人求助,寫些詩文呈送上去,希望得到賞識,引薦提拔。公元733年,孟浩然西游長安,時值張九齡出任朝廷丞相,便寫了這首詩贈給張九齡,希望他給予幫助。但由于詩人顧慮多、愛面子,想做官又不肯直說,所以只好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愿望。這種苦悶的心情,是不難領會的。

  這首詩的藝術特點,是把寫景同抒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觸景生情,情在景中。詩的前四句,描寫洞庭湖的景致。“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涵虛,是天空反映在水中的幻景。太清,就是天空。這兩句的意思是說:“到了中秋時節(jié),洞庭湖里的水盛漲起來,與湖岸平齊了,一眼看云,只見湖山相映,水天一色,渾然成為一體,美麗極了。“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在這浩翰的湖面和云夢澤上,水氣蒸騰,濤聲轟鳴,使座落在湖濱的岳陽城都受到了震撼。這四句詩,把洞庭湖的景致寫得有聲有色,生氣勃勃。這樣寫景,襯托出詩人積極進取的精神狀態(tài),暗喻詩人正當年富力強,愿為國家效力,做一番事業(yè)。這是寫景的妙用。

《贈孟浩然》賞析6

  贈孟浩然全文及賞析

  贈孟浩然

  李白

  吾愛孟夫子,

  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

  白首臥松云。

  醉月頻中圣,

  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

  徒此揖清芬。

  鑒賞:

  本詩大致作于李白寓居湖北安陸時期(727736),此期他常往來于襄漢一帶,與比他年長十二歲的孟浩然結下了深厚友誼。詩的風格自然飄逸,刻劃了孟浩然風流儒雅的形象,同時也表現了李白與他思想感情上的相通與相知。

  李白的`律詩,不為格律所拘束,而是追求古體的自然流走之勢,直抒胸臆,傳達出一股飄逸之氣。前人稱太白于律,猶為古詩之遺,情深而詞顯,又出乎自然,要其旨趣所歸,開郁宣滯,特大風騷為近焉。

《贈孟浩然》賞析7

  贈孟浩然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

  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參考翻譯

  譯文

  我敬重孟先生的莊重瀟灑,

  他為人高尚風流倜儻聞名天下。

  少年時鄙視功名不愛官冕車馬,

  高齡白首又歸隱山林摒棄塵雜。

  明月夜常常飲酒醉得非凡高雅,

  他不事君王迷戀花草胸懷豁達。

  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著他?

  只在此揖敬他芬芳的道德光華!

  注釋

  1.孟夫子:指孟浩然。夫子,一般的尊稱。

  2.風流:古人以風流贊美文人,主要是指有文采,善詞章,風度瀟灑,不鉆營茍且等。王士源《孟浩然集序》說孟“骨貌淑清,風神散朗,救患釋紛,以立義表。灌蔬藝竹,以全高尚。”

  3.紅顏句:意謂從青年時代起就對軒冕榮華(仕宦)不感興趣。

  4.白首:白頭,指老年。

  5..醉月句:月下醉飲。中圣:“中圣人”的簡稱,即醉酒。曹魏時徐邈喜歡喝酒,稱酒清者為圣人,酒濁者為賢人。中:讀去聲,動詞,“中暑”、“中毒”之“中”,此為飲清酒而醉,故曰中圣。釋源:《三國志·魏志·徐邈傳》:“徐邈字景山,燕國薊人也。……魏國初建,為尚書郎,時科禁酒,而邈私飲至于沈醉。校事趙達問以曹事,邈曰:‘中圣人。’達白之太祖,太祖甚怒。度遼將軍鮮于輔進曰:‘平日醉客謂酒清者為圣人,濁者為賢人,邈性修慎,偶醉言耳。’竟坐得免刑。”說解:曹操嚴禁飲酒。徐邈身為尚書郎,私自飲酒,違犯禁令。當下屬問詢官署事務時,他竟說“中圣人”,意思是自己飲中了酒。因當時人諱說酒字,把清酒叫圣人,濁酒叫賢人。關于“酒”與“圣人”之關系,最早的記載出現于《春秋左傳·襄公二十二年》: 【傳】二十二年春,臧武仲如晉,雨,過御叔。御叔在其邑,將飲酒,曰:“焉用圣人!我將飲酒而己,雨行,何以圣為?”穆叔聞之曰:“不可使也,而傲使人,國之蠹也。”令倍其賦。后世遂以“中圣人”或“中圣”指飲酒而醉

  6.迷花:迷戀花草,此指陶醉于自然美景。事君:侍奉皇帝。

  7.高山:言孟品格高尚,令人敬仰。《詩經·小雅·車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8.徒此揖清芬:只有在此向您清高的人品致敬了。李白出蜀后,游江陵、瀟湘、廬山、金陵、揚州、姑蘇等地,然后回頭又到了江夏。他專程去襄陽拜訪孟浩然,不巧孟已外游,李白不無遺憾地寫了這首詩,表達敬仰和遺憾之情。“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二句,即透出仰慕而未能一見之意。

  參考賞析

  鑒賞

  詩采用抒情──描寫──抒情的方式,以一種舒展唱嘆的語調,表達詩人的敬慕之情。

  李白的律詩,不屑為格律所拘束,而是追求古體的自然流走之勢,直抒胸臆,透出一股飄逸之氣。前人稱“太白于律,猶為古詩之遺,情深而詞顯,又出乎自然,要其旨趣所歸,開郁宣滯,特于風騷為近焉。”(《李詩緯》)該詩就有這樣的特色。

  首先看其章法結構。首聯即點題,開門見山,抒發(fā)了對孟浩然的欽敬愛慕之情。一個“愛”字是貫串全詩的.抒情線索。“風流”指浩然瀟灑清遠的風度人品和超然不凡的文學才華。這一聯提綱挈領,總攝全詩。到底如何風流,就要看中間二聯的筆墨了。 中二聯好似一幅高人隱逸圖,勾勒出一個高臥林泉、風流自賞的詩人形象。“紅顏”對“白首”,概括了從少壯到晚歲的生涯。一邊是達官貴人的車馬冠服,一邊是高人隱士的松風白云,浩然寧棄仕途而取隱遁,通過這一棄一取的對比,突出了他的高風亮節(jié)。“白首”句著一“臥”字,活畫出人物風神散朗、寄情山水的高致。如果說頷聯是從縱的方面寫浩然的生平,那么頸聯則是在橫的方面寫他的隱居生活。在皓月當空的清宵,他把酒臨風,往往至于沉醉,有時則于繁花叢中,流連忘返。頷聯采取由反而正的寫法,即由棄而取,頸聯則自正及反,由隱居寫到不事君。縱橫正反,筆姿靈活。

  中二聯是在形象描寫中蘊含敬愛之情,尾聯則又回到了直接抒情,感情進一步升華。浩然不慕榮利、自甘淡泊的品格已寫得如此充分,在此基礎上將抒情加深加濃,推向高潮,就十分自然,如水到渠成。仰望高山的形象使敬慕之情具體化了,但這座山太巍峨了,因而有“安可仰”之嘆,只能在此向他純潔芳馨的品格拜揖。這樣寫比一般地寫仰望又翻進了一層,是更高意義上的崇仰,詩就在這樣的贊語中結束。

  其次詩在語言上也有自然古樸的特色。首聯看似平常,但格調高古,蕭散簡遠。它以一種舒展的唱嘆語調來表達詩人的敬慕之情,自有一種風神飄逸之致,疏朗古樸之風。尾聯也具有同樣風調。中二聯不斤斤于對偶聲律,對偶自然流走,全無板滯之病。如由“紅顏”寫至“白首”,象流水淌瀉,其中運用“互體”,耐人尋味:“棄軒冕”、“臥松云”是一個事情的兩個方面。這樣寫,在自然流走之中又增加了搖曳錯落之美。詩中用典,融化自然,不見斧鑿痕跡。如“中圣”用曹魏時徐邈的故事,他喜歡喝酒,將清酒叫作圣人,濁酒叫作賢人,“中圣”就是喝醉酒之意,與“事君”構成巧妙的對偶。“高山”一句用了《詩經·小雅·車舝》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典故,后來司馬遷又在《孔子世家》中用來贊美孔子。這里既是用典,又是形象描寫,即使不知其出處,也仍能欣賞其形象與詩情之美。而整個詩的結構采用抒情——描寫——抒情的方式。開頭提出“吾愛”之意,自然地過渡到描寫,揭出“可愛”之處,最后歸結到“敬愛”。依感情的自然流淌結撰成篇,所以象行云流水般舒卷自如,表現出詩人率真自然的感情。

  作者介紹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贈孟浩然》賞析8

  【作品簡介】

  《贈孟浩然》由李白創(chuàng)作,被選入《唐詩三百首》。這首詩大致寫在李白寓居湖北安陸時期(727——736),此時他常往來于襄漢一帶,與比他長十二歲的孟浩然結下了深厚友誼。詩的風格自然飄逸,描繪了孟浩然風流儒雅的形象,同時也抒發(fā)了李白與他思想感情上的共鳴。全詩推崇孟浩然風雅瀟灑的品格。首聯點題,抒發(fā)了對孟浩然的欽慕之情;二、三兩聯描繪了孟浩然摒棄官職,白首歸隱,醉月中酒,迷花不仕的高雅形象;尾聯直接抒情,把孟氏的高雅比為高山巍峨峻拔,令人抑止。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站”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原文】

  《贈孟浩然

  作者:李白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

  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注解】

  1.孟夫子:指孟浩然。夫子,一般的尊稱。此詩約作于開元二十三年(735)孟浩然離開長安回到襄陽隱居之后。

  2.風流:古人以風流贊美文人,主要是指有文采,善詞章,風度瀟灑,不鉆營茍且等。王士源《孟浩然集序》說孟“骨貌淑清,風神散朗,救患釋紛,以立義表。灌蔬藝竹,以全高尚。”

  3.紅顏句:意謂從青年時代起就對軒冕榮華(仕宦)不感興趣。

  4.白首:白頭,指老年。

  5.醉月句:月下醉飲。中圣:“中圣人”的簡稱,即醉酒。曹魏時徐邈喜歡喝酒,稱酒清者為圣人,酒濁者為賢人。中:讀去聲,動詞,“中暑”、“中毒”之“中”,此為飲清酒而醉,故曰中圣。釋源:《三國志·魏志·徐邈傳》:“徐邈字景山,燕國薊人也。……魏國初建,為尚書郎,時科禁酒,而邈私飲至于沈醉。校事趙達問以曹事,邈曰:‘中圣人。’達白之太祖,太祖甚怒。度遼將軍鮮于輔進曰:‘平日醉客謂酒清者為圣人,濁者為賢人,邈性修慎,偶醉言耳。’竟坐得免刑。”說解:曹操嚴禁飲酒。徐邈身為尚書郎,私自飲酒,違犯禁令。當下屬問詢官署事務時,他竟說“中圣人”,意思是自己飲中了酒。因當時人諱說酒字,把清酒叫圣人,濁酒叫賢人。關于“酒”與“圣人”之關系,最早的記載出現于《春秋左傳·襄公二十二年》: 【傳】二十二年春,臧武仲如晉,雨,過御叔。御叔在其邑,將飲酒,曰:“焉用圣人!我將飲酒而己,雨行,何以圣為?”穆叔聞之曰:“不可使也,而傲使人,國之蠹也。”令倍其賦。后世遂以“中圣人”或“中圣”指飲酒而醉。

  6.迷花:迷戀花草,此指陶醉于自然美景。事君:侍奉皇帝。

  7.高山:言孟品格高尚,令人敬仰。《詩經·小雅·車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8.徒此揖清芬:只有在此向您清高的人品致敬了。李白出蜀后,游江陵、瀟湘、廬山、金陵、揚州、姑蘇等地,然后回頭又到了江夏。他專程去襄陽拜訪孟浩然,不巧孟已外游,李白不無遺憾地寫了這首詩,表達敬仰和遺憾之情。“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二句,即透出仰慕而未能一見之意。

  【韻譯】

  我敬重孟浩然先生的莊重瀟灑,他為人高尚風流倜儻聞名天下。

  少年時鄙視功名不愛官冕車馬,高齡白首又歸隱山林摒棄塵雜。

  明月夜常常飲酒醉得非凡高雅,他不事君王迷戀花草胸懷豁達。

  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著他?只在此揖敬他芬芳的道德光華!

  【評析】

  李白比孟浩然小十二歲,但兩人常相往來,友誼深厚。他欽佩孟浩然清高的品行和自然飄逸的詩風。本詩集中表現了他對孟浩然的崇敬和兩人思想感情上的共鳴。這首詩,結構嚴謹,語言古樸自然 ,用的典故全無斧鑿痕跡。

  這首詩采用抒情──描寫──抒情的方式,以一種舒展唱嘆的語調,表達詩人的敬慕之情。

  李白的律詩,不屑為格律所拘束,而是追求古體的自然流走之勢,直抒胸臆,透出一股飄逸之氣。前人稱“太白于律,猶為古詩之遺,情深而詞顯,又出乎自然,要其旨趣所歸,開郁宣滯,特于風騷為近焉。”(《李詩緯》)該詩就有這樣的特色。

  首先看其章法結構。首聯即點題,開門見山,抒發(fā)了對孟浩然的欽敬愛慕之情。一個“愛”字是貫串全詩的抒情線索。“風流”指浩然瀟灑清遠的風度人品和超然不凡的文學才華。這一聯提綱挈領,總攝全詩。到底如何風流,就要看中間二聯的筆墨了。 中二聯好似一幅高人隱逸圖,勾勒出一個高臥林泉、風流自賞的詩人形象。“紅顏”對“白首”,概括了從少壯到晚歲的生涯。一邊是達官貴人的車馬冠服,一邊是高人隱士的松風白云,浩然寧棄仕途而取隱遁,通過這一棄一取的對比,突出了他的高風亮節(jié)。“白首”句著一“臥”字,活畫出人物風神散朗、寄情山水的高致。如果說頷聯是從縱的方面寫浩然的生平,那么頸聯則是在橫的方面寫他的隱居生活。在皓月當空的清宵,他把酒臨風,往往至于沉醉,有時則于繁花叢中,流連忘返。頷聯采取由反而正的寫法,即由棄而取,頸聯則自正及反,由隱居寫到不事君。縱橫正反,筆姿靈活。

  中二聯是在形象描寫中蘊含敬愛之情,尾聯則又回到了直接抒情,感情進一步升華。浩然不慕榮利、自甘淡泊的品格已寫得如此充分,在此基礎上將抒情加深加濃,推向高潮,就十分自然,如水到渠成。仰望高山的形象使敬慕之情具體化了,但這座山太巍峨了,因而有“安可仰”之嘆,只能在此向他純潔芳馨的品格拜揖。這樣寫比一般地寫仰望又翻進了一層,是更高意義上的崇仰,詩就在這樣的贊語中結束。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站”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其次詩在語言上也有自然古樸的特色。首聯看似平常,但格調高古,蕭散簡遠。它以一種舒展的唱嘆語調來表達詩人的敬慕之情,自有一種風神飄逸之致,疏朗古樸之風。尾聯也具有同樣風調。中二聯不斤斤于對偶聲律,對偶自然流走,全無板滯之病。如由“紅顏”寫至“白首”,象流水淌瀉,其中運用“互體”,耐人尋味:“棄軒冕”、“臥松云”是一個事情的兩個方面。這樣寫,在自然流走之中又增加了搖曳錯落之美。詩中用典,融化自然,不見斧鑿痕跡。如“中圣”用曹魏時徐邈的故事,他喜歡喝酒,將清酒叫作圣人,濁酒叫作賢人,“中圣”就是喝醉酒之意,與“事君”構成巧妙的對偶。“高山”一句用了《詩經·小雅·車舝》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典故,后來司馬遷又在《孔子世家》中用來贊美孔子。這里既是用典,又是形象描寫,即使不知其出處,也仍能欣賞其形象與詩情之美。而整個詩的結構采用抒情——描寫——抒情的方式。開頭提出“吾愛”之意,自然地過渡到描寫,揭出“可愛”之處,最后歸結到“敬愛”。依感情的自然流淌結撰成篇,所以象行云流水般舒卷自如,表現出詩人率真自然的感情。

  【賞析】

  李白與孟浩然的友誼是詩壇上的一段佳話。二人彼此結識,固然不乏飲酒唱和、攜手邀游的樂趣,但是至為重要的,則是在追求情感的和諧一致,尋求靈性飄逸的同伴和知音。史載孟浩然曾隱鹿門山,年四十余客游京師,終以“當路無人”,還歸故園。而李白竟亦有類似的經歷。他少隱岷山,又隱徂徠山。后被玄宗召至京師,供奉翰林。終因小人讒毀,被賜金放還。的確,笑傲王侯,宏放飄然,邈然有超世之心,這便是兩位著名詩人成為知交的根本原因。這首詩就是二人友誼的見證。

  首聯即揭出“吾愛”二字,親切摯懇,言由心出,一片真情掩蔽全篇。“孟夫子”,點出所愛之人,扣緊題目。孟浩然比李白長十二歲。年歲既長,襟懷磊落,生性瀟灑,詩才又特出,自然令李白仰慕欽敬,所以才以“夫子”相稱。“夫子”非章句腐儒,那是作者鄙夷不恥的。這是對孟浩然倜儻曠放生涯的贊譽。果然,下面使補充道:“風流天下聞”。

  接下來二聯,作者集中筆墨刻畫這位儒雅悠閑的“孟夫子”形象:“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紅顏”對“白首”,當是概括了孟浩然漫長的人生旅程,“軒冕”對“松云”,則象征著仕途與隱遁,象征著富貴與淡泊。前者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后者雖有人表示傾慕,但未見有幾人能守本持一。孟浩然不同。他拋棄了功名富貴,便安心林下,終日與勁松白云為伍。自少至老,心志如一。這里,一“棄”,一“臥”,準確生動地描繪出孟浩然對人生所作出的抉擇。其欲擺脫世俗羈絆的高風亮節(jié),其迷戀山水的自得之貌,呼之欲出,形神畢現。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站”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這一聯寫孟浩然閑居無事,日以飲酒賞花為樂。前一聯作縱向勾勒,此一聯則作橫向鋪染,縱橫反復,詳盡描繪了孟浩然的隱士風流。謝榛《四溟詩話》曾謂,“紅顏”句與“迷花”句,“兩聯意頗相似”。其實,李白的描寫是各有側重的。醉酒迷花,亦是李白樂為之事。寫此,意在突出孟浩然的灑脫不拘。同時,也愈益顯出二人的靈犀相通。

  尾聯在贊譽對方時發(fā)出由衷的喟嘆:“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以“高山”喻對方,流露無限慕敬之情,又與首句呼應;“安可仰”,翻進一層,以己之慚愧不如進行反襯。這就自然逼出結句——對孟夫子,自己只能徒然向他清幽芬芳的.人品拜揖。這是禮贊,這是天性率真的詩人向自己愛慕的人坦露出的赤誠。

  【點評】

  李白之大名人盡皆知。他的才華與品德也被后世人所欣賞贊頌。孟浩然也是大名鼎鼎,無人不曉。如果這兩個人見了面會如何呢?最近我就讀到了這首李白寫給孟浩然的詩。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傳。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孤松。

  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途此揖清芬。

  真是一首好詩,充分表達出了李對孟的熱愛!押韻的字,對仗的詩句,再加上詩人富有創(chuàng)意的語言,使這首詩的風格十分獨特。全詩的內容,無疑是在贊揚孟浩然。我愛孟夫子,他的風采天下流傳。少時不愛香車冕冠,老年獨臥孤松之下。有月之夜,飲酒作樂,一生愛花草,不事權貴。他就像那高山般不可仰望,只能到此處揖取他的芬芳。

  李白的語言永遠都是那么浪漫灑脫,短短的幾行字,竟把孟浩然的性情、才華表述得如此淋漓盡致。而最后的兩句“高山安可仰,途此揖清芬”更是將自己對孟浩然的熱愛抒發(fā)到了極點。李白還懂得運用比喻,他吧孟貼切地比作高不可仰望的山。一位浪漫主義大詩人,其名遠勝于孟浩然,竟用高山來比喻他人,這既是李白的謙虛。李白與孟浩然還真是同一類人,有著對自然的熱愛,把這種自然融入詩中,就使整首詩超脫世俗,十分清新雅致。

  如果一首詩只能讓人在消遣中獲得快樂,那么這并不是一首好詩。對于李白的詩,很多人只是認為它的感情強烈,但是我想補充一句,它也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在這首詩中,有一種思想十分值得珍惜,那就是一顆不慕名利,清幽淡泊的心。現在,“向上爬”的心理已經讓人累得喘不上氣來,而這首詩卻能讓人在勞累中獲得內心深處的放松。萬物由自然而生,李白也恰巧以此為出發(fā)點,讓人了解自身的本性,個人的價值。從這一點來講,這首詩也是人們在勞累時的一劑心靈良藥。

  李白的詩,不只是游戲人間,也是對人生的思考;李白的詩,不僅僅送給孟浩然,他也是在用自己的光芒,普度著后世之人。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站”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作者介紹】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漢族,出生于劍南道之綿州(巴西郡)昌隆縣(712年更名為昌明縣,今四川綿陽江油市青蓮鄉(xiāng)),一說生于西域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祖籍隴西郡成紀縣(今甘肅平涼市靜寧縣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陽)。存世詩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難》、《行路難》、《夢游天姥吟留別》、《將進酒》等詩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于安徽當涂,享年61歲。其墓在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李白(lǐ bái),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中國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詩雄奇飄逸,藝術成就極高。他謳歌祖國山河與美麗的自然風光,想象豐富,激昂奔放,富有浪漫主義精神。被賀知章稱為“詩仙”,其詩大多為描寫山水和抒發(fā)內心的情感為主。詩風雄奇豪放。他與杜甫并稱為“李杜”,(李商隱與杜牧并稱為“小李杜”)。

  李白于武后長安元年(701年)出生在劍南道之綿州(巴西郡)所屬昌隆縣(712年更名為昌明縣,今四川省綿陽市所屬江油市青蓮鄉(xiāng))。另一種說法是其父從中原被貶至西域的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的托克馬克市)所生,4歲再遷回劍南道綿州昌隆縣(今四川省江油市)。其父李客,生平事跡不詳。

  李白出生于盛唐時期,他的一生,絕大部分都在漫游中度過,游歷了大半個中國。

  二十歲時只身出蜀,開始了廣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東至吳、越,寓居在安陸(今湖北省安陸市)、應山(今湖北省廣水市)。

  他到處游歷,希望結交朋友,拜謁社會名流,從而得到引薦,一舉登上高位,去實現政治理想和抱負。可是,十年漫游,卻一事無成。他又繼續(xù)北上太原、長安(今陜西省西安市),東到齊、魯各地,并寓居山東任城(今山東省濟寧市)。

  這時他已結交了不少名流,創(chuàng)作了大量優(yōu)秀詩篇。李白不愿應試做官,希望依靠自身才華,通過他人舉薦走向仕途,但一直未得人賞識。他曾給當朝名士韓荊州寫過一篇《與韓荊州書》,以此自薦,但未得回復。

  直到天寶元年(742年),因道士吳筠的推薦,李白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震天下 。李白初因才氣為唐玄宗所賞識,后因不能見容于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xù)他那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亂發(fā)生的第二年(756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與肅宗發(fā)生了爭奪帝位的斗爭,兵敗之后,李白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寫下《早發(fā)白帝城》。晚年漂泊東南一帶,投奔族叔當涂縣令李陽冰,不久即病逝。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站”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歷代文人對李白的詩歌成就作出了很高的評價。李白生前就有詩名。賀知章一見就稱他“謫仙人”。杜甫對其詩歌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韻》)之評,贊其“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魏顥在《李翰林集序》中說:“白與古人爭長,三字九言,鬼出神入。”許多文人都對李白有著很高的評價。韓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調張籍》)。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舞、張旭的草書為“三絕”。 到元白時期,開始揚杜抑李。白居易說:"又詩之豪者,世稱李杜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 杜甫曾對李白有過這樣的評價“李白一斗詩百篇, 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贈孟浩然》賞析9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 臨洞庭湖贈張丞相》

  唐代: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 臨洞庭湖贈張丞相》譯文

  秋水盛漲幾乎與岸平,水天含混迷茫與天空渾然一體。

  云夢大澤水氣蒸騰白白茫茫,波濤洶涌似乎把岳陽城撼動。

  想要渡水卻沒有船只,閑居不仕,有愧于圣明天子。

  坐看垂釣之人多么悠閑自在,可惜只能空懷一片羨魚之情。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 臨洞庭湖贈張丞相》注釋

  ⑴洞庭湖:中國第二大淡水湖,在今湖南省北部。張丞相:指張九齡,唐玄宗時宰相。

  ⑵涵虛:包含天空,指天空倒映在水中。涵:包容。虛:虛空,空間。

  混太清:與天混為一體。太清:指天空。

  ⑶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云夢大澤水汽蒸騰,洞庭湖的波濤搖撼著岳陽城。云

  夢澤:古代云夢澤分為云澤和夢澤,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帶低洼地區(qū)。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

  ⑷撼:一作“動”。岳陽城:在洞庭湖東岸。

  ⑸欲濟無舟楫:想渡湖而沒有船只,比喻想做官而無人引薦。濟:渡。

  楫(jí):劃船用具,船槳。

  ⑹端居恥圣明:生在太平盛世自己卻閑居在家,因此感到羞愧。

  端居:閑居。

  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時認為皇帝圣明,社會就會安定。

  ⑺坐觀:一作“徒憐”。

  ⑻徒:只能。一作“空”。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 臨洞庭湖贈張丞相》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當作于公元733年(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當時孟浩然西游長安,張九齡任秘書少監(jiān)、集賢院學士副知院士,二人及王維為忘年之交。后張九齡拜中書令,孟浩然寫了這首詩贈給張九齡,目的是想得到張九齡的引薦。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 臨洞庭湖贈張丞相》賞析二

  張丞相即張九齡,也是著名的詩人,官至中書令,為人正直。孟浩然想進入政界,實現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給予引薦。他在入京應試之前寫這首詩給張九齡,就含有這層意思。這是一首干謁詩。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長安,寫了這首詩贈當時在相位的張九齡,目的是想得到張的賞識和錄用,只是為了保持一點身份,才寫得那樣委婉,極力泯滅那干謁的痕跡。詩的前四句寫洞庭湖壯麗的景象和磅礴的氣勢,后四句是借此抒發(fā)自己的政治熱情和希望。

  開頭兩句交代了時間,寫出了浩瀚的湖水。湖水和天空渾然一體,景象是闊大的。“涵”,有包含的意思。“虛”,指高空。高空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太清”指天空。“混太清”即水天相接。這兩句是寫站在湖邊,遠眺湖面的景色。三四兩句繼續(xù)寫湖的廣闊,但目光又由遠而近,從湖面寫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籠罩在湖上的水氣蒸騰,吞沒了云、夢二澤,“云、夢”是古代兩個湖澤的名稱,據說云澤在江北,夢澤在江南,后來大部分都淤成陸地。“撼”,搖動(動詞,生動形象)。“岳陽城”,在洞庭湖東北岸,即今湖南岳陽市。西南風起時,波濤奔騰,涌向東北岸,好像要搖動岳陽城似的。“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有的版本作“氣吞云夢澤”),讀到這里很自然地會聯想起王維的詩句:“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整個城市都飄浮在水面上,微風吹起層層波瀾,遙遠的天空都在水中晃動。它們真有異曲同工之妙。

  三、四句實寫湖。“氣蒸”句寫出湖的豐厚的蓄積,仿佛廣大的沼澤地帶,都受到湖的滋養(yǎng)哺育,才顯得那樣草木繁茂,郁郁蒼蒼。而“波撼”兩字放在“岳陽城”上,襯托湖的澎湃動蕩,也極為有力。人們眼中的這一座湖濱城,好像瑟縮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腳下,變得異常渺小了。這兩句被稱為描寫洞庭湖的名句。但兩句仍有區(qū)別:上句用寬廣的平面襯托湖的浩闊,下句用窄小的`立體來反映湖的聲勢。詩人筆下的洞庭湖不僅廣闊,而且還充滿活力。

  下面四句,轉入抒情。“欲濟無舟楫”,是從眼前景物觸發(fā)出來的,詩人面對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還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卻沒有人接引,正如想渡過湖去卻沒有船只一樣。對方原是丞相,“舟楫”這個典用得極為得體。“端居恥圣明”,是說在這個“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閑居無事,要出來做一番事業(yè)。這兩句是正式向張丞相表白心事,說明自己目前雖然是個隱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還是心焉向往的,不過還找不到門路而已。

  于是下面再進一步,向張丞相發(fā)出呼吁。“垂釣者”暗指當朝執(zhí)政的人物,其實是專就張丞相而言。這最后兩句,意思是說:執(zhí)政的張大人啊,您能出來主持國政,我是十分欽佩的,不過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隨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欽羨之情罷了。這幾句話,詩人巧妙地運用了“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淮南子·說林訓》)的古語,另翻新意;而且“垂釣”也正好同“湖水”照應,因此不大露出痕跡,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難體味的。

  本文是一首述懷詩,寫得很委婉。在唐代,門閥制度是很森嚴的,一般的知識分子很難得有機會登上政治舞臺。要想在政治上尋找出路,知識分子須向有權有勢的達官貴人求助,寫些詩文呈送上去,希望得到賞識,引薦提拔。公元733年,孟浩然西游長安,時值張九齡出任朝廷丞相,便寫了這首詩贈給張九齡,希望他給予幫助。但由于詩人顧慮多、愛面子,想做官又不肯直說,所以只好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愿望。這種苦悶的心情,是不難領會的。

  這首詩的藝術特點,是把寫景同抒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觸景生情,情在景中。詩的前四句,描寫洞庭湖的景致。“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涵虛,是天空反映在水中的幻景。太清,就是天空。這兩句的意思是說:“到了中秋時節(jié),洞庭湖里的水盛漲起來,與湖岸平齊了,一眼看云,只見湖山相映,水天一色,渾然成為一體,美麗極了。“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在這浩翰的湖面和云夢澤上,水氣蒸騰,濤聲轟鳴,使座落在湖濱的岳陽城都受到了震撼。這四句詩,把洞庭湖的景致寫得有聲有色,生氣勃勃。這樣寫景,襯托出詩人積極進取的精神狀態(tài),暗喻詩人正當年富力強,愿為國家效力,做一番事業(yè)。這是寫景的妙用。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 臨洞庭湖贈張丞相》賞析

  洞庭湖,是中國第二大淡水湖,在湖南北部。張丞相指張九齡。這是一首投贈之作,詩人希望時任中書令的張九齡予以援引,但是,詩人卻沒有直說,而是通過面臨煙波浩淼的洞庭欲渡無舟的感嘆以及臨淵而羨魚的情懷而曲折地表達出來,已具濃郁的詩意,同時,對于在此本來是藉以表意的洞庭湖,在詩人的筆下卻得到潑墨山水般的大筆渲繪,呈現出八百里洞庭的闊大境象與壯偉景觀,實際上已成為山水杰作。

  首先點明時令,時值“八月”,湖水泛溢,可見當年秋汛洶涌,一個“平”字,可見湖水漲漫,已溢出堤岸,造成湖水與湖岸相平的景象。洞庭本來就號稱八百里,加上這樣的浩大水勢,其水岸相接、廣闊無垠的情狀更增浩瀚氣勢。此時,詩人面對洞庭,極目遠望,則不僅水岸相平,而且呈現出水天相接的景象,仰觀俯瞰,天空映照湖中,似乎是湖水包孕了天宇,“涵虛”,足見其大,“混太清”,足見其闊。如此壯闊的湖面,自然風云激蕩,波濤洶涌,古老的云夢澤似乎在驚濤中沸滾蒸騰,雄偉的岳陽城似乎被巨浪沖撞得搖蕩不已,一個“蒸”字,一個“撼”字,力重千鈞,自然的湖泊一下子具有了自覺的意識,靜態(tài)的地理由此取得了飛揚的動勢,足見其非凡的藝術表現力和撼人心魄的藝術效果。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 臨洞庭湖贈張丞相》作者介紹

  孟浩然(689-740),男,漢族,唐代詩人。本名不詳(一說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浩然,少好節(jié)義,喜濟人患難,工于詩。年四十游京師,唐玄宗詔詠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語,玄宗謂:“卿自不求仕,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未仕,后隱居鹿門山,著詩二百余首。孟浩然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為“王孟”。

《贈孟浩然》賞析10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

  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一、【注解】:

  1、紅顏:指年青的時候。

  2、軒冕xuān iǎn:指官職,軒:車子;冕:高官戴的禮帽。

  3、臥松云:隱居。

  4、中圣:中酒,就是喝醉的意思,

  5、清芬:指美德。

  二、閱讀下面李白的《贈孟浩然》,然后回答問題。

  ⑴、這是一首向朋友表示崇敬之情的詩,全詩的抒情主線貫穿著一個__字。(2分)

  ⑵、詩人筆下的孟浩然具有什么特點?(4分)______

  ⑶、本詩中的“風流”一詞的含義是什么?“ 高山安可仰”讓我們聯想到哪個成語?(6分)

  參考答案:

  ⑴、愛

  ⑵、文采出眾、蔑視功名、超然隱逸、高風亮節(jié)。

  ⑶、“風流”指有才學而不拘禮節(jié);高山仰止

  三、【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我敬重孟浩然先生的莊重瀟灑,他為人高尚風流倜儻tì tǎnɡ聞名天下。

  青春年少鄙棄功名不慕官冕高車,白頭浩首又歸隱山林摒棄塵雜。

  星夜明月之下常常飲酒醉得非凡儒雅,迷戀繁花綠草他不事君王胸懷那么豁達。

  高山似的品格啊,怎么能仰望著他;只在此揖敬,他那清澈芬芳的道德光華!

  四、【評析】:

  全詩推崇孟浩然風雅瀟灑的品格。首聯點題,抒發(fā)了對孟浩然的欽慕之情;二、三兩聯描繪了孟浩然摒棄官職,白首歸隱,醉月中酒,迷花不仕的高雅形象;尾聯直接抒情,把孟氏的高雅比為高山巍峨峻拔,令人景仰。

  本詩大致寫在李白寓居湖北安陸時期(727──736),此時他常往來于襄漢一帶,與比他長十二歲的孟浩然結下了深厚友誼。詩的風格自然飄逸,描繪了孟浩然風流儒雅的形象,同時也抒發(fā)了李白與他思想感情上的共鳴。

  從此詩可看出,李白不屑為格律所拘束,而是追求古體的自然流走之勢,直抒胸臆,透出一股飄逸之氣。《李詩緯》稱“太白于律,猶為古詩之遺,情深而詞顯,又出乎自然,要其旨趣所歸,開郁宣滯,特于風騷為近焉。”本詩就有這樣的特色。

  首先看其章法結構。首聯即點題,開門見山,抒發(fā)了對孟浩然的'欽敬愛慕之情。一個“愛”字是貫串全詩的抒情線索。“風流”指浩然瀟灑清遠的風度人品和超然不凡的文學才華。這一聯提綱挈領,總攝全詩。到底如何風流,就要看中間二聯的筆墨了。

  中二聯好似一幅高人隱逸圖,勾勒出一個高臥林泉、風流自賞的詩人形象。“紅顏”對“白首”,概括了從少壯到晚歲的生涯。一邊是達官貴人的車馬冠服,一邊是高人隱士的松風白云,浩然寧棄仕途而取隱遁,通過這一棄一取的對比,突出了他的高風亮節(jié)。“白首”句著一“臥”字,活畫出人物風神散朗、寄情山水的高致。如果說頷聯是從縱的方面寫浩然的生平,那么頸聯則是在橫的方面寫他的隱居生活。在皓月當空的清宵,他把酒臨風,往往至于沉醉,有時則于繁花叢中,流連忘返。頷聯采取由反而正的寫法,即由棄而取,頸聯則自正及反,由隱居寫到不事君。縱橫正反,筆姿靈活。

  中二聯是在形象描寫中蘊含敬愛之情,尾聯則又回到了直接抒情,感情進一步升華。浩然不慕榮利、自甘淡泊的品格已寫得如此充分,在此基礎上將抒情加深加濃,推向高潮,就十分自然,如水到渠成。仰望高山的形象使敬慕之情具體化了,但這座山太巍峨了,因而有“安可仰”之嘆,只能在此向他純潔芳馨的品格拜揖。這樣寫比一般地寫仰望又翻進了一層,是更高意義上的崇仰,詩就在這樣的贊語中結束。

  其次詩在語言上也有自然古樸的特色。首聯看似平常,但格調高古,蕭散簡遠。它以一種舒展的唱嘆語調來表達詩人的敬慕之情,自有一種風神飄逸之致,疏朗古樸之風。尾聯也具有同樣風調。中二聯不斤斤于對偶聲律,對偶自然流走,全無板滯之病。如由“紅顏”寫至“白首”,象流水淌瀉,其中運用“互體”,耐人尋味:“棄軒冕”、“臥松云”是一個事情的兩個方面。這樣寫,在自然流走之中又增加了搖曳錯落之美。詩中用典,融化自然,不見斧鑿痕跡。如“中圣”用曹魏時徐邈的故事,他喜歡喝酒,將清酒叫作圣人,濁酒叫作賢人,“中圣”就是喝醉酒之意,與“事君”構成巧妙的對偶。(注:徐邈(170—249)字景山,東漢末魏初燕國薊ì(今北京市)人。魏文帝受禪登基,他歷任譙國國相,平陽、安平太守,潁川典農中郎將,所到之處,都令人稱道,賜予爵位為關內侯。皇帝御駕幸臨許昌,問徐邈說:“經常作中圣人沒有?”徐邈回答:“先前子反在谷陽死去,御督因飲酒而受罰,臣下嗜酒如同他們兩人一樣,不能自制,時常仍作圣人。然而身上長瘤子的人因為丑陋而留下名字,而臣下卻因為醉酒為陛下所認識。”皇帝大笑,看著左右的人說:“名不虛傳。”遷升他為撫軍大將軍軍師。)

  “高山”一句用了《詩經·小雅·車舝》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典故(朱熹注解說:“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則可仰,景行則可行。”依朱說,“景行”(—háng)是大道,“景行行止”是說大道可供人們行走。),后來司馬遷又在《孔子世家》中用來贊美孔子。這里既是用典,又是形象描寫,即使不知其出處,也仍能欣賞其形象與詩情之美。而整個詩的結構采用抒情──描寫──抒情的方式。開頭提出“吾愛”之意,自然地過渡到描寫,揭出“可愛”之處,最后歸結到“敬愛”。依感情的自然流淌結撰成篇,所以象行云流水般舒卷自如,表現出詩人率真自然的感情。

《贈孟浩然》賞析11

  臨洞庭湖贈張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 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 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 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 徒有羨魚情。

  [賞析]

  這是孟浩然山水詩作的另類題材。

  全詩“體物寫志”,表達了希望有人援引他入仕從政的理想。詩人托物抒懷,曲筆擒旨,于浩淼闊大、洶涌澎湃的自然之景中,流露了心聲。含蓄委婉,獨標風韻。

  首聯描寫洞庭湖全景。“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詩人選取洞庭湖為切入角,八月秋高氣爽,浩闊無垠的湖水輕盈蕩漾,煙波飄渺。遠眺碧水藍天,上下映帶。一個“混”字寫盡了“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景色。給人一種汪洋姿肆,海納百川之感。

  頷聯特寫湖水聲勢。“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句式對仗工整,意境靈動飛揚,讀之使人倍感大氣磅礴,心胸激蕩。一個“蒸”字給人以云蒸霞蔚、龍騰虎躍、萬馬奔馳之勢;一個“撼”字,筆力千鈞,讀者仿佛看到巨瀾飛動,“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場景。然而“岳陽城”又似乎被壯闊的湖水所擁護。這不禁讓人比物聯類:一座古城與浩淼的湖水相比尚且如此渺小,更何況一個人的力量與螻蟻又有何異?如果沒有湖的涵養(yǎng)、滋潤,怎么能有百草豐茂,萬樹花開的美景?弦外之音:假如沒有皇恩浩蕩,人們何來受享恩澤?此處妙筆生花,一語驚人,很好地將下文引出,不愧為千古名句。

  頸聯轉入抒情。“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此句采用了類比的手法,前一半意思是說自己本想渡過洞庭湖,卻缺少舟和槳。詩人以“無舟楫”喻指自己向往入仕從政而無人接引賞識。后一句中一個“恥”字,道出躬逢盛世卻隱居無為,實在感到羞恥愧顏的心情。言下之意還是說明自己多么希望被薦識出仕為官。孟浩然曾在《書懷貽京邑同好》詩中寫道:“三十既成立,嗟吁命不通。慈親向羸老,喜懼在深衷。甘脆朝不足,簞瓢夕屢空。執(zhí)鞭羨夫子,捧檄懷毛公。感激遂彈冠,安能守固窮?”這里十分清楚地表明他早在“而立”之年求仕的希望就破滅了,然而,一心期待朋友們援引的心情誠懇迫切。“欲濟”而“無舟楫”,比喻恰當,其字字生淚,悲切無奈。這里抒情暗扣主旨,婉曲傳旨,引人入勝。

  尾聯化用典故,“卒章顯志”。“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次句化用《淮南子-說林訓》的古語:“臨淵而羨魚,不若歸而結網”。喻指自己空有出仕從政之心,卻無從實現這一愿望。這是對“頸聯”的進一步深化。“垂釣者”比喻當朝執(zhí)政的人,這里指張九齡。也懇請他的薦拔;“羨魚情”喻從政的心愿。意思希望對方能竭力引薦,以免使自己的愿望落空。活靈活現地表達了詩人既戀清高又想求仕而難以啟齒的復雜細膩的心理活動,以及心焉向往,又怕無門的思想感情。詩人那種有志難酬而不得已為之的難隱之情“溢”于言表。

  從此詩來看,詩人繼承了自《詩經》以來傳統的比興手法,托物言志,自然和諧。既包蘊著豐富的自然美,又體現了詩人逸士風神與高人的性情。

《贈孟浩然》賞析12

  贈孟浩然

  唐代:李白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

  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譯文

  我敬重孟先生的莊重瀟灑,他為人高尚風流倜儻聞名天下。

  少年時屏棄當官不走仕途,一生閑云野鶴年老時仍在山間云中逍遙自在。

  皓月當空,他把酒臨風,飲清酒而醉,他不事君王沉醉于自然美景。

  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著他?只有在此向您清高的人品致敬了!

  注釋

  孟夫子:指孟浩然。夫子,一般的尊稱。

  風流:古人以風流贊美文人,主要是指有文采,善詞章,風度瀟灑,不鉆營茍且等。王士源《孟浩然集序》說孟“骨貌淑清,風神散朗,救患釋紛,以立義表。灌蔬藝竹,以全高尚。”

  紅顏句:意謂從青年時代起就對軒冕榮華(仕宦)不感興趣。

  白首:白頭,指老年。

  醉月句:月下醉飲。中圣:“中圣人”的簡稱,即醉酒。曹魏時徐邈喜歡喝酒,稱酒清者為圣人,酒濁者為賢人。中:讀去聲,動詞,“中暑”、“中毒”之“中”,此為飲清酒而醉,故曰中圣。

  迷花:迷戀花草,此指陶醉于自然美景。事君:侍奉皇帝。

  高山:言孟品格高尚,令人敬仰。

  徒此揖清芬:只有在此向您清高的人品致敬了。

  賞析

  本詩大致寫在李白寓居湖北安陸時期(727-736),此時他常往來于襄漢一帶,與比他長十二歲的孟浩然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詩的風格自然飄逸,描繪了孟浩然風流儒雅的形象,同時也抒發(fā)了李白與他思想感情上的共鳴。

  李白的律詩,不屑為格律所拘束,而是追求古體的自然流走之勢,直抒胸臆,透出一股飄逸之氣。前人稱“太白于律,猶為古詩之遺,情深而詞顯,又出乎自然,要其旨趣所歸,開郁宣滯,特于風騷為近焉。”(《李詩緯》)《贈孟浩然》這首詩就有這樣的特色。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首聯是說,我敬重孟先生,他為人高尚風流倜儻聞名天下。首聯即點題,開門見山,抒發(fā)了對孟浩然的欽敬愛慕之情。一個“愛”字是貫穿全詩的抒情主線。“風流”指浩然瀟灑情愿的風度人品和超然不凡的文學才華。這一聯提綱挈領,總攝全詩。到底如何風流,就要看中間兩聯的`筆墨了。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頷聯是說,少年時鄙視功名不愛官冕車馬,高齡白首又歸隱山林摒棄塵雜。

  “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頸聯是說,明月夜常常因酒醉得非凡高雅,他不事君王迷戀花草胸懷豁達。詩中用典,融化自然。“中圣”用曹魏時徐邈的故事,他喜歡喝酒,將清酒叫作圣人,濁酒叫作賢人,“中圣”就是喝醉酒的意思,與“事君”構成巧妙的對偶。

  中二聯好似一幅高人隱逸圖,勾勒出一個高臥林泉、風流自賞的詩人形象。“紅顏”對“白首”,概括了從少壯到晚歲的生涯。一邊是達官貴人的車馬冠服,一邊是高人隱士的松風白云,浩然寧棄仕途而去隱遁。通過這一棄一取的對比,突出了他的高風亮節(jié)。如果說頷聯是從總的方面寫他的生平,那么頸聯則只是從橫的方面寫他的隱居生活。在皓月當空的清宵,他把酒臨風,往往至于沉醉。有時則于繁花叢中,流連忘返。頷聯采取由反而正的寫法,即由棄而取;頸聯則自正及反,由隱居寫到不事君:縱橫正反,筆姿靈活。這二聯是在形象描寫中蘊含敬愛之情。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尾聯是說,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夠仰望著他?只在此拜揖他芬芳的道德光華!尾聯又回到直接抒情,感情進一步升華。孟浩然不慕榮利,自甘淡泊的品格已經寫得如此充分,在此基礎上將抒情加深加濃,推向高潮,就十分自然,如水到渠成。仰望高山的形象使敬慕之情具體化了,但這座山太巍峨了,因而有“安可仰”之嘆,只能在此向他純潔芳馨的品格拜揖。這樣寫比一般的寫仰望又翻進一層,是更高意義上的崇拜,詩就在這樣的贊語中結束。

  這首詩在語言上有自然古樸的特色。首聯看似平常,它以一種舒展的唱嘆語來表達詩人的敬慕之情,自有一種格調高古,飄逸之致的風神,尾聯也具有同樣的風調。頷聯由“紅顏”寫到“白首,像流水淌瀉,”其中運用“互體”,耐人尋味:“棄軒冕”、“臥松云”是一個事情的兩個方面。這樣寫,在自然流走之中又增加了搖曳錯落之美。

  整個詩的結構采用抒情——描寫——抒情的方式。開頭提出“吾愛”之意,自然過渡到描寫,揭示出“可愛”之處,最后歸結到“敬愛”。以感情的自然流淌結撰成篇,所以像行云流水般舒卷自如,表現出詩人率真自然的感情。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大致寫在李白寓居湖北安陸時期(公元727年~公元736年),此時他常往來于襄漢一帶,與比他長十二歲的孟浩然結下了深厚友誼。郁賢皓認為,此詩當為公元739年(開元二十七年)李白過襄陽重晤孟浩然時所作,其時孟浩然已屆暮年。

《贈孟浩然》賞析13

  【詩句】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出處】唐·李白《贈孟浩然》

  【譯注1】“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在皓月當空的夜晚,他常常頻頻飲酒以至沉醉,每每迷戀繁花以至流連忘返。“中圣”與“事君”構成對照,體現了孟浩然屏棄仕途,不為庸君效力,隱逸超俗的高風亮節(jié)。注:中圣,古時酒徒把清酒叫圣人,濁酒叫賢人,中圣就是中酒(喝醉了)的隱語。

  【譯注2】“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孟浩然的高尚品格如同巍峨的高山,怎么能仰望到它的頂峰,我們只能徒懷敬羨他美德之情。李白化用《詩經》典故以“高山”、“清芬”比喻借代,極言孟浩然高潔品格的不可企及,抒發(fā)了作者對孟浩然不慕功名富貴的高風亮節(jié)的高度禮贊之情。注:高山句,《詩經·小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這里借喻孟浩然品格。揖,作揖,表示敬仰。清芬,以特征代品格。

  【全詩】《贈孟浩然》。[唐]。李白。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賞析】孟浩然是與王維并稱的唐代著名詩人,有不少描寫山水田園的佳作。其實,他是頗有用世之心的,在《臨洞庭上張丞相》詩中曾發(fā)出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的慨嘆。但是,他品性高潔,不愿曲奉權貴,故長期隱居家園,以布衣終老。《新唐書·文藝傳》關于孟浩然是這樣記載的:“隱鹿門山。年四十乃游京師。張九齡、王維雅稱道之。維私邀入內署,俄而玄宗至……帝問其詩,浩然再拜,自誦所為。至‘不才明主棄’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采訪使韓朝宗約浩然偕至京師,欲薦諸朝。會故人至,劇飲歡甚。或曰:‘君與韓公有期。’浩然叱曰:‘業(yè)已飲,遑恤他!’卒不赴。朝宗怒,辭行,浩然不悔也。”比浩然年輕十二歲的李白,對“孟夫子”這種孤高耿介的人格深為嘆賞。孟浩然歸隱故鄉(xiāng)襄陽,寓居安陸(今屬湖北)的李白與之過從甚密。《贈孟浩然》一詩大致作于這個時期(唐玄宗開元后期),它抒發(fā)了李白對自己衷心欽敬的朋友不勝仰慕的一片深情。本詩以賦的手法落墨,首聯“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頗具散文調,是全詩的總綱,開門見山地揭示了題旨。“吾”之“愛”與孟之“風流”對舉而出,體現了詩人在思想感情上與好友的共鳴。浩然之“風流”蘊含著豐富的內容,兼德與才而言,是他那瀟灑的風神、高潔的品格和非凡的創(chuàng)作成就的綜合寫照。這種“聞”于天下、令人艷羨的“風流”,不能不激發(fā)起詩人由衷的愛戴之情。而這種純真的深摯的愛戴在詩的開頭噴涌而出,便一發(fā)而不可收,流注通篇,使本詩成為一首情意盎然、情味深長、情致動人的佳作。孟浩然之“風流”,令詩人如此鐘愛,如此傾倒,那么,它的核心內涵是什么呢?頷聯云:“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紅顏”指青春健美的容顏,它與“白首”相對,標示著孟浩然由青年到老年的漫長的人生旅途。“軒冕”是借以指代高官的,當時大夫以上的官員方可乘軒服冕。“松云”指的是悠游山林的隱居生活。“棄軒冕”而“臥松云”,鮮明地反映出孟浩然不受榮華富貴誘惑、安于淡泊恬靜生活的人生態(tài)度。這正是“風流”的主要含意之所在,也是詩人與浩然結下深厚情誼的思想基礎。

  這一聯里,“棄”字和“臥”字十分引人注目,前者顯示出浩然對祿利榮名不屑一顧的情態(tài)和棄絕仕進之想的堅定信念,后者則精妙地勾畫出友人高臥林泉、悠然自得的神貌。通過一棄一取的對比,此聯突出了浩然人格之可貴,也讓讀者窺見詩人自身不甘摧眉折腰、寧愿隱逸山林的高尚的精神境界。李白與浩然的心靈是相通的,他象浩然一樣月下醉酒,一樣迷戀山林,一樣傲岸不屈。于是,頸聯生動地寫出了友人與自己所共有的.生活體驗:“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就闡述的內容而言,這是頷聯的延伸;但從描寫的角度看,則與頷聯有明顯的不同。頷聯概敘了浩然由“紅顏”至“白發(fā)”的經歷,有很長的時間跨度;而頸聯則截取生活的片段,著意刻劃友人逍遙自在的情態(tài)和傲骨錚錚的氣質。“中圣”亦即中酒,喝醉的意思。據《三國志·魏志·徐邈傳》載,尚書郎徐邈飲酒沉醉,校事趙達前來問事,徐邈回答說:“中圣人。”趙達講給曹操聽,曹操大怒,鮮于輔在旁解釋道:“平日醉客謂酒清者為圣人,濁者為賢人。”自然,李白引“中圣”一語入詩中,有雙關的意味,既作飲酒至醉的隱語,又包含著對浩然高潔品格的贊揚。至于“不事君”三字,比“棄軒冕”說得更明白直露,道出了封建社會里不滿現狀的正直文人潔身自愛的秉性和拒絕與統治者合作的不妥協精神。在對孟浩然的“風流”作了淋漓盡致的描寫之后,詩人進一步抒發(fā)了自己對友人的無限景仰,尾聯云:“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在李白的心目中,寧“棄軒冕”,不愿“事君”的孟浩然,其形象似高山一般巍峨,令人肅然起敬。《詩經·小雅·車?》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李白十分自然地化用《詩經》的成句,形象地表達自己發(fā)自肺腑的崇敬之情,用典如鹽溶水中,不見痕跡。對孟浩然清美芬芳的品格和名聲的頌揚,無疑蘊含著效仿友人的意味,表明了作者的心跡。這種借他人他事以抒寫自家懷抱的手法,在李白的詩作中是屢見不鮮的。尾聯與首聯均為直抒胸臆之筆,但詩人選擇了“高山”、“清芬”這樣的詞語,與中二聯的“松云”、“醉月”和“迷花”同以形象的魅力構建出生動完整的藝術境界。本詩雖為律體,卻有古詩的風味,氣勢充沛,語言素樸,格調高古,即使是對仗,亦如行云流水般的自然。為作者所摯愛的“孟夫子”的“風流”,純以形象的筆墨加以描繪,展現出一幅高士隱居山林、風致飄逸的動人畫卷。作者濃烈的情感以其勁健奔放的流走貫穿全篇,故本詩無刻意雕琢之態(tài),而有一氣呵成之勢,開闔隨意,舒卷自如,首尾呼應,結構嚴謹,不求工而工,堪稱“天然去雕飾”的藝術精品。

《贈孟浩然》賞析14

  贈孟浩然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

  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古詩簡介

  《贈孟浩然》是唐代詩人李白在湖北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詩,全詩推崇孟浩然風雅瀟灑的品格,全詩采用抒情、描寫、抒情的方式,以一種舒展唱嘆的語調,表達詩人的敬慕之情。

  首聯點題,抒發(fā)了對孟浩然的欽慕之情。二、三兩聯描繪了孟浩然摒棄官職,白首歸隱,醉月中酒,迷花不仕的高雅形象。尾聯直接抒情,把孟氏的高雅比為高山巍峨峻拔,令人抑止。

  翻譯/譯文

  我敬重孟先生的莊重瀟灑,

  為人高尚風流倜儻聞名天下。

  少年時鄙視功名不愛官冕車馬,

  高齡白首又歸隱山林摒棄塵雜。

  明月夜常常飲酒醉得非凡高雅,

  他不事君王迷戀花草胸懷豁達。

  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著他?

  只在此揖敬他芬芳的道德光華!

  注釋

  1.孟夫子:指孟浩然。夫子,一般的尊稱。

  2.風流:古人以風流贊美文人,主要是指有文采,善詞章,風度瀟灑,不鉆營茍且等。王士源《孟浩然集序》說孟“骨貌淑清,風神散朗,救患釋紛,以立義表。灌蔬藝竹,以全高尚。”

  3.紅顏:指孟浩然少壯時期。

  4.白首:白頭,指孟浩然晚年的時候。

  臥松云:隱居。

  5.醉月句:月下醉飲。中圣:“中圣人”的簡稱,即醉酒。曹魏時徐邈喜歡喝酒,稱酒清者為圣人,酒濁者為賢人。中:讀去聲,動詞,“中暑”、“中毒”之“中”,此為飲清酒而醉,故曰中圣。

  6.迷花:迷戀花草,此指陶醉于自然美景。

  7.事君:侍奉皇帝。

  8.高山:言孟品格高尚,令人敬仰。《詩經·小雅·車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9.徒此揖清芬:只有在此向您清高的人品致敬了。李白出蜀后,游江陵、瀟湘、廬山、金陵、揚州、姑蘇等地,然后回頭又到了江夏。他專程去襄陽拜訪孟浩然,不巧孟已外游,李白不無遺憾地寫了這首詩,表達敬仰和遺憾之情。“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二句,即透出仰慕而未能一見之意。

  賞析/鑒賞

  李白的律詩,不屑為格律所拘束,而是追求古體的自然流走之勢,直抒胸臆,透出一股飄逸之氣,李白與孟浩然的友誼是詩壇上的一段佳話。二人彼此結識,固然不乏飲酒唱和、攜手邀游的樂趣,但是至為重要的,則是在追求情感的和諧一致,尋求靈性飄逸的同伴和知音.史載孟浩然曾隱鹿門山,年四十余客游京師,終以“當路無人”,還歸故園。而李白竟亦有類似的經歷.他少隱岷山,又隱徂徠山.后被玄宗召至京師,供奉翰林.終因小人讒毀,被賜金放還.的確,笑傲王侯,宏放飄然,邈然有超世之心,這便是兩位著名詩人成為知交的根本原因.這首詩就是二人友誼的見證。

  首先看其章法結構。首聯即點題,揭出“吾愛”二字,親切摯懇,言由心出,一片真情掩蔽全篇,抒發(fā)了對孟浩然的欽敬愛慕之情。“孟夫子”,點出所愛之人,扣緊題目。孟浩然比李白長十二歲,年歲既長,襟懷磊落,生性瀟灑,詩才又特出,自然令李白仰慕欽敬,所以才以“夫子”相稱。“夫子”非章句腐儒,那是作者鄙夷不恥的.。這是對孟浩然倜儻曠放生涯的贊譽,果然,下面使補充道:“風流天下聞”。一個“愛”字是貫串全詩的抒情線索。“風流”指浩然瀟灑清遠的風度人品和超然不凡的文學才華。這一聯提綱挈領,總攝全詩。到底如何風流,就要看中間二聯的筆墨了。

  中二聯好似一幅高人隱逸圖,勾勒出一個高臥林泉、風流自賞的詩人形象。作者集中筆墨刻畫這位儒雅悠閑的“孟夫子”形象:“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紅顏”對“白首”,當是概括了孟浩然漫長的人生旅程,“軒冕”對“松云”,則象征著仕途與隱遁,象征著富貴與淡泊.前者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一邊是達官貴人的車馬冠服,一邊是高人隱士的松風白云,浩然寧棄仕途而取隱遁,通過這一棄一取的對比,突出了他的高風亮節(jié)。“白首”句著一“臥”字,活畫出人物風神散朗、寄情山水的高致。如果說頷聯是從縱的方面寫浩然的生平,那么頸聯則是在橫的方面寫他的隱居生活。在皓月當空的清宵,他把酒臨風,往往至于沉醉,有時則于繁花叢中,流連忘返。頷聯采取由反而正的寫法,即由棄而取,頸聯則自正及反,由隱居寫到不事君。縱橫正反,筆姿靈活。

  中二聯是在形象描寫中蘊含敬愛之情,尾聯則又回到了直接抒情,感情進一步升華。浩然不慕榮利、自甘淡泊的品格已寫得如此充分,在此基礎上將抒情加深加濃,推向高潮,就十分自然,如水到渠成。仰望高山的形象使敬慕之情具體化了,但這座山太巍峨了,因而有“安可仰”之嘆,只能在此向他純潔芳馨的品格拜揖。這樣寫比一般地寫仰望又翻進了一層,是更高意義上的崇仰,詩就在這樣的贊語中結束。

  其次詩在語言上也有自然古樸的特色。首聯看似平常,但格調高古,蕭散簡遠。它以一種舒展的唱嘆語調來表達詩人的敬慕之情,自有一種風神飄逸之致,疏朗古樸之風。尾聯也具有同樣風調。中二聯不斤斤于對偶聲律,對偶自然流走,全無板滯之病。謝榛《四溟詩話》曾謂,“紅顏”句與“迷花”句,“兩聯意頗相似”,其中運用“互體”,耐人尋味:“棄軒冕”、“臥松云”是一個事情的兩個方面。這樣寫,在自然流走之中又增加了搖曳錯落之美。詩中用典,融化自然,不見斧鑿痕跡。如“中圣”用曹魏時徐邈的故事,他喜歡喝酒,將清酒叫作圣人,濁酒叫作賢人,“中圣”就是喝醉酒之意,與“事君”構成巧妙的對偶。“高山”一句用了《詩經·小雅·車舝》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典故,后來司馬遷又在《孔子世家》中用來贊美孔子。這里既是用典,又是形象描寫,即使不知其出處,也仍能欣賞其形象與詩情之美。而整個詩的結構采用抒情——描寫——抒情的方式。開頭提出“吾愛”之意,自然地過渡到描寫,揭出“可愛”之處,最后歸結到“敬愛”。依感情的自然流淌結撰成篇,所以象行云流水般舒卷自如,表現出詩人率真自然的感情。

《贈孟浩然》賞析15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臨洞庭原文: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臨洞庭譯文及注釋

  譯文

  秋水勝漲,幾乎與岸平,水天含混迷茫與天空渾然一體。云夢大澤水氣蒸騰白白茫茫,波濤洶涌似乎把岳陽城撼動。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與槳,圣明時代閑居委實羞愧難容。閑坐觀看別人辛勤臨河垂釣,只能白白羨慕被釣上來的魚。

  注釋

  ①張丞相:指張九齡(673-740),唐玄宗時宰相,后貶為荊州長史。

  ②涵虛: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涵:包容。虛:虛空,空間。

  ③混太清:與天混成一體。清:指天空。

  ④云夢澤:古時云澤和夢澤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代低洼地區(qū)。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岳陽城:在洞庭湖東岸。

  ⑤濟:渡。

  ⑥端居:安居。

  ⑦恥(chǐ)圣明:有愧于圣明之世。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時認為皇帝圣明社會就會安定。

  ⑧ 徒:只能。

  ⑨楫:(jí)劃船用具,船槳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臨洞庭賞析

  洞庭湖,是中國第二大淡水湖,在湖南北部。張丞相指張九齡。這是一首投贈之作,詩人希望時任中書令的張九齡予以援引,但是,詩人卻沒有直說,而是通過面臨煙波浩淼的洞庭欲渡無舟的感嘆以及臨淵而羨魚的情懷而曲折地表達出來,已具濃郁的詩意,同時,對于在此本來是藉以表意的洞庭湖,在詩人的筆下卻得到潑墨山水般的大筆渲繪,呈現出八百里洞庭的闊大境象與壯偉景觀,實際上已成為山水杰作。

  首先點明時令,時值“八月”,湖水泛溢,可見當年秋汛洶涌,一個“平”字,可見湖水漲漫,已溢出堤岸,造成湖水與湖岸相平的景象。洞庭本來就號稱八百里,加上這樣的浩大水勢,其水岸相接、廣闊無垠的情狀更增浩瀚氣勢。此時,詩人面對洞庭,極目遠望,則不僅水岸相平,而且呈現出水天相接的景象,仰觀俯瞰,天空映照湖中,似乎是湖水包孕了天宇,“涵虛”,足見其大,“混太清”,足見其闊。如此壯闊的湖面,自然風云激蕩,波濤洶涌,古老的云夢澤似乎在驚濤中沸滾蒸騰,雄偉的岳陽城似乎被巨浪沖撞得搖蕩不已,一個“蒸”字,一個“撼”字,力重千鈞,自然的'湖泊一下子具有了自覺的意識,靜態(tài)的地理由此取得了飛揚的動勢,足見其非凡的藝術表現力和撼人心魄的藝術效果。

【《贈孟浩然》賞析】相關文章:

《贈孟浩然》賞析05-23

贈孟浩然古詩賞析03-26

贈孟浩然全文及賞析10-07

贈孟浩然的原文及賞析10-24

《贈孟浩然》原文及賞析10-24

贈孟浩然原文及賞析11-07

《贈孟浩然》的譯文及賞析05-27

贈孟浩然原文及賞析08-05

贈孟浩然古詩賞析10-07

贈孟浩然原文,注釋,賞析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