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古詩賞析

時間:2024-08-25 14:01:57 孟浩然 我要投稿

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古詩賞析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肯定對各類古詩都很熟悉吧,古詩的篇幅可長可短,押韻比較自由靈活,不必拘守對仗、聲律。古詩的類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古詩賞析,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古詩賞析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注釋

  ①張丞相:指張九齡(673-740),唐玄宗時宰相,后貶為荊州長史。

  ②涵虛: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涵:包容。虛:虛空,空間。

  ③混太清:與天混成一體。清:指天空。

  ④云夢澤:古時云澤和夢澤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代低洼地區。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岳陽城:在洞庭湖東岸。

  ⑤濟:渡。楫:(jí)劃船用具,船槳。

  ⑥端居:安居。

  ⑦恥(chǐ)圣明:有愧于圣明之世。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時認為皇帝圣明社會就會安定。

  ⑧ 徒:只能。羨魚:羨慕釣魚。《淮南子·說林訓》中說:古人有言曰:“臨河而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意思是,與其空口贊賞別人的成績,不如自己扎扎實實地做點事情。

  翻譯

  仲夏八月的時節,洞庭湖的湖水都快和堤岸齊平了,湖水涵容著天空,水天渾然一體。湖上蒸騰的霧氣籠罩著云夢澤,洶涌的波濤沖擊著岳陽城。(正像)想要渡船卻沒有船只(我想要出仕做官卻沒人引薦),(我)安居不仕卻有愧于圣明天子。坐著看垂釣的人,空有一腔羨慕之情。

  寫作背景

  此詩舊注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張九齡為相時,孟浩然(45歲)西游長安,以此詩投贈張九齡,希望引薦。然有人說733年孟浩然在長安時,張九齡尚在家鄉韶關丁母憂,張于年底才進京就任中書侍郎。孟浩然此次未見到張九齡。二人之相會當在張貶荊州長史時。李景白《孟浩然詩集校注》云:"本詩當作于開元四年(716,浩然28歲)左右張說任岳州刺使期間。" "張丞相當指張說"。

  講解

  詩人選取洞庭湖為切入點,首聯描寫洞庭湖全景。“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八月秋高氣爽,浩闊無垠的湖水輕盈蕩漾,煙波飄渺。遠眺碧水藍天,上下渾然。一個“混”字寫盡了“秋水共長天一色”的雄渾壯觀,表現了一種汪洋恣肆、海納百川的意境。

  頷聯描寫湖水聲勢。“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寫云夢澤水汽蒸騰,岳陽城受到洞庭湖波濤的搖撼。句式對仗工整,意境靈動飛揚,表現出大氣磅礴的氣勢。一個“蒸”字寫出了云蒸霞蔚、龍騰虎躍、萬馬奔馳之勢;一個“撼”字,筆力千鈞,如同巨瀾飛動、“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場景,然而,“岳陽城”又被壯闊的湖水所擁抱。這使讀者比物聯類:一座古城與浩淼的湖水相比尚且如此渺小,更何況是一個人的力量。如果沒有湖的涵養、滋潤,就不會有百草豐茂、萬樹花開的美景。這里妙筆生花,一語驚人,是千古名句。

  頸聯轉入抒情。“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這兩句采用了類比的手法,先說詩人自己本想渡過洞庭湖,卻缺少舟和槳,詩人以“無舟楫”喻指自己向往入仕從政而無人接引賞識。后一句中一個“恥”字,道出躬逢盛世卻隱居無為、實在感到羞愧的心情,言下之意還是說明詩人自己非常希望被薦舉出仕。“欲濟”而“無舟楫”,比喻恰當,婉曲傳旨。

  尾聯化用典故,“卒章顯志”。“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化用《淮南子·說林訓》的古語:“臨河而羨魚,不若歸而結網。”喻指詩人空有出仕從政之心,卻無從實現這一愿望,這是對“頸聯”的進一步深化。“垂釣者”比喻當朝執政的人,這里指張九齡,懇請他薦拔;“羨魚情”喻從政的心愿,希望對方能竭力引薦,使詩人的愿望得以實現,活靈活現地表達了詩人既慕清高又想求仕而難以啟齒的復雜心理。總之,詩人那種有志難酬、不得已而為之的難言之情“逸”于言表。

  詩人繼承了自《詩經》以來傳統的比興手法,托物言志,自然和諧。既包蘊著豐富的自然美,又體現了詩人的逸士風神,正是“筆墨之外,自具性情”。

  賞析

  張丞相即張九齡,也是著名的詩人,官至中書令,為人正直。孟浩然想進入政界,實現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給予引薦。他在入京應試之前寫這首詩給張九齡,就含有這層意思。

  詩的前四句寫洞庭湖壯麗的景象和磅礴的氣勢,后四句是借此抒發自己的政治熱情和希望。

  開頭兩句交代了時間,寫出了浩瀚的湖水。湖水和天空渾然一體,景象是闊大的。“涵”,有包含的意思。“虛”,指高空。高空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太清”指天空。“混太清”即水天相接。這兩句是寫站在湖邊,遠眺湖面的景色。三四兩句繼續寫湖的廣闊,但目光又由遠而近,從湖面寫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籠罩在湖上的水氣蒸騰,吞沒了云、夢二澤,“云、夢”是古代兩個湖澤的名稱,據說云澤在江北,夢澤在江南,后來大部分都淤成陸地。“撼”,搖動(動詞,生動形象)。“岳陽城”,在洞庭湖東北岸,即今湖南岳陽市。西南風起時,波濤奔騰,涌向東北岸,好像要搖動岳陽城似的。“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有的版本作“氣吞云夢澤”),讀到這里很自然地會聯想起王維的詩句:“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整個城市都飄浮在水面上,微風吹起層層波瀾,遙遠的天空都在水中晃動。它們真有異曲同工之妙。

  面對浩瀚的洞庭湖,自己意欲橫渡,可是沒有船只;生活在圣明的時世,應當貢獻出自已的力量,但沒有人推薦,也只好在家閑居,這實在有愧于這樣的好時代。言外之意希望對方予以引薦。“濟”,渡的意思。“楫”,船上的槳,這里也是借指船。“端居”,閑居;“圣明”,圣明之時,這里指太平時代。最后兩句,說自己坐在湖邊觀看那些垂竿釣魚的人,卻白白地產生羨慕之情。古代俗語說,“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詩人借了這句諺語來暗喻自己有出來作一番事業的愿望,只怕沒有人引薦,所以這里說“徒有”。希望對方幫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間自然流露出來的。

  干謁詩是時代和歷史相互作用的產物,一方面,士子們以之鋪墊進身的臺階,因而言詞頗多限制,作起來往往竭盡才思;另一方面,由于閱讀對象或為顯貴、或為社會賢達,干謁詩大多表現出含蓄的美學特征,作者也常以比體為之。

  這是一首干謁詩。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長安,寫了這首詩贈當時在相位的張九齡,目的是想得到張的賞識和錄用,只是為了保持一點身份,才寫得那樣委婉,極力泯滅那干謁的痕跡。

  秋水盛漲,八月的洞庭湖裝得滿滿的,和岸上幾乎平接。遠遠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塊。開頭兩句,寫得洞庭湖極開朗也極涵渾,汪洋浩闊,與天相接,潤澤著千花萬樹,容納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三、四句實寫湖。“氣蒸”句寫出湖的豐厚的蓄積,仿佛廣大的沼澤地帶,都受到湖的滋養哺育,才顯得那樣草木繁茂,郁郁蒼蒼。而“波撼”兩字放在“岳陽城”上,襯托湖的澎湃動蕩,也極為有力。人們眼中的這一座湖濱城,好像瑟縮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腳下,變得異常渺小了。這兩句被稱為描寫洞庭湖的名句。但兩句仍有區別:上句用寬廣的平面襯托湖的浩闊,下句用窄小的立體來反映湖的聲勢。詩人筆下的洞庭湖不僅廣闊,而且還充滿活力。

  下面四句,轉入抒情。“欲濟無舟楫”,是從眼前景物觸發出來的,詩人面對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還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卻沒有人接引,正如想渡過湖去卻沒有船只一樣。對方原是丞相,“舟楫”這個典用得極為得體。“端居恥圣明”,是說在這個“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閑居無事,要出來做一番事業。這兩句是正式向張丞相表白心事,說明自己目前雖然是個隱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還是心焉向往的,不過還找不到門路而已。

  于是下面再進一步,向張丞相發出呼吁。“垂釣者”暗指當朝執政的人物,其實是專就張丞相而言。這最后兩句,意思是說:執政的張大人啊,您能出來主持國政,我是十分欽佩的,不過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隨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欽羨之情罷了。這幾句話,詩人巧妙地運用了“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淮南子·說林訓》)的古語,另翻新意;而且“垂釣”也正好同“湖水”照應,因此不大露出痕跡,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難體味的。

  作為干謁詩,最重要的是要寫得得體,稱頌對方要有分寸,不失身份。措辭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這首詩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藝術上自有特色。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是一首述懷詩,寫得很委婉。在唐代,門閥制度是很森嚴的,一般的知識分子很難得有機會登上政治舞臺。要想在政治上尋找出路,知識分子須向有權有勢的達官貴人求助,寫些詩文呈送上去,希望得到賞識,引薦提拔。公元733年,孟浩然西游長安,時值張九齡出任朝廷丞相,便寫了這首詩贈給張九齡,希望他給予幫助。但由于詩人顧慮多、愛面子,想做官又不肯直說,所以只好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愿望。這種苦悶的心情,是不難領會的。

  這首詩的藝術特點,是把寫景同抒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觸景生情,情在景中。詩的前四句,描寫洞庭湖的景致。“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涵虛,是天空反映在水中的幻景。太清,就是天空。這兩句的意思是說:“到了中秋時節,洞庭湖里的水盛漲起來,與湖岸平齊了,一眼看云,只見湖山相映,水天一色,渾然成為一體,美麗極了。“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在這浩翰的湖面和云夢澤上,水氣蒸騰,濤聲轟鳴,使座落在湖濱的岳陽城都受到了震撼。這四句詩,把洞庭湖的景致寫得有聲有色,生氣勃勃。這樣寫景,襯托出詩人積極進取的精神狀態,暗喻詩人正當年富力強,愿為國家效力,做一番事業。這是寫景的妙用。

  作者介紹

  孟浩然(689-740),男,漢族,唐代詩人,孟子第33代。本名不詳(一說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浩然,少好節義,喜濟人患難,工于詩。年四十游京師,唐玄宗詔詠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語,玄宗謂:“卿自不求仕,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未仕,后隱居鹿門山。更多古詩欣賞文章敬請關注“”的孟浩然的詩全集欄目。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個傾大力寫作山水詩的詩人。他主要寫山水詩,是山水田園詩派代表之一,他前期主要寫政治詩與邊塞游俠詩,后期主要寫山水詩。其詩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寫下的山水行旅詩,也有他在登臨游覽家鄉一帶的萬山、峴山和鹿門山時所寫的遣興之作。還有少數詩篇是寫田園村居生活的。詩中取材的地域范圍相當廣大。孟浩然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為“王孟”。

【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古詩賞析】相關文章:

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古詩翻譯及賞析05-14

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詩歌賞析05-26

孟浩然詩詞《望洞庭湖贈張丞相》的詩意賞析06-21

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原文及翻譯09-30

孟浩然唐詩鑒賞《望洞庭湖贈張丞相》10-06

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閱讀答案附翻譯賞析06-27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詩詞賞析及答案09-07

孟浩然詩作《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教學設計07-01

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原文翻譯及鑒賞05-19

孟浩然 《臨洞庭湖贈張丞相》全詩賞析及翻譯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