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陸游《書憤》注釋、翻譯、鑒賞和點評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古詩吧,古詩泛指中國古代詩歌。那么什么樣的古詩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陸游《書憤》注釋、翻譯、鑒賞和點評古詩,歡迎閱讀與收藏。
陸游《書憤》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①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②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③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④
【注釋】
①早歲:年輕的時候。此詩為淳熙十三年(1186)閑居山陰時所作,詩人時已六十二歲。②樓船:高大的戰船。瓜洲渡:在今江蘇鎮江對岸的長江邊上。大散關:在今陜西省寶雞市西南,為宋金交界處的一個重要關口。這一聯隱括了詩人的兩段經歷。隆興二年(1164),陸游曾在鎮江當通判;乾道八年(1172),陸游在四川當幕僚時,曾到過大散關。
③塞上長城:南朝劉宋時名將檀道濟被殺時,憤怒地對宋文帝說:“乃壞汝萬里長城!”唐代名將李勣也曾被唐太宗比為長城。④出師一表:公元227年,諸葛亮出師北伐,臨行前向蜀后主劉禪上表,后人將這個表章稱為《出師表》。真名世:實在是舉世聞名。伯仲:古時稱兄弟間長者為伯,次者為仲,引申為衡量人物差等之詞。伯仲間,猶相提并論。
【譯文】
年青時候,哪里知道世事艱難;中原北望,幻想著收復失地,豪氣如山。曾記得,瓜洲古渡,飛雪灑滿大宋的樓船;大散關頭,鐵甲騎兵在秋風中颯爽酣戰。可惜啊,我曾經以塞上長城自許,如今壯志未酬,衰鬢先斑。《出師表》真足以萬古流傳,試問千載之下,誰能和諸葛亮并立比肩?!
【集評】
清·紀昀:“此種詩是放翁不可磨處,集中有此,如屋有柱,如人有骨。如全集皆‘石硯不容留宿墨,瓦瓶隨意插新花’句,則放翁不足重矣。何選放翁詩者,所取乃在彼也?”(《瀛奎律髓匯評》卷三十二)
清·方東樹:“志在立功,而有才不遇,奄忽就衰,故思之而有憤也。妙在三四句兼寫景象,聲色動人,否則近于枯竭。”(《昭昧詹言》卷二十)
清·李慈銘:“全首渾成,風格高健,置之老杜集中,直無愧色。”(《越縵堂詩話》)
今·吳熊和:“這首詩概括了他一生的心事和抱負,格調悲壯,詞采宏麗,氣韻沉雄,是他七律中的名作。……‘樓船’一聯刻畫當年情景,瓜洲渡口,雪夜渡江;大散關頭,秋風立馬,不用一個動詞,卻境界全出,寫出了濃厚的邊地氣氛和高昂的戰斗情緒。”(《唐宋詩詞探勝》第347頁)
今·何滿子:“《書憤》是陸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詩感情沉郁,氣韻渾厚,顯然得力于杜甫。中兩聯屬對工穩,尤以頷聯‘樓船’、‘鐵馬’兩句,雄放豪邁,為人們廣泛傳誦。這樣的詩句出自他親身的經歷,飽含著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無法比擬的。”(《宋詩鑒賞辭典》第977頁)
【總案】
此詩筆酣墨飽,通篇渾成,極有氣勢。前四句寫的是殺敵報國、收復失地的忠憤之氣,后四句寫的是世事間阻、功業難成的悲憤之氣。悲憤而不感傷頹唐,仍以伊呂諸葛自期,于此可見英雄本色。
“世事艱”三字,是晚年自省的結論。不是說自己少不更事,志大才疏,而是恨昏君佞臣當國,坐失良機,使愛國之士,請纓無路,戴復古《水調歌頭》詞中所謂“百載一機會,人事恨悠悠”,意味與此近之。陸游《關山月》等詩中對投降派的指斥,可以看作“世事艱”的注腳。
次聯跨越時空,如電影蒙太奇之法,而妙在一氣貫注,組接無痕。陸游一生志在殺敵報國,卻屢受挫折,惟有四十歲為鎮江通判,四十八歲在南鄭為王炎幕僚時,有親臨前線的機會,故視為最難忘的經歷。可惜兩次良機,都未得施展抱負。如今壯志未酬,衰鬢先斑,想到那兩段經歷,猶歷歷在目。故這一聯既是“氣如山”的形象顯現,也是“世事艱”、“空自許”等感慨之所由生。
作品鑒賞
全詩緊扣住一“憤”字,可分為兩部分。前半敘述早年決心收復失地的壯志雄心,后半感嘆時不再來,壯志難酬。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當時他親臨抗金戰爭的第一線,北望中原,收復故土的豪情壯志,堅定如山。當英雄無用武之地時,他會回到金戈鐵馬的記憶里去的。想當年,詩人北望中原,收復失地的壯心豪氣,有如山涌,大有氣魄。詩人未曾想過殺敵報國之路竟會如此艱難。以為“我本無私,傾力報國,那么國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壞以至于屢遭罷黜?”詩人開篇一自問,問出幾多郁憤。
“樓船”二句,寫宋兵在東南和西北抗擊金兵進犯事,也概括詩人過去游蹤所至——作者三十七歲在鎮江府任通判和乾道八年他四十八歲在南鄭任王炎幕僚。陸游在軍中時,曾有一次在夜間騎馬過渭水,后來追憶此事,寫下了“念昔少年時,從戎何壯哉!獨騎洮河馬,涉渭夜銜枚”(《歲暮風雨》)的詩句。他曾幾次親臨大散關前線,后來也有“我曾從戎清渭側,散關嵯峨下臨賊。鐵衣上馬蹴堅冰,有時三日不火食”(《江北莊取米到作飯香甚有感》)的詩句,追寫這段戰斗生活。當時北望中原,也是浩氣如山的。但是這年九月,王炎被調回臨安,他的宣撫使府中幕僚也隨之星散,北征又一次成了泡影。這兩句概括的輝煌的過去恰與“有心殺賊,無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鮮明對比。“良時恐作他年恨,大散關頭又一秋。”想今日恢復中原之機不再,詩人之心如泣血。從詩藝角度看,這兩句詩也足見陸游浩蕩詩才。“樓船”與“夜雪”,“鐵馬”與“秋風”,意象兩兩相合,便有兩幅開闊、壯盛的戰場畫卷。意象選取甚為干凈、典型。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歲月不居,壯歲已逝,志未酬而鬢先斑,這在赤心為國的詩人是日夜為之痛心疾首的。陸游不但是詩人,他還是以戰略家自負的。可惜畢生未能一層長材。“切勿輕書生,上馬能擊賊”(《太息》)、“平生萬里心,執戈王前驅”(《夜讀兵書》)是他念念不忘的心愿。“塞上長城”句,詩人用劉宋名將檀道濟典明志。以此自許,可見其少時之磅礴大氣,捍衛國家,揚威邊地,舍我其誰。然而,如今詩人壯志未酬的苦悶全懸于一個“空”字。大志落空,奮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攬鏡自照,卻是衰鬢先斑,皓首皤皤。兩相比照,滿是悲愴。這一結局,非詩人不盡志所致,非詩人不盡力所致,而是小人誤人,世事磨人。作者有心而天不予。悲愴便為郁憤。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尾聯亦用典明志。諸葛堅持北伐,雖“出師一表真名世”,但終歸名滿天宇,“千載誰堪伯仲間”。千載而下,無人可與相提并論。很明顯,詩人用典意在貶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復中原之志亦將“名世”。詩人在現實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將渴求慰藉的靈魂放到未來,這自然是無奈之舉。而詩人一腔郁憤也就只好傾泄于這無奈了。通過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賢的業績,表明自己的愛國熱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諸葛亮,施展抱負。回看整首詩歌,可見句句是憤,字字是憤。以憤而為詩,詩便盡是憤。
《書憤》是陸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詩感情沉郁,氣韻渾厚,顯然得力于杜甫。中兩聯屬對工穩,尤以頷聯“樓船”、“鐵馬”兩句,雄放豪邁,為人們廣泛傳誦。這樣的詩句出自他親身的經歷,飽含著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無法比擬的。
作者簡介
陸游(1125—1210),宋代愛國詩人、詞人。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少時受家庭愛國思想熏陶,高宗時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但收復中原信念始終不渝。他具有多方面文學才能,尤以詩的成就為最,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稱,不僅成為南宋一代詩壇領袖,而且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存詩9300多首,是文學史上存詩最多的詩人,內容極為豐富,抒發政治抱負,反映人民疾苦,風格雄渾豪放;抒寫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詞作量不如詩篇巨大,但和詩同樣貫穿了氣吞殘虜的愛國主義精神。詞作數量不如詩篇巨大,但和詩同樣貫穿了氣吞殘虜的愛國主義精神。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放翁詞》《渭南詞》等數十個文集傳世。
陸游《書憤》主旨
《書憤》中“憤”的內涵是豐富而深刻的,這與詩人的人格品質、宋金對峙的時代背景有密切的關系。 下面就一起來作進一步研究吧。
《書憤》寫于淳熙十三年,是南宋前期的作品,此時南宋政權建立已有60年的歷史。南宋文臣武將中的主戰派們仍然懷有收復中原、回歸故土的強烈愿望。然而南宋皇帝主張妥協退讓,投降派在朝廷中占上風,從國勢和兵力看,南宋沒有收復中原的絕對優勢。在這樣的歷史大背景下,南宋有志之士們的內心世界都相當壓抑和激憤,作為愛國詩人的陸游,他的內心自然是十分壓抑和激憤的,《書憤》一詩便是這種壓抑和激憤的產物。
“憤”之一――尊嚴和人格的被侮辱感 皇帝既是一個人,更是一個象征和代表,象征著中原漢民族的最高尊嚴,也代表著中原漢民族的最大利益。北宋末年,徽宗、欽宗兩個皇帝被金國虜禁囚辱而死,這實際上嚴重的侮辱了中原漢族的群體尊嚴和漢族文人的個體人格,使南宋有志文人的內心極其壓抑和痛苦,激憤難平,“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激憤和壓抑感充滿了南宋文人的內心世界。
“憤”之二――民族利益的被侵犯感 中原大地是塊沃土,地處地球的北半球,屬于溫帶氣候區,江河流域,土肥水豐,“隨便幾粒種子入土便會開花結果,長出谷物”,這也是中華文明延續至今而從未中斷的重要原因。中國社會是一個農業文明占主導地位的社會,中原是最好的農耕區,“華夏”即“開花”“發芽”之意,即農耕文明的最好見證。北方金國的少數民族屢屢侵犯中原,其目的實質上是搶奪中原農耕區,這對于中原漢族的生存區域和生存依據構成了威脅和侵犯。失掉中原農業區的南宋漢族文人們,內心自然充滿著仇恨、壓抑、激憤和痛苦。
“憤”之三――家園故土淪喪的漂泊感 中原是漢文化的發祥地,也是漢文化長期的中心,中原漢民族不像北方的游牧民族那樣“游蕩侵擾”,而是在中原大地安居樂業,視中原故土為“社”――把地尊敬為土神,稷――把農作物尊崇為谷神,這片大地上埋葬著漢族人的祖先,也寄托著漢族人的未來。中原是漢民族最穩定、最長期、最深情的家。丟失這個故土家園的漢族文人們一定是異常悲憤的。
“憤”之四――收復中原的復仇感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與其說建功立業,倒不如說復仇。政權的更迭必然是血流成河的,而將一個民族、一種文化驅逐出某一地理區域,更是慘不忍睹的。多少英雄落難!多少尸骨難收!時過60多年的南宋文人武將們之所以激憤難平,是因為民族仇恨難消。
“憤”之五――無力收復中原的無奈感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那么,南宋有沒有能力收復中原呢?今天看來,實際上南宋從國力和軍事上沒有將金少數民族政權驅逐出中原的絕對優勢,“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其實陸游在羨慕諸葛亮北伐的同時,更深刻的流露著無法收復中原的無奈情緒。
“憤”之六――南宋朝廷中主戰派居下風的壓抑感
天子主和,外交軟弱,南宋朝廷自始至終被籠罩在妥協退讓的氛圍之中,沒有收復中原的大氣候。作為南宋的有志文人和為數不多的勢單力薄的主戰派將領們,感到十分壓抑和激憤。
《書憤》的主旨是深刻的,是多方面的,“憤”之情是詩人的進步、責任、高尚以及那個扭曲的時代決定的。
【陸游《書憤》注釋、翻譯、鑒賞和點評】相關文章:
陸游《書憤》鑒賞11-29
陸游書憤五首·其一全文、注釋、翻譯和賞析08-21
陸游《書憤》全詩翻譯及賞析11-03
陸游釵頭鳳·紅酥手全文、注釋、翻譯和賞析08-22
陸游《書憤》教案11-08
陸游書憤教案11-05
賞析陸游《書憤》06-22
賞析陸游《書憤》06-09
陸游《書憤》主旨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