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散文集》讀后感(通用6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魯迅散文集》讀后感(通用6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魯迅散文集》讀后感1
深夜,一間舊屋,一盞小油燈,幾縷輕煙,一個微曲的背影。
屋里不時會發出一點動靜,那是飛蟲撞擊窗戶玻璃的聲音。有時還有飛蛾撲向油燈慘烈身亡的聲響。但更多的仍是安靜。屋子里的人在寫東西,他已經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了。或許是他已經快完稿了吧。不經意,聲響驚動到了他。他輕輕放下手中的筆,對著青油燈,習慣性地點燃了一支煙,看著眼前這悲壯的一幕,陷入了深思。許久,皺一皺眉頭,輕輕嘆口氣,緩緩的吐出煙霧。而后望了望窗外黑而高的夜空,看發白的月亮,聽夜游惡鳥的聲音。
這就是我眼中所敬仰的魯迅先生。
讀魯迅的書,必須也是在深夜,最好也抽煙。魯迅先生抽煙是為了提神,是為了保持大腦興奮以更好的思考與寫作。這樣的例子中外并非少見,典型的還有美國的海明威。他為了寫作是每天都要喝許多咖啡的。據說晚年多病,很大程度也是因為咖啡慢性中毒。我說抽煙其實是為了說明讀文章時必須百分百的的投入到文章里面,必須身臨其境,和文字里的靈魂和為一體,才能感受文章的妙處。而并非給大家找吸煙的理由。其實,我是對吸煙很反感的。況且,我也不必用吸煙這種方式來使大腦興奮,因為我的大腦可以一直都很興奮。特別是入夜。
魯迅的書我還是讀少了點。不過最近在看《魯迅的散文。詩全集》。看了挺久才看完《野草集》,在這里就說說自己的讀后感吧,也希望能和大家一起交流切磋。大家一同探討。不足之處還望指點。
讀魯迅的《野草集》就像是在品嘗一種不知名的果子。入口有點澀,有點苦。單憑這味道就覺得這果子著實結得不易。好似經歷了許多年許多載的風霜雪劍嚴寒酷暑,才得以艱辛的修成正果。可是這種苦澀味道并非讓你嘗不下去,反倒是吸引著你一口咬萬還想再咬一口慢慢品嘗。嘗著嘗著,你會發覺這非同一般的苦澀滋味似曾相識,但你又記不清是在哪里嘗過。這里面的妙處只有用心品嘗的人才能體會得出的。其實更難得是在這淡淡的苦澀味道里還滲透著一種醇厚的`甘甘的滋味。這個滋味比橄欖的甘味兒還要再妙一些。我想在魯迅先生的文章里應該有許多這樣子的。平易樸實的文字里娓娓地道出魯迅先生心里的話。而話里又包含著先生深刻的思想。所以吃了這個果子后,你會驚覺你的身心會舒適許多。這就好比一人在歷經千辛萬苦跑完馬拉松后的那種脫胎換骨的感覺。而你的自身,你的靈魂“則永遠沉浸于生命的飛揚的極致的大歡喜中。”
有人說《野草集》這本小本子是魯迅先生在思想和藝術上的最高峰。本子里篇篇都是精華之作。我這般含英咀華,確實品了些好滋味出來,看來果然名不虛傳。
《魯迅散文集》讀后感2
這本書收輯了魯迅先生《朝花夕拾》、《野草》等一生全部散文59篇,另附魯迅先生一生的全部詩作。
讀整片我讀了整整一天,也許我閱讀的速度著實太慢了,也許魯迅先生寫的東西總讓我陷入思想的旋渦,但總算獲益匪淺。而最有印象的散文有《立論》《阿長與山海經》《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詩歌則是《自嘲》《自題小像》。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阿長與山海經》是我小時候看過的散文,那時總認為魯迅先生的蛇,三腳的鳥,生著翅膀的人,沒有頭而以兩乳當作眼睛的怪物……”還有“美女蛇的故事,行如人體的何首烏吃后長生不老的傳所寫的無過于我們現在所看的神話童話書故事,什么”人面的獸,九頭現在卻不那么認為了!魯迅先生寫了那么多有趣的事,也許并不是因為要給我們知道他的童年過得有多精彩,而是為了回憶和緬懷已逝去的人和事。這是一種生命的進化,思想的升華。長媽媽和百草園,和三味書屋都陪伴了魯迅先生的整個童年,都是構成她美好回憶的軸心載體。因此他才會情不自禁的述說了那么多。而這篇散文卻讓我認為它所說的是那時中國流行的“慣病”—————虛榮泛濫,是非不分。而這恰恰體現了魯迅先生的個性獨特————愛憎分明,明辨是非。對于那兩首詩歌和呢?雖沒學過,但卻讓我喜愛。特別是里的那句“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卻是千古名句。中的.那句“寄寒予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也更是體現了魯迅先生的愛國情懷。這讓我想到平時的自己,自當羞愧。所以我決定今后增加閱讀“愛國立志”的書籍,好萌發我的愛國情懷與奮發之志。
混亂的思緒終于用活躍的文字表達出來,雖不一定是最完整的心靈寫照,但卻是讓我心境平浮的東西,在此,我對魯迅先生———這位中國文壇的金斗士,致以崇高的敬禮!
《魯迅散文集》讀后感3
魯迅的名字,是家喻戶曉的。魯迅在我的心目中,一直以來都是高不可攀的偶像。樸實的文筆,細膩的情感,使我感到像在一位和藹慈祥,平易近人的爺爺交談。首次捧起魯迅的《散文集》,從目錄,細細品讀下去。魯迅的文筆綿密細膩、真摯感人,猶如小橋流水,沁人心脾。它真實地紀錄了魯迅從幼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道路和經歷,追憶那些難以忘懷的人和事,抒發了對往日親友和師長的懷念之情,生動地描繪了清末民初的生活風俗畫面。
魯迅與閏土的童年,可以說是人間比地獄。因為是當時社會的黑暗,政治的腐朽,使得平民老百姓的孩子從小就要受苦受難。而魯迅正家境不錯,所以過上了相對比較幸福的生活,但卻不及閏土的生活有鄉土樂趣。而今,我們生活的21世紀。再與魯迅的生活相比,可謂是天上人間啊!但想一想,比起《百草園》的`生活,我們的生活真是毫無樂趣可言啊!沒有端詳過麻雀,不知道什么是叫天子,何首烏似乎聽說過……被嚇唬到的神話故事總算是聽到過幾個,但是卻再也想不起來。至于雪天中的“拍人印”。更是連想都不敢想。即使有紛飛的大雪,也是不敢“妄想”的。只是現在,倒寧愿忘記那場雪了呢,因為沒有樂趣,只有被約束的難受!
與我們的生活相比,私塾里的生活,又或許要難過上許多倍。能在百草園爛漫多年,也許是好事,但是突然有一天,一天的大多時只能呆在書院里讀書,會覺得多少的失落呢?其實,相對于以前的孩子,我們已經是站在金字塔的較上方了,無論是生活質量,還是思想品質。有朦朧的思想,看著實事的動蕩,體味著生活給予我們的甘甜,我們的生命里也有無數的活力。又相對于那個封建的年代,現在生活是多么的寬松。可是,也不得不說,以當事人孩子們的眼光來看,中國的教育,仍然讓人快樂不起來。接受所謂更加“全面”的教育但沒有一點興趣,很累,很累。不再能夠體會,究竟什么才是我們的快樂。
《朝花夕拾》是對逝去歲月的回憶,有真摯的情懷,有無奈的感傷。歡快的時候,我感到有沁人心脾的馨香襲來;郁悶不樂的時候,我感到無名的寂寞前來吞噬。這一切,確實是能真切的感受得到的。
《魯迅散文集》讀后感4
我喜歡各種風格的散文,喜歡徐志摩的詩情畫意,喜歡莫泊桑的耐人尋味,喜歡巴金的自然真摯,最喜歡的是魯迅的深沉冷峻。魯迅先生的作品盡是他那憂國憂民的民族責任感,盡是他對中華民族的深深熱愛。他的言語犀利,他的作品尖銳有力,棄醫從文的他用文字讓在封建制度下的.中國人民早日蘇醒,重整我中華威武!
身為新時代的大學生,在培養正確人生價值觀的時期,用魯迅的優秀作品可以正確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理想,感受藝術的獨特,培養優良的品質。
他在《吶喊》中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這八個字深深用包含著對那個時期對中國人民的憐惜和悲傷。如果要問我最喜歡《吶喊》中的哪部小說的話,會毫不猶豫地選擇《阿Q正傳》 。他之所以家喻戶曉,是因為它“寫出了一個現代的我們國人的靈魂來”阿Q由于受到壓迫而要求革命,又因為受愚弄受毒害而落后,最后還是被迫害死。這也是中國人民的最大弊病,也折射出當時中國的嚴峻國情,在我讀過那么多的文學作品后,《吶喊》卻讓我蕩氣回腸,久久不能忘懷。
魯迅先生也陪我一起,搭上童年的時光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感受大自然的美妙。讀著充滿童趣的文字,享受著不時從文字里行間中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爛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現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畫卷。趁大人不注意,鉆進百草園,他與昆蟲作伴,又采摘野果,然后與玩伴一起捕鳥;聽保姆長媽媽講故事,想起百草園的美女蛇,也會害怕的瑟瑟發抖;作者以一個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讀起來讓人感到親切,充滿熱情,在那個黑暗的社會背景下,看見先生對和平和自由生活的向往。
研讀了《拿來主義》這篇文章之后,我感觸頗多。周作人毫不留情地批判了中國地“閉關主義”和“送去主義”。中外的文化遺產在中國可謂是歷經坎坷。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拿來”。魯迅先生所提倡的“拿來”就是批判地繼承文化遺產,我們應該汲取外來文化中有益的東西,用于改造我們自己的文化,使中國文化不斷豐富和發展。二十一世紀的今天,英語成為必修課,圣誕節和情人節成為了青年男女的重要節日。在中外文化中吸取精華,才不會在現代化,信息化的時代中被淘汰!
是的,只要先生的書在,就一定有人讀,先生的思想和精神就會綿延不斷的傳下去。我眼中的先生是在漫長的暗夜里的一位孤獨而執著的行者,他在最深刻的孤獨里產生了最偉大的思想。歐陽修說過“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書是知識的寶庫,是他,開闊了我的視野,讀魯迅先生的文章可謂是受益匪淺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魯迅精神并沒有隨著時間的推移被人們忘記,而是散到每個中華兒女的心里,激勵著我們直血現實,勇于反省自我,不斷前行。
《魯迅散文集》讀后感5
我記得在讀魯迅這篇"頹敗線的顫動"的時候,讀到最后,竟被哽住而不能讀下去。
這篇短小的散文,是野草集里面我最喜歡的一篇,通過一個夢,兩個夢境,寥寥幾句的對話,寥寥幾句心理活動的描寫,就把一個感人至深悲苦無助隱忍的偉大母親形象鮮活地展現在了讀者面前,讓讀者發自內心地要去痛恨人世間的忘恩負義,給予讀者的是回味無窮的暇想。
在這兩個夢境中,這個母親有過兩次“顫動”,這兩次不同的顫動,濃縮了這個母親幾十年的人生,她所有的生活,她所有的情感。
第一次顫動,是在多年前,她為了要養活兩歲的女兒,被迫去身賺錢,“在光明中,在破榻上,在初不相識的披毛的強悍的肉塊底下,有瘦弱渺小的`身軀,為饑餓,苦痛,驚異,羞辱,歡欣而顫動。”
她對餓著的兩歲女兒說,“我們今天有吃的了。等一會有賣燒餅的來,媽就買給你。”她欣慰地更加緊捏著掌中的小銀片,聲音低微、悲涼地發抖,默默地抬眼看著破舊屋頂以上的天空。
第二次顫動,是在多年后,她已是一個垂老的女人,她的兩歲的女兒,已長大成*人,結了婚,還有了自己的孩子,還是在那個小屋內,可是,他們都怨 恨鄙夷地看著她。因為他們認為是她讓他們沒臉見人,還以為是養大了女兒,其實是害苦了她,讓她委屈一世,還要帶累了他們的孩子。
她聽到這一切,她一怔,接著便平靜,她開開板門,邁步在深夜中走出,遺棄了背后一切的冷罵和毒笑。在深夜中,在無邊的荒野,在沒有蟲鳥飛過的 高天,她想著她這幾十年的人生,眷念與決絕,愛撫與復仇,養育與殲除,祝福與咒詛。她于是舉兩手盡量向天,口唇間漏出人|與|獸的,非人間所有,所以無詞的言 語。當她說出無詞的言語時,她那偉大如石像,然而已經荒廢的,頹敗的身軀全面都顫動了。這顫動點點如魚鱗,仿佛暴風雨中的荒海的波濤。
這個女人,這個母親,一輩子的人生,就濃縮在這顫動中,無比地凄涼絕決,從而更讓人心中那股痛恨薄情寡義的焰火越燒越烈。
《魯迅散文集》讀后感6
《朝花夕拾》是魯迅在受到政府壓迫,學者們排擠,又經歷戰亂后寫下的回憶。作者在這樣的紛擾中尋找出一點空閑來,委實不易,眼前是那么離奇,心里是那么蕪雜。一個人到了只剩下回憶的時候,生涯大概總算是無聊了,但有時候竟會連回憶也沒有。對往事的回憶,只是現實生活的一點安慰。而每一個美好的回憶又都有一個悲慘的結局:百草園和繡像摹本賣掉了,長媽媽也匆匆告別了人世,本是激發人們愛心的《二十四孝圖》背后卻隱藏了某人性命,教人看得丑陋禍心。去留學,并碰到了一個令自己敬仰的師長,卻因為感受到醫治人的精神比治療身體病癥更重要而離別了。在學校辦事兼教書,實在勤快得可以的老友范愛農,終究擺脫不了貧困潦倒,落水而逝的命運。
在這一連串苦樂參半的事件的記敘中,作者還追究了自己的一些思想根源,例如仇貓,小小的,帶給作者遐想的隱鼠的失蹤,只是個象征的意志:當我失掉了所愛的,心中有空虛時,我要充填以報仇的惡念!這才是作者仇貓的動機:它在奪人所愛!從魯迅先生一生的經歷看:嫉惡如仇,不過是對缺乏愛,失落愛,痛惜愛的一個自然反應罷了。
對這個細節作者又給自己開了個傷心的玩笑:他的仇貓是毫無道理的,雖然貓吃老鼠,但他的隱鼠卻不是貓吃的`,而是被長媽媽踏死的,那么是否要恨長媽媽呢?在下一節回憶中,長媽媽也確實有些讓人生厭,睡覺時占領了全床,滿腦子的窮規矩和愚昧的信念,就是這樣一位長媽媽,卻把作者日思夜想的,別人都不能重視的渴望化成了現實,不懂識文斷字的長媽媽把她自己都叫不出名的《山海經》買來送給了“我”。正因為長媽媽這顆未被舊道德泯滅的愛心,使作者記起她,追念她。
在朝花夕拾的回憶中,作者多次寫到封建教育的失敗和狹隘。如小時候,長媽媽的故事里說:“倘若有陌生人叫你的名字,你千萬不可答應他,以免那是害人性命的美女蛇”的這種提防陌生人,并假想他就是壞人的邏輯。
在朝花夕拾之間,我隨作者一起,回到“我”的童年時代,重新回味那些人和事。走過留學日本的求學過程,一起追憶失去的老友。沿著這條線索,我看到二十世紀初,以“我”為中心的一個個生活場景,人物的心理歷程,讀著每一個寓意深遠回味無窮的結束句,我的心也隨著作者一起潮起潮落。
【《魯迅散文集》讀后感】相關文章:
魯迅散文集《野草·風箏》06-04
魯迅的散文集都有什么09-01
魯迅《彷徨》散文集:《弟兄》06-19
魯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06-23
魯迅《彷徨》散文集:《祝福》08-01
魯迅《彷徨》散文集:《傷逝》08-22
魯迅《野草》散文集:《死后》05-28
魯迅散文集《野草·好的故事》06-28
魯迅《野草》散文集:《墓碣文》08-01
魯迅《彷徨》散文集:《在酒樓上》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