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魯迅《藥》說課稿
各位老師上午好!今天我要為大家說的課題是魯迅先生的小說《藥》。以下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和學法、教學過程以及教學反思四個方面進行:
首先,我對本課教材進行一些分析:
一、 教材分析
1、本課的地位與作用。
《藥》是蘇教版中職語文第一冊第六單元——悲喜人生的第一篇小說。
本單元是小說單元,著重培養學生欣賞我國現當代小說及外國小說的能力。通過初中的學習,學生對小說的故事情節、人物性格的刻畫、環境的描寫,即小說的三個要素已經有了初略的了解。本單元欣賞的重點是關注它們的時代背景,理清情節的來龍去脈,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藥》是一篇具有強烈時代意義的小說,作者魯迅以辛亥革命為背景,描寫了革命者夏瑜的鮮血被當成了平民華老栓為兒子治病的“藥”這一發人深省的典型事件。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統治者利用鋼刀鎮壓革命和利用“軟刀”愚弄人民的反動本質,表現了群眾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
這篇小說主題深刻,人物形象鮮明,情節安排精巧,環境描寫典型,既是魯迅短篇小說的代表,更是作為小說教材的典范。編者把它放在教材小說單元的第一篇對于教會學生如何讀懂小說,如何欣賞小說具有重要的意義。
2、教學目標、重難點。
《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要求“閱讀各種優秀作品,體會其豐富內涵,加深和拓寬對自然、社會、人生等問題的思考和認識。注重閱讀中的情感體驗,感受教材中文學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藝術魅力,學會初步欣賞文學作品。就作品中感興趣的內容進行討論,說出自己的理解、體驗或感悟。” 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和實際能力以及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重點和難點如下:
(1) 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能力目標:中職學生在本學期第一次接觸小說這種文學樣式,要求學生了解小說的基本知識,如小說的三要素;識記有關文學常識,如作家作品;積累文中的字詞;培養學生欣賞小說的能力,理解小說以“藥”為題的深刻含義以及為連接線索的作用。
②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習通過綜合運用多種描寫方法來塑造人物形象從而深刻揭示小說主題的寫作方法;分析結構(雙線結構)與人物性格,分析環境的作用,學習歸納主題的方法。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感受作者對當時社會狀況的深刻思考和分析,認識文學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意義。
(2)教學重點與難點
魯迅小說以扶植國民、療救中華為目的,在上個世紀的煙火中完美地體現了政治和藝術的結合,因此要把握它們的主題就不得不聯系作品的時代背景和作家的創作意圖,并從感受小說的藝術形象出發,進行具體的分析。落實到本篇課文《藥》,就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把握:一是主題的深刻性。辛亥革命的志士被殺,他的血卻成了愚昧國民用來醫治癆病的藥引;二是雙線結構中的人物塑造。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華老栓盲目迷信人血饅頭的愚昧,透過血淋淋的饅頭我們看到的是在看客圍觀中的革命志士的無辜被害。
要想很好地了解小說的主題,要從小說的結構與其塑造的人物形象上入手。因為了解結構特點是理解人物和概括主題的基礎,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是理解小說主題的關鍵所在。《藥》的結構形式比較復雜,因而將它作為本課的一個重點;而在情節的推動下,人物的性格特點也展現了出來,因而是另一個重點。
對于《藥》的主題,相當一部分人認為是批判辛亥革命脫離群眾。而相配套的語文綜合拓展教程里摒棄了這種“傳統”意見,而采取了較為符合作者思想實際的“表現了群眾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一說,很有見地,而小說結尾處“烏鴉”與“一圈紅白的花”的景物描寫也表達了這一個主題,因而將“藥”深刻內涵與《藥》的主題以及結尾處景物描寫的作用確立為本課的教學難點。
據此,確定本文的教學重難點如下:
①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在概括五個場面的基礎上,理清文章的情節結構,在情節的推動下對作品人物的性格特點進行分析。
②教學難點:《藥》的主題和結尾景物描寫的作用。
下面,為了講清重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課設定的目標,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二、教法學法與教學手段
1、學情分析:本課的教學對象是中職一年級的學生,中職生閱讀小說的注意力只集中在小說的故事情節上,很少有學生對小說的結構、人物及環境等進行過多的關注,更不用說進行分析與鑒賞;
學生水平參差不齊:有的學生有著明確的學習目標,上課積極配合老師;有的學生語文基礎差,學習不太自覺,課堂思考效率較低;還有的學生能夠跟上老師的步伐,但是缺乏自主思考的積極性。
所以教師應在教學時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補充必要的知識和背景,加以引導,幫助學生學會欣賞現當代小說的能力,把握住欣賞的重點是小說的主題、結構、人物性格及描寫技巧等。
2、教學方法: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完成教學目標,選擇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是非常關鍵的。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本課的特點,我主要采用復述法、鑒賞式討論法、線索追蹤法、圖示教學法等教學方法,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這樣既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分析的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
復述法。通過復述,既使學生的概括能力與口頭表達能力得到了鍛煉,也讓學生對本小說的情節有了大致的了解。
鑒賞討論式教學。運用討論法可以使學生互相啟發,集思廣益,取長補短,有助于對知識的深入探討;還可以活躍學生思想,充分發揮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和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這篇小說的主旨、人物刻畫、結構展現、環境描寫等都具有很大的學習探知的價值。在研讀討論的過程中可以促進學生小說鑒賞能力的提升和對小說的深入了解。
線索追蹤法。小說線索是貫穿整個作品的情節發展的脈絡,抓住線索,可以幫助我們把握作者謀篇布局的用心,可以幫助我們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發展過程、把握文章主題不斷深化的進程,培養學生的小說閱讀鑒賞能力。《藥》是典型的線索小說,尋找小說線索,更容易把握故事情節的發展過程。
圖示教學法。文字的學習易給學生帶來疲勞感,穿插圖片與圖表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使課文的情節結構與線索一目了然。
3、學習方法:
古人主張:“授人魚,不如授人以漁”,在全面推進課程改革的今天,課堂上不僅要傳授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為他們今后繼續教育或終身教育打下基礎,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注意滲透學生學法指導,如自學法、分組討論法、合作探究法等學習方法,通過學生的復述,初步把握作品的故事情節;通過小組討論,分場面理情節,把握作品的線索,通過合作探究學習,展開教師、學生、作者、文本及現實之間的對話,構建師生和諧平等、互相對話的語文課堂,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4、教學手段:教學手段上我采用多媒體教學,對學生進行多重感官刺激。
接下來我來具體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三、教學過程:
因小說時代較遠,加之中職一年級學生要真正讀懂《藥》相對困難,因而本課教學計劃安排四課時。 第一課時簡要回顧小說的相關知識,了解本文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環境,著重讀懂小說內容和理清情節結構;第二課時著重研討場面描寫、景物描寫及其作用;第三課時著重學習綜合運用多種描寫方法來塑造人物形象從而深刻揭示小說主題的寫作方法;第四課時著重主題的歸納、賞析文中的暗示藝術以及寫作特色等內容。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1.了解本文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環境。2.理清本文的情節結構。
教學設計:
一、 回顧小說知識:小說的發展線路、小說三要素、閱讀小說的方法及小說中的環境描寫與作用。
簡要回顧一下小說的相關知識,是為了使學生的新舊知識相聯, 能運用所學過的知識來學習新課文的內容,并借此教給學生閱讀小說的方法,為鑒賞本課奠定基礎。
二、教學導入。用一副對聯導入《藥》:
一個饅頭,串起華夏兩家辛酸故事;
兩出悲劇,引出中華百年求索歷程。
這是一個怎樣的饅頭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魯迅先生的小說《藥》。
用一副對聯導入課文,引起學生的興趣
三、介紹時代背景:
簡要介紹寫作背景及課題的含義。魯迅的小說具有明顯的時代特點,要想把握其小說的主題必須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對寫作背景的介紹以及解釋課題的含義,有助于引導學生正確把握小說的主題及作者的情感。通過介紹魯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說來》中說的“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引起學生去探尋本課中的“病苦”的好奇心,并讓學生聯想“秋瑾”與“夏瑜”這兩個名字之間的關系,引起學生探究作者寫作目的的興趣。
四、自習課文,整體把握全文
1、解決生字詞;
此環節既檢查學生的預習,又是疏通課文的必要步驟。
2、梳理情節,把握結構
復述:指名學生口頭敘述華、夏兩家悲劇故事的梗概。要求主要情節不遺漏,時、地、人、事交待清楚,并說清兩家之間關系。(口述時間不超過3分鐘)
此環節旨在檢查學生對小說六要素的把握、信息的篩選能力以及口頭表達能力。
了解結構特點是理解人物和概括主題的基礎。
《藥》的結構形式比較復雜,根據該篇的特點采用以下方法:分清場面,理清故事情節;理出情節線索,了解小說整體結構 。
3、分場面,理情節。
因為情節是由不同的場面組成的。隨著場面的轉換,情節才能隨之展開。
學生小組討論五個場面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從而理清小說的情節,并給每一個情節各擬一個小標題。
此環節旨在檢查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以及學生對課文情節的把握。用圖示法幫助學生很好的給每一個情節命名。
4、梳線索,理結構
線索,對小說的結構有重大作用。小說的一系列發展著的事件,情節中的一個一個場面,均是由情節線索貫穿起來的。為了幫助學生理清線索結構,在上一環節的基礎上,設計了以下兩個問題:
(1)兩家故事就有兩條線索,這兩條線索是怎樣交織在一起的?
(2)討論:這篇小說如果不采用明線和暗線相交織的方法來安排情節,可以不可以?比如,能否只用單線,或兩條都用明線?請說出理由來。
此環節是為了讓學生在情節把握的基礎上,經過小組討論,從而能夠理清課文的線索與結構,并且明確為何作者要用雙線結構來安排情節。
通過這幾個步驟,整體把握小說的全文,為下面分析人物形象奠定基礎。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鑒賞環境描寫
教學過程:
一、 鑒賞環境描寫:
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是人物生存的空間,人物活動都離不開特定情境。環境描寫不僅是小說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夠創造氣氛,烘托人物性格,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為主題服務。小說的環境描寫比其他文學體裁更注重具體可感性,人物的真實性、典型性、情節的可能性、合理性,都必須放到一定的環境中才能確定,因此,把握小說中的環境對小說的理解顯得很重要。因此,本節課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引導,先示范講解一處環境描寫的作用,而后讓學生舉例說明,之后師生共同點明環境描寫的作用。
1、舉例說明小說中的環境描寫的特點以及作用。
社會環境:
(1)刑場上,士兵號衣上“前后的一個大白圓圈。”
(2)描寫茶館“點油燈,用洋錢,茶客無所事事。”
(3)夏瑜在牢里說:“這大清的天下是我們大家的。”
(4)墳地:埋葬方式,擺菜,化紙。
(5)墳場的一條細路兩邊“……右邊是窮人的叢冢,兩面都已埋到層層疊疊,宛然闊人家里祝壽時候的饅頭”。
自然環境:
(1)“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陽還沒有出,只剩下一片烏藍的天;除了夜游的東西,什么都睡著。”“街上黑沉沉的一無所有,只有一條灰白的路,看得分明。有時也遇到幾只狗,可是一只也沒有叫。”
(2)華老栓得到人血饅頭后,作品寫到“太陽出來了,在他面前,顯出一條大道,直到他家中,后面也照見丁字街頭破匾上‘古□亭口’這四個黯淡的金字。”
(3)“微風早已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銅絲。一絲發抖的聲音,在空氣中愈顫愈細,細到沒有,周圍便都是死一般靜。兩人站在枯草叢里,仰面看那烏鴉;那烏鴉也在筆直的樹枝間,縮著頭,鐵鑄一般站著。”
舉例說明之后,為了讓學生體會作者環境描寫的作用特地重點分析一段環境描寫。
2、重點分析(3)的環境描寫。
①這一段描寫的目的,在于寫一個“靜”字,“死一般的靜”。假如這么寫“周圍一點聲音也沒有,死一般的靜”,這顯然是很拙劣的。魯迅先生怎么寫這個“靜”字呢?他從各方面來烘托這個“靜”。請尋找。
②發抖的聲音是什么?它“越顫越細,細到沒有”,說的是什么呢?
③為什么要寫靜?
④最后烏鴉飛走一段“忽聽得背后‘啞──’的一聲大叫;兩個人都竦然的回過頭,只見那烏鴉張開兩翅,一挫身,直向著遠處的天空,箭也似的飛去了。”為什么這樣寫?換個寫法“只見烏鴉飛去了”。不就完了嗎?為什么要寫“張開兩翅,一挫身”,還要“向遠處的天空”,還要“直向著遠處的天空”,還要“箭也似的飛去了”呢?為什么如此地強調呢?
二、探究
為了突破本文的難點,更好地把握小說的主題,故設計了以下兩個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
1、小說末尾提到的花環應如何理解?
討論:上墳情節中的“一圈紅白的花”是否具有現實生活的真實性?怎樣理解魯迅以后對這情節的看法?
(1) 提問:從小說前后描寫看,“一圈紅白的花”是指什么?它是怎么來的?這樣描寫是否脫離生活實際?
(2) 提問:墳上“平添”一個“花環”,對表現人物性格以及對故事情節的發展是否有影響
2、烏鴉的作用和意義?
給出四個選項,讓學生討論,以此來把握自然環境描寫對主題的揭示的作用。
《藥》中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十分清晰傳神,帶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它對作品典型環境的形成與主題思想的揭示起了重要作用。
對小說結尾環境描寫的重點分析與探究的兩個問題,是本文難點的所在,師生的討論分析使得學生對于小說主題有了更深的理解與把握。
三、布置作業:
課外預先探討華老栓、康大叔、夏瑜三個人物形象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學習綜合運用多種描寫方法來塑造人物形象從而深刻揭示小說主題的寫作方法。
教學過程: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把握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先讓學生從總體上把握小說中的人物,接著逐一分析各類人物,提醒學生注意描寫方法。
一、魯迅《藥》里的人物可以分為幾類?
(引導:大家通過閱讀這篇小說,覺得這是一幕悲劇,還是喜劇?是誰的悲劇呢?)
二、重點分析人物形象:
(一)華老栓的人物形象
華老栓的身份與社會地位是怎樣的?
華老栓有哪些性格特征?(先發動學生找出關于華老栓的描寫,看看作者使用什么方法描寫的,再逐一分析。)
(二)康大叔:
1、他的身份與社會地位是怎樣的?
2、康大叔有哪些性格特征?(學生尋找文中表現康大叔的描寫,結合描寫方法討論分析其性格。)
(三)夏瑜:
1、夏瑜在小說中,并未出場,他是如何展現在讀者的面前的?他是怎樣的一個形象?(找出文中關于夏瑜的描寫片斷,進而分析)
2、請分析他的性格特征。
通過分析三種代表人物,讓學生不僅了解文中人物的性格,同時也學習了塑造人物形象的多種描寫方法,積累了寫作方面的知識。
(四)茶客
理解茶客們的對話(要求學生先將茶客們分類,而后從他們的談話中分析茶客們的性格特征)
通過分析茶客的性格特征,了解魯迅筆下“看客”這一特殊的人物類型,從而更深的明確作者寫《藥》這篇小說的目的。
三、布置作業
《藥》中的一群“看客”們并未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消失,反而越來越多,請看:
CCTV的新聞:2003年5月9日,湘潭市,“怎么還不跳呀,我的腿站麻了!”、“快點跳呀,我還有事兒呢!”、“別磨蹭了!”、“你到底敢不敢跳呀?”一位名叫蔣建明的輕生男子在拿起樓上的磚頭扔向“鼓勵”他跳樓的看客后,悲憤地從五樓上跳下,當場死亡。
請以 “冷漠”為話題,寫一篇文章,字數600字左右。
第四課時:
教學要點:歸納《藥》的主題,賞析獨特的暗示藝術及藝術特色。
教學過程:
一、歸納《藥》的主題:
在學生歸納主題之前,先講解分析主題的方法:
1、教師講解主題(中心思想)跟人物、情節和環境三者關系。
2、要求學生回顧第一課時所講的閱讀小說方法的知識,歸納分析小說主題的幾種方法。
進而通過三個問題分析本課的主題:
3、課文為什么以“藥”為題?
4、小說以“藥”為題,有何作用?
5、概括小說《藥》的主題
這一環節,學生在學會歸納小說主題的方法之后,能學以致用歸納本課的主題。
二、賞析獨特的暗示藝術
1、標題暗示
2、線索暗示
3、人名暗示
4、人物暗示
5、環境、景物描寫暗示
這一環節,使學生欣賞魯迅先生獨特的暗示藝術,并學習這一手法的運用,學會含蓄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三、藝術手法
請概括一下本文運用的藝術手法。
魯迅的小說魅力無限,這一環節是讓學生總體上欣賞魯迅先生創作小說的特色。
四、作業:運用所學知識預習下一課《警察與贊美詩》并體會外國小說的特點。
通過練習,檢查學生課上的掌握情況;要學以致用,注重本單元教學的連貫性。
最后我說一下上完這篇課文后的教學反思。
四、教學反思
(一)優點
《藥》是一篇小說,在開始進行課文之前,首先回顧了小說的相關知識,使學生溫故而知新,注意了新舊知識的牽引聯系。在進行課文講解過程中,能注意到知識的循序漸進,能注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學生為主導,師生共同討論完成教學內容。還能適時穿插一些資料的補充,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與把握更準確。
(一) 不足
在上這篇小說的時候,還是存在許多不足之處。沒有完全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在進行復述這一環節的時候,很明顯的看出學生概括復述方面的薄弱,若是事先布置預習作業,或許上課就會節省不少時間。而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時候,若是教師先做示范分析一個人物而后學生自主討論分析其余的人物,則效果或許會好一些。
(二) 改進措施
首先應該重視上課五環節之一的預習,事先布置預習作業對于課堂的進行有著很好的輔助作用;其次,注重學生主導地位的同時不能忽略教師的引導作用,兩者不可缺少。
【魯迅《藥》說課稿】相關文章:
魯迅的《藥》原文06-19
魯迅的《藥》賞析10-19
魯迅的作品《藥》10-21
《藥》 魯迅包括賞析06-13
藥魯迅原文閱讀10-26
魯迅的藥文章賞析教案11-18
我教魯迅的《藥》反思09-03
魯迅精華作品賞《藥》07-01
魯迅名著《藥》教學教案09-16
藥魯迅經典小說全文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