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魯迅筆下的故鄉
“媽媽的,兒子打老子”拖著長辮子、戴著烏氈帽的阿Q,晃悠著長煙桿,油腔滑調地裝著各種怪相,東張西望尋找著小尼姑;“我只知道雪天是野獸在深山里沒有食吃,會到村里來;我不知道春天也會有。”衣衫襤褸的“祥林嫂”拄著棍子,嘴里自言自語地喃喃絮語:“我只知道東山的狼吃人,沒想到西山的狼也吃人……”孔乙己在酒肆的柜臺邊“研究”著“茴”字的四種寫法……
這一幕幕魯迅小說的場景,不是舞臺上演出的話劇,而是穿插在“魯鎮”游客身邊的“活劇”。
“魯鎮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別處不同的。”這是魯迅最早在《孔乙己》上提到的魯鎮。作為他筆下的外婆故鄉——魯鎮,究竟在何處?其實,魯鎮在中國地圖上是找不到的,魯鎮是魯迅小說《祝福》、《孔乙己》、《社戲》、《風波》、《明天》等虛構的地方,而今的“魯鎮”是紹興柯巖景區根據魯迅筆下的“魯鎮”還原的一個鄉村小鎮主題公園,其間蘊含著舊時紹興城鎮的民俗風情、建筑風韻、自然景觀,可以說是紹興水鄉的一個縮影。
魯鎮入口,迎面是一座高大的石牌坊,紹興方言叫“行牌”,上書“魯鎮”兩字,是魯迅先生的手跡。一座石砌的涼亭,坐落在鎮門外,一旁是魯迅先生坐在藤椅上的青銅雕像,比真人約大一倍,頗有“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之神韻。
一走進魯鎮,但見粉墻黛瓦的古居、枕河臨街的店鋪、靜穆莊嚴的寺廟、千姿百態的石拱橋、古色古香的石板路、縱橫交錯的深水巷,紹興的橋文化、石文化、水文化、酒文化、名士文化撲面而來。豪華氣派的魯府、外土內洋的錢府、舊木板房的民宅錯落有致,魯迅小說中寫到的魯家祠堂、奎文閣、阿Q調戲小尼姑的靜修庵和阿Q棲身的土谷祠,一一呈現在眼前。
“魯鎮”是紹興典型的白磚黑瓦、一河一湖兩街的建筑格局,讓人仿佛走進了一個舊時“人家盡枕河,樓臺俯船楫”的水鄉古鎮,只是這個“古鎮”新了一點。
街口傳來鑼鼓聲,魯家的祝福隊伍捧著供品走來了,魯四爺依然還是那么神氣活現,只是見到游客卻是客氣得很;一個水上陸地的雙面戲臺上,正在演出越劇《拾玉鐲》,烏蓬船則載著游客聞聲趕來……
被阿Q拽著進了魯鎮的一處賭坊,幾名游客正在“天地人和”的賭臺前,悠悠地押著寶。“魯鎮通寶”的銅板是隨門票贈送的,終究只是一種游樂,完全沒有了小說中押寶時的那種興奮和頹喪。很快輸完了手上的銅板,晃悠到賭坊對面的氈帽店,買了一頂烏氈帽戴上,回頭跟阿Q比劃了一番,似乎更有些魯鎮“居民”的感覺了。
跟著導游來到了魯鎮的當鋪,門口墻上大大的繁體“當”字,寫法頗有些不同,聽導游介紹,這個字被稱為“回頭當”,是祝“當客”時來運轉,回頭贖當。
沿著石板“老街”走去,氈帽店、越瓷店、豆腐店、錫鉑店、古玩店、貢品店、油燭店、茶漆店、當鋪和錢莊……那些現代都市已經沒有了的老店鋪林立,而整條街上則彌漫著一股臭豆腐的味道,可見紹興的臭豆腐還是蠻出名的。兩邊的酒家、飯莊中,黃酒、越菜、風味小吃的香味撲鼻而來,邁進路邊的“西施豆腐店”。坐在曲尺柜臺前,喝上一口冒著熱氣的豆腐腦,不由自然而然地想起了那位細腳伶仃的圓規楊二嫂來。
鎮上的魯府,是按照魯迅小說《祝福》中魯鎮魯四老爺家的模樣布置,其間的臺門斗、天井甬道、大廳花廳書房內宅側廂房,均是清末鄉坤府第的模樣設計。祝福大典、祥林嫂兩次來魯府幫傭,講阿毛被狼叼去的場景,在這里逼真地再現。
在魯鎮,一組組形象夸張的群雕頗引人注目,幾十個故事人物的銅像講述著一個個魯迅小說中的故事。有橋可依,有水可嬉,有石可品,有酒可酌,有樹可蔭,有戲可聽,有藝可觀,有歷史,有現代,有故事,有游樂……這就是魯鎮。
【魯迅筆下的故鄉】相關文章:
故鄉魯迅教案06-24
魯迅的故鄉賞析11-04
魯迅的《故鄉》寫作背景10-16
魯迅的作品故鄉簡介06-15
魯迅《故鄉》原文與簡介11-02
魯迅作品《故鄉》賞析10-25
魯迅《故鄉》原文閱讀03-29
魯迅《故鄉》閱讀答案11-11
魯迅《故鄉》試題及答案07-25
故鄉魯迅課文解析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