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風箏》魯迅課堂實錄

時間:2024-11-26 09:49:17 魯迅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風箏》(魯迅)課堂實錄

  在文學的璀璨星空中,魯迅猶如一顆最為耀眼的巨星,其作品總是如犀利的手術刀,剖析著社會與人性的種種。而《風箏》這篇散文,恰似一顆獨特的星辰,散發著深邃而幽微的光芒。它不僅僅是對一段童年往事的追憶,更是蘊含著對封建禮教、對人性壓抑與覺醒的深刻思索。下面小編為你帶來《風箏》(魯迅)課堂實錄,歡迎大家分享!

《風箏》(魯迅)課堂實錄

  《風箏》魯迅課堂實錄 1

  師:同學們,從小學到現在我們應該接觸到了不少魯迅先生的作品吧,下面就請你談談自己所了解的先生的作品。

  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與<山海經>》、《少年閏土》。

  師:很好,不過老師要更正一下,《少年閏土》是節選自魯迅的小說《故鄉》,請大家再說說魯迅先生的其他作品。

  生:《社戲》、《孔乙己》、《阿Q正傳》、《鑄劍》。

  師:真了不起,你居然知道魯迅先生這么多的小說,連選自《故事新編》的《鑄劍》都知道,不會是看了參考書吧?下面我再請同學們談談魯迅先生的作品集,知道的同學請舉手。

  生:《吶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

  師:嗯,很好,大家預習得很充分哦。下面,我問大家一個問題,大家討論一下,請大家在自己的筆記本上記好“思維擴展”的題目。

  (投影儀顯示)

  思維擴展:我們從小學到中學就作家作品而言,學得最多的就是魯迅先生的作品,那么先生曾經對自己的作品選入中小學課本有什么樣的看法呢?

  (學生討論,大約兩分鐘。)

  師:好,大家安靜下來,我點剛才沒有舉手的同學講一講。

  生:魯迅先生一定很高興,他有這么多作文入選我們的課本。

  師:這個想法不錯,你可得好好努力,說不定有一天你的作文也會入選語文課本。

  (學生大笑)

  師:魯迅先生可不這么想哦,請看大屏幕!

  (投影儀顯示,點一位同學朗讀)

  魯迅是反對自己的文章入選中學課本的。他曾經說:“中國書籍雖然缺乏,給小孩子看的書雖然尤其缺乏,但萬想不到會輪到我的《吶喊》。” 魯迅不愿意讓他的這本小說集入選中學的課本其原因,他說是因為自己對人世的悲觀,不愿意這悲觀的情緒影響了中學生的健康成長。

  師:讀得很好,大家課后再去討論這個問題。好,言歸正傳,我們今天要學的這篇課文《風箏》就是魯迅悲觀、絕望情緒的充分流露。大家是第一次接觸魯迅先生這樣的散文,我希望同學們能夠克服閱讀的障礙,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內涵。在一起學習課文之前,我認為很有必要讓同學們了解一下作者寫這篇文章的背景,請同學們認真領悟,這對于我們理解文章有很大的幫助。

  (投影儀顯示)

  寫作時間:《風箏》寫于1925年1月24日,這一天恰逢舊歷年正月初一。

  師:正月初一可以說是中國人最喜慶的節日,往往中國人還喜歡在新的一年里圖個好兆頭。那么在新的一年的第一天,魯迅先生的心情是怎樣的.呢?

  生:當然是很高興啦,我們家每年過年都很熱鬧。

  師:大家不要拿自己去推測魯迅哦,我們回答這樣的問題一定要有根據。大家先來一起讀讀課文的第一段,再談談作者在新年里的第一天的感受。

  (師生齊讀第一段。)

  生:我覺得魯迅內心挺悲哀的,他居然這樣寫:“而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

  師:很好,有人要補充嗎?

  生:我覺得魯迅先生很孤獨,過年干嗎不去打麻將啊(學生爆笑),一個人在家寫這么死氣沉沉的文章。

  師:講得很好啊,還有同學有問題嗎?

  生:作者在大年初一居然這樣寫道“灰黑色的禿樹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我覺得這種景物描寫很恐怖,樹枝居然是“灰黑色的”而且還是“禿樹枝”,又添了一個“丫杈”,怪嚇人的!

  生:老師,魯迅為什么看到風箏會“驚訝”啊?

  生:我覺得這句話前后矛盾:“北京的冬季,地上還有積雪”,冬天地面上有積雪很正常啊,作者為什么還要用個“還”字?

  師:同學們的問題提得很好,老師先來簡單的回答一下,大家注意認真聽,課后再想想老師說的對不對!對北方的冬天已有風箏感到“驚異”,因為“我”的故鄉放風箏一般在春天。作者用一個“還”字,可能是說積雪時間很長,北京的冬天很寒冷。現在又輪到老師來問大家問題了,文字很深奧,大家先抄下來,慢慢體會。

  (投影儀顯示)

  思維擴展:孤獨、焦慮、恐懼的情緒不僅意味著自我意志與世界、與自己的有限性或命運的對立,是否也意味著另一更深層次的不安?

  師:抄好了吧。老師突然想到了一首老歌──張學友的《吻別》(唱):“想要給你的思念,就像風箏斷了線,飛不進你的世界,也溫暖不了你的視線,我已經看見一出悲劇正上演,劇終沒有喜悅我仍然躲在你的夢里面……”

  (學生狂笑)

  生:老師,你走調了!

  師:哈哈,老師只是覺得冬天和風箏聯系在一起很凄慘啊:“我的世界開始下雪,冷得讓我無法多愛一天,冷得連隱藏的遺憾都那么地明顯……”(學生繼續笑)。大家安靜一下,看看老師詩化的語言。(一片噓聲)

  (板書:精神高飛遠走的寂寞感和一個人暗夜行路的孤獨感寒冷感,進而生出無限悲涼的人生感慨。)

  (學生鼓掌)

  師:《風箏》這篇課文寫的是不是魯迅的“吻別”啊?(學生笑)

  生:(齊聲)不是!

  師:那我請同學說說《風箏》這篇課文到底講的是什么?

  生:魯迅小時候把他弟弟的風箏扯壞了,長大后很內疚!

  師:說得不錯,很簡潔。不過你可能犯了一個錯誤哦,文學作品是允許虛構的,文中的“我”就是魯迅先生嗎?

  生:(齊聲)不是!

  師:大家可不要這么簡單地判斷問題,請看大屏幕:

  (投影儀顯示)

  《風箏》的“真實性”認定:

  《風箏》一文所敘述的關于精神虐殺的一幕是否是真實的?

  魯迅有時候,會把一件事特別強調起來,或者故意說著玩,例如他所寫的關于反對他的兄弟糊風箏和放風箏的文章就是這樣。實際上,他沒有那么反對得厲害,他自己的確不放風箏,可是并不嚴厲地反對別人放風箏。”

  ──周建人

  (喬峰《略講關于魯迅的事情》,見《魯迅回憶錄》中冊,北京出版社1999年。)

  他不愛放風箏,這大抵是事實,但魯迅寫折毀風箏等事乃屬于詩的部分,是創造出來的。

  ──周作人

  《風箏》魯迅課堂實錄 2

  學習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2、與資料對比閱讀,多角度探究解讀課文意蘊 ,理解本文的主旨。

  3、通過文本走近魯迅。

  教學難點:

  1.揣摩文中艱深難懂的語句,理解其深刻內蘊。

  2.理解本文含蓄深沉的立意。

  課前準備:

  1. 布置預習:反復讀課文,借助工具書疏通字義。

  2. 圈點勾畫文中不理解的詞或句子,提出問題。

  3. 可從網上查閱魯迅的資料,初步了解。

  課程預設:

  一.導入

  師:上課,同學們好!

  生(齊):老師好!

  師:請坐。(背景音樂)昨天,老師去蓮花山公園,不經意地抬頭一看,你們知道,我看到了什么?

  生(齊):風箏。

  師:對,滿天的風箏啊!各種各樣的風箏在天上飛,老師一看啊,心情無比地好。你們喜歡放風箏嗎?

  生(齊):喜歡。

  師:誰放過風箏?

  生:我放過。放風箏的時候風小時很難放,風大時才能夠飛起來,

  師:讓你有了一種體驗。

  生:嗯,蠻有技術含量的。

  師:其他同學呢?

  生:我也放過風箏。當把風箏放高時我很有成就感,很滿足。

  生:當你看見風箏在天上飛時,就像你自己在天上飛一樣,才知道,什么是自由。

  師:這時候巴不得自己也變成——

  生(齊)風箏。

  師:誰小時候最喜歡放風箏?

  生:我。

  師:現在看到風箏,能讓你回憶起什么?

  生:我小時候最喜歡和我爸去放風箏(靦腆地笑)——很快樂!

  師:有了一種快樂的體驗。我們小學學過一首詩,清代高鼎寫的《村居》,記得嗎?

  生(齊):記得。

  師:寫的就是放風箏的事情。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好不好?

  (課件出示生古詩,生齊讀)

  村居 清 高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師:好一幅陽光明媚,柳絮紛飛的春天景象,你看,活潑的兒童舒臂牽線,對放風箏的急切與期待躍然紙上。從古代到現在,風箏似乎總能帶給人舒心娛情的快樂和對于童年永遠美好的記憶。今天,我們一起來閱讀21課《風箏》,看看它帶給魯迅的又是什么。(板書“風箏 魯迅”)

  二.揭題

  師:《風箏》選自魯迅先生的哪一部作品集?

  生:《野草》(師板書“《野草》”)

  師:對《野草》了解嗎?

  生:我覺得這本散文集很難懂,一直都讀不懂。

  師:你讀了幾篇?

  生:兩篇。然后就讀不下去了。

  師:魯迅說過,這是寫給他自己看的。

  師:你看的懂嗎?

  生:不太看得懂,有點內涵,如果細細品味的話,有很深刻的涵義。

  師,有很深的涵義,是什么?

  生搖頭。

  師:確實是這樣的,《野草》這部散文詩集是魯迅先生所有作品中最晦澀難懂,為什么呢?魯迅自己就說(出示課件):

  “大抵僅僅是隨時的小感想。因為那時難于直說,所以有些措辭就很含糊了。”(《野草》英譯本序)

  還在1934年10月9日致蕭軍的信中寫道:

  “我那一本《野草》,技術并不算壞,但心情太頹唐了,因為那是我碰到了許多釘子之后寫出來的。”

  你們結合這兩段話,想一下,什么事情,是“難于直說”的?

  生:應該是關于家庭的一些私事吧。

  生:對待感情的一些內心想法。

  生:還有藏在心中的一些秘密。

  師:有了秘密難于直說,你有過這樣的經歷嗎?

  生(不好意思地笑):有過。

  師:你會采取什么方式表達?

  生:多聽聽音樂,然后唱唱歌,發泄一下。

  師:就是另外換一種方式,不把真正的秘密泄露出來?

  生:對。

  師:都說的挺有意思的。你們知道《野草》為什么寫得這么晦澀難懂嗎?

  生:因為說過是寫給自己的,所以就寫得只有自己才能看得懂。

  師:同學們(剛想說話,另一學生舉手),你有什么看法?

  生:我覺得是有一些感受想把它記錄下來,但是因為不能傾訴,只能委婉地寫下來。

  師:大家都談到了可能《野草》想表達的絕對是魯迅(停頓),怎么樣?

  師、生(齊):個人內心感受的。

  師:《野草》寫于1924年9月到1926年4月,這一段時期呢,是魯迅人生歷程中最痛苦,最“苦悶”和最“彷徨”的時期,而恰恰這個時候,他與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許廣平,他的學生,相遇并且相愛了。為什么“苦悶”?為什么“彷徨”?為什么“難以直說”?我想你們猜到一點了吧?

  生思考、靜然。

  師:能不能猜到一些?

  生(部分回答):能。

  師:下面讓我們翻開課本第110頁,我們來仔細地閱讀文本作品,來咀嚼咀嚼里面的奧妙,看看《風箏》能不能告訴我們一些什么?

  三.感受

  師:這篇文章你們讀了幾遍?

  (生陸續回答)

  生:兩遍

  生:一遍

  生:三遍

  師:講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生紛紛各自說)

  生:他看見弟弟躲在小房子里做風箏,然后他把弟弟的風箏給砸爛了,事后覺得很愧疚。

  師:還有沒有同學要補充?

  生:他自己認為放風箏是不好的行為,是沒出息的孩子才做的,然后有一次他看到弟弟在悄悄地做,便非常的憤怒,便毀了弟弟的風箏。后來他看到了一本書,知道了“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后,非常后悔,他想彌補自己的過錯,就做了一些補償的事——送他風箏勸他放,可是他們都已經年紀大了;他又想祈求弟弟的寬恕,希望他弟弟說“我可是毫不怪你啊,”可是呢,他弟弟卻說,“有過這樣的事嗎?”

  師:這位同學把整個事件比較詳盡地復述了一遍,哪位同學嘗試一下用概括的語言來說一說?

  師:作者魯迅他不喜歡風箏,也不給弟弟放風箏,然后破壞了弟弟的風箏。

  師:破壞?你覺得用哪個詞更合適?

  生(齊):毀壞。

  師:是發生在現在的事情嗎?

  生:不是,是過去的事情。

  師:已經成為魯迅先生的——

  生(齊)回憶。

  師:魯迅回憶起自己小時候不但自己不愛放風箏,還不讓弟弟放風箏,并且還毀壞了弟弟偷做的風箏的一件往事。多年后看到風箏,觸景生情,想起了這件往事。還有一個后續,剛才這位同學說到的,本來一件事情,過去也就過去了,卻接觸了另一種新觀念——

  (生小聲說“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

  師:有同學說到了,我們一起說出來。

  生齊讀“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

  師:魯迅接觸到這種新觀念后,不竟回想起原來自己童年所做的那一幕竟然是對弟弟的——

  生(齊)精神虐殺!

  師:風箏帶給魯迅的是什么?

  生紛紛答:愧疚。

  師:那這篇散文,你讀了有什么感受,想一想,同座前后可以討論討論。

  生思考,小聲討論。

  師:我們來交流交流。

  生:魯迅看到風箏,觸景生情,回憶起兒時毀壞弟弟風箏的事,想彌補過失,沒想到弟弟竟然全忘了!

  師:讀了這篇散文,有怎樣的感受?

  生:帶給我一種悲傷,悲哀的感受。

  師:為什么會悲傷悲哀?

  生:因為文章的開頭寫:“北京的冬季,地上還有積雪,灰黑色的禿樹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而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從這些語詞我讀出了悲哀。

  師:哦,你從文本中的詞語讀出了悲哀。

  生:讀出了沉重的感覺。魯迅毀壞了弟弟的風箏以后,后來接受新的觀念,他想要跟弟弟道歉,可是弟弟完全不記得這么一件事情,連道歉的機會都沒有。

  師:哦,無從說起,心情沉重。

  四.品鑒

  1.第1~2段:嚴冬的回憶

  師:魯迅先生這段兒時的回憶是被什么勾起的?

  生:風箏。

  師:我們來讀一讀課文的一二段。

  生齊讀第1—2段。

  師:大家有沒有發現這兩段的不同?

  生:第一段講的是冬季,地上還有積雪,第二段講的是春天的時候,春二月。

  師:還有嗎?

  生:第一段寫的是沉重,第二段讀起來稍微有點兒放松。

  師:放松?從哪個語詞讀出來?

  生:“但此時地上的楊柳已經發芽,而山桃也多吐蕾,和和孩子們的天上的點綴相照應,打成一片春日的溫和。”

  師:第一段是沉重,第二段是春日的溫和,松緩一些了。這里同學們都找出來了。一個是季節的不同,一個是嚴冬,一個是春天;還有一個不同大家發現了沒有?一個是北京,一個是——

  生(齊):故鄉。

  師:還有一個是沉重,另一個是輕松。好,再來讀一遍,把這些不同、變化讀出來,好不好?

  生(齊):好。

  生齊讀第1—2段。

  2.3~4段:“精神虐殺的一幕”

  師:嚴冬,北京,魯迅看到風箏,勾起了兒時的.回憶。可是他為什么不許小兄弟放風箏,而且還把他偷做的風箏毀壞呢?。請大家在下面輕聲讀3、4段,想一想。

  生讀作品

  師:誰來說說!

  生(小聲):魯迅“以為這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藝”

  師:再把這句話讀一遍,大聲一些。

  生:因為魯迅“以為這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藝”。

  (課件出示“以為這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藝”)

  師:魯迅認為什么?(手指大屏幕)一起來。

  生齊讀“以為這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藝”。

  師:所以弟弟喜愛風箏,在魯迅看來是(引讀)——

  生:“笑柄、可鄙”。

  師:所以當魯迅先生發現弟弟在偷做沒出息孩子的玩藝——風箏時,理所當然的反應是——

  生:毀壞了。

  師:怎么毀?

  生:“我即刻伸手抓斷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將風輪擲在地下,踏扁了”

  師:你看到這里,感受如何?

  生:好可惜啊!弟弟辛苦了那么久的風箏,就這樣毀了。

  生:心痛。他毀了弟弟的童心。

  師:你覺得不但把弟弟的風箏踏扁了,更把弟弟的童心給毀了。

  師:同學們,看大屏幕,我們再來品讀這句話,老師有個疑問,這不是魯迅先生回憶他童年的事情嗎?難道當時的魯迅不是孩子嗎?

  生(紛紛答):是。

  師:同樣是孩子,弟弟是那樣喜歡風箏,為什么做兄長的魯迅卻那樣嫌惡?為什么?你們帶著這個疑問,再來讀讀這句話,仔細品讀品讀,想象一下舊式家庭長兄和弟妹之間的關系,你讀出了什么樣的口氣?

  生(紛紛答):長兄為父。

  師:你怎么理解這句話?

  生:父母不在的時候,最年長的兄長就應該擔當起責任照顧好弟弟妹妹。

  師:哦,長兄是有這么一種責任的。那我們看魯迅和他的弟弟,是一種什么關系?平等嗎?

  生(齊答):不平等。

  師:體現在哪兒?

  生(齊讀):“論長幼,論力氣,他是都敵不過我的,我當然得到完全的勝利”

  師:“論長幼,論力氣,他是都敵不過我的”,這是外表上的不平等,年長幾歲,當然占優勢,你們覺得心理上呢?

  生(紛紛答):不平等。

  師:你們和哥哥可不可以吵鬧?

  生(笑,紛紛答):可以。

  師:打架?

  生(笑,紛紛答):可以。

  師:你覺得這些事情會不會發生在魯迅和他的弟弟之間?

  生(紛紛搖頭):不會。

  師:為什么?

  生:因為弟弟對哥哥感到恐懼。

  師:哦,不是親密無間的兄弟關系,而是恐懼?有點奇怪。

  生:因為哥哥肯定是管弟弟的,還當成孩子來管。

  師:哥哥是要管弟弟的,因為他不單單是哥哥,剛才你們都說到了,而且還是—生(紛紛答):長兄為父。

  師:確實是這樣的,在中國的舊式家庭,長兄如父。周家兄弟三人,老大周樹人,就是魯迅,老二周作人,老三周建人,魯迅作為家庭的長子,按照習俗,已經被置于一種負有責任的地位。周父死去之后,魯迅才十六歲,十六歲才只是少年吧?可他責無旁貸地要擔當年輕父親的角色。那時的魯迅還沒有從舊文化中走出來,覺得必須按照傳統的道德倫理看管弟弟,讓弟弟朝哪個方向發展?

  生(紛紛答):有出息。

  師:所謂“有出息”就是傳統的倫理道德對人的要求,而風箏呢?

  生(齊):沒出息。

  師:所以魯迅要不要管弟弟?

  生(齊):要。

  師:他有這種——

  生(紛紛答):責任。

  3.5~11段:“沉重”的變異

  師:一晃二十年過去了,魯氏兄弟都已人到中年,他們都受到新文化的沖擊,接觸到什么理念?

  生(齊):“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

  師:接觸到這一嶄新理念之后啊,魯迅回憶往事,才意識到兒時上演的是對弟弟心靈的——

  生(紛紛答):“精神虐殺”。

  師:他的心情之沉重可想而知。可是,同學們,這時魯迅和周作人兄弟關系已經失和,關系走向決裂。請大家看一段資料,請一位同學為我們讀一讀:

  魯迅是很看重兄弟情誼的。弟弟周作人自從十六歲離開家鄉紹興后,一直在魯迅的庇護下生活,從南京到日本再到北京,魯迅一直盡自己所能為弟弟妥帖安排一切。但兄弟最終卻走向反目。1923年7月19日,周作人交給魯迅一封絕交信,魯迅立即派人請周作人詳談,可惜他的主動并未得到對方的應和;8月2日魯迅搬出了八道灣,大病一場,10個月后,即1924年6月11日,魯迅回八道灣拿書籍,竟遭到周作人夫婦的謾罵毆打。《風箏》就寫于兄弟失和后的1925年1月24日,時值正月初一。

  師:如何體會他回憶這段往事的復雜心情呢?要知道寫作《風箏》的這一天是中國人最看重的合家團圓的春節啊!請大家讀一讀課文的5~11段,特別注意一下7個自然段中不斷出現的一個詞和相關的句子。看能不能找出來。

  生看書,師巡回。

  師:找到這個詞了嗎?

  生(紛紛答):找到了。

  師:是——

  生(齊):沉重。

  師:(板書:沉重)讀一讀相關的句子。

  (課件展示:“我的心也同時變了鉛塊,很重很重地墮下去了。”

  “但心又不竟墮下去而至于斷絕,他只是很重很重的墮著,墮著。”

  “而我的心很沉重。”

  “我還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著。”)

  生讀。

  師:你們覺得沉重背后的心情,都一樣嗎?

  生紛紛搖頭。

  師:好多同學搖頭了,誰來說說,你讀出了什么?

  生:我覺得魯迅心情沉重是因為兄弟失和,讓他很痛苦,所以寫了《風箏》,表達一份情感。

  生:不僅這樣,還帶有一種自責。

  師:為什么?

  生:因為他認為對弟弟進行了精神虐殺。

  生:我覺得魯迅先生寫《風箏》是渴望得到弟弟的寬恕,還有懺悔。

  師:為什么這樣說?

  生:因為魯迅先生回憶起小時侯毀壞弟弟風箏的事,讓他覺得這是一種“精神的虐殺”,現在兄弟又失和了,想起這件事,更讓魯迅覺得不堪回首,于是寫下這篇散文,以表達希望得到寬恕的心情,渴望兄弟和好。

  師:大家都同意“沉重”表達的就是懺悔和尋求寬恕嗎?

  生沉默思考。

  師:魯迅認為自己做錯了有沒有采取積極的行動來補過?

  生(齊):有。

  師:怎么補?

  生:第一種約弟弟一起放風箏,可是兩個人年紀都很大了,不可能再像小時候那樣放風箏;第二種,找他弟弟會談,問弟弟還記得那件事嗎,如果記得,請他原諒。可是弟弟卻給他一個驚人的回答。

  師:魯迅采取積極的行動去補過,剛才這位同學說了,第一種送他風箏,和他一起放風箏,可是,時過境遷了,都是小老頭了,不能還原童年的快樂;第二種,親面討得他的寬恕,可是,弟弟說了一句——

  生(齊):“有過這樣的事嗎?”

  師:“有過這樣的事嗎?”,證明弟弟——

  生:全忘記了。

  師:真的忘了嗎?

  生有的點頭有的搖頭。

  生:我認為是報復打擊。

  師:哦?從何理解?

  生:因為魯迅的弟弟知道魯迅因為這件事而自責,要奢求他的原諒,如果不原諒他,魯迅的心就會一直沉重下去。所以說,叫你當年折磨我的風箏,我現在也來折磨你。

  (生大笑)

  師(笑):所以你認為是報復,故意說不知道了。(另一同學舉手),你來說說。

  生:魯迅知道自己當年踩壞弟弟的風箏做錯了想補過,可那件事對弟弟打擊太大了,弟弟想打擊回他,才會說這樣一句話。

  師:現在有兩種看法——一種是弟弟真的忘了,不記得這件事兒了,一種是弟弟有可能沒忘,他是——

  生(部分):故意這么說。

  師:其實啊,關于風箏時間真實性的問題,周作人和周建人都予以否認,說沒有這樣的事,《野草》是一部散文詩集,運用了象征的寫法,老師和你們說過,周作人寫了絕交信給魯迅,魯迅馬上派人找周作人詳談,周作人有沒有回應?

  生:沒有。

  師:這個事件和文中哪個細節比較相像?

  生思考。

  師:一個是現實中想和解得不到回應,文本中呢?想討得寬恕,對方卻說忘記了,文中有一句話,(引讀)“全然忘卻——”

  生(齊讀):“全然忘卻,毫無怨恨,又有什么寬恕之可言呢?無怨的恕,說謊罷了。”

  師:假如,魯迅先生想討得弟弟的寬恕的心是滿腔熱血,這時,弟弟的反應無疑是——

  生(應答):潑了一盆冷水。

  師:哦,潑了一盆冷水,這時的魯迅,什么感受?

  生(小小聲):恨!

  師:有一種恨,(學生應和),我這么積極地想要求得你的回應,你卻不給我機會,不回應。我們再來讀一讀“我還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著。”看從這個“沉重”你體會到什么?

  生齊讀“我還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著。”

  師:讀出“恨”了嗎?來,再讀一次。

  生齊讀“我還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著。”

  師:“只得(děi)”,再來一次。

  生再次齊讀“我還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著。”

  師:確實只能沉重啊!學術界對《風箏》究竟是表現懺悔還是怨恨一直有些爭議,你們也都讀出來了。究竟是懺悔還是怨恨,我們不忙下結論。

  五、穎悟

  師:我們來讀最后一段。

  (課件展示最后一段,請一名學生讀。生讀得不甚流利,再讀。)

  師:6年前,也就是1919年,魯迅先生寫過一篇內容幾乎一模一樣的文章,題目是《我的兄弟》,你們對照著讀一讀,尤其注意兩篇作品的最后部分,體會有什么不同?

  生:《我的兄弟》比《風箏》簡單多了。

  師:誰還想說說?

  生:《我的兄弟》待最后要表達的意思很簡單,就是一種懺悔。

  師:找出來,讀一讀。

  生:“阿!你沒有記得我的錯處,我能請你原諒么?然而還是請你原諒罷!”

  師:《我的兄弟》結尾反復強調的是什么?

  生(齊)讓弟弟原諒。

  師:《風箏》結尾還祈求原諒嗎?

  生:不!只能讀出沉重、悲哀!

  師:說不清道不明?

  生:還有一絲怨恨。

  師:怨恨、悲涼、沉重。

  師:注意到沒有?文章開頭出現了冬天和春天的對比,在最后一段,又出現了沒有?

  生:出現了。

  師:春天和嚴冬的對比在這里又出現了,你能理解它們的象征意義嗎?

  生:我覺得故鄉的春天指的是回憶中的兄弟情,溫暖人心;嚴冬是兄弟決裂的現實,令人心寒。

  生:我覺得春天是一種希望的代稱,而冬天,他用的是是“肅殺”。

  師:你怎么理解這個詞?

  生:沉重的心理覆蓋了春天的美好。

  師:這位同學說春天象征親密無間的兄弟情,但春天還在嗎?

  生(齊):不在了。

  師:已經——

  生(齊):逝去了。

  師:現在是——

  生(齊):嚴冬。

  師:魯迅經歷了從想補過、討得寬恕到補過不得而失望再到弟弟的忘卻而沉重而怨恨,一路走過來,到最后,當春天和嚴冬讓他選擇時,他選的是?

  生(齊):嚴冬!

  六、小結

  師:同學們,五四新文化運動是現代中國具有特別意義的思想啟蒙運動。五四一代的青年高舉個性自由解放的旗幟,我們來看一看當時最具代表性的宣言:

  (出示課件):

  陳獨秀:“欲轉善因,是在以個人本位主義,易家族本位主義”

  理解嗎?“易”什么意思?

  生:改變。

  師:就是說,五四的青年,要走出——

  生(齊):家族本位主義。

  師(板書“走出家族”):走向——

  生:個人。

  師(板書“走向個人”):魯迅自己也說:

  (出示課件):

  魯迅:“生命是我自己的東西,所以我不妨大步走去,向著我自以為可以走去的路;即使前面是深淵、荊棘、峽谷、火坑,都由我自己負責。”

  生齊讀。

  師:你們讀出了什么?

  生:堅定!

  師:堅定地干嘛?

  生:向前走。

  師:對于當時的魯迅來說,他面臨兩難的抉擇,這兩難的抉擇包括家族,包括個人。一是選擇遵從母命、媒妁之言娶來的妻子朱安,還是選擇和自己有共同語言、自由戀愛的許廣平;二是選擇——

  生(紛紛答):兄弟情誼。

  師(點頭)是選擇努力恢復失和的兄弟情誼,還是為了追求個人的價值理想而不惜放棄已經決裂的兄弟情誼,這兩個選擇都讓魯迅面臨巨大的痛苦,《野草》,正是在這樣的氛圍里應運而生的,它就是這種痛苦與彷徨的記錄。它是一部愛情散文詩集,而《風箏》,看似沒有涉及愛情,卻是用充滿象征的筆觸,向一直關注魯迅兄弟失和事件的許廣平委婉地表達出的一份痛苦與而決絕——忍痛舍棄兄弟情誼,走向真正的自我!魯迅說:《野草》是真正為他自己寫作的。著名學者李鷗梵也認為《野草》是“由他的黯淡的情緒和受苦的感情所組成的潛意識超現實世界的文學結晶。”(課件)這些作品之所以難以直說,原因就在這里!好,讓我們再次朗讀最后一段。讀出魯迅先生的痛苦、決絕!

  生齊讀(配樂)。

  師:下課。同學們再見!

  生:老師再見!

  《風箏》魯迅課堂實錄 3

  師:上課前,我先問一個問題:最近的作業多嗎?

  生(很整齊的):多!

  師:有沒有覺得作業少的?覺得自己作業少的同學舉個手好不好?

  (沒有學生舉手)

  師:看來大家意見很一致。那么作業多到什么程度?xx,你來說說。

  生:反正就是不停的做啊做的。

  師:“不停”,呵呵,“不停”這個詞比較模糊,我們精確點吧:你有多少玩的時間?

  生:大概1小時。

  師:xx,你呢?

  生:平時每天玩半小時,作業做完了也得呆在房里看書,周六補課半天半天玩,周日有大半天。

  師:感覺怎么樣?

  生:嗯,還好吧。

  師:xx,你來說。(該女生屬于尖子生,我提問之后她一直高舉手臂,在告訴我她很想說說自己的境況。)

  生:平時一點都沒得玩,周六上午學校補課,下午家教,周日上午家教,下午玩1個小時。

  師:很悲慘啊!說說你對補課、作業的看法。

  生:我不大喜歡這樣,不過我理解。現在社會競爭這么激烈,不拼命只有回家種田去了。(聽到“回家種田”四字,學生都笑了,這大概是這里家長教育使用最多的詞)

  師:看來說到大家的苦處了,舉手的同學太多,想發表意見可要舉得高一點啊。(點名)xx。

  生:我也覺得作業多是沒辦法的事情,誰做的少,是對自己的不負責!我媽媽說,如果考不起,就讓我去討飯。(師插嘴:你呢,你自己什么想法?)我如果考不起,就自殺!(該生也是尖子生)

  師(搖頭):看來為了不讓你自殺,我以后得布置點作業了(我基本沒有作業的),不做作業的學生是對自己不負責的學生──不布置作業的老師就是不負責的老師了?

  生:那倒也不是,只要成績教得好,作業沒有比有更好。

  生:我補充一句:只要成績好,作業不做比做更好。不過那樣的人是天才,我不是,所以我還是做了。

  師:xx,發表你的意見。(還是尖子生,不過她是屬于開朗活潑型的。)

  生:自殺才傻瓜呢!(師插:“插一句:不做作業是對自己前途的不負責,自殺更嚴重,是對自己生命的不負責。”)我要是考不起,就復讀再考,直到考起為止!

  師:還是你堅強。不過你對于作業、補課的基本意見還是與他們一致的,是不是?(學生點頭)那么接下去我們把機會給有不同意見的同學。xx,你來說。(一個很可愛的小胖子,但成績很糟糕。)

  生:我才不做呢!考試么考得起最好,考不起就考不起,又不是沒飯吃,再說成績好也不一定以后有出息。

  師:好,不同意見來了──條條大路通羅馬,行行出狀元,我們不能吊死在一棵樹上。xx,你怎么說?(這個學生也屬于尖子生,閱讀面比較廣,常有高水平見解,所以我總是最后叫他。)

  生:我覺得一天到晚做作業、補課有可能限制了他其他方面的發展,知識面不廣會影響他長遠發展,還有就是總是做同樣的事情,人的大腦會疲勞,效果反而不如一會兒做功課,一會兒做另外事情好。

  師:說得好,我看大家的意見基本擺開了。現在我們來聽聽偉大人物是怎么看這個問題的,大家把書打開,今天我們上魯迅的《風箏》

  (學生打開書,找到課文)

  師:我們先花幾分鐘時間默讀一下課文。看看魯迅是怎么回答我們剛才的問題的。

  (若干時間后)

  師:先問一下,文章里有幾個魯迅?

  生:兩個,小時侯的與長大了的。

  師:那么我們先請小時候的魯迅來回答一下,誰來?

  生:我覺得魯迅會說……(師插:“現在你就是魯迅了,別客氣。”)我覺得不應該玩,應該去做作業、補課,因為玩是沒出息的表現。

  師:好的,引用了文章里魯迅的話。再來。

  生:對玩入迷是笑柄,是可鄙的。

  師:還是引用了文章里的話,好的,還有沒有想說的?

  生: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師:非常好,用了一句魯迅那個時代的名言。看來少年魯迅的想法與我們班許多同學的想法都一樣。成年魯迅呢?

  生:我覺得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小孩子玩是正當的。

  生:不讓孩子玩是一種精神的.虐殺。

  師:好,魯迅的不同于我們的意見來了,他不象xx同學一樣從玩有什么好處出發考慮問題,也不說玩別的可能也會有出息。他說玩是兒童的本性,不讓孩子玩是一種精神的虐殺。文章里就記載了一件這樣的虐殺。大家找一下,在哪里?(學生答:第四節)我們一起來把第四節讀一下。

  (學生齊讀)

  師:“精神的虐殺”,誰來解釋一下這句話的意思。

  生:魯迅虐殺了他弟弟游戲的天性。

  師:看來魯迅是犯了錯,君子知錯則改,魯迅改正了自己的錯誤么?

  生:他想改,但是已經無法補救了,因為他想到自己錯了時候他跟他弟弟年紀都很大了,都不再玩風箏了。

  師:那么怎么辦呢?當你做了一件無法挽回的錯事的時候,你會怎么辦?

  生:去道歉。魯迅也去道歉了,但他道歉也道不成,因為他弟弟已經忘了。

  師:忘了不就好了?那不等于對方已經原諒他了?

  生:不一樣的,他弟弟忘記了,可是他自己還記得啊。

  生:這里說“全然忘卻,毫無怨恨,又有什么寬恕之可言呢?無怨的恕,說謊罷了。”魯迅覺得他弟弟在說謊,他不肯原諒他!(這句是文章中最難的一句,我在四個班上過,這個句子都給學生造成了理解上困難,像這樣誤讀的學生很多很多)

  師:這句話是在說“弟弟在說謊”么?換句話說,他其實是記得的,為了讓魯迅難受,不得解脫,就故意說不記得了?

  生:是啊,前面說了他是“這樣苦心孤詣地來偷做”風箏,說明這件事他印象肯定很深刻,怎么會忘記呢?

  師:好,懂得利用課文為自己辯護了,有不同意見或者對這個意見還有補充么?

  生:前面說他弟弟“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歡風箏,自己買不起,我又不許放,他只得張著小嘴,呆看著空中出神,有時至于小半日。遠處的蟹風箏突然落下來了,他驚呼;兩個瓦片風箏的纏繞解開了,他高興得跳躍。”這說明他對風箏很喜歡很喜歡,這樣喜歡的一樣東西被人毀了,肯定要記恨一輩子的。

  師:理由好象很充分啊,不過我們先回到這個句子看看,它到底是不是這個意思?大家一起把倒數2、3、4節讀一下。

  生(齊讀):“有過這樣的事么?”他驚異地笑著說,就像旁聽著別人的故事一樣。他什么也不記得了。

  全然忘卻,毫無怨恨,又有什么寬恕之可言呢?無怨的恕,說謊罷了。

  我還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著。

  師:魯迅到底說什么在說謊,是說他弟弟說謊嗎?

  生:不是,他是說“無怨的恕”是說謊。

  師:能不能用自己的話說一下。

  生:毫無怨恨的寬恕是說謊。

  師:我再明確一點,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沒有怨恨就沒有寬恕。他弟弟根本就沒恨過他,所以根本沒辦法寬恕他,他想寬恕魯迅也不行,因為他沒恨過魯迅,明白嗎?(下面仍有部分學生搖頭)

  師:那我打個比方,就好象魯迅借了他弟弟10元錢,30年后去還,然后他弟弟全然忘記了,不收,因為他印象里從來沒有借給哥哥錢過,明白了吧?(這下大部分都點頭了,我松了口氣,因為這個確實是難點。)

  師:有沒有同學能從文章里找點證據出來說明他弟弟是真忘了?

  生:這里:“有過這樣的事么?”他驚異地笑著說。“驚異”兩個字說明他是真忘了。

  師:好。但是問題就來了:剛才那幾個同學說得有道理啊。他是這樣喜歡風箏,這樣“苦心孤詣地來偷做”,這樣的事怎么可能真的忘記了呢?(沒人舉手)我們討論一下吧。

  生:我覺得他是真忘記了,因為他覺得自己放風箏是錯誤的,而他哥哥是對的,所以他并沒有記恨哥哥。(這個回答是我意料不到的,在另三個班,我都是舉例提示之后才有人想到的。)

  師:從哪里看得出他覺得自己是錯的?

  生:他做風箏是偷偷做的,在“少有人去的一間堆積雜物的小屋”里做,說明他覺得這件事不能被人看到。

  生:被“我”發現以后,“驚惶地站了起來,失了色瑟縮著”,這也說明他自己覺得自己是錯的。

  生:還有就是我踩風箏的時候他毫無反抗。

  師:打個比方,今天你上課吵鬧被我點名批評,你會不會把這件事記在心里?

  生:不會。

  師:如果是你同桌講話,你沒講,但我批評了你,你會怎么想。

  生:那我肯定很生氣!

  師:看來事情就是這樣了:合情合理的事總是容易忘記。大家再看看文中的“我”,我是不是一直記著。

  生:“我”是二十年后才記得的。

  師:為什么我也忘記了20年?為什么20年后我會記得?

  生:因為他一直以為自己是做對的,所以心里沒有愧疚,20年后因為看了一本書,知道自己錯了,所以才記起來。

  師: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魯迅發現自己錯誤的一節吧。

  生(齊讀)

  師:在這節課的最后,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魯迅弟弟的童年被無知的哥哥虐殺了,你們呢,你們的童年在哪里?(這個問題一問,就炸開了,大家議論紛紛,情緒激動。)

  生:我們的童年被學校、家長、老師虐殺了!

  師:這個罪名讓我們背?

  生:學校、家長、老師也是沒辦法,他們都是為我們好,我們的童年是社會虐殺的。

  師:是啊,我們也很無奈,剛才同學都說了,做作業是沒辦法的事,因為這個社會不拼命就會被淘汰。但我們至少應該知道,我們的童年是被虐殺了,我們不能象魯迅的弟弟一樣麻木,以為這樣是對的,就把這個“恨”給忘記了,只有記得這個“恨”,我們長大才會努力的去改變這個虐殺兒童的社會。今天的課上到這里,下課。

【《風箏》魯迅課堂實錄】相關文章:

魯迅雪獲獎課堂實錄07-01

魯迅的《風箏》原文08-11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課堂實錄09-03

魯迅的《風箏》散文原文07-28

魯迅的《風箏》原文及賞析06-01

風箏魯迅課文主要內容09-22

魯迅散文集《野草·風箏》06-04

仿寫魯迅的《風箏》:絢爛依舊05-08

魯迅作品《風箏》原文及其賞析10-26

魯迅《風箏》教案設計(精選7篇)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