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魯迅的課件
關于魯迅的課件應該怎么設計?課件與課程內容有著直接聯系。所謂多媒體課件是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教學的需要,經過嚴格的教學設計,并以多種媒體的表現方式和超文本結構制作而成的課程軟件。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關于魯迅的課件,歡迎大家閱讀。
關于魯迅的課件1
教學目標:
1、了解時代背景。
2、了解造成辮子風波的原因。
3、評價辛亥革命。
教學重點:
1、解造成辮子風波的原因。
2、評價辛亥革命。
教學難點:
對于中國人國民性的認同。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方法:啟發式
教學過程:
一、作者介紹(略)
二、篇名“風波”的含義
本篇是以張勛復辟事件在江南農村中激起的風波為題材的。風波由辮子問題引起,船夫七斤的辮子在辛亥革命中被大剪去,可是在張勛復辟的時日里聽說“皇帝是要辮子的”。便因怕坐牢殺頭,而全家惶惶不安,并且村里人對七斤的態度也有改變,封建勢力的代表趙七爺恫嚇七斤,普通村人則圍觀著熱鬧,最后由于皇帝未坐成龍庭,也就一切歸于平靜。張勛復辟事件在農村引起如此 一場風波,很快就平秘。這些描寫表明革命如果不是建筑在廣大農民覺悟的基礎上,即使像剪辯子這種事,也會在風吹草動之中引起慌亂與騷動。
三、情節發展(見課本)
四、人物性格
1、七斤:
他是辮子風波的主角,他的身份,經歷與一般農民有所不同,不捏鋤頭柄,只是幫人撐船,幾乎每天進城眼界寬些,因而比別人多知道一些事,在村人里面“的確已經是一名出場的人物了”可是這樣一個有條件多接觸外部世界,有機會多接近新事物的人,在辛亥革命過程中,只是在城里勉強被人剪了頭發,頭發短了,見識卻未長,他所知道的時事僅僅局限于“什么地方,雷公劈死了蜈蚣精;什么地方,閨女生下一個夜叉”而已一旦聽說“皇帝坐了龍庭”“皇帝要辯子”便惶惶不可終日,守著門檻坐著發呆,頭腦中一片混亂,他根本無法認清形勢,根本不能整理思緒,他仍然是一個愚昧無知,不覺悟的農民形象。見識稍多的七斤尚且如此,一般農民也決不會有高于七斤的覺悟程度的。這一形象無疑表明辛亥革命未能便農民、覺醒。
2、趙七爺
他不僅是個酒店主,還是個“三十里方園以內的唯一的出色人物兼學問家”有“遺老人的臭陳”顯然他代表著封建統治階級在農村的勢力與基礎。革命的影響只是使他把辯子盤到了頭頂上。辛亥革命不僅沒能使農民覺悟,甚至連農村的封建勢力都少有觸動。雖然趙七爺暫時有所收斂,一旦“皇帝坐了龍庭”的消息傳來便立即放下辯子,穿上“于他有慶,于他的仇家有殃”的個個布長衫,跳將出來,選復辟輿論,恐嚇人們,他的所謂學問,只能作維護封建統治之用,本質上是個頑固守舊,投機、不學無術的封建遺龍。
3、七斤嫂:
因循守舊,落后無知且粗野潑辣
4.八一嫂:
熱心善良,然而在風波中卻受孤立
5.九斤老太:
九斤老太有一句口頭禪“一代不如一代”非常形象地表現了這個年老無知的農村婦女的心理,她是一個極其守舊,看不慣任何新事物而整天嘮嘮叨叨的老一代農民形象。
五、作品中人物對話對刻畫人物,表現主題的作用,
小說中辯子風波的發生發展,甚至平息,都是在人物對話過程中構成的,對話描寫是這篇小產的重要藝術手段人物對話不僅推動了作品情節的發展,而且展示了人物的'思想性格,顯現出作品的主題。
如一、三部分的末尾,各有一段七斤與七斤嫂之是關于皇帝是否坐龍庭的對話,既展示了風波的發性與平息,又使我們看到了兩個愚昧無知的農民形象,同時還說明了張勛復辟與辯子風波的關系,兩者都僅是一體騷動,農民仍蒙昧無知未覺悟。這種簡潔生動的對話顯然刻畫了人物,揭示了主題。
六、環境描寫對烘托主題的作用
小說的開頭描繪了江浙一帶農民納涼吃晚飯的場景,無論是烏柏樹葉、小桌矮凳、大芭蕉扇,還是烏黑的蒸于榮,秋花黃的米飯,都洋溢著江南農村的生活氣息,為“風波”提供了真實可信的物定環境,表現了一種因循守舊的傳統生活方式。小說的結尾又描寫了這一村落有過一場風波之后的情景,一切恢復原樣。開端與結尾前后呼應,說明了辯子風波不過是死水微瀾,辛亥革命之后,農村并無真正的變革,這樣的環境描寫渲染了氣氛,烘托了主題。
七、關于小說中的細節描寫
作者在揭示人物的內心活動與個性方面所作的細節描寫很富特色。例如九斤老太的一句口頭禪“一代不如一代”反映了她的守舊;趙七爺的一件竹本長衫,在穿與不穿中,便能極喜或極憂;他的一條辮子的盤與放,使這個封建遺龍的復古,投機心理暴露無遺;七斤口里含一根湘妃竹長煙管時的不同神態,有時表達了他的驕傲,有時又顯出他的憂愁;而七斤嫂罵人時手里揮著一雙筷子生動地體現了她粗野潑辣的性格。諸如此類的種種細節細節都很簡練,并且符合人物身份頗具生活氣息,富有表現力。
八、運用白描手法的總體特色
詳見課文提示
九、重點段落分析
結尾一段:
作品的結尾記敘了風波平息后的結果與影響,其一:七斤仍受到相當的尊敬這與他在風波高潮中待遇正好相反、七斤曾被認為犯皇法,并且人的固七斤可能受懲罰而“覺及有些暢快”,這兩種不同的情景,正說明農民對于究竟該不該剪發毫無認識,對于革命毫無所知。
其二,他們仍以傳統的方式生活著,仍像九斤老太那樣按照封建的舊觀念平詳判周圍的一切甚至六斤也已裹起小腳,繼續走七斤嫂與九斤老太的老路他們的生活世代相襲,如死水一潭。
其三,這種結果暗示了辛亥革命給這村落帶來的影響只是像辮子風波那樣,起一陣微瀾,從而啟發人們思考如何變革農村、喚醒農民的重大問題。顯然這一結尾,對于深化作品的主題起了重要作用。
關于魯迅的課件2
教學目標:
1、 整體感知全文,領會文章主旨。
2、 、引導學生揣摩品味文中富有深味的語言,體會作者在文中表現出的濃濃兄弟之情。
3、 學習魯迅先生的自省精神,培養學生健康的個性。
教學重點:
整體感知全文,領會文章主旨。
教學難點:
聯系語境,探究疑難語句。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構思:
按“誦讀——賞讀——悟讀”的層次設計教學。第一課時的教學重點確立為初步感知課文,把握文章大意。第二課時是在第一課時“初步把握文意”的基礎上,深化對課文的理解,重點定位在對文章的“賞讀”和“悟讀”。“賞讀”重點是在組織引導學生揣摩優美語句或精要語段,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主旨;并進行語言積累,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悟讀”重點是在引導學生對文章隱含的人生哲理進行深入思考和探究,同時聯系學生生活實際,考慮這篇文章對自己的思想道德修養有什么積極意義。
第一課時
一、 導入
1、 導語:在溫馨與和美中有親情,在誤解和沖突中也有親情。本文圍繞著風箏講述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
2、 作家作品簡介。
二、 檢查預習情況
1、 給加點字注音。
丫杈 蟹 蜈蚣 憔悴 點綴 纏繞
瑟縮 虐殺 墮 寬恕 苦心孤詣
2、 理解下列詞語的詞義。
憔悴 肅殺 點綴 訣別
瑟縮 笑柄 虐殺 苦心孤詣
三、 初步感知課文,把握文意。
1、 師范讀,學生初步感知課文
生思考:魯迅先生為什么要寫這篇文章?表現了魯迅先生怎樣的一種人生態度?聽完后用一句話回答。
明確:要表達魯迅先生內心深處的悔意。表現了魯迅先生的自省精神。
2、 生默讀課文,進一步把握文意
思考:①本文回憶了童年生活中一件什么事情?魯迅先生對這件事有什么感受?②理清文章的寫作思路。
明確:①文章主要寫魯迅小時候不讓小兄弟放風箏,并進行粗bao干預的過程,以及成人后魯迅先生明白了游戲之于兒童的重要意義之后的自我反省。
②文章以“風箏”為線索,可以分成三大部分:
(1—2自然段)“我”看到風箏,觸發我的感概,驚異與悲哀。
(3—8自然段)“我”回憶風箏,反映出我的后悔與自責及內心沉沉的悲哀。
(12自然段)“我”由風箏觸發一種無可把握的悲哀。
四、 賞讀第一部分
1、 齊讀第一部分,思考:這部分主要寫了哪些內容?從文中找出能表達“我”思想感情的語句。
明確;此部分描寫了北京的春天放風箏的情況,也描寫了自己家鄉放風箏的情景。看到風箏浮動,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
2、 探究:
為什么看到風箏浮動,“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我”“驚異”的是什么?“我”“悲哀”的又是什么?
明確:故鄉放風箏時節,是溫和的春二月,而北京卻是肅殺的嚴冬。故鄉的風箏時節,楊柳發芽,山桃吐蕾,而北京,“灰黑色的禿樹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所以驚異于北京竟在這樣的季節放起風箏來了。“我”見風箏而悲哀,是因為想起小時候“精神的虐殺”一幕,而且這一幕永遠無法補過。從結構上看,用這句話引出下文。
“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而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蕩漾了。”為什么說“春天”是“久經訣別的久經逝去的”?為什么又說“在這天空中蕩漾了”?
明確:這里所說的“春天”有特定的含義。作者離開了故鄉多年,依然懷念著小時后故鄉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風箏的溫和的春天,而北京此時卻是肅殺的嚴冬,竟然有一、二風箏浮動,由風箏而聯想到故鄉風箏時節的春天氣息,所以覺得這春天“就在這天空中蕩漾了。”
五、 小結
六、 作業
以“童年”為題,寫一件童年趣事。要求:敘述清楚,描寫生動,寫出童趣。
第二課時
一、導入
上節課我們初步感知了全文,學習了文章第一部分,這節課我們接著來學習《風箏》。
二、賞讀第二部分
1、 此部分的事情并不是發生在一個時間,前半截是同年的事情,后半截是成年的事情。若將該段分為兩層,如何劃分?
明確:3—4自然段寫童年的事情;
5—11自然段寫成年的事情。
2、學習第一層
思考:①童年時兩兄弟發生了什么矛盾?矛盾沖突的過程是什么?結果如何?
②為什么小兄弟最喜歡風箏的神態動作,在“我”看來都是笑柄、可鄙的?你認為作者這種想法對嗎?為什么?“我”扯壞了小兄弟的風箏,這樣做對不對?為什么?
討論后明確:①童年時兩兄弟因風箏而發生矛盾。魯迅小時候堅決反對放風箏,弟弟卻非常喜歡放風箏,背著哥哥偷偷地做了一個風箏,卻被哥哥發現并折斷了。弟弟“絕望”而哥哥似乎“大獲全勝”。
②因為“我”認為這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意,是極其幼稚可笑的,令人鄙視的。作者這種想法做法都是不對的。(原因學生言之有理即可)
2、 學習第二層
童年時的魯迅這樣專橫、冷酷無情,成年后的.他是怎樣看待此事的呢?
速看此部分后思考:
① 文中所說的“對于精神的虐殺這一幕”具體指什么?魯迅把這件事說成是“精神虐殺”是不是說嚴重了,是夸大其辭?這反映了魯迅的什么思想境界?
明確:“對于精神的虐殺這一幕”具體指小時候不許小兄弟放風箏,發現他偷做風箏把風箏抓斷踏扁一事。“虐殺”一詞本來是虐待人而致死,作者用這個感情色彩非常強烈的詞語,是想表達自己強烈的自責。這反映出魯迅先生嚴格要求自己,嚴于解剖自己的精神。
② 此事既然已過了二十年,而魯迅先生又有一種負疚感,覺得對不起弟弟,他想什么辦法來彌補?結果呢?
明確:他想了兩個辦法:一是勸弟弟與他一起去放風箏;二是舊事重提,希望得到弟弟原諒。結果弟弟早已忘了這件事,我也因此而無法得到弟弟的寬恕。
③“我”的心情怎樣?
明確:“我”的心只得沉重著,表達作者想彌補卻又無法彌補的痛苦而遺憾的心情。
三、學習第三部分
1、齊讀
2、再次體會作者那種無可把握的悲哀。
四、悟讀課文
魯迅其實也可以原諒自己,因為小時候并不知道玩具對于兒童的重要意義,不知者無罪,如果他要原諒自己也能找到理由,但他卻沒有原諒自己,而是對自己進行一種精神拷問,這是最令人感動的。魯迅的這種“自省”精神,你讀后有什么體會呢?最好能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
五、拓展閱讀
結合課后練習三,讓學生把課文與《滿天的風箏》進行比較閱讀,思考此文與課文在內容與情感上有什么異同?
板書設計:
風 箏
魯迅
寫景抒情 見風箏: 驚異 悲哀
敘事 憶風箏: 后悔 自責 自省
寫景抒情 見風箏: 無可把握的悲哀
(前后呼應)
【魯迅的課件】相關文章:
魯迅成功的秘訣課件06-03
魯迅的故鄉ppt課件05-25
雪魯迅課件(精選10篇)07-14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課件(通用18篇)08-15
鄉愁課件05-06
沁園春的課件10-01
韓愈師說課件05-31
元稹菊花課件09-13
下棋梁實秋課件08-07
圓明園的毀滅課件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