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魯迅雜文集:《窮人》小引
《窮人》是作于千八百四十五年,到第二年發表的,是第一部,也是使魯迅即刻成為大家的雜文作品。
《窮人》小引〔1〕
千八百八十年,是陀思妥夫斯基〔2〕完成了他的巨制之一《卡拉瑪卓夫兄弟》這一年;他在手記〔3〕上說:“以完全的寫實主義在人中間發見人。這是徹頭徹尾俄國底特質。在這意義上,我自然是民族底的。……人稱我為心理學家(Psycholo-gist)。這不得當。我但是在高的意義上的寫實主義者,即我是將人的靈魂的深,顯示于人的。”第二年,他就死了。
顯示靈魂的深者,每要被人看作心理學家;尤其是陀思妥夫斯基那樣的作者。他寫人物,幾乎無須描寫外貌,只要以語氣,聲音,就不獨將他們的思想和感情,便是面目和身體也表示著。又因為顯示著靈魂的深,所以一讀那作品,便令人發生精神的變化。靈魂的深處并不平安,敢于正視的本來就不多,更何況寫出?因此有些柔軟無力的讀者,便往往將他只看作“殘酷的天才”〔4〕。
陀思妥夫斯基將自己作品中的人物們,有時也委實太置之萬難忍受的,沒有活路的,不堪設想的境地,使他們什么事都做不出來。用了精神的苦刑,送他們到那犯罪,癡呆,酗酒,發狂,自殺的路上去。有時候,竟至于似乎并無目的,只為了手造的犧牲者的苦惱,而使他受苦,在駭人的卑污的狀態上,表示出人們的心來。這確鑿是一個“殘酷的天才”,人的`靈魂的偉大的審問者。
然而,在這“在高的意義上的寫實主義者”的實驗室里,所處理的乃是人的全靈魂。他又從精神底苦刑,送他們到那反省,矯正,懺悔,蘇生的路上去;甚至于又是自殺的路。到這樣,他的“殘酷”與否,一時也就難于斷定,但對于愛好溫暖或微涼的人們,卻還是沒有什么慈悲的氣息的。
相傳陀思妥夫斯基不喜歡對人述說自己,尤不喜歡述說自己的困苦;但和他一生相糾結的卻正是困難和貧窮。便是作品,也至于只有一回是并沒有豫支稿費的著作。但他掩藏著這些事。他知道金錢的重要,而他最不善于使用的又正是金錢;直到病得寄養在一個醫生的家里了,還想將一切來診的病人當作佳客。他所愛,所同情的是這些,——貧病的人們,——所記得的是這些,所描寫的是這些;而他所毫無顧忌地解剖,詳檢,甚而至于鑒賞的也是這些。不但這些,其實,他早將自己也加以精神底苦刑了,從年青時候起,一直拷問到死滅。
凡是人的靈魂的偉大的審問者,同時也一定是偉大的犯人。審問者在堂上舉劾著他的惡,犯人在階下陳述他自己的善;審問者在靈魂中揭發污穢,犯人在所揭發的污穢中闡明那埋藏的光耀。這樣,就顯示出靈魂的深。
在甚深的靈魂中,無所謂“殘酷”,更無所謂慈悲;但將這靈魂顯示于人的,是“在高的意義上的寫實主義者”。
陀思妥夫斯基的著作生涯一共有三十五年,雖那最后的十年很偏重于正教〔5〕的宣傳了,但其為人,卻不妨說是始終一律。即作品,也沒有大兩樣。從他最初的《窮人》起,最后的《卡拉瑪卓夫兄弟》止,所說的都是同一的事,即所謂“捉住了心中所實驗的事實,使讀者追求著自己思想的徑路,從這心的法則中,自然顯示出倫理的觀念來。”〔6〕這也可以說:穿掘著靈魂的深處,使人受了精神底苦刑而得到創傷,又即從這得傷和養傷和愈合中,得到苦的滌除,而上了蘇生的路。
《窮人》是作于千八百四十五年,到第二年發表的;是第一部,也是使他即刻成為大家的作品;格里戈洛維奇和涅克拉梭夫〔7〕為之狂喜,培林斯基〔8〕曾給他公正的褒辭。自然,這也可以說,是顯示著“謙遜之力”〔9〕的。然而,世界竟是這么廣大,而又這么狹窄;窮人是這么相愛,而又不得相愛;暮年是這么孤寂,而又不安于孤寂。他晚年的手記說:“富是使個人加強的,是器械底和精神底滿足。因此也將個人從全體分開。”〔10〕富終于使少女從窮人分離了,可憐的老人便發了不成聲的絕叫。愛是何等地純潔,而又何其有攪擾咒詛之心呵!
而作者其時只有二十四歲,卻尤是驚人的事。天才的心誠然是博大的。
中國的知道陀思妥夫斯基將近十年了,他的姓已經聽得耳熟,但作品的譯本卻未見。這也無怪,雖是他的短篇,也沒有很簡短,便于急就的。這回叢蕪〔11〕才將他的最初的作品,最初紹介到中國來,我覺得似乎很彌補了些缺憾。這是用ConstanceGarnett〔12〕的英譯本為主,參考了ModernLibra-ry〔13〕的英譯本譯出的,歧異之處,便由我比較了原白光〔14〕的日文譯本以定從違,又經素園〔15〕用原文加以校定。在陀思妥夫斯基全集十二巨冊中,這雖然不過是一小分,但在我們這樣只有微力的人,卻很用去許多工作了。藏稿經年,才得印出,便借了這短引,將我所想到的寫出,如上文。陀思妥夫斯基的人和他的作品,本是一時研鉆不盡的,統論全般,決非我的能力所及,所以這只好算作管窺之說;也僅僅略翻了三本書:Dostoievsky’sLiterarscheSchriften,Mereschkovsky’sDostoievskyundTolstoy,〔16〕癗曙夢〔17〕的《露西亞文學研究》。
俄國人姓名之長,常使中國的讀者覺得煩難,現在就在此略加解釋。那姓名全寫起來,是總有三個字的:首先是名,其次是父名,第三是姓。例如這書中的解屋斯金,是姓;人卻稱他馬加爾亞列舍維奇,意思就是亞列舍的兒子馬加爾,是客氣的稱呼;親昵的人就只稱名,聲音還有變化。倘是女的,便叫她“某之女某”。例如瓦爾瓦拉亞列舍夫那,意思就是亞列舍的女兒瓦爾瓦拉;有時叫她瓦蘭加,則是瓦爾瓦拉的音變,也就是親昵的稱呼。
一九二六年六月二日之夜,魯迅記于東壁下。
【注解】
〔1〕 本篇最初發表于一九二六年六月十四日《語絲》周刊第八十三期,為韋叢蕪所譯《窮人》而作。
《窮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長篇小說,發表于一八四六年。韋叢蕪的譯本一九二六年六月由未名社出版,為《未名叢刊》之一。
〔2〕陀思妥夫斯基(W.X.ETIVTMNIYJZ,1821—1881) 通陀思妥耶夫斯基,俄國作家。著有長篇小說《窮人》、《被侮辱與被損害的》、《罪與罰》等。
〔3〕手記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學著作集》的第三部分,錄自一八八○年的筆記。這里的引文見《手記·我》。
〔4〕 “殘酷的天才” 這是俄國文藝評論家米哈依洛夫斯基評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章題目。
〔5〕 正教 即東正教,基督教的一派。一○五四年基督教分裂為東西兩派,東派自稱正宗,故名。主要分布于希臘、南斯拉夫、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俄國等。
〔6〕 “捉住了心中所實驗的事實”等語,見日本拔曙夢《露西亞文學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論》。
〔7〕格里戈洛維奇(E.G.[RJTRTNJ],1822—1900)俄國作家。著有《苦命人安東》、《美術史和美術理論文集》等。涅克拉梭失(^MYRHITN,1821—1878),通譯涅克拉索夫,俄國詩人。著有長詩《嚴寒,通紅的鼻子》、《在俄羅斯誰能快樂而自由》等。
〔8〕培林斯基(G.[.GMJUIYJZ,1811—1848)通譯別林斯基,俄國文學評論家、哲學家。著有《文學的幻想》、《論普希金的作品》、《一八四六年俄國文學一瞥》、《一八四七年俄國文學一瞥》等。
〔9〕“謙遜之力”見癗曙夢《露西亞文學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論》。
〔10〕 “富是使個人加強的”等語 見陀思妥耶夫斯基《手記·財富》。
〔11〕 叢蕪 韋叢蕪(1905—1978),安徽霍丘人,未名社成員。譯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窮人》等。
〔12〕 Constance Garnett 康斯坦斯·迦內特(1862—1946),英國女翻譯家。曾翻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訶夫等人的作品。
〔13〕 Modern Library 《現代叢書》,美國現代叢書社出版。
〔14〕 原白光 日本的俄國文學翻譯家。
〔15〕 素園 韋素園(1902—1932),安徽霍丘人,未名社成員。譯有果戈理的中篇小說《外套》、俄國短篇小說集《最后的光芒》等。
〔16〕Dostoievsky’sLiterarscheSchriften德語:《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學著作集》;Mereschkovsky’sDostoievskyundTolstoy,德語:梅列日科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與托爾斯泰》。梅列日科夫斯基(E.`.XMRMaYTNIYJZ,1866—1941),俄國作家,象征主義和神秘主義者。一九二○年流亡法國。著有歷史小說《基督和反基督》、《保羅一世》等。
〔17〕癗曙夢(1878—1958)日本的俄國文學研究者、翻譯家。著有《俄國近代文藝思想史》、《露西亞文學研究》,譯有列夫·托爾斯泰《復活》等。
魯迅是富人還是窮人?
近看魯迅晚年書信,他對此都有明確的表述。這些表述,對于我們了解魯迅的偉大人格及他的經濟生活,是第一手的材料。
魯迅很重視自己和文人的經濟收入。他曾對友人說:“無論什么,總和經濟有關,居今之世,手頭略有余裕,便或出或處,自由得多,而此種款項,則需豫先積下耳。”“我想贈你一句話:專管自己吃飯,不要對人發感慨。并且積下幾個錢來。”為什么魯迅要重視經濟收入和積一點錢呢?除了一般“防患未然”外,主要還是當時斗爭的需要。他曾對日本友人說過:“我為了反抗政府,確實貯了一些錢,以備萬一,使我即使被迫害,什么都不能做了,還能有飯吃。”“許多人毫無準備,一受壓迫,大都不外屈服。”上世紀30年代初,國民黨白色恐怖加劇,進步文人有被捕、被殺的,魯迅幾次避居在外,他寫的書文,不僅過去的被禁,新寫的也常不能發表,使他不斷變換筆名,即使這樣,還常被刪削,因此他的經濟收入大受影響。就是這種情況,因他過去“貯了一些錢”,所以生活還能過下去。他給友人信中說:“(近來)文稿很難發表,因壓迫和書店買賣壞,經濟上自然受些影響,但目下還不要緊”。 又說:“倘照現狀生活,尚可支持半年,如節省起來,而每月仍有多少收入,則可支持更久。”
魯迅于1927年秋天同許廣平往上海同居后,至1936年逝世,這9年期間,他除開始幾年受聘過蔡元培的“大學院特約撰稿員”而領每月固定薪酬300元外,其余全靠寫(譯)作為生。他去上海前給友人信中說:“我先到上海,無非是想尋一點飯,但政,教兩界,我想不涉足,因為實在外行,莫名其妙。也許翻譯一點東西賣賣罷。”又說:“到上海去。那邊較便當,或者也可以賣點文章。”然而到上海后,他很快發現:“上海靠筆墨很難生活,近日禁shu至百九十余種之多”,“我能否以著書生活,恐怕也是一個疑問”。“以譯書維持生計,現在是不可能的事。”因此他在給友人信中發出感嘆:“其實在今筆墨生涯,亦殊非生活之道,以此得活者,豈誠學術才力有以致之歟?”
但不管怎么說,魯迅畢竟是一位有影響的作家,作品容易發表,因此稿酬也多,生活總的還是優裕的。有研究者統計了魯迅日記中這9年的經濟收入,得出這期間魯迅總收入為舊幣7.8萬多元,平均每月收入有700多元,合今天人民幣二三萬元 。有人據此認為魯迅當屬富人之列。
這是表面看問題了。
為了生計,不論嚴寒和酷暑,也不顧勞累和生病,他總是不停地在寫作、翻譯和編書
首先,魯迅這點收入取得是非常不易的,且無保障。他除開始幾年有“大學院”固定薪酬300元外,其它全靠辛苦寫作和譯作來取得。他在給友人信中說:“現在的生活,真像拉車一樣,賣文為活,亦大不易。”魯迅在一封信中又說:“我近來總是忙著看來稿,翻譯,校對,見客,一天都被零碎事化去了”,因此,他的寫作時間都只能在夜深人靜之時。另一封信他說:“別的瑣事又多,會客,看稿子,紹介稿子,還得做些短文,真弄得一點閑工夫也沒有,要到半夜里,才可以嘆口氣,睡覺。”他給友人寫信訴苦說:“老實說罷,我實在很吃力,筆和舌,沒有停時,想休息一下也做不到,恐怕要算是很苦的了。”魯迅晚年身體不好,時常生病,但為了生計,他還得去寫作和翻譯。有多封書信談到了這種狀況:“近來因為生病,又為生活計,須譯著賣錢,許多事情都顧不轉了。”“上海大熱,昨天室內已達(華氏)九十五度,流著汗譯《死魂靈》,痱子發癢,腦子發脹。”之前魯迅曾向一位青年作家解釋說:“今年也熱,我們也都生痱子。我的.房里不能裝電扇,即能裝也無用,因為會把紙吹動,弄得不能寫字,所以我譯書的時候,如果有風,還得關起窗戶來,這怎能不生痱子。”“又在咳嗽,消化不良。我的一個壞脾氣是有病不等醫好,便即起床。近來又為了吃飯問題,在選一部小說,日日在讀名著及非名著,忙而苦痛。”總之,魯迅為了生計,不論嚴寒和酷暑,也不顧勞累和生病,他總是不停地在寫作、翻譯和編書,他真是“很苦”的了。
收入雖然不少,但負擔重,用錢地方多
然而,就是這樣,魯迅還經常收不到稿酬和版稅。他在給友人信中說:“我的版稅被拖欠得很厲害。”“我就從來沒有收清過版稅。”“我有三千余,與開明書店交涉至今,還是分文也得不到。”就是魯迅親自幫助建立的北新書局,后來也常拖欠魯迅版稅,以至有一陣子魯迅要聘請律師,和北新打官司。魯迅曾和友人說過,北新欠他有十七八萬元。魯迅逝世后,這位友人寫文說:如魯迅得到這批款子,就有條件易地療養,還能活得長久些,貢獻更大些。再有就是魯迅寫的書文,常被盜版。魯迅給友人寫信說:“上海真是流氓的世界,我的收入,幾乎被不知道什么人的選本和翻版剝削完了。然而什么法子也沒有。”就是魯迅自己花錢印的書,放在書店里代售,“他們收下了,我也無此本領向他們收回書款,我自己印的書就從來未有不折本的。”“還有頂要緊的,是代賣店,他們往往賣去了書,卻不付款,我自印了好幾回書,都由此倒灶的。”
此外,魯迅收入雖然不少,但負擔重,用錢地方多。1930年年初他在給友人的一封信中談到:“我近來做事多而進款少,另外弄來的錢,又即被各方面紛紛分散,今又正屆陰歷年關,所以很窘急。”這“各方面”都指什么呢?首先是家庭負擔。魯迅說:“負擔親族生活,實為大苦,我一生亦大半困于此事,以至頭白,前年又生一孩子,責任更無了期矣。”北京有母親和原夫人朱安(和雇的傭人)要全部負擔 ;上海自生了海嬰后,也雇了兩個傭人,負擔更重了。還有魯迅的親屬,有困難和急需用處時,魯迅也要管。如魯迅三弟周建人的兩個孩子上學的學費,是魯迅支付的。有一年,魯母提出要在家鄉修墳,魯迅身邊一時無現款,就給北新老板寫信,要他將《桃色的云》和《小約翰》兩書紙板帶來,“設法集一筆現款,只好藉此設法耳”。其次是幫助人的開支。魯迅給友人的信中曾說過:“倘我力所及,我的希望(并非為了個人)能夠略有幫助。”被魯迅幫助過的青年作家、畫家以及其他人,真是多多。青年作家葉紫,一次寫信給魯迅,說他“已經挨餓了”,請魯迅幫助問問他投稿的稿酬如何。魯迅回信說,“已放十五元在(內山)書店,請持附上之箋,前去一取為盼。”青年木刻家何白濤從上海新華藝專畢業后即失業,他要回廣東老家,但苦于沒有路費,寫信向魯迅借錢,魯迅回信說:“先生要我設法旅費,我是可以的,但我手頭沒有現錢。所以附上一函,請于十五日自己拿至內山書店,我當先期將款辦好放在那里,托他們轉交。”作家蕭軍、蕭紅也從魯迅那里拿過錢救急,一次魯迅回信說:“我這一月以來,手頭很窘,因為只有一點零星收入,數目較多的稿費,不是不付,就是支票,所以要到二十五日,才有到期可取的稿費。不知您能等到這時候否?但這之前,會有意外的付我的稿費,也料不定。那時再通知。”蕭軍、蕭紅用了魯迅的錢,感到“刺痛”,魯迅回信說:“這是不必要的。我固然不收一個俄國的盧布,日本的金圓,但因出版上的資格關系,稿費總比青年作家來的容易,里面并沒有青年作家稿費那樣的汗水的用用毫不要緊。”此外還有捐助對“左聯”及一些進步刊物,他不時都有過捐款。如一次魯迅給“左聯”辦《文藝群眾》刊物的徐懋庸寫信說:“附上稿費收據三張,為印刷之用,乞便中往店一取為感。”等等。總之,正如晚年魯迅在給母親的信中所說的:“男為生活計,只能漂俘于外,毫無恒產,真所謂做一日,算一日,對于自己,且不能知明日之辦法”。
上述“各方面”加在一起,魯迅的收入就入不敷出了。我們在魯迅晚年書信中,在談到經濟生活時,不時看到“窘迫”、“窘急”、“拮據 ”這些字眼,就不奇怪了。這使他的生活質量大受影響。如他在上海生活幾年后,覺得環境不好,身體也日壞,一次他給友人寫信說:“上海的空氣真壞,不宜于衛生,但此外也無可住之處,山巔海濱,是極好的,而非富翁無力住,所以雖然要縮短壽命,也還只得在這里混一下了。”上海“一·二八”戰事時,他的寓所突陷火線中,共中四彈,他攜婦孺避入內山書店,友人勸他搬一更好地方,他信中說:“至于搬家,卻早在想,因為這里實在住厭了。但條件很難,一要租界,二要價廉,三要清靜,如此天堂,恐怕不易找到,而且我又沒有力氣,動彈不得,所以也許到衰不過是想想而已。”又說:“蓋重營新寓,為事甚煩,屋少費巨,殊非目下之力所能堪任。”又如他的老母在北京,他晚年想去看望,也是怯于財力不能成行:“欲歸省,則三人往返川資,所需亦頗不少,今年遂徘徊而終于不動,未可知也。”“本欲往北京一行,勾留一二月,怯于旅費之巨,故且作罷。”就是晚年魯迅經常生病,醫生和友人都勸他搬一好住處以利病情;或到外地療養。但魯迅為家中今后生計以及經濟考慮,都不能成行:“我本想搬一空氣較好之地,冀于病體有益,而近來離閘北較遠之處,房價皆大漲,倒反只好停止了”。“(在蘇聯的作家蕭三)力勸我游歷,但我未允,因此后甚覺為難,而家眷(母)生計,亦不能不管也”。
這么說來,魯迅不僅不是富人,還屬于窮人之列了?也不是。魯迅對自己總的經濟狀況曾有過明確的表述:“我的生活其實決不算苦。”“我不能說窮,但說有錢也不對”。“其實以現在生活之艱難,家中歷來之生活法,也還要算中上。”應該說,魯迅是一個以寫(譯)作為生的“自由職業者”,雖然生活不富裕,但還能過上“中上”的生活。這是當時時代使然。魯迅這樣一代文豪還只能過這樣的經濟生活,其他文人就更等而下之了。
解放后,文人作家進了“作家協會”作為“專業作家”給養起來,有“官本位”級別的固定薪金和各種待遇,生活是安逸不愁了(改革開放后,一些文人作家適應了市場經濟,更有出千萬、億萬富翁的),但也出不了魯迅這樣偉大的作家和作品了。
【魯迅雜文集:《窮人》小引】相關文章:
魯迅《三閑集》雜文集:《<近代世界短篇小說集>小引》03-25
魯迅《墳》雜文集:《論睜了眼看》08-29
魯迅《而已集》雜文集:《再談香港》04-16
魯迅《華蓋集》雜文集:《這個與那個》04-18
魯迅《三閑集》雜文集:《通信》04-15
魯迅《華蓋集》雜文集:《“碰壁”之余》01-30
魯迅《華蓋集》雜文集:《“公理”的把戲》04-18
魯迅《而已集》雜文集:《扣絲雜感》01-29
魯迅《集外集》雜文集:《愛之神》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