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魯迅小說的悲劇藝術

時間:2024-08-27 08:18:53 魯迅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魯迅小說的悲劇藝術

  導語:魯迅小說悲劇藝術的產生根源、藝術特征和思想內涵,即打破傳統的小說“大團圓”的結構模式,揭露“吃人”社會的現實悲劇,用悲劇的質詢與控訴帶來心靈的震撼與精神革命。

魯迅小說的悲劇藝術

  魯迅是享有世界聲譽的偉大作家,他的小說在中國新文學史上是一座巍峨的豐碑。他取得這樣輝煌的創作成就,除了他透視社會、解剖人生的政治熱情和思想深度外,還與他自覺地在小說中運用悲劇藝術有關。魯迅的小說正是實現了悲劇藝術的原則,從而獲得了極高的審美價值和經久不衰的審美效果。下面本人擬就魯迅小說悲劇藝術的產生原因、表現特征以及深遠意義諸方面談點自己的粗略見解。

  一、魯迅小說悲劇藝術的產生原因

  第一 社會根源

  文學是社會的反映,魯迅的小說集中地反映了舊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病態面貌,充分地表現了辛亥革命前夕到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之前這一時期的歷史特點。辛亥革命雖然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領導革命的資產階級表現了它固有的軟弱性和妥協性,甚至和封建主義相勾結,阻撓革命的發展,因而這個革命最終失敗了。而以“五四”開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雖然有無產階級的領導和民主科學思想的指導,但由于領導者年輕幼稚以及沒有同廣大農民結合,所以人民仍然處于水深火熱之中。這就是魯迅小說反映的現實,是那個悲劇時代的真實寫照。

  第二 思想根源

  1925年以前的魯迅,還不是徹底的馬克思主義者,他用來解剖人生和社會的最主要的武器是進化論和個性解放。魯迅站在革命民主主義立場上,引申達爾文學說里辯證主義觀點,因而進化論使他堅信未來。個性解放魯迅也不是把它作為目的,而是作為達到民族解放乃至社會解放的途徑。由于魯迅對社會黑暗消極面看得多一些,對光明積極面看得少一些,所以他的思想透露出一種強烈的悲劇精神。當然,魯迅思想的悲劇精神絕不是悲觀失望,而是包含了一種積極向上的正能量,閃耀著理想主義的思想光輝。

  第三 作者的悲劇觀

  魯迅認為:“悲劇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這是對傳統大團圓主義文學的有力批判。這里包含三層意思:(一)人生有價值的東西的毀滅,也就是真善美暫時被假丑惡所壓倒,光明、正義和進步的力量暫時遭受挫折,遭受毀滅,其中必將包含著血與火的搏斗。(二)人生有價值的東西的毀滅,表現出來在時間上它不是偶然的,在空間上它不是一個點。正如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所說:“悲劇是對于一個嚴肅、完整、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模仿。”(三)“給人看”說明這 “人生有價值的東西”的毀滅,已經成為審美對象反映形態的藝術,使人奮發產生審美愉悅心情。

  二、魯迅小說悲劇藝術的特色

  (一)選材嚴,開拓深

  “五四”前后文壇上的作家大多描寫男女戀愛風花雪月,而魯迅把他所見所聞的農民和知識分子的景況再現于筆下。他的每一篇小說都深刻發掘題材的內在意義,突出一個或幾個與社會和人民有關的問題。如《藥》、《阿Q正傳》、《風波》等,是以辛亥革命張勛復辟等政治事件為背景,借以表現主題。《孔乙已》、《祝福》、《傷逝》、《離婚》等,把人物的悲劇原因與社會制度聯系起來,揭示出這些人物悲劇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社會制度。可以說《吶喊》和《彷徨》這兩個小說集從不同側面描寫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前后中國社會生活的風云變幻,反映了那個時代的本質和時代的精神。

  (二)以典型化手法表現人物性格特征

  魯迅說他的小說中的人物,往往嘴在浙江,臉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個拼湊起來的角色。所說的拼湊,并非隨意生拼硬湊,而是采取許多內在的神貌相同或近似的人物,采用畫眼睛和勾靈魂的手法,僅用一個特征、一句話,就勾勒出一個人物的性格特征。例如狂人、孔乙己、閏土、阿Q、祥林嫂……,還有《阿Q正傳》中的趙太爺、《風波》中的趙七爺、《祝福》中的魯四老爺等封建頑固派人物,成了現代文學人物畫廊上第一流的藝術形象。

  (三)小說結構形式多樣化

  1、單一線索結構。以一個中心線索貫串整個故事情節。如《一件小事》分撞車前和撞車后來寫,結構分明。《社戲》從看戲前寫到看戲后,按時間順序組織結構。 2、兩條線索結構。《故鄉》主線寫我,副線寫閏土。《藥》明線是華老栓買人血饅頭給小栓治癆病,暗線是革命者夏瑜被反革命者殘害。3、截取生活片斷結構。這是通過幾個典型事件來表現人物的寫法。《孔乙己》屬于縱向片斷型結構。《阿Q正傳》從總體看是縱向結構,但其局部又是橫向片斷型結構。4、采用倒敘和補敘的筆法。如《祝福》,先寫祥林嫂之死,然后補敘她悲劇的一生。《傷逝》從涓生搬回會館、追悔子君之死寫起,然后回憶他和子君認識、相愛、同居、分離、子君死亡的悲劇過程。

  三、魯迅小說中悲劇藝術的意義

  在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悲劇藝術中,悲劇主人公往往都是才華超眾、本領高強的人物,他們和厄運進行頑強抗爭,但是最后不可避免地都遭到失敗和覆滅。19世紀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大多描寫的是資產階級帶來的種種悲劇,主人公大多虛偽貪婪。作家們或者從人性出發去揭示性格悲劇,或者從人道主義出發去揭示社會悲劇。與上述兩種悲劇不同的是,魯迅作品中的主人公既不是叱咤風云的特異人物,也不是精明自私的資產階級或小資產階級代表人物,而是微乎其微的普通庸眾,他們大都是不覺悟和愚昧麻木的。比如阿Q的精神勝利法,它既是阿Q的性格特征的體現,又是統治階級思想的曲折反映,同時又是民族傳統文化歷史積淀的結果。再如孔乙己的不肯脫下長衫,祥林嫂再嫁時的反抗,我們都可以從中找到歷史的民族的文化傳統方面的原因。魯迅通過小說悲劇藝術來“療救”精神病毒者的靈魂,即改造國民性,這正是魯迅偉大和深刻的地方。

  由于魯迅著力描寫的是普通庸眾的悲劇,又由于魯迅在寫出社會悲劇的同時,著重寫出了人物的精神悲劇,因而擴大了小說悲劇作品的審美范圍,加深了小說的悲劇色彩和思想容量,從而使他的作品獲得了很高的審美價值,產生出永久的藝術魅力。

【魯迅小說的悲劇藝術】相關文章:

魯迅小說中悲劇女性的形象11-30

魯迅小說的諷刺藝術04-29

淺析魯迅小說的的藝術特點01-10

魯迅小說《社戲》的曲折和對比藝術11-12

張愛玲小說的悲劇意識03-22

魯迅小說的特色12-07

魯迅小說集03-24

淺析魯迅小說人物03-22

藥魯迅經典小說全文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