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魯迅《鑄劍》讀后感4000字
《鑄劍》的故事源自古書《列異傳》和《搜神記》。魯迅以白話寫文言,把很短的篇幅敷衍成長長的故事,晉人志原本的古樸詭譎已經(jīng)消失,簡單的復(fù)仇原型中充滿對人物個性的闡釋和敘事本身的張力。
原本的故事,父子兩代的篇幅是大體均等的。而在《鑄劍》中,真正的鑄劍者在故事開始的時候業(yè)已死去,他的事跡是通過小說主人公眉間尺的母親之口交代的。 “大歡喜的光彩,便從你父親的眼睛里四射出來,他取起劍,拂拭著。然而悲慘的皺紋,卻也從他的眉頭和嘴角出現(xiàn)了。他將那兩把劍分裝在兩個匣子里。
“你不要悲哀。這是無法逃避的。眼淚決不能洗掉命運。我可是早有準備在這里了,”他的眼里忽然發(fā)出電火似的光芒,將一個劍匣放在我膝上。‘這是雄劍。’他說。'你收著。明天,我只將這雌劍獻給大王。倘若我一去竟不回來了呢,那是我一定不在人間了。你不是懷孕已經(jīng)五六個月了么?不要悲哀,待生了孩子,好好撫養(yǎng)。一到成人之后,你便交給他這雄劍,教他砍在大王的頸子上,給我報仇。'
這是莊嚴的筆調(diào),是魁梧的人格,是反抗者的頌歌。眉間尺的父親是真正的英雄,是作為其子的“史前史”而出現(xiàn)的,故事如此安排已不僅僅是敘事技法方面的問題了,魯迅的匠心在于拉開英雄和現(xiàn)實之間的距離,樹立一個理想寄寓之所,告訴我們真正的安身立命所在。
《列異傳》和《搜神記》沒有這么明確的目的,因為神跡在其中是不證自明的,而《鑄劍》中的父親則是魯迅親手發(fā)明的神話,是附魅傳統(tǒng)經(jīng)過現(xiàn)代理性反思破滅之后新的(舊的?)夢想,神話的時代畢竟已粗過去了。
“窗外的星月和屋里的松明似乎都驟然失去了光輝,唯有青光充塞宇內(nèi)。那劍便溶在這青光中,看去好像一無所有。”
魯迅也只能說“看去好像一無所有”。他筆下的英雄人格在現(xiàn)代題材里幾乎沒有出現(xiàn)過,涓生,呂緯甫,魏連殳都是失敗的知識分子,文化精英,帶著絕望的氣息,更遑論閏土和阿Q這些農(nóng)民們,英雄只在古書里,是(故事“新”編的主人公)眉間尺(我們毋寧將他看作"現(xiàn)在時”的)父親,照理說,魯迅從新文化運動開始,就應(yīng)該時最有資格和最堅定具備審父意識的人,但魯迅實在不能夠堅定。雄劍溶在青光中看似全無,正隱約象征魯迅心底深處對文化,對國家命運虛無主義的態(tài)度。
《鑄劍》這個故事畢竟是屬于眉間尺的。
眉間尺剛出場的時候,是他十六歲成人的那一夜。此前,他還是一個懵懂的無知少年,不知道自己存在的意義。這夜,他在母親的引導(dǎo)下堅定地告訴自己,“我已經(jīng)改變了我優(yōu)柔的性情,要用這劍報仇去!”
而這個男人的成長歷程,是在和老鼠的斗爭中體驗的。這無疑是《鑄劍》中最精彩的篇章,是魯迅刻畫人物的神來之筆,讓我們不由想起《史記》里的細節(jié)種種,酷吏張湯幼年審鼠,大將韓信少時乞食,秦相李斯讀書時更有倉廁之論,司馬遷善于在人物的成長過程中探詢其心態(tài)、品質(zhì)對于將來的影響,撰史之時細微如斯,魯迅寫小說亦鑒此等手法。
他出門了。復(fù)仇幾乎立刻就要發(fā)生,大王外出巡游,人們在圍觀。(注意,圍觀!)“他只得婉轉(zhuǎn)地退避,面前只看見人們地脊背和伸長地脖子”。而眉間尺卻在此時被一個“干癟臉地少年”絆倒,“干癟臉額少年卻還扭住了眉間尺地衣領(lǐng),不肯放手,說被他壓壞貴重的丹田,必須保險,倘若不到八十歲便死掉了,就得抵命……”這段是典型得魯迅式得冷峭幽默,不動聲色,諷刺寓于其中。而“閑人們又即刻圍上來(圍上來!),呆看著,但誰也不開口,后來有人從旁邊笑罵了幾句,卻全是附和干癟少年的。
【魯迅《鑄劍》讀后感4000字】相關(guān)文章:
魯迅《鑄劍》原文閱讀06-07
鑄劍哲理散文07-23
關(guān)于劍的詩句07-05
宋詞·賀鑄《浣溪沙》07-27
怒劍功夫的詩詞05-28
借劍抒情的詩句07-26
劍指江湖經(jīng)典散文06-28
關(guān)于亮劍的散文08-18
說劍的古詩原文11-05
劍門英姿散文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