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魯迅紹興故居簡介
導語:紹興魯迅故居,位于浙江省紹興市內東昌坊口新臺門內。祖居約建于1810~1813年,原為魯迅家早年的住處。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經修繕,成立魯迅紀念館,1988年國務院公布其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魯迅的童年、少年時期在此度過,直至1899年出外求學。1910年至1912年,魯迅回鄉任教亦居于此。1912年至1919年間,魯迅也曾幾次回鄉在此住過。下面是應屆畢業生網小編經過精心收集的魯迅紹興故居簡介,更多相關資料盡請關注應屆畢業生網。
【故居簡介】
魯迅故居在浙江省紹興市東昌坊口19號(今魯迅路2闐號)周家新臺門內,1988年1月13日公布。
魯迅故居所在的整個新臺門約建于十九世紀初葉。故居原為兩進,前面一進已非原貌,周家的三間平房已被拆除。后面一進是五間二層樓房,東首樓下小堂前,是吃飯、會客之處,后半間是魯迅母親的房間,西首樓下前半間是魯迅祖母的臥室。西次間是魯迅誕生的房間。樓后隔一天井,是灶間和堆放雜物的三間平房。魯迅的童年、少年時期在此度過,直至1899年出外求學。1910年至1912 年,魯迅回鄉任教亦居于此。1912年至1919年間,魯迅也曾幾次回鄉在此住過。
魯迅故居后園是百草園,原是周家與附近住房共有的菜園,面積近2000平方米,童年時代的魯迅常在這里玩耍,捕鳥。紹興東昌坊口11號(今魯迅路198號)是私塾三味書屋,12歲至17歲的魯迅在此讀書。 魯迅故居幾經修葺,恢得了舊貌。
【主要景點】
老臺門
在新建的魯迅紀念館陳列大廳的東首,就是魯迅祖居——周家老臺門,它坐北朝南,前臨東昌坊口,后通咸歡河,西接戴家臺門,與三味書屋隔河相望。老臺門占地 3087平方米,青瓦粉墻,磚木結構,是一座典型的封建士大夫住宅。其主體建筑共分四進,第一進俗稱“臺門斗”,儀門上方懸掛著一塊藍底金字的“翰林” 匾。魯迅祖父周福清在同治年間被欽點為翰林,這對周家來說是莫大的榮耀,因此周氏家族的三個臺門的儀門上都掛上了翰林匾,它仿佛是三張巨大的名片,展示著主人的身份。匾額的兩旁各有一行泥金小楷:“巡撫浙江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節制水陸各鎮兼管兩浙鹽政楊昌浚為”和“欽點翰林院庶吉士周福清立”。
第二進為廳堂,俗稱“大堂前”,是周氏族人的公共活動場所,以作喜慶、祝福和宴會賓客之用。廳堂正上方高懸一塊大匾“德壽堂”,兩旁柱子上有一副紅底黑字的楹聯:
品節詳明,德性堅定;
事理通達,心氣和平。
第三進是香火堂前,是作祭祀祖宗和處理喪事的地方。儒家以孝為本,逢年過節堂上懸掛列祖列宗的祖像、安放牌位,設五事(火燭 .香爐之類),置祭品,五代以內的周家老少必進香磕頭,行大禮、盡孝道。
第四進為樓房,亦稱座樓,為居住之用。第一進至第四進的左右,均建有對稱的側廂、樓房,房與屋之間都有廊屋貫通,以避日曬雨淋。兩側天井點綴若干假山、石池等小景,雅而不俗。整座周家老臺門布局周密、嚴謹,極富紹興地方特色,遠遠望去,白墻烏瓦,黑白分明,富有韻味。
清朝乾隆十九年,周家七世祖周紹鵬購得紹興城內覆盆橋趙氏住宅,經過大規模的改建,成為頗具規模的臺門宅院,這就是周家老臺門,從此,覆盆橋周氏在老臺門聚族而居,繁衍生息。
無名的《魯迅的家世》中記載:“覆盆橋房最有錢的時候,三個臺門共有三千多畝田和幾爿當,”其實老臺門和房的田產還不止這個數字,而且雖然經太平天國革命運動的沖擊,和房仍是十分富有。但和房到第十世時,沒有兒子,根據“小絕長頂”的族規,便向智房要了一個,承繼下去,這就是魯迅曾祖父的幼弟,以后被統稱為“十五老爺”的周以坶。在覆盆橋周氏中,惟獨和房單丁獨傳,因此資產集中,最為富有。因為和房曾經營商業,所以那一房又特別稱為“和記”。魯迅家雖與老臺門的和房輩份相去甚遠,但血統卻是很近的。魯迅祖父周介孚出獄后,常到老臺門找這位親胞叔談天。
一直以來,周家老臺門為周氏族人居住,保存完好。建國后,老臺門被國家收購,撥款加以修葺。先后曾為紹興圖書館、民俗博物館和文物管理處所用。老臺門現以恢復了舊日樣貌,里面的陳列是以周家老臺門的建筑格局為基礎,周家鼎盛時期的面貌為背景,融合其他大戶人家有代表性的生活場面作實景布置,向游客充分展示了清代紹興大戶人家的生活場景。
三味書屋
壽家臺門是魯迅的塾師壽鏡吾先生家的住屋。壽鏡吾 (1849-1930),名懷鑒,字鏡吾,是一個學問淵博的宿儒。他品行端正,性格耿直,一生厭惡功名,自考中秀才后便不再應試,終身以坐館授徒為業。魯迅稱贊他為“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壽家臺門由壽鏡吾的祖父峰嵐公于嘉慶年間購置,總建筑面積795平方米,前臨小河,架石橋以通,西有竹園,整幢建筑與周家老臺門隔河相望,聞名中外的三味書屋就在壽家臺門的東側廂房。
第一進,即臺門斗,隱門上方懸掛著一塊“文魁”匾,此匾是為魯迅的塾師壽鏡吾的兄長壽子持所懸掛的,他在光緒二年(1876年)中丙子科舉人,此匾用來光耀門楣,并表示著壽家人曾經出過舉人,是戶書香人家。
在第一進臺門斗的西邊,穿過天井,有一小方竹園,竹園的北邊廂房我們把它布置成“三余書屋”,“三余書屋”是“三味書屋”的原名,“三余書屋”的擺放仿照“三味書屋”,游客可以在這仿真的書屋里坐一坐,體驗一下私塾生活,或者拍照留影。
第二進稱為大堂前,每逢祖宗忌日,紅白喜事,貴賓到來的聚會之地。額枋懸掛著“思仁堂”匾一塊。廳堂柱子掛一淺綠色木板刻制的對聯,聯云:“品節泰山喬岳,襟懷流水行云”。后邊金柱上掛著對魯迅的塾師壽鏡吾德行、言論的贊頌抱對一副:“道義嘉謨見風骨,箴言懿德澤桑梓。”
穿過天井,即第三進--座樓,這里分別是小堂前、書房和壽鏡吾先生臥室的原狀陳列。
小堂前是用來接待親朋好友的地方。在退堂屏額上懸掛著一塊“重游泮水” 匾,這塊匾是壽鏡吾中秀才(入泮)的第六十年,即1928年他過世前的一年,他的侄兒壽孝天送來祝賀的。魯迅對壽鏡吾先生充滿了真摯的愛戴和敬意,離開紹興之后,與壽鏡吾先生一直有書信往來。1906年魯迅曾回紹興,又去看望這位老師,給他講外面的所見所聞,當時壽鏡吾先生就是在這里接待他的。
壽鏡吾先生的書房是典型的塾師之家的書房布置,設有《二十四史》專用書柜、普通書柜、文房用具等。房內額枋上懸掛著“三余齋”匾,“三余”取義于《三國志》裴松之注,即董遇所說“為學當以三余,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晴之余。”意思是人們要利用一切空余時間發奮學習。
在壽鏡吾先生的臥室里放置著架子床、衣柜、箱柜、木躺椅、衣架、盥洗架等物品。由于壽鏡吾先生教學很嚴謹,他每年只收八個學生,認為多收了教不過來,所以他的教學收入很有限,因此,我們看到的臥室擺設超過了當時壽鏡吾先生實際的生活狀況,其實他過著更為儉樸、清苦的生活。
從第三進往東,就是壽家臺門的東廂房,分南、北兩部分。南邊的廂房現陳列著介紹歷史文化名城紹興的古代教育史,分“越中府縣學、越中書院和越中學塾”三大塊內容。北邊的廂房即為魯迅先生的讀書處——三味書屋。
魯迅在著名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寫道:“出門向東,不上半里,走過一道石橋,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從一扇黑油的竹門進去,第三間是書房。中間掛著一塊扁道:三味書屋;……”三味書屋是當時紹興城內一所頗負盛名的私塾。魯迅 12 歲開始到這里讀書,前后長達約五年的時間。
三味書屋約有35平方米,正中上方懸掛著“三味書屋”匾額,是清朝著名書法家梁同書所題。“三味”的意思為: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肴饌,諸子百家味如醯醢。匾額下掛著一幅《松鹿圖》,學生每天上學要先對著匾額和《松鹿圖》行禮,然后才開始讀書。兩邊的柱子上有一副抱對:“至樂無聲唯孝弟,太羹有味是詩書”。書屋正中的木方桌和高背椅子是塾師的講臺,兩旁的椅子供來客歇坐,邊上則為學生的座位。
魯迅的座位最初在書屋的南墻下,由于別人常進出后園,走來走去影響他學習,就要求老師更換位置,把座位移到東北角。魯迅使用的是一張兩抽屜的硬木書桌,桌面右邊有一個一寸見方的“早”字,是魯迅當年刻下的。一次,魯迅因故遲到,受到塾師的嚴厲批評,于是就刻下了這個“早”字,用以自勉。
魯迅的求知欲很強,他除了學習《四書》、《五經》、《唐詩》以及漢魏六朝辭文和其他一些古典文學作品之外,還找了許多課外書來讀,如《爾雅音圖》、《癸巳類稿》、《詩畫舫》、《紅樓夢》、《水滸傳》、《儒林外史》等等。三味書屋的學習生涯,使魯迅受益匪淺。魯迅在此積累了豐富的文化知識,為日后從事的文學創作打下了非常堅實的基礎。
三味書屋后面有一小園,南北不過兩丈,東西一丈多寬,后壁上掛有署名趙孟頫的“自怡”匾額一塊,在亭外粉墻上還有壽鏡吾之父壽云巢親筆題寫的一首四言詩:“栽花一年,看花十日。珠璧春光,豈容輕失?彼伯興師,煞景太烈。愿上綠章,飆霖屏絕。”園內有桂花樹、臘梅樹。魯迅在三味書屋讀書時,常和同學們來小園嬉戲玩耍,他們在這方小天地里抓蟋蟀,找蟬蛻,看螞蟻背蒼蠅等。
魯迅曾經說過:“孔孟的書我讀得最早,最熟,然而倒似乎與我毫不相干。”然而盡管如此,魯迅對三味書屋仍留下非常深刻的記憶,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對它作了生動細致的描繪。
三味書屋距今已有一個多世紀的歷史,但保存十分完好。房子、桌椅、匾額、對聯等大多都是當年的原物。建國后,三味書屋主人的裔孫壽積明等將它慨贈給國家。三味書屋作為國家重點文物得到妥善的保護,并成為魯迅紀念館的一個重要開放場所。
新臺門
覆盆橋周氏房族由于嗣續繁衍,生齒激增,老臺門房屋已不敷使用,
在清朝嘉慶年間,周家在老臺門以南、以西各購建住宅一所,稱之為過橋臺門和新臺門。
新臺門位于東昌坊口西側,是一座大型的臺門建筑,其規模和結構與老臺門基本相同,坐北朝南,青瓦粉墻,磚木結構,共分六進,共有大小房屋80余間,連同后面的百草園在內,共占地 4000 余平方米。當時,新臺門內共居住著覆盆橋周氏中的六個房族,而魯迅故居則位于新臺門的西面。魯迅在周家新臺門內度過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時代,給人們留下了許多耐人尋味的蹤跡。
魯迅故居臨街兩扇黑油油的石庫臺門,原系周家新臺門的邊門,是魯迅家出入的地方。從黑色的臺門進去,穿過小天井,是一間泥地的臺門間,系魯迅家當年用來安放交通工具的地方,那里陳列著轎和櫓,其中轎杠系魯迅家的原物。從臺門斗側門進去,有一口水井,它亦是當年的遺物。穿過長廊,就到了桂花明堂。明堂俗稱天井,這里原種著兩株茂盛的金桂,桂花明堂即由此而得名。魯迅小時候,夏天經常躺在桂樹下的小板桌上乘涼,聽他的繼祖母蔣氏給他猜謎,講故事。
過了桂花明堂,便來到了魯迅的臥室。1909年夏,魯迅從日本留學歸國后,在杭州浙江兩級師范學堂教書。辛亥革命期間,他回到故鄉,先后在紹興府中學堂和山會初級師范學堂擔任教職。這是當時他在紹任教期間的臥室兼書房。魯迅常常在這里備課、寫作到深夜。他的第一篇文言小說《懷舊》就是在此寫成的。臥室里陳列著的一張鐵梨木床,系魯迅當年睡過的原物。
穿過天井,迎面就是保存完好的魯迅故居兩樓兩底。東首前半間是客廳,俗稱“小堂前”,是魯迅家吃飯、會客的地方。魯迅在紹任教期間,經常在這里接待來訪的朋友和學生。小堂前里除了桌椅外,還陳列著一張皮躺椅,這是魯迅父親周伯宜在患病時用以休息的原物。周伯宜(1861—1896),本名鳳儀,秀才出身,因屢應鄉試未中,一直閑居在家。他思想開明,是洋務運動的同情者。魯迅祖父周福清科場舞弊案發后,周伯宜被革去秀才身份,十分傷感。他常借酒消愁,后為病魔所纏,又為庸醫所誤,死時年僅36歲。
小堂前后面一板之隔為魯迅母親魯瑞的臥室。魯迅的母親魯瑞(1858— 1943),紹興鄉下安橋頭人。她性格和善而堅毅,原先不識字,但“她以自修得到能夠看書的學力”。臥室南邊放著一張大床,系魯瑞睡過的原物。靠北窗的桌子上陳列著魯瑞做針線活用的生活匾、剪刀、尺子、粉袋、熨斗、線板等物,其中的一只襪船系當年她給工友王鶴照親手縫制的原物。
西首前半間為魯迅的繼祖母蔣氏的臥室。繼祖母蔣氏(1842—1910),紹興偏門外魯墟人。蔣氏性幽默,侄孫輩很喜歡到她那兒去聊天。蔣氏常給幼年的魯迅講“貓是老虎的師父”、“水漫金山”等民間故事和傳說,給魯迅留下很深的印象。后來,魯迅在《狗·貓·鼠》、《論雷峰塔的倒掉》等文章中均有生動的回憶。
蔣氏臥室后面是過道,有樓梯可上。
樓上東首一間是魯迅的原配夫人朱安的臥室。朱安(1878—1947),紹興城內丁家弄人。她是個舊式婦女,纏足,思想比較封建,與魯迅在思想、情趣、文化愛好等方面都相去甚遠。1906年夏,正在日本留學的魯迅,奉母親之命回紹結婚。魯迅對朱安無愛情可言,他說:“這是一件母親送給我的禮物,我只能好好地供養她。愛情是我所不知道的。”婚后沒幾天,他便又回到日本東京。從此,魯迅和朱安做了一生的掛名夫妻,成為封建婚姻制度的受害者。朱安嫁到周家后,一直與魯迅的母親生活在一起,侍奉婆婆一輩子。
穿過故居西首的長弄堂,便來到了廚房。廚房里有一乘大戶人家用的三眼大灶,還陳列著八仙桌和其他炊具。壁上掛著一只很大的竹編菜罩,那是當年的“忙月”(季節工)章福慶為周家所做的原物。章福慶,浙江上虞杜浦村人,他除了做農活外,還有一手竹匠手藝。他經常到周家來做忙月,如種地,曬谷,修制竹器家具等。他曾為少年魯迅做過一些竹器玩具,魯迅十分喜愛。活忙不過來時,章福慶便將兒子章運水帶來幫忙。章運水和小魯迅年紀相仿,“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魯迅就是在這廚房里和他初次見面,成為好朋友的。運水教魯迅怎樣捕鳥,講述在海邊沙地里看管西瓜、拿胡叉刺猹的故事,是運水讓魯迅認識了一個在書本上見不到的陌生世界。1921 年,魯迅在創作著名小說《故鄉》時,以運水為模特兒,塑造了“閏土”這個活生生的藝術形象。
灶間北首,還有三間小房,這是在1981年紀念魯迅百齡冥誕時,經過認真考證后修復的。當年“忙月”章福慶在這里勞作、生活,東邊一間是他的住所。西邊一間是堆積間,里面存放著稻谷及牽礱、風車、竹簟、鋤頭等農具雜物。中間一間是過道,有門通向百草園。
1918年底,經過新臺門周家六房共議,決定將整座新臺門連同后面的百草園,一起賣給東鄰朱姓。朱姓在購得新臺門后,大興土木,將新臺門連同他自己原有的住宅一起,改變原有結構,拆掉重新建造。因此,新臺門大部分房屋面目全非。萬幸的是,位于原臺門西面的魯迅故居的主要建筑未被改建,較為完好地保存了下來。2003年10月,新臺門改建部分作復原陳列,周家新臺門這座古色古香的深宅大院又展現在人們的眼前。
復原后的周家新臺門共分三進,由臺門斗、大廳、香火堂、側廂及雜屋等組成。臺門斗內隱門正上方懸魯迅祖父周福清“翰林”匾一塊。第二進“德壽堂”,為三開通間的大廳,是新臺門整個房族公共活動的場所,以作喜慶、祝福、宴會賓客之用。廳堂正上方與周家各臺門一樣高懸一塊“德壽堂”大匾,匾下掛“松鶴圖”大堂畫一幅,并配對聯一副:“品節詳明德性堅定,事理通達心氣和平。”兩旁柱子上有楹聯二副:“虛能引和靜能生悟,仰以察古俯以觀今。”“持其志無暴其氣,敏于事而慎于言。”東西兩側則掛有紅木嵌大理石“掛屏”。第三進“香火堂”為輔助陳列,內容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為“周氏房族興衰”。展覽通過大量的實物和照片,展示了周氏(魯迅)家史,揭示紹興周氏發展、壯大、衍變、式微的軌跡,重點介紹魯迅祖父周福清、祖母蔣氏、父親周伯宜、母親魯瑞、元配夫人朱安等直系親屬的生平事略,及他們對魯迅一生產生的深刻影響。第二部分“魯迅與周作人”和第三部分“魯迅與周建人”同樣以圖片為主,實物為輔的陳列方式,展示魯迅與周作人、周建人的關系。周作人部分,突出其日本留學時期與魯迅的關系,及五四新文學運動中的功績。周建人部分,則重點介紹魯迅對其的關懷、培養,及其成為一個民主革命家的歷程。
百草園
魯迅曾經回憶說:“我家的后面有一個很大的園,相傳叫作百草園。……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
百草園的名稱雖雅,但其實只是一個普通的菜園,它為新臺門周氏族人所共有,占地面積近 2000 平方米。平時種一些瓜菜,秋后用來曬稻谷。童年魯迅經常和小伙伴們來到百草園中玩耍嬉戲,捉蟋蟀,玩斑蝥,采桑椹,摘覆盆子,拔何首烏。夏天在樹蔭下乘涼,冬天在雪地里捕鳥。關于百草園的詳細情狀,魯迅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作了非常形象生動的描述:“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
魯迅12歲時被家人送到三味書屋讀書,他非常留戀這個屬于自己的樂園。他說:“我不知道為什么家里的人要將我送進書塾里去了,而且還是全城中稱為最嚴厲的書塾。也許是因為拔何首烏毀了泥墻罷,也許是因為將磚頭拋到間壁的梁家去了罷,也許是因為站在石井欄上跳了下來罷,……都無從知道。總而言之:我將不能常到百草園了。Ade,我的蟋蟀們!Ade,我的覆盆子們和木蓮們!……”
【交通信息】
魯迅故里景區,地處紹興市區中心地帶(魯迅路與延安路交接口),是市區內現在保存最完好的歷史景區。作為紹興對外文化宣傳的主要窗口,魯迅故里以其獨特的文化內涵和底蘊,吸引著世界各地的廣大游客。到魯迅故里景區的交通非常便捷。每天都有數班車自各地直達紹興。從杭州、寧波、上海的快客分別是20分鐘、40分鐘、 50分鐘一班;在市區內以出租車和人力三輪車為主要交通工具;另外在景區內還可以乘坐紹興特有的烏篷船游覽各個景點。
【魯迅紹興故居簡介】相關文章:
游紹興魯迅故居日記1000字09-16
紹興魯迅故居導游詞(通用10篇)11-25
魯迅故居09-29
老舍故居簡介10-06
魯迅的故居位于何處07-13
魯迅簡介09-15
關于魯迅的簡介05-20
魯迅吶喊簡介04-24
魯迅《野草》簡介08-04
作家魯迅簡介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