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駝祥仔》電影版觀后感
引言:1982年《駱駝祥子》的電影版上映,影片根據老舍同名小說改編。勤勞的農村青年祥子(張豐毅 飾)生活在舊社會的北京郊區,失去土地和父母后,祥子來到北京在劉四開的人力車廠當車夫。祥子起早貪黑,沒日沒夜地干,希望能自己買一輛洋車,不用再租別人的車拉。祥子終于湊夠了100元買了輛新車,然而沒過多久就被軍閥壯丁連人帶車抓走了。祥子在軍隊里負責用洋車拉運炮彈,部對被擊潰后逃跑時祥子的車滾下了山谷。士兵們都逃散了,祥子意外撿了軍隊里的三匹駱駝。他賣了駱駝,又回到了劉四的車廠當車夫,人們給他起名叫“駱駝祥子”。對于《駱駝祥子》的影版,人們褒貶不一,下面小編整理的《駱駝祥子》電影觀后感,歡迎大家閱讀!
觀《駱駝祥子》電影有感(一)
我于初中階段看過駱駝祥子的原著,具體情節現在已記不太清,但大體上保留了一些印象,F在到了大學,又看了一次《駱駝祥子》的電影版,突然感覺到了些許差異。于是又上網搜索了一下原著的故事梗概,終于發現了一些差異,又引發了我的一些思考,不吐不快,故作此文。
——以上是為題記
一、 差異
差異首先表現在開頭上。
原著的開頭介紹了祥子的基本情況,為以后的情節發展作了很好的鋪墊。但可惜的是,電影版的開頭給人一種莫名其妙的感覺,就像是硬塞給你這么一個人物:他叫祥子,賣了駱駝,是拉車的。如果一個人沒有看原著,而想通過電影來了解這本名著,在開頭時他很可能會感到疑惑:這講的難道是一個人靠駱駝發家的事?當然不排除這是編導特意制造懸念或者說這本就是為這本書的讀者準備的可能性,但就我個人來說,在我幾乎忘掉原著,再看電影時,就突然感覺到這不像是《駱駝祥子》,而像另一個人的故事。
差異也表現在結尾上。
當然在總體上差別不大。細節上我略微注意到兩點,其一是小福子的死期提前到祥子去的前一天,而不是原著中的兩個月前;其二是原著寫到祥子的墮落而電影版則省略而這一點。對這我將在后文中略加分析。
差異亦體現在對人物性格和互相感情的表現上。
原著中祥子對虎妞可謂是比較痛恨的,對擁有一輛自己的車是比較向往的,但在電影版中這兩點沒有很好的表現出來。除此之外,對虎妞的性格上的陰暗面刻畫得也不夠,對祥子的老實巴交上的刻畫卻在敘述他受不了氣而撂“狠話”的.情節上明顯失敗(他至少應該先表現出祥子的老實巴交,再用祥子的受不了氣來反襯某些東西)。
差異還體現在悲劇性上。
原著中除了有電影版中也有的祥子的新車被征用、被逼娶虎妞、錢財被搶,虎妞難產死亡,小福子被逼賣身和自殺的悲劇外,還有祥子最后由一個有夢的青年墮落為一個麻木的人的悲涼結局。這一點的悲劇性是電影所未能賦予的。當然,電影為了加上一點悲劇性,還特地讓祥子在小福子死后一天到來,雖確實讓人嘆惋,但這總給人一種不及原文真實的感覺。所以說在悲劇性上是有差距的。
差異當然也體現在感染力上,但這大體是由它們各自的藝術特征所決定的,就不在我的討論之列了。
二、 原因之我見
開頭的差異除了可能是編導故意為之(指前面提到的原因)外,還有可能是他們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向未看過這本書的人普及名著。他們自己可能對這本書已經研究的很透徹了,因此在編劇時便會有意無意的忽略掉普通觀眾與他們不同的感受。他們或許會想當然的認為,這是不言自明的嘛,最終便有了這個結果——讓人覺得突兀的開頭。如果能在開頭是加一些旁白之類會不會更容易被普通觀眾接受呢?這個問題在很多由名著改編的電影中都有體現,它們經常給人一種銜接不連貫的感覺。(附:以上的批評全部建立在這些電影是向大眾推廣的基礎上,如果這些電影就是給那些讀過甚至研究過的人看的,那就當以上是外行人的胡言亂語吧。)
結尾上的差異之一是為了加大悲劇性。但關于祥子墮落部分的省略的原因,就只能大膽猜測了。是當時技術限制,只能拍112分鐘?是演員突然不干,所以只能暫停?是本來拍過,后來遺失?這些只能作為狂野的猜測,當然不能站住腳。相信他們會有他們的考慮吧。
人物性格與互相感情上的表現的差異就是拍電影人的水平問題或者是對原著的理解問題了。要么是他們對原著中個人物性格理解的不夠恰當,所以只能表現出這么樣一個人物。當然這種可能性不大,就像現在拍《紅樓夢》的肯定對紅學有很深的研究了,否則她就不敢拍了。那是水平問題?很有可能!時代與地區上的限制讓他們無法接觸到更高的拍攝技巧和表達人物心理的技巧,其突出表現是,整部電影中沒有心理活動的表現,對人物表情動作上的刻畫也不夠細致。隨意舉個例子,結尾上對祥子聽到小福子死的消息時的表情,居然沒有特寫,居然沒有表現出他表情動作上的任何變化。這在今天看來是不可想象的。所以從今天的拍攝技巧性上來看,他們的水平似乎確實略低了點。
最后談到對悲劇性的差異上的一己之見。首先是結尾對祥子墮落那段情節的刪除使悲劇性減弱,其原因我不知道,前文也只是臆斷。但這么好的情節,即使只是一兩個前后拉車的片段的對比,也能很好的表現出祥子的變化,這樣悲劇性不就更強了嗎?然后還是對人物心理的刻畫不夠造成的,觀眾對人物的某些遭遇的悲劇性的不理解、不能感受到。這在無形中削弱了其悲劇性。例如,如果能更加表現出祥子對虎妞的厭惡,他被逼婚的悲劇性不就表現得更大嗎?
最后不得不提一下其音樂(燈光什么的是歷史技術原因,不予評價),整部電影中的音樂在感染力上顯得很不夠,那單調的幾段段音樂真的不能給人以悲劇的感覺。
綜合以上個人的不成熟的(幼稚的)略顯主觀偏頗的文字,我得出的結論是,由于種種條件的限制,使得電影版的名著在很多方面不及原著,尤其是過去因技術限制拍出的電影更凸顯出這一點(當然這不是在否定其積極作用)。所以說我們在翻拍名著是一定要小心謹慎,任何細節都不能放過,否則對原著將會是一種褻瀆。
觀《駱駝祥子》電影有感(二)
《駱駝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它真實地描繪了北京一個人力車夫的悲慘命運,描繪了舊社會如何把一個正直,好強,自食其力的洋車夫從肉體到靈魂加以毀滅的過程。駱駝祥子善良淳樸,對生活具有駱駝一般的積極和堅韌精神,他的唯一愿望就是買一輛自己的車來拉,做一個獨立的勞動者。電影講述了祥子的三起三落,經過多年努力,他用自己的血汗錢換來了一輛嶄新的洋車,但是沒過多久,卻在動亂中被大兵搶走,接著反動政府的偵探又騙去了他所有的積蓄,虎妞對他那種推脫不開的“愛情”又給他身心都帶來磨難。用虎妞的錢買了一輛車,很快,又不得不賣掉以料理虎妞的喪事。他的這一愿望在經過多次挫折后,終于完全破滅。他所喜愛的小福子的自殺,熄滅了他心中最后一朵希望的火花,他喪失了對于生活的任何乞求和信心,從上進好強而淪為自甘墜落。這個悲劇有力地揭露舊社會把人變成鬼的罪行。這個故事,反映了北平當時勞動人民的生活,命運與遭遇。祥子本是一個對生活充滿希望的人,他熱愛生活,但系列的挫折使他恨透了整個世界!
電影通過祥子的經歷痛斥了壓迫人民的無德之人,揭露了黑暗的舊社會對淳樸善良的勞動者所進行的剝削、壓迫,控訴了舊社會活生生把人“變”成鬼的罪惡,表達了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批判了自私狹隘的個人主義,也揭示個人奮斗不是勞動人民擺脫貧困改變境遇的主題。更體現了人是隨環境變換而改變的動物,可謂是最不堪一擊的。人性的丑惡在此暴露無遺。老舍無情的批判了這個社會——它不讓好人有出路。
原先的祥子是那樣的善良,勤懇踏實,幫老人家抬水,認認真真拉車,對自己的生活充滿了希望,他讓我看到了中國勞動人民的經典形象。雖然打擊重重,但是依然寄予希望,這樣的祥子讓人既心疼又感動。盡管最后自甘墮落了,我卻無法怪他,只恨當時社會現實讓人無奈。不是他不夠堅持,不是他不夠努力,而是黑暗的社會不容他。
祥子的悲劇,是他所置身的社會生活環境的產物。在黑暗的社會中,人類的力量實在太渺小了。祥子多次想要憑自己來打敗命運,可是最后,卻使身心一次又一次的傷痕累累。祥子在一次次的痛苦中掙扎,越陷越深,他漸漸的被黑暗所扭曲,吞噬。以前有抱負且滿是骨氣的祥子,最后只剩對錢的貪念而已。在社會的黑暗與金錢的誘惑下,祥子沒有了骨氣。這是多么的可悲!
這部電影讓我很震撼,雖然很同情祥子,感嘆他的命運,但我還是覺得不管怎樣,自己都不能放棄自己,雖然很難,但一定要堅定自己的信念,如果自己拋棄了自己,只會在黑暗迷茫中越陷越深。但是祥子原先的善良和踏實很值得現在的我們學習,在經濟和科技越來越好的當今社會,人們的心也越來越浮躁了,迷失了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