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語文版七年級語文下冊課文:《陋室銘》
一、字音及詞義:
馨x n:香氣,這里指品德高尚。
牘d :公文,書信;古代寫字用的木簡。
惟吾德馨:只有我品德高尚。惟,只;吾,我,這里指陋室的主人。
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
斯:這。
鴻儒r :大儒,學識淵博的人。鴻,大。
白丁:原指沒有官職的人,這里指沒有學問的人。
素:不加裝飾的。
絲竹:琴瑟、簫管等樂器,這里指奏樂的聲音。
勞形:使身體勞累,勞,使……勞累。
何陋之有:有什么簡陋呢?
二、相關背景:
1、關于作者
劉禹錫(公元772~842年),字夢得,洛陽(今河南洛陽)人,唐代文學家、哲學家。貞元進士,后又登博學宏詞科。唐順宗永貞元年(公元805年)輔佐王叔文執政,永貞革新失敗后,劉禹錫被貶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馬等職。他不但政治態度比較進步,而且有樸素的唯物主義的哲學見解。其詩文格調高亢,含意深遠。著有《劉賓客集》。
2、關于背景
關于劉禹錫陋室的處所,目前有兩種說法。一說在河北定縣(舊中山郡),一說在安徽和縣(舊和州),持定縣說的理由是,劉禹錫是中山人,今定縣南三里莊有陋室存世;持和縣的根據是,劉曾任和州刺史,和縣城中也有一陋室。
和縣的陋室,是劉禹錫于長慶四年(公元824年)到寶歷二年(公元826年)在和州刺史任上修筑的。《歷陽典錄》載:“陋室,在(和)州治內,唐和州刺史劉禹錫建。有銘,柳公權書碑。”和縣與采石隔江相望。地處沖要,唐末黃巢起義、宋金戰爭、元末農民起義都曾在此渡江或作戰。晚唐以后,和州屢遭兵燹,陋室連同碑銘遂毀于兵火。劉禹錫之后,很少再見到有人以此為題而諷詠成章,大概正是由于這種緣故。
今存陋室位于和縣城關歷陽鎮中。一正兩廂聯成一體,方位坐北朝南,結構小巧緊湊。正室四檐如翼,庭前階除三五級,旁植桐樹,秀木交柯,綠陰滿地,環境十分清幽。所處地勢略高于城中其他部分,面臨巍峨雄壯的鎮淮樓(俗稱鼓樓)。不遠處即夫子廟,廟址傳屬舊衙故地。陋室中原有石碑一方,鐫刻著嶺南人金福保補寫的陋室銘,碑首篆書“陋室銘”三字,正文楷書,文后有記。
【第二部分:整體感悟】
一、謀篇立意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鮮明、格調高雅、構思巧妙、意境雋永、韻味深長、文句精美而膾炙人口,久為傳誦。本文是作者用來自述其志的,通過居室情景的描繪,極力形容“陋室”不陋。表達了作者安貧樂道的情趣和高潔傲岸的節操。
二、文章脈絡
全文可分為三層。
第一層(……惟吾德馨),點明全文主旨,說明房屋雖然簡陋,但室主人品德高尚,就不僅不覺其“陋”,反而能顯出其高雅。
文章連用兩個比喻起興,以虛襯實,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于“惟吾德馨”。前四句既是形象的比喻,以“仙”“龍”暗喻品德高尚的人,又是事物的類比,表明“陋室”也具有“名”與“靈”的性質。本層“陋室”二字扣題,“德馨”一語統領全篇,以下文字皆由此生發。
第二層(……案牘之勞形),寫居室環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表達室主人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這一層處處緊扣“惟吾德馨”一句來寫,既為全文主旨“惟吾德馨”作證,又為本文結語“何陋之有”張目。
本層先寫陋室環境,以景色之雅見“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可知“陋室”環境恬靜、雅致。此景令人賞心悅目。
再寫室中人,以交往之雅見“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可見縱情暢懷、談笑風生的情狀。前一句實寫,后一句虛寫,“有”“無”對舉,虛實相映。由交往的人物可知室主人也是一位“鴻儒”。
三寫室中事,以情趣之雅見“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可見撫琴調弦,展卷讀經的怡然情態。前兩句正面實寫,可知室主人高雅脫俗的情致;后兩句反面虛寫,可知室主人不受世俗羈絆之情;一三句相照應,二四句相照應,一正一反,虛實相生,相映成趣。
第三層(南陽諸葛廬……文末),收束全文,說明“陋室”不陋。
這一層中先運用類比,引古賢之名以證“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賢自況,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賢的志趣和抱負。文章境界至此突然上升。后引孔子的話證“陋室”,說明“有德者居之,則陋室不陋”。只截取后一句,隱含“陋室”主人以“君子”自居之意。緊扣題目,以反問作結,警策有力,引人深思。與本文開頭的“惟吾德馨”一句遙相呼應,把個“陋”字徹底翻了過來,達到最完美的思想境界。這是全文的畫龍點睛之筆。這兩句與前兩句語意貫通,可作為一大句,意思是說:“我”的“陋室”可以同“諸葛廬”“子云亭”媲美,有君子住在里面,還有什么簡陋的呢?
本文通過對所居住的“陋室”的描繪,表達了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志趣。
三、寫作方法
1、借物抒懷,含蓄雋永
以有仙之山、有龍之水比喻“陋室”,表明“陋室”也具有“名”與“靈”的性質,自然地引出文章的主旨--頌揚“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的幽雅動人景色,往來的“鴻儒”與“陋室”主人縱情談笑的情形,“陋室”主人“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的情狀,鮮明地展示了“陋室”主人的精神生活風貌,表現了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的高尚品德,既足以見“惟吾德馨”,又足以明“陋室”不陋。用諸葛廬、子云亭類比“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賢自況,表明“陋室”主人也有古代名賢的志趣和抱負,在更高的境界上頌揚了“惟吾德馨”。引用孔子的話,隱含以“君子”自居之意,說明“有德者居之,則陋室不陋”,這是以“惟吾德馨”否定“陋室”之“陋”,把“惟吾德馨”的頌揚推向極致。本文借“陋室”抒發了作者的情懷,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貫穿全篇,層層鋪墊,主題十分突出。
2、反向立意,巧妙構思
本文只字不寫“陋室”如何“陋”,卻從“陋”的反面“不陋”來立意,極力表現“陋室”的“不陋”。把本來沒有必然關系的“陋室”和居室主人的“德馨”聯系在一起,既由室及人,又因人及室,既緊緊扣住“陋室”,又跳出對“陋室”本身的描寫,把筆墨直接引向居室主人,通過對居室環境、往來人物和日常生活的情景描述來表現“惟吾德馨”,以“惟吾德馨”說明“陋室”不陋,從“斯是陋室”歸結到“何陋之有”,最終對“陋室”的“陋”字作了徹底否定。這種新奇別致的寫法,使文章的立意不落窠臼,是本文構思的特別精妙之處。
3、節奏分明,音韻諧美
本文句式整齊,對仗工巧,節奏分明,音韻諧美;而又變化有致不拘一格,讀起來抑揚頓挫,毫無呆板之感,表現了一種整齊美與錯綜美相結合的和諧美。
除末句外,全篇都是駢句,都是偶句押韻,其韻腳為:名、靈、馨、青、丁、經、形、亭。同是駢句,有對偶句,有排比句,又有四言、五言、六言之分。結尾的三言、四言句,是全篇僅有的散句,不押韻,并且有反問句,與全篇的句式、節奏、韻律、語氣全然相違,給人一語千鈞的突兀語感,這種“錯綜”的手法有力地突出了本文的主旨。
4、運用修辭,增輝添色
開首六句用了比興的手法,用山和水比陋室,用不高和不深比其陋,用仙和龍比陋室主人,用名和靈比喻德馨,點出了文章的主旨。以下四句是兩副對偶句,且運用了互文現義的手法,極言室外景色之美,室內主人之高雅。再下四句,駢散結合,有對照,有呼應。“可以調素琴”與“無絲竹之亂耳”相呼應,相對照;“閱金經”與“無案牘之勞形”相呼應,相對照。一正一反,虛實相生,相映成趣。以下“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兩句,既是對偶,又是用典,還是類比,舉一反三,用心良苦。最后一句是引用,作者引用時故意“斷章取義”,舍去“君子居之”,只引“何陋之有”,妙就妙在“斷章”而把“君子居之”暗含其中,卻不露痕跡。人高雅,文亦高雅,可見一斑。本文靈活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再加上以四言句為主,中間雜有五言句和六言句,參差錯落;除結尾一句不押韻外,通押一個韻腳,音調鏗鏘諧美,節奏鮮明頓挫。難怪千古傳誦!
四、參考譯文
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居住)就聞名。水不在于深,有龍(居住)就能顯靈。這(雖)是簡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簡陋了)。苔痕碧綠長到臺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簾子里。談笑有淵博的學者,來往沒有粗俗的人。可以彈奏相互的古琴,閱讀佛經,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兩耳,沒有官府的公文使身體勞累。(它好比)南陽諸葛亮的茅廬,西蜀楊子云的亭子。孔子說:有什么簡陋的?
【語文版七年級語文下冊課文:《陋室銘》】相關文章:
四年級下冊語文課文語文版09-23
語文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老人與海鷗》課文11-15
語文版六年級語文下冊《種瓜得豆》課文09-20
袁珂《女媧造人》語文版課文原文06-15
陋室銘課文朗讀09-09
陋室銘課文翻譯07-26
陋室銘的課文反思07-04
《陋室銘》課文翻譯08-10
《陋室銘》的課文翻譯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