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石澗記》原文及譯文
《石澗記》為唐代文學家柳宗元創作的一篇游記,為《永州八記》的第七篇。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柳宗元《石澗記》原文及譯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柳宗元《石澗記》原文及譯文 篇1
《石澗記》原文:
石渠之事既窮,上由橋西北下土山之陰,民又橋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亙石為底,達于兩涯。若床若堂,若陳筳席,若限閫奧。水平布其上,流若織文,響若操琴。揭跣而往,折竹掃陳葉,排腐木,可羅胡床十八九居之。交絡之流,觸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水,龍鱗之石,均蔭其上。古之人其有樂乎此耶?后之來者有能追予之踐履耶?得之日,與石渠同。
由渴而來者,先石渠,后石澗;由百家瀨上而來者,先石澗,后石渠。澗之可窮者,皆出石城村東南,其間可樂者數焉。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險,道狹不可窮也。
《石澗記》譯文:
游覽、整修石渠的事情已經結束,從石渠的橋上向西北走,一去到土山的北坡,百姓又架了一座橋。比石渠的水量大三分之一。接連不斷的石頭作為水的底部,寬達到水的兩岸。石頭有的像床,有的像門堂的基石像筵席上擺滿菜肴,有的像用門檻隔開的內外屋,水流像紡織物的花紋,水泉咚響聲像是彈琴聲,拎著衣服赤腳而往,折竹箭,掃陳葉,排腐木,清出一塊可排十八九張交椅的空地。交織的流水,激撞的水聲,皆在椅下;像翠鳥羽毛般的樹木,像魚龍麟甲般的石塊,都遮蔽在交椅之上。古時候的人有誰曾在這里找到這種快樂的嗎?以后的人,有誰能追隨我的足跡來到這里嗎?到石澗的日子,與石渠相同。
從袁家渴來的人,先到石渠后到石澗;從百家瀨上山到這里的人,先到石澗后到石渠。石澗的源頭,在石城村的東南,路中間可以游覽的地方還有好幾個。那上面的深山老林更加險峻,道路狹窄不能走到盡頭。
《石澗記》賞析:
這篇游記緊承《石渠記》,是《永州八記》的第七篇。文章也是寫清泉美石,但同《小石潭記》《石渠記》諸篇比較,有其獨特之處:作者善用新穎貼切的比喻來描攀景物,使其可感。
文章可分兩段。第一段先交代石澗的方位,接著描繪石澗的風光。作者用較多的筆墨寫石。作者用貼切的明喻,把鋪滿水底的石頭描繪得如同一個房舍整齊、家什完備的家庭,充滿了生活氣息,散發看屋室的溫馨。這里的泉水也奇妙無比。這段文字,使石澗的奇妙一下就顯出情味來,這情味是非常悠然、清麗、明朗的。這是一個令人神往的水中世界,于是作者撩起衣服,赤著雙腳,渡水過去。這里,作者展開了豐富的想象,運用借喻和整齊對稱的四字句,構思了一個如詩如畫的意境。讀起來也瑯瑯上口,富有節奏感。如果說前面作者寫的清泉美石,是用視覺和聽覺感知的,這里寫的則是用心靈感受到的。作者完全沉醉在這奇麗的世界里。自然而然地發出感慨。這些感慨,包含著作者的復雜的情感,既有陶醉于自然風光的快樂和滿足,又有難言的優傷和哀怨,更多的則是借石潤的美好景色來自我安慰。然后交代了游覽石澗的時間,是和游石渠同一天。
第二段具體描述了幾處游覽勝地的地理位置之間的關系和沿途的風景。從袁家渴過來,先到石渠,后到石澗;從百家瀨向上游過來,先到石澗,后到石渠。石澗可以找到的源頭。都來自石城村的東南,這一帶可以游樂的地方有好幾處。再往上走是深山幽林,越來越陡峭艱險,道路太窄不能走到盡頭。
這篇游記的最大特色,就是景由情生,于常景中寫出奇景。其實,作者筆下的石潤,只不過是一條亂石縱橫、流水交加的普通山澗,它既無險壑奇石之趣,也無激流飛瀑之觀,甚至說不上有一點點異于其他任何一條山澗的特別之處,在一般游人看來絕不起眼。但正因為作者感情傾注,慧眼獨到,故小小石澗無不成景,每一景致無不奇妙。
物我交融,主體和客體并重,也是這篇游記的一個重要特色。當然,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浩嘆,亦寄寓著作者被放逐偏隅的身世之慨,但也許正是這個原因,才促成了作者化身于山水之間的強烈的渴望。作品對石澗的精雕細琢,若非凝目久思,細摩其味,是斷然寫不出的。作者對環境的領悟和感受,也不是短暫的體驗所能達到的。文章中,“我”的角色始終鮮明地占著主動。很顯然,作者寫的不是單純的“石澗記”,對石澗的著墨,也同樣是作者的自我描繪。
《石澗記》作者簡介: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子厚,河東解(今山西運城西)人,世稱“柳河東”。
貞元九年(793),二十一歲的柳宗元進士及第,授校書郎。二十六歲又中博學宏詞科,調藍田尉,升監察御史里行。與劉禹錫等參加主張改革的王叔文集團,任禮部員外郎。
“永貞革新”失敗后,被貶為永州司馬。后遷柳州刺史,故又稱“柳柳州”。與韓愈倡導古文運動,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并稱“韓柳”。散文峭拔矯健,說理透徹。山水游記多有寄托,尤為有名。寓言筆鋒犀利,詩風清峭幽遠。著有《河東先生集》。
柳宗元《石澗記》原文及譯文 篇2
一、原文:
石渠之事既窮,上由橋西北下土山之陰,民又橋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亙石為底,達于兩涯。若床若堂,若陳筵席,若限閫(kǔn)奧。水平布其上,流若織文,響若操琴。揭跣而往,折竹箭,掃陳葉,排腐木,可羅胡床十八九居之。交絡之流,觸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木,龍鱗之石,均蔭其上。古之人其有樂乎此耶?后之來者有能追予之踐履耶?
——節選自柳宗元《石澗記》
二、翻譯:
游賞、修整石渠的事情已經結束,上行到石橋的西北,下到土山的`北坡,當地的百姓又在這里架了一座橋。這里的水勢之大,為石渠的三倍。橫伸出來的石條作為水的底部,寬達水的兩岸。石條有的像床,有的像門堂的基石,有的像擺開來的筵席,有的像用門檻隔開的內屋。水流平鋪在石上,流動之時像織錦的花紋,流水的聲音像有人在彈琴。拎著衣服赤腳而往,折去竹子,掃去陳舊的葉子,除掉朽腐的樹木,這里可以排列十八九張交椅的空地。像織錦一樣交錯的水流,其激蕩觸石發出的聲音,都出于石床之下;像翠鳥羽毛般的樹木,像魚龍麟甲般的石塊,都遮蔽在石床之上。古時候的人有誰曾在這里找到這種快樂的嗎?以后的人,有誰能追隨我的足跡來此游賞嗎?
【柳宗元《石澗記》原文及譯文】相關文章:
柳宗元《小石潭記》原文及翻譯01-18
柳宗元的《小石潭記》原文及翻譯12-15
小石潭記(柳宗元)原文賞析及翻譯10-22
小石潭記原文譯文及賞析12-25
《小石潭記》原文譯文及注釋08-23
韋應物滁州西澗原文及譯文10-28
柳宗元《小石潭記》原文及翻譯2篇07-16
《小石潭記》原文注釋及譯文參考02-23
柳宗元《漁翁》原文譯文及詩詞鑒賞11-18
舊唐書柳宗元傳原文注釋及譯文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