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名篇《陋室銘》賞析
《陋室銘》是唐代詩人劉禹錫所創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駢體銘文。全文短短八十一字,作者借贊美陋室抒寫自己志行高潔,安貧樂道,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名篇《陋室銘》賞析,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注釋
1.陋室:簡陋的屋子。
2.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稱述功德的文字,叫“銘”,后來就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駢句,句式較為整齊,朗朗上口。
3.在:在于。
4.名:出名,著名,名詞用作動詞。
5.靈:神奇;靈異。
6.斯是陋室:這是簡陋的屋子。斯:指示代詞,此,這;是:表肯定的判斷動詞。
7.惟吾德馨(xīn):只因為住屋的人品德好就不感到簡陋了。惟:只;吾:我;馨:散布很遠的香氣,這里指品德高尚。《尚書·君陳》:“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8.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苔痕碧綠,長到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簾里。上:長到;入:映入。
9.鴻儒:大儒,這里指博學的人。鴻:同“洪”,大;儒:舊指讀書人。
10.白丁:平民,這里指沒有什么學問的人。
11.調(tiáo)素琴:彈奏不加裝飾的琴。調:調弄,這里指彈(琴)。素琴:不加裝飾的琴。
12.金經:現今學術界仍存在爭議,有學者認為是指佛經(《金剛經》),也有人認為是儒家經典。金:珍貴的。
13.絲竹:琴瑟、簫管等樂器的總稱,這里指奏樂的聲音。絲:指弦樂器;竹:指管樂器。
14.之:語氣助詞,不譯。用在主謂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15.亂耳:擾亂雙耳。亂: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亂,擾亂。
16.案牘(dú):官府的公文,文書。
17.勞形:使身體勞累。勞: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勞累;形:形體、身體。
18.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南陽有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有揚子云的亭子。這句話是說,諸葛廬和子云亭都很簡陋,但因為主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們的景仰。南陽,郡名。諸葛亮的躬耕隱居之地在鄧縣隆中,屬于南陽郡。諸葛,指諸葛亮,三國時蜀國的丞相,著名的政治家。西蜀,現在的四川。子云,指揚雄,西漢文學家。
19.孔子云:孔子說,云在文言文中一般都指說。《論語·子罕》:“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在此去掉君子居之,體現他謙虛的品格。
20.何陋之有:即“有何之陋”,屬于賓語前置。之:助詞,表示強烈的反問,賓語前置的標志,不譯。
譯文
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盛名;水不在于深,有蛟龍潛藏就顯示神靈。這雖然是間簡陋的小屋,但我品德高尚、德行美好。苔痕布滿階石,一片翠綠;草色映入簾櫳,滿室蔥青。往來談笑的都是飽學多識之士,沒有一個淺薄無識之人。可以彈未加彩飾的琴,可以閱讀佛經。沒有嘈雜的音樂聲使耳朵被擾亂,沒有官府的公文使身體勞累。南陽有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有揚雄的玄亭。正如孔子說的:“有什么簡陋之處呢?”
創作背景
《陋室銘》作于和州任上(824—826年)。《歷陽典錄》:“陋室,在州治內,唐和州刺史劉禹錫建,有銘,柳公權書碑。”
作者因在任監察御史期間,曾經參加了王叔文的“永貞革新”,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革新失敗后,被貶至安徽和州縣當一名刺史。和州知縣見作者被貶,故意刁難之。和州知縣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作者不但無怨言,反而很高興,還隨意寫下兩句話,貼在門上:“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和州知縣知道后很生氣,吩咐衙里差役把作者的住處從縣城南門遷到縣城北門,面積由原來的三間減少到一間半。新居位于德勝河邊,附近垂柳依依,環境也還可心,作者仍不計較,并見景生情,又在門上寫了兩句話:“垂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
那位知縣見其仍然悠閑自樂,滿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調到縣城中部,而且只給一間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時間,知縣強迫作者搬了三次家,面積一次比一次小,最后僅是斗室。作者遂憤然提筆寫下這篇《陋室銘》,并請人刻上石碑,立在門前。
賞析
第一段的意思是:山不在乎高,有了仙人便有名氣;水不在乎深,有了神龍就有靈驗;這雖然是一間陋室,但是我的道德是芳香的。這一段,點明了文章的主旨:我有高尚的道德操守,所以住的陋室也不顯得簡陋。這個主旨,文章開篇并沒有點明,而是分成三層,徐徐寫來,逐步點題。作者先用一組形式勻齊的排句作為兩層鋪墊,再引出揭示主旨的第三層。文章用山和水比附室,用不高和不深比附陋,用仙和龍比附主人,用名和靈比附德馨。這樣寫,文章有波瀾,有曲折。這種十分新穎的“旁起”的寫法,別開生面,具有獨創性和引人入勝之妙。所謂“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這個道理。
第二段的意思是:苔痕爬上臺階,滿階碧綠;草色映入眼簾,滿目生機。談談笑笑,都是博學多才的士子;來來往往,沒有文化淺薄的布衣。在這斗室中可以彈彈素琴,看看佛經;沒有絲竹的繁響擾亂我的清聽,沒有官府的文書勞累我的身體。這一段,承接上段的文意,正面描寫與陋室有關的情況,點明陋室不陋的原因,并落實“惟吾德馨”四個字,是全文的中心。
本段也分三層:“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是第一層,除了表明作者一切聽其自然,怡然自得的心境之外,還說明作者不愿廣為交游,前來造訪的人不多。這個對偶句中的“上”和“入”兩個字,用得非常傳神。有了這兩個字,便把靜景寫得既有精神,又有韻味。從中流露出作者對陋室周圍景色的喜愛之情。“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這是第二層,前一句實寫,后一句虛寫。這兩句在于襯托主人德才兼備,表明主人高雅脫俗的情懷。“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是第三層。前者用散行句式,是從正面說的;后者用的是駢儷句式,是從反面說的。駢散句之中,又有呼應,有對照:“可以調素琴”與“無絲竹之亂耳”相呼應,相對照;“閱金經”與“無案牘之勞形”相呼應,相對照。一正一反,相映成趣,行文的縝密,從這里可以看出。這一層還寫出了陋室主人的清心寡欲,隨遇而安。
第三段,作者采用類比的手法,以著名的政治家諸葛亮的茅廬和著名辭賦家揚雄的草玄堂和自己的陋室作比,意思是說,南陽諸葛廬和西蜀子云亭也都是陋室,由于它們的主人品德高尚,因而陋室不陋;那么自己的陋室難道不是如此嗎?豐富了文章的內容,加重了主題的分量,使作品又多了一層波瀾。
第四段只有一句話: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出自《論語子罕篇》(“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各朝代多把孔子創立的儒學奉為至高無上的經典,把孔子的言論視為金科玉律。本文以孔子的話作結,是為了“援古以自重”,用來突出“君子居之”、陋室不陋的主旨。作者有意不引“君子居之”四個字,只引“何陋之有”,而把“君子居之”這層意思暗含其中。這樣寫,不露痕跡,很有余味。
《陋室銘》是一篇膾炙人口、流傳百代的佳作,它的思想內容比較復雜,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文中所表現的作者重視道德品質的修養,強調潔身自好,不羨慕富貴榮華,不追求物質享受,都是有進步意義的,應當肯定。但是,其所表現的自命清高,與人無患、與世無爭的情調卻是消極的。
《陋室銘》盡管只是僅有八十一個字的短文,它的立意、布局、語言都很有特點。從立意來看,雖然是為陋室作銘,但沒有直接描述陋室如何簡陋,而是采取因人及物的手法,從其它幾個方面加以映襯,因而感到新穎脫俗,不落窠臼。從布局來看,本文是用議論的的筆墨開篇。以雙重比喻起興,作為蓄勢而后揭示主旨;主旨一經揭示,便層層扣緊,先用襯托的手法,再列舉史實和引用古語的的寫法,逐步加深主旨,句句坐實主旨,使得全篇首尾呼應,統體渾成。從語言上看,有排句,有對偶,有散行;以四言句為主,中間雜有五言句和六言句;除用單句結尾不押韻外,通篇押的是一個韻腳,而且兩句一押,兩句構成一個完整的意思。這樣寫,語句參差錯落,音調鏗鏘諧美,節奏鮮明頓挫。
《陋室銘》篇幅雖然短小,但內容精粹,情味雋永,不愧出自大家之手的佳作。
作者簡介
劉禹錫(772—842年),字夢得,洛陽(今河南洛陽)人。中唐文學家。唐德宗貞元九年(793年)進士。因參加王叔文集團的進步政治改革遭到失敗,被貶為朗州(今湖南省常德市)司馬等官職,在外地二十多年。后入朝做主客郎中,晚年任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世稱劉賓客。他長于詩文,和柳宗元交誼很深,人稱“劉柳”;與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稱“劉白”。有《劉夢得文集》傳世。
【名篇《陋室銘》賞析】相關文章:
古代詩詞名篇賞析04-14
《陋室銘》賞析04-19
《陋室銘》精選賞析10-31
對《陋室銘》的賞析06-15
《陋室銘》賞析04-21
朱自清名篇《綠》及其賞析02-02
《陋室銘》簡短賞析08-23
《陋室銘》經典語句賞析10-18
《陋室銘》劉禹錫賞析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