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與劉禹錫
劉禹錫與柳宗元之間有著怎樣的故事呢?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著名的文學家、詩人,而劉禹錫有“詩豪”之稱的美譽,也是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他們兩個的友情讓人們非常的感動。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劉禹錫與柳宗元,歡迎閱讀!
劉禹錫與柳宗元有很多共同之處。在政治上,兩人一起參與永貞革新,并肩戰斗。在創作上,兩人詩文俱佳,趣味相投,相互唱和。甚至在生活經歷上,二人也有不少相似之處。他們一起進京應試,同榜登進士第。接下來,同朝為官,一起共事。后又因革新失敗雙雙一貶再貶。
共同的志向,共同的趣味,共同遭遇,使他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他們不僅在順境時相互支持,相互砥礪。在天涯淪落,生死未卜的逆境當中,二人的真縶友誼更加鞏固,也更加牢固。他們的友誼,成就了一段文壇佳話。
永貞革新失敗后,劉柳二人同時遭貶,一人貶官朗州,一人貶官永州。他們忍受著事業上的失敗和空間上的分離,不斷地詩文往來,互相促進。其間,柳宗元和身居要職的好友韓愈之間曾展開一場哲學論戰,柳宗元作《天說》陳述自己的觀點,劉禹錫作《天論》三篇對柳宗元進行策應和聲援。劉禹錫的散文成就受到柳宗元的重視,柳宗元的童話和寓言創作,同樣被劉禹錫所推重。在患難的歲月里,是純真的友誼、共同的志趣給了他們以鼓勵,給了他們以支撐,給了他們以勇氣。
十年后,當他們先后結束貶官生涯聚會長安之時,真是感慨萬千,悲喜交集。一個人一生的黃金時間能有幾個十年啊!劉禹錫在《闕下口號呈柳儀曹》中不禁感嘆:“銅壺漏水何時歇,如此相催即老翁。”
然而,十年的分別只換來短暫的聚首,很快,他們又雙雙被貶。而且離長安的距離更遙遠,條件也更艱苦。柳被貶柳州,劉被貶到更遠在貴州的播州。此時,劉禹錫來京僅一年多時間,而柳宗元則剛剛到達不久。柳宗元雖然對自己的境遇非常失望,但考慮到劉禹錫有八十歲的老母親需要隨身奉養時,幾次上書朝廷,要求和劉禹錫對換,后經友人幫助,才將劉禹錫改貶連州。
劉禹錫因好友柳宗元(字子厚,773~819)“以播易柳”的提議和鼎力相助,得到唐憲宗的格外開恩,改授連州。自長安南下連州和柳州,有一大段的路途相同,因而這一次劉禹錫與柳宗元是結伴南行的,一路上自然遍游諸景,詩酒相依。
從江陵下長江、入洞庭、逆湘江,至衡陽,柳宗元仍須乘船取道湘江西去柳州,劉禹錫則需策馬跨山南下連州。他們之間的情誼早已親逾兄弟,好像也預感到這一次如生離死別,故彼此依依不舍,幾度唱和。歧路在前,柳宗元年紀小劉禹錫一歲,先作《衡陽分路與夢得贈別》:
十年憔悴到秦京,誰料翻為嶺外行。
伏波故道風煙在,翁仲遺墟草樹平。
直以慵疏招物議,休將文字占時名。
今朝不用臨河別,垂淚千行便濯纓。
此詩似含規勸之意,雖為老友,或子厚對夢得累及自身獲貶惡州的《挑花詩》不以為然吧,劉禹錫似有所悟,答詩《再授連州至衡陽酬柳柳州贈別》曰:
去國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岐。
重臨事異黃丞相,三黜名慚柳士師。
歸目并隨回雁盡,愁腸正遇斷猿時。
桂江東過連山下,相望長吟有所思。
為答友情,夢得“有所思”,一定程度上接受了老友的觀點。子厚又作《重別夢得》:
二十年來萬事同,今朝岐路忽西東。
皇恩若許歸田去,歲晚當為鄰舍翁。
子厚之詩,有相互鼓勵、友情永續之意。對此,夢得以《重答柳柳州》相酬:
弱冠同懷長者憂,臨岐回想盡悠悠。
耦耕若便遺身老,黃發相看萬事休。
不過,夢得重提二人年少時曾立下憂國之志,對形勢的估計,似比子厚較為樂觀。相伴千里,終有一別,柳子厚再作《三贈劉員外》:
信書成自誤,經事漸知非。
今日臨岐別,何年待汝歸?
詩似是對自己以往的經歷作總結。劉夢得以《答柳子厚》相贈:
年方伯玉早,恨比四愁多。
會待休車騎,相隨出罻羅。
因柳宗元體弱多病,劉禹錫善解人意,并未再提出新的話題,費勞神思,大家揮淚惜別,各奔任所。
自長安至衡陽,一路上這樣的情節并不是第一次,但這是最后一次,也是他們相互面對的絕唱了。五年后,劉禹錫扶慈母靈柩北歸,在衡陽得柳宗元在柳州病逝的兇信,遂作《重至衡陽傷柳儀曹并引》,對前事悲嘆不已。其詩引言云:
“元和乙未歲,與故人柳子厚臨湘水為別,柳浮舟適柳州,余登陸赴連州。后五年,余從故道出桂嶺,至前別處,而君沒于南中,因賦詩以投吊。”詩曰:
憶昨與故人,湘江岸頭別。
我馬映林嘶,君帆轉山滅。
馬嘶循故道,帆滅如流電。
千里江籬春,故人今不見。
劉禹錫得授連州,而其時連州的社會環境條件比柳州要好得多,我們不難想象,劉、柳于路詠嘆山水,吊古論今,感懷身世,切磋詩藝,他們之間的友誼會升華到一個什么樣的高度。我們現在基本可以確定,劉禹錫出長安至連州,一路上不停地吟詠,僅編入詩集的`就有二十多首。如劉禹錫作《題淳于髡墓》,柳宗元則有《善謔驛和劉夢得酹淳于先生》相和,詩酒之間,兩個人在途中有所耽擱,也是情之所發,理之所至矣。
劉禹錫辭別柳宗元,過郴州,越桂嶺,孤獨南下,抵達連州任所。
長期貶謫生活的打擊和艱苦環境的摧殘,使柳宗元的身體受到很大的損害,健康狀況非常不妙。到元和十四年,當皇帝終于良心發現準備召回柳宗元時,他已于這年十月五日含冤長逝,年僅四十七歲。身后,四個孩子都還未成年。柳宗元臨死前,遺書劉禹錫,并將自己的全部遺稿留給他。
這時,年近九十的母親剛剛去逝,護送靈柩路過衡陽的劉禹錫,接到柳宗元去世的噩耗,悲痛萬分,傷心欲絕。他立即停下來為柳宗元料理后事,寫了《重至衡陽傷柳儀曹》詩以寄托哀思。后又兩次寫《祭柳員外文》,并為其整理遺稿,編纂成集,同時介紹他的生平和成就。柳宗元的一個兒子,也由劉禹錫收養。
劉禹錫雖然在群星燦爛的李唐皇朝的文壇上還不算頂尖級的人物,在開宗立派、領袖群倫方面無法與李白、杜甫、韓愈、柳宗元、白居易相并提,但是,從《四庫全書總目》對他的評價上看,“其古文則恣肆博辯,于昌黎、柳州之外自為軌轍”,其影響也足見了得。
于此,我對劉禹錫的敬慕與仰止,不僅僅是因為他詩文言辭的精銳與意境的妙道,而更在于他人品的高潔與對朋友之情的真摯。因為沒有他的艱苦努力與多方籌措,柳宗元文集就難以刊行于世。像《江雪》、《漁翁》、《捕蛇者說》、《三戒》、《天對》、《封建論》這樣的絕妙美文,也許只能如流星一般消解在歷史的夜空之中,化為隨風而逝的塵埃,無法進入千家萬戶,成為今天學子們互相吟詠的文學范本。
劉禹錫與柳宗元之間的這種摯友之情,有如夜空中的明月,有如黑暗中的燭光,千百年來,一直照亮著中國文壇與政壇的一片天空。
柳宗元簡介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漢族,河東(現在山西芮城、運城一帶)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稱“柳河東” “河東先生”,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柳宗元與韓愈并稱為“韓柳”,與劉禹錫并稱“劉柳”,與王維、孟浩然、韋應物并稱“王孟韋柳”。
柳宗元一生留詩文作品達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詩。駢文有近百篇,散文論說性強,筆鋒犀利,諷刺辛辣。游記寫景狀物,多所寄托,有《河東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漁翁》 。柳宗元遺族所建柳氏民居,現位于山西晉城市沁水縣文興村,為國家4A級景區。
劉禹錫簡介
劉禹錫,曾任太子賓客,世稱劉賓客。與柳宗元并稱“劉柳”。與白居易合稱“劉白”。貞元九年,擢進士第,登博學宏詞科,從事淮南幕府,入為監察御史。王叔文用事,引入禁中,與之圖議,言無不從。轉屯田員外郎,判度支鹽鐵案。叔文敗,坐貶朗州刺史,在貶官期間,在揚州碰到白居易,白居易寫了《醉贈劉二十八使君》,劉禹錫作《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答謝白居易,再道貶朗州司馬。落魄不自聊,吐詞多諷托幽遠。蠻俗好巫,嘗依騷人之旨。倚其聲作《竹枝詞》十余篇,武陵溪洞間悉歌之。居十年,召還。將置之郎署,以作玄都觀看花詩涉譏忿,執政不悅,復出刺播州。裴度以母老為言,改連州,徙夔、和二州。久之,征入為主客郎中。又以作重游玄都觀詩,出分司東都。度仍薦為禮部郎中,集賢直學士。度罷,出刺蘇州,徙汝、同二州,遷太子賓客分司。禹錫素善詩,晚節尤精。不幸坐廢,偃蹇寡所合,乃以文章自適。與白居易酬復頗多,居易嘗敘其詩曰:彭城劉夢得,詩豪者也。其鋒森然,少敢當者。又言其詩在處應有神物護持,其為名流推重如此。會昌時,加檢校禮部尚書。卒年七十二,贈戶部尚書。詩集十八卷,今編為十二卷。
湖南常德歷史學者、收藏家周新國先生《武陵藏珍》記載: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其間寫了著名的《漢壽城春望》。湖南常德市委市政府為了紀念朗州司馬劉禹錫,現專在柳葉湖邊建有“司馬樓”。
關于劉禹錫的祖籍,多有爭議,有說是洛陽人,有說是彭城(今徐州)人,有說是定州人以及中山無極人。據查有關史料,劉禹錫為匈奴后裔,其七世祖劉亮仕于北魏,隨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始改漢姓。父劉緒因避安史之亂,東遷嘉興,劉禹錫出生于此地,因此劉禹錫“家本滎上,籍占洛陽”。關于說其“彭城人”,經查此說,出自白居易、權德輿等人之口。那不過是隨順當時“姓卯金者咸彭城”(《史通·邑里》)的習俗罷了。因此“劉禹錫彭城人”說法是不確切的。
說劉禹錫是定州人、中山人以及中山無極人,還得從他七世祖劉亮說起。周漢時期,定州、無極是冀州的屬地,無極同時也是定州的屬地。劉亮曾任冀州刺史、散騎常侍等職,后北魏遷都洛陽,劉亮全家也隨之遷至洛陽。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集部別集類:“書禹錫本傳,稱為彭城人,蓋舉郡望,實則中山無極人,是編亦名中山集,蓋以是也。”此外清《畿輔通志》及《中國歷史人物辭典》和《中國歷史名人辭典》等也都有刊載。經過反復查證和咨詢有關專家,劉禹錫祖籍確認為無極,是有據可依的。
【柳宗元與劉禹錫】相關文章:
劉禹錫 柳宗元并稱11-14
劉禹錫和柳宗元11-02
劉禹錫與柳宗元散文的構思立意06-09
劉禹錫與柳宗元的生死之交11-14
劉禹錫與柳宗元散文的構思立意分析06-20
劉禹錫與《傳信方》06-27
劉禹錫與佛教高僧06-26
劉禹錫的詩與禪05-29
柳宗元與永州八記01-09
柳宗元與韓愈的關系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