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雨霖鈴》翻譯及賞析
《雨霖鈴》是唐代詩人張祜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此詩通過對《雨霖鈴》這支樂曲的產生及傳播過程的追述,表現了唐玄宗對楊貴妃的深切思念和晚年獨居南內的凄涼孤寂的處境,反映出社會大動亂之后封建知識分子對滄桑變遷的哀感。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柳永《雨霖鈴》翻譯及賞析,歡迎閱讀!
雨霖鈴·寒蟬凄切原文
宋代:柳永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譯文
秋后蟬叫得是那樣地凄涼而急促,面對著長亭,正是傍晚時分,一陣急雨剛停住。在京都城外設帳餞別,卻沒有暢飲心緒,正在依依不舍時候,船上人已催著出發。握著手互相瞧著,滿眼淚花,直到最后也無言相對,千言萬語都噎在喉間說不出來。想到這回去南方,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煙波,那夜霧沉沉楚地天空竟是一望無邊。
自古以來多情人最傷心是離別,更何況又逢這蕭瑟冷落秋季,這離愁哪能經受得了!誰知我今夜酒醒時身在何處?怕是只有楊柳岸邊,面對凄厲晨風和黎明殘月了。這一去長年相別,相愛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氣、好風景,也如同虛設。即使有滿腹情意,又能和誰一同欣賞呢?
注釋
①長亭:古代在交通要道邊每隔十里修建一座長亭供行人休息,又稱“十里長亭”。靠近城市長亭往往是古人送別地方。
②凄切:凄涼急促。
③驟雨:急猛陣雨。
④都門:國都之門。這里代指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
⑤帳飲:在郊外設帳餞行。
⑥無緒:沒有情緒。
⑦蘭舟:古代傳說魯班曾刻木蘭樹為舟(南朝梁任昉《述異記》。這里用做對船美稱。
⑧凝噎:喉嚨哽塞,欲語不出樣子。
⑨去去:重復“去”字,表示行程遙遠。
⑩暮靄:傍晚云霧。沈沈:即“沉沉”,深厚樣子。楚天:指南方楚地天空。
暮靄沈沈(沉沉)楚天闊:傍晚云霧籠罩著南天,深厚廣闊,不知盡頭。
今宵:今夜。
經年:年復一年。
縱:即使。風情:情意。男女相愛之情,深情蜜意。情:一作“流”。
更:一作“待”。
賞析1
詞上片寫臨別時情景,下片主要寫別后情景。全詞起伏跌宕,聲情雙繪,是宋元時期流行“宋金十大曲”之一。
起首三句寫別時之景,點明了地點和節序。《禮記·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蟬鳴。”可見時間大約農歷七月。然而詞人并沒有純客觀地鋪敘自然景物,而是通過景物描寫,氛圍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別意。秋季,暮色,驟雨寒蟬,詞人所見所聞,無處不凄涼。“對長亭晚”一句,中間插刀,極頓挫吞咽之致,更準確地傳達了這種凄涼況味。這三句景色鋪寫,也為后兩句“無緒”和“催發”,設下伏筆。“都門帳飲”,語本江淹《別賦》:“帳飲東都,送客金谷。”他戀人都門外長亭擺下酒筵給他送別,然而面對美酒佳肴,詞人毫無興致。接下去說:“留戀處、蘭舟催發”,這七個字完全是寫實,然卻以精煉之筆刻畫了典型環境與典型心理:一邊是留戀情濃,一邊是蘭舟催發,這樣矛盾沖突何其類銳!這里“蘭舟催發”,卻以直筆寫離別之緊迫,雖沒有他們含蘊纏綿,但卻直而能紆,更能促使感情深化。于是后面便迸出“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二句。寥寥十一字,語言通俗而感情深摯,形象逼真,如目前。真是力敵千鈞!
詞人凝噎喉就“念去去”二句內心獨白。這里去聲“念”字用得特別好,讀去聲,作為領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轉,下啟“千里”以下而一氣流貫。“念”字后“去去”二字連用,則愈益顯示出激越聲情,讀時一字一頓,遂覺去路茫茫,道里修遠。“千里”以下,聲調和諧,景色如繪。既曰“煙波”,又曰“暮靄”,更曰“沉沉”,著色一層濃似一層;既曰“千里”,又曰“闊”,一程遠似一程。道盡了戀人分手時難舍別情。
上片正面話別,下片則宕開一筆,先作泛論,從個別說到一般。“多情自古傷離別”意謂傷離惜別,并不自他始,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一句,則極言時當冷落凄涼秋季,離情更甚于常時。“清秋節”一辭,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應,針線極為綿密;而冠以“更那堪”三個虛字,則加強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以景寓情更為明顯、深刻。
“今宵”三句蟬聯上句而來,是全篇之警策。成為柳永光耀詞史名句。這三句本是想象當晚旅途中況味,遙想不久之后一舟臨岸,詞人酒醒夢回,卻只見習習曉風吹拂蕭蕭疏柳,一彎殘月高掛楊柳梢頭。整個畫面充滿了凄清氣氛,客情之冷落,風景之清幽,離愁之綿邈,完全凝聚這畫面之中。這句景語似工筆小幀,無比清麗。清人劉熙載《藝概》中說:“詞有點,有染。柳耆卿《雨霖鈴》云:‘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上二句點出離別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點染之間,不得有他語相隔,隔則警句亦成死灰矣。”也就是說,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襯,中間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壞了意境完整性,形象統一性,而后面這兩個警句,也將失去光彩。
“此去經年”四句,改用情語。他們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總感到歡娛;可是別后非止一日,年復一年,縱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賞興致,只能徒增棖觸而已。“此去”二字,遙應上片“念去去”:“經年”二字,近應“今宵”,時間與思緒上均是環環相扣,步步推進。“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以問句歸納全詞,猶如奔馬收韁,有住而不住之勢;又如眾流歸海,有盡而未盡之致。
此詞之所以膾炙人口,是因為它藝術上頗具特色,成就甚高。早宋代,就有記載說,以此詞纏綿悱惻、深沉婉約,“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這種格調形成,有賴于意境營造。詞人善于把傳統情景交融手法運用到慢詞中,把離情別緒感受,通過具有畫面性境界表現出來,意與境會,構成一種詩意美境界,繪讀者以強烈藝術感染。全詞雖為直寫,但敘事清楚,寫景工致,以具體鮮明而又能觸動離愁自然風景畫面來渲染主題,狀難狀之景,達難達之情,而出之以自然。末尾二句畫龍點睛,為全詞生色,為膾炙人口千古名句。
創作背景
柳永因作詞忤仁宗,遂“失意無俚,流連坊曲”,為歌伶樂伎撰寫曲子詞。此詞當為柳永從汴京南下時與一位戀人的惜別之作。
詞牌說明
雨霖鈴,唐教坊曲,后用為詞牌。《樂章集》入“雙調”。《樂府雜錄》:“《雨霖鈴》,明皇自西蜀返,樂人張野狐所制。”《碧雞漫志》卷五引《明皇雜錄》及《楊妃外傳》云:“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彌旬,棧道中聞鈴聲。帝方悼念貴妃,采其聲為《雨霖鈴曲》以寄恨。時梨園弟子惟張野狐一人,善篳篥,因吹之,遂傳于世。”《漫志》又稱:“今雙調《雨淋鈴慢》,頗極哀怨,真本曲遺聲。”一百三字,前后片各五仄韻,例用入聲部韻。前片第二、五句是上一、下三,第八句是上一、下四句式,第一字宜用去聲。
格律對照
寒蟬凄切,
平平平仄。
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仄平平仄,仄仄平仄。
都門帳飲無緒,方留戀處,蘭舟催發。
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平仄。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說明:平,填平聲字;仄,填仄聲字;中,可平可仄;加粗體字為韻腳所在。
作者簡介
柳永,宋代詞人。字耆卿,原名三變,字景莊,崇安(今屬福建)人。景祐元年(1034年)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排行第七,世稱柳七或柳屯田。為人放蕩不羈,終身潦倒。善為樂章,長于慢詞。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與歌妓生活,尤長于抒寫羈旅行役之情。詞風婉約,詞作甚豐,是北宋第一個專力寫詞的詞人。創作慢詞獨多,發展了鋪敘手法,在詞史上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特別是對北宋慢詞的興盛和發展有重要作用。詞作流傳極廣,有“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之說。生平亦有詩作,惜傳世不多。有《樂章集》。
賞析2
在宋代不僅詞家眾多,且風格亦多樣。詞本以婉約風格為主,到北宋蘇軾才始創豪放一派。柳永是宋代婉約詞派的代表詞人,他繼承發展了突出男歡女愛,別恨離愁的婉約詞風,剪紅刻翠的“艷科”,旖旎溫柔的“情語”,成了柳詞的主題。《雨霖鈴》便是柳詞中最能體現這種風格的杰作。
關于《雨霖鈴》這首詞是作者離開汴京(當時為北宋首都),與情人話別之作。從上片的描寫,讀者可以這樣想象:一個深秋的傍晚,北宋京都汴梁(今河南開封)郊外,一個臨時搭起的帳篷內,一對男女飲酒話別。帳外,寒蟬凄慘地哀鳴,好像在為他倆傷別而哭泣。那不遠處的長亭,已經隱隱約約,可見天色將晚,一場大雨也剛剛停歇。天將晚,雨已停,河邊不時傳來艄公的喊聲:“快上船吧,要開船了!”兩人不得已徐徐站起,移步出帳外,萬般依戀之際,此刻可真的要分手了。你看他們雙手相擁,淚眼相看,竟然一句話也說不出。船開了,人去了,漸行漸遠。情人岸邊佇立,含著淚,舉著手,一直目送那蘭舟消失在無邊無際的暮靄里。
所以這就是發生在近一千年前的北宋詞人柳永與情人話別的場面,也就是《雨霖鈴》上片所寫的內容。首句“寒蟬凄切”,點明節令——深秋,“蟬”而“寒”,鳴音“凄切”,渲染了悲涼的環境氣氛,為下文傷別張本,也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調。“對長亭晚”,交代時間、地點,“驟雨”,描寫天氣。天下雨,正好停留;時將晚,停留時間有限,他們多么希望雨不停,天不晚啊!“都門帳飲”,可知寫京都之事,言別離之情。一桌好酒好菜,怎奈二情傷別,滿腹離愁,何來心思。實在是食之不香,飲而不暢,是謂“無緒”。乘船的“留戀”情人不忍別,撐船的眼看天將晚不得不割斷他們的情絲而“催發”,這種主觀意愿與客觀形勢之矛盾,使別情達到高潮。“執手”二句,生動細膩,描情繪意,絕妙無比。仿佛在舞臺上看到的那生旦主角,兩手相擁,兩肩上聳,訴無語,泣無聲,比千言萬語,嚎啕大哭,悲之更切。表面寫兩人分手之情狀,實際暗寫了他們極其復雜微妙的內心活動。柔情蜜意千千萬,唯在淚花閃爍間。“念去去”兩句,為近景遠景相連,虛景實景交融。煙波千里,楚天廣闊,茫茫天涯,何處是歸程?離愁別緒都幾許?風吹浪涌融暮靄。這不僅襯寫了別后悵然空虛的心情,同時也暗示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迷茫的前程。
賞析3
張祜詩以《雨霖鈴》為題,感其樂聲而取其寓意,暢抒其無限的今昔感喟。
“雨霖鈴夜卻歸秦,猶見張徽一曲新。”這兩句寫唐玄宗出奔后重新回到京城長安。他雖然已經歷了“雨霖鈴夜”那種顛沛流離而又凄苦傷心的日子,可是仍念念不忘自己的寵妃楊玉環,將途中創作的新曲《雨霖鈴》命樂工張徽吹奏。《雨霖鈴》曲原作于幸蜀途中,不久兩京收復,玄宗從蜀中歸來。一個“卻”字暗示了這一戲劇性的變化。“歸秦”冠以“雨霖鈴夜”,既深深地籠罩上一層悲涼的氣氛,也與下句的“一曲”緊密呼應。“猶見張徽一曲新”,也從《雨霖鈴》曲生發。當年梨園弟子數百人,獨善觱篥的樂工張徽從幸至蜀,歸來也唯他相隨。“一曲新”明指《雨霖鈴》,卻也含蓄地表達風流云散,往事如煙,哀樂相尋,歡歌已畢。《雨霖鈴》曲本是悼念楊貴妃之作,今聞之而覺“新”,通過聞歌感舊,把玄宗的凄涼況味生動地表現出來了。這與白居易《長恨歌》中的“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有異曲同工之妙。一個“新”字,是說雖歲月流逝,而恨卻“新”且長在。
從一二兩句可以看出三點:其一,玄宗重歸大內,猶自沉溺不省,其昏聵可知;其二,樂曲雖工,今非昔比,已無當年升平歡樂氣象;其三,人事更迭,“從官嬪御,皆非舊人”,太上皇也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三四兩句“長說上皇和淚教,月明南內更無人”,從不同側面補足以上幾層意思。詩人為玄宗發出了深沉的感嘆,說《雨霖鈴》曲是玄宗當初含著眼淚傳授給張徽的,而后來皇宮空空蕩蕩,連他自己也孤零零地過著凄涼寂寞的生活。張徽有感于玄宗垂淚授曲的深情,常常敘說這段動人的故事,當然也引起聽者的深切同情。但最后一句“月明南內更無人”,筆鋒陡轉,身居南內的玄宗沉浸在對楊貴妃的思念中,月明之夜,春晨秋夕,他都在苦苦地思念著,這是多么深沉執著的愛情。“南內”指興慶宮,在皇城東南,玄宗自蜀歸來后即移居此處。后因宦官李輔國專權,玄宗被迫遷到西內的甘露殿,舊日寵信的宦官高力士等也相繼被李輔國所逐。玄宗晚景凄涼,“月明”“無人”更添冷落凄清的氣氛。這兩句中,詩人委曲婉轉地詠嘆了玄宗的難言之痛,以及對楊貴妃的懷念之情。
全詩雖然只有短短四句,但詩人選取了具有典型意義的情節,真實而深刻地反映了歷史故實,并融入自己的同情與批判。這首詩不是尋常的愛情詩,也非一般的詠史詩,其中浸透了經歷大變亂后知識分子普遍的滄桑幻滅之感,或可看作是那個特定時期的心史實錄。
名家點評
南宋王灼《碧雞漫志》:《明皇雜錄》及《楊妃外傳》云:“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彌旬,棧道中聞鈴聲。帝方悼念貴妃,采其聲為《雨霖鈴》曲以寄恨。時梨園弟子惟張野狐一人善篳篥,因吹之,遂傳于世。”……張祜詩云:“雨淋鈴夜卻歸秦……”張徽,即張野狐也。或謂:祜詩言上皇出蜀時曲,與《明皇雜錄》《楊妃外傳》不同。祜意明皇入蜀時作此曲,至雨淋鈴夜卻又歸秦,猶是張野狐向來新曲,非異說也。
明代高棅、郭濬《增定評注唐詩正聲》:顧云:悲辛可痛。三字(按指“垂淚教”)真。
明代李攀龍、葉羲昂《唐詩直解》:“和淚教”三字,寫盡上皇腸斷處。
明代李攀龍、袁宏道《唐詩訓解》:南內無人,思妃之意彌切。此詩足占太上之落莫,非獨玄宗然也。
明代唐汝詢《唐詩解》:“垂淚教”三字寫得真。煞句見得上皇冷落。
清代錢良擇《唐音審體》:不言神傷,聲淚俱盡。
清代吳昌祺《刪訂唐詩解》:意在末句,即樂天“西宮南內”數語,意教者又教宮人也。
清代沈德潛《唐詩別裁》:情韻雙絕。
清代徐增《而庵說唐詩》:夫玄宗既為天子父,何至南內無人?肅宗不得辭其責。玄宗制此曲時,是悼妃子;在望京樓令張徽奏此曲時,其意不止悼妃子,于父子間有說不得處。張祜是詩得之矣。
清代鄒弢《精選評注五朝詩學津梁》:繁華如夢,往事消沉,未免有情不堪回首,讀之我亦欷歔。
清代王堯衢《古唐詩合解》:今居南內,乃至月明之夜,豈不遠殊于棧道鈴聲?而侍御更無舊人,使帝之悲愴流涕,是誰之責哉!詩意甚曲,有說不出處(末句下)。
清代宋顧樂《唐人萬首絕句選評》:此作情調,直追李益、劉禹錫諸人。
近代俞陛云《詩境淺說續編》:張祜此詩,音調凄婉欲絕。若玄宗見之,如聞落葉哀蟬之曲矣。
【柳永《雨霖鈴》翻譯及賞析】相關文章:
雨霖鈴柳永翻譯賞析07-22
柳永《雨霖鈴》翻譯及賞析05-22
雨霖鈴柳永翻譯賞析01-06
柳永《雨霖鈴》翻譯及賞析【優】07-05
雨霖鈴柳永原文翻譯及賞析10-02
《雨霖鈴》柳永翻譯09-27
柳永《雨霖鈴》翻譯08-29
雨霖鈴柳永翻譯10-01
柳永雨霖鈴的賞析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