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李商隱詩歌燈燭意象
燈燭成為李商隱詩頗為豐富的一個意象,也對李詩深情綿邈風格的形成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解讀李商隱詩歌燈燭意象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中國古典詩歌中,關于燈燭的描述有很多,《詩經小雅庭燎》云:“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這段充滿敬畏的吟唱可謂歌詠燈燭的濫觴。眾所周知,唐詩的興象和氣象有空前的表現,詩中燈燭所散發的光與熱不僅成為詩人歌詠的普遍對象,更是一種有豐富內涵的物象或意象。比如:
啜茗翻真偈,然燈繼夕陽。
(李嘉佑《同皇甫侍御題薦福寺一公房》)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韓翎《寒食》)
因為“物象,要在寫物;意象,重在達意”,燈燭在以上詩句中主要用以表達時空,是物象。我們再看下面的一些詩句:
紅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杜牧《秋夕》
殘燈無焰影幢幢,此夕聞君謫九江。
(元稹《聞樂天授江州司馬》)
這些唐詩中的燈燭重在傳達詩人內心的思想情感,是意象,但意蘊較為單薄。給“燈燭”以更多展現,并賦予更深幽、更豐厚內涵,而且與人的情感緊密融合的則是晚唐的李商隱。
據筆者統計在李商隱未編年的四十三首詩中有十四首寫到了“燈燭”,其中還不包括他有名的《無題二首》,燈燭在他的這些詩歌中出現的頻率達到了三分之一強,這一現象絕非偶然。在李商隱的這些詩中,燈燭有時孱弱無力,有時有超現實的力量,并將燈燭的這種兩面性擴展,于是“燈燭”將詩人內心世界的豐富情感具象化,有時極其幽深朦朧,有時極其邈遠深摯;有時極端美妙崇高,有時無比孤獨動蕩;有時是期待渴盼的鮮明路標,有時是滄桑亂離的目擊者。在此燈燭具有了豐富、超常的悲劇意味。正如袁行霈主編的文學史所說,“在中唐已經開始上升的愛情綺艷題材”,李商隱“在向心靈世界深入方面把詩歌的藝術表現力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時代的特點,李商隱個人的特殊遭遇及其善感到幾及杳渺幽深的氣質,恰好都是促使他在一定現實基礎上善于創造深婉精麗、富于感傷情調、充滿象征暗示色彩詩風的條件,而最能體現他這種詩風的就是他創造的一系列內涵豐富、意蘊深厚的意象,甚至由此帶來的意境,“燈燭”可以說是其中之一。
意象作為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的范疇,其形成和發展受中國哲學典型的直覺思維方式的影響,后有王弼等人進一步發揮,更重要的是劉勰等人的闡述,“意象”之說在詩學的領域立足。到了唐代,加之空前繁榮的詩歌創作,“意象”一詞實際上已成審美活動之本體性范疇。劉學鍇和余恕誠認為盛唐詩人對客觀事物的描寫多是陪襯或者是對情感忠實地加以體現,中唐以后,隨著社會的發展,因時代的不同,士大夫的心境也更為復雜多樣,傳統的方式被突破,“一些詩人的內心體驗往往比他們對于外物的感受,更為深入細膩”,所創造的意象是“以心象融合眼前或來源于記憶與想象而得的物象”,“主觀化的傾向是很突出的”,尤其到了晚唐“一些詩人的情思和心緒多指向細微和幽眇的一面”。由此看來,無論從時代特點還是個人才性來考察,李商隱詩歌中的意象不僅是先內而外,而是由幽深之心底而產生的意中之象,關乎情感的燈燭意象更是如此。我們將從以下四個方面具體分析李商隱燈燭意象是如何承載微妙至極、難以言傳的各種情感狀態的。
一、情意的理想感和境界感
人們對李商隱“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李商隱《無題二首》其一)的詩句可以說十分熟悉、喜愛,他一語道破了人人向往的如此靈通、如此美妙的情感境界。上聯將渴望和無奈通過極端的想象寫盡,抒發了無比強烈的情感;下聯進入形象的議論,雖有綿遠的理趣及情趣,是精警的概括,但“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才是“心有靈犀一點通”之立體畫面的生動展現,此詩句通過最能觸動抒情主人公心靈的意象對回憶場景加以描寫,將詩中的情趣乃至情意延伸。文學是形象的藝術,這種具體的展現和深入才是詩的核心。詩的開頭也出現了一些意象,如“星辰”“風”和“畫樓”等,也有渲染氣氛的作用,但更多的還是對時空狀態的傳達,對于“心有靈犀一點通”的美妙情感而言,“蠟燈”更是耐人尋味的意象。“蠟燈”首先展現的是夜深人靜的情境,而它的光澤、色彩更與“一點通”之“一點”暗合;“蠟燈”的看似朦朧卻通透、紅亮,尤其涵蓋了那種心心相印的全過程,或者可以說它正是“心有靈犀”之奇妙情感無以替代、合情合理的外化,當這種情感在現實生活中又出現了重重阻隔時,當時的“蠟燈”就成了“心有靈犀一點通”如此震撼人心之情感的深刻印記,而且在無法再次相見的情況下,這種印記就成為一種精神情感的寄托,昔日的愛情在此也因“蠟燈”意象產生了與朦朧感震驚感相融合的理想感和境界感,愛情的層面多了起來。末聯“嗟余聽鼓應官去,走馬蘭臺類轉蓬”從中所傳遞的無奈與憂傷也就顯得十分自然了。李商隱對抽象情感的表現可謂“神思方運,萬涂競萌,規矩虛位,刻鏤無形”,“蠟燈紅”在他這樣的詩里決不僅僅是渲染氣氛的景物,甚至就是愛情的眼睛。
二、情意的邈遠感和深摯感
在中國詩歌史上,李商隱與杜牧齊名,而對后世的影響卻超過了杜牧,很多人認為,原因之一也許正是他創造性地豐富了詩的抒情藝術,而這與他從多種角度表達感情的豐富性有關。就愛情而言,李商隱不僅寫出了別人沒有寫出的愛情之理想和境界,而且通過他敏感深刻的情思寫出了愛情給人帶來的更多感覺。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詩人一開始就寫了抒情主人公愛情的與人意相逆的遭遇及其心境:由于受到某種因素的阻隔,一對情感真摯之人相會本不容易,而眼前分離的痛苦尤其使人不堪忍受。首句“別”字,不是說當下那種普通的話別,而是指不得不接受的被迫分離。兩個“難”字,第一個指相會之不易,第二個更進一步,是痛苦難堪的意思。前人詩中曾有“別日何易會日難”(曹丕《燕歌行》),“別易會難得”(宋武帝《丁都護歌》)等句,重在強調重聚之難。李商隱從這里則深入一步,表達因為“相見時難”所以“別亦難”,一種難以割舍、痛苦得難以承受的豐富情感,重在寫不同于一般的“別”之苦。詩句中,第二個“難”字的出現,而且是意味不同的重復,給人情感上以輕重不同的擊打,造成了詩句及其所表達情感的綿延幽曲之勢,表現出豐富多層之狀,使相見無期的離別之痛因表達方式的起伏婉轉而顯得分外深沉和纏綿,這樣的纏綿情態,在“別易會難得”等詩句中是很難體會的。這位抒情主人公既已傷情如此,一旦面對暮春景物,更是悲懷不已,那種“東風無力”,百花凋零,春光即將逝去之景,而人力面對大自然如此強大、星轉斗移般的變化,只是無可奈何,而份情之人的境遇之不幸及心靈之創痛,如同眼前這隨著春天流逝而殘敗的花朵一樣,是人力對美的事物無法挽留,于是令人興起無窮的悵惘與惋惜以至悲嘆!愛情如花一樣的美好,而又如花凋之悲慘一樣讓人感覺無限唏噓,這正是愛情承接美妙后邈遠之感的開端,接下來的兩句更使這種邈遠深婉之感延續到不可再進的地步,同時因遠到盡頭而十分深摯。
“春蠶到死絲方盡”中的“絲”字與“思”諧音,全句是說,自己對于對方的思念,如同春蠶吐絲,到死方休。“蠟炬成灰淚始干”比喻自己為不能相聚而痛苦到足以消耗生命的地步,無盡無休,仿佛蠟淚直到蠟燭燒成了灰方始流盡一樣。即使深深眷戀,但是終其一生都將處于思念中;雖然前途無望,卻至死靡它,一輩子都要眷戀著;盡管痛苦會喪生,也情不自禁地忍受著。所以,在這兩句里,抒情主人公將失望的悲傷與痛苦充分立體化并擴大化,縱則纏綿無限、橫則熾熱無度,這些感情,好像在無窮地循環,難以求其端緒,如此的邈遠感、深摯感發端于開頭兩句背景式的交代,更形成于寄寓于“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中的兩個意象,一是“春蠶”二是“蠟炬”。“春蠶”句首先是人的眷戀感情之纏綿同春蠶吐絲綿綿不盡之間的聯想,又從蠶吐絲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因此發出了“到死絲方盡”的來自心底的聲音,使這一意象具有了豐富的意義。南朝樂府西曲歌《作蠶絲》“春蠶不應老(不應,這里是“不顧”的意思),晝夜常懷絲。何惜微軀盡,纏綿自有時”意蘊與《無題》的“春蠶”句相近,不過,這里的“春蠶”還有所不同,詩人是在料定“纏綿自有時”、前途大有希望的情況下,發出“何惜微軀盡”的感喟的。《無題》“春蠶”句則不然,就其表現追求精神而言,它表現的追求是非常無望而且不計希望之有無的,感情境界有差異,聯想也更為曲折幽深。盡管如此,《無題》“春蠶”句也才僅僅是接著開頭詩句初步形成了愛情的邈遠深邃之境界的一個開始,李商隱詩中的燈燭意象的情感意義在此是不斷延伸的,是一個由虛寫到實寫的緩慢過渡,因此,“蠟炬”句才真正進入了思念痛苦之綿邈深摯的現實狀態。以蠟燭的燃燒比喻痛苦的煎熬,在李商隱以前的南朝樂府中也不少見,如“思君如明燭,中宵空自煎”(王融《自君之出矣》)等,“蠟炬成灰淚始干”同樣是用蠟燭作比喻,卻不是單一地以蠟淚比擬痛苦,而“蠟炬”一詞本身就讓小小蠟燭給人以厚重感,正如劉勰所說“神居胸臆,而志氣統其關鍵;物沿耳目,而辭令管其樞機”,抒情主人公又進一步以“成灰”、“淚始干”反映痛苦的感情終生相隨之深摯程度,聯想比前人幽微復雜深刻得多,有強烈的縱深感,意象的底蘊極其豐富,說不出的真摯和熱烈,說不清的邈遠和深厚,形象地寫出了人人向往的愛情狀態。
李商隱下面的這首《無題》詩也有類似的抒寫:
颯颯東南細雨來,芙蓉塘外有輕雷。
金蟾嚙鎖燒香入,玉虎牽絲汲井回。
賈氏窺簾韓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
先以“東風”、“輕雷”等景入詩,“賈氏窺簾韓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耐人尋味的典故中,用飄忽的形象、暗示的手法、冷艷的場景把朦朧又具體、悠遠又厚重的情感外化,而“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則將這種感情的豐厚、熾烈推向極致,上句表面上寫絕望的悲哀,骨子里卻又透露著絕望掩蓋下相思如春花萌發、不可抑止的熾熱情懷,顯得朦朧而可感;下旬則將相思之情完全等同于燈燭自燃的灰燼,表面上是結果的展現,實際全是情感煎熬過程細致的抒寫。詩一開始將感情的深厚寫到極點,結尾“春花”這一意象又繼續延伸,而“一寸灰”這一源于光明美好卻又隱含著死亡的意象,將深厚和熾烈無限擴展,直到熔熾烈和真摯于一腔。另外,“風車雨馬不持去,蠟燭啼紅怨天曙”(《燕臺詩四首冬》,“水仙欲上鯉魚去,一夜芙蓉紅淚多”(《板橋曉別》)等許多詩句都描寫了燈燭意象,從燈燭到紅淚到灰燼,大明大暗、大喜大悲、大起大落,也只有這樣的意象才最終印證了纏綿悱惻、邈遠深摯的愛情,同時生發出無限的悲劇力量。這樣的抒情在中國古代詩歌史上可謂獨一無二,這也許正是李商隱愛情詩成為千古絕唱的原因之一。其實李商隱筆下的燈燭意象并不僅僅屬于愛情,正如他并不僅僅屬于愛情詩一樣,準確地說,他將燈燭意象與其他同樣精美的意象和諧地統一在他的詩中,較為形象地展現了抽象的人類情感。
三、情意的飄搖感和孤獨感
在李商隱的愛情詩中,表現情意的飄搖感和孤獨感所占比重較大。如《春雨》:
悵臥新春白袷衣,白門寥落意多違。紅樓隔雨相望冷,珠箔飄燈獨自歸。遠路應悲春皖晚,殘宵猶得夢依稀。玉緘札何由達?萬里云羅一雁飛。這是春天雨夜懷人之作,詩一開始就寫“悵臥新春”,一“悵”字成了詩的感情基調,接下來“白門寥落意多違”寫出了惆悵的原因,想見到意中之人卻無法實現,于是只剩下了“紅樓隔雨相望冷,珠箔飄燈獨自歸”,此句中出現了“紅樓”“雨”“珠箔”“飄燈”等眾多意象,這些意象共同之處就是有很鮮明的色感、光感,不同之點則是處于兩個極端,如“紅樓”和夜“雨”,一暖一冷,想昨日看今宵,寫出了抒情主人公時喜時悲的復雜心境;而“珠箔飄燈”則時明時暗,如難以相見之人,如無法言說之情,朦朦朧朧,恍恍惚惚,飄搖不定,無所寄托,進而延伸的就是似夢非夢、踽踽獨行的孤苦之意,“夢依稀”、“一雁飛”正是“珠箔飄燈”的`情感結局。再如“滯雨長安夜,殘燈獨客愁”(《滯雨》),“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月榭故香因雨發,風簾殘燭隔霜清”(《銀河吹笙》)等,其中“殘燈”“燭影”“殘燭”都是所在詩句的核心意象,“燭影”之深正是飄忽之急、孤獨之深,“殘燈”“殘燭”則正是孤獨之客無力、凄冷、寂寞心態的寫照。李商隱通過燈燭意象更多層面地展現朦朧孤獨情感的是《七月二十九日崇讓宅宴作》和《屏風》。
在《七月二十九日重讓宅宴作》中,詩人這樣寫道:“露如微霰下前池,風過回塘萬竹悲。浮世本來多聚散,紅蕖何事亦離披?悠揚歸夢唯燈見,落生涯獨酒知。豈到白頭長只爾?嵩陽松雪有心期。”劉學鍇、余恕誠選注的《李商隱詩選》中說,此詩是詩人別筵客散之后,感極而作。此時妻子王氏已卒,別宴既散,詩人獨對孤燈,“燈”在此詩中意蘊更為深厚,不僅襯托再現了詩人一生無人知的孤獨之情,而且“燈”就是他唯一的伴侶,孤燈一盞,苦酒一杯,“唯燈見”“獨酒知”,如此孤獨的內心世界,真是凄涼徹骨,悲慨無限,給孤獨感以可視性和可嘗之味,燈燭意象在此有了更深刻的人生含義。《屏風》中“六曲連環接翠帷,高樓半夜酒醒時。掩燈遮霧密如此,雨落月明兩不知”,這四句歷來讓人費解,“掩燈遮霧”半睡半醒中,詩人不知身在何處,更不覺屋外雨落和月明,“燈”與“霧”連用,朦朧之感突現,劉學鍇等人認為“未必更有深旨”,若深求寄托之意,會失去“詩趣”,有一定道理。但可以肯定的是,詩人通過“燈”和“霧”等意象寫出的此種境界,不同一般,詩人確實將心情的朦朧狀態具體到了極致,正如陸機所說“課虛無以責有,叩寂寞而求音”,難怪劉學鍇等說“已極近詞境”。
四、情意的滄桑感和深沉感
滄桑,滄海桑田,指世事變化很大或人所經歷的世事變化很大。作為情意,李商隱竭盡全力表現其美好和因此帶來的孤獨,如果僅僅寫到這里,就絕不是李商隱的個性和風格,李商隱不僅具備晚唐詩人思致細密幽深的特點,而且他由深而廣,在時間空間方面也極為開闊宏大,這恰恰是通過他一系列意蘊深厚的意象而實現的。燈燭作為其詩中獨特的意象,除了上面談到的一些情感狀態外,也充分展現了情意的滄桑感和深沉感。
“燭分歌扇淚,雨送酒船香”是李商隱《夜飲》詩的頷聯,此詩一開頭就說“卜夜”都是一副“衰鬢”模樣,而“開筵”又是在“異方”,已透出沉淪漂泊的悲涼意緒,只是較為表面化。頷聯則通過“燭”“扇”“淚”“雨”等一系列的意象正面描寫飲酒時的情景,這種描寫,用了意象“燭”“雨”“淚”“酒”等,它們所營造的朦朧幽冷氣氛觸及到了此時此刻抒情主人公幽深微妙的蕭索心緒,更值得關注的是詩人把“燭”和“雨”擬人化,分別用了動詞“分”和“送”。“燭”和“雨”這兩個意象本來就給人以強烈的視覺和觸覺的感受,尤其是“燭”還有分明的時間感,再給它加以動感,“燭”由明到暗到滅,是時間的流逝和空間的改變,而“歌”“淚”恰好為它所分割,于是世事尤其是與人關系密切的情意,是發展的變化的,今是昨非,猶如滄海桑田,給人無限的滄桑之感,為此與“江海三年客,乾坤百戰場”如此“意境宏大,感情沉郁,深得杜甫律詩韻味”的實寫才可以自然地銜接。另外“十年裁詩走馬成,冷灰殘燭動離情”是李商隱盛贊韓兩首詩其中一首的首聯,是追憶當年韓即席為詩相送的情景。此“離情”雖并非一己之情,可李商隱仍然取“冷灰殘燭”這樣的意象與之互為映襯,那是因為在他眼里,“灰”由熱變冷,“燭”由整變殘,與歡聚之后難舍難分之情所牽動的人世滄桑之感別無二致,他的燈燭意象一方面憑借其獨特的品質,形象地表現了心靈深處難以言說的情意,同時也因其情感的深沉而變得意蘊闊大。《楊本勝說于長安見小男阿袞》一詩寫了詩人的嬌兒由昔日歡樂嬉戲、備受憐愛落到喪母失學、寄人籬下的身世,以“語罷休邊角,青燈兩鬢絲”作結,寫絮語之后無比寂靜中,冷冷的青燈照著詩人的“兩鬢絲”,“青燈”意象所帶來強烈的時空感與它較為表象化的冷寂感相統一,傳遞出無法深說的凄涼,情感因此而變得無限深沉。
李商隱還通過燈燭意象暗示時間的流逝和空間的阻隔,為此他思念妻兒、思念情人或思念朋友等種種細微的情感無比深刻。如《正月崇讓宅》是李商隱重來岳父王茂元在洛陽的故居寫的一首詩。他自就婚王氏后,來往洛陽,多居崇讓宅。崇讓宅有過的繁華及使詩人感到無限溫馨的過去,因世事的變遷,尤其是妻子的亡故,如今只落得如此凄涼和寂寞,詩一開始進行實寫:“密鎖重關掩綠苔,廊深閣迥此徘徊”,中間兩聯寫了屋外的“風”、“月”、寒“露”和未開之“花”以及“蝠”“鼠”引起的“驚猜”,恍惚之感由此蔓延,于是“背燈獨共余香語,不覺猶歌《起夜來》”,出現了疑似妻子猶在的幻覺。“背燈”,掩燈(就寢),燈由亮而滅,此時此刻燈之“背”更成全了詩人的幻覺,而又是現實世界暗淡無光、人亡屋空、一切不復存在的象征。隨著時間的流逝,詩人曾經經歷過的空間情形也只能靠一“燈”之明滅,靠“不覺猶歌”來維系,燈燭意象在此容納了多大的時空,也就蘊藏了多么豐富深沉的情感。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這是李商隱膾炙人口的抒情小章《夜語寄北》中的詩句,在這首詩中,作者主要表達了對友人的懷念之情。“君問歸期未有期”,詩一開頭詩人就用回環往復的語言直指情感的糾結不解之關鍵,次句用一“漲”字將“巴山夜雨”之滂沱寫出,此雨既是阻隔詩人和友人見面的現實存在,卻又使情感如無邊無際的“秋池”之水一樣不斷上漲,情感表現得如此深重綿長;“何當共剪西窗燭”之“西窗燭”,孤燈獨影,既是思念之情不斷泛濫的真實寫照,加上“共剪”二字,則又成為沖破空間阻隔使情感實現的象征,而“何當”這一問使眼前的“西窗燭”又回到了現實凄涼孤獨的境地。如此翻來覆去,“西窗燭”這一意象已不是簡單的環境描寫,而是使空間在詩人的想象中無限擴大和變化的具體依托,背后則隱含著詩人對友人的思念情感起起落落,既傳遞著友情的真摯和深沉,更傳遞著人世間的滄桑和無奈。
燈燭以其光明、溫暖的外部特征,成為人們廣泛歌詠的對象;也以其充滿悲劇色彩的內蘊成為豐富情感的載體。李商隱詩中燈燭意象與他內心深處的情感可謂水乳交融,“情感與意象融合成一體,這種融合就是所謂‘心靈綜合’”。李商隱詩中的燈燭意象作為他多種情感的寄托,如此豐富、完善和深入,幾乎成為他“綜合情感”的縮影。
拓展:
一、人物簡介
李商隱(約813年~約858年),字義山,號玉谿生,懷州河內(今河南省沁陽市)人[1]。晚唐著名詩人,和杜牧合稱“小李杜”。
開成二年(837年),進士及第,起家秘書省校書郎,遷弘農縣尉,成為涇原節度使王茂元(岳父)幕僚。卷入“牛李黨爭”的政治旋渦,備受排擠,一生困頓不得志。大中末年,病逝于鄭州。
李商隱是晚唐乃至整個唐代,為數不多的刻意追求詩美的詩人。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頗高。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秾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但部分詩歌(以《錦瑟》為代表)過于隱晦迷離,難于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
二、文學成就
李商隱的詩歌流傳下來的約600首,其中以直接方式觸及時政題材的占了相當比重。李商隱的詠史詩有很高的成就。它們絕不是“發思古之幽情”的無病呻吟,也不同于前人那些托古以述懷的詩篇,而是著眼于借鑒歷史的經驗教訓來指陳政事、譏評時世加以補充發揮,使詠史成為政治詩的一種特殊形式。無題詩是李商隱獨具一格的創造。它們大多以男女愛情相思為題材,意境要眇,情思宛轉,辭藻精麗,聲調和美且能疏密相間,讀來令人回腸蕩氣。幼年的環境和所受的教育使李商隱的世界觀基本上屬于儒家體系,其人生態度是積極入世、渴望有所作為的。同時,他頗能獨立思考,很早便對“學道必求古,為文必有師法”的說教不以為然,甚至萌生出“孔氏于道德仁義外有何物”這樣大膽的想法。在詩歌創作上,他起初醉心于李賀奇崛幽峭的風格和南朝輕倩流麗的詩體,曾仿照它們寫了許多歌唱愛情的詩篇,如《燕臺》《河陽》《河內》等。待屢次下第和被人譖毀的遭際向他顯示了人生道路的崎嶇不平,他的詩便開始表現出憤懣不平之氣和對社會的某些批判。大和末,甘露之變以血淋淋的現實打開他的眼界,使他在思想上和創作上都大進一步。這時他寫的《有感二首》《重有感》等詩,批判腐朽政治已相當深刻有力。
【解讀李商隱詩歌燈燭意象】相關文章:
李商隱詩歌意象的類型特征11-27
李商隱及其詩歌解讀08-09
劉長卿詩歌中的舟船意象解讀03-17
李商隱詩中蠟燭意象11-09
李商隱詩中的蠟燭意象08-31
意象的詩歌12-26
解讀李商隱散文11-16
李商隱詩歌解讀:代贈二首09-23
李商隱愛情詩的意象特征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