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李商隱《馬嵬》略說

時間:2024-12-04 22:54:41 李商隱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李商隱《馬嵬》略說

  李商隱的《馬嵬》主要寫的是什么呢?全詩寄托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吳喬《圍爐詩話》言:“古人詠史但敘事而不出己意,則史也,非詩也;出己意、發(fā)議論而斧鑿錚錚,又落宋人之病……用意隱然,最為得體。”李商隱《馬嵬》之妙:一是詠史敘事,李楊情感悲劇情節(jié)初具輪廓,二是別出已意的責李憫楊情感傾向,三是運用倒敘與對比等手法,使情事脈絡清晰、主題突出而用意隱然。全詩為:

  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聞虎旅傳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一、初具輪廓的史事情節(jié)

  全詩幾乎包含了楊妃專寵后宮、李楊情深、馬嵬埋玉、方士覓魂等李楊情感悲劇的主要情節(jié)。詩前6句概括了白居易千字長詩《長恨歌》的主要內容。其中最重要的史事有:

  六軍同駐馬:天寶十四載(755)冬,安祿山起兵范陽,叛軍半年之間,先后陷陳留、滎陽、洛陽、潼關,直逼長安。《舊唐書・玄宗紀》載:明皇率少數(shù)寵幸于次年6月12日“凌晨,自延秋門出,微雨沾濕,扈從惟宰相楊國忠……親王、妃主、后孫已下多從之不及”。又史載:“丙申,至馬嵬驛,將士饑疲,皆憤怒,陳玄禮以禍由楊國忠,欲誅之。……會吐蕃使者20余人遮國忠馬,訴以無食,國忠未及對,軍士呼曰:‘國忠與胡虜謀反!’或射之,中鞍。國忠走至西門內,軍士追殺之。……上杖屨出驛門,慰勞軍士,令收隊,軍士不應。上使高力士問之,玄禮對曰:‘國忠謀反,貴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上乃命力士引貴妃于佛堂,縊殺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218)

  七夕笑牽牛:馬嵬兵變中明皇無可奈何地令楊妃自縊佛堂,此后經(jīng)年楊妃競“魂魄不曾來入夢”,因托道士尋找芳魂。在海上仙山,楊妃將“金釵鈿合,各析其半”托道士轉致明皇,曰“為我謝太上皇,謹獻是物,尋舊好也”。后更與道士曰:“‘昔天寶十載,侍輦避暑于驪山宮。秋七月,牽牛織女相見之夕……時夜殆半,休侍衛(wèi)于東西廂,獨侍上。上憑肩而立,因仰天感牛女事,密相誓心,愿世世為夫婦。言畢,執(zhí)手各嗚咽,此獨君王知之耳。’因自悲曰:‘由此一念,又不得居此,復墜下界,且結后緣。或為天,或為人,決再相見,好合如舊。’因言:‘太上皇亦不久于人間,幸惟自安,無自苦耳。’使者還奏太上皇,皇心震悼。”(陳鴻《長恨歌傳》)《長恨歌》曰:“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當年七夕李楊曾笑牛郎織女一年僅能聚會一次,比不得他們能天天相伴。

  二、別出深意的情感傾向

  此前后的馬嵬題材詩歌多責備楊而稱頌李,如杜甫、劉禹錫等詩人,常把安亂之禍水潑在楊妃身上,進而首肯明皇割愛正法。杜甫《北征》曰:“不聞夏殷衰,中自誅褒妲。周漢獲再興,宣光果明哲”,意謂周幽王寵褒姒,殷紂王寵妲己,都招致亡國之禍。他們與明皇寵幸楊妃引起安史之亂相似。但馬嵬兵變時明皇能當機立斷賜死楊妃,使軍心平服,因之尚值得稱道。劉禹錫《馬嵬行》曰:“綠野扶風道,黃塵馬嵬驛……軍家誅佞幸,天子舍妖姬”,劉稱楊妃為“佞幸”“妖姬”,責楊貶楊之意突出。“中自誅褒妲”、“天子舍妖姬”等,所持的都是女人禍國的論調。鄭畋《馬嵬坡》“玄宗回馬楊妃死,云雨難忘日月新,終是圣明天子事,景陽宮井又何人”,言明皇在關鍵時刻割舍楊妃,故保住了社稷江山,比起只要美人不要江山的陳后主來,還算得上圣明天子。還是在首肯明皇大義割愛,只是將荒淫的陳后主與之相提并論,諷意含而不露罷了。

  李商隱詠史詩向來以諷刺深婉著稱,其李楊題材詩歌共7首。如《華清宮二首》“華清恩幸古無倫,猶恐娥眉不勝人。未免被他褒女笑,只教天子暫蒙塵”;“朝元閣迥羽衣新,首按昭陽第一人。當日不來高處舞,可能天下有胡塵”?前首言明皇寵幸楊妃古無倫比,甚至比當年周幽王為博褒姒一笑而烽火戲諸侯還有過之無不及,情感傾向固在責李。后首言楊妃當日不來驪宮高處舞,就不會有漁陽鼙鼓、天下胡塵。從“高處舞”、“有胡塵”的因果關系看,便不無歸咎楊妃之意。而這首《馬嵬》情感取向則是憫楊責李:楊妃仙逝后在海外九州尚思念著明皇,設想著已作太上皇的明皇老邁、孤獨與寂寞的處境,特別是惦記著“世世為夫婦”的密誓,自遭不幸而復憂對方,此一令人憐憫也:與“七夕笑牽牛”相反襯的“六軍同駐馬”,西逃途中,軍士嘩變,美麗的生命頓然消逝于馬嵬佛堂,此二令人憐憫也;作為四紀天子的寵妃,竟不能像莫愁那樣與丈夫盧氏生兒育女長相廝守,而須以自己無辜的生命換取天子與大局的一時安定,此三令人憐憫也。三層憫楊意,歸結于后半首的責李:關鍵時刻明皇愛江山不愛美人!以美人換江山,密誓是假的,情感是虛偽的。而倉促之間令楊妃自縊,手段的冷酷,情景的悲傷,莫不可嘆可憫。詠史詩追求別出新意,此詩處處憫楊,細思之則處處在責李,主題深刻,非同凡響。清人沿著李商隱憫楊責李的主題不斷翻新:崔光斗《詠馬嵬》“殉身尚帶同心結,九死猶余未了情”;趙翼《詠明妃楊妃……》“馬嵬一死追兵緩,妾為君王拒賊多”;商璜《馬嵬》“三郎底事太郎當,埋玉傷心傍佛堂。莫謂紅顏真誤國,曾將一死報君王”;袁枚《再題馬嵬》“到底君王負舊盟,江山情重美人輕。玉環(huán)領略夫妻味,從此人間不再生”,等等。前兩詩從旁觀者與當事者的角度憫楊,為楊妃之死憤然不平。后兩詩直責君王之“太郎當”、“負舊盟”,是一個昏庸之君與負心之君。

  三、倒敘與對比手法

  全詩圍繞一個中心:馬嵬埋玉與七夕密誓。用倒敘手法,首寫明皇聞方士稟報而震悼不已,次寫作為虎旅雞人之衛(wèi)士并未保證君王妃子的安全,再寫馬嵬喋血與當年密誓,最后是詩人對妃子命斷馬嵬的同情與嘆惋。先果后因,諷意自在其中。詩譯成白話大意是:唐明皇聽尋仙歸來的方士說,太真妃在仙山還記著天寶十載七夕“世世為夫婦”的密誓后,“十分震悼”。但震悼有什么用呢?故詩用“徒聞”。現(xiàn)實情景是:世世做夫婦之密約,來生不知道,今生他們的夫婦情分已經(jīng)結束了。明皇在此后的逃蜀途中,夜晚只聽到隨行的羽林軍敲打梆子報時的聲音,卻聽不到宮內管時的雞人報曉。與“徒聞”對應,此處著以“空聞”。原來保衛(wèi)明皇與楊妃安全的羽林軍,不是在保衛(wèi)帝妃的安全,而是在發(fā)動兵變。回溯西逃至馬嵬時,六軍不發(fā),被迫賜楊妃自縊,再回溯五年前七夕的帝妃密約,當時帝妃都替一年只能相守短暫一宵的牛女惋惜,為自己慶幸。結果是當年笑話牽牛織女者,如今反被人笑話。因之詩人反問道:為什么當了四十多年太平天子的唐明皇,關鍵時刻竟然不能保住他的愛妃,只能無奈且無情賜其自盡呢?為什么楊妃的命運連比普通的農(nóng)家夫婦都不如、比洛陽十三織綺的盧家莫愁都不如呢?

  全詩通過多層對比寄以憫楊責李意。首聯(lián),被明皇無情賜死后的楊妃,在仙境仍牽掛著明皇,仍深情記著曾經(jīng)的密誓,此妃之有情與帝之無情的對比。頷聯(lián)選取“傳宵柝”與“報曉籌”代表動亂逃難與太平安樂的典型環(huán)境作對比:現(xiàn)在人馬西逃,天子蒙塵,供給不及,單調的報時梆子聲,哪里比得上宮里安然高臥、雞人報曉的安寧呢。頸聯(lián)楊妃此日駐馬死與李楊當年笑牽牛對比,讓慘酷的事實來驗證當年密誓的真假。一位多情多才的活美人,傾刻間變成了一具冰冷的將與塵土為伴的僵尸,明皇的無奈、無情、虛偽、殘酷,莫此為甚。尾聯(lián)帝妃情分與普通夫妻對比:四紀天子難保寵妃,普通家庭的盧氏莫愁夫妻卻能和和美美長相廝守,惋惜楊妃死于非命之情溢于言表。此外次句“他生未卜此生休”,他生與此生構成句中對比。通過對比,憫楊之情無處不顯,而責李之意“用意隱然”。通過上面分析可知,此詩內涵豐富、主題深刻、手法獨到與詩意含蓄多諷,確是自唐以降馬嵬題材詠史詩歌中的精品。

【李商隱《馬嵬》略說】相關文章:

《馬嵬》李商隱07-31

李商隱《馬嵬》譯文08-12

讀李商隱《馬嵬》作文09-14

李商隱《馬嵬》譯文及賞析08-15

關于《馬嵬》李商隱唐詩鑒賞09-29

李商隱《馬嵬》原文翻譯鑒賞11-10

李商隱詠史詩《馬嵬》賞析06-20

《馬嵬 其二》李商隱原文及賞析09-30

李商隱的《馬嵬其二》教學設計09-21

李商隱《馬嵬》全詩翻譯與賞析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