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離騷讀后感范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你想知道讀后感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離騷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很久以前就想讀讀《離騷》,但每次拿起它來看了幾句后,就挺不住了,實在靜不下心來攻這個艱深晦澀語句里所蘊藏的楚文化堡壘。可梁啟超先生偏偏又說:“吾以為凡為中國人者,須獲有欣賞楚辭之能力,乃為不虛生此國。”而《離騷》是楚辭的代表作品,也就是說,要讀楚辭就先讀《離騷》一定沒有錯。所以,這個月以來,我放下了許多的所愛,一點點地咬它,總算將其讀完了。接下來,我還想咬著不放,梳理閱讀的感受和體會。
關于《離騷》的題意,長期以來,眾說紛紜。最被接受的說法主要有二種,一種是以史學家司馬遷為代表提出的:離別的憂愁;一種是史學家班固提出的:遭遇憂愁。這二位史學大家對“騷”字的理解是一致的,都解釋為“憂愁”。他們的區別在“離”字上,古漢語中,“離”可理解為“分開”或是“告別”,同時,它通“罹”,即“遭遇”的意思。二位大家的說法都無可挑剔,一直以來被廣泛接受。但是,同樣的東西,不同時代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如果要結合現在的時代特點,我更愿意將其理解為“離別時的牢騷”。
屈原一生遠大的政治抱負和理想,終究得不到實現,反而被排擠得無處容身,最后不得不離開。《離騷》正是他對“離開”的一次情感的巨大宣泄。在形式上,跟我們現代人在單位得不到重用或是碰到其它一些自己看不順眼的事情,一氣之下走人去另謀高就時,禁不住要說幾句話來發泄積怨是一樣的。但從發泄的層次和境界來說,《離騷》是對自己追求政治理想所受到的排擠和打擊的控訴,是對昏君統治下腐朽政治的批判。堪稱千古第一牢騷,其特別之處在于:
首先:全文結構宏偉,布局嚴密;想象夸張,氣勢磅礴;所述場景云纏霧繞,光怪陸離。不愧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起源。
其次:通過修身與隨俗、忠君與怨君、戀國與去國這三組心理矛盾的刻畫,淋漓盡致地展現了詩人的憂患意識、斗爭意識和人格完善意識。
最后:在全詩的表達過程中,展示了一個愛國的、偉大的光輝形象。
痛發牢騷是“離去”時的一種心里表現之一,在離別時還要說那么多話,恰恰說明了內心的不舍和行動上的無奈。要是心真的死了,按我們現在的思路:走就走唄,還懶得去說呢!
應該說,發牢騷是歷史以來人們“離去”時最常見的心里表現形態之一。因為,人總是有情感的,在內心不舍與行動無奈的夾擊下,用言語來泄憤再正常不過了。
事實上,離別時的心里表現形態還有很多:超然若素型、悠雅浪漫型、后會無期型,等等。超然若素型的例子,如張子房,待劉邦做了大漢公司的董事長以后,不計個人得失,如一粒塵埃歸于山林。悠雅浪漫型的如徐志摩的詩: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后會無期型的例子,時下多得很,在親朋好友中發生,在合作伙伴中發生;不時地發生在公事中,不時地發生在私事里。究其根本原因,大都是為了個人利益,一拍二散,老死不相往來。
從醫學的角度上講,發發牢騷也許有益身心健康。但除此之外,要說有多大的作用還真是說不準。想跟屈原一樣,發頓牢騷成為千古名篇,對常人而言,那是難于上太空。所以,需要注意的是:自己的牢騷雖然成不了千古名篇,但要警防讓其成為流俗瘋語。
每有同事辭職,不管什么原因,大家跑到酒店喝一頓,一為送行,二為聚話。本是件好事!可是,次數多了,不免覺得是老調重彈。大家在充分發揮想象的前提下,毫無根據地大贊特贊他處的風景。無情地打壓自己“家園”的同時,有意無意地暴出一串串酒后之言,事后想起來都覺得好笑。不過有一點還好,等第二天清醒過來,誰也不去當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