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如夢令》賞析

時間:2022-10-12 16:20:34 李清照 我要投稿

《如夢令》賞析

  李清照出生于書香門第,早期生活優裕,其父李格非藏書甚富,她小時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打下文學基礎。出嫁后與丈夫趙明誠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如夢令》賞析,歡迎大家分享。

  《如夢令》賞析 篇1

  《如夢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參考注釋:

  ①雨疏風驟:雨點稀疏,晚風急猛。

  ②濃睡不消殘酒:雖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濃睡,酣睡。

  ③卷簾人:有學者認為此指侍女。

  ④綠肥紅瘦:指綠葉繁茂,紅花凋零。

  賞析:

  這首小令是李清照的奠定“才女”地位之作,轟動朝野。傳聞就是這首詞,使得趙明誠日夜作相思之夢,充分說明了這首小令在當時引起的轟動。又說此詞是化用韓偓《懶起》詩意。韓詩曰:“昨夜三更雨,臨明一陣寒。海棠花在否?側臥卷簾看。”但李清照的小令較原詩更勝一籌,入木三分地刻畫了少女的傷春心境。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這兩句寫昨夜的風很急,還淅淅瀝瀝的下起小雨;晚上又飲了一些酒,睡的很沉,直到早上醒來酒意還沒有完全退去。一開始就將整首詞的時間、環境勾勒得十分清楚。“雨疏風驟”十分恰當的寫出了暮春的特點,風吹的緊而雨卻是疏落,四個字即使人能夠感受到暮春的氣息。“濃睡不消殘酒”則寫出了人物現在的狀態,剛剛醒來略略還帶些酒意,一副慵懶的模樣,這種狀態下最容易想起昨夜的雨疏風驟,隱隱心底還藏著些許心事,這樣就順理成章地引出下文。上下兩句前者寫室外,后者寫室內,轉折的巧妙恰當,靈動自然。

  經歷了一場風吹雨打,主人公心中十分想知道園中的海棠是否花瓣零落,令人不忍面對,因此急急地向“卷簾人”詢問。一個“試”字,寫出了人物心中的擔憂,她不愿意春天就這么快的過去。“試”字將不忍問卻又忍不住想知道的矛盾心理刻畫的淋漓盡致。孰料,“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這讓她出乎意料,雖然她內心渴望海棠依舊,但自己也明白風雨之后必是花事凋零,所以“卷簾人”的回答給了她意外的驚喜。“海棠依舊”從后面應和了前面“問”的內容,這種手法使得其詞更加耐讀。“卻”字同時寫出了主人公原有的心思和聽到回答后的意外之情,還隱隱道出了“卷簾人”不了解主人公的心思和回答時的漫不經心,這兩者之間形成了一個微妙的對比,主人公的細膩委婉與“卷簾人”粗疏淡漠之間的對比。詞至此,又疊進一層,意境又開一界。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主人公畢竟還是知道這是暮春時節,況且昨夜又是一夜風雨,海棠花斷然是不會依舊了,因此她連用兩個“知否”來糾正“卷簾人”的答復,口語的語氣使得這兩個“知否”讓人讀來頗覺清新。“應是綠肥紅瘦”一句寫出了當前的情形。這句是最為世人稱道的一句,它十分的新穎別致、生動傳神,看似信手拈來,卻是功力獨到。她用“綠”字代指滿枝的綠葉,用“紅”代指枝頭的花朵,“肥”替換了“多”,“瘦”替換了“少”,寫出了一個全新的意境。無怪乎多為歷代詞論者贊譽,如《草堂詩余別錄》中曰“結句尤為委曲工整,含蓄無窮意焉”。而更深一層,“紅”又不單指花朵,還隱指了春天萬紫千紅的景象與色彩,隱指了春天眾多無比美好的事物,隱指了在春天里的喜悅心情。這樣“紅瘦”一詞就逼真地寫出了人物地傷春情思。不需直言,不假雕飾,卻更令人心動,這是李清照的詞作給讀者的一個典型感受。

  作為李清照的成名之作之一,這首小令寫法別致。它曲折委婉,意境層層疊進,雖只六句,卻幾度轉承,時時宕開一筆。同為傷春之作,作者并沒有像其他詩篇一樣直接寫如何百花凋零、如何悲傷惆悵,而是通過聽覺、視覺等側面營造暮春時節的氛圍,從客觀現實逐漸轉入主觀感受,從而能夠更加強烈的引起讀者的共鳴。

  其次,作者通過主人公與“卷簾人”的對話來展開全文。這種寫法,不僅是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在腦海里形成一副完整的畫面,增添了真切感,而且行文上也顯得緊湊而有內容。同時還將人物的心境通過話語表現出來,更顯得真實可信。此外作者在對話中稍加點綴,如“試”、“卻”等字,將人物情感的轉折細膩地刻畫出來,對比著描寫了兩個人物的情感心思。

  再者,成功地運用代指手法。以“綠”“紅”代指葉和花,以“肥”“瘦”代指多少,在語言上更顯凝練,言前人所未言。前已詳述,此處即不重復了。

  接下去三、四兩句所寫,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盡管飲酒致醉一夜濃睡,但清曉酒醒后所關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園中海棠。詞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驟風疏雨的揉損,窗外定是殘紅狼藉,落花滿眼,卻又不忍親見,于是試著向正在卷簾的侍女問個究竟。一個“試”字,將詞人關心花事卻又害怕聽到花落的消息、不忍親見落花卻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達得貼切入微,曲折有致。相比之下,周邦彥《少年游》:“一夕東風,海棠花謝,樓上卷簾看。”便顯得粗俗不堪,味同嚼蠟了。“試問”的結果如何呢?——“卻道海棠依舊。”侍女的回答卻讓詞人感到非常意外。本來以為經過一夜風雨,海棠花一定凋謝得不成樣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簾,看了看外面之后,卻漫不經心地答道:海棠花還是那樣。一個“卻”字,既表明侍女對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無覺察,對窗外發生的變化無動于衷,也表明詞人聽到答話后感到疑惑不解。是啊,“雨疏風驟”之后,“海棠”怎會“依舊”呢?這就非常自然地帶出了結尾兩句。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既是對侍女的反詰,也象是自言自語:這個粗心的丫頭,你知道不知道,園中的海棠應該是綠葉繁茂、紅花稀少才是!“應是”,表明詞人對窗外景象的推測與判斷,口吻極當。因為她畢竟尚未親眼目睹,所以說話時要留有余地。同時,這一詞語中也暗含著“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雖好,風雨無情,它是不可能長開不謝的。一語之中,含有不盡的無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謂語淺意深。而這一層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簾人”所不能體察也無須更多理會的,她畢竟不能象她的女主人那樣感情細膩,那樣對自然和人生有著更深的感悟。這也許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末了的“綠肥紅瘦”一語,更是全詞的精絕之筆,歷來為世人所稱道。“綠”代替葉,“紅”代替花,是兩種顏色的對比;“肥”形容雨后的葉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謝稀少,是兩種狀態的對比。本來平平常常的四個字,經詞人的搭配組合,竟顯得如此色彩鮮明、形象生動,這實在是語言運用上的一個創造。由這四個字生發聯想,那“紅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漸漸消逝,而“綠肥”象征著綠葉成蔭的盛夏的即將來臨嗎?這種極富概括性的語言,又實在令人嘆為觀止。胡仔《苕溪漁隱叢話》稱:“此語甚新。”《草堂詩余別錄》評:“結句尤為委曲精工,含蓄無窮意焉。”看來皆非虛譽。

  這首小詞,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卻寫得曲折委婉,極有層次。詞人因惜花而痛飲,因情知花謝卻又抱一絲僥幸心理而“試問”,因不相信“卷簾人”的回答而再次反問,如此層層轉折,步步深入,將惜花之情表達得搖曳多姿。《蓼園詞選》云:“短幅中藏無數曲折,自是圣于詞者。”可謂的評。

  《如夢令》賞析 篇2

  如夢令

  宋·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注釋

  ①溪亭:臨水的亭臺。

  ②沈:同沉。

  ③爭:同怎。

  譯文

  還時常記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深深地沉醉,而忘記歸路。

  一直玩到興盡,回舟返途,卻迷途進入藕花的深處。

  大家爭著劃呀,船兒搶著渡,驚起了滿灘的鷗鷺。

  賞析

  這是一首憶昔詞。寥寥數語,似乎是隨意而出,卻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開頭兩句,寫沉醉興奮之情。接著寫興盡歸家,又誤入荷塘深處,別有天地,更令人流連。最后一句,純潔天真,言盡而意不盡。

  現存李清照《如夢令》詞有兩首,都是記游賞之作,都寫了酒醉、花美,清新別致。這首《 如夢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達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優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給人以足夠的美的享受。

  常記兩句起筆平淡,自然和諧,把讀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創造的詞境 。常記明確表示追述,地點在溪亭 ,時間是日暮 ,作者飲宴以后 ,已經醉得連回去的路徑都辨識不出了。 沉醉二字卻露了作者心底的歡愉 ,不知歸路也曲折傳出作者留連忘返的情致,看起來,這是一次給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賞。果然,接寫的興盡兩句,就把這種意興遞進了一層,興盡方才回舟,那末,興未盡呢?恰恰表明興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誤入一句,行文流暢自然,毫無斧鑿痕跡,同前面的不知歸路相呼應,顯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態。

  盛放的荷花叢中正有一葉扁舟搖蕩舟上是游興未盡的少年才女,這樣的美景,一下子躍然低上,呼之欲出。

  一連兩個爭渡 ,表達了主人公急于從迷途中找尋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 爭渡,所以又驚起一灘鷗鷺,把停棲在洲渚上的水鳥都嚇飛了。至此,詞嘎然而止,言盡而意未盡,耐人尋味。

  這首小令用詞簡練,只選取了幾個片斷,把移動著的風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寫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時的好心情,讓人不由想隨她一道荷叢蕩舟,沉醉不歸。正所謂少年情懷自是得 ,這首詩不事雕琢,富有一種自然之美。

  《如夢令》賞析 篇3

  原文

  如夢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賞析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詞作之一。詞中充分體現出作者對大自然、對春天的熱愛。這是一首小令,內容也很簡單。它寫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經歷了一場風吹雨打,詞人預感到庭園中的花木必然是綠葉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簾人”詢問室外的變化,粗心的“卷簾人”卻答之以“海棠依舊”。對此,詞人禁不住連用兩個“知否”與一個“應是”來糾正其觀察的粗疏與回答的錯誤。“綠肥紅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對春天將逝的惋惜之情。

  詞的寫法別致,側重于從聽覺方面來塑造形象并構成意境。作者不是平鋪直敘地去描寫百花凋殘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從“昨夜”寫起,通過“雨疏風驟”,從聽覺上展開聯想,然后轉化為視覺形象:“綠肥紅瘦”。值得指出的是,這“綠肥紅瘦”四字只不過是作者內心虛擬想象之詞,它還有一個向客觀現實轉化的過程。正因為這首詞有一個從聽覺到視覺,有一個從內心到客觀現實的轉化過程,所以才能給讀者留下廣闊的想象空間,便于進行藝術的再創造。這首詞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這里。

  其次,通過問答進行感情上的對比烘托。這種寫法,不僅語言精煉生動,結構也由此顯得分外緊湊,使讀者有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的真切感。人物的身份、性格、教養以及感情上的細微差別也都歷歷在目,詞也由此而顯得生動活潑。“卻道”一句,寫出了“卷簾人”觀察上的粗疏與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襯托出作者體察的細膩與情思的深婉。沒有這種細膩的體察與深婉的情思,是不可能寫出好作品來的。

  再次,成功地使用擬人化的手法。詞中把本來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來用以形容綠葉的繁茂與紅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漸消失。這一句不論是在語言的提煉上還是在修辭手法的使用上都是極富創造性的。

  前面說過,這首詞很短,總共不過三十三字,但它卻能通過生活中一個極其普通的細節,反映作者豐富的內心世界,用語平白淺近,意境含蓄深厚,具有“弦外音,味外味”。黃了翁在《蓼園詞選》中說:“一問極有情,答以‘依舊’,答得極淡,跌出‘知否’二句來。而‘綠肥紅瘦’無限凄婉,卻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無數曲折,自是圣于詞者。”這段評語有助于我們對這首詞的理解。

  《如夢令》賞析 篇4

  如夢令·春景

  宋代:秦觀

  鶯嘴啄花紅溜,燕尾點波綠皺。

  指冷玉笙寒,吹徹小梅春透。

  依舊,依舊,人與綠楊俱瘦。

  譯文

  黃鶯用嘴銜過的花更加紅潤,燕子用尾點掃的水波泛起綠色的漣漪。天寒手冷,玉笙冰涼,但吹笙的人卻亢奮地吹起《小梅花》曲子,聲音宏亮悠揚,響徹天空,聽者都感到激越、雄渾,春意盎然。人們都說,照這樣吹,這樣吹吠下去,一定會讓人和綠楊都會變得瀟灑清秀。

  注釋

  玉笙:珍貴的管樂器。

  《小梅》:樂曲名。唐《大角曲》里有《大梅花》、《小梅花》等曲。

  鑒賞

  這首詞諸本題作“春景”。乃因傷春而作懷人之思。

  首二句直筆寫春。鶯歌燕舞,花紅水綠,旨在突出自然春光之美好。三、四句卻轉作悲苦語。化用李璟《山花子》“小樓吹徹玉笙寒”句。春光明媚,本應產生舒適歡暢之感受,而女主人公何以有這般與外界景物格格不入的憂傷情緒?“依舊,依舊,人與綠楊俱瘦。””是為點題之筆。柳絮楊花,標志著春色漸老,春光即逝。同時也是作為別情相思的藝術載體。飛絮蒙蒙,是那一段剪不斷理還亂的念人之情。因為有那刻骨深情的相思,所以憂思約帶、腰肢瘦損。“人與綠楊俱瘦。”以生動的形象表達感情,而“為伊消得人憔悴”的含意自在其中。直讓人想象到一幅花落絮飛,佳人對花興嘆、憐花自憐的圖畫。

  詞人之心,或欲借春光盛衰之過程展示流轉在節序交替中的傷春念遠之情。詞從愉快之景象敘起,乃欲反襯其心境之愈為悲苦。然而詞人為了限度地達到反襯的效果,甚而不惜極盡雕琢氣力狀物寫景,終不免落于攻琢之痕。“溜”字本寫花紅之鮮艷欲滴,“皺”則欲狀摹水波漾漪之態,亦不可謂不巧矣!然味之終覺神韻欠焉!究其原委,就在于它顯得雕琢、吃力。正如其“天連芳草”句,如換“連”為“粘”,則失于穿鑿矣!故《吹劍錄》謂“鶯嘴”二句:“詠物形似,而少生動,與‘紅杏枝頭’費如許氣力。”可謂一語中的。其實,很多詞評家們都恰切地指出了這一點:《草堂詩余》批曰:“琢句奇峭。”《弇州山人詞評》評曰“險麗。”《古今詞話詞品》亦云:“的是險麗矣,覺斧痕猶在。”如此雕煉奇峭,有《粹編》本要以為此詞乃黃庭堅所作,實在也是事出有因。

  鑒賞二

  “詩緣情”,貴其感發之力量,“詞之為體,要眇宜修”,尤重其內在之情味意境。而由于詩、詞體裁的限制,其用字造句,又特別講究錘煉洗凈。但是這種錘煉不是刻意地雕章琢句。其用心盡管良苦而出之必須自然,渾成無跡,順手拈來,所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是也。秦觀此詞中,“瘦”字的運用就應該說是較為成功的。所以《草堂詩余》才又說:“春柳未必瘦,然易此字不得。”是公允之評。以花木之“瘦”比人之瘦,詩詞中也不乏此例。如李清照“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醉花陰》)“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如夢令》)程垓“人瘦也,比梅花,瘦幾分。”(《攤破江城子》)新鮮奇特,形象生動,各具情深。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其得其失,均當以審慎公允態度待之,不隱其得,不諱其失,對文學藝術的研究都是有益的。

  《如夢令》賞析 篇5

  李清照(1084—1155),號易安居士,濟南(今山東濟南)人,宋代著名女詞人。她也擅長詩、文創作,但最為人們稱道的,還是她的《漱玉詞》。其詞帶有婉約清新的風格,被稱為“易安體”。

  李清照的詞,以宋朝南渡為界,可分為前、后兩個時期。由于她出身于名門世家,早有詩名,婚后又與丈夫趙明誠伉儷情深,唱和相隨,生活比較美滿,所以,其早期的詞作大多表現一位處境優裕的少女、少婦,對自然風光的喜愛,對美好愛情的憧憬,即使偶有青春閑愁或夫妻別緒,也不過幾縷淡淡的感傷,無妨其歡快明朗的基調。從金人入侵的“靖康之變”起,她在突然之間接連遭受到國破、家亡、夫喪的慘痛巨變,自己也不得不顛沛流離,過著長期的流亡生活,內心充滿凄楚哀怨之情,所以,其后期的詞作充滿了家國之痛、滄桑之感,基調趨于孤寂而悲涼。總的看來,李清照的詞,主要繼承了宋詞中婉約派的風格,而又兼有豪放派之長,故能在兩宋詞壇上獨樹一幟,并對后人產生較為深遠的影響。

  《如夢令》(“常憶溪亭日暮”)一詞,是一篇追憶舊游之作。那是一個夏日的傍晚,出游歸來的少女詞人,泛舟于清溪之上,觀賞到藕花綻開、鷗鷺驚飛的美好景色,心中洋溢著青春的愉悅。這一情節,猶如青春溪水里一朵可愛的浪花,在詞人的記憶中不息地跳動著。從其明快的色彩和歡樂的格調來看,此詞當是詞人的早年之作。

  “常憶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詞的開篇,用了“常憶”二字,不僅表明作品是追憶往事之作,而且表明所追憶的內容,在詞人的腦海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記。“溪亭”,點出地點是溪邊的亭子;“日暮”,點出時間是一天的傍晚。“沉醉”一句,出現了作品的抒情主人公,即詞人自己。在清澈溪水邊的精美亭子一帶,度過了一天歡樂的時光之后,傍晚時分,本該回家了,而她卻因為“沉醉”而“不知歸路”。不過,這里的“沉醉”二字,不可拘泥于字面的含義來理解,而要看到,其中體現出青春少女的嬌憨情態,蘊含著一種純真的形體美。更何況,真正讓詞人“沉醉”的,又豈止是醇厚的美酒,還包括著自然的美景呢。

  “興盡晚歸舟,誤入藕花深處”。接下來,用了“興盡”一語,高度概括了整整一天的歡樂活動,而把其中的具體細微之處,全都留給讀者去想象。既然已是“沉醉不知歸路”,當然就會“誤入藕花深處”,詞中的情節發展是非常自然的,清澈的水面上,覆蓋著叢叢密密的碩大荷葉,無數只粉色或白色的荷花,在綠葉的簇擁下,迎著陣陣晚風悄然綻放。一只漂流的'小船,載著一位優雅的少女,就在這荷花深處的翠綠暗香之中,迷失了回家的方向。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詞的結尾,重復使用了兩個“爭(怎么)渡”,意思是“怎么才能把船劃出去呀”,生動地再現了少女詞人當時那焦急的情態和迫切的口吻。結句寫“驚起一灘鷗鷺”。其實,河灘上驚飛的鷗鷺,不過是一種襯托;真正受驚著慌的,還要算詞人自己吧。作品到此,戛然而止。后來的結果如何呢?詞人雖未明言,讀者還是不難想象:這畢竟只是一場虛驚,迷途的小船和船上的少女,終究還是化險為夷,安然地回到了家中。不然的話,她后來又怎么會寫出這篇作品呢?不過,這件事情,的確在詞人心里留下了難忘的印象,所以當她在作品中追憶及此,景色還是如此的鮮明,情態還是如此的逼真,從而給后世的無數讀者,留下更加難忘的印象。

  這首小詞,語言生動流暢,風格清新自然,趣味橫生,引人入勝。它雖然只擷取了青春溪水里的一朵浪花,卻讓它折射出心靈世界中的七彩陽光;雖然只敘述了早年生活的小小插曲,卻賦予它以普遍而永恒的審美意義。

  《如夢令》賞析 篇6

  李清照,早年生活優裕,晚年遭際坎坷,故其詞從創作風格上看明顯分為前后兩期。前期多描寫青少年時期生活,表現出她對大自然的喜愛或對愛情的追求和純真;后期則主要描寫個人遭遇,抒發故國之思,滲透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其詞善用白描手法刻畫人物形象,。描繪細膩心情,語言風格明快自然,樸素清新流轉如珠,充分體現詞應“協音律”、“別是一家”的創新主張。下面試賞析比較李清照的兩首《如夢令》詞來理解其詞的風格和特點。

  現存李清照《如夢令》兩闋,一是廣為傳誦的“昨夜雨疏風驟”,一是情趣盎然的“常記溪亭日暮”。兩詞均為小令,結構和音律上都是單詞,33字,7句,5仄韻,一疊韻。兩詞的共同之處是:

  1.從表現手法上都側重勾勒線條,寫意傳神,往往通過一兩個字,一兩句話,達到概括表現主題的目的。

  2.從表現內容上看,也都是反映作者青少年時期的生活,都從醉酒、花美等自然界的變化中刻畫主人公熱愛生活、珍惜生活和青春的樸素感情。 但從用語、造詞以及意境內的創造上去把握,我們也可以從這兩首詞中看出李清照創作的不同時期不同特色和詩人不同的語言表現技巧。

  一、用語、造句 一“平” 一“奇” 。

  “常記溪亭日暮”一詞所記述的內容十分平淡,“常記”表明所敘是一件時常引起詞人回憶的往事,是少女時代一次郊游活動的剪影。小令十分自然地引出了郊游事件:詞人曾經飲酒溪亭,被自然界景致和美好生活氣氛所熏染,以致“沉醉”迷途,而又“誤入藕花深處”的處境,以致慌亂擊槳,“驚起一灘鷗鷺”的奇遇。作者用語、造句一如內容一樣的平實、自然。但由于作者剪輯嫁接得體。短短三十三字,便成就一幅極有情致的生活圖景,從而首開“以尋常語繪精美圖”之先河。“常記”兩句起的仿佛平了些,然而卻自然和諧,似乎是面對知己敘述一個日常的故事,實際上已將讀者帶到作者所特設的詞境中去,為下句的層層轉折作了鋪墊,頗有《紅樓夢》寫王熙鳳之筆法。接下來三個情態動詞“誤”、“爭”、“驚”亦是尋常用語,但三個詞連為一體、一氣呵成,卻正好生動地勾勒出一幅“荷池蕩舟驚鳥”的風俗畫。“誤”字,寫出作者搖船時的醉酒憨態,“爭”字,則刻畫出詩人著急慌亂的神情,“驚”字用得最是精彩,鷗鷺驚飛的場面,詩人由驚慌而至驚喜的神情,都躍然紙上。

  “昨夜雨疏風驟”卻寫得一波三折,展示的是一幕具有情趣的生活小劇:夜晚風雨交加,作者醉酒沉睡,一覺醒來,恰為侍女進屋卷簾。作者擁簾試問,侍女卻隨口回答:海棠依舊;看著窗外被風吹得七零八落的紅花,作者頗覺不快,連聲責問:你可知道,枝繁葉茂的時候那紅花卻已經凋落了。此詞用詞造句最大的特點在于“奇”。

  其一,詞中對話寫的非常巧妙。作者睡醒之后即詢問侍女,所問何事卻一字未提,(省略了問語的具體內容)這里“一問”、“一答”、“一駁”各句語氣均有不同,流露著女主人和侍女不同的心情神態,十分傳神。間接地表現出主人公的惜花之情,含蓄深蘊。與晚唐杜牧所寫的“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其二是用語對比色彩強烈。如“雨疏”與“風驟”,以表現急風對花事的摧殘;“濃睡”與“殘酒”,以襯托借酒消愁的心情;“試問”與“卻道”,看出女主人的心情急切而侍女卻漫不經心,這一對比,表現了兩個人物對外界事物的不同感受和感情傾向;“綠肥”與“紅瘦”,以表明綠暗紅稀的暮春之景;詞開始是水墨淡筆,結處用濃墨重彩,又有濃淡映襯之妙。全篇通過自然景物和人物心態的強烈對比,使讀者對作者的惜春的心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其三是結句“綠肥紅瘦”。運用借代的修辭手法,以色代物,極為新巧,把形容人的“肥、瘦”二字,用來描狀海棠的葉茂花殘,反脫俗而成奇美,用得驚險奇絕。且不說詩人采用擬人法來描寫事物,把事物寫得形象生動。單說一個“瘦”字,就寫得很含蓄。——不用數量化用語表現花的個體形態(多少),而用形象化用語(肥瘦),使得雨后葉子的肥碩,花瓣的凋零,宛然如見。肥瘦不僅表現了花葉整體的稀和密,多和少的內容對比,同時也表現出花與葉的個體形態,新穎別致地描繪出海棠花花衰葉茂的鮮明形象。“瘦“既寫出花朵凋零的景象,又透露出詩人惜花之情,還點出了暮春時節。(含蓄)這一結句歷來為詞論家所稱道,王士禎認為,這一結句:“人工天巧,可稱絕唱。”(《花草蒙拾》),有學者因此稱李清照為“綠肥紅瘦居士”。

  二、意境創造一“隱”,一“顯”。

  “常記溪亭日暮”側重在寫景,融情于景。通過景物的描畫來抒發和表達作者對自然的贊美和對生活的熱愛,故而意境創造含蓄深沉。通篇見景不見人。而事實上作者的行蹤早就融入到景物中去,成為意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起句“溪亭日暮”,點明活動的時間、地點,亭子座落溪邊,流水潺潺而過,時值黃昏,晚霞滿天,水云之間,恍然如夢。而如此美景,如果沒有人的參與和欣賞,再美的景致也只是一種擺設,于是作者以“常記”二字入筆,就自然而然地以欣賞者的身份融進景中,這時候的意境便無限延伸,作者是獨自一人從早到晚呢?還是同情人出外繾綣?令人遐思連篇,而“沉醉不知歸路”又從“酒醉”發展到“心醉”,既透露了作者心底的歡愉,又曲折反映出作者留戀忘返的被自然之景所陶醉的情致。何以“不知歸路”呢?原來由于“興盡”暢游,“沉醉”而迷途,本來是作者的“不知歸路”,又演化成“舟入荷叢驚飛鷗鷺”的意境,讀來特別耐人尋味。

  “昨夜雨疏風驟”的意境創造則比較直白,作為一幕生活小劇,既有背景描寫,又有形象刻畫,既寫了人物的動作神態,又寫了人物的對話,意境創造因此顯得比較淺顯明了,不事雕琢,但意境之新,情節之奇,形象之生動豐富足見作者功力。“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寫作者昨晚風雨交加時因觸景傷情而醉酒,“濃睡”之后酒勁還是沒退,整個意境畫面,是直接以作者“傷春醉酒”的形象而出現,沒有任何刻意地描摹,但卻給人以無窮回味——作者何故醉酒?是思戀遠方的情人嗎?抑許還有……,這種想象空間一直可以延伸到后幾句的對話,才能最終找到答案。通過語言描寫來塑造意境更是此詞的一大特色。如“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句,以白描手法寫人物言語,通過“問非所答”的轉承,既體現作者惜花傷春的敏感心理,又表現出侍女不夠善解人意的情緒,更貼近生活,更具有情趣。創造了一種新的意境。

  第三,生活感受一“喜”一“愁”。

  兩首詞在組材用語上極為講究曲折,《蓼園詞造》曾對此下過評語:“短幅中藏無數曲折,自是圣于詞者。”但兩詞曲折中反映的生活感受似有所不同:前者偏于樂觀和閑情逸致,后者則有濃濃的傷感情緒。 “常記溪亭日暮”隨著畫面的展現,主人公的情感起伏跌宕地流露出來:美酒勝景帶來的“沉醉”和“興盡”,日暮知返和“不知歸路”所引起的不安,回舟擇路時“誤入藕池”所引起的焦灼,手忙腳亂連呼“爭渡”時的慌亂無主,以及嘩然的水聲“驚起一灘鷗鷺”時的喜出望外。全詞圍繞晚歸遣詞造句,選材上富有生活情趣,主題積極,(一切均有陶醉生活,傾慕自然所致)體現了作者對生活的贊美和對大自然的熱愛。

  而“昨夜雨疏風驟”在選材上偏于凄冷場景,用詞上感情色彩比較消極,如“濃”、“殘”、“卻”、“瘦”等,同樣是體現對大自然的熱愛,但面對的背景卻是“風雨交加的夜晚”,而非“流水潺潺的溪亭邊”,故而傷感愁情甚濃。所謂“濃睡”不過是為了烘托經過一夜后的鮮明對比,這一夜,詞人不斷放耳傾聽的風聲,雨聲,感受著大自然的變化,睡得并不安穩。 后面“知否”的迭用,決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設問,而是具有豐富、強烈的感情色彩的。其中既有對侍女不關心花事的微責,又有對花事凋零衰敗的痛惜,蘊積了主人公對春光一瞬和好花不常在的惋惜之情,或許還有傷春自傷備感青春流逝的愁情。詞中女主人公口說“應是綠肥紅瘦”答得巧妙,使人感到“應是”只是她對自然季節變化的客觀認識,而大自然卻是無情的,從多情的女主人公內心來說,她是多么不愿意大自然產生這種無情的變化啊!在“應是”的背后,正隱藏著這種理智與感情的矛盾,而就在這矛盾的心理活動中,女主人公的愛花之心與惜花之情被揭示出來。[嘆惋痛惜之情](這種明寫夜雨傷花,綠多紅少,而暗寫閨婦孤寂,紅顏憔悴的技法,在宋詞中是常見的。)

  李清照是以寫“愁”稱著的女詞人,而她的早期詞作卻寫得新鮮活潑,極富樂觀情趣,這可能與她的生活境遇有著密切的關系。李清照出身于官宦之家,少有文才,深受父母寵愛,生活優裕,早期詞作正是她那時的歡樂生活的真實寫照。《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即原于此。李清照十八歲與趙明誠結婚,四十四歲南渡避難,四十六歲丈夫謝世,作者從此流離顛沛,生活無著,后期作品相當部分反映了她在國破夫亡之時的深愁悲恨。《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是否屬其后期作品尚無定論,但兩詞的藝術成就卻是不容置疑的。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這首小令的題材并不新鮮,古已有之,而且不止一人寫過,我們熟悉的如唐代孟浩然的《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即是,李清照要寫同樣的題材,要想站住腳,要出新出奇,就必須另辟蹊徑,別出心裁。

  李詞與孟詩雖有相同之處,但女詞人表現的獨具一格,有其獨到的絕妙之筆。與孟詩之異在于:

  1. 從選材來說,李詞與孟詩一樣,都是截取了暮春時節、風雨過后、清晨睡起的一段思想活動來寫的。不同的事,孟詩是“以聲寫春”——“啼鳥聲”、“風雨聲”、“落花聲”,都是在狀春之聲; 李詞卻是“以色寫春”——“綠肥紅瘦”,葉茂花殘,是在描春之容。

  2. 所表現的生活內容也不盡相同:孟詩是寫春天由困乏而入睡,“春眠不覺曉”;李詞則是寫因飲酒而入睡,“濃睡不消殘酒”;后者似覺內容更豐富。

  3. 在表現心理活動方式上:孟詩側重在“自我揭示”,詩里出現的,只是主人公自己,抒情性更強;李詞則全靠白描,詩人把清晨睡起后與侍女的一段對話,原原本本地描述在讀者面前,主人公在想什么(心理活動),就要通過對話去了解。“對話”表現出了兩個人物不同的身份、性格、教養以及感情粗細的區別。雖是詩抒情詩,但其中有氣候變化、有人物對話和感情變化,揭示了心理活動,又具有一定的敘事因素,是生活直寫,表現了一個短暫的時間發展過程。這是孟詩所不能達到的。

【《如夢令》賞析】相關文章:

李清照如夢令賞析09-10

《如夢令 李清照》賞析10-17

李清照《如夢令》賞析10-14

《如夢令》李清照賞析10-21

李清照《如夢令》的賞析11-23

如夢令 秦觀 賞析11-27

如夢令 李清照 賞析08-23

李清照的《如夢令》賞析01-06

賞析李清照如夢令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