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念奴嬌·春情》賞析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很多優秀的古詩吧,廣義的古詩,泛指鴉片戰爭以前中國所有的詩歌,與近代從西方傳來的現代新詩相對應。其實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李清照《念奴嬌·春情》賞析,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念奴嬌·春情》
李清照
蕭條庭院,又斜風細雨,重門須閉。
寵柳嬌花寒食近,種種惱人天氣。
險韻詩成,扶頭酒醒,別是閑滋味。
征鴻過盡,萬千心事難寄。
樓上幾日春寒,簾 垂四面,玉闌干慵倚。
被冷香消新夢覺,不許愁人不起。
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
日高煙斂,更看今日晴未。
注釋:
險韻:以生僻字協韻寫詩填詞。
扶頭酒:能讓人精神振作的好酒,飲多則易醉。一說“扶頭”為酒名。
玉闌干:白石欄桿。
香消:香爐中的香已燒盡。
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出自《世說新語·賞譽》。初引:葉初長。
賞析:
這是一首懷人之作。它敘寫了寒食節時對丈夫的懷念。
開頭三句寫環境氣候,景色蕭條。柳、花而用“寵”、“嬌”修飾,隱有妒春之意。
接著寫作詩填詞醉酒,但閑愁卻無法排解,已有萬般怨尤。一句“征鴻過盡,萬千心事難寄”,道出詞人閑愁的原因:自己思念遠行的丈夫,“萬千心事”卻無法捎寄。
下闋開頭三句,寫出詞人懶倚欄桿的愁悶情志,又寫出她獨宿春閨的種種感覺!安辉S愁人不起”,寫出作者已失去支撐生活的樂趣。“清露”兩句轉寫新春的可愛,因之產生游春心思。
結尾兩句最為佳妙:天已放晴,卻擔心是否真晴,那種心有余悸的感覺,表現得極為凄迷。
延伸閱讀:
李清照《念奴嬌·春情》白話譯文
蕭條冷落的庭院,吹來了斜風細雨,一層層的院門緊緊關閉。春天的嬌花即將開放,嫩柳也漸漸染綠。寒食節即將臨近,又到了令人煩惱的時日,推敲險奇的韻律寫成詩篇,從沉醉的酒意中清醒,還是閑散無聊的情緒,別有一番閑愁在心頭。遠飛的大雁盡行飛過,可心中的千言萬語卻難以托寄。
連日來樓上春寒泠冽,簾幕垂得低低。玉欄桿我也懶得憑倚。錦被清冷,香火已消,我從短夢中醒來。這情景,使本來已經愁緒萬千的我不能安臥。清晨的新露涓涓,新發出的桐葉一片湛綠,不知增添了多少游春的意緒。太陽已高,晨煙初放,再看看今天是不是又一個放晴的好天氣。
李清照《念奴嬌·春情》創作背景
此詞為春閨獨處懷人之作,是詞人早期作品。政和六年(1116),清照三十三歲。這年三月初四,夫婿趙明誠游覽距青州約一百七十里的名剎靈嚴寺。夫君離她而去,深閨寂寞,她卻無可奈何。斷腸心事難以寄托,于是在滿懷思念之時創作了這首《念奴嬌》。
作者簡介
《念奴嬌·春情》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作品。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號易安居士,漢族,山東省濟南章丘人。她是宋代(南北宋之交)的杰出詞人,被譽為“千古第一才女”,是婉約詞派的代表人物。李清照的詞作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后期則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她的詞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李清照的作品在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她的詞作情感真摯,意境深遠,深受后世讀者喜愛。
古詩特色
《念奴嬌·春情》作為李清照的一首代表作,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
1.情感真摯,意境深遠:此詞為春閨獨處懷人之作,上片由春閑引發對遠人的思念,下片通過抒寫春寒之日的凄清,反映作者百無聊賴的心情。全詞情感真摯,表達了詞人對遠行丈夫的深切思念和內心的孤寂。
2.融情入景,渾然天成:全篇融情入景,詞人巧妙地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景物描寫之中,使得景物與情感相互交融,渾然天成。如“蕭條庭院,又斜風細雨,重門須閉”等句,既描繪了環境的蕭條,又隱含了詞人心境的凄苦。
3.語言清麗,表達含蓄:李清照的詞作語言清麗,表達含蓄。在《念奴嬌·春情》中,她通過細膩的筆觸和含蓄的表達方式,將內心的情感娓娓道來,讓讀者在品味詞句的同時,能夠感受到詞人深邃的情感世界。
4.結構嚴謹,層次分明:此詞敘事條理清晰,層次井然。上片從春閑引發思念,下片通過春寒之日的凄清反映心情,結構嚴謹,層次分明。這種結構安排使得全詞在表達上更加有條理和邏輯性。
5.意境幽美,余味無窮:全詞意境幽美,余味無窮。詞人在描繪景物和抒發情感時,注重營造一種幽美的意境,使得讀者在品味詞句的同時,能夠感受到一種超越文字本身的美的享受。同時,詞尾的“更看今日晴未”一句更是以問句作結,留下無盡的想象空間,讓讀者在品味之余能夠回味無窮。
【李清照《念奴嬌·春情》賞析】相關文章:
李清照《念奴嬌 春情》宋詞賞析及注釋翻譯03-25
宋詞三百首李清照《念奴嬌·春情》08-15
最新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賞析06-02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譯文及賞析02-21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翻譯及賞析06-14
念奴嬌辛棄疾翻譯06-01
《念奴嬌》詩詞鑒賞03-26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注釋譯文和賞析08-10
念奴嬌高中課文原文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