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散文的情、趣、理
導語:林清玄的散文創作,以悲天憫人的情懷關注世界、關注人生,以或深或淺的佛語禪趣提點眾生,以明晰的哲理啟悟人生。
一、充滿溫馨的人文情懷
林清玄的散文多取材身邊的小人物,有流浪漢、街頭藝人、小商販、種樹人等,用他獨特的視角關注這些小人物,從他們身上發掘人間的真善美。例如在《好雪片片》中寫了一個衣著污穢、行動不便的街頭流浪漢,這樣一個生活困頓的老人,卻有著一顆感恩的心,為所有買他獎券的人套上一個“祝君中獎”的紅色封套;有著一顆善良的心,用不靈便的手,為作者扣扣子。這暗示讀者無論處境如何,都要有一顆善良的心。《浴著光輝的母親》則寫在公共汽車上,一個母親因擔心弱智的兒子第一次坐公共汽車受到驚嚇,不斷疼惜呵護兒子,乘客們都用非常崇敬的眼神看著那浴滿愛的光輝的母親。作者因此想到,如果人人都能用如此崇敬的眼神看自己的母親就好了,可惜,一般人常常忽略自己的.母親也是那樣充滿光輝。林清玄正是用他獨特而真實的筆觸和眼光來寫這些普通的小人物,呼喚起人們內心最美好的感情,從而引領讀者感悟人間最真最淳最美的人情,享受人間醇美真情帶來的溫暖。
二、佛語禪趣的妙用
林清玄的散文尤其是“菩提系列”的散文有大量的佛語禪趣的妙用。有對佛經的引述、注釋,有對佛門典故的介紹、解說,還有對高僧、名師、居士的言行的闡述贊許。這些佛語禪理,用得恰到好處,有的是點明主旨,有的是深化主題,有的是對人的困境的點化——或醍醐灌頂,或發人深思。如在《好雪片片》的結尾處引用居士龐蘊的話“好雪片片,不落別處”,就是對人無論何時何地,無論境況如何,都要有一顆善良的心這一主題的深化。他告訴人們,美好的事物到處都有,只要我們善于發現,美好的東西就在眼前。又如在《空出我們的杯子》中寫道:“如果眼睛向外追尋,腦子里就會充斥糾纏的識見,就無法做自我的反省與開啟了。”在《兩個湯圓》中談到人的貪欲時,引用呂洞賓收徒弟的典故。呂洞賓化身賣湯圓的老人,在攤前放著“一文錢吃一個,兩文錢吃到飽”牌子。攤前吃湯圓的人絡繹不絕,都吃兩文錢的。突然,一個年輕人吃了一文錢的。呂洞賓趕忙問原因,年輕人說:“可恨啊,只剩一文錢了!”由此推知貪欲是人的本性,而人卻渾然不知。這些佛語禪理的運用,看似信手拈來,實則是匠心獨運。這是作者對生活的認知、理解、感悟,借佛語禪趣對眾人的提點、開導。
三、哲理性的思考感悟
林清玄的散文常常從一個現象、一個場景、一個小故事中幻化出玄妙的哲理,或是對人生偶遇、生活片斷、自然萬物經他巧妙點染,迸發出智慧的感悟。例如在《天堂的位置》一文描繪了一幅純真潔凈的兒童心理圖畫,在孩子們單純幼稚的心靈中,天堂充滿了美好與歡樂,地獄彌漫著苦難與不幸。作者對孩子們的忠告卻是:“人間不介于天堂與地獄之間。人間既是天堂,也是地獄。當我們心里充滿愛的時候就是身處天堂,當我們心里懷著怨恨的時候就是住在地獄!”他用自己的理性思考引導著孩子們摒棄怨恨,用愛心建造屬于自己的天堂!饵S金鼠》一文則是看到街頭賣黃金鼠而引發的哲理性的思考。文章感慨道:貓鼠原沒有固定的價值,只是由于人的好惡而顯出貴賤。當我們買高價的老鼠之際,我們是真愛那只老鼠,還是重視那個價錢?進而引申到“在人世里,我們重視一個人不也如此嗎?往往重視的是附加在人身上的名利、權位,甚至衣服,只有一個人能看透外在的虛妄,進入內在的照見與品質,才是真正的智者呀!”在《桃花心木》一文中,種樹人說:“如果我每天澆水,每天定時澆一定的量,樹木就會養成依賴的心,根就會浮在地表上,無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澆水,樹木就會枯萎得更多。”作者由此引申到“不只是樹,人也是一樣,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
總之,真情、佛趣、哲理在林清玄的散文俯首皆是,而它們的共同特點就是給人以正面引導,教人向善,引領人們用積極的態度看待問題,以積極的心態解決問題。這種引導不是牽強生硬的說教,而是水到渠成的提點引領。這種自然流露的善良的人性的力量,遠勝于刻意的說教。
【林清玄散文的情、趣、理】相關文章:
分析林清玄散文的情趣理09-06
林清玄的逃情賞析10-27
林清玄的優美散文10-23
有關林清玄的散文10-30
林清玄的散文賞析10-27
林清玄的散文作品10-20
林清玄散文的作品10-20
林清玄的優秀散文10-14
林清玄最好的散文10-07
林清玄寫的散文10-06